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巴口黄铁矿的矿石特征探讨黄铁矿的成因

从广东巴口黄铁矿的矿石特征探讨黄铁矿的成因

一、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甄世民[1](2013)在《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钨锡铅锌矿产地,在泥盆系台地碳酸盐岩中发育着一批与岩浆成矿作用无明显联系的铅锌矿床。其成因与成矿规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为典型研究矿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研究,对南岭地区此类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结合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明显区别于SEDEX矿床和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可以与典型MVT铅锌矿进行类比。经过对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类比发现,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具有相关联的成因联系。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硫同位素组成受地层影响,与成矿机制有关。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且凡口、泗顶、北山的铅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暗示这些矿床矿石铅的来源相似。C、O同位素研究表明,C可能主要由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经溶解作用提供。Sr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是流体对碎屑岩选择性淋滤造成的。利用辉绿岩与矿体的穿插关系,通过SHRIMPU-Pb方法间接测定了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100 Ma土,与华南晚白垩世的红层,以及区内铀矿成矿年代大致对应。通过对红层盆地中的白垩系盐矿中沉积石膏的Sr同位素研究,石膏的Sr同位素范围为0.7135~0.713981,与区域和矿区白云岩、铅锌矿伴生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及铀矿中萤石的Sr值具有较大的重叠,远高于同期海相沉积碳酸酸盐岩的Sr值,与现在盐湖中浓缩的卤水基本一致。这显示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可能与红层盆地发育存在深层次的成因联系。首次提出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和白垩纪伸展环境下的富膏盐建造的红色盆地的成因联系。以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几个典型地质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发现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之间存在广泛区域盆地卤水作用的痕迹。在碳酸盐岩的底部发育大规模的区域白云石化,西至广西兴安、北至湖南衡阳、东至赣南、南至广东英德。在中泥盆统的紫色砂岩中,发育广泛的褪色蚀变。南岭地区的MVT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白云石化带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即区域白云石化的前锋地带。通过南岭地区该类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白云石化的研究,结合成矿元素基本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MVT铅锌矿床是两种流体的混合,受硅钙界面控制,同期发育的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最后,对MVT铅锌矿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首次建立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三位一体”地质找矿预测模型。

李海良,江思义,吴福,朱真,黄希明,黄鑫,杨林[2](2018)在《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黄铁矿成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是进一步讨论矿物成因和矿床成因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13个黄铁矿样品进行了主要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黄铁矿S/Fe原子比在次英安斑岩中与标准值相近,在花岗闪长斑岩中为2.051,略富硫;黄铁矿中Co的含量明显低于Ni,Co/Ni远小于1,显示了沉积—热液改造矿床的特征。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与粤北其他典型矿矿床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因复成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系列。

赵兴元,李毅谦[3](1983)在《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是粤北地区众多黄铁矿矿床之一的中型矿床,对其成因研究前人做了很多工作。随着对客观认识的不断深化,曾有岩浆热液、沉积改造(岩溶、构造改造)、沉积再造(交代)、层控沉积同生“再沉积”等不同认识。我们通过对矿石特征经宏观和镜下观察以及对硫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之广认为该矿床是在多种作用下进行的,它经历了以沉积—成岩,区域变质—构造改造为主的和热液迭加及表生变化等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属沉积—改造型的层控矿床。

宋学信,张景凯[4](1986)在《中国各种成因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文中认为实践证明,天然产物(包括矿物、岩石、矿石、土壤、水等)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于解决矿物、岩石和矿床成因、矿石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探矿、医学地质等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堪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并列为岩石

