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阅读非“多”不可(论文文献综述)
白中兴[1](1994)在《课外阅读非“多”不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外阅读非“多”不可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白中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
孙静[2](2013)在《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探究》文中认为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就高中生课外阅读中所选择的主要阅读对象──通俗文学作品而进行的阅读教学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针对青岛市区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广泛搜集、分析文献材料,旨在了解青岛市区高中生的课外通俗文学阅读状况,并为建构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指导原则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调查显示,青岛市区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高中生所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基本源于自购与网络阅读,对学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利用极少,所做选择基本是受同学与媒体影响。高中生普遍喜好通俗小说,还有一些流行的散文。在阅读中,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通俗文学阅读的利弊。高中生在通俗文学阅读过程中往往是无计划、多浏览、少坚持,有疑问时置之不理的超过半数,阅读目的不明确,而常见的阅读习惯养成率均不足半数,可见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习惯并不理想。学生及家长均有希望语文教师进行通俗文学阅读指导的要求。针对高中生的通俗文学阅读,大部分家长及语文教师并不支持,主要是担心影响学习,上瘾及产生不良影响,这使得双方可能产生矛盾。而在现实中,就通俗文学阅读这一问题,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后两者并未起到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阅读时间都是比较少的,家庭藏书的数量更是不能让人满意,这也就导致了家长及教师榜样力量的缺失。总之,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范围较为狭窄,阅读习惯较差,阅读目的不明确,急需获得指导与帮助。而大部分家长与语文教师却不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实践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既然通俗文学是高中生阅读的主要对象,教师与其一味的反对禁止,提倡经典而学生却置若罔闻,倒不如认真研究,进行开发利用,努力减少其负面影响,使之成为高中生阅读中的有效资源。因此,本文分析了青岛市区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现状,以期待视野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在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教学中,本着优化性、主体性、创造性、反思性、指导性的原则,结合普高教学的实际情况,着重论述了高中生课外通俗文学阅读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期能够在实践中可以有效利用通俗文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更好地陶冶性情,增强审美修养。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基本在课外完成,但这不等于就可以听之任之,对这一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使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全文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引言部分分析了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一章通过分析调查问卷,阐述了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通俗文学阅读对高中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第二章主要进行了“通俗文学”与“阅读”的概念界定,阐述了期待视野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通俗文学阅读中的应用;第三章重点研究了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教学的原则与策略,提出了评价方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杨丰旖[3](2018)在《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PISA阅读测试项目,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继把“非连续性文本”写入教学内容,使得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但就目前研究来看,研究学段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探究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策略。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非连续性文本总体概述,包括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特征及进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并充分调查了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实际教学现状,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对当前高中语文课程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最后根据当前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考试化”、教学缺乏体系的误区,吸收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相关理论成果,建构了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发展层级,分阶段训练学生获取信息、提炼整合、解读批评、迁移运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为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王培培[4](2017)在《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读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国高中生课业繁重,视野局限在语文教材阅读那一方狭窄的天地,课外阅读呈现“浅阅读”、“碎片阅读”等现象。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如何高效阅读成了一个人人关注的话题。元认知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早期主要应用于语言习得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已成熟,遗憾的是,却鲜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中。在进行关于“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研究”的问卷调查并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效率低下,阅读策略缺失严重,没有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就目前高中生面临的课外阅读困境,有必要强化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培养他们的元阅读能力。且元认知适用于高中生,高中师生也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它。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实际应用能够培养、训练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有意识地计划、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活动和评价自己的阅读行为。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计划包括对阅读主体、阅读目标、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的认知;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监控要求学生了解影响课外阅读的非智力因素有哪些,做好情绪管理,增强意志力,对阅读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监控与调节,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以继续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评价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角度多元化等评价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真实地记录学生的阅读成长;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体验是指通过元认知计划、监控、评价等元认知策略的应用,阅读者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元阅读意识,养成元阅读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套有着完整理论体系的学习策略,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高效阅读,构建课外阅读的思想体系,使之不再是浅层次的阅读。
