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6卷第2、3单元教学建议(六年制)

小学数学第6卷第2、3单元教学建议(六年制)

一、小学数学第六册(六年制)第二、三单元教学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忠[1](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着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三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罗树林[2](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吕世虎[3](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周丽威[4](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张伟[5](2008)在《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数学教育得以落实的主要渠道。不同时期的数学教科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数学教科书不仅是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而且它的质量和水平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的精神面貌。特别地,数学教科书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也是数学教育历次改革发展的焦点之一。我国编写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过弯路,有一些失败的教训。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是编好课本需要的。因此研究教科书发展史是一项重要课题。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了许多新的教科书,它们的使用情况如何,尚有哪些需改进的地方?怎样编写才是好的数学教科书?这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力求展现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重点对近现代出版发行的数学教科书书目进行了整理,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数学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五部分:一、清末时期的数学教科书。以清末数学教育制度的变迁为线索,说明同文馆时期及清末初订学制时期的数学教科书。二、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制度多有变化。民国初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五四运动后的壬戌学制、1929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及抗日战争时期都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此相应,数学教科书变化较大。通过对书目及重点使用过的教科书内容的分析,说明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化过程以及所受的外部影响。三、中国现代数学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数学教育经历了初期学习苏联、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省自编及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等不同阶段。通过说明各个时期使用的数学教科书,展现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四、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家与数学教科书。通过介绍傅种孙、胡敦复、吴在渊、俞子夷、钟善基等人关于数学教科书的工作,说明数学教育家对数学教科书发展所做的贡献。五、从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史谈教科书改革。通过对现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简称北师大版、人教版,下同)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中不足,并结合个人工作实践提出如何编好数学教科书的建议。

李璐君[6](2020)在《小学中高年级说明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文中提出现有统编版教材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编排理念,突出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编排模式,更加注重单元、年段、整套教材之间的联系性及知识的整体性。本研究将聚焦于单元结构,开展整体性教学设计研究。研究梳理了有关单元教学的文献,发现有以下一些问题仍值得探索:一是单元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二是单元教学设计背后各个环节关联性和整体性,三是如何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科整体学习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并可以进行有效评价。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单元结构”的角度设计出与教材编排更为贴合的整体教学模式。首先,研究明晰了小学语文单元结构等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基于定义,围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知识、部编版教材编排理念等要素,对研究所选单元的单元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便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控整个单元结构,同时对学生基于本单元结构的学习心理过程从一般性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学习心理两方面展开分析。接着,基于第二、三章对单元结构的具体内容和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在第四及第五章制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评价。研究运用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增进对目标的理解,提高目标的准确性,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以保证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本单元学生学习活动做出具体的组织与安排,在整个学习活动安排中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基于单元结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整体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出发,依据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制定教学评价,最终组织并安排具体教学活动,以及基于此模式所设计的“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前者应该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而后者尝试提升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的检验,期待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实践,开展实践性研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

张冬莉[7](2020)在《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所言:“几何学有两件伟大的瑰宝:第一件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二件是黄金分割。”勾股定理作为平面几何中最基础的定理,它是联系数学中数与形的第一定理,导致不可公度量的发现,揭示了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论证与推理的科学。千百年来人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至今已有五百多种,是证明方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其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技巧。自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中国不仅对古希腊算学史有了新的认识,又更深层次地了解勾股定理在中西文化中的价值。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勾股定理已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发展历程依照学制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四个发展阶段,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勾股定理在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及其变迁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五个部分论述,具体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学制初订,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学习日本数学教育为主,几何教科书的编写主要是翻译和编译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几何教科书。首先从纵向上分析在这十年中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理表述上的变迁特点;其次横向的分别选取翻译日本和美国的几何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设置结构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从微观上详细了解这一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变迁特点及教育价值。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模式和知识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同时也影响几何教科书的发展。民国初期的教育继承了清末教育改革的成果,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此时,自编教科书也在逐步成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自编几何教科书,通常是参考欧美教科书并加以适当筛选和增删,但是知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都有了显着的改进。但是其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上特点并不明显,还没有彻底摆脱之前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清末时期几何教科书的痕迹。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以及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三、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科书的编写,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革,凸显着美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中学教科书把代数、几何、算术和三角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混合教学,将原来的几何教科书架构完全打破。中国首次采用混合编写教科书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络,而且可以建构知识的统一体系。也正是在混合教学的风靡下,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章节的设置上,还是定理证明的方法、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都与以往不同。故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数学教科书《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初级混合数学》、《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和《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内容特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四、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在此阶段我国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时期颁布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习平面几何。勾股定理内容则分别出现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中,但是由于对定理掌握的目标要求不同,故所在章节不同,导致使用的证明方法、表述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同。另外1932年首次设置了实验几何课程,明确实验几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在理解几何还是实验几何中都编排了勾股定理内容。虽然重视程度和教学目标都不同,但是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体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教科书中有重要的地位。故选取《复兴中学教科书》和《实验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进行详细分析。在该部分中,又将1912-1949年间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进行了特点分析。五、以上研究中,在简要呈现各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适当地介绍了代表性教科书作者的生平及数学教育贡献。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编排变迁的因素;再次,阐明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变迁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勾股定理的编排变迁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编写提供的启示与借鉴。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研究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之变迁。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对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的要求不同,选取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形式、证明方法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了勾股定理内容编排之特点。厘清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揭示了勾股定理编排的变迁特点和影响变迁的因素,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内容的设置、编排、内容选取等诸特点对当今教科书建议和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

