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师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耿路[1](2018)在《祖师麻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化学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首先对我国主要分布区内的中药材祖师麻原植物的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祖师麻原植物进行种质鉴定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完善其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分析了祖师麻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祖师麻野生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规划祖师麻原植物的最佳栽培产区和规范其现代化的栽培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走访与现地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以及线路样方法和植被+土壤类型图面积结合的估算法对陕西、甘肃、四川和青海四个省区23个县的祖师麻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生态群落进行了分析。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药材粉末显微鉴定方法的方法来鉴别不同种的祖师麻,然后再运用基于ITS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HPLC指纹图谱技术和含量测定技术对不同种和不同分布区的祖师麻原植物进行种质鉴定和品质评价。同时,通过对ITS序列的特异位点分析,NJ聚类树分析,对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方差分析,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鉴定和评价采自不同分布区和不同种的祖师麻药材,从基因和化学层面解析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最后,本课题研究了祖师麻药材主要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来筛选影响祖师麻化学成分积累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其人工栽培种植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4省23个县野生祖师麻的总蕴藏量约583.62t,其中黄瑞香蕴藏量约97.64t,占比16.7%;凹叶瑞香蕴藏量约93.32t,占比16%;唐古特瑞香蕴藏量约392.66t,占比67.3%。根据调查样点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特征,推断出非调查样点相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地区也可能有祖师麻分布,用各省区单位面积祖师麻药材蕴藏量的均值乘以该省所有适宜祖师麻原植物生长的地区面积之和,进而估算整个省区祖师麻的蕴藏量。按照这个估算方法,4个省祖师麻野生药材的总蕴藏量约8429.23 t,黄瑞香蕴藏量约为1407.68t,唐古特瑞香蕴藏量约为5672.87t,凹叶瑞香蕴藏量约为1348.68t。本次调查仅在甘肃省陇南康县杨河坝村海拔2800m左右的山地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祖师麻,种植面积3.3公顷,种苗来源为野生唐古特瑞香幼苗。移栽后没有浇水、施肥等其他精细栽培措施。栽培两年高约40cm,年生长高度不足10cm,生长缓慢,目前没有形成药材商品。(2)药材粉末显微鉴定不能有效地鉴别出不同种的祖师麻,基于ITS序列的DNA条形码相似度分析表明黄瑞香与唐古特瑞香的一致性在93%左右;黄瑞香与凹叶瑞香的一致性在92%左右;唐古特瑞香与凹叶瑞香的一致性为99%。虽然唐古特瑞香与凹叶瑞香序列一致性较高,但是在序列59bp和155bp处有差异,在59bp处唐古特瑞香基因型为C而凹叶瑞香的基因型为A,155bp处唐古特瑞香基因型为G而凹叶瑞香的基因型为A,所以通过这两个特异位点,也能将唐古特瑞香和凹叶瑞香鉴别开。NJ-聚类树分析、HPLC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将不同产地和不同种的祖师麻进行鉴定和分组。(3)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紫丁香苷和7-羟基-香豆素在不同种的祖师麻药材中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分布区的祖师麻药材中这3种化学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就祖师麻甲素1个成分的含量而言,青海乐都、甘肃天祝这两个地方的祖师麻药材质量最好。(4)祖师麻药材主要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祖师麻化学成分与多数生态因子都具有相关性,其中对其化学成分影响最大的是其生境的经度、年均相对湿度等;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影响祖师麻化学成分的主导生态因子为经度、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日照强度。祖师麻药材主要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祖师麻化学成分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但是土壤类型对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祖师麻药材的蕴藏量在不断的减少,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应该加强祖师麻原植物人工栽培的研究,实现祖师麻药材的可持续利用。DNA条形码技术、HPLC指纹图谱和祖师麻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这3种方法联合运用,能够成功的鉴定出不同种的祖师麻,并且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对不同种和不同产地的祖师麻药材进行质量评价。从提高祖师麻甲素及其他化学成分含量的角度来看,祖师麻人工种植的理想区域为我国青海、甘肃和四川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度低、海拔高、气候相对干旱、日照强度较强、昼夜温差较大,土壤类型多为黑钙土和栗钙土,还有少量的林溶土。满足这些条件的地区有甘肃省天祝,青海省的乐都、大通、化隆,四川省的康定,其中甘肃省的天祝县是最佳选地。当然,提高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前体是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人工栽培种植中要精细管理,满足祖师麻原植物自然生长必须的水分等因素,找到生物量和化学成分含量均能得到提高的平衡点,使祖师麻资源能更好的服务于医药行业。