罗森森[5](2020)在《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文中指出论文在调研区域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鹿井铀矿田中典型铀矿床的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围岩蚀变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鹿井铀矿田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钾、钾含量大于钠含量、过铝质及低Ti、Fe、Mg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石表现出明显富集的元素是Rb、U、Pb,轻微富集的元素是Th、Nd、Zr、Sm、Hf,强烈亏损的元素是Ba、Sr、Eu、Ti,轻微亏损的元素是Ta、Nb、Ce、P,同时具有较高的w(Rb)/w(Sr)、w(Rb)/w(Nb)比值和较低的w(Nb)/w(Ta)和w(Zr)/w(Hf)比值,说明花岗岩来自成熟度较高的陆壳物质。岩体较高的U含量和较低的Th/U值,显示具有为铀成矿提供充足铀源的能力。2、SI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鹿井地区及其外围小岩体的年龄分布在117 Ma155 Ma之间,均形成于燕山中晚期。3、铀元素在矿石和矿化岩石中主要以独立铀矿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出现。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石为矿石中的主要铀矿物,黄铁矿、黄铜矿及闪锌矿等为矿石中的其它金属矿物,石英、黑云母、长石、绿泥石、萤石、磷灰石、锆石及金红石等为矿石中的主要非金属矿物。4、白云母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钠长石化、伊利石化、绢云母化、硅化、萤石化及碳酸盐化为主要的热液蚀变类型。矿体水平蚀变分带从矿化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白云母化、硅化、萤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新鲜花岗岩。5、蚀变带中,随着U含量的增加,主量元素Fe、Ca、Mg也在增加。蚀变分带样品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型式相似,显示出LREE较富集的特征,铀矿化使HREE元素显着富集。微量元素以富集Rb、U、Nd、Hf、Ta,亏损K、Sr、P、Ti、Eu为显着特征。随着蚀变作用的增强,微量元素具有富集趋势。6、H-O同位素测试表明: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原始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与成矿压力显示该矿床为中低温浅部成矿。

王新宇[6](2017)在《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文中指出与华南地区整体的关于大规模钨矿成矿作用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比,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及钨矿床和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本学位论文选取油麻坡、三叉冲、米场和松旺等钨矿床及相关岩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综合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及矿床学等研究,查明与钨矿床有关的侵入岩时代和钨矿矿床的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初步讨论岩浆作用与钨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区8个花岗岩及1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揭示广西云开地区存在113-110 Ma、105-98 Ma和88 Ma等三个幕次的晚燕山期岩浆作用,同步于中国东南部燕山晚期广泛的岩浆作用时限和幕次。区内花岗岩类岩石可基本划分为I-型和S-型两种成因类型。I-型花岗岩类岩石显示高Sr低Y特征,类似于埃达克质花岗岩。I-型花岗岩类岩石和S-型花岗岩岩浆分别源自不同构造深度的源区,并存在中元古代新生地壳(锆石Hf模式年龄TDM2(Hf)=1.5-1.3 Ga)和少量的古生代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研究区内指示源自加厚下地壳的不成熟的火成岩物质的埃达克质I-型花岗岩、源自成熟陆壳成分的S-型花岗岩以及区域上A2-型花岗岩岩浆的共同存在表明相关岩浆产生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此外,S-型花岗岩可能与部分I-型花岗岩发生过岩浆混合岩作用。该区钨矿床主要类型有矽卡岩型、高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以白钨矿化为主,高温热液及斑岩型则以黑钨矿化为主。典型的钨矿床,如油麻坡钨矿床、米场矽卡岩型钨矿床、三叉冲矽卡岩型钨矿床和松旺斑岩钼钨矿床等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0-110 Ma),其中。钨矿床成矿流体显示为岩浆期后中高温、低盐度的热液流体体系,H-O同位素特征与典型的岩浆水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岩浆水在成矿流体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到成矿流体演化后期存在一定的天水热液加入。云开地区主要钨矿床硫化物中?34S值分布较为集中(+2.2‰),显示矿床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单一,均一化程度较高。表明矿床主要成矿期成矿流体中沉淀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源,都来自深源岩浆。另外,黄铁矿Fe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均落在0值附近较窄的范围内,组成相对均一(?56Fe=0.160.58‰;?57Fe=0.020.54‰),表明与铁硫化物中的铁可能来源于岩浆,与火成岩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据此可推断与铁硫化物同期形成的W、Mo等矿物也与岩浆有关。广西云开地区钨成矿作用年龄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年龄稍为略后但时代一致,钨矿床在空间上与花岗岩类侵入体产出密切,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又均主要来自于岩浆岩,指示钨矿床的形成与晚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的时空密切性,受控于该时期花岗岩形成的大背景,即也发生在白垩世区域性伸展构造体制中。空间分析显示华南燕山晚期(80-110 Ma)的钨成矿范围不仅可扩大至桂东-粤西的云开地区,更有向西延入相邻大明山地区之势,均是有找矿前景的钨矿成矿区。

