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同地区31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昊昀[1](2021)在《噬菌体介导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LISA诊断方法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刘勃兴[2](2021)在《河北部分地区四种肉犊牛腹泻病原调查及BVDV抗体检测方法建立》文中认为在河北省,犊牛腹泻病是造成肉犊牛死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在犊牛腹泻病的病因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 V)和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是主要致病原。为了解上述四种传染性病原在河北地区犊牛腹泻病料中的阳性率,本研究自2018年至2020年收集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石家庄市等市患腹泻病肉犊牛样品共计804份,19.28%(155/804)的样品检测出上述四种病原。肉犊牛腹泻样品中共计分离E.coli 649株,分离数量最多,进一步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验证分离E.coli的致病性,共计有120株E.coli具有致病性,检出率为14.93%(120/804)。其中,O114型是致病性E.coli检出率最高的血清型,其次为O86型。通过RT-PCR检测样品中BVDV、BCo V和BRV三种病毒性病原,BCo V检出率为3.61%(29/804)、BRV检出率为2.99%(24/804)、BVDV检出率为0.87%(7/804)。混合感染样品数量占比14.84%(23/155),检出率较高的病原混合感染组合形式为:致病性E.coli+BCo V、致病性E.coli+BRV、BCo V+BRV。在国内,BVD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主要进口于国外,而国内商品化试剂盒的品牌和种类较少,这导致我国BVDV抗体检测成本较高。BVDV的Erns蛋白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的靶蛋白。为了降低BVDV抗体检测成本,了解河北地区牛群BVDV抗体阳性率,本研究以河北地方BVDV毒株为试验材料,用E.coli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Erns蛋白。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BVD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河北地区牛血清样品的BVDV抗体阳性率。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BVDV抗体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性识别BVDV抗体阳性血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阳性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1 600倍)和重复性(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IDEXX试剂检测同一批样品的总符合率为93.33%。应用该方法对河北地区18家牛场的477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接种疫苗牛场的血清阳性率为30.43%~92.86%,未接种免疫牛场抗体阳性率为0~100%。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地区肉犊牛腹泻样品中四种病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河北地区由四种病原引起的肉犊牛腹泻病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同时本研究建立的BVDV抗体ELISA检测方法为河北地区BVD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张璐[3](2021)在《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和食源性病原菌,对禽类养殖业和人类的健康危害巨大。其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对鸡的致病性不同。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氏菌耐药水平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对我国多年代、多地区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和耐药性的系统分析较少,因此研究我国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变化趋势,有利于为我国沙门氏菌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析细菌全基因组序列(WGS)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在沙门氏菌的血清分型、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等方面,WGS测序与生物信息技术的结合(WGS测序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简便地分析并得出结果,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研究沙门氏菌流行性、耐药性、分子分型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本研究收集我国不同地区近50年的鸡源沙门氏菌,运用常规检测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进行了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收集1970~2020年北京、广东、江苏等11个省市的鸡源沙门氏菌412株,复苏鉴定后分别用平板凝集方法、WGS测序分析技术对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分型,并对两种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不同,2000年前和2000年后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鸡白痢和肠炎,四川、北京等6个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均为肠炎,广东、江苏主要为鸡白痢。两种血清分型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4.9%。此外,本研究还对液相芯片分型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均低于平板凝集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其次,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近50年的鸡源沙门氏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对磺胺异恶唑、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对美罗培南敏感;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差异较大,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对粘菌素、奥格门汀、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鸡白痢沙门氏菌,而对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低于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株的耐药性不同,除黏菌素外,沙门氏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对磺胺异恶唑、四环素和粘菌素的耐药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WGS测序分析技术预测的耐药性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94.1%,其中对于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的药物(磺胺类、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两种结果的一致性较高,而对于染色体突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药物(黏菌素)耐药性,结果一致性较差。然后,利用WGS测序分析技术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毒力基因和噬菌体分型的研究,并与分子分型、血清型、耐药性等结果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结果具有多样性,其中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分型方法共鉴定出26种ST型,优势型为ST11,沙门氏菌的ST型与血清型和分离地区之间具有相关性;沙门氏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inv A、mgt C、mis L基因;超过半数的沙门氏菌携带前噬菌体500465-1;对沙门氏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等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进化时间和分支,其中肠炎沙门氏菌进化时间最早,相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具有较高的亲缘性,未发现沙门氏菌的SNP与耐药性和毒力基因之间的明显相关性。