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L-8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怡[1](202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DNA测序技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enmia,AA)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98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SIFT、Polyphen2、FATHMM三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突变对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预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的6例患者及其父母和同胞的血液或唾液DNA进行Sanger测序。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Metascape基因功能分析网站(http://metascape.org/)进行基因功能通路富集。结果:1.98例AA患者共检测到137种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依次为BCOR/BCORL1(13.3%)、KMT2C(11.2%)、CSMD1(10.2%)、LYST(7.1%)、UNC13D(7.1%)、ANKRD26(6.1%)、BRCA2(6.1%)、SPTA1(6.1%)、FANCA(5.1%)、FANCM(5.1%)、MPL(5.1%)。共检测到282个突变,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错义突变(73.8%,208/282)。最常见的单核苷酸变异类型是C>T/G>A。72.7%的基因突变为临床意义未明确的突变,20.9%的基因突变为良性突变,6.4%的基因突变为有害突变。突变基因数目对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2.AA患者基因突变富集通路最多的是髓系细胞分化通路、范可尼贫血通路。3.存在LYST、SPTA1突变的AA患者女性较多,存在FANCA、MPL基因突变的AA患者年龄较小,存在BCOR/BCORL1基因突变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患者较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患者多,存在ANKRD26基因突变的NSAA患者较SAA和VSAA患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3.9%(43/98)的AA患者存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IBMFS)相关基因突变。是否存在IBMFS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5.27.6%(27/98)的AA患者检出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相关基因,是否存在FA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但存在2种及以上FA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较存在单种FA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的病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2.9%(42/98)的AA患者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是否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本研究截至2020年12年31日,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0-36个月),尚未发现有AA患者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7.AA患者有8种共存突变组合,其中有3例AA患者共同存在FANCA和SPTA1基因突变;有2例AA患者同时存在BCORL1、BRIP1、KMT2E三种基因突变。AA患者有14种与FA相关基因共存突变组合,其中有4例患者共同存在FA相关基因和SPTA1基因突变、4例患者共同存在FA相关基因和UNC13D基因突变。8.对6例AA患者及其父母、同胞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均为胚系突变,不是直接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1.本研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证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普遍存在基因突变,但绝大多数突变是临床意义未明确的突变和良性突变。2.髓系细胞分化通路和范可尼贫血通路可能与AA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3.某些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如BCOR/BCORL1是AA患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存在此突变的患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4.范可尼贫血相关基因突变约存在于四分之一的AA患者中,存在2种及以上FA相关基因突变的AA患者可能会加速病程进展。5.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存在于近一半的AA患者,但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克隆造血的关系尚不明确,需随访动态观察克隆变化。
贾丽红[2](2021)在《基于造血调控网络和数据挖掘探讨番木瓜叶治疗贫血的协同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从整体角度利用数据挖掘探讨番木瓜叶(CPL)多成分协同,通过多靶点和多器官治疗不同类型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一、CPL化学成分、靶点的数据挖掘及贫血分型的建立。1)通过Pub 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CPL化学成分,构建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Pub Chem数据库获得化合物的SMILES结构和“sdf”格式,使用Rcpi R包对化合物按照结构相似性进行聚类;3)利用TCMSP、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 Search Server、STITCH和Pub Chem数据库,获得各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4)将六类数据库所获靶点导入Metascape网站进行功能注释并分类;5)采用DOSE R包,基于Disease Ontology和Dis Ge NET数据库,对化合物靶点进行疾病富集分析,设p值<0.05作为筛选标准,并按照贫血病理学对疾病进行分类,获得CPL治疗贫血相关靶点。二、CPL治疗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镰刀型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1)通过cluster Profiler R包,基于Cell Marker数据库,分别将CPL治疗贫血的相关靶点进行靶器官富集,筛选标准为p值<0.05,得到富集在骨髓、血液、肝脏和肾脏中的靶点;2)采用cluster Profiler R包,基于KEGG数据库,分别对各器官中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标准为p值<0.05,得到各类贫血位于各器官的作用通路,寻找与造血相关通路,并建立各通路之间的相互联系;3)将各器官作用通路相关靶点进行PPI分析和分子对接,获得关键靶点及其活性化合物。三、基于三种贫血在骨髓中共有的作用通路及关键靶点检测番木瓜叶对造血的影响。1)将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镰刀型贫血位于骨髓的相关靶点分别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可以同时调控三类贫血的共同通路。通过PPI分析和分子对接,获得关键靶点和活性化合物;2)体外细胞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PL对骨髓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确认CPL作用的最佳浓度;3)流式细胞术检测CPL对小鼠骨髓中红系相关细胞数目和比例的影响;细胞周期实验检测CPL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4)细胞迁移实验检测CPL对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影响;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筛选到的关键靶点在CPL处理后的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一、CPL化学成分和靶点的数据挖掘和贫血分型的建立。