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果树病原菌的抑制效应(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蕾[1](2019)在《以水杨酸为假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对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经济价值巨大,全国种质资源丰富,就我国的开发现状来看,有关银杏的资源开发产品多集中在银杏的树干、枝叶和果实部分,然而每年随银杏果出产的大量银杏外种皮则多以废弃物处理,近年随着银杏研究的深入,银杏外种皮的利用价值也被重新重视。其中银杏酚酸就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外种皮中的一种活性成分,能够起到抗肿瘤、抗菌、抗肥胖等多方面作用,但目前对银杏外种皮的研究利用较少、而且由于银杏酚酸的价格昂贵,可以通过改进它的提取和富集流程,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前景。本文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的高识别特性对银杏酚酸提取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选择确定实验方案,即以水杨酸为假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选择吸附目标分子——银杏酚酸,确定聚合物对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随后对聚合物的吸附、解吸性能进行优化,制备对银杏酚酸具有高吸附性能的印迹聚合物,为银杏酚酸的富集提取,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含量测定;以银杏外种皮作为原料,首先建立了基于HPLC测定方案,测定银杏酚酸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银杏酚酸含量为4-5%之间;(二)银杏酚酸提取的优化:以外种皮为原料,在初步考察浸提、回流提取、超声辅助提取三种提取方法对酚酸的提取效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提取过程中溶剂类型、时间和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最终得出银杏酚酸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条件为;利用超声辅助提取方法,以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6:1;时间为3小时。(三)聚合物合成优化;本文探究了目标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加入量对合成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最佳合成步骤:即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目标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加入比例按照1:4:10,溶剂为90%甲醇溶液。(四)聚合物吸附机理研究,实验采用水杨酸作为实验的模板分子,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相互混合,利用两者酸碱性的不同,形成一定的离子键结构,然后在加入交联剂,最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了对4-羟基苯甲酸结构具有高吸附性的印迹聚合物。随后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合成的聚合物的印迹机制进行分析,再通过扫描电镜等方式对聚合物的结构表征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聚合物吸附能力方面,本文运用HPLC和紫外检测等含量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IP不但具有很好的空间结构而且有着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率达到95.9%;同时Scatchard数学模型分析的机理表明,在吸附过程中有2种不同的结合位置,其中(Qmax1)=30 mg/g;(Qmax2)=80 mg/g,吸附的动力学是准二级动力学。(五)聚合物吸附、解吸性能研究;在聚合物的吸附过程中不同的溶剂对它的吸附效果影响是很大的,本文考察了不同溶剂下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对银杏外种皮提取物中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同时在上述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不同的吸附时间、温度、加入的量等对聚合物(MIP)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即在40℃的温度下,加入37.74mg的聚合物,吸附4个小时,此时的Q=108.64mg/g。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解吸方法、解吸溶剂和解吸剂找寻最优解吸条件,结果显示,在10%乙酸石油醚溶液中超声解吸,效果最好。
郭舒航[2](2018)在《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提取及抑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及其制剂是最受欢迎的天然植物制剂之一。银杏酸为银杏外种皮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致敏毒性而一直没有被充分的利用。目前关于银杏酸的抑菌研究只停留在抑菌活性上,对其抑菌机理等方面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银杏外种皮中提取和纯化银杏酸,考察银杏酸的抑菌谱,并研究银杏酸对考察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为以银杏酸为原料的抑菌剂的开发以及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以银杏外种皮为原料,用溶剂提取法提取银杏酸,通过大孔树脂和硅胶对银杏酸进行纯化,经纯化后,银杏酸的纯度由20.07%提高到69.18%。2、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银杏酸主要有5个主峰,分别为白果亚酸C13:0、白果酸C15:1、银杏酚C17:2、氢化白果酸C15:0、银杏二酚C17:1。其中白果酸C15:1含量最高。红外光谱检测银杏酸中含有酚羟基、-CH3、-C=O、苯环等官能团。