总之,本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鸡源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并比较分析了常规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的优劣,为我国鸡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性研究及WGS测序分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江婉琳[4](2021)在《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奶牛肛拭子中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研究其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耐药性,为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潜在致病性和指导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新疆克拉玛依、阿克苏地区奶牛肛拭子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鉴定。(2)利用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通过三重PCR方法,对chuA,yjaA和TspE4.C2基因进行检测,根据电泳图谱确定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对7个管家基因(adk、fumC、gyrB、icdA、mdh、purA和rec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在线提交序列完成MLST分型,根据ST型之间有5个或5个以上管家基因序列号相同的归为一群,用goeBURST软件进行分离株ST型聚类分析。(3)通过PCR的方法对sfaS、crl和fliC等17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4)采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对blaTEM、blaSHV、sul 1、sul 2、aac(3)-Ⅱ、cmlA、tetA、tetB、qnrB等针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24种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1)从阿克苏和克拉玛依牛场分别采集了101份和106份肛拭子。经过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检测,获得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分离率为51.89%;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分离率为50.50%。(2)血清型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有31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24株未检测出血清型。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有32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19株未检测出血清型。检出率最高的均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EPEC),分别占23.64%(13/55)和33.33%(17/51);均未检测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优势血清型不同,分别为O142:K86(B)、O15:K?和O125:K70(B15)、O86:K61(B7)、O164:K?。系统进化群结果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4个群,69.81%(74/106)为B1群、17.92%(19/106)为A群、10.38%(11/106)为D群和1.89%(2/106)为B2群。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大多数为B1群,分别占68.63%(35/51)和70.91%(39/55)。而B2群分离株仅来自阿克苏地区牛场。MLST分型表明,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62种不同的ST型,其中30种ST型存在于现有数据库中,占48.39%;发现新ST型(STn)32种,编号分别为STn-1~32,占51.61%。优势ST型为ST-154,占12.26%(13/106);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ST型相对集中,而阿克苏大肠杆菌各分离株散在分布于各ST型。goeBURST分析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成8个克隆群和20个单独型。(3)对hlyA、afa、eaeA、ipa H等17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fli C、ompA及crl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06%及91.51%,远远高于其他毒力基因。本次试验未检出stx-1、iha、sfa、iuc D和afa这5种毒力基因。根据特异性致病变基因分布,存在四种致病变杂交模式EAEC/UPEC、EPEC/ETEC、EIEC/UPEC和UPEC/NMEC。(4)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耐药率达97%以上;对头孢噻吩耐药率为60%以上;多重耐药率为37.74%。24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出bla TEM、bla OXA、tetA、aac(3)-II、sul 1等11个基因;未检测出bla CTX-M、qnrA、oqxA、aac(3)-I等13个基因。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结论:(1)本试验从奶牛粪源肛拭子样品中分离获得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离率为51.21%。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及MLST分型显示分离株呈现明显的多样性,以O86:K61(B7)、B1群和ST154最为流行。(2)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牛粪源大肠杆菌存在致病风险。(3)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噻吩等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多重耐药占比为37.74%,存在耐药基因TEM、OXA、qnrS、aac(6’)-Ib-cr、tetA、tetB、sul 1、sul 2、sul 3、cmlA。(4)两个地区大肠杆菌分离株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从ST型,毒力基因检测或耐药基因分析推测克拉玛依分离株进化较为集中,而阿克苏分离株进化相对分散。
孟婷,崔平福,董亚青,高月秀,左伟勇,高崧[5](2021)在《江苏地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分析江苏地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血清型、耐药性及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等生物特性,本研究从2017年~2019年采集江苏地区患腹泻的仔猪粪便、肛拭子等216份病料样品,从中分离培养后经16S rRNA PCR鉴定获得156株大肠杆菌,进一步通过小鼠感染性实验得到11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O血清型玻板凝集试验检测其血清型,结果显示11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有14种血清型,以O38型、O149型及O109型为主要的优势流行血清型;采用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11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环丙沙星等7种药物的耐药率在47.5%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1.0%~16.1%;结晶紫微孔板法检测分离菌BF的形成能力,结果显示,分离的11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BF形成能力强、中等、较弱及不形成BF的菌株分别有48株(40.7%)、36株(30.5%)、24株(20.3%)、10株(8.5%),且对氨苄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环丙沙星等7种药物的耐药性与BF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白慧丽[6](2020)在《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一种高效便捷检测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和耐药情况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模型来探索牛源大肠杆菌对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和根据模型体内药物试验来快速筛选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为牛病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牛病料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检测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获得的大肠杆菌分别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和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并运用构建的模型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抗菌药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作用,结果如下:1.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收集的13份病料中分离获得13株牛源大肠杆菌,其中O126血清型占30.77%(4/13),为优势血清型,O44、O20血清型占15.38%(2/13)。