顾连兴,胡文瑄,倪培,何金祥,徐跃通,陆建军,林春明,李伟强[7](2003)在《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文中认为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毛晓冬[8](2003)在《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滇黔桂地区发现卡林型金矿后,九十年代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的发现,是我国在东南沿海该类型金矿床的首次重大突破。金矿体和银矿体都严格受控于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z)和三叠系上统小坪组(T3x)之间的层间构造破碎带,呈似层状或大透镜状分布。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30~50°,下部较缓(15~30°)。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其间常见数十米厚的糜棱岩带。伴随金、银矿化的围岩蚀变以硅化(形成多期石英和玉髓)、泥化(形成伊利石、地开石、少量高岭石)和硫化物化(形成黄铁矿、辉锑矿、雄黄、雌黄、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其次是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金以次显微金(少量自然金)分布于黄铁矿、石英微裂隙或者它们的边缘或吸附于伊利石的边缘。银矿则以含硫盐和单硫化物(如辉银矿、螺状硫银矿)产出,并见少量的自然银。主要的含银矿物包括深红银矿、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银黝铜矿、辉银矿,其次还有脆硫锑银矿、淡红银矿、硫锑铜银矿。 金矿具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显着特征,却与银矿共存在同一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内,这一特征又非完全意义上的卡林型金矿。近十年国内许多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对该矿床分别从地层、岩石、矿物、矿床及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对矿床进行了诸多研究(杜均恩,等,1993,1996;南颐,1993;林毓川,等,1993;夏萍,等,1996;张生,等,1997,1998;梁华英,等,1998,2000;关康,等,1997;林建南,2000),相继提出了构造蚀变岩(杜均恩等,1993)、热水沉积(夏萍,等,1996)、热(卤)水溶滤(饶家光,等,1997)、热液交代(张生,等,1997)等不同成矿模式,但对于矿床上金、下银金银分离的原因讨论得却不多,而对于矿床的形成年代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不同: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古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 通过对金、银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前人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讨论了金、银矿床δ 34S特征。在δ 34S分布图上:金矿δ 34S的分布呈波浪式,说明硫源较复杂,银矿δ 34S分布呈塔式,反映硫来源单一。运用平克尼一拉夫特法作出的△34 δ SStn-Py和△34SSp-Gn对δ 34SA和δ 34SB关系图上,分别得到金矿和银矿成矿热液δ 34S∑s为-1.0‰~+1.6‰和+0.8‰~+6.0‰,证明金矿硫来源以深源硫和有机还原成因硫(地层硫)为主,银矿硫源为无机还原成因硫,揭示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硫来源上的一定差异。 测定的金、银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钳同位素组成变化幅度较大,在单阶段增长曲线图上均呈线性分布,金矿石拟合直线与μ=8.64的普通铅单阶段增长曲线相切,表明金矿石铅乃普通和放射成因的两阶段混合而成的异常铅,单阶段演化方程计算结果显2002年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示,金矿石混合铅的正常端元在1048.IMa前已从它的放射性母体中(源区)分离出来,铅的来源最大的可能是云开地区老于1048.IMa的中元古代地层;按两阶段异常铅演化方程,给定假设的含异常铅矿物的结晶时间的可能范围(晚三叠世到古近纪)t:二227一23.3Ma,计算得到对应tl二1225.91357.IMa,也表明异常铅来源于中元古界,属两阶段演化的产物;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部分落在金矿石的铅异常直线上,说明银矿石异常铅是富’。了Pb的端元铅与金矿石的两阶段异常铅(普通铅和放射性异常铅)的不同比例混合铅,是三阶段演化的异常铅: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反映金矿石铅的壳源性质,而银矿石铅则有壳慢混合源的特点。 金银矿床原生矿石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硅质矿石、钙硅质矿石和铝硅质矿石。似碧玉岩(j aspero记)构成了硅质矿石和钙硅质矿石,主要由次生石英、黄铁矿及少量重晶石、雄黄、雌黄、伊利石、地开石等组成,次生石英含量上一般为70%一90%,具典型热液交代和交代残余结构,普遍发育典型的构造岩的角砾状构造、碎裂构造、碎斑构造、微裂隙及孔洞构造,无沉积岩结构构造。含金银似碧玉岩主要由成矿过程中硅化作用形成,经显微镜下观察,其硅化作用在金矿化期可划分为四期,银矿化阶段为一期。含金银似碧玉岩稀土元素组成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呈右倾斜式展布,Ce轻度负异常,几乎全部样品均为Eu负异常,与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显着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截然不同,所以似碧玉岩非热水沉积作用和海水沉积作用产物,而是热液交代所致,说明金银矿床不是发生于海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的热水沉积成因,也不是SEDEx型矿床,而是低温热液交代矿床。 长坑一富湾金、银矿床,上金、下银,彼此互不重叠、互不包容,分别构成独立的金矿体和银矿体。金矿具有微细浸染型金矿(miero一desseminated gold deposit)的特征,与银矿紧密共生,通常,卡林型金矿床中金、银含量比大于1,部分矿床还达到100:1,而长坑一富湾金银矿床却小于1,甚至达到1:10或l:100,使该矿床变得非常独特。为深入了解金银矿床成矿时代

