单穴治疗的临床应用

单穴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NGLE ACUPOINT FOR TREATMENT(论文文献综述)

肖宁安[1](2021)在《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后溪穴、人中穴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常用选穴,本研究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后溪穴、人中穴干预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的镇痛效果差异,从而为针灸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后溪穴组和人中穴组,每组各3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证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具体治疗方法:后溪穴组患者采取站立位,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直刺后溪穴,深度为0.5寸,得气感为手掌甚至手臂酸胀麻木疼痛,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同时嘱患者左右旋转、侧屈,上下俯仰活动腰部,并根据自身承受程度逐渐扩大活动幅度,腰部自主活动5min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针刺腰阳关、大肠俞、肾俞、上髎、次髎、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min后出针。人中穴组患者先采取端坐位或站立位,头部轻微向后仰,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以45°角度朝鼻尖方向斜刺人中穴,深度为0.3-0.5寸,得气感为患者感鼻部酸胀麻木或眼睛湿润流泪,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随后患者腰部活动及腰部针刺操作方法同后溪穴组。以上两组均治疗1次。本研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评分(PPI)和腰椎活动度评分(ROM)为观察指标。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治疗5分钟后VAS、PPI评分量表信息和治疗30分钟后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记录并收集治疗前后的治疗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从而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差异。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ROM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且二者都能改善腰椎活动度。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后溪穴组的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人中穴组的愈显率为36.7%、总有效率为86.7%;后溪穴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人中穴组,说明后溪穴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人中穴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后溪穴对急性腰扭伤的镇痛作用、改善腰椎活动度的效果以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针刺人中穴,本研究为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王镜宇,贾红玲,张永臣[2](2021)在《中渚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整理古代文献关于中渚穴的论述,总结中渚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源,对中渚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刺灸法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中渚穴临床应用涉及古籍41部,文献条文211条,中渚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153次,与中渚配伍的腧穴136个,主要归于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膀胱经。结论中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7种,配伍主治优势病证12种,中渚优势配穴14个,分别为液门、合谷、曲池、阳溪、腕骨、尺泽、阳谷、百会、手三里、支沟、昆仑、前谷、关冲、外关。常用的针刺深度为针入2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毛茁,高玉杰,黄银兰,乔嘉,李佳潞[3](2021)在《基于频数统计方法探讨单穴治疗头痛的经穴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单穴治疗头痛的条文,揭示单穴及所属经络与头痛的经穴规律,为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头痛或者头痛的别名作为检索词,检索出治疗头痛的单穴文献条文,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头痛的单穴共有135个,总频次共为1246次。结论古代医家对治疗头痛单穴的取穴涉及十四条经脉,以阳经的腧穴为主,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其中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类别有井穴、荥穴、合穴等12类。特定穴频次较高的有足窍阴、合谷、少海等。

薛钟骋[4](2020)在《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4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针刺下关组33例与手法组31例,分别予以针刺双侧下关穴+手法治疗、手法治疗。1次/隔日,3次/周,4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以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为观察指标。结果:①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针刺下关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法组(P<0.05)。②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手法组(P<0.05)。③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PI(肌肉压诊MP)、CMI(DI+PI)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DI、PI、CMI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两组治疗后DI中下颌运动MM、JN、JP均较前降低,其中针刺下关组MM、JP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JN的降低程度与手法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下关穴对TM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VAS评分,改善疼痛;(3)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的DI、PI、CMI水平,通过改善下颌运动(MM)、减少肌肉关节压痛(JP、MP)从而恢复颞颌关节的整体功能情况,但在改善关节杂音(JN)方面不具优势。