2.从13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其中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和外膜蛋白omp A的检出率均为100%,其次是Stx1的检出率为76.92%,uid A和h1y A的检出率均为69.23%,K88、ipa H和vat的检出率最低,为7.69%。3.对13株大肠杆菌进行15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 A/Gyr B/Par C)检出率最高,均为100%,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检出率76.92%100%,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 B的检出率最低,为7.69%。13株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对头孢噻呋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84.62%96.31%);对庆大霉素、泰乐菌素中度敏感(53.85%);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钠、磺胺间甲氧嘧啶和恩诺沙星耐药(0%)。4.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结果:根据线虫的致死率建立了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力强、中、弱三种标准,大肠杆菌对线虫致病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2 d4 d,结果与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结果相比,对小鼠不致死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最低,同样的,对小鼠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小鼠致病力中等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中等,两个感染模型的结果相符,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5.用RT-PCR的方法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线虫体内抗菌肽Spp-1、Abf-2、Clec-85和Lys-7的上调和下调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相关性。6.抗菌药对线虫的毒理作用以及药物在线虫体内的拯救效果显示,从27种抗菌药中筛选出5种对线虫生存试验影响最小的抗菌药,分别为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氟苯尼考和左氧氟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能拯救感染了大肠杆菌的线虫,左氧氟沙星效果最显着。结论:1.从广西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3株牛源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O126(30.77%,4/13)。13株牛源大肠杆菌中共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外膜蛋白omp A和志贺毒素Stx1毒力因子的检出率最高,分别是100%(13/13)、100%(13/13)、76.92%(10/13)。2.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该模型可代替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的检测。3.13株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存在差异。4.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抗菌肽基因Spp-1、Abf-2、Clec-85和Lys-7表达的上调和下调与大肠杆菌致病性无明显相关性。
王俊丽[7](2020)在《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可以感染鸡、火鸡等禽类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禽大肠杆菌病给国内外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长期以来,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长期、不科学的使用,导致APEC耐药性增强,且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真菌、支原体、蓝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烈性噬菌体的强裂解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给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从山东地区采集的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只肝脏病料或粪便、养殖场污水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出鸡源大肠杆菌及噬菌体。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致病性、毒力基因分布与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宿主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及大肠杆菌噬菌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采集山东省聊城、潍坊和烟台地区养鸡场病料、粪便及污水等500份样品,分别接种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观察其生化特性,并采用PCR方法对其进一步鉴定;了解本地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采用凝集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的测定。共分离到364株鸡源大肠杆菌,经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在364株鸡源大肠杆菌中,有251株可以确定其血清型,定型率为68.96%,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9.34%)、O1(7.42%)、O35(5.77%)、O2(4.67%)、O8(6.37%)、O15(4.40%)、O26(2.47%)、O76(2.20%)、O14(1.92%)、O127(1.92%)。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性试验。为了掌握本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yijp、fim C等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选取部分大肠杆菌进行鸡胚攻毒试验,以研究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鸡源大肠杆菌常见的18种毒力基因进行鉴定,yijp、fim C、mat、omp A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未检测到neu C基因,其中携带5~9种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最为普遍,占总数的69.78%;鸡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数量与鸡胚的死亡率呈正相关。从病死鸡脏器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具致病性的菌株中血清型O78的菌株致病性最强,其次为O2血清型菌株。同一血清型、携带不同毒力基因菌株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除O15外,其他血清型皆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分离的195株鸡源大肠杆菌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进一步研究其温度稳定性、p 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最佳保存温度等生物学特性。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噬菌体共155株,PLCF1噬菌体在电镜下呈现多面体立体结构,平面观察头部大致呈长六角形,长径约为120 nm,横径约为120 nm,无明显尾部结构。对两株形态差异较大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噬菌体效价可达109以上,在温度40℃以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最佳p H值为7,PLCF1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PLCF7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可以看出PLCF1的裂解性能强于PLCF72;噬菌体的短期保存可以选择4℃、-20℃,长期保存则-80℃条件最为适宜。噬菌体的宿主谱及覆盖率。对分离到的噬菌体用双层平板点滴法,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通过对宿主谱的分析,选取噬菌体科学组合制成噬菌体混合制剂,用双层平板点滴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及不同地区采集的鸡源大肠杆菌覆盖率的进行筛查。83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对282株大肠杆菌菌株的宿主谱,裂解率可达78.01%,其中能裂解含宿主菌在内10株以上的噬菌体有49株,占所有噬菌体的59.04%。筛选组合宿主谱覆盖最广的10株噬菌体组成噬菌体的混合制剂Pmix,其对本实验室保存携带最多毒力基因的100株大肠杆菌的裂解率为62%,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区随机采集100株大肠杆菌裂解率为41%。