1)共收集到139种CPL化学成分。根据结构相似性进行聚类,共分为六类:脂肪酸类、小分子类、含N化合物、酯类、黄酮类、和其他;2)基于六个数据库共获得CPL相关靶点1868个,对靶点进行功能注释分类,共分为14类,包括蛋白转移酶类、蛋白水解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转运蛋白类、G蛋白偶联受体类、转录因子类、离子通道类、CD markers类、裂合酶类、RAS通路相关蛋白类、连接酶类、异构酶类、细胞因子类和其他类;3)将CPL靶点进行贫血相关疾病富集并分类,共分为七种不同类型贫血,包括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镰刀型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和大细胞性贫血。二、CPL治疗失血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1)失血性贫血相关靶点通过靶器官富集后,得到位于骨髓靶点27种、血液靶点82种、肝脏靶点56种和肾脏靶点15种;2)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别得到与造血相关通路21、23、15和6条;3)通过PPI分析和分子对接后,得到各器官治疗失血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其活性化合物,骨髓中CXCR4-Papain(Affinity=-6.9kcal/mol)和PECAM1-Ursolic acid(Affinity=-7.4kcal/mol)、血液中VEGFA-Ursolic acid(Affinity=-7.3kcal/mol)和ICAM1-Hesperidin(Affinity=-11.3kcal/mol)、肝脏中STAT3-Pheophorbide A(Affinity=-8.7kcal/mol)和CASP3-Oleanolic acid(Affinity=-8.3kcal/mol)、肾脏中MMP9-Nicotiflorin(Affinity=-9.3kcal/mol)、MMP9-Rutin(Affinity=-9.4kcal/mol)和CXCL8-Fisetin(Affinity=-7.3kcal/mol)。三、CPL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1)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靶点通过靶器官富集后,得到位于骨髓靶点29种、血液靶点40种、肝脏靶点18种和肾脏靶点2种;2)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别得到与造血相关通路20、27、9和2条;3)通过PPI分析和分子对接后,得到各器官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其活性化合物,骨髓中IL10-Quercetin(Affinity=-7.0kcal/mol)和CXCR4-Papain(Affinity=-6.9kcal/mol)、血液中VEGFA-Ursolic acid(Affinity=-7.3kcal/mol)和ICAM1-Hesperidin(Affinity=-11.3kcal/mol)、肝脏中CASP3-Oleanolic acid(Affinity=-8.3kcal/mol)和IFNG-Quercetin(Affinity=-7.8kcal/mol)、肾脏中CA1-Nicotiflorin(Affinity=-8.7kcal/mol)。四、CPL治疗镰刀型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1)镰刀型贫血相关靶点通过靶器官富集后,得到位于骨髓靶点20种、血液靶点32种、肝脏靶点11种和肾脏靶点9种;2)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别得到与造血相关通路14、20、4和3条;3)通过PPI分析和分子对接后,得到各器官治疗镰刀型贫血的关键靶点及其活性化合物,骨髓中IL10-Quercetin(Affinity=-7.0kcal/mol)和VEGFA-Ursolic acid(Affinity=-7.3kcal/mol)、血液中ICAM1-Hesperidin(Affinity=-11.3kcal/mol)和VCAM1-Hesperidin(Affinity=-7.7kcal/mol)、肝脏中IFNG-Quercetin(Affinity=-7.8kcal/mol)、HMOX1-Oleanolic acid(Affinity=-9.0kcal/mol)和HMOX1-Ursolic acid(Affinity=-9.0kcal/mol)、肾脏中CXCL8-Fisetin(Affinity=-7.3kcal/mol)和PTGS2-Myricetin(Affinity=-10.3kcal/mol)。五、基于三种贫血在骨髓中共有的作用通路及关键靶点检测番木瓜叶对造血的影响。1)通过三类贫血相关靶点通路富集,得到位于骨髓中可以同时调控三类贫血的共同通路47条,包括PI3K-Akt和MAPK等通路。通过PPI分析和分子对接获得关键靶点和活性化合物:VEGFA-Ursolic acid(Affinity=-7.3kcal/mol)、IL10-Quercetin(Affinity=-7.0kcal/mol)、PECAM1-Ursolic acid(Affinity=-7.4kcal/mol)、CCL2-Quercetin(Affinity=-7.0kcal/mol)、VCAM1-Hesperidin(Affinity=-7.7kcal/mol);2)HPLC结果显示,以儿茶素为对照品进行质量控制,以CPL提取物为样品,二者的保留时间和全波长扫描结果一致,表明CPL中含有儿茶素成分;3)MT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PL在处理浓度为1 mg/m L,处理时间为6天时,对骨髓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29);4)流式结果显示,CPL提取物可以增加小鼠骨髓中红系相关细胞中早幼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p=0.030),提示CPL具有促进造血的作用;而CPL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较小(p=0.140,p=0.995);5)细胞迁移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mg/m L CPL培养72h时细胞迁移速率显着增加(p=0.010),表明CPL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作用;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靶点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VEGF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30),说明CPL可以影响VEGFA的变化。结论:1)CPL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Quercetin、Ursolic acid、Oleanolic acid、Hesperidin、Papain、Pheophorbide A、Nicotiflorin、Rutin、Fisetin和Myricetin。2)CPL作用的关键靶点,主要包括VEGFA、VCAM1、ICAM1、CXCR4、CASP3、STAT3、CXCL8、IL10、PECAM1、IFNG、MMP9、HMOX1、PTGS2、CCL2和CA1。3)CPL的作用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Cell adhesion molecules、HIF-1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IL-17 Signaling Pathway和Nitrogen metabolism。4)CPL可以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增加红系早期幼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增强骨髓细胞VEGFA的表达。