李书慧[2](2005)在《祖师麻化学成分及其原植物黄瑞香细胞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祖师麻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瑞香属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的根皮和茎皮,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头痛、胃痛及跌打损伤”等症,为民间治疗风湿和止痛的常用中药。黄瑞香多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四川、宁夏、青海等地,为落叶灌木,多生于高山地的疏林中及阔叶树木下的阴湿处。 药理研究表明:祖师麻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抑菌等药理活性,在临床上多用于风湿病痛的治疗,疗效显着。鉴于祖师麻镇痛抗炎成分(祖师麻甲素)明确,临床疗效好,我们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对镇痛抗炎活性成分进行富集,获得祖师麻活性部位,以此活性部位制成的药物制剂,药效实验显示有较强的镇痛抗炎活性,与临床作用一致;家兔长毒实验无明显肝、肾毒性,对体内主要脏器无毒性反应,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家兔急毒实验显示高剂量对皮肤有轻度刺激反应,黏膜、眼睛、中枢神经系统等未见有毒性反应。药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祖师麻贴剂临床计量安全、有效。 本论文为了对祖师麻进行进一步开发,对祖师麻水提醇沉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层进行了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共分离得到了3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了2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2个,分别为黄瑞香苷A(giraldoid A,G-12)和黄瑞香苷B(giraldoid B,G-13);一个新天然产物: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2-丙二酮(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2-propanedione,G-21)。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4-甲基-7-羟基香豆素(4-methy-7-hydroxycoumarin,G-6),rutarensin(G-10),edgeworoside C(G-11),(+)-里立脂素-B-二甲酯((+)-liriorosinol-B-dimethyl ether,G-16),(+)-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di-O-β-D-glucoside,G-17),罗汉松脂醇(matairesinol,G-18),woonenoside Ⅺ (G-19),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hydroxy-3,5-dimethoxybenzaldehyde,G-23)和α-D-吡喃果糖(α-D-fructopyrannose,G-25)。 由于大量砍伐,导致植物资源匮乏,祖师麻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中药材。为解决祖师麻资源匮乏问题,本论文运用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对祖师麻的原植物——黄瑞香进
慕祺瑞,姜丹,贺元,耿路,任广喜,白贞芳,张旭,张仲毅,刘春生[3](2020)在《中药材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中药材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祖师麻人工栽培适宜区的选择及野生抚育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祖师麻23个采集地的生态因子信息,以土壤测试标准手册中的标准程序测定土壤因子信息,结合23个采集地93份祖师麻化学成分含量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强度和年均温等生态因子以及土壤类型、有效铜、pH等土壤因子都是影响祖师麻化学成分的主导因素。
扈晓佳[4](2009)在《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祖师麻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瑞香属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的根皮和茎皮,同属植物唐古特瑞香D. tangutica Maxim、凹叶瑞香D. retusa Hemsl.、长白瑞香D. koreana Nakai.和同科结香属植物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均可同等入药。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宁夏、青海等地。祖师麻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之功效。民间广泛用于治疗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和支气管炎等症。其中,凹叶瑞香(D. retusa Hemsl.),又名桂花矮陀陀,杂兰等,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根及茎皮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浙江民间用来治疗慢惊风;长白瑞香(D. koreana Nakai.)是长白山区的特有植物,又名辣根草,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主要用来治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痛经、胸痛、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又名打结花,为瑞香科结香属植物,根及茎皮入药,主要用来祛风除湿。本文采用抗炎镇痛活性跟踪指导分离的方法研究了作为中药祖师麻入药的三种基原植物凹叶瑞香、长白瑞香和结香的化学成分,并首次报道了凹叶瑞香、结香的抗炎镇痛的药理活性,同时还测试了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本文对凹叶瑞香、长白瑞香、结香的总提物以及各萃取极性部位进行了抗炎和镇痛的活性筛选实验。实验表明凹叶瑞香、长白瑞香、结香的总提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的耳肿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对RAW264.7巨噬细胞NO代谢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凹叶瑞香、长白瑞香和结香的总提物能够显着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显示了一定的镇痛活性。同时,实验还发现凹叶瑞香、长白瑞香和结香的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的活性。根据药理活性实验结果,应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我们对凹叶瑞香、长白瑞香和结香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分离,并分别从中分离纯化得到了65个化合物,运用UV,IR,ESI-MS,1D-NMR,2D-NMR等光谱技术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的61个,其结构分别为DR-1:对羟基苯甲酸,DR-2:β-谷甾醇,DR-3:胡萝卜苷,DR-4:瑞香素,DR-5:双白瑞香素,DR-6:丁香醛,DR-7: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DR-8:芫花素,DR-9: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DR-10:伞形花内酯,DR-11:结香苷A,DR-12:结香苷C,DR-13:4’, 5-二羟基-3’, 7-二甲氧基黄酮,DR-14:瑞香新素,DR-15:5’-去甲氧基瑞香新素,DR-16:瑞香醇酮,DR-17:紫丁香苷,DR-18:左旋松脂酚,DR-19: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DR-20 :芫花苷, DR-21 :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 DR-28 : [8, 8’-Bi-2H-1-benzopyran]-2, 2’-dione, 7’-(β-D-glucopyranosyloxy)-7-hydroxy-3-[(2-oxo- 2H-1-benzopyran-7-yl)oxy],DK-1:β-谷甾醇,DK-2:十八烷基咖啡酸酯,DK-3:瑞香素,DK-4:伞形花内酯,DK-5:胡萝卜苷,DK-6:秦皮乙素,DK-7:双白瑞香素, DK-8:山柰酚,DK-9:瑞香新素,DK-10:木犀草素,DK-11:芹菜素,DK-12:樱花苷,DK-13:芫花素,DK-14:芫花苷,DK-16:7-甲氧基-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DK-17: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 DK-18:异瑞香新素,DK-19:5′′-去甲氧基瑞香新素,DK-20:紫丁香苷,DK-25:瑞香苷,JX-4:Edgeworin,JX-6:胡萝卜苷,JX-7:伞形花内酯,JX-8:双白瑞香素,JX-9:结香苷A,JX-10:5-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8-O-β-D-葡萄糖苷,JX-11:芹菜素,JX-12:结香苷C,JX-13:结香苷B,JX-14:异双白瑞香素,JX-15:2,6-二甲氧对苯醌,JX-16: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JX-17:紫丁香苷,JX-18: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JX-19:瑞香新素,JX-20:6- hydroxyl-odesmethoxyrutarensin,JX-21:8-(4-(1, 3-benzenediol ) propionic acid methyl ester)-coumarin-7-O-β-D-glucoside,JX-23:Triumbellin。