李俊堂[5](2012)在《高中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理分科之争是教育界热门的争议话题,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问题征集引发的大讨论,可见,文理分科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困惑和障碍。其背后是课程论本质:对分科还是综合问题的判定和回答。纵观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多是对分科与综合利弊关系的理论思考或分科综合与学生某项认知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而将文理分科实施影响的研究视野从高中延展至大学学习,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方式相结合的相关研究为之寥寥。本文站在大学学习视角审视文理分科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业态度的综合影响,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部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对过往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细致梳理,找出与文章理论有益的论点。第二部分:对大学生大学专业课程、非专业课程及高考文理科成绩的统计学分析比对,揭示各科成绩间的相关性,直观反映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学业影响。第三部分:对大学师生文理分科态度的调查问卷,针对数据统计分析可能存在的不足,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全面论证文理分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第四部分:观点和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对文理分科的理论思考,对文理分科的长期争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建议。
李天国[6](2018)在《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传播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密不可分。相较于心智初开的少年儿童和行为基本稳定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已完成学术与政治启蒙,具备了向理论自觉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信仰未坚、易受影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普及对象。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主要体现在理论对中国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对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在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部分“纯学术”哲学研究刻意脱离实践,等等。青年群体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显示出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惯用“微语言”等区别于以往社会的独特特征,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产生了明显冲突。实证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次,主动学习意识严重缺乏。此外,作为曾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极大。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失败,是其日积月累失掉人心、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引以为戒。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如何更好地实现由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立足中国的实践实现理论术语的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信息时代催生的网络语言的关系;如何迅速有效地运用信息时代新技术找到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只处于初始甚至原始阶段,在系列化开发、形成贴近青年的新媒体产品方面还是空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和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宏大实践,进一步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现出的理想主义、担当意识,展现的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飞扬文采,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这些优秀哲学思想及其文风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构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在青年中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获得更大发展,要着眼时代大背景,反思自身。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其价值维度,构建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形态。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反思精神,体现信息时代的理论进步,拥有贴近青年的传播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实事求是地阐释马克思本人作为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使青年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由来;应照顾青年特点,基于青年群体的年龄、文化层次、生长环境、职业类别,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分众化的哲学素养提升教育;应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促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应秉持理性的批判精神,摒弃教条主义、倡导学术革命,通过立足于实践的批判促进哲学不断进步;应重视、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严谨、理论的纯粹、经典的叙述,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方法传播开来;应重视家庭教育,改变错误家教观念模式,通过培养年轻父母的哲学思维,从源头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力求通过这些努力,重塑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发扬光大。
冯绘娇[7](2014)在《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高中院校尤其是以升学率为生命线的县级重点中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基本理念难以贯彻,关于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定被置若罔闻。笔者利用自身语文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的便利条件,近几年里进行了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的探究。本文以语文教学论、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为理论支撑,以对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为切入点,针对近几年的课外阅读实践分析总结,提出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以达到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原因探究。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无习惯、无品位、无时空、无方法,不管是纸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都受到限制。究其原因,客观方面是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学校图书馆的形同虚设,学校的功利主义,语文教师的疏于指导,家长的重成绩轻素养,传统阅读的式微、网络阅读的限制;主观方面则是高中生有阅读兴趣无阅读习惯,无阅读数量和品位,无阅读时间和空间,有阅读行为无阅读方法。第二部分在现状调查及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可行性。笔者先从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外围角度入手,重点从班主任工作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和语文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几点优势来阐述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可行性,最后从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兼职能更重视和更利于推动语文课外阅读阐述其优越性。第三部分为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探究,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1.借力班主任的组织管理能力奠定课外阅读的基础,即通过借力班主任在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课内外活动的开展、健康班风舆论的树立等方面为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打好基础。2.借力班主任的协调能力拓展课外阅读时空,即通过班主任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家长等的沟通,达到携手改进阅读环境的目的。3.借力班主任的监管能力规范课外阅读行为,从纸本阅读和网络阅读两种不同阅读媒介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不同监管策略。4.借力班主任的改革创新能力革新课外阅读的方法,即在传统的阅读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归纳为各有特点的泛读、精读、速读、写读和议读。5.借力班主任的评价鉴定能力促进课外阅读良性发展,即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样式和多元式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阅读。