刘运华[3](2020)在《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遗传、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各种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衰竭性疾病,AA患者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可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AA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T淋巴细胞依据膜表面分子抗原的不同,分为主要介导细胞毒性免疫的CD8+T和调节免疫的CD4+T细胞两个亚群,CD4/CD8比例失衡与AA骨髓造血组织的免疫破坏密切相关。原始的CD4+T细胞又称为Th0细胞,Th1与Th2分别是由Th0通过STAT1和STAT6途径分化而来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分泌的IL-12等可以促进Th1细胞活化,并分泌介导第Ⅳ型免疫反应的Ⅰ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FN-γ、IL-2、TNF-α等;激活的Th2细胞主要分泌Ⅱ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0、IL-5、IL-4、和IL-13等,获得性AA的免疫发病机制与Th1细胞的极化和Th1/Th2失衡有关。GATA-3是可调控CD4+T细胞向Th2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它能特异性启动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特异转录因子T-bet能够启动Th0细胞向Th1细胞极化过程,还能通过IFN-γ等诱导T细胞以及NK细胞启动T-bet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断Th2细胞的极化。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来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等不利影响,而临床运用中医药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滋肾益髓生血方是依据中医“肾藏精,精充髓,髓生血”理论组方的中药复方,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发现滋肾益髓生血法对苯与环磷酰胺诱导的AA大鼠的骨髓衰竭的改善情况较温肾益髓法和补肾益髓生血法更好。因此,本研究采用60Co-γ辐射联合免疫细胞注射构建AA小鼠模型,通过瑞士-吉姆萨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E染色、酶联免疫检测、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研究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转录因子T-bet与GATA-3的影响,为中医“肾藏精,精生髓”的理论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60Co-γ辐射联合免疫细胞注射构建AA小鼠模型,以康力龙作为对照药物,探讨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的药效学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小鼠T淋巴细胞CD3、CD4、CD8以及CD4/CD8的变化,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AA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变化,酶联免疫法研究AA小鼠血清中IFN-γ、IL-2、TNF-α、IL-5、IL-13、IL-4、IL-10等7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A小鼠脾脏组织T-bet和GATA-3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AA小鼠骨髓T-bet与GATA-3蛋白及mRNA的表达。方法:1.药效学实验:55只清洁级雄性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剩余45只用60Co-γ照射5.5 Gy造模,辐射结束后,迅速经尾静脉完成DBA/2小鼠的活体免疫细胞混悬液注射,注射量为每只1×106个免疫细胞,诱导小鼠AA模型;存活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每天给药并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每周称量记录体质量变化;在灌胃给药4周结束时,摘眼球取抗凝血,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HGB、RBC、WBC、PLT变化,取小鼠股骨制备骨髓悬液,用血球计数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制备血涂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法观察AA小鼠血细胞变化;制作骨髓涂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AA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变化;制作AA小鼠脾脏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2.流式细胞术:检测AA小鼠外周免疫细胞CD3、CD4、CD8以及CD4/CD8的变化。3.酶联免疫:检测 AA 小鼠血清中 IFN-γ、IL-2、TNF-α、IL-5、IL-13、IL-4、IL-10 细胞因子的变化。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A小鼠脾脏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5.Western Blot:检测AA小鼠骨髓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6.RT-PCR:检测AA小鼠骨髓组织中T-betmRNA、GATA-3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1.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药效学影响1.1 一般状态:滋肾益髓生血方等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AA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活动度和饮食量,维持AA小鼠的体质量。1.2体质量: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体质量较低(P<0.01);而滋肾益髓生血方组小鼠体质量数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1.3外周血: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WBC、HGB的数值显着降低(P<0.01);RBC数量呈降低(P<0.05),PLT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HGB数值均显着升高(P<0.01),康力龙组的WBC和RBC均显着增加(P<0.01,P<0.05)。1.4血涂片: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血细胞数量偏少,异常形态的红细胞较多,滋肾益髓生血方组有一定的改善。1.5骨髓涂片:模型组AA小鼠骨髄出现较多大脂肪滴与纤维等非造血组织,骨髓各系幼稚细胞数量降低;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AA小鼠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衰退情况明显好转。1.6 骨髓有核细胞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A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降低,康力龙与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有升高(P<0.01,P<0.05)。1.7 脾脏HE染色: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淋巴小结形态不规则,红髓和白髓边界分辨不清,白髓边界呈现不规则形,脾血窦和脾索较难辨别清楚;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淋巴结趋于正常形态,红髓白髓边界趋于清晰,血窦和脾索较明显,红白髓明显比模型组更加规则。2.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2.1 血清因子:模型组AA小鼠IFN-γ,TNF-α、IL-2、IL-5、IL-13水平均显着升高,IL-4、IL-10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康力龙组的IL-5外,康力龙组、滋肾益髓生血组的IFN-y、TNF-α、IL-2、IL-5、IL-13水平均降低(P<0.01,P<0.05);而IL-4、IL-10水平均有所升高(P<0.01,P<0.05)。2.2 流式细胞术:模型组AA小鼠CD8、CD3、CD4三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均处于低水平(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AA小鼠比较,各治疗组的CD4、CD8均有所升高(P<0.01,P<0.05),滋肾益髓生血组CD3明显升高(P<0.05)。3.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脾脏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GATA-3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中GATA-3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组织的GATA-3蛋白表达增多(P<0.01);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GATA-3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细胞胞浆中T-bet蛋白表达呈强阳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的T-be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T-bet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骨髓T-bet、GATA-3蛋白与mRNA的影响4.