潘敏[5](2020)在《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围手术期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规范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估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这一中医外治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丰富这一问题的临床治疗方法,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病人,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0)。两组均予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每次5mg(一片),每天三次,饭前服用,便出则终止治疗。治疗组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法治疗,在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及其周围用热敏灸艾条熏灸寻找热敏点,并在神阙穴行便利贴穴位贴敷,所用热敏灸艾条、便利贴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艾灸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便利贴每天更换一次,便出则终止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4小时后、治疗48小时后进行临床症候评分,对试验患者采取常规的安全性评价,其中包括血常规、小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并且记录不良事件,比如头晕、心悸、皮疹、腹泻、恶心、呕吐等。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治疗后的组间平行对照,组内自身前后对照。最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例数(n)或百分数(%)表示,并且运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如果是正态分布样本,则运用双侧t检验,如果是非正态分布样本,则运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热敏灸联合穴位敷贴疗法在临床操作存在特殊性,不能实现盲的治疗者和盲的受试者,本研究则采用盲的评价者和盲的统计者的方法,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治疗者、评价者以及统计分析者都采取三方分离。结果:1、从两组治疗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通便时间上来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这一中医外治法起效快。2、两组组间对比,两组在治疗前积分无差异性(P>0.05),在治疗24小时后、48小时后两组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好。3、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4小时后、48小时后两组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有治疗效果。4、从疗效来看,在治疗48小时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7%、100%,两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这一中医外治法能够显着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莫沙必利片,而且起效更快,是—种疗效可靠、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和俊燕[6](2020)在《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考证并阐明古今文献中膻中穴的读音、命名、别名、源流、内涵、位置、穴位临床使用规律(优势病系、优势病种、优选穴位、常用穴组)、刺灸法等穴性理论方面内容。为膻中穴临床使用提供文献学依据,为后期临床和科研实验等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检索关于膻中穴的古今文献,使用文献考证法、归纳总结法、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其穴性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以临床应用穴位主治规律为重点进行研究。结果:古文献中检出相关条文3352处,经筛选后选出穴位主治相关条文共516条,其中单穴主治条文191条,配穴主治条文325条。单穴主治系统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频率排列为肺系病症(43.80%)、脾胃系病症(29.97%)、气血津液病症(13.54%)、心系病症(8.93%)、乳腺系病症(3.75%)。治疗病症按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主内而不出、心痛胸痹、咳逆上气、胸中如塞、咳嗽、唾脓、气噎、不得下食、喉鸣气喘等。膻中穴配伍应用治疗系统病症频数及频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肺系病症(32.62%)、脾胃系病症(18.46%)、气血津液病(16.62%)、心系病症(12.00%)、妇科病症(8.31%)、肢体经络病(6.77%)、肝胆系病症(5.23%)。具体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咳嗽、哮喘、咳喘、胸痹心痛、气噎诸气、噎膈、转筋、呕吐、无乳、膈痛、乳痈、哕逆、反胃等。配伍腧穴出现频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中脘、足三里、肺俞、大陵、巨阙、天突、气海、乳根等。主要腧穴聚类的结果为1:足三里、中脘;2:肺俞、天突;3-1:少泽;3-2:大陵、巨阙;3-3:气海、乳根、膏肓;3-4:风门、俞府;3-5:中府、尺泽;3-6:肩井、支沟、期门;3-7:心俞、劳宫、百会;3-8:行间、三阴交、水分。主要配穴所属经脉个数和频数前五的经脉为任脉、膀胱经、胃经、心包经、肺经。现代文献检出相关文献1191篇,经筛选后选出穴位主治相关文献378篇,其中单穴主治文献73篇,配穴主治文献305篇。膻中穴单穴治疗系统病症频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肺系病症(45.95%)、脾胃系病症(17.57%)、心系病症(14.86%)、肢体经络系病症(8.11%)、乳腺系病症(5.41%)、气血津液病症(5.41%)、肝胆系病症(2.70%)。具体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哮(咳)喘、呃逆、支气管炎、腰扭伤、冠心病心绞痛等。膻中穴配伍应用治疗病症频数及频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肺系病症(24.01%)、妇科病症(23.10%)、脾胃系病症(19.76%)、心系病症(14.59%)、气血津液病(8.51%)、肢体经络病(5.17%)、肝胆系病症(3.04%)、其他病症(1.82%)。具体病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呃逆、哮喘、乳少、心绞痛、乳腺增生、咳嗽、气郁气乱诸气病、支气管炎等。配伍腧穴出现频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足三里、内关、中脘、肺俞、天突、乳根、太冲、合谷、三阴交、气海等。主要腧穴的聚类结果为1:肺俞;2:足三里、中脘、内关;3-1:乳根、少泽;3-2:天突、定喘、大椎;3-3:气海、膈俞、三阴交、合谷、太冲。主要配穴所属经脉个数和频数较高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心包经、膀胱经、肝经。结论:1、膻中穴之“膻”,读音为dan,四声。2、明确了穴名、别名及其内涵。3、总结并对比了古今文献中膻中穴单穴与配穴主治规律:现代文献中膻中穴单穴主治优势病种范围扩大;现代文献膻中穴配穴主治优势病种更集中;古今文献中优选配穴均以补气调气穴位为主;古今文献膻中穴配伍治疗病症选穴的常用经脉相同,均有任脉、膀胱经、胃经、心包经;古今文献聚类结果均可组成常用穴组,并可用于指导临床选穴。4、现代文献中膻中穴的主要刺激方法由古代的艾灸转变为针刺。