吴健民,李家珍[9](1981)在《层控铅锌矿床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初步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关层控铅锌矿床资料和前人成矿理论,即关于矿体与围岩生成概念、两生成因概念,细菌对成矿的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基础上,提出层控矿床的基本概念,并以此研究了层控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划分及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机理。

夏学惠[10](1999)在《粤东地区官田含铜碲黄铁矿矿床的火山热液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矿床成矿地质背景角度,讨论了粤东地区官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热液作用的成因联系。阐述了矿区矿化元素分带的原因。研究表明,火山热液是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它与复式杂岩体演化晚期气液相遇运移至断裂破碎带形成含铜碲黄铁矿矿床。在含矿热液运移过程中有大气降水加入,发生了强烈的水岩交换,产生大面积的黄铁绢英岩化。随着温度的降低,热液运移至金鸡群萃取了碎屑岩内的Pb、Zn元素,形成了湖洋坑铅锌矿床。

二、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南岭地区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 MVT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1. MVT铅锌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
        1.3.2. MVT铅锌矿床的含矿建造
        1.3.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及相关矿化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和分析方法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室内分析方法
    1.7.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2.1.2.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
        2.1.3. 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3.1. 广东凡口矿床地质特征
        3.1.1. 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
    3.2. 广西泗顶-古丹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2.1. 成矿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3.3. 广西北山矿床地质特征
        3.3.1. 成矿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
    3.4. 其它考察矿点
        3.4.1. 广东红岩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2. 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3. 广东西牛犁树下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4. 广东罗村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4.1. 矿石矿物化学成份特征对比
        4.1.1. 凡口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分
        4.1.2. 泗顶-古丹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3. 北山-上朝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4. 矿物化学成份对比研究
    4.2. S同位素
        4.2.1. S同位素组成
        4.2.2. S的来源
    4.3. PB同位素
        4.3.1. 铝同位素组成及类型
        4.3.2. 铝的来源
    4.4. C、O同位素
        4.4.1. C、O同位素原理
        4.4.2. C、O同位素特征
    4.5. SR同位素
        4.5.1. Sr同位素原理
        4.5.2. 矿石的Sr同位素特征
        4.5.3. 地层锶同位素特征
        4.5.4. 锶的来源
    4.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4.6.1. 岩相学、温度、盐度特征
        4.6.2. 氢氧同位素
        4.6.3. 包裹体成份分析
    4.7. 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
        4.7.1. 辉绿岩与铅锌矿化的关系
        4.7.2. 区域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7.3. 锆石年龄测定结果
        4.7.4. 关于成矿年代学的探讨
5 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类型的厘定
    5.1. 与喷流-沉积矿床的对比
    5.2. 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5.3.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对比