郑雨萌[8](2019)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主要阅读目的的新型文本。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率先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国外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母语教材中都设置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内容,我国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引进了这一新概念,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要求。非连续性文本蕴含的信息量大,信息表达方式多样,信息内容呈多维分布,这种自带属性恰与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阅读的诉求不谋而合。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常用的阅读模式。简洁直观,便捷实用,贴近生活的优点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涌现,成为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主要载体。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提高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活能力,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带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创作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发展提升,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良好体现。本文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阅读情况,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了解一线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真实阅读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论文开头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问题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一章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概述。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分类、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一节整理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介绍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采用访谈法从教师角度进行考察。第三节是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的分析,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武汉市三所初中初三年级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最后一节是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三章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改进策略与实践。这一章从教师、学生、资源、课堂教学这四个层面出发,结合课堂案例或具体课文,详细提出各自的针对性建议,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何玉华[9](2015)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黄冈中学等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改革状况备受关注。笔者曾经在团风一所高中任教多年,对于高中的课外阅读情况有相当的了解;发现新课标实行以来,课外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课外阅读现状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一是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没有理顺;二是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三是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相对缺失等方面。“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针对课外阅读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使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真正落实迫在眉睫。通过“课外阅读”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所在实习学校的调研及教学实践,本文对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探究,力求能找到有效提高黄冈市课外阅读效率的实用策略,使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一部分阐述课外阅读的内涵,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认识误区。第二部分现状分析论述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所取得的成绩,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足,并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笔者探寻采取较实用的策略。第四部分结论。
卜阿敏[10](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ous text)是一种文本形式,它是指形式上不连续,意义上相关或相反的块状材料。它最早见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阅读素养”环节,随着2009年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非连续性文本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课标的范畴,开启了全面探索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道路。从2017年9月开始,教育部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在大陆地区统一推行使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相关研究,才揭开了新的篇章。基于此,笔者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出发点,调查并研究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情况。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搜集和整理。在深度剖析问卷结果的基础上,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原因。又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对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希望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献上一份力量。本研究包括三章。第一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概述。先概括并总结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再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划分为清单类、图文组合类和文段组合类;然后对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绘制表格;最后分析了其教学价值。第二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问题主要包括概念认识不清、教学态度淡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教学低效;学生的问题包括对非连续性文本知之甚少、学习主动性不足、阅读难度大、缺乏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充分辨析和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观念的功利性、课内外延展性不高、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的指导。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系统地接触和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缺乏学习兴趣、阅读方式不当、积累和训练不足。第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析。主要包括充分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把握学术前沿;树立正确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观念;将非连续性文本向内深挖,向外延伸;建构科学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系统地了解非连续性文本;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式;强化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积累和训练等。总之,基于刚刚投入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探索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加以解决,通过全面把握学术前沿、课内外勾连等策略,不仅可以提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提出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运用能力的良性发展。
二、课外阅读非“多”不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外阅读非“多”不可(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一、 高中生课外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
二、 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 |
