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教学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臻[1](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陈佳妮[2](2021)在《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媒体新词语和流行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文中提出
宋梦潇[3](2021)在《含“口”语素词语的分级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楚浛[4](2021)在《三音节词语习得偏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路笃辉[5](2021)在《基于语言世界图景的汉英喻人词语对比及教学策略》文中认为
陈寰[6](2021)在《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易三仓孔子课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泰贸易往来,汉语推广在泰国不断深入,汉字教学成为培养泰国高水平汉语人才的“瓶颈”。如何上好汉字课,提高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汉字水平,是提高泰国汉语学习者整体汉语水平的关键。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构建新知识,以“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反思性、合作性等特点,可以运用于泰国汉字教学,为传统国际汉字教学注入新的思路。本文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法指导国际汉字教学,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国际汉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笔者以体验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依托笔者的实践单位——易三仓商业学院孔子课堂为教学平台,运用文献查阅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体验、体验式教学、国际汉字教学的内涵,调查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泰国汉字教学存在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足、汉字学习时间较短等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国际汉字教学应遵循实践性、趣味性、想象性、形象性原则,并提出趣味导入驱动情感、创设情境自主识记、在教材中整体感知、书写练习强化训练的国际汉字教学策略。最终,根据体验式教学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笔者归纳出“寓教于乐”的汉字认读体验教学、“赛教结合”的汉字书写体验教学和“身临其境”的汉字使用语境体验教学三个方面的体验式汉字教学的方法,以及在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呈现体验式国际汉字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体验式国际汉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国际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能为泰国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王芸[7](2021)在《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对外汉语教学日益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为教学的实施带来更多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新的挑战,需要教师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随机进入式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三大教学方法之一,已经被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词汇教学等众多教学中。本研究依据在悟空中文进行线上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经历,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首次单独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课堂。以12至15岁的华裔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对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为今后的教学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原因。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对外汉语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掌握了近年来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学科的研究动态。第二章介绍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与弹性认知理论,阐述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和基本环节。第三章对悟空中文线上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介绍,从教学目标、对象和平台方面分析与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结合的可行性,设计总体教学思路。第四章是对教学法的具体应用,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展示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总结。第五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反馈,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对教学提出建议。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未来教学提出期望。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完整地探究了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施发现该教学法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李慧斌[8](2021)在《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使用掌握的词汇去理解文本的过程,同时又是通过阅读去积累字词的过程。正确且深入地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是学生们能够恰当理解文本,感知课文所传达的丰富情感、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之一;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的具体分析过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和运用词汇表达交流的水平。字理析词法就是根据汉字造字的理据规律,结合《六书》中的四种典型造字法:象形法、形声法、会意法、指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加深或丰富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方法。在小学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应用字理析词法能够避免重复过去阅读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的老方法,为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具有解析文本内涵和传播文化精神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此方法进行汉字知识、词汇量的积累,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探索,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字理析词的相关文献,又结合笔者于W小学实习期间所搜集到的阅读教学课堂实例,从中加工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了本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由选择关键字词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独特的字理规律对所提取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关注汉字的形义连接,从分析字词到结合文本、深入贯通思考其反映的课文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分析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在实习过程中使用课堂观察法参与并观察实际课堂中本方法的应用,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高段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出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已有的应用字理析词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经验:如已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意识以及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取关键词分析文本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并发现了字理析词法应用于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时,从文眼关键词、线索关键词、细节关键词、深意关键词的探究四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据此对应提出在小学高学段阅读课堂中运用字理析词法的建议: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文章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和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感情色彩的应用建议。