3、考察银杏酸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八叠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可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其中抑菌圈直径为12.8±0.15 mm,最小抑菌浓度为31.25μg/m L。4、银杏酸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变高的同时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从而使菌液的电导率上升、菌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大量泄漏。5、银杏酸对致病真菌球黑孢霉、链格孢霉、扩展青霉等抑制程度不同。其中对球黑孢霉和链格孢霉的抑制作用最强,在5 mg/m L浓度下对球黑孢霉的抑制率为65.82%,对链格孢霉的抑制率为56.96%。6、银杏酸对球黑孢霉抑菌机理的结果为:(1)银杏酸可以裂解球黑孢霉细胞膜,使球黑孢霉细胞膜通透性变高,菌液电导率上升。同时造成细胞膜损伤,使菌丝体蛋白质外泄。(2)银杏酸降低了球黑孢霉菌丝体中SOD、CAT酶活性,使抗性酶对球黑孢霉的保护作用变弱,呈现出银杏酸对球黑孢霉的抑制作用。7、叶片刺伤实验结果:叶片病害程度为:球黑孢霉组>银杏酸抑菌组>空白组>银杏酸组,表明银杏酸能够有效防治植物球黑孢霉病害。
张磊[3](2015)在《银杏外种皮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外种皮含有银杏酸、黄酮、萜内酯和多糖,学界曾对其分离、鉴定及药理活性展开研究。本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探索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的综合提取,并对银杏外种皮黄酮、银杏酚酸及多糖提取物进行纯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银杏外种皮中黄酮、酚酸及多糖进行了联合提取研究,并对各活性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提取剂,可得到以银杏酸为主要成分的提取物,2次提取累计得率为98.5%,纯度54.6%;再以乙醇-水为溶剂对黄酮进行提取,1次提取率为96.4%,纯度7.5%;最后以水为溶剂从剩余固体中提取多糖,90℃浸提120 min,2次提取率为72.7%,纯度为24.3%。各活性成分提取的重复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0.40%。(2)黄酮粗提物采用沉淀分离和大孔树脂吸附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得到了双黄酮、极性较大的黄酮苷和中等极性的黄酮醇苷三类物质。首先将粗提液蒸发浓缩除溶剂后,在pH为4.56.0条件下,沉淀分离出极性较小的物质,经HPLC和紫外光谱鉴定表明,主要为双黄酮类物质和银杏酸。进一步经石油醚萃取除酸,可得到纯度为76%的双黄酮类物质,其占总黄酮的33%;经HPLC和紫外光谱分析,浓缩沉淀后的母液中主要含黄酮苷类物质。经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用水和20%乙醇水溶液洗脱得到极性较强的黄酮苷类产物,用70%乙醇水溶液洗脱得到极性中等的黄酮醇苷类产物。初步研究表明,中等极性黄酮苷产物与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组分相同,含量约占黄酮总量的41%。其它主要为不可水解的黄酮苷。(3)以石油醚-异丙醇-乙酸为混合洗脱剂,采用硅胶柱对银杏酸粗提物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得到银杏酸纯度为97.5%,并对其组成与结构进行了HPLC、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定。(4)多糖粗提物经鉴定主要为非淀粉多糖。经醇沉和sevage法(正丁醇:氯仿=1:4混合溶剂萃取)分离除去蛋白质,所得多糖产物含量达64%。
田路飞[4](2015)在《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银杏外种皮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结合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得出三种提取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分析比较了三种提取工艺的优缺点。首先,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对超声提取过程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得出最佳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称取40-80目银杏外种皮粉末5.00±0.01 g,提取溶剂为石油醚(60-90℃),液固比为11.3 mL g-1,超声提取时间为65 min,最佳工艺条件下银杏酚酸提取率的预测值为69.58 mg g-1,实际值为68.95 mg g-1。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拟合实验数据,建立了超声辅助提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法的实验效果优于索式提取法。其次,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对微波提取过程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得出最佳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称取40-80目银杏外种皮粉末5.00±0.01 g,破壁助剂61.5%(vol.%)乙醇,破壁助剂用量11 mL,微波辐射时间55 s,微波功率336 W,回流提取温度65℃,回流提取时间86mmin,液固比10 mL g-1最佳工艺条件下银杏酚酸提取率的预测值为78.59 mg g-1,实际值为78.48 mg g-1。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拟合实验数据,建立了微波辅助提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还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法的实验效果优于索式提取法。再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对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得出最佳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称取40-80目银杏外种皮粉末5.00±0.01 g,夹带剂为80%(v01.