本文对量较大的单体化合物成分进行了抗炎镇痛的活性实验。体内实验发现,JX-4,JX-9,DR-5,DR-16,DK-3能够显着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能够抑制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大鼠关节肿胀,显示了一定的抗炎活性。JX-4,JX-9,JX-12,DR-5,DR-16,DK-4,DK-9还能够显着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显示了较好的镇痛活性。为全面研究祖师麻三种资源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本文对其余部位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4个。其结构分别为:JX-1:二十碳酸单甘油酯,JX-2:对羟基苯甲酸,JX-3:β-谷甾醇,JX-5:肌醇,DR-22:瑞香黄烷A,DR-23:瑞香黄烷B,DR-24:瑞香黄烷C,DR-25:瑞香黄烷D1,DR-26:瑞香黄烷E,DR-27:瑞香黄烷F,DK-21:左旋松脂酚,DK-22:落叶松脂醇,DK-23:左旋松脂酚-4-O-β-D-葡萄糖苷,DK-24: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所有得到的化合物中,JX-20,JX-21为新化合物, DR-4,5,6,7,9,8,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8,DK-2,3,4,5,7,8,10,11,13,14,16,17,18,19,21,22,23,24, JX-5,10,11,14,15,17,18,19,16,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 (Turc.) Ostenf.]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花及开花前的全草均可药用,有解热、利尿的功能,全草还为治疗脉管炎主药。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青海东北部、陕西、河北、山西、辽宁中西部均有广泛的分布。本文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32个化合物,运用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的25个化合物,结构如下:IS-1:β-谷甾醇,IS-2:cis-1-p-Menthene-3, 6-diol,IS-3:正十二烷,IS-4:对羟基苯甲酸,IS-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IS-7:3’, 4’, 7-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IS-8:豆甾醇,IS-9:1-Cyclodecene-2, 5, 6, 9-tetrol, 1, 8-dimethyl-7-(1-methylethyl)-, [(2α, 5β, 6α, 7α, 8β, 9α)],IS-10:沙地旋覆花内酯B,IS-11:Isoalantolactone,IS-12:山柰酚,IS-13:沙地旋覆花内酯,IS-14:堆心菊内酯,IS-15:金合欢素,IS-16:槲皮素,IS-17:大黄素甲醚,IS-18:芹菜素,IS-20:8, 9, 10-Trihydroxythymol,IS-21: 9, 10-Dihydroxythymol,IS-23:4’, 7-二羟基黄酮,IS-24:木犀草素,IS-25:泽兰内酯,IS-26:4α, 5β-Epoxyeupatolide,IS-30:3′, 5′, 5, 7-四羟基黄酮,IS-32:4’, 6, 7-三羟基黄酮。实验发现除了IS-9,IS-20,IS-21三组仅最高剂量组(1μg/mL)有一定的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NO的产生(P<0.01);IS-25组除最低剂量组(0.01μg/mL)没有抑制作用外,其余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其余IS-10,IS-11,IS-13,IS-15,IS-26各组各剂量组对RAW264.7巨噬细胞NO的产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但是在MTT中,各组均显示了细胞毒性,推测对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的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细胞毒性的缘故。在对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的实验中,受试样品各组除IS-10,IS-13,IS-14,IS-26有一定的对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外(P<0.05),其他各组均没有表现对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所得的化合物,IS-9和IS-10为新化合物,IS-1,4,5,7,8,12,14,15,17,18,20,20,23,24,26,30,3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文从中药祖师麻入药的三种植物中共分离得到了84个化合物,其中2个新化合物,52个首次从该三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抗炎镇痛的活性筛选实验,发现三种植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等部位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活性,单体化合物JX-4,JX-9,DR-5,DR-16,DK-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JX-4,JX-9,JX-12,DR-5,DR-16,DK-4,DK-9和DK-25具有较好的镇痛活性。本文从蓼子朴中共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鉴定了25个,其中2个新化合物,17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白玮,张娇,叶潇,张丽,王薇,宋小妹[5](2017)在《祖师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祖师麻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发祖师麻提供科学依据。