张谦[8](2019)在《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文中提出肉鸡大肠杆菌病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不仅会降低养鸡业的效益,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草药作为天然的原生态药物,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理想、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偏低等问题,限制了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报道,采用经过优选的益生菌发酵中草,可明显提高中草药药效。为提高经典复方白头翁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并对发酵产物在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为使加味白头翁散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法和分子遗传学法对一株与多种中草药具协同作用的益生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胞外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表型特征及16S rDNA遗传特性显示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可产生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胞外酶。2.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为提高加味白头翁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本试验以益生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对白头翁、黄芪、黄柏、黄连、秦皮五味药组方的加味白头翁散进行发酵,并检测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检测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ML DE·2015016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对肉仔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ML DE·2015016也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保护效果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发酵后对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较好。3.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确切作用,本研究对感染仔鸡用药前后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和评价。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饲喂肉仔鸡,同时设未发酵加味白头翁散组、益生菌剂组、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花环率;血清IgG、IgA和IgM含量、血清IL-2、IL-6、IL-12、TNF-α和IFN-γ等含量;以及血清T-AOC、GSH-PX、SOD、GSH、CAT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明显提升大肠杆菌感染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2)能提高肉仔鸡血液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提高红细胞的补体结合能力;3)能显着提高血清IgG(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IgA、IgM、IL-2、IL-6、IL-12、TNF-α、IFN-γ含量(P<0.01);4)T-AOC、GSH-PX、SOD、GSH、CAT等抗氧化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MDA极显着降低(P<0.01)。因此,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肉仔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总抗氧化能力。4.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探讨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的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样本聚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Alpha、Beta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与其他组相比,除了具有主要的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外,还增加了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等,而且厚壁菌门比例也增加。在属水平上提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修复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为评价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展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0-5周龄肉鸡饲喂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ROSS 308肉鸡生产性能、降低死淘率。本研究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部分中药成分及含量,对仔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提高肉仔鸡淋巴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力,并促进肉仔鸡盲肠菌群微生物种类增加,提高菌群多样性,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张跃东,罗薇,任玉鹏,张焕容,杨劲松,王斌,葛润洲[9](2020)在《鸽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O55分离株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了解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55分离株的分类及其致病性。首先,采用PCR方法对前期研究得到的6株分离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进行检测;然后,选取毒力基因携带种类较多且与人类腹泻相关的O55分离株,经凝集试验、兔回肠结扎试验、乳鼠灌胃试验测定O55分离株黏附素、肠毒素基因是否表达;最后,以昆明鼠为试验动物,通过口服途径感染O55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菌携带毒力基因fimH与papA均为100%(6/6),fyuA为66.7%(4/6),eaeA与iss均为50%(3/6),irp-2、fimC与tsh均为33.3%(2/6);O55分离株黏附素及肠毒素基因均表达;O55分离株对试验鼠多个脏器造成持续性损伤,以肝脏、肺脏、肾脏、空肠、回肠较为严重,抗原主要位于感染部位细胞质或细胞间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鸽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具有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学价值。
宋美英[10](2017)在《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文中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危害畜禽健康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引发犊牛的腹泻和泌乳牛的乳腺炎及子宫炎等疾病。因其携带的毒力因子和血清型复杂多样,且存在地区差异,现在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免疫疫苗,临床上主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然而,因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临床分离的菌株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对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构成严峻挑战。本试验收集2015-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病料112份,经鉴别培养基培养、持家基因phoA的PCR扩增以及动物试验获得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84株。对其进行1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有60株,检出率达71.43%。其中F41的检出率最高,占毒力基因阳性菌株的31.67%,其次是CS31A(28.33%),F17(26.67%),irp2(18.33%),LT和hlyA检出率最低,仅为1.67%。多种毒力基因组合以F41+K99为主,不同地区分布的毒力基因类型不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84株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牛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和氨曲南表现为相对敏感,敏感率为66.67%、60.71%和60.71%;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土霉素表现为高度耐药,耐药率为91.67%、89.29%和88.10%。