三、 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要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 |
二、 概念界定多样化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现状 |
第一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现状调查结果 |
一、 调查目的与范围 |
二、 调查结果及小结 |
第二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作品分类及特点 |
一、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作品分类 |
二、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作品特点 |
第三节 通俗文学阅读对高中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
一、 通俗文学阅读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 |
二、 通俗文学阅读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 |
三、 通俗文学阅读对高中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二章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探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通俗文学”与“阅读”的概念界定 |
一、 “通俗文学”的概念界定 |
二、 “阅读”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中的期待视野 |
一、 “期待视野”概念的界定 |
二、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中的期待视野 |
第三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中的意义建构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应用 |
二、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中意义建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三章 通俗文学作为高中语文阅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的教学原则 |
一、 优化性原则 |
二、 主体性原则 |
三、 创造性原则 |
四、 反思性原则 |
五、 指导性原则 |
第二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 提高教师素养,加强阅读指导 |
二、 平衡阅读兴趣,广泛利用资源 |
三、 优化阅读过程,养成良好习惯 |
四、 进行合作探究,重视交流反思 |
第三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 |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 使用激励性评价 |
三、 进行差异性评价 |
四、 进行发展性评价 |
第四节 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应试压力的影响 |
二、 影视网络的冲击 |
三、 教师成长的限制 |
四、 资源支持的短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3)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及其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 |
一、当前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的问题及科学的界定方法 |
二、我国语文学科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合理阐释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 |
一、直观性 |
二、实用性 |
三、关联性 |
四、间断性 |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
一、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理念 |
二、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文本类型 |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发展 |
第四节 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二、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反思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及其教学价值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类型 |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外观形式 |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类型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
一、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此类文本阅读方法的知识 |
二、培养学生获取、评价信息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三、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
四、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分阶段教学的实施 |
第一节 获取和提炼信息能力的培养 |
一、训练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
二、训练学生从多组材料的组合文本中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解读批评能力的培养 |
一、依托图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图片解读能力 |
二、多重解读漫画寓意,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批评能力 |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一、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熟练阅读同类文本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心得的表达 |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 |
结语 |
附录1 高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时代的到来 |
1.1.2 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3 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元认知策略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
1.2.3 元认知策略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
1.3 元认知理论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
1.3.1 元认知理论 |
1.3.2 元认知策略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
第2章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应用情况问卷分析 |
2.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问卷设计 |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2.1 课外阅读情况的分析 |
2.2.2 课外阅读计划的分析 |
2.2.3 课外阅读监控的分析 |
2.2.4 课外阅读评价的分析 |
2.2.5 课外阅读体验的分析 |
2.2.6 课外阅读指导的分析 |
2.3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课外阅读中元认知计划的缺失 |
2.3.2 课外阅读中监控调节意识的匮乏 |
2.3.3 没有科学、系统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
2.3.4 元阅读体验侧重内容,而非过程 |
2.3.5 课外阅读障碍多 |
2.3.6 课外阅读指导低效 |
第3章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元认知策略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必要性 |
3.1.1 强化高中生自主阅读意识 |
3.1.2 提高高中生阅读效率 |
3.1.3 培养高中生元阅读能力 |
3.2 元认知策略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可行性 |
3.2.1 元认知策略适用于高中生 |
3.2.2 高中师生不同程度地使用元认知策略 |
第4章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
4.1 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计划 |
4.1.1 阅读主体 |
4.1.2 阅读目标 |
4.1.3 阅读材料 |
4.1.4 阅读策略 |
4.2 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监控 |
4.2.1 影响课外阅读的非智力因素 |
4.2.2 自我监控调节 |
4.2.3 采取补救措施 |
4.3 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评价 |
4.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3.2 评价方式多元化 |
4.3.3 评价角度多元化 |
4.4 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体验 |
4.4.1 元阅读体验 |
4.4.2 元阅读意识 |
4.4.3 元阅读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一) 文理分科的历史研究 |
(二) 文理分科的实践和利弊争议研究 |
(三) 分科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
四、 核心概念 |
(一) 文理分科课程 |
(二) 综合课程 |
(三) 学业表现 |
五、 研究基本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统计分析法 |
六、 统计分析部分 |
(一) 文理科学生学习非专业门类知识能力的统计分析 |
(二) 高中文理科成绩对大学学业成绩影响的统计分析 |
七、 问卷调查部分 |
学生问卷 |
(一) 调查问卷名称 |
(二) 问卷调查的目的 |