孟祥龙[6](2013)在《基于热分析的祖师麻甘草炙及大黄、牡丹皮、地榆炒炭炮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基于热分析技术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探讨祖师麻甘草炙的炮制机理,监测炮制过程中有效部位及毒、刺激性部位化学物质群变化过程;验证传统炭药(大黄炭、牡丹皮炭及地榆炭)炮制工艺及机理,建立“存性”及“适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方法:在模拟空气气氛下,利用热重(TG)技术模拟中药炮制过程,对渗漉法提取的祖师麻有效部位、各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甘草汁固体粉末、祖师麻有效部位及各萃取部位与甘草汁固体粉末按原药配比的混合物、大黄、牡丹皮和地榆药材、浸出物(大黄水浸出物、牡丹皮醇浸出物和地榆醇浸出物)和总鞣质(大黄鞣质、牡丹皮鞣质和地榆鞣质)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探讨炮制工艺。利用热重(TG)-质谱(MS)联用技术对祖师麻有效部位及石油醚部位、大黄、牡丹皮及地榆的逸出体(EGA)进行研究,阐释炮制机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联用技术就进行不同温度炭化品成分及形态分析,探讨炭药炮制“存性”及“适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结果:①对比祖师麻有效部位的TG-DTG曲线,具有较强毒、刺激性的石油醚部位主要失重温度区间为320℃-390℃,且伴随甘草汁固体加入量的增加,其于354℃处的0.69%·min-1的热失重速率峰逐渐向低温方向移动,并最终与265℃附近的失重速率峰合并;祖师麻有效部位于291℃处的2.38%·min-1和516℃处2.42%·min-1的热失重速率峰向低温方向移动,移动幅度约为20-26℃和19-50℃,且前者热失重速率峰峰值明显降低,后者则明显增高。证明本品伴随甘草汁固体加入量的增加,祖师麻有效部位在程序升温下加热,致使石油醚部位易于失去,同时对于祖师麻的主要药效成分的损失起到减缓作用。②各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加入甘草汁固体后化学成分均有较大的改变,且在所考察100-200℃的炙法温度范围内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的热失重及热失重速率峰峰值大于未加入时,乙酸乙酯部位及正丁醇部位等主要药效成分部位的热失重及热失重速率峰峰值小于未加入时。证明本品在加入甘草汁固体后,于炙法温度区间内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的毒性刺激性成分反应活性增高,易于反应失去而至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乙酸乙酯部位及正丁醇部位的药效成分反应活性降低,不易于失去,得到了较好的保留。③采用TG-MS联用技术对祖师麻有效部位及石油醚部位的逸出体进行监测,其有效部位加入甘草汁固体前后相应质子碎片峰形及峰位基本相同,但信号强度A值呈减小趋势;石油醚部位在加入甘草汁固体前后相应质子碎片峰形及峰位发生很大改变,且信号强度A值呈增大趋势,且质子碎片呈多峰交替出现。证明本品在加入甘草汁固体后,祖师麻有效部位中相关化学物质对温度的稳定性增强,不易被破坏,而石油醚部位中相关化学物质对温度呈现较差的稳定性,易于失去。④选取浸出物(大黄水浸出物、牡丹皮醇浸出物和地榆醇浸出物)在传统炭药炮制温度区间内的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值处的温度为炭药炮制的温度上限,得出大黄于280℃、牡丹皮于184℃和地榆于246℃的最佳炭化温度。⑤采用TG–MS联用技术对大黄、牡丹皮和地榆三味药材的逸出体进行监测,其在中药炮制考察的200℃-300℃温度区间内均有离子检测信号峰,与相关报道结果相吻合。⑥采用着火指数S=(Mass·DTGmax)/Ti,从开始灰化温度的基础上来精确的控制“炒炭存性”所要求的炭药炒制的温度条件。得出三味药材的着火指数分别:大黄S:1.03×10-3-2.40×10-3、牡丹皮S:7.83×10-5-2.63×10-4和地榆S:2.51×10-5-5.93×10-4。采用一级反应模型进行动力学求解,且5℃·min-1、10℃·min-1、20℃·min-1时R分布范围在0.976-0.990、0.959-0.982和0.967-0.977之间,表明此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三味中药的热解过程。⑦对比大黄鞣质、地榆鞣质、牡丹皮鞣质及没食子酸的热解特性可知,在常规中药炒炭加工工艺所涉及的加热温度范围内,仅使总鞣质中缩合鞣质和复合鞣质得到挥发,且尚未到达可水解鞣质的热解温度,同时致使可水解鞣质含量相对增加,故以没食子酸这一单一指标不能全面评价并得出中药炒炭炮制后总鞣质含量变化这一结论。⑧通过扫描电镜(SEM)得出三味药材发生形态改变的突变点,如大黄于300℃、牡丹皮于400℃和地榆于350℃;通过对比能谱(EDS)于炒炭温度区间(200℃-400℃)内相关元素的波动结果,得出地榆和牡丹皮Ca的波动性大于C,而大黄是C的波动性大于Ca,推测三味药材炭药炮制品止血止泻机理存在差异。结论:热分析技术可促进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本课题可从“炮制-热解相关性”、“火力/火候-温度相关性”、“适中/存性-‘内在药效成分与外在性状特征’相关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中药炮制学的内涵与外延,且具有创新性。
王鹏[7](2012)在《黄瑞香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瑞香属(Daphne L.)植物。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甘肃等地。黄瑞香的根皮和茎皮是我国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药祖师麻,民间广泛用于治疗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和支气管炎等症。近年来由于市场对祖师麻的需求量很大,导致该植物过度砍伐,资源匮乏。为了扩大药源,开发新的药用部位,本论文首次对黄瑞香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提取分离手段对黄瑞香叶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得到15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波谱分析(1H NMR、13C NMR、HMBC等)及化学方法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主要为香豆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所得化合物分别为:伞形花内酯(1)、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2)、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3)、8-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4)、瑞香素(5)、西瑞香素(6)、木犀草素(7)、4′,7-二羟基-5-甲氧基黄酮(8)、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对羟基苯甲醛(12)、正二十四烷酸(13)、正十五烷(14)、正二十九烷(15)。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从黄瑞香中获得。采用热板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对黄瑞香叶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首次考察了黄瑞香叶水提物大孔树脂吸附醇洗脱部分三个剂量组(13mg/kg/day、26mg/kg/day、52mg/kg/day)的镇痛抗炎活性。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实验,首次考察了抗炎作用,通过小鼠热板实验考察了镇痛作用。耳肿实验结果表明,黄瑞香叶提取物三个剂量组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p<0.05,p<0.01)。热板实验结果显示黄瑞香叶提取物高剂量组52mg/kg/day(p<0.05)具有镇痛作用,痛阈提高百分率为(23.7%28.5%)。为深入研究黄瑞香叶提取物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本论文首次研究了口服黄瑞香叶提取物的入血成分。利用UPLC-MS-MS提供的色谱及质谱信息,通过保留时间比对、离子碎片解析等综合分析,对口服黄瑞香叶提取物后小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了9个入血成分,鉴定了7个入血成分的结构,其中5个为原形成分,2个是以葡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代谢产物,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可能是黄瑞香叶体内直接作用的药效成分。