所有分离菌株表现出16种耐药谱系,主要以12耐、13耐和17耐为主,不同地区耐药性和耐药谱系不同。分离菌株对16种药物主要变现出15种耐药表型,其中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甲氧苄啶-链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为优势耐药表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呋与甲氧苄啶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后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断两药联用后的相互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两药单用及联合后的防突变浓度(MPC),计算选择指数SI(MPC/MIC)。结果表明:头孢噻呋的MIC为0.5-4μg/mL,甲氧苄啶的MIC为0.5-256μg/mL,两者联用后的FIC指数为0.25-1,表明两药联用呈协同或相加作用。头孢噻呋单用的MPC为64-512 μg/mL,SI为64-256;与甲氧苄啶联合使用后其MPC为16-32 μg/mL,SI下降为8-64;甲氧苄啶单用时的MPC为512 μg/mL,SI为1-4;与头孢噻呋联用后,其MPC和SI未发生改变,说明头孢噻呋与甲氧苄啶联用不能降低甲氧苄啶单用的防突变浓度,但可降低头孢噻呋单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防突变浓度,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本试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检测,初步揭示了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现状,对研制以毒力基因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及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体外头孢噻呋单用及联合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MPC的影响,为缩小牛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提供了试验依据。
二、大同地区31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同地区31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部分地区四种肉犊牛腹泻病原调查及BVDV抗体检测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犊牛腹泻病及四种传染性病原的研究进展 |
1.1.1 犊牛腹泻病的E.coli的研究进展 |
1.1.2 BVDV引起的犊牛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
1.1.3 BCoV引起的犊牛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
1.1.4 BRV引起的犊牛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河北地区致肉犊牛腹泻四种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1.1 肉犊牛腹泻样品采集及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与试验动物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肉犊牛腹泻样品中致病E.coli的分离鉴定 |
2.2.2 肉犊牛腹泻样品中三种病毒病原的检测 |
2.3 结果 |
2.3.1 患腹泻病肉犊牛临床症状 |
2.3.2 河北地区肉犊牛腹泻四种病原总检出情况 |
2.3.3 肉犊牛腹泻E.coli的分离鉴定 |
2.3.4 致肉犊牛腹泻三种病毒病原的检测 |
2.3.5 河北地区肉犊牛四种病原混合感染情况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试验材料 |
3.1.1 病毒株、质粒、血清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E~(rns)蛋白的基因扩增及分析 |
3.2.2 E~(rns)蛋白的原核表达 |
3.2.3 重组His-E~(rns)蛋白的浓度测定 |
3.2.4 BVDV的 E~(rn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 |
3.2.5 BVDV的 E~(rn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 |
3.3 结果 |
3.3.1 E~(rns)蛋白的基因扩增及分析 |
3.3.2 E~(rns)蛋白的原核表达 |
3.3.3 重组His-E~(rns)蛋白的浓度测定 |
3.3.4 BVDV的 E~(rn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 |
3.3.5 BVDV的 E~(rn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致谢 |
(3)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1.2 沙门氏菌的流行状况 |
1.2.1 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 |
1.2.2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 |
1.3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方法 |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
1.4.1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
1.4.2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
1.5 WGS测序分析技术在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
1.5.1 MLST分型方面 |
1.5.2 毒力基因检测方面 |
1.5.3 SNP分型方面 |
1.5.4 噬菌体分型方面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不同血清分型方法的比较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试验菌株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方法 |
2.3.1 沙门氏菌复苏鉴定 |
2.3.2 血清分型 |
2.4 结果 |
2.4.1 沙门氏菌的复苏鉴定 |
2.4.2 血清分型 |
2.5 讨论 |
2.5.1 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 |
2.5.2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方法比较 |
2.6 小结 |
第三章 鸡源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试验菌株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方法 |
3.3.1 药敏试验 |
3.3.2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 |
3.3.3 耐药基因的检测 |
3.4 结果 |
3.4.1 耐药表型 |
3.4.2 耐药基因 |
3.4.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 |
3.5 讨论 |
3.5.1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
3.5.2 耐药基因型与耐药表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鸡源沙门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试验菌株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及应用软件 |
4.3 方法 |
4.3.1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 |
4.3.2 MLST分型 |
4.3.3 毒力基因分析 |
4.3.4 SNP分型 |
4.3.5 前噬菌体分型 |
4.3.6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4 结果 |
4.4.1 MLST分型 |
4.4.2 毒力基因分析 |
4.4.3 SNP分型 |
4.4.4 前噬菌体分型 |
4.4.5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5 讨论 |
4.5.1 MLST分型 |
4.5.2 毒力基因 |
4.5.3 SNP分型 |
4.5.4 前噬菌体 |
4.5.5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
5.2 |
5.3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 |
2.1.1 大肠杆菌的特征 |
2.2 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
2.3 大肠杆菌分型 |
2.3.1 大肠杆菌的血清分型 |
2.3.2 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 |
2.3.3 大肠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2.4 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
2.5 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
2.5.1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5.2 大肠杆菌耐药机理 |
2.5.3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3 研究内容 |
3.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3.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
3.2.1 血清型 |