同时,笔者结合这四种类型,就小学高学段中运用字理析词的分析环节进行了相对应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启示和参考。另外,本研究在分析教学实录和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小学高段语文教材阅读课文中可以进行字理析词的有价值的词语进行了梳理,并以列表形式呈现在论文的附录中,一方面作为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呈现,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线教师应用本方法和研究同类问题时的参考。本研究认为,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者要对教师指导下的文本探究和学生自主的探究文本行为两方面产生正确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是有应用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在服务于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在青少年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具有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郭笑甜[9](2021)在《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名着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改写本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进行系统的易读度研究。以往易读度研究多聚焦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以意义为核心,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篇功能是语言在意义选择的基础上动态构建语篇的使能功能,由包括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的组篇系统表征,涉及语篇间意义关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语篇的意义关系。基于语篇功能的研究可以将各种意义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从整体性的视角阐释语篇意义。本研究从语篇功能出发,选取《三国演义》原着及其三个分别主要面向外国学习者、国内小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改写本为例,分析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境中不同的组篇选择即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研究不同体现形式和语篇易读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体现形式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即组篇系统上的差异涉及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四个子系统。原着和改写本互文系统的差异涉及原着和改写本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的语篇内互文三个方面。主位和信息系统的差异涉及小句主述结构、语篇的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结构、信息单位的意义六个方面。衔接系统的差异涉及及物性、语气、时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九种衔接手段。比如改写本中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数量均明显少于原着,在三个改写本中,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少,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居中,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多。原着和改写本之间不同的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大多影响到语篇的易读度。根据其涉及层面,和易读度相关的因素可分别归入小句及以下层面和语篇层面,具体包括:涉及小句及以下层面的语篇内词句互文、小句主述结构、信息结构、时态手段、指称手段、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涉及语篇层面的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语篇内正副文本互文、宏观主位和超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单位的意义、及物性结构体现的意义关联,语篇语气关联、时间关系、指称链和连接关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三个改写本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具有不同的易读度。其中,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的语篇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义层的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篇易读度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不同排序说明易读度研究不仅要注重形式特征如字词量、句长等的研究,更需关注和意义相关的因素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小句等语法单位,更要注重语篇。语篇是语言系统在适应语境过程中调整出的意义的最佳组织模式。通过对语篇生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语境,涉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具体来说,原着和改写本在宏观层面的语场上基本一致。但原着和改写本分别涉及了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即不同身份的改写者和读者,语旨明显不同。而语旨的不同引起了语式相应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读者,原着和不同改写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语旨和语式的不同,进一步引起了更精密层级上语场的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背景也潜在地制约着语篇。改写本在生成过程中为适应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更好地帮助改写者认识改写过程中组篇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易读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语篇功能视角下改写遵循的普遍原则,包括情景性、交互性、意义一致性、渐进性、显化、具体化、聚焦和文化适用八条原则。本研究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汉语易读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从意义视角对易读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为汉语易读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为名着改写、阅读材料编写和分级等提供借鉴。
张玲[10](2021)在《思维导图在国际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既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汉语词汇量的掌握情况是影响汉语阅读、交际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者积极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处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缺乏宏观认识,没有形成体系,会出现识记数量少、遗忘时间快等多种问题。思维导图将中心关键词与图片、颜色相结合,相互隶属的词汇用线条串联,并以层级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个词汇网络,利于思维的发散与创新,方便学习者学习与记忆。本文试总结出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优势所在。从汉语构词特点与难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任务、初级汉语学习者认知三个方面分析思维导图引入初级阶段综合课词汇教学是否可行。因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未能到国外进行实践调查,但通过个案访谈法,对数位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进行访谈,结果发现思维导图应用于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思维导图在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应用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使用、部分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有一定难度等。针对以上问题,运用归纳分析法对《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Ⅱ两本教材中的实词分析、归纳,对现有学者在思维导图应用于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成果进行整理与提炼,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备课、教学、复习三个环节,在教学环节将思维导图与语素教学法、语义场教学法、主题词汇教学法三种传统词汇教学法相结合,对初级阶段综合课词汇教学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对教师来说,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为国际汉语教学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提升国际汉语教师基于思维导图进行词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优化其学习方式,也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研究成果还可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践方向,使教师培训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词语教学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词语教学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