综上,黄瑞香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与祖师麻十分相似,主要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黄瑞香叶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口服黄瑞香叶提取物的入血成分主要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为阐明黄瑞香叶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开发黄瑞香叶为新的药用部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鹏,刘金平,詹妮,李平亚,卢丹[8](2011)在《祖师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祖师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祖师麻的更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陈良慧[9](2014)在《复方祖师麻抗RA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PK-PD相关性及其ADME-Act分析研究甘草协同祖师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机制”(81273655)祖师麻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陕甘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或凹叶瑞香Daphne retusa Hemsl的干燥茎皮和根皮,为西部民间用药。祖师麻具有活血、镇痛和祛风除湿的功效,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痹痛方面应用广泛。民间用药经验显示,祖师麻与甘草配伍后具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复方祖师麻由祖师麻和甘草组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两者以3:2的比例配伍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效果较佳。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从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两方面开展研究:比较了复方祖师麻中多种活性成分在正常及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分析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产物,寻找疾病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与药理活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初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复方祖师麻的干预的机制。研究表明,祖师麻的活性成分类型为香豆素和二萜类,但二萜类成分具有一定的黏膜和皮肤刺激性;香豆素类成分中以瑞香素的研究最为广泛,其药理活性较为明确。本文选择了3种含量较高且活性较强的香豆素类成分(瑞香素、西瑞香素和7-羟基香豆素),作为祖师麻的考察指标。甘草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黄酮类和三萜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中以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量最多。本文选择甘草中的3对苷及其苷元成分进行考察,分别为黄酮类成分——甘草苷和甘草素,异黄酮类成分——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以及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本文建立了复方祖师麻中多种成分的体内外含量测定的LC-MS/MS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为模型,比较了复方祖师麻中9种活性成分(瑞香素、西瑞香素、7-羟基香豆素、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差异,结果发现药物的体内过程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与正常组相比,AA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瑞香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显着性降低,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显着性增加。正常组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AUC(o-t)分别为45.45±3.89ng·h·mL-1和6.72±0.60ng·h·mL-1,AUC(0-∞)分别为45.55±3.90ng·h·mL-1和6.74±0.60ng·h·mL-1分别为58.75±12.54ng·mL-1和8.92±1.68ng·mL-1,模型组分别显着性降低27.13%(P<0.01)、39.88%(P<0.05)24.57%(P<0.05)、39.02%(P<0.01)、48.75%(P<0.05)和48.09%(P<0.05);正常组瑞香素和甘草酸AUC(0-∞)分别为255.68±54.77ng·h·mL-1和266.68±49.71ng·h·mL-1,模型组降低34.56%和29.89%(P<0.05);模型组甘草次酸的AUC(0-t)和AUC(0-∞)却增加1.2倍(P<0.05);正常组西瑞香素Cmax为14.40±3.31ng·mL-1,模型组显着性下降50.97%(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和甘草酸Tmax显着性增加,延缓其体内吸收。7-羟基香豆素、甘草素的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药物体内过程的复杂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考察动物正常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药物在疾病状态下的体内过程。因此采用适当的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初步探讨了复方祖师麻治疗RA的作用机制。从生理指标(体重、足趾肿胀、关节炎指数和病理切片)和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角度描述了AA大鼠模型模拟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过程,同时还考察了复方祖师麻对AA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PCA数学模型,解释AA模型大鼠从原发性病变到继发性病变的动态过程。采用有监督的多维分析方法(OPLS-DA)研究正常组与模型组的不同疾病时期的代谢物变化,找出87个与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从已鉴定的3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佐剂型关节炎能引起体内多种代谢产物紊乱,主要涉及氨基酸、脂类、核酸和维生素代谢通路。复方祖师麻主要调控了其中的12种异常代谢物,对佐剂型关节炎的干预效果良好。结合药效学实验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AA大鼠模型,该组大鼠的多个病理指标和小分子代谢物均偏离正常状态;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和复方祖师麻对AA模型大鼠干预效果相当,但两者改善的异常代谢物情况不同,其干预机制不同。