3.2.2 系统进化群 |
3.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3.3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3.4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1.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
1.2.3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2.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PCR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检测 |
1.2.2 系统进化群 |
1.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分型 |
2.2 大肠杆菌分离株系统进化群 |
2.3 大肠杆菌分离株MLST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毒力基因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
1.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3 耐药基因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
2.1.1 药敏试验 |
2.1.2 多重耐药分析 |
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江苏地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材料 |
1.2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16S rRNA的PCR鉴定 |
1.3 小鼠感染试验 |
1.4 分离菌血清型鉴定 |
1.5 分离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1.6 分离菌BF形成能力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2.2 小鼠感染试验结果 |
2.3 血清型鉴定结果 |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2.5 BF形成能力的检测结果 |
2.6 耐药性与BF形成能力相关性的分析 |
(6)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1.1.1 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 |
1.1.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1.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1.1.4 牛大肠杆菌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
1.2 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进展 |
1.2.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
1.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特征 |
1.2.3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4 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系统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学特性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样品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2.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2.2.5 引物的合成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
2.3.2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3.3 大肠杆菌的克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与生化鉴定结果 |
2.4.2 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鉴定结果 |
2.4.3 大肠杆菌的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致病力鉴定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细菌来源 |
3.2.3 线虫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引物的合成 |
3.3 试验方法 |
3.3.1 细菌的培养 |
3.3.2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3.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 |
3.3.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 |
3.3.5 线虫的复苏、传代与保存 |
3.3.6 线虫的同期化处理 |
3.3.7 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性试验 |
3.3.8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
3.4 结果 |
3.4.1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4.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 |
3.4.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结果 |
3.4.4 大肠杆菌对线虫生存试验的判定结果 |
3.4.5 大肠杆菌对小鼠和线虫的致病力试验对比结果 |
3.4.6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免疫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基因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菌种 |
4.2.3 主要试剂 |
4.2.4 免疫基因引物的合成 |
4.3 试验方法 |
4.3.1 大肠杆菌感染线虫 |
4.3.2 线虫RNA的提取 |
4.3.3 反转录 |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5 荧光定量PCR数据处理 |
4.4 结果 |
4.4.1 P38MAPK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2 TGF-β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3 胰岛素样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4 某些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体外与体内耐药情况对比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2.1 药敏纸片的制备 |
5.2.2 耐药基因引物的合成 |
5.3 试验方法 |
5.3.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
5.3.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
5.3.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克隆 |
5.3.4 抗菌药对线虫的毒性试验 |
5.3.5 抗菌药对线虫模型的药物拯救试验 |
5.4 结果 |
5.4.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5.4.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5.4.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克隆结果 |
5.4.4 抗菌药对大肠杆菌毒性试验结果 |
5.4.5 线虫体内体外用药效果的对比结果 |
5.5 讨论 |
5.5.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
5.5.2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5.5.3 线虫体内体外抗菌药抵抗大肠杆菌的差异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
(7)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大肠杆菌概述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生化特性 |
1.3 血清型 |
1.4 致病性 |
1.5 致病机理 |
1.6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
2.1 黏附相关基因 |
2.2 侵袭及毒素相关基因 |
2.3 抗血清存活因子相关基因 |
2.4 铁转运相关基因 |
3 噬菌体概述 |
3.1 噬菌体研究的发展史 |
3.2 噬菌体的结构及分类 |
3.3 噬菌体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
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3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
2.4 大肠杆菌的菌种保存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结果 |
3.2 大肠杆菌的鉴定结果 |
3.3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2.2 攻毒大肠杆菌菌株的选取及制备 |
2.3 鸡胚致病性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 鸡胚致病性试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2.2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