林丽霞,崔向琴,韩雅欣,梁安琦,曾东杰,陈义娇,单利娜,刘步平[7](2019)在《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分析国内外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疗效及机制。研究发现临床常用三阴交、十七椎、关元、次髎、地机、血海等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且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对单刺三阴交、十七椎治疗PD的研究较多,针对三阴交主要研究不同的针刺干预措施及常用单穴之间的比较;相对其他单穴,十七椎的研究较完善,不同单穴、单穴与多穴的临床疗效差异、针刺的介入时机、留针时间等,但尚无统一结论。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单刺十七椎治疗PD宜留针30 min,但针刺的机理、介入时机、留针时间、治疗频率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吴秀莲[8](2019)在《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整理膻中穴古代文献(1912年2月13日以前),梳理相关条文,总结腧穴的临床运用特点。方法:本研究将中医文献学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选出膻中单穴、与其他腧穴配伍主治病症、配伍腧穴规律以及刺灸法特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膻中穴单穴主治病种36种,对12种病证具有优势,与其他腧穴配伍主治病种52种,优势病种14种,配伍腧穴达135个,包括123个经穴和12个奇穴。位于前10位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肺俞、气海、天突、乳根、风门、大陵、膏肓、支沟。治疗手段以灸法为主,常用施灸壮数为七壮。结论:膻中穴擅治肺系、心系及脾胃系疾病,多配伍任脉及膀胱经腧穴,常用灸法,系统的整理了膻中穴古代临床应用特点,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及科研者提供了参考。

洪小玥[9](2019)在《温针灸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别温针灸单穴和配伍腧穴以治疗感冒后咳嗽,并以咳嗽症状积分表和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为疗效指标,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差异,从而对两种方式治疗感冒后咳嗽进行疗效评价,以期为将来针灸治疗感冒后咳嗽的配伍优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感冒后咳嗽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排除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计算机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穴组与腧穴配穴组,每组各36例。单穴组选用肺俞穴(双侧),腧穴配穴组选用肺俞穴→风门穴(双侧);其治疗方法为:患者俯卧位放松,针刺得气后加以艾灸,时间为3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1个疗程为7天,共计2个疗程,在治疗结束1周后随访,并在基线期、治疗后两个时间段以主观指标:咳嗽症状积分表和LCQ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进而得出结论。结果:基线情况:治疗前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积分及LCQ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基线情况基本无差异。咳嗽症状积分量表:单穴组及腧穴配伍组在治疗后的组内及组间咳嗽症状积分在日间、夜间及总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显示统计学有差异(P<0.05),即单穴组与配伍组均有疗效,但配伍组的疗效要优于单穴组。LCQ调查问卷:将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积分进行统计学检验,各成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将两种疗效评价手段的结果进行卡方检验,证实其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结论:1针灸单穴及配伍腧穴进行治疗感冒后咳嗽均有疗效,但腧穴配伍组的疗效要优于单穴组。2“肺俞穴→风门穴”经过临床试验研究,可作为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优选方案指导临床的针灸处方选穴。