李静,刘菊花,蒋以号[10](2012)在《祖师麻基源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药祖师麻的基源及化学成分进行综述;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果祖师麻主要来源于瑞香科瑞香属植物黄瑞香(Daphnegiraldii Nitsche)、凹叶瑞香(D.retusa Hemsl)及唐古特瑞香(D.tangutica Maxim)的干燥根皮及茎皮;祖师麻主要含有香豆素类、二萜类、木质素类、黄酮类、蒽醌类等化合物。结论祖师麻药材来源广泛,其中以黄瑞香最为常用;来源不同的祖师麻药材化学成分也有差别。
二、祖师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祖师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祖师麻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化学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1 祖师麻本草考证 |
2 祖师麻资源与鉴定研究 |
2.1 祖师麻原植物的资源学研究 |
2.2 祖师麻药材的鉴定研究 |
3 祖师麻化学成分研究 |
4 DNA条形码技术和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4.1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4.2 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5 中药资源调查 |
5.1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
5.2 中药资源调查的传统方法 |
5.3 中药资源调查的新方法 |
6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6.1 气候因子对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6.2 地理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6.3 土壤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摸清祖师麻原植物资源现状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1.2 原植物鉴定与合理的药材评价体系是研究祖师麻安全用药的基础和前提 |
1.3 生态环境是影响祖师麻药材化学成分类型及组成的关键因素 |
2 技术路线 |
3 预期结果 |
第一章 祖师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1 调查前期准备 |
1.1 文献准备 |
1.2 工具准备 |
1.3 野外培训 |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1 文献调查 |
2.2 走访调查 |
2.3 样方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文献调查结果 |
3.2 祖师麻野生群落与蕴藏量调查结果 |
3.3 人工栽培资源基本情况 |
4 小结与讨论 |
4.1 野生祖师麻适生生境 |
4.2 资源蕴藏量估算及其相关问题 |
4.3 祖师麻药材野生资源蕴藏量逐渐减少 |
4.4 人工栽培资源 |
第二章 祖师麻药材种质鉴定 |
第一节 祖师麻3种原植物茎皮粉末显微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祖师麻3种原植物DNA条形码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祖师麻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祖师麻药材3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差异性分析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祖师麻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祖师麻甲素、紫丁香苷和7-羟基-香豆素含量测定 |
2.3 HPLC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与祖师麻药材3种成分的含量 |
3.2 不同产地祖师麻药材3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
3.3 不同种祖师麻药材3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 |
1 祖师麻原植物采集地生态因子信息采集 |
2 数据分析方法 |
3 数据分析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祖师麻化学成分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
1 祖师麻采集样点土壤元素的分析 |
2 数据分析方法 |
3 数据分析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 调查并分析了我国主要分布区内的祖师麻资源现状 |
(2) 建立了祖师麻药材种质鉴定与质量评价体系 |
(3) 分析了影响祖师麻药材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主要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祖师麻化学成分及其原植物黄瑞香细胞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瑞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瑞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一、常见瑞香属植物 |
二、化学成分 |
第二节 瑞香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一、镇痛作用 |
二、抗炎作用 |
三、镇静催眠作用 |
四、抗生育作用 |
五、抗血栓、抗凝作用 |
第三节 祖师麻的临床应用概述 |
一、治疗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 |
二、用于镇痛治疗 |
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第二章 祖师麻活性部位药理药效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祖师麻镇痛抗炎活性部位的研究 |
一、祖师麻镇痛抗炎活性部位的提取 |
二、祖师麻镇痛抗炎活性部位的确定 |
第三节 祖师麻活性部位药理药效研究 |
一、实验仪器 |
二、主要试药 |
三、实验动物 |
四、方法和结果 |
五、结论 |
第四节 祖师麻活性部位长毒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实验动物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第五节 祖师麻活性部位急毒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章 祖师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一、新化合物和新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 |
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三节 提取分离实验部分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提取与分离 |
三、化合物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 |
第四章 黄瑞香愈伤组织培养和二次代谢产物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黄瑞香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 |
第三节 黄瑞香培养细胞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研究 |
一、概述 |
二、化合物结构解析及核磁数据 |
三、实验 |
第四节 瑞香培养细胞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研究 |
一、概述 |
二、瑞香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 |
三、瑞香培养细胞的二次代谢产物研究 |
四、化合物结构解析及核磁数据 |
第五节 化合物抗癌活性测试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六节 结果和讨论 |