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模型组AA小鼠骨髓组织中的GATA-3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滋肾益髓生血组与康力龙组小鼠骨髓GATA-3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A小鼠骨髓的T-bet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康力龙组和滋肾益髓生血组AA小鼠骨髓中的T-bet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P<0.05)。4.2 RT-PCR检测结果示:模型组与各治疗组AA小鼠骨髓的T-bet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AA小鼠骨髓中的T-bet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与康力龙组相比,滋肾益髓生血组AA小鼠骨髓T-bet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1);模型组AA小鼠骨髓的GATA-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GATA-3 mRNA表达量上升(P<0.01)。结论:1.滋肾益髓生血方能够缓解AA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的体质量,能够升高AA小鼠外周血中RBC、WBC、HGB的数量,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可以减轻AA小鼠脾脏病理损害,降低免疫损伤,保护骨髓造血功能。2.滋肾益髓生血方可以升高AA小鼠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数量,升高CD4/CD8比例,降低AA小鼠外周血清中IFN-y、IL-2、TNF-α、IL-5、IL-13等细胞因子,升高IL-4、IL-10等细胞因子,从而降低免疫异常活化造成的免疫损伤,维持AA小鼠免疫平衡稳态。3.滋肾益髓生血方可以有效的抑制AA小鼠脾脏和骨髓组织中的T-bet蛋白与mRNA的表达,增加GATA-3蛋白与mRNA的表达;滋肾益髓生血方可能通过调节T-bet/GATA-3相关信号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延缓AA小鼠骨髓衰竭的进程。
霍佳莉[4](2020)在《一、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 二、瘦素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尽管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损伤(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作为AA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已获公认。高达70%的AA患者经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ntensiv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可获血液学缓解为此提供力证。然而,导致免疫异常以及促进免疫活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骨髓微环境在AA免疫异常中的作用有待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作为骨髓微环境主要基质细胞之一,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明确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在AA免疫异常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AA的发生发展,并有望为A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A患者及正常供者(healthy donor,HD)BM-MSC在细胞水平上的功能差异及分子水平上基因的差异性表达,阐明骨髓微环境改变的具体机制及其在AA免疫异常中的作用。方法:收集AA和HD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检测两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外周血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7A(IL-17A)和白介素-10(IL-10)的浓度。同时,收集AA和HD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贴壁培养BM-MSC,检测两组MSC的形态、免疫表型、迁移、增殖、凋亡、周期、衰老、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能力,并评估其免疫抑制功能。对3例AA患者和3例HD来源BM-MSC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两者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信号通路及生物学功能。结果:同HD相比,A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29.02%vs 19.68%,P<0.001),CD4+T 细胞与 CD8+T 细胞比例显着降低(1.43 vs 2.54,P<0.001)。此外,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hl(CD4+IFNγ+IL-4-T)细胞与Tcl(CD8+IFNγ+IL-4-T)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13.71%vs 10.76%和 25.82%vs 18.43%,P值分别为<0.001和0.009)。ELISA显示,AA患者外周血血浆中IFN-γ、TNF-α、IL-6及IL-8的比例明显高于HD,而IL-10的比例显着降低。分离HD及AA患者BM-MSC,发现两者MSC的免疫表型及染色体核型无异,然而形态差异明显。此外,AA患者BM-MSC增殖及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而凋亡及衰老显着增加。MSC同T淋巴细胞共培养显示,AA-MSC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均显着低于HD-MSC。RNA-seq显示:①同HD相比,AA患者BM-MSC基因表达谱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有292个(Fold Change>2或<-2,P<0.05),其中在AA-MSC中上调的基因有163个(PRSS1、PNLIPRP3、IL-34、CCL3、ZNF521等),下调的基因有 129 个(GPRC5A、HHIP、CLIC3、DHRS9、DIRAS3);②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免疫系统进程、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脂肪酸代谢、凋亡、Wnt信号通路、自噬、细胞迁移等生物学功能;③KEGG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为代谢通路、MAPK通路、Hippo通路、细胞周期、自噬、Wnt通路、mTOR以及PI3k/Akt通路等。结论:AA患者BM-MSC具有显着的功能缺陷,导致其免疫抑制功能减弱,在促进AA患者免疫激活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背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属于骨髓衰竭性疾病,主要由异常免疫介导。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免疫调节缺陷可能为导致免疫异常的机制之一。此外,AA-MSC成脂能力明显增强,导致AA患者骨髓脂肪化。然而,关于骨髓微环境中脂肪细胞因子尤其是瘦素,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AA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患者和正常供者(healthy donor,HD)骨髓中瘦素浓度差异,并探究瘦素对AA患者和HD骨髓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引起这些功能改变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期找到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收集AA、MDS和HD骨髓标本,检测骨髓上清中瘦素的浓度,同时检测AA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CD4+CD25briCD127dim,Treg),分析瘦素浓度与Treg的相关性。