2.1.1 语法修辞视角 |
2.1.2 概念整合视角 |
2.1.3 关联理论视角 |
2.1.4 认知拓扑视角 |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
3.2 研究手段 |
3.2.1 眼动追踪技术 |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
3.3.1 字谜初选 |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被试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仪器 |
4.2.5 实验流程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行为数据 |
4.3.2 眼动数据 |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被试 |
5.2.3 实验材料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实验流程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行为数据 |
5.3.2 眼动数据 |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被试 |
6.2.3 实验材料 |
6.2.4 实验仪器 |
6.2.5 实验流程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行为数据 |
6.3.2 眼动数据 |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
6.5 本章小结 |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方法 |
7.2.1 实验设计 |
7.2.2 实验被试 |
7.2.3 实验材料 |
7.2.4 实验流程 |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行为数据 |
7.3.2 脑电数据 |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易三仓孔子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理论及其与国际汉字教学的结合 |
2.1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
2.2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体验式学习理论 |
2.3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
2.4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国际汉字教学的可行性 |
2.4.1 国际汉字教学的目标 |
2.4.2 汉字构字规律与体验式汉字教学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对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现状的考察 |
3.1 易三仓商业学院孔子课堂汉字教学现状 |
3.1.1 易三仓商业学院孔子课堂概况 |
3.1.2 泰国中学生汉字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
3.2 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学生学习方面 |
3.2.2 教师教学方面 |
3.3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易三仓孔子课堂汉字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3.3.1 泰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
3.3.2 易三仓商业学院孔子课堂的学习环境 |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在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
4.1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的优越性 |
4.2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的实践探究 |
4.2.1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国际汉字教学原则 |
4.2.2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国际汉字教学策略 |
第五章 体验式国际汉字教学法——以易三仓孔子课堂为例 |
5.1 “寓教于乐”:汉字认读体验教学 |
5.1.1 插图认识象形、会意字 |
5.1.2 实物感受指事、形声字 |
5.1.3 全身反应的动作识字 |
5.2 “赛教结合”:汉字书写体验教学 |
5.2.1 “仓颉杯”汉字书写闯关大赛 |
5.2.2 “母亲节”汉字书法比赛 |
5.2.3 “找找看”查字典比赛 |
5.3 “身临其境”,汉语使用语境体验教学 |
5.3.1 教师模拟生活情境,学生体验汉字 |
5.3.2 以学校生活体验,营造汉字环境 |
5.3.3 以家庭生活体验,拓宽汉字环境 |
5.4 体验式国际汉字教学法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5.4.1 制定规则,维持教学秩序 |
5.4.2 及时检测,注重教学反馈 |
5.4.3 因材施教,设置体验课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学习实践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其获得的学术成果 |
(7)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研究 |
1.2.2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1.2.3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理论基础及简述 |
2.1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认知弹性理论 |
2.2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理论简述 |
2.2.1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内涵 |
2.2.2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特点 |
2.2.3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
第3 章随机进入式教学法指导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分析 |
3.1 悟空中文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 |
3.1.1 在线教学模式 |
3.1.2 教学目标与要求 |
3.1.3 教学对象 |
3.1.4 教学内容 |
3.1.5 课堂组织现状 |
3.2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
3.2.2 教学对象的适用性 |
3.2.3 教学平台的适用性 |
3.3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总体设计思路 |
3.3.1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
3.3.2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
3.3.3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
3.3.4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第4章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 |
4.1 教学前期分析 |
4.1.1 教学平台分析 |
4.1.2 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教学对象分析 |
4.1.4 教学内容分析 |
4.1.5 课时安排 |
4.2 教学设计——以《中秋节》为例 |
4.2.1 组织教学 |
4.2.2 复习旧课 |
4.2.3 新课环节 |
4.2.4 布置作业 |
4.3 教学总结 |
第5章 教学效果与反思 |
5.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5.2 信度效度检测 |
5.3 问卷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5.3.1 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
5.3.2 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 |
5.3.3 课堂互动情况 |
5.3.4 学生进步情况 |
5.3.5 对教学法的满意程度 |
5.3.6 对未来汉语学习的态度 |
5.4 调查结果对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
5.4.1 教学反思 |
5.4.2 教学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情况调查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发挥字理析词法服务于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字理析词的研究 |
2.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关于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字理 |
2.字理析词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字理析词法的特点和在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
(一)字理析词法的特点 |
1.语境引词抓关键 |
2.析形索义求本义 |
3.组合会意取引申 |
4.据文取义品换词 |
(二)字理析词法在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
1.分析文眼字词,把握文章主题,提升解题破题能力 |
2.理清线索字词,梳理文章脉络,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
3.紧扣细节字词,理解表现手法,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
4.关注深意字词,感悟感情色彩,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
三、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的经验总结及问题分析 |
(一)当前字理析词法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