第五章 瑞香酮的生合成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瑞香酮细胞培养和提取分离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黄瑞香细胞培养方法 |
三、瑞香酮的提取与分离 |
第三节 瑞香酮生合成途径的研究 |
一、瑞香酮生合成途径 |
二、瑞香酮的提取与分离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一、实验结果 |
二、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图 |
(3)中药材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化学试剂 |
1.3 样品 |
2 方法 |
2.1 祖师麻原植物采集地生态因子信息采集 |
2.2 祖师麻采集样点土壤因子信息分析 |
2.3 祖师麻药材化学成分分析 |
2.3.1 液相色谱分析 |
2.3.2 祖师麻甲素、紫丁香苷和7-羟基-香豆素线性关系考察 |
2.3.3 祖师麻甲素、紫丁香苷和7-羟基-香豆素加样回收率考察 |
2.4 相关性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产地的祖师麻药材3种主要成分含量分析 |
3.2 祖师麻主要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统计学分析 |
3.2.1 相关性分析 |
3.2.2 逐步回归分析 |
3.3 祖师麻主要化学成分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
4 结果与讨论 |
(4)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祖师麻入药三种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一、前言 |
1、祖师麻入药植物的研究概况 |
2、选题指导思想 |
3、课题设计 |
参考文献 |
二、凹叶瑞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
1、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凹叶瑞香药材 |
1.3 提取与分离 |
2、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2.1 已知化合物 |
2.1.1 香豆素类化合物 |
2.1.2 黄酮类化合物 |
2.1.3 木脂素类化合物 |
2.1.4 其他类化合物 |
3、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三、长白瑞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
1、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长白瑞香药材 |
1.3 提取与分离 |
2、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2.1 已知化合物 |
2.1.1 香豆素类化合物 |
2.1.2 黄酮类化合物 |
2.1.3 木脂素类化合物 |
2.1.4 其他类化合物 |
3、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四、结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
1、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结香药材 |
1.3 提取与分离 |
2、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2.1 新化合物 |
2.2 已知化合物 |
2.2.1 香豆素类化合物 |
2.2.2 黄酮类化合物 |
2.2.3 木脂素类化合物 |
2.2.4 其他类化合物 |
3、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祖师麻入药三种基原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
1、抗炎活性研究 |
1.1 总提物及各萃取部位抗炎活性研究 |
1.2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2、镇痛活性研究 |
2.1 总提物及各萃取部位的镇痛活性 |
2.2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3、急性毒性试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蓼子朴的活性成分研究 |
一、前言 |
二、实验部分 |
1、仪器与试剂 |
2、蓼子朴药材 |
3、提取与分离 |
三、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1、新化合物 |
2、已知化合物 |
2.1 倍半萜类化合物 |
2.2 黄酮类化合物 |
2.3 其他类化合物 |
四、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1、新化合物的的结构鉴定 |
2、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
五、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六、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祖师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情况 |
2 化学成分 |
2.1 香豆素类 |
2.2 黄酮类 |
2.3 木脂素类 |
2.4萜类 |
2.5 其他成分 |
3 药理活性 |
3.1 镇痛抗炎 |
3.2 抑菌作用 |
3.3 抗病毒活性 |
3.4 抗肿瘤 |
3.5 抗缺氧 |
3.6 其他 |
4 炮制研究 |
5 现代临床研究和应用 |
5.1 祖师麻发泡剂 |
5.2 祖师麻注射液 |
5.3 祖师麻片剂 |
5.4祖师麻止痛喷雾剂 |
6 讨论 |
(6)基于热分析的祖师麻甘草炙及大黄、牡丹皮、地榆炒炭炮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仪器、试药与分析方法 |
1.1 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
1.2 相关样品的制备 |
1.3 相关实验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基于热分析的祖师麻甘草炙研究 |
第一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各萃取部位及甘草汁固体的热解特性研究 |
1.1 有效部位及甘草汁固体的热解特性分析 |
1.2 不同萃取部位的热解特性分析 |
1.3 有效部位与不同萃取部位热解特性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甘草汁对祖师麻有效部位热解特性影响研究 |
2.1 有效部位与甘草汁固体配比物的热解特性分析 |
2.2 有效部位、甘草汁固体及二者配比物的热解特性对比分析 |
2.3 反应复杂性验证 |
第三节 甘草汁对祖师麻各萃取部位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 |
3.1 石油醚部位配比甘草汁固体前、后热解特性研究 |
3.2 氯仿部位配比甘草汁固体前、后热解特性研究 |
3.3 乙酸乙酯部位配比甘草汁固体前、后热解特性研究 |
3.4 正丁醇部位配比甘草汁固体前、后热解特性研究 |
第四节有效部位及石油醚部位热解过程逸出体性质研究 |
4.1 祖师麻有效部位与甘草汁固体配比前、后 TG-MS 研究 |
4.2 石油醚部位与甘草汁固体配比前、后 TG-MS 研究 |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基于热分析的大黄、牡丹皮和地榆炒炭炮制研究 |
第一节 大黄、牡丹皮和地榆炒炭工艺及机理验证研究 |
1.1 基于药材及浸出物的热解特性的炮制温度上限的选择 |
1.2 三味药材的热质分析 |
第二节 大黄、牡丹皮和地榆炒炭过程着火指数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
2.1 不同升温速率对三味药材热解特性的影响 |
2.2 三味药材的燃烧反应的着火指数计算分析 |
2.3 三味药材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三节 大黄、牡丹皮和地榆炒炭止血止泻机理及“存性”研究 |
3.1 基于药材鞣质热解特性的炒炭止血止泻机理研究 |