检测AA和HD骨髓单个核细胞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mRNA的表达水平,并应用流式分析AA和HD患者骨髓来源T淋巴细胞亚群上Lepr的表达水平差异。在体外,评估瘦素对AA和HD骨髓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IFN-γ的影响。检测瘦素对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AA患者骨髓上清中瘦素浓度显着高于HD和MDS(13.07±2.09 ng/ml vs 3.90±0.71 ng/ml vs 4.47±0.98 ng/ml;P=0.001 和P=0.03),且与 AA 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呈明显负相关(R=-0.70,P=0.005)。AA-MSC的成脂能力明显高于HD-MSC。在成脂第7天和第14天,AA-MSC中瘦素mRNA的表达均显着高于 HD-MSC(1272.00 vs 633.00,P=0.02;3588.00 vs 709.50,P=0.002)。而且,成脂过程中,AA-MSC的细胞培养上清中瘦素的浓度持续高于HD-MSC(12.15 pg/mlvs 8.44 pg/ml,P=0.003;17.96 pg/ml vs 10.91 pg/ml,P<0.001)。此外,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Lepr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D(12.21±2.30 vs 1.42±0.52,P=0.003)。流式分析显示,AA患者骨髓来源CD8+T细胞、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Lepr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HD(54.22±4.65 vs 40.45±3.23,P=0.02;117.40±9.83 vs 65.79±6.62,P<0.001;209.20±23.36 vs 142.10±14.61,P=0.02)。在体外,瘦素可显着促进 AA患者骨髓来源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P=0.007和P=0.04),而对HD骨髓来源T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52和P=0.26)。此外,瘦素显着促进AA患者骨髓来源CD4+和CD8+T细胞表面CD25和CD69的表达,而仅促进HD骨髓来源CD4+和CD8+T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瘦素亦促进AA患者和HD骨髓来源CD4+和CD8+T细胞分泌IFN-γ,而对IL-4的分泌无影响。而且,瘦素明显抑制AA和HD骨髓来源CD4+CD25-T细胞向CD4+Fxop3+T细胞分化。结论:AA患者MSC成脂增强,导致骨髓脂肪化,产生高水平的瘦素,激活AA患者T淋巴细胞而抑制Treg细胞的生成,在导致AA患者免疫异常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尹相丛[5](2019)在《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存在骨髓过度脂肪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脂能力增强以及骨髓微环境中瘦素(leptin,LEP)积聚的特点。LEP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样激素,通过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相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如调节机体的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和脂肪存贮等。在骨髓微环境中脂肪细胞也能分泌LEP,并可作用于MSC,使其向成骨分化,同时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然而此作用在AA造血微环境中并未见发挥。由此推断在AA骨髓微环境中MSC存在对LEP失利用的现象,可能由于MSC表面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被破坏,LEP不能被正常利用,导致MSC成脂分化能力增强、成骨分化能力减弱,从而产生骨髓过度脂肪化的结果。另外,LEP还具有活化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AA患者骨髓微环境中不断积聚的LEP可活化T淋巴细胞,诱导其向Th1方向分化,此通路与免疫介导的AA发病机理一致。LEP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将AA的免疫异常扩大,继而加重MSC的免疫损伤,导致恶性循环,由此推断LEP在AA免疫异常及成脂、成骨紊乱过程中都起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造成AA的免疫发病机制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LEP的生成及活化T细胞是在AA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能阻断LEP的合成或者拮抗其免疫调节作用则有望打断免疫紊乱的恶性循环,从而减轻AA的发生和发展程度。本研究通过对免疫介导LEP基因缺陷小鼠和正常小鼠AA模型进行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在细胞、分子以及基因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种小鼠模型之间及其与各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验证上述的LEP失利用和LEP扩大免疫信号的假说,通过LEP干预治疗阻断AA的免疫损伤进程,以期从造血微环境代谢层面为寻求AA治疗的新方法奠定基础。第一部分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研究目的:将LEP缺陷的小鼠AA模型与正常小鼠AA模型分别与各自对照组小鼠进行比较,检测在发病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小鼠的一般状态、骨髓衰竭情况和骨髓脂肪化程度。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介导的方法分别建立LEP基因缺陷ob/ob小鼠(C57BL/6小鼠为建模基础,以下简称LEP缺陷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以下简称正常小鼠)的AA模型,分别用LEP缺陷C57BL/6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做对照;2.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变化;3.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检测小鼠的血常规变化;4.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观察小鼠的骨髓病理形态学改变。对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各时间段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造模后正常小鼠逐渐出现进食量少、活动减少;皱毛、脱毛、弓背以及体质量下降等表现。而LEP缺陷小鼠造模后也出现上述表现,但其程度较正常小数模型组均明显减轻。2.LEP缺陷小鼠和正常小鼠造模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white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均迅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WBC、RBC、PLT下降幅度均比正常小鼠模型组小,血象最低值也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中正常的造血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造血细胞逐渐减少,脂肪组织取而代之;到+18d骨髓被大量的脂肪细胞填充。LEP缺陷的模型组小鼠也可见造血结构逐渐被破坏,+6天起骨髓表现增生减低,有少量脂肪细胞,造血面积减少,随后骨髓造血细胞逐渐减少,脂肪化程度逐渐加重,到+18d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部分取代,但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造血组织结构破坏和脂肪化程度均减轻。结论:阻断LEP基因表达的小鼠AA模型骨髓脂肪化和骨髓衰竭程度均减轻,提示阻断LEP可能通过减轻骨髓脂肪化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第二部分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影响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将LEP缺陷的小鼠AA模型与正常小鼠AA模型分别与其各自对照组小鼠比较,检测在发病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PPARγ)和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情况;血清、骨髓以及MSC表面LEP-R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差异;CD4+T/CD8+T比例倒置和Th1/Th2升高等免疫信号扩大化的情况。