尹佳媛[10](2019)在《基于肾经交会穴对冲脉主治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配合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在腹部交会穴的临床主治症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冲脉主治规律,丰富冲脉在经络辩证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以期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方法:文献资料来源于两部分。古代文献采用《中华医典》(第四版),近1000部典籍,现代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选用范围包括学位论文,期刊以及重要会议。时间范围是建库以来至2018年底。选择分类目录中的“医药卫生科技”。古代文献通过关键字各个腧穴名称进行检索。通过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在理论上有主治作用的条文以及有效病案,摘录并建立文档归纳整理。现代文献选取各个腧穴名称分别通过关键词及主题词检索。使用Note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摘选使用冲脉交会穴的临症文章,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中诊疗术语疾病、症候、治法部分》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统一病名、症候纳入Excel表格建立档案。最后对搜集到的数据内容经分析后做病种分类统计,将临床病名、症状做频数统计。结果:经检索,腧穴的古代条目共3441条,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420条。腧穴的现代文献共5961篇,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52篇。1.古代文献中经频数统计,内科病症种类最多,尤其以“里急腹痛”、“胸满喘咳”等胸腹症状显着,以及“便秘”、“奔豚”、“恶心呕吐”、“胁痛”“积聚”等病症,其次为妇科的“月经病”、“不孕”、“胞中积块”等,男科的“遗精”等前阴病多见,亦可治疗“口喎”、“暴哑不能言”等脑病。2.现代文献中经频数统计,颈肩腰背的疼痛性疾病较多,如“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其次病症多以局部治疗为主见于妇科“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妊娠剧吐”,男科“前列腺增生”、“遗精”,泌尿科“尿储留”、“遗尿”等疾病,亦可治疗“偏头痛”、“面神经炎”等脑病。结论:1.冲脉可治疗的疾病十分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男科、五官、肢体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杂病。除《针灸学》(第5版)中冲脉主治月经失调、不孕等妇科病症及腹部气逆上冲外,还多用于治疗男科及脑病。2.综合古今文献发现,现代文献应用与古代文献高频次主治症差异较大。古代文献的多集中在内科的脾胃、心肺、肝胆系病症;现代文献多颈肩腰疼痛性病症。

二、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NGLE ACUPOINT FOR TREAT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NGLE ACUPOINT FOR TREATMENT(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观察方法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结论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4 后溪穴选穴依据
    4.5 人中穴选穴依据
    4.6 腰部腧穴选穴依据
    4.7 针刺镇痛的机理探讨和分析
    4.8 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4.9 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5.0 运动针法的镇痛机理
    5.1 后溪穴优于人中穴的差异分析
    5.2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中渚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源文献的来源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1.4 腧穴与病证的规范
    1.5 数据的统计
2 结果和分析
    2.1 中渚穴单穴治疗病证
    2.2 中渚穴配伍治疗病证
    2.3 中渚穴配伍腧穴频次统计
    2.4 中渚穴配伍腧穴归经情况
    2.5 中渚穴的刺灸法
    2.6 中渚穴针刺禁忌
3 讨论
    3.1 中渚穴治疗病证分析
        3.1.1 中渚穴单穴治疗病证
        3.1.2 中渚穴配伍治疗病证
    3.2 中渚穴腧穴配伍分析
        3.2.1 中渚穴腧穴配伍特点
        3.2.2 中渚穴配伍腧穴归经分析
4 小结

(3)基于频数统计方法探讨单穴治疗头痛的经穴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检索工具
2 检索方法
3 文献筛选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结果
    4.1 头痛病名总结
    4.2 经脉与穴位统计总结 见表2。
5 讨论