3.2 基于炭化及灰化的炒炭止血止泻机理及“存性”研究 |
本章结论 |
讨论 |
1 有关实验气氛的选择 |
2 有关联用技术的应用 |
3 实验展望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一:文献综述与课题研究意义 |
1.1 祖师麻化学成分、药效毒理、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现状 |
1.2 热分析技术用于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
1.3 实验设计及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三:获奖情况 |
致谢 |
(7)黄瑞香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祖师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1 香豆素类 |
1.2.2 黄酮类 |
1.2.3 木脂素类 |
1.2.4 二萜类 |
1.2.5 其他成分 |
1.3 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炎作用 |
1.3.2 镇痛作用 |
1.3.3 抗肿瘤作用 |
1.3.4 抗疟作用 |
1.3.5 抗生育作用 |
1.3.6 镇静催眠作用 |
1.3.7 抗血栓、抗凝血作用 |
1.3.8 抗心肌缺血作用 |
1.3.9 其他作用 |
1.4 小结 |
第2章 黄瑞香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黄瑞香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3 层析条件 |
2.2.4 提取与分离 |
2.3 黄瑞香叶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2.3.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3 其它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4 化合物鉴定数据 |
第3章 黄瑞香叶的生物活性研究 |
3.1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1.3 讨论 |
3.2 小鼠热板实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讨论 |
第4章 黄瑞香叶提取物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药物与试剂 |
4.1.3 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质谱条件 |
4.2.3 黄瑞香叶提取物溶液制备 |
4.2.4 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样品制备 |
4.2.5 入血成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扫描模式的确立 |
4.3.2 总离子流色谱图分析 |
4.3.3 质谱图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祖师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香豆素类 |
1.2 木质素类 |
1.3 黄酮类 |
1.4 其他成分 |
2 药理活性 |
2.1 抗炎、镇痛作用 |
2.2 抗肿瘤 |
2.3 抗疟作用 |
2.4 其他作用 |
3 总结 |
(9)复方祖师麻抗RA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祖师麻化学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 主要化学成分研宄进展 |
2. 3种香豆素的研宄进展 |
3. 讨论 |
第二章 RA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 RA的血液代谢组学研宄 |
2. RA的尿液代谢组学研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三章 复方祖师麻中8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方祖师麻在正常及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方法学的验证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复方祖师麻抗RA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复方祖师麻抗RA的药理活性评价 |
1. 试药与仪器 |
2. 实验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祖师麻抗RA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数据的分析和结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研究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和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祖师麻基源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瑞香 (Daphne giraldii Nitsche) |
1.1 生药学研究 |
1.1.1 性状研究 |
1.1.2 显微鉴别 |
1.2 资源研究 |
1.3 化学成分研究 |
1.3.1 香豆素类 |
1.3.2 黄酮类 |
1.3.3 木脂素类 |
1.3.4 二萜类化合物 |
1.3.5 三萜类化合物 |
1.3.6 其他类成分 |
2 陕甘瑞香 (D.tangutica Maxim) |
2.1 生药学研究[2] |
2.1.1 性状鉴别 |
2.1.2 显微鉴别 |
2.2 资源研究 |
2.3 化学成分研究 |
2.3.1 香豆素类 |
2.3.2 黄酮类 |
2.3.3 木脂素类 |
2.3.4 萜类化合物 |
2.3.5 其他类成分 |
3 凹叶瑞香 (D.retusa Hemsl) |
3.1 生药学研究[2] |
3.1.1 性状鉴别 |
3.1.2 显微鉴别 |
3.2 资源研究 |
3.3 化学成分研究 |
四、祖师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祖师麻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化学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耿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祖师麻化学成分及其原植物黄瑞香细胞培养的研究[D]. 李书慧. 沈阳药科大学, 2005(01)
- [3]中药材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慕祺瑞,姜丹,贺元,耿路,任广喜,白贞芳,张旭,张仲毅,刘春生.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5)
- [4]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 扈晓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2)
- [5]祖师麻的研究进展[J]. 白玮,张娇,叶潇,张丽,王薇,宋小妹. 现代中医药, 2017(05)
- [6]基于热分析的祖师麻甘草炙及大黄、牡丹皮、地榆炒炭炮制研究[D]. 孟祥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7]黄瑞香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12(09)
- [8]祖师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 王鹏,刘金平,詹妮,李平亚,卢丹. 特产研究, 2011(04)
- [9]复方祖师麻抗RA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 陈良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祖师麻基源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李静,刘菊花,蒋以号.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