%)乙醇,夹带剂用量为30 mL,静态浸取时间为1 h,动态浸取时间为2 h,萃取温度为46.1℃,萃取压力为31.3 MPa,CO2流量11.1 g min-1,最佳工艺条件下银杏酚酸提取率的预测值为74.90 mg g-1,实际值为74.00 mg g-1。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拟合实验数据,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还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的实验效果优于索式提取法。最后,从银杏酚酸提取率、提取液纯度、工艺操作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分析和比较。综合考虑得出,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更优于其它两种工艺,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张洪玉,赵明军,周状,王高学,夏磊[5](2010)在《银杏外种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外种皮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植物源农药和渔药。概述了其粗提物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法、浸渍提取法、压榨提取法、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等,以及包括银杏酚酸、总黄酮和多糖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并对外种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忠文,张君成,徐兴,廖咏梅,熊英[6](2009)在《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文中指出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含植物提取物干物质为10mg/ml的浓度下,银杏外种皮的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lurcic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荔枝霜疫霉病菌(Peronophythora litchi)的抑菌率分别为77.28%、73.23%、69.56%和55.18%。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38.32mg/ml、46.55 mg/ml、76.45 mg/ml和84.86 mg/ml。
张远兰[7](2009)在《外种皮用银杏优良无性系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对银杏外种皮中抑制农业害虫的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及优质高产的银杏外种皮用优良无性系的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银杏外种皮有效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功地研究出一条以外种皮为原料分离、纯化氢化白果酸的溶剂回流提取工艺路线,最终得到氢化白果酸纯品,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纯度>90%。2.采用超声波法对乙醇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到了氢化白果酸的最优化提取条件为超声波萃取时间45min;乙醇质量分数80%;乙醇与外种皮液固比15ml/g。3.采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对40个无性系外种皮中的酚酸含量进行了测定。40个无性系的酚酸含量变幅为0.0275g/ml~0.1032mg/ml,其中,52、39、14、19、20、45号无性系的酚酸含量较高。4.对银杏外种皮正已烷提取物对农业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蚕豆蚜、棉蚜的抑制活性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正已烷提取物对蚕豆蚜和棉蚜有较强的抑制效果。5.对40个银杏无性系的外种皮酚酸含量、出皮率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把40个无性系分为五大类群,其中,11、32、25、26、55、45、48号无性系的外种皮酚酸含量、种实产量、出皮率和单株经济产量均较高,可作为营造外种皮用银杏丰产林的材料。
安乐生,赵全升,张建伟[8](2008)在《银杏外种皮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银杏外种皮中活性物质提取方法和抗菌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银杏外种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王国霞,曹福亮[9](2008)在《银杏生物农药防治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银杏叶和银杏外种皮在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其多种生物活性药用成分及防治机理,指出了利用银杏外种皮进行银杏生物农药开发的发展方向。
罗彭[10](2007)在《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杀螨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次研究了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杀螨活力。银杏外种皮干粉的90%乙醇粗提膏对柑桔全爪螨具有强烈的杀灭活性(LC50=48.3mg/L,LC90=94.1mg/L),而且90%乙醇粗提膏的得率高达20.4%。干粉的水提物则表现出基本没有杀螨活性(LC50=5295mg/L,LC90=29139mg/L)。对乙醇粗膏进行索氏提取分段,得出粗膏中的杀螨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弱极性的60—90℃沸程石油醚索氏提取段中,这部分物质占粗膏总量的87.2%。采用硅胶柱层析与葡聚糖凝胶分子筛结合的方法对石油醚索氏提取段进行分离纯化,并以LC50和LC90为生物活性跟踪指标对银杏外种皮中的杀螨活性物质进行追踪。经过大柱初分、中柱分离、小柱细分和分子筛除杂,最终得到了一种高效杀螨化合物A的高纯品。经HPLC分析,其纯度达94.3%,达到核磁分析所需纯度。运用颜色反应、紫外(UV),红外(IR),质谱(EI-MS)和核磁谱(1H-NMR和13C-NMR)多种分析鉴定手段,并结合相关文献,得出化合物A为6-[(Z)-10-heptadecenyl]-2-hydroxybenzoic acid,即银杏酸。通过多次的室内毒力测定,证实,在杀螨活性方面,化合物A具有以下3种优良特性:(1)对柑橘全爪螨的24h触杀活性高,化合物A的LC50值为5.3mg/L,这一结果与现有药物相比,其药力稍逊于杀螨特效药哒螨灵(LC50=3.3 mg/L),远优于氧乐果(LC50=117 mg/L),同时化合物A的LC90值为13.1mg/L,但远优于哒螨灵(LC90=24.7 mg/L)及氧乐果(LC90=358 mg/L);(2)以LT50和LT50为指标,检测化合物A的速效杀螨活性,发现在一定浓度下,化合物A杀灭螨虫所需的时间短于哒螨灵和氧乐果;在很低的浓度水平下,还能在10min内杀灭柑桔全爪螨。(3)化合物A对螨虫表皮角质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根据银杏外种皮的中杀螨活性物质化合物A对柑桔全爪螨的较高毒力,本文尝试用其配制成杀螨农药剂型,通过添加合适的乳化剂,将化合物A配制成农药施用于大田,效果良好。长期观察被喷施植株,没有发现任何的植株损伤或变异。