        5.3.1.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相似性
        5.3.2.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差异性
    5.4. 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
6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与MVT矿床区域分布
    6.1. 关于MVT铅锌矿床盆地卤水来源的探讨
    6.2. 区域红层盆地的基本特征
        6.2.1. 红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红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的地质痕迹
        6.3.1.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在矿区中的表现
        6.3.2. 盆地卤水活动在区域上的表现
    6.4. 区域白云石化与MVT铅锌矿床分布
    6.5. 南岭地区MVT矿床的区域分布规律
7 成矿作用过程研究探讨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运移
        7.2.1. 铅锌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7.2.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
    7.3. 铅锌的沉淀机制
    7.4.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
        7.4.1 成矿地质体
        7.4.2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7.4.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5. 成矿作用过程的时空演化
8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进展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 黄铁矿成分特征
    3.1 黄铁矿的主要成分特征
    3.2 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特征
4 结语

(5)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1.2.1 以往工作程度
        1.2.2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及含铀性
    2.4 区域岩浆岩及含铀性
    2.5 构造
        2.5.1 区域构造
        2.5.2 鹿井矿田断裂构造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田地质特征
    3.1 矿床分类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床分布特征
        3.2.2 大场坪矿床地质特征
    3.3 矿体特征
        3.3.1 矿体形态
        3.3.2 矿体规模和产状
        3.3.3 大场坪矿床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类型及矿石组合
        3.4.2 大场坪矿床矿石特征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与铀的赋存状态
    4.1 矿物学特征
        4.1.1 主要铀矿物
        4.1.2 其它矿物
    4.2 铀的赋存状态
        4.2.1 独立铀矿物
        4.2.2 类质同象
        4.2.3 铀呈吸附形式
第五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含铀性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1.2 主量元素
        5.1.3 微量元素
        5.1.4 稀土元素
    5.2 花岗岩含铀性
    5.3 物质来源
第六章 围岩蚀变特征
    6.1 成矿流体与蚀变
    6.2 蚀变类型及蚀变交代的地球化学过程
    6.3 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6.4 蚀变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4.2 蚀变带岩石中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6.4.3 蚀变带岩石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6.4.4 蚀变带岩石中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1 H-O同位素
        7.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7.1.2 测试结果
    7.2 U-Pb同位素
        7.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7.2.2 测试结果
第八章 成矿机制探讨
    8.1 大地构造背景
    8.2 成矿物质来源
    8.3 成矿流体的性质
    8.4 成矿时代
    8.5 铀的迁移富集
    8.6 成矿模式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版
    附录二: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成果