2.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 |
3.2 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测定 |
3.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与覆盖率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
2.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
3 试验结果 |
3.1 噬菌体的裂解谱 |
3.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1.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酶耐药 |
1.2.2 靶位结构改变 |
1.2.3 主动外排系统 |
1.2.4 外膜通透性降低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1.3 中药消除鸡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 |
1.3.2 中药防止生物被膜的形成 |
1.3.3 抑制主动外排泵 |
1.3.4 抑制β-内酰胺酶 |
1.4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发酵机理及优势 |
2.1.1 降解中草药传质屏障,提高有效组分的含量 |
2.1.2 消除或减少中草药毒性成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2.1.3 改变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加强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 |
2.1.4 提高微生物代谢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2.1.5 发酵中草药药渣,提高药源利用 |
2.2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
2.2.1 中草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
2.2.2 益生菌对中草药代谢、吸收的影响 |
2.3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一株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TCC M2011286 形态及生化特征鉴定 |
1.2.2 CCTCC M2011286 基因测序鉴定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成分的检测结果 |
2.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结果 |
2.2.3 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建立 |
2.2.4 肉仔鸡攻毒保护试验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3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4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5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 结果 |
4.3.1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
4.3.2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16SrDNA V3-V4 可变区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ROSS308 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鸽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O55分离株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设备 |
1.4 分离菌毒力基因检测 |
1.5 O55分离株菌毛电镜观察 |
1.6 O55分离株黏附素及肠毒素测定 |
1.7 O55分离株致病性观察 |
2 结果 |
2.1 分离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2 O55分离株菌毛电镜观察结果 |
2.3 O55分离株黏附素及肠毒素测定结果 |
2.4 致病性观察结果 |
3 讨论 |
(10)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
1.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
1.1.2 大肠杆菌所致牛的疾病 |
1.1.3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和毒力因子 |
1.2 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性 |
1.2.1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
1.2.2 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 |
1.3.1 防耐药突变浓度的提出 |
1.3.2 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药敏纸片 |
2.1.6 PCR扩增引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2.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2.2.3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 |
2.2.4 药物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防突变浓度的测定 |
2.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1 大肠杆菌的分离镜检结果 |
3.1.2 大肠杆菌的PCR扩增结果 |
3.1.3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3.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1 16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结果 |
3.2.2 不同类型的毒力基因组合 |
3.2.3 不同地区的毒力基因型分布 |
3.3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
3.3.1 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 |
3.3.2 84株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谱系 |
3.3.3 不同地区的耐药性比较 |
3.4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防突变浓度的测定结果 |
3.4.1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IC和FIC |
3.4.2 头孢噻呋单用及联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PC和SI |
3.4.3 甲氧苄啶单用及联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PC和SI |
4 讨论 |
4.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析 |
4.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4.3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防突变浓度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大同地区31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噬菌体介导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LISA诊断方法及初步应用[D]. 刘昊昀.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河北部分地区四种肉犊牛腹泻病原调查及BVDV抗体检测方法建立[D]. 刘勃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3]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张璐.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21(01)
- [4]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 江婉琳. 石河子大学, 2021
- [5]江苏地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孟婷,崔平福,董亚青,高月秀,左伟勇,高崧.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02)
- [6]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 白慧丽. 广西大学, 2020
- [7]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王俊丽. 聊城大学, 2020(08)
- [8]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D]. 张谦. 吉林大学, 2019(02)
- [9]鸽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O55分离株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J]. 张跃东,罗薇,任玉鹏,张焕容,杨劲松,王斌,葛润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0(06)
- [10]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D]. 宋美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