二、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果树病原菌的抑制效应(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果树病原菌的抑制效应(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以水杨酸为假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对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银杏外种皮的资源与开发利用 |
1.1.1 银杏外种皮的资源现状 |
1.1.2 银杏外种皮中主要化学成分 |
1.1.3 银杏酚酸的生物活性 |
1.2 分子印迹技术 |
1.2.1 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
1.2.2 制备过程、方法及表征 |
1.3 立题依据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银杏酚酸的含量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材料 |
2.1.4 色谱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品的制备 |
2.2.2 供试液的制备 |
2.2.3 系统适用性实验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精确度考察 |
2.2.6 重复性考察 |
2.2.7 稳定性试验 |
2.2.8 加样回收试验 |
2.2.9 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含量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杏酚酸提取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材料 |
3.1.4 色谱条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提取方法 |
3.2.2 单因素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及吸附机理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聚合物的制备 |
4.2.2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制备 |
4.2.3 聚合物的分子印迹机理研究和结构表征 |
4.2.4 MIP吸附性能的研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聚合物的分子印迹机理分析 |
4.3.2 聚合物MIP和 NIP的形态分析 |
4.3.3 聚合物MIP和 NIP对总银杏酚酸吸附性能分析 |
4.3.4 MIP对银杏外种皮提取液中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合成工艺优化 |
5.1 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化学试剂 |
5.1.3 实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分子动力学方法 |
5.2.2 测试不同功能单体对MIP吸附性能影响 |
5.2.3 测试不同溶剂对合成聚合物MIP吸附性能影响 |
5.2.4 加入的比例对MIP吸附性能影响 |
5.3 结果分析 |
5.3.1 量子化学分析 |
5.3.2 吸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吸附和解吸的性能优化 |
6.1 材料与试剂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化学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吸附性能优化 |
6.2.2 解吸性能优化 |
6.3 结果分析 |
6.3.1 吸附结果分析 |
6.3.2 解吸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提取及抑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杏外种皮的研究概况 |
1.2 银杏酸的研究概况 |
1.2.1 银杏酸的结构 |
1.2.2 酚酸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
1.2.3 银杏酸的分析检测方法 |
1.2.4 银杏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
1.3 银杏酸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1 抗肿瘤的作用 |
1.3.2 抗过敏作用 |
1.3.3 抗炎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4 抗氧化作用以及对酶的抑制作用 |
1.3.5 防治病虫害 |
1.3.6 抑菌作用 |
1.4 农业病害防治方法 |
1.4.1 化学防治 |
1.4.2 物理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与样品 |
2.3 主要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银杏酸的制备 |
2.4.2 银杏酸纯化 |
2.4.2.1 大孔树脂纯化银杏酸 |
2.4.2.2 硅胶纯化银杏酸 |
2.4.3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4.5 银杏酸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
2.4.5.1 菌悬液的制备 |
2.4.5.2 抑菌谱的测定 |
2.4.5.3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2.4.5.4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5.5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2.4.6 银杏酸对真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
