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趁我们年轻的时侯(论文文献综述)
吴善翎[1](1984)在《趁我们年轻的时侯》文中认为
何圣伦[2](2011)在《苗族审美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的宗教意识、民族迁徙的历史经历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个民族形成了复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从而形成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首先,苗族万物有灵观念导致其巫神文化的产生,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也从精神空间延展了苗族人眼中的现实世界。其次,苗族族群支系众多,各支系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亚族群文化,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第三,苗族在迁徙历史中与其他民族有过融合与分离,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有被动的接受也有主动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交流,进一步造成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复杂性。本文在丰富的苗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梳理。力图从美学、人类学角度入手,对影响苗族审美意识的各种因素、苗族审美意识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研究,利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苗族审美文化的独特性,最后还对民族审美意识在苗族民间艺术中的体现进行了整理。首先,影响苗族审美意识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苗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广泛分布是导致苗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而苗族悲壮的迁徙历史不但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还促进了苗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苗族偏僻、恶劣的生存环境是苗族万物有灵意识产生土壤,苗族尚力、神秘、狞厉、阴柔等美学范式都与此有密切的联系;而苗族先民较为原始的直觉思维、简单类比思维是他们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苗族审美主体的心理构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影响了苗族艺术的创造。其次,从构成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看,崇生意识、真善意识、生态意识和神巫意识是其主要的内容。崇生意识源于苗族的泛生命观念,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影响了苗族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苗族人赋予自然对象的人格化精神,以及苗族人对人本身作为观审对象的客体意义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真善意识是苗族人对人生存意义的价值目标,当生命的生存与繁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人们的观察视野时,苗族人以真和善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一个苗族生命个体,并将这种标准作为一种伦理美渗透到苗族的五缘文化之中。生态意识则体现了苗族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以及苗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神巫意识来自苗族的原始宗教,在各种充满真与幻的宗教活动中,苗族人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赋予了苗族民间艺术神秘性,使其体现出一种神奇的迷幻美。第三,从苗族众多的民间艺术看,丰富而复杂的苗族审美意识集中在尚力、阴柔、繁复、拙稚以及狞厉等美学范式之中。尚力对于长期因恶劣生存环境和外族压力而十分压抑的苗族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理想。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和民间艺术来提升、鼓动现实中生命的力量,也是委顿、抑郁的苗族个体生命的发泄。如果说尚力之美是苗族人的理想表达的话,那么阴柔之美则是他们生活现实的一种体现,苗族生活中残留的母性崇拜、内敛的性格以及苗族民间艺术中平顺柔性的风格体现了与尚力相对的阴柔之美。长期贫困的生活现实是苗族人逐渐形成了以多为美、以富为美的习惯,他们往往将这种标准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服饰中以银饰的多、形状的大为美,以披肩、胸兜、围腰、腰带等配件上绣花的密集为美,以刺绣中纹饰结构的复杂为美,这就是苗族繁复的美学范式。苗族拙稚之美是指一种自然、朴素和单一的美,在苗族先民的生活中,诸如宗教仪式、民间歌舞、服饰制作等民间技艺在苗族先民看来不一定是一种艺术行为,而是他们生命意志的直接表达,当然,当时能够运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本身是有限的。狞厉的基本意思是凶恶可怖,苗族狞厉之美主要表现在宗教仪式和苗族人对自己身体装扮之中,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可怖场面和凶恶的身体扮相来获取自然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狞厉之美表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感情。从苗族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形态看,苗族审美意识中驳杂甚至充满矛盾的各种因素都并存于这些苗族民间艺术之中。在苗族史诗和故事传说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先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口传叙事具有非理性的叙事之美。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对苗族历史的记载和对苗文化的传播使其具有凝重的风格,而苗族服饰结构的简单与细节处理的繁琐、服饰主体简单与配件的繁多等充满矛盾的特征,体现了苗族服饰美学意义的复杂性。可以说,苗族仪式就是苗族人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的仪式具有原始戏剧的表演特征,体现了一种神秘奇幻之美。苗族歌舞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形象表达,从表现的内容和情感看,苗族歌舞集喜和悲于一体;从表现技巧看,苗族歌舞将粗犷与优美的风格相融。苗族审美意识体现在苗族的宗教仪式、衣食住行、人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是苗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一样,一方面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驳杂甚至矛盾的特点,为当今普遍性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小词[3](2018)在《固若金汤》文中认为秦江南解下胸罩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扯闪,这事儿太荒唐了,自己居然要跟马博文有一腿了。速度太快,快得有点不要脸了。从发错了那条信息,到今天偷空开房,一个星期都不到。当初谈恋爱,她男朋友糖衣夹着炮弹,软硬兼施攻了她四年,从大学校园撵到社会上,终于在领结婚证的前一晚,才彻底将她拿下。为此她老公私下里尊她为万里长城,可见城池之坚固,思想之节烈。婚后她老公一直把心搁肚里,终日把她这匹马放养在南山上,丝毫不担心有外敌侵入。想什么呢?眼睛瞪这么大?马博文已经赤膊上阵了,还没动上两下就喘上了。
