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职教龙头建设 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马宽斌,黄丽丽[1](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回顾与思考》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发展时期、飞速发展时期、转型深化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表现在历史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生源困境、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等六个方面。70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问题"意识薄弱、"二流地位"难以转变、从"为农"偏向"离农"等问题。新时代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应改革教师培养体系,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等,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和职教强国战略。
宁永红,冯利臻,石秋香,林楠[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基本经验及展望》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并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在唤醒农民救国意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坚持为农民谋幸福,通过开办夜校、建立农业技术站、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普及农业技术、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为农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在服务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建立并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在新的征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将逐步走向多元化,面向农业全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必将在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提升农民致富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南平市人民政府[3](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文延梅[4](2021)在《西藏职业教育通向农牧区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官燕[5](2021)在《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农民培训职能的困境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黄一粟[6](2021)在《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二者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是拥有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农业比较收益低的产业特性,我国大量青壮与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农村人口非农就业比例不断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导致的过低人力资本存量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了实现小农户、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如《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明确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案,并对扶持小农户做出具体部署,对于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存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培育壮大拥有高素质劳动者与经营管理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本文立足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从教育投入、职业培训、医疗健康对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流量的增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探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困境。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是: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缓慢,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人力资本回报率偏低,农业经营主体高层次技能培训有限;农村医疗健康投资不足,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保障薄弱;农村人力资本外流明显,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压力倍增。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农业经营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经验基础上,围绕教育投入、职业培训、医疗健康和劳动力流动等内容,提出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建议: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存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健康投资力度,完善经营主体社会服务保障;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
张帅帅[7](2021)在《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从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农村职业培训自身不充分的发展与乡村振兴需求还存在十分显着的矛盾,尤其是在参与主体上,主要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为主,其他社会力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这极大的阻碍着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本研究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于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绪论。本部分对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第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本部分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村职业培训、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等概念作出了界定,并对共同体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进行了分析。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部分指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农村职业培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等农业院校职能履行等是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农业高校资源优势、国内外相关参与历史与案例等是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可能性。第四,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农业高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主要经历了接管与改造期(1949-1957年)、萌发与探索期(1958-1965年)、重创与停滞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期(1978-1999年)和深入发展期(2000年至今)五个阶段。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已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在参与内容和方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第五,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在参与历程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参与政策、参与体制机制、参与资金保障、参与理念、参与培训供需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据此对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曹慧影[8](2021)在《农村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我国终于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了完成下一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巩固好、拓展好脱贫成效就成为了“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保持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心应转为保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论文正是着眼于巩固农村精准脱贫成效及提升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以内生式发展理论、贫困脆弱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安徽省S县农村地区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的分析,梳理了S县农村地区近几年精准脱贫政策实施情况与已取得的脱贫成效。然后,从S县农村地区脱贫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对S县随机抽取4镇及其下辖18个行政村的脱贫户填写调查问卷,并于各级干部、脱贫及普通农户等进行访谈,然后通过对220户脱贫户的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和实地访谈结果,发现目前S县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具体包括:一是脱贫脆弱性风险依然存在,二是产业脱贫成效不显着,三是脱贫户自身能力不足,四是多元主体扶贫成效受限,五是农村教育供给层次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一步探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体包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脱贫可持续性不足、贫困文化与贫困心理的掣肘、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建设薄弱。再次,根据问题及成因提出促进脱贫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一是完善返贫风险预警及政策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返贫风险预警及政策保障机制;其次要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机制。二是巩固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提高龙头企业参与动力;其次要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社参与效率。三是提高脱贫户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强化脱贫户脱贫精神动力;其次要提升脱贫户脱贫致富能力。四是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首先要出台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其次要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相关机制。五是增强教育帮扶政策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未来提高脱贫的可持续性提供指导建议,从而共同实现高效脱贫、永久脱贫的目标。