2.4.6.1 抑菌实验 |
2.4.6.2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6.3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4.6.4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2.4.6.5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2.4.7 刺伤实验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银杏酸含量分析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3.3 银杏酸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
3.3.1 抑菌谱的测定 |
3.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3.3.3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3.4 银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4 银杏酸对真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
3.4.1 抑菌实验 |
3.4.2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3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菌丝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4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SOD酶活力的影响 |
3.4.5 银杏酸对球黑孢霉CAT酶活力的影响 |
3.5 刺伤实验结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银杏外种皮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银杏资源、药用和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 |
1.1.1 银杏资源及药用和经济价值 |
1.1.2 国内外银杏的开发利用及现状 |
1.2 银杏外种皮主要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
1.2.1 银杏外种皮主要化学成分 |
1.2.2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2.3 银杏外种皮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
1.3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联合提取研究 |
2.1 银杏外种皮各活性成分的联合提取 |
2.2 试验方法 |
2.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2 黄酮的提取及检测 |
2.2.3 银杏酸的提取及检测 |
2.2.4 银杏多糖的提取及检测 |
2.2.5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HPLC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银杏外种皮总黄酮、总酚酸及总多糖含量 |
2.3.2 银杏外种皮活性物质联合提取 |
2.3.3 银杏酸的提取 |
2.3.4 银杏黄酮的提取 |
2.3.5 银杏多糖的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杏外种皮黄酮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3.1 银杏黄酮的纯化 |
3.2 试验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银杏黄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 |
3.2.3 黄酮HPLC测定 |
3.2.4 浓缩沉淀试验 |
3.2.5 沉淀物的分离及检测分析 |
3.2.6 溶剂萃取 |
3.2.7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酮 |
3.2.8HPLC对比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银杏外种皮黄酮提取物组成及含量 |
3.3.2 银杏黄酮纯化的水沉工艺 |
3.3.3 双黄酮成分的分离纯化 |
3.3.4 溶剂萃取除银杏酸酸 |
3.3.5 大孔树脂纯化水溶性黄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杏酸及银杏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分析 |
4.1 银杏酚酸及多糖的纯化 |
4.2 试验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银杏酚酸的分离纯化及检测分析 |
4.2.3 银杏多糖提取物所含成分的检测 |
4.2.4 银杏多糖的纯化及检测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银杏酸的纯化 |
4.3.2 银杏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3 银杏多糖脱蛋白纯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4)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银杏的性质和药理学作用 |
1.2.1 银杏概述 |
1.2.2 银杏外种皮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
1.3 银杏酚酸的性质和应用 |
1.4 银杏外种皮粗提物的制备方法 |
1.4.1 煎煮法 |
1.4.2 浸渍提取法 |
1.4.3 压榨提取法 |
1.4.4 回流提取法 |
1.5 天然化合物的提取新技术 |
1.5.1 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
1.5.2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
1.5.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
1.6 银杏酚酸的提取分离 |
1.6.1 国外研究情况 |
1.6.2 国内研究状况 |
1.7 银杏酚酸的分析测定方法 |
1.8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8.1 课题研究内容 |