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介导的方法分别建立LEP基因缺陷ob/ob小鼠(C57BL/6小鼠为建模基础,以下简称LEP缺陷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以下简称正常小鼠)的AA模型,分别用LEP缺陷C57BL/6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做对照;2.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的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的比例;3.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LEP-R)、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h2类因子(IL-4、IL-5)的变化;4.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骨髓组织中LEP-R的表达;5.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PPARγ)和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水平6.分离并培养小鼠MSC,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MSC表面的LEP-R表达水平。对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各时间段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和PPARγ的表达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成脂基因表达水平均比正常小鼠模型组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组织中骨基因RUNx2的表达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成骨基因表达水平表达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EP缺陷模型小鼠和正常模型小鼠造模后血清中sLEP-R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小鼠模型组相比LEP缺陷小鼠模型组造模后的sLEP-R水平下降幅度小,表达水平也始终比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骨髓组织中LEP-R的表达在造模后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LEP缺陷小鼠模型下降程度较正常小鼠模型组明显减轻;LEP缺陷小鼠及正常小鼠在造模后MSC表面的LEP-R基因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下降幅度也较正常小鼠模型组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EP缺陷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小鼠造模后CD4+T细胞值均低于其对照组,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值均高于其对照组,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也随之倒置,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小鼠模型较LEP缺陷小鼠模型CD4+T/CD8+T比例倒置程度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造模后均出现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逐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5)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的模型组IFN-γ、IL-2升高和IL-4、IL-5降低的程度均较正常小鼠模型组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阻断LEP基因表达的小鼠AA模型成骨基因水平增高、成脂基因水平减低,MSC上的LEP-R减少,提示骨髓微环境中LEP的失利用导致骨髓过度脂肪化;2.在阻断LEP基因表达的AA小鼠模型中,Th1/Th2比例增高情况较正常小鼠AA模型减弱,提示LEP通过免疫瀑布效应加重AA的免疫异常,阻断LEP基因可能通过阻断免疫瀑布效应,减轻AA的发生和发展程度。3.本课题首次提出了LEP代谢紊乱引起AA骨髓成脂及免疫信号扩大化,因此,推测减少LEP基因表达、增加LEP-R水平或提高LEP-R与LEP结合的敏感性可能成为AA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
余艳丽,汪建军,王欣,朱小艳,徐少丽[6](2018)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本院体检的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对照组免疫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依据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预后情况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比较两组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CD3+、CD4+、CD4+/CD8+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CD8+、IL-8、IFN-γ、TNF-α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IL-8、IFN-γ、TNF-α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CD3+、CD4+、CD4+/CD8+高于未缓解组,CD8+、IL-8、IFN-γ、TNF-α低于未缓解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与CD3+、CD4+呈正相关(P<0.05),与CD8+、IL-8、IFN-γ、TNF-α呈负相关(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后可有效调节其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且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与其预后存在相关性。
刘景珍,葛一蓉,饶媚[7](2018)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35表达水平及其与Tregs细胞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5(IL-35)表达水平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3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组)和同期3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IL-35、IL-8、Tregs细胞含量,并比较观察组各亚组、对照组血浆IL-35、IL-8、Tregs细胞含量,并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血浆IL-35、IL-8、Tregs细胞含量以及血浆IL-35、IL-8水平与其Tregs细胞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L-35、Tregs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IL-8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效组和对照组IL-35、Tregs细胞含量高于无效组,IL-8水平低于无效组,对照组IL-35、Tregs细胞含量高于有效组,IL-8水平低于有效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与IL-35、Tregs细胞含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但与IL-8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浆IL-35水平与其Tregs细胞含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IL-8水平与Tregs细胞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35、Tregs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患者血浆IL-35表达水平与Tregs细胞含量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陆颖佳,赵琳,陈佩,邱仲川,黄中迪,胡晓莹,朱小勤,瞿玮颖[8](2018)在《复方参鹿颗粒联合西药对肾阳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复方参鹿颗粒联合西药对肾阳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参鹿颗粒,疗程6个月。