夏颖[9](2021)在《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减贫脱贫也一直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关注。2020年作为我新时期扶贫的转折点与我国精准扶贫成效考核之际,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也取得了显着进步,研究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则尤为必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指标评价模型,了解粤北地区高职院校扶贫绩效的现状与问题,为政府、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决策机关提供高职教育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见与参考。通过教育扶贫绩效评价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以资源配置理论、绩效诊断“3E”理论以及教育收益理论为依托,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探索了粤北地区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水平、2017-2019年三年来绩效评价变化趋势以及粤北地区总体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成效。此外,为了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结合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教育扶贫工作者的访谈以及已有的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位专家开展的两轮问卷咨询,确定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通过可靠性分析,最终构建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本研究选取粤北地区的五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在财政资助、社会扶贫、扶贫政策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上,收集五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统计公报以及五所院校的《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数据采集表》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各院校精准扶贫力度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本地人才培养回流度不高、技术服务经济效益有待加强。综上,根据专家咨询问卷与熵值法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第一,加强贫困生扶志理念教育;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第三,加大地方人才的吸引力度;第四,建立双部门管理监督机制。并从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以及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两部分展开研究展望。
武智[10](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二、强化职教龙头建设 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职教龙头建设 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概况 |
1.总体发文趋势分析 |
2.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
3.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
三、70年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
1.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7年):农村职业教育在恢复发展中曲折前进 |
2.改革发展时期(1978—2000年):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稳步前进 |
3.飞速发展时期(2001—2007年):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高速发展 |
4.转型深化时期(2008年至今):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方针政策中转型升级 |
四、70年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六大主题 |
1.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研究:从“扫盲教育”到助力“乡村振兴” |
2.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农村知识分子的沉浮与坚守 |
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研究:“投入主体”问题研究成为永恒的共性话题 |
4.农村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研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为根本症结 |
5.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超越“城”与“乡”之争的发展图景构思 |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构建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振兴蓝图 |
五、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振兴的理性思考 |
1.沉淀与反思: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评述 |
2.希冀与憧憬: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可能方向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基本经验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唤醒农民的救国意识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为农民谋幸福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使命 |
1. 让农民有觉悟,对其进行革命和识字教育 |
2. 让农民有技术,利用业余学校普及推广 |
3. 让农民有事业,不断提升其职业化程度 |
(二)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培育实用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重点 |
1. 为恢复农业生产,普及农业生产、生活技术 |
2. 为改造农业生产,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
3.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调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
(三)坚持服务乡村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体现 |
1.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
2. 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并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
3. 化解农村贫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 |
三、面向未来开启新征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
(一)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 |
(二)服务农业现代化,培养加快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
(三)服务农民“致富”能力建设,打造面向农民的“知识超市” |
(四)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
(6)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经营主体及发展 |
(二)农村人力资本 |
二、基础理论 |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二)劳动力流动理论 |
(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 |
一、教育投入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
二、职业培训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
三、医疗健康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困境 |
一、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
(一)教育投入现状 |
(二)职业培训现状 |
(三)医疗健康投入现状 |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 |
二、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困境 |
(一)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缓慢,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
(二)农村人力资本回报率偏低,农业经营主体高层次技能培训有限 |
(三)农村医疗健康投资不足,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保障薄弱 |
(四)农村人力资本外流明显,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压力倍增 |
注释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经营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经验借鉴 |
一、国内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区域经验 |
(一)上海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人力资本投资 |
(二)湖南隆平高科集团人力资本投资 |
二、国外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投资区域经验 |
(一)欧盟农业人力资本培育政策借鉴 |
(二)德国及法国对职业农民资质及再培训制度的借鉴 |
注释 |
第六章 基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建议 |
一、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存量 |
(一)拓宽农民教育政策支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
(二)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三)更新自身观念,树立教育投资意识 |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培训制度 |
(一)健全和规范农民培训机制 |
(二)补齐专业人才短板,发挥农民职业化特点 |
三、加强农村医疗健康投资力度,完善经营主体社会服务保障 |
(一)加快农村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
(二)强化农村劳动力健康意识并普及健康理念 |
四、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 |
(一)建立市场层面的利益联结和服务机制,吸纳优质劳动力融入农业经营主体 |
(二)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民回归农业的主体意愿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定位研究 |