1.8.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3 实验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超声辅助提取法 |
2.4.2 索式提取法 |
2.4.3 分析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单因素实验 |
2.5.2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 |
2.5.3 超声辅助提取法与索式提取法的对比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3 实验仪器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微波辅助提取法 |
3.4.2 索式提取法 |
3.4.3 分析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单因素实验 |
3.5.2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 |
3.5.3 微波辅助提取法与索式提取法的对比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3 实验仪器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4.4.2 索式提取法 |
4.4.3 分析方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单因素实验 |
4.5.2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 |
4.5.3 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索式提取法的对比实验 |
4.6 三种提取工艺比较 |
4.6.1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及相应提取率的比较 |
4.6.2 工艺操作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外种皮用银杏优良无性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银杏资源及其产品开发 |
1.1 银杏资源 |
1.2 银杏不同用途的研究现状 |
1.3 产品开发现状 |
2 银杏外种皮 |
2.1 银杏外种皮的研究概况 |
2.2 银杏外种皮主要化学成分 |
2.3 银杏酚酸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
2.4 提取分离方法 |
2.5 溶剂提取原理 |
2.6 银杏外种皮的药理作用 |
3 天然植物制备生物农药的研究 |
4 农药剂型的发展动态 |
4.1 农药新剂型的研究 |
4.2 农药水乳剂研制动态 |
5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第二章 银杏无性系外种皮酚酸的提取工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银杏外种皮酚酸的提取方法 |
1.2.1 浸提溶剂的选择 |
1.2.2 乙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1.2.3 超声波法提取原理 |
1.2.4 超声波提取工艺过程 |
1.2.5 氢化白果酸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
1.2.6 氢化白果酸的定性鉴定 |
1.3 银杏外种皮酚酸的含量测定 |
1.3.1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
1.3.2 银杏酚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
1.3.3 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制作 |
1.3.4 分光光度法准确度的考察 |
2.结果与分析 |
2.1 银杏外种皮酚酸的提取 |
2.1.1 浸提溶剂的选择 |
2.1.2 乙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2.1.3 氢化白果酸的定性鉴定 |
2.2 银杏外种皮酚酸的含量测定 |
2.2.1 定量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2 分光光度法准确度的考察 |
2.2.3 银杏无性系单株酚酸的含量测定 |
2.2.4 银杏无性系单株酚酸的含量变异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样品的预净化处理 |
3.2 乙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3.3 银杏酚酸单体的制备及吸光系数的测定 |
3.4 银杏无性系酚酸的含量变异 |
第三章 银杏外种皮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植物样品 |
1.1.2 供试试虫 |
1.1.3 供试仪器 |
1.1.4 供试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的制备 |
1.2.2 辣椒水的制备 |
1.2.3 银杏外种皮正己烷提取物的制备 |
1.2.4 制剂配方研究 |
1.2.5 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银杏正己烷提取物对蚕豆蚜的室内毒力 |
2.2 银杏正己烷提取物对棉蚜的室内毒力 |
2.3 银杏正己烷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 |
2.4 银杏外种皮水、辣椒水对小菜蛾和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 |
3 讨论 |
3.1 不同药剂剂型对农业害虫作用的比较试验 |
3.2 试虫的选用 |
3.3 不同室内生测方法的评价 |
3.4 乳油和水乳剂剂型的评价 |
3.5 银杏外种皮农药制剂的应用前景 |
第四章 外种皮用银杏优良无性系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指标的统计与测定 |
1.2.1 单株经济产量的统计 |
1.2.2 出皮率的测定 |
1.2.3 银杏无性系单株经济产量计算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银杏无性系种实产量的变异 |
2.2 银杏无性系出皮率的变异 |
2.3 银杏无性系单株经济产量的变异 |
2.4 外种皮用银杏优良无性系选择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银杏外种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分析和提取方法研究 |
2 白果外种皮的生物活性 |
3 结语 |
(9)银杏生物农药防治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的生物防治应用 |