(三) 问卷调查对象 |
(四) 问卷调查内容及分析 |
(五)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论 |
教师问卷 |
(一) 调查问卷名称 |
(二) 问卷调查的目的 |
(三) 问卷调查对象 |
(四) 问卷调查内容及分析 |
(五)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
八、 观点和认识 |
(一) 分科是一种实现课程基本功能的有效手段 |
(二) 分科课程发挥其功能有一定条件 |
(三) 综合课程对于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其优越性 |
(四) 不能抛离分科课程,谈综合课程的定位和标准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6)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发展 |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一、何谓“青年” |
二、为什么“面向青年”而非其他 |
三、话语体系及功能演变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形态 |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基本特点 |
第三节 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
一、重视青年的逻辑起点 |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鼎盛时期 |
三、理论界是影响青年群体的重要阵地 |
四、国民教育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渠道 |
第四节 致敬经典——毛泽东哲学文风构建特色与赏析 |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
二、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点 |
三、对当下文风话风的启示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困境 |
第一节 与青年渐行渐远:趋于边缘化的窘境 |
一、理论对中国当代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 |
二、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 |
三、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问题 |
四、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 |
五、刻意追求所谓“纯学术”哲学导致脱离实践 |
第二节 不只是大众——对执政党的考验 |
一、文风折射党风政风学风 |
二、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思维能力任重道远 |
三、传统理论宣传方式方法面临挑战 |
四、话语软实力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 |
第三节 前苏联青年话语体系溃败的前车之鉴 |
一、学术政治化窒息了哲学的发展 |
二、机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思想陷入困境 |
三、苏共自我全面否定招致雪崩式溃败 |
第三章 信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新要求 |
第一节 大变革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 |
一、对信息社会发展中几对矛盾的反思 |
二、对“虚拟”实践的现实拷问 |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发展 |
第二节 信息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 |
一、基础教育普及和需求多样化使价值观念趋于多元 |
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
三、社会转型下社会参与家庭融入呈现异质性主体性 |
四、高度依赖网络重构学习工作生活理念方式 |
第三节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认同状况 |
一、呈现“高度认可”与“认知浅显”两面性 |
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有待强化 |
三、对创新话语体系的启示 |
第四节 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 |
一、大背景之变:激荡的社会变革 |
二、主渠道之弊:传统的教育模式 |
三、小气候之弱:缺失的家庭功能 |
四、成长期之惑:青年身心特点的影响 |
第四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思考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要适应新时代要求 |
一、实现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 |
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术语的创新 |
三、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
四、构建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 |
第二节 价值论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选择 |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要义 |
二、价值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
三、影响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
第三节 信息时代贴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方向 |
一、哲学形象的亲切感 |
二、传播方式的具像化 |
三、时间利用的碎片式 |
四、网络空间的广泛性 |
五、学习过程的参与感 |
第四节 用价值哲学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
一、再叙革命先辈魅力 |
二、必须照顾青年特点 |
三、既探寻真理,更扣问心灵 |
四、呼唤理性的批判精神 |
五、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魔力 |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五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依托“青马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实践 |
一、用新媒体推动话语体系由“教育式”向“影响式”转变 |
二、正确处理创新实践中理论严肃性与语言娱乐化的关系 |
三、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对青年的影响 |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影响力的模型构建 |
一、模型的确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向习近平学习文风话风 |
一、凝心聚魂: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
二、精神标识:形成与构建方式 |
三、根植人民: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
结语 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赢得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证调查所用问卷 |
后记与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
第一章 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原因探究 |
第一节 县级重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
一、 从课外阅读的认知、兴趣和动机来看 |
二、 从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来看 |
三、 从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来看 |
四、 从阅读书籍的类型来看 |
五、 从阅读行为和习惯看 |
六、 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来看 |
第二节 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原因的探究 |
一、 客观原因探究 |
二、 主观原因探究 |
第二章 借力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
一、 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比例的调查 |
二、 语文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几点优势 |
第二节 开展课外阅读可借助的班主任工作的独特优势 |
一、 班主任是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 |
二、 班主任是学校各种教育合力形成的纽带 |
三、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桥梁 |
四、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五、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者 |
第三节 兼职助推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势 |
一、 更加重视课外阅读 |
二、 更利推动课外阅读 |
第三章 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
第一节 借力班主任的组织管理能力垫好课外阅读的基石 |
一、 借力班级活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
二、 借力班级目标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
三、 借力班风舆论端正课外阅读导向 |
第二节 借力班主任的沟通协调能力拓展课外阅读的时空 |
一、 沟通学校各部,课外阅读合理有序 |
二、 沟通学科教师,课外阅读各科联合 |
三、 沟通学生家长,有效保障课外阅读 |
第三节 借力班主任的监督管理能力规范课外阅读的行为 |
一、 监管纸本课外阅读 |
二、 监管规范网络阅读 |
第四节 借力班主任的改革创新能力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
一、 浏览性的泛读 |
二、 探求性的速读 |
三、 品味性的精读 |
四、 感悟性的写读 |
五、 互动性的议读 |
第五节 借力班主任的评价鉴定能力促进课外阅读的良性发展 |
一、 尊重学生差异 |
二、 多样式评价 |
三、 多元化评价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