然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流式细胞术、ELISA法分别检测Treg细胞、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红蛋白含有量、血小板计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血细胞升高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49例患者完成Treg细胞、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reg细胞比例升高,IL-2、IL-6、IL-8、TNF-α、IFN-γ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参鹿颗粒可改善肾阳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血红蛋白含有量,其机制可能与提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因子水平、调节免疫有关。
王成红,姚晨姣,唐雪元,范自力,王二华[9](2012)在《再障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患病过程中血清IL-2、IL-8、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选的AA患者40例,其中急性患者(AAA)20例,慢性患者(CAA)20例,随机抽取20例健康人,对比监测60例目标病例的血清IL-2、IL-8、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AA组患者中AAA的各项细胞因子CD3+、CD4+、CD4+/CD8+检测结果较CAA患者波动较大。AA患者的血清IL-2、IL-8、TNF-α、IFN-γ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员平均值。AA患者的CD4+、CD4+/CD8+低于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员平均值,CD3+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组CD8+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障患者发病过程中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和体液免疫机制异常两种情况,且变化规律与疾病轻重缓急程度正相关。
于桂芬,王莹,闫冬梅[10](201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TNF-α和VEGF检测的临床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TNF-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联法对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血清IL-8、TNF-α和VEGF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8、TNF-α水平非常显着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VEGF水平则非常显着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3个月后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着差异(P<0.05),且血清VEGF水平与IL-8、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5712、-0.6084,P<0.01)。结论: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8、TNF-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IL-8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8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高频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造血调控网络和数据挖掘探讨番木瓜叶治疗贫血的协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靶点的数据挖掘及贫血分型的建立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分析软件 |
2.1.2 R包 |
2.1.3 数据库信息 |
2.2 实验方法 |
2.2.1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收集和分类 |
2.2.2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相关靶点收集和分类 |
2.2.3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的抗贫血靶点富集及其贫血分型的建立 |
2.3 结果 |
2.3.1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收集和分类 |
2.3.2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相关靶点收集和分类 |
2.3.3 番木瓜叶化学成分的抗贫血靶点富集及其贫血分型的建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番木瓜叶治疗失血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 |
前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分析软件 |
3.1.2 R包 |
3.1.3 数据库信息 |
3.2 实验方法 |
3.2.1 靶器官富集 |
3.2.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3.2.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3.2.4 网络互作分析 |
3.3 结果 |
3.3.1 靶器官富集 |
3.3.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的确定 |
3.3.3 活性化合物的确定 |
3.3.4 化合物-靶点-通路互作图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番木瓜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 |
前言 |
4.1 实验材料 |
4.1.1 分析软件 |
4.1.2 R包 |
4.1.3 数据库信息 |
4.2 实验方法 |
4.2.1 靶器官富集 |
4.2.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4.2.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4.2.4 网络互作分析 |
4.3 结果 |
4.3.1 靶器官富集 |
4.3.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4.3.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4.3.4 化合物-靶点-通路互作图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番木瓜叶治疗镰刀型贫血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分析 |
前言 |
5.1 实验材料 |
5.1.1 分析软件 |
5.1.2 R包 |
5.1.3 数据库信息 |
5.2 实验方法 |
5.2.1 靶器官富集 |
5.2.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5.2.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5.2.4 网络互作分析 |
5.3 结果 |
5.3.1 靶器官富集 |
5.3.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5.3.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5.3.4 化合物-靶点-通路互作图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三种贫血在骨髓中共有的作用通路及关键靶点检测番木瓜叶对造血的影响 |
前言 |
6.1 实验材料 |
6.1.1 分析软件 |
6.1.2 R包 |
6.1.3 数据库信息 |
6.1.4 实验动物 |
6.1.5 试剂 |
6.1.6 仪器 |
6.1.7 试剂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骨髓抗贫血靶点富集 |
6.2.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6.2.3 活性化合物确定 |