古再丽努尔·阿布都萨塔尔[4](2014)在《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现状调查研究 ——以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为例》文中指出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文化变迁,有关学者普遍认为是异文化接触、文化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造成的。笔者的调查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的塔吉克族,在生态环境与生计模式突变后,其传统文化也在与周围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就为民族学研究文化变迁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本论文以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的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为切入点,试图说明在环境置换后,作为社会文化核心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其变迁与生态环境、生计模式、周边异文化的突变并不同步。本文以搬迁后的塔尔塔吉克民族乡为第一田野点,并辅以搬迁前的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的塔吉克族为第二田野点,以此相互对比来展示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变迁,特别是其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由于严格的宗教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的制约,搬迁后的塔尔塔吉克族婚姻家庭中的各项习俗依然存在,例如结婚仪式和分家习俗和等方面并没有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一般而言,在传统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大部分内容都保持着其固有的历史传统,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在环境置换后,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塔吉克族社会中的某些传统文化,例如我们所说的婚姻家庭制度也会因此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种传统文化上的改变现象又是格外引人注意的。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塔吉克族及其婚姻家庭制度的研究,其次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调查点的概况。第二部分对塔吉克族婚礼的筹备和过程以及离婚、再婚现象做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第三部分对于塔吉克族的家庭模式、分家习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第四部分对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原因、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李艳丰[5](2010)在《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 ——消费主义文化镜像中的“90年代”小说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全球性传播,文化和文学形态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基于审美现代性的话语权力系谱而建构起来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形态,因为审美现代性自身的退场而遭遇解构和变型。从文化方面而言,这种改变突出表现为“精英的衰竭”、“高层文化失去合法性”以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跨越边界、填平鸿沟”。造成这种文化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祛魅”,即以日常化、世俗化、欲望化、消费化、大众化、浅表化、破碎化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形态消解现代性的文化深层模式,并通过消费主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逻辑重新构建当代文化场的表意策略和话语范式,最终祛除现代性文化真理性价值的权力话语之魅。从文学方面而言,这种改变突出表现为文学符号权力的弥散、符号象征资本的贬值,文学话语深层结构模式的解体,文学审美精神的欲望化、世俗化与消费化等。特别是在大众传媒文化的冲击下,文学逐步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边缘。文章立足于消费主义的文化理论视界,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小说)进行批判性价值反思。其理论视点为“历史祛魅”,即认同消费主义文化对现代性文化和文学深层结构的解蔽,同时又通过对90年代小说文本的文化分析,来反思文学在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下所呈现出的趋鹜、超拔的悖论式叙事逻辑和美学意义。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概述文章的理论意识、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上编为理论视界,主要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和文学话语范式的嬗变,审美主义式微与泛审美文化的勃兴以及文学“终结”论进行理论反思和话语阐释,同时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消费主义文化兴起的原因及其文化知识场域的价值转型;下编为小说文本解析,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诗学特征及其发生的文化根源,王朔小说叙事的世俗化价值取向,新写实小说的“祛魅”化书写,先锋作家在90年代的叙事转型及文化原因,晚生代欲望叙事的价值悖谬,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小说叙事等文学问题。结论部分对本文未曾探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说明,如90年代女性文学叙事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叙事与消费政治的文化关联,90年代小说的影像化叙事,90年代小说的审美主义叙事等。
江书程[6](2001)在《积极人生》文中研究说明 我一直欣赏这么一句话:"人生好比一场足球赛,你不出脚就永远没有进球的可能,虽然出脚并不一定能进球。"足球场上敢拚敢抢,"该出脚时就出脚",这便是积极人生的精髓所在。积极人生意味着更多的尝试,更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之前作出任何过早而轻率的结论都是不足取的,就像一场足球赛开场之前便轻言胜负一样没有理由。足球场上流行的一句话叫做"足球是圆的",恰好形象地说明了尝试的必要性,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命运也是圆的"。有尝试就必然会有失败,往往尝试越多失败也就越多。积极人生常常是成功与失败交织而成的一条荆棘路,错误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但这种尝试的错误与失败不同样地让生命更加美丽,让成功更有价值吗?