(二) 信息化社会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
(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规定 |
(四) 我国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小结 |
三、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文本 |
(二) 非连续性文本 |
(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 |
一、简洁性 |
二、丰富性 |
三、生活化 |
四、教育性 |
第四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阅读教学价值 |
一、践行“为生活的阅读”语文阅读新理念 |
二、创新语文阅读教与学新方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及问题 |
一、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介绍 |
二、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及问题 |
第二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及问题 |
一、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本体知识了解甚少 |
二、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乏有效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及问题 |
一、概念理解困难,类型分辨不准 |
二、阅读态度消极 |
三、主动阅读意识观念薄弱 |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欠缺 |
五、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
第四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系尚未建构 |
二、应试教育环境下畸形教考关系的束缚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改进策略与实践 |
第一节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尝试新教法 |
一、学习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研究 |
二、优化教学设计,适时穿插非连续性文本 |
第二节 分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
一、获取提炼信息能力 |
二、解读评价非连续性文本能力 |
三、迁移创造非连续性文本能力 |
第三节 关注和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
一、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资源 |
二、科学借用学科课程资源 |
三、留心关注生活资源 |
第四节 发挥非连续性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一、利用图文突破重点 |
二、利用表格梳理事件 |
三、利用文段组合材料拓展知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黄冈中学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提出问题 |
2 课外阅读的内涵和重要性 |
2.1 课外阅读的内涵 |
2.2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
2.2.1 阅读教育的需要 |
2.2.2 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
2.2.3 传统美德教育的需要 |
2.2.4 阅读教学的需要 |
2.2.5 阅读水平养成的需要 |
2.3 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 |
2.3.1 忽视阅读效率 |
2.3.2 忽视阅读品味 |
2.3.3 误解个性阅读 |
3 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
3.1 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 |
3.2 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足 |
3.2.1 理论研究有些缺失 |
3.2.2 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非理性观念 |
3.2.3 课外阅读方法的缺失 |
3.2.4 经典阅读的困境 |
3.2.5 研究成果的缺失 |
3.2.6 评价机制的缺失 |
3.3 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分析 |
3.3.1 高考因素 |
3.3.2 教师因素 |
3.3.3 学生因素 |
3.3.4 社会因素 |
4 有效促进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
4.1 教师方面 |
4.1.1 学习阅读教学依据的理论基础 |
4.1.2 扩充阅读量 |
4.1.3 正确处理课内外关系 |
4.1.4 掌握课外阅读方法与技巧 |
4.2 科学阅读经典名着 |
4.2.1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
4.2.2 掌握经典阅读的标准 |
4.2.3 理清经典与时文的关系 |
4.2.4 阅读经典应遵循的原则 |
4.3 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
4.3.1 课外阅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4.3.2 课外阅读评价的内容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黄冈市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表 |
附录三 中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标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与特征 |
一、类型 |
二、特征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情况统计 |
第四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
一、与连续性文本互补,丰富教材文本形式 |
二、拓宽教师教学视野,开发新型教学方式 |
三、锻炼学生阅读、思维、实践等语文综合能力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认识不清 |
(二)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态度淡薄 |
(三)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 |
(四)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低效 |
二、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未充分辨析和研究非连续性文本 |
(二) 教学观念的功利性 |
(三) 非连续性文本课内外延展性不高 |
(四) 缺乏科学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式的指导 |
第二节 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非连续性文本知之甚少 |
(二) 对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主动性不足 |
(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难度大 |
(四) 缺乏实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
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未系统地接触和了解非连续性文本 |
(二) 缺乏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 |
(三)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不当 |
(四)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积累和训练不足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析 |
第一节 充分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把握学术前沿 |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观念 |
第三节 将非连续性文本向内深挖,向外延伸 |
第四节 建构科学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式 |
第五节 指导学生系统地了解非连续性文本 |
第六节 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 |
第七节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式 |
第八节 强化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积累和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课外阅读非“多”不可(论文参考文献)
- [1]课外阅读非“多”不可[J]. 白中兴. 小学语文教学, 1994(12)
- [2]高中生通俗文学阅读探究[D]. 孙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3]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研究[D]. 杨丰旖.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研究[D]. 王培培. 湖南理工学院, 2017(02)
- [5]高中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D]. 李俊堂.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6]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D]. 李天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7]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D]. 冯绘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8]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郑雨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黄冈中学等为例[D]. 何玉华. 黄冈师范学院, 2015(12)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D]. 卜阿敏.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