6.2.4 网络互作分析 |
6.2.5 番木瓜叶提取物的制备 |
6.2.6 番木瓜叶的质量控制 |
6.2.7 小鼠骨髓单核细胞悬液制备 |
6.2.8 番木瓜叶体外给药浓度优化 |
6.2.9 番木瓜叶体外给药时长优化 |
6.2.10 番木瓜叶对红系细胞的影响 |
6.2.11 番木瓜叶对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
6.2.12 番木瓜叶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
6.2.13 番木瓜叶对小鼠骨髓细胞中关键靶点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14 统计方法 |
6.3 结果 |
6.3.1 骨髓抗贫血靶点富集 |
6.3.2 KEGG通路富集及关键靶点确定 |
6.3.3 活性成分确定 |
6.3.4 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互作图 |
6.3.5 番木瓜叶的质量控制 |
6.3.6 番木瓜叶给药浓度优化 |
6.3.7 番木瓜叶给药时长优化 |
6.3.8 番木瓜叶对红系相关细胞的影响 |
6.3.9 番木瓜叶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10 番木瓜叶对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
6.3.11 番木瓜叶对小鼠骨髓细胞中关键靶点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细胞亚群失衡与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调控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二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三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脾组织T-bet、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四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骨髓组织T-bet、GATA-3蛋白及mRNA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4)一、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 二、瘦素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二 瘦素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研究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三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与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试剂和材料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对象分组 |
2.2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 标本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
2.4 血常规测定 |
2.5 HE染色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一般状态变化情况比较 |
2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血象变化情况比较 |
3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骨髓组织变化比较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影响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与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试剂和材料 |
1.3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对象分组 |
2.2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 标本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
2.4 免疫组化实验 |
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成脂、成骨基因的变化比较 |
2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LEP-R的变化比较 |
3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免疫指标的变化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6)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组治疗前后、对照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 |
2.3 研究组不同亚组免疫T细胞亚群、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比较 |
2.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与免疫T细胞亚群、血清IL-8、IFN-γ、TNF-α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35表达水平及其与Tregs细胞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IL-35、IL-8、Tregs细胞含量比较 |
2.2 观察组各亚组与对照组血浆IL-35、IL-8、Tregs细胞含量比较 |
2.3 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IL-35、IL-8、Tregs细胞含量相关性分析 |
2.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IL-35、IL-8水平与其Tregs细胞含量关系分析 |
3 讨论 |
(8)复方参鹿颗粒联合西药对肾阳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5.1 外周血细胞计数 |
1.5.2 T细胞亚群比例及细胞因子 |
1.6 疗效判断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Treg细胞比例 |
2.4 细胞因子 |
3 讨论 |
(9)再障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各类细胞因子采集数据 |
2.2 两组成员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关系 |
3 讨论 |
四、IL-8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D]. 陈倩怡.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造血调控网络和数据挖掘探讨番木瓜叶治疗贫血的协同机制[D]. 贾丽红.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运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一、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 二、瘦素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机制研究[D]. 霍佳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尹相丛. 青岛大学, 2019(07)
- [6]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研究[J]. 余艳丽,汪建军,王欣,朱小艳,徐少丽.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05)
- [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35表达水平及其与Tregs细胞的关系研究[J]. 刘景珍,葛一蓉,饶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05)
- [8]复方参鹿颗粒联合西药对肾阳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 陆颖佳,赵琳,陈佩,邱仲川,黄中迪,胡晓莹,朱小勤,瞿玮颖. 中成药, 2018(08)
- [9]再障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J]. 王成红,姚晨姣,唐雪元,范自力,王二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36)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TNF-α和VEGF检测的临床评估[J]. 于桂芬,王莹,闫冬梅.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