1.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意识 |
2.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 |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字理析词中存在的问题 |
1.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中存在的问题 |
2.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中存在的问题 |
3.紧扣细节关键词理解表现手法中存在的问题 |
4.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中存在的问题 |
四、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建议与教学案例设计 |
(一)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
1.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 |
2.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匆匆》教学案例设计 |
(二)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
1.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 |
2.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桂花雨》教学案例设计 |
(三)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
1.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 |
2.紧扣细节关键词分析表现手法《草原》教学案例设计 |
(四)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
1.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的应用建议 |
2.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伯牙绝弦》教学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 |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5 研究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中国古典名着及其改写本 |
2.2.1 中国古典名着的研究 |
2.2.2 中国古典名着改写本的研究 |
2.3 易读度 |
2.3.1 传统易读度研究 |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 |
2.4 语篇功能 |
2.4.1 语篇功能理论的建立 |
2.4.2 语篇功能理论的发展 |
2.4.3 语篇功能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语篇功能的表征系统:组篇系统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 |
3.2.1 系统的思想 |
3.2.2 功能的思想 |
3.2.3 层次的思想 |
3.2.4 语篇的思想 |
3.2.5 语境的思想 |
3.2.6 适用的思想 |
3.3 组篇系统的层次性 |
3.4 互文 |
3.4.1 语篇间互文 |
3.4.2 语篇内互文 |
3.5 主位 |
3.5.1 小句的类型及其主位 |
3.5.2 多重主位 |
3.5.3 超主位和宏观主位 |
3.5.4 主位推进模式 |
3.6 信息 |
3.7 衔接 |
3.7.1 及物性 |
3.7.2 语气 |
3.7.3 时态和语态 |
3.7.4 指称 |
3.7.5 替代和省略 |
3.7.6 连接 |
3.7.7 重复和搭配 |
3.8 小结 |
第四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互文方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1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2 原着及其改写本与其他语篇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3 语篇内互文方式对比 |
4.3.1 词句互文对比 |
4.3.2 正副文本互文对比 |
4.3.3 图文互文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主位和信息对比 |
5.1 引言 |
5.2 主位系统对比 |
5.2.1 小句主述结构对比 |
5.2.2 语篇主位系统对比 |
5.3 信息系统对比 |
5.3.1 信息结构对比 |
5.3.2 信息单位的意义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衔接手段对比 |
6.1 引言 |
6.2 及物性对比 |
6.3 语气对比 |
6.4 时态和语态对比 |
6.4.1 时态对比 |
6.4.2 语态对比 |
6.5 指称对比 |
6.5.1 指称类型及密度对比 |
6.5.2 指称衔接纽带及衔接链对比 |
6.6 替代和省略对比 |
6.6.1 替代对比 |
6.6.2 省略对比 |
6.7 连接对比 |
6.8 重复和搭配对比 |
6.8.1 重复对比 |
6.8.2 搭配对比 |
6.9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引言 |
7.2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功能对比 |
7.2.1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 |
7.2.2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和易读度的关系 |
7.3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差异的原因 |
7.3.1 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制约 |
7.3.2 语境对改写本的影响 |
7.4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研究的启示 |
7.4.1 古典名着改写的原则 |
7.4.2 在阅读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引言 |
8.2 研究发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国演义》原着与改写本的部分语料 |
附录2 英汉人名对照表 |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表 |
(10)思维导图在国际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思维导图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 |
2.思维导图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五)思维导图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1.思维导图概念 |
2.理论基础 |
一、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优势 |
(一)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
1.提升教师备课与教学的能力 |
2.培养学生创新与发散学习的能力 |
(二)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优势 |
1.趣味性 |
2.逻辑性 |
3.直观性 |
4.关联性 |
二、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可行性 |
(一)汉语词汇构词特点与教学难点 |
1.汉语词汇构词特点 |
2.汉语词汇教学难点 |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任务 |
(三)初级汉语学习者认知分析 |
三、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思维导图地认识与使用 |
1.部分教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熟练程度有待提升 |
2.部分教师参加思维导图相关教研活动频率有待增加 |
3.思维导图在实际词汇教学中应用的不够深入 |
(二)思维导图在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应用不足 |
(三)部分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有一定难度 |
四、思维导图引入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的应用设计 |
(一)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备课的应用设计 |
(二)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的应用设计 |
1.思维导图在语素教学的应用设计 |
2.思维导图在语义场教学的应用设计 |
3.思维导图在主题词汇教学的应用设计 |
(三)思维导图在词汇复习的应用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个人访谈问卷提纲 |
致谢 |
四、词语教学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2]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媒体新词语和流行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D]. 陈佳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3]含“口”语素词语的分级及教学研究[D]. 宋梦潇. 燕山大学, 2021
- [4]三音节词语习得偏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D]. 张楚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语言世界图景的汉英喻人词语对比及教学策略[D]. 路笃辉. 鲁东大学, 2021
- [6]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易三仓孔子课堂为例[D]. 陈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在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应用研究[D]. 王芸. 沈阳大学, 2021(09)
- [8]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慧斌. 大理大学, 2021(08)
- [9]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郭笑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10]思维导图在国际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设计[D]. 张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