(4)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3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治疗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变化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
        2.1 概念与命名
        2.2 现代医学对 TMD 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选题依据
        3.1 针刺治疗依据
        3.2 下关穴选穴依据
        3.3 双侧取穴依据
        3.4 观察指标应用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VAS评分分析
        4.3 Fricton指数分析
        4.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围手术期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2. 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治疗研究进展
    3. OVCF 后腹胀便秘的病因病机
    4. 穴位贴敷法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PVP手术方式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的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对照
        2.3 盲法
        2.4 确立治疗方案
        2.5 安全性评价
        2.6 数据记录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2.8 医学伦理原则
        2.9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骨折的责任椎体比较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分对比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1.祖国医学对OVCF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OVCF所致腹胀、便秘的认识
    3.现代医学对OVCF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4.中医外治法对胸腰椎骨折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5.热敏灸对OVCF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作用机制
        5.1 热敏灸的作用机制
        5.2 穴位选择
    6.穴位贴敷对OVCF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作用机制
    7.一般情况分析
    8.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穴性”内涵文献源流考
        1 穴性来源考
        2 穴性含义考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膻中穴临床研究与古今理论研究概况
        1 膻中穴临床应用研究
        2 关于膻中穴的穴性理论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源文献选择
        2 文献检索策略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规范化
        6 数据库建立
        7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膻中穴穴名读音
        1 膻中之“膻”读音分歧
        2 通行辞书中“膻”的读音及含义
        3 历代古籍中“膻中”之“膻”的读音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膻中穴穴名、别名源流及内涵
        1 膻中穴穴名源流及内涵考
        2 膻中穴别名考
    第三节 膻中穴穴位定位
        1 膻中穴定位
        2 膻中穴层次解剖
    第四节 膻中穴穴位归经
    第五节 膻中穴穴位特性理论
        1 膻中穴在古文献中病症病机
        2 膻中穴在现代文献中作用机理研究
    第六节 膻中穴穴位主治规律
        1 膻中单穴主治病症及分析
        2 膻中配伍主治病症及分析
    第七节 膻中穴刺灸法
        1 古文献中膻中穴刺激方法
        2 现代文献中膻中穴刺灸法
结语
    1 正读音
    2 明穴名、别名、源流、内涵
    3 位置归经
    4 穴位特性
    5 穴位主治规律
    6 穴位刺灸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概况
2 机制研究
3 临床效应
    3.1 三阴交穴
        3.1.1 体针
        3.1.2电针
        3.1.3电浮针
    3.2 十七椎穴
        3.2.1 单穴与多穴对比
        3.2.2 介入时机
        3.2.3 留针时间
    3.3 其他穴
4 讨论

(8)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来源
        2.2 膻中穴文献条文的纳入
        2.3 建立膻中穴文献数据库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和分析
    1 膻中单穴主治病证
        1.1 膻中单穴主治
        1.2 中医内科病证
        1.3 中医外科病证
        1.4 中医妇科病证
        1.5 中医儿科病证
        1.6 中医五官科及其他病证
        1.7 膻中单穴治疗的优势病种
    2 膻中穴配伍主治病证
        2.1 膻中穴配伍主治病证
        2.2 中医内科病证
        2.3 配伍用治外、妇、儿、五官科病证
        2.4 中医妇、外、儿、五官科及其他病证配伍
        2.5 膻中穴配伍优势病证以及常用穴位
        2.6 与单穴治疗相比
    3 膻中穴配伍腧穴的应用规律
        3.1 膻中穴配伍穴位归经整理
    4 膻中的刺灸法
讨论
    1 腧穴主治规律
        1.1 擅治上焦、中焦之病症
        1.2 调理气机之要穴
    2 腧穴配伍规律
        2.1 突出调气功能,扩大主治范围
        2.2 与背俞穴配伍调理脏腑
    3 腧穴刺灸法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膻中穴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引用书目
致谢

(9)温针灸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感冒后咳嗽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中医对感冒后咳嗽的认识
    3 中医外治法治疗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性(META)分析
    4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结果分析
讨论
    1 单穴与配伍腧穴比较的临床意义
    2 单穴与配伍腧穴的选穴依据
    3 LCQ调查问卷与咳嗽症状积分疗效评价的一致性
    4 单穴与腧穴配伍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疗效分析讨论
    5 温针灸在治疗感冒后咳嗽中的作用
    6 不足之处和前景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基于肾经交会穴对冲脉主治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NGLE ACUPOINT FOR TREAT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D]. 肖宁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渚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J]. 王镜宇,贾红玲,张永臣.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6)
  • [3]基于频数统计方法探讨单穴治疗头痛的经穴规律[J]. 毛茁,高玉杰,黄银兰,乔嘉,李佳潞.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 [4]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薛钟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围手术期便秘的临床研究[D]. 潘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D]. 和俊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进展[J]. 林丽霞,崔向琴,韩雅欣,梁安琦,曾东杰,陈义娇,单利娜,刘步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9(12)
  • [8]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吴秀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温针灸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洪小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肾经交会穴对冲脉主治规律的文献研究[D]. 尹佳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单穴治疗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