(6)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钨矿床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成矿作用
        1.2.2 华南中生代大规模钨成矿作用
        1.2.3 云开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取得的新认识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取得的新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罗霄-云开弧盆系
        2.1.1 云开岩浆弧
        2.1.2 罗霄岩浆弧
    2.2 博白-岑溪俯冲增生杂岩带
    2.3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钨矿床地质特征
    3.1 油麻坡钨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化特征
        3.1.3 矿床类型
    3.2 三叉冲钨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化特征
        3.2.3 矿床类型
    3.3 米场钨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化特征
        3.3.3 矿床类型
    3.4 松旺钨锡矿床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化特征
        3.4.3 矿床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年代学研究
    4.1 分析方法
    4.2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4.2.1 米场黑云花岗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样品号分别为MC02、MC03和MC10)
        4.2.2 三叉冲黑云母花岗岩(样品号为SC07)
        4.2.3 松旺花岗岩(样品号为SW08)
        4.2.4 三育黑云母二长-钾长花岗岩(样品号为SY03)
        4.2.5 官田黑云母花岗岩(样品号为GT02)
        4.2.6 油麻坡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样品YM-30)和白云母花岗岩(样品YM-14)
    4.3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4.3.1 米场黑云花岗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
        4.3.2 三叉冲黑云母花岗岩
        4.3.3 松旺花岗岩
        4.3.4 三育二长-钾长花岗岩
        4.3.5 官田花岗岩
        4.3.6 油麻坡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4.3.7 油麻坡白云母花岗岩
    4.4 讨论
第五章 花岗岩的源区性质、演化过程及成岩背景
    5.1 分析方法
    5.2 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2.1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2.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3 花岗岩成因类型
    5.4 岩浆源区性质
    5.5 岩浆演化过程
    5.6 构造背景和意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燕山晚期钨成矿作用
    6.1 分析方法
        6.1.1 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方法
        6.1.2 硫同位素与铁同位素分析方法
        6.1.3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6.2 成矿时代
        6.2.1 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结果
        6.2.2 钨矿床成矿时代
    6.3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成矿物质来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钨成矿作用
    7.1 云开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关系
    7.2 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7.3 华南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钨成矿作用
    7.4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远景分析
        7.4.1 成矿时代及空间分布
        7.4.2 区域控矿因素
        7.4.3 区域成矿规律
        7.4.4 找矿远景分析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及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7)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地质背景
3 赋矿岩系
4 矿床特征
    4.1 金属分带
    4.2 矿石结构构造
    4.3 下盘矿化
    4.4 层状锰矿与下伏脉状铅锌矿
    4.5 钨和锡的富集
    4.6 成矿组分的区域变异
    4.7 燕山期改造和叠加
5 结论与讨论

(8)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关键词
前言
第1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1 区域地层
    1.2 区域断裂
    1.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基本地质特征
    2.2 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第3章 似碧玉岩成因
    3.1 似碧玉岩的岩石学特征
    3.2 似碧玉岩的化学组成
    3.3 似碧玉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第4章 矿床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4.1 矿石及围岩微量元素组成
    4.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时代讨论
第5章 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包裹体类型
    5.2 包裹体均一温度Th(℃)
    5.3 盐度和密度
    5.4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
    5.5 流体包裹体成分
第6章 三水盆地演化
    6.1 大地构造背景
    6.2 晚古生代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3 中生代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4 古近纪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5 盆地演化与岩浆岩
    6.6 三水盆地演化阶段
第7章 矿床区域对比与成矿模式
    7.1 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
    7.2 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
    7.3 长坑-富湾、滇黔桂及美国内华达卡林型金矿特征对比
    7.4 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区域成矿预测
图版及图版说明

四、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D]. 甄世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1)
  • [2]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初步研究[J]. 李海良,江思义,吴福,朱真,黄希明,黄鑫,杨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18(01)
  • [3]从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矿石特征探讨该矿床成因[J]. 赵兴元,李毅谦. 地质科技情报, 1983(S1)
  • [4]中国各种成因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A]. 宋学信,张景凯.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 1986(总第18号)
  • [5]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D]. 罗森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6]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D]. 王新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7]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J]. 顾连兴,胡文瑄,倪培,何金祥,徐跃通,陆建军,林春明,李伟强. 高校地质学报, 2003(04)
  • [8]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D]. 毛晓冬. 成都理工大学, 2003(04)
  • [9]层控铅锌矿床若干问题的探讨[J]. 吴健民,李家珍. 矿产与地质, 1981(01)
  • [10]粤东地区官田含铜碲黄铁矿矿床的火山热液成因[J]. 夏学惠. 地质论评, 1999(S1)

标签:;  ;  ;  ;  ;  

从广东巴口黄铁矿的矿石特征探讨黄铁矿的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