1.3.2 农村职业培训的实践形式研究 |
1.3.3 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
1.3.4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 |
1.3.5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高等农业院校的概念 |
2.1.2 农村职业培训的概念 |
2.1.3 农村职业培训的特点 |
2.1.4 农村职业培训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5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共同体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
3.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
3.1.2 解决农村职业培训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3.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 |
3.1.4 履行高等农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
3.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
3.2.1 高等农业院校拥有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优势资源 |
3.2.2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农村发展的传统 |
3.2.3 国外农业院校拥有可供借鉴的相关案例 |
第四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史及现状 |
4.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程 |
4.1.1 接管与改造期(1949-1957 年) |
4.1.2 萌发与探索期(1958-1965 年) |
4.1.3 重创与停滞期(1966-1976 年) |
4.1.4 恢复与发展期(1978-1999 年) |
4.1.5 深入发展期(2000 年至今) |
4.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现状 |
4.2.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政策体系 |
4.2.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 |
4.2.3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式 |
第五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
5.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 |
5.1.1 参与政策存在缺失 |
5.1.2 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 |
5.1.3 参与资金保障不足 |
5.1.4 参与观念存在偏差 |
5.1.5 参与培训中供需脱节 |
5.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优化策略 |
5.2.1 完善相关政策细则,强化政策支持 |
5.2.2 优化参与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参与效能 |
5.2.3 完善培训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 |
5.2.4 履行农业高校服务“三农”职责,增强参与意识 |
5.2.5 加强农业高校内部革新,满足农村职业培训需求 |
5.2.6 丰富农业高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农村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绝对贫困 |
2.1.2 相对贫困 |
2.1.3 精准脱贫 |
2.1.4 精准脱贫可持续性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内生式发展理论 |
2.2.2 贫困脆弱性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安徽省S县农村精准脱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县基本情况 |
3.2 S县精准脱贫政策执行情况 |
3.2.1 高度重视,加强扶贫领导班子建设 |
3.2.2 统筹推进,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
3.2.3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精准脱贫 |
3.3 S县脱贫成效 |
3.3.1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3.3.2 农户收入水平提高 |
3.3.3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
3.4 S县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1 脱贫脆弱性风险依然存在 |
3.4.2 产业脱贫成效不显着 |
3.4.3 脱贫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
3.4.4 多元主体扶贫成效待加强 |
3.4.5 农村教育服务供给层次低 |
第4章 制约安徽省S县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因素分析 |
4.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4.2 产业脱贫可持续性不足 |
4.3 贫困文化与贫困心理的掣肘 |
4.4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 |
4.5 农村教育体系建设薄弱 |
第5章 提升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返贫风险预警及政策保障机制 |
5.1.1 构建返贫风险预警机制 |
5.1.2 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机制 |
5.2 巩固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 |
5.2.1 提高龙头企业参与动力 |
5.2.2 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社参与效率 |
5.3 提高脱贫户可持续发展能力 |
5.3.1 强化脱贫户脱贫精神动力 |
5.3.2 提升脱贫户脱贫致富能力 |
5.4 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5.4.1 出台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 |
5.4.2 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相关机制 |
5.5 增强教育帮扶保障的可持续性 |
5.5.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
5.5.2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后脱贫时代 |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三、扶贫绩效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德尔菲法 |
三、熵值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源配置理论 |
二、绩效诊断“3E”理论 |
三、教育收益理论 |
第三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选取准备 |
一、指标选取的目标 |
二、指标选取的思路 |
三、指标选取的原则 |
四、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二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成 |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一级指标的提取 |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二级指标的提取 |
三、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提取 |
第三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 |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
四、专家咨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节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与阐释 |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
二、指标体系的阐释 |
第四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扶贫概况 |
一、财政经费资助情况 |
二、社会扶贫基本情况 |
三、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三节 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二、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测算分析 |
第四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 |
一、扶贫绩效评价问题 |
二、优化扶贫绩效对策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一、指标选取具有一定主观性 |
二、部分理论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扶贫采集不全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 |
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1) |
附录二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2) |
附录三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3) |
附录四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4) |
附录五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5) |
附录六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七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八 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附录九 绩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 |
附录十 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数据采集和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
一、投入效能分析 |
二、产出效能分析 |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强化职教龙头建设 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回顾与思考[J]. 马宽斌,黄丽丽. 成人教育, 2021(12)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基本经验及展望[J]. 宁永红,冯利臻,石秋香,林楠.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5)
- [3]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4]西藏职业教育通向农牧区发展路径研究[D]. 文延梅. 西藏大学, 2021
- [5]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农民培训职能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 王官燕. 西南大学, 2021
- [6]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黄一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D]. 张帅帅. 山西大学, 2021
- [8]农村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D]. 曹慧影.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D]. 夏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