二、趁我们年轻的时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趁我们年轻的时侯(论文提纲范文)
(2)苗族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产生 |
第一节 苗族历史和苗族文化概述 |
第二节 苗族的历史迁徙和苗族审美意识 |
第三节 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审美意识 |
第四节 苗族先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
第二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内涵 |
第一节 崇生意识:泛生命观念中的生命美 |
第二节 真善意识:苗族五缘文化中的伦理美 |
第三节 生态意识:生存环境中的和谐美 |
第四节 神巫意识:生命认知中的迷幻美 |
第三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美学范式 |
第一节 尚力之美 |
第二节 阴柔之美 |
第三节 繁复之美 |
第四节 拙稚之美 |
第五节 狞厉之美 |
第四章 苗族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
第一节 苗族史诗与故事传说 |
第二节 苗族服饰 |
第三节 苗族仪式 |
第四节 苗族民间歌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科研活动 |
(4)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现状调查研究 ——以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概念界说 |
1.2.4 相关理论 |
1.3 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的概况 |
1.3.1 塔吉克族的历史沿革 |
1.3.2 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塔吉克居民的历史渊源 |
1.3.3 塔尔乡的基本情况 |
2. 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塔吉克族的婚姻制度及变化 |
2.1 通婚规则 |
2.2 择偶标准 |
2.3 结婚年龄 |
2.4 系头巾仪式及议婚 |
2.4.1 定亲 |
2.4.2 议婚 |
2.5 举办婚礼仪式前的准备 |
2.6 婚礼过程 |
2.6.1 新人的打扮 |
2.6.2 迎接客人及随礼 |
2.6.3 结婚用的交通工具及变化 |
2.6.4 迎接新郎 |
2.6.5 念尼卡仪式 |
2.6.6 娶走新娘 |
2.7 离婚、再婚 |
2.7.1 离婚观念 |
2.7.2 再婚及复婚 |
3. 塔尔乡塔吉克族家庭制度现状 |
3.1. 家庭 |
3.1.1 家庭的结构 |
3.1.2 塔尔乡家庭教育 |
3.1.3 塔尔乡塔吉克族的分家习俗 |
3.1.4 继承遗产的习俗 |
3.2 婚后的家庭关系 |
3.2.1 夫妻关系 |
3.2.2 长辈之间的关系 |
3.2.3 其他姻亲之间的关系 |
3.3 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中的禁忌 |
4. 塔尔乡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
4.1 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的特点 |
4.1.1 现代性 |
4.1.2 不平衡性 |
4.2 塔尔乡塔吉克族婚姻家制度变化的原因 |
4.2.1 经济因素 |
4.2.2 政治因素 |
4.2.3 文化因素 |
5.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 ——消费主义文化镜像中的“90年代”小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上编 理论视界——20世纪90年代小说研究的理论入思 |
第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 |
第一节 现代性祛魅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赋魅"与现代性文学话语范式的确立 |
第三节 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 |
第二章 审美主义式微与泛审美文化的勃兴 |
第一节 审美主义的理论辨析与文化价值的考察 |
第二节 泛审美文化勃兴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价值转型 |
第三章 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 |
第一节 文化嬗变与文学"终结"论话语的出场 |
第二节 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边缘化及其理论反思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消费主义文化转型 |
第一节 90年代大陆消费主义的发生及其原因探析 |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场"的文化转型及其具体表征 |
第三节 90年代文学"边缘"论的话语播撒及其文化反思 |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文化知识场域的价值分野 |
第一节 90年代中国大陆的后现代话语论争 |
第二节 90年代的审美文化论争与审美价值转型 |
第三节 90年代文化知识分子的价值分野 |
下编 祛魅还俗——消费主义文化镜像中的90年代小说 |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诗学生成与文化反思 |
第一节 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话语播撒和诗学意义重估 |
第二节 "个人化写作"的文学史溯源及其在90年代的叙事表征 |
第三节 文化谱系的嬗变与"个人化写作"的诗学生成 |
第七章 "王朔现象"与90年代小说叙事的世俗化立场 |
第一节 世俗化写作立场的确立——王朔的文学观 |
第二节 王朔小说书写的文化意义阐释 |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祛魅"化书写的文化观照 |
第一节 现代性压抑状态下的文化焦虑与话语宣泄 |
第二节 价值暧昧与理性缺席状态下的非主体性倾向 |
第三节 对日常生活世俗化、消费化与欲望化的无奈认同 |
第九章 先锋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流变的文化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兴起 |
第二节 从余华、格非与北村的创作转型反思"先锋"文学的式微 |
第三节 从文化理论视角反思90年代的先锋式微 |
第十章 "晚生代"小说叙事的价值迷惘与文化突围 |
第一节 "晚生代"的文化命名及其创作的总体性评述 |
第二节 "晚生代"欲望化叙事的文本观照与文化审视 |
第三节 "晚生代"小说叙事的价值迷惘与文化突围 |
第十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 |
第一节 90年代城市文学的兴起及其总体性观照 |
第二节 城市消费主义文化镜像的审美呈现及其文化反思 |
第三节 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主题学反思及其城市病理学诊断 |
结语 消费主义时代"诗人"何为,批评何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趁我们年轻的时侯(论文参考文献)
- [1]趁我们年轻的时侯[J]. 吴善翎. 北方音乐, 1984(S1)
- [2]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 何圣伦. 西南大学, 2011(09)
- [3]固若金汤[J]. 宋小词. 当代, 2018(04)
- [4]塔吉克族婚姻家庭制度现状调查研究 ——以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为例[D]. 古再丽努尔·阿布都萨塔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3)
- [5]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 ——消费主义文化镜像中的“90年代”小说探析[D]. 李艳丰. 暨南大学, 2010(09)
- [6]积极人生[J]. 江书程.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