1.1 银杏叶的生物防治应用历史 |
1.2 银杏叶的生物防治机理和应用 |
2 外种皮的生物防治机理和应用 |
3 银杏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前景 |
(10)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杀螨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杀螨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植物材料 |
2.2 药品 |
2.3 仪器 |
3 银杏外种皮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3.1 提取方法 |
3.1.1 热搅拌浸提法 |
3.1.2 索氏提取法 |
3.2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
3.2.1 装柱出发样品的确定 |
3.2.2 利用薄层层析确定硅胶柱最佳洗脱剂 |
3.2.3 大柱初分 |
3.2.4 中柱分离 |
3.2.5 小柱细分 |
3.2.6 分子筛除杂 |
3.3 高效纯品的纯度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提取方法 |
4.2 硅胶柱洗脱体系 |
4.3 大柱初分 |
4.4 中柱分离 |
4.5 小柱细分 |
4.6 分子筛除杂 |
4.7 高效纯品的纯度分析 |
第二章 高活性纯品物质的结构鉴定和解析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品 |
2.2 仪器 |
3 方法 |
3.1 预试验和熔点测定 |
3.2 紫外光谱分析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3.4 质谱分析 |
3.5 核磁光谱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预试验和熔点测定结果 |
4.2 紫外光谱分析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 质谱分析 |
4.5 核磁谱分析 |
4.6 结构分析 |
第三章 银杏外种皮室内杀螨毒力测定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品 |
2.2 仪器与昆虫 |
3 方法 |
3.1 试剂的配制 |
3.2 毒力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银杏酸速效杀螨活性研究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品 |
2.2 仪器与昆虫 |
3 方法 |
3.1 实验药品浓度的确定 |
3.2 试剂的配制 |
3.3 速效活性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药品浓度的确定 |
4.2 速效杀螨活性测定 |
4.3 杀螨机理的讨论 |
第五章 剂型配制和田间实验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品 |
2.2 仪器与实验植株 |
3 方法 |
3.1 试剂的配制 |
3.2 施药方法和结果调查 |
4 结果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银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 风景园林 |
1.1 银杏的观赏价值 |
1.1.1 自然美 |
1.1.2 人文象征美 |
1.2 观赏银杏的选育研究 |
1.3 银杏在园林绿化造景中的应用 |
1.3.1 自然式配置 |
1.3.2 规则式配置 |
1.3.3 盆景 |
2 食品和保健品 |
2.1 银杏果仁 |
2.2 银杏叶 |
2.2.1 银杏叶饮料 |
2.2.2 银杏叶茶 |
2.2.3 银杏叶酒 |
3 医药 |
3.1 神经系统 |
3.1.1 改善学习记忆障碍 |
3.1.2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
3.1.3 治疗脑缺血疾病 |
3.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1.5 青光眼 |
3.2 呼吸系统 |
3.3 心血管疾病 |
3.4 耳疾 |
3.5 肾脏疾病 |
3.6 治疗肝炎 |
3.7 腹泻 |
3.8 其它 |
4 饲料添加剂 |
5 生物农药 |
6 化妆品 |
7 木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和已接受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果树病原菌的抑制效应(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水杨酸为假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对银杏酚酸的吸附性能研究[D]. 李蕾.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2]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提取及抑菌性研究[D]. 郭舒航.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4)
- [3]银杏外种皮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研究[D]. 张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4]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提取工艺研究[D]. 田路飞. 东南大学, 2015(02)
- [5]银杏外种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张洪玉,赵明军,周状,王高学,夏磊. 广州化工, 2010(11)
- [6]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A]. 王忠文,张君成,徐兴,廖咏梅,熊英.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 [7]外种皮用银杏优良无性系选择[D]. 张远兰.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8]银杏外种皮研究进展[J]. 安乐生,赵全升,张建伟.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5)
- [9]银杏生物农药防治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J]. 王国霞,曹福亮. 浙江林业科技, 2008(01)
- [10]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杀螨活性物质的研究[D]. 罗彭. 四川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