曹春艳[8](2016)在《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杜威说过:“历史承载着过去,而过去就是现在的历史”。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实施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曾有在历次课程改革中出现,而对数学课程理论的研究不深,对数学课程发展历史研究的不足导致我们对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容易陷入循环当中。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数学课程发展,认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的数学家、教育家、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为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及这些想法之所以无法拥有璀璨未来的缘由,可以史为鉴,为解决制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分析思路。本研究的论题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该论题又被分解为两个子问题的研究:一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二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如何及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有怎样的启示?对于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则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民国时期颁布的学制、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为线索,把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系统地梳理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案例和文献研究剖析了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1912-1922),中学实行四年学制,也称为“四年中学时期”。这一时期修正了清末学制并改造了清末课程,编写了适应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需要的数学教科书,但尚未出现正式关于数学课程内容规定的文件,数学教学跟着教科书走,教学方法最初以注入法为主。第二个阶段(1923-1928),中学实行六年学制,颁布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纲要,也称为“课程纲要时期”。这一时期,受欧美,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初中数学流行混合教学,编写混合数学教科书;高中模仿美国综合中学制度,设置文、理分科,文科必修数学或自然科学中的一种,理科数学为必修。在教学上,各种西方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尤其是道尔顿制教学法在中学影响较大。第三个阶段(1929-1949),中学仍然实行六年学制,但颁布了正式课程标准,也称为“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中学数学课程日臻完善,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制定、修订及完善的过程。因此,又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1929-1931)。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初、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取消了中等教育文、理分科,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业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中学数学课程也相应作了一定的调整。(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1932-1935)。1932年,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汇集各方意见,对1929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颁布了初、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取消了学分制,高中取消了选修科目,加重了语文、算学、史地等科目的分量。(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36-1940)。1936年,教育部根据各地反映“教学总时数之过多”、“高中算学课程繁重殆”,对1932年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正。其中决定,高中从二年级开始,数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课程内容与原课程标准相同,乙组较原标准降低。(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41-1949)。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会议提出的“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了重行修正,减少教学时数,调整内容,初中取消了数学混合教学。1948年,教育部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社会之需要,对课程标准又一次进行修订,但由于新中国解放在即,没来得及实施,因此也将其归入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探索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对前一时期模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标准教育测验对教和学的诊断功能,提倡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校级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对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从数学课程目标、数学课程设置、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特点如下:(1)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经过30多年的修订和完善,基本形成了“学段目标”和“科目目标”相结合的中观目标结构体系;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描述也逐渐丰富化,由一开始仅关注数学课程的单一功能,到逐步重视数学课程对其他科目学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以及数学课程对学生理想、态度、习惯养成的重要功能;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社会本位”为主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为主的转变。(2)自1922年以来,中国数学课程设置中初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下降→增加→下降的历程,高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过程;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及安排逐步稳定化,课程设置中课时及比例仍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单元数量也由少增多;选择性在课程标准层面经历了“按性别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分层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的变化,在教科书层面经历了“无纲多本”到“一纲多本”的过程;编排方式在宏观上经历了“分科”→“混合”+“分科”→“分科”的变化,在微观上经历了编写方式及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的培养;教学法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过程;数学课程实施中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地区根据实际对数学教材组织和课程设置作出调整;教学评价方式也在尝试中改进,尤其是标准教育测验的兴起,曾一度促进了评价方式的发展,对诊断教师教和学生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学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1)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方面,目标的含义仍需厘清,不宜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相混淆;目标的表述宜兼顾宏观与微观,不宜太笼统或太抽象;目标的密度应适中,不宜太多或太少;目标的制定应适当设置弹性。(2)中学数学课程设置方面,内容的调整需要有依据,各科目的变化宜在实践中调整修正,不宜增加或删减太快;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好单一化与多样化的关系,适度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方面,“核心知识”的发展应随数学和时代变化而发展;选择性应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提倡教材编写风格的个性化与选择权的自主化。(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面,应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教学实验及师资水平等因素;应有借鉴地吸收优秀教学法经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应注重标准教育测验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诊断功能,以促进科学性教育评价的形成。基于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得出以下经验和反思:应处理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性与选择性、稳定与发展、综合化与分科化等几对重要关系;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马磊[9](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林琳[10](2015)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与人类的生存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教科书凝聚着人类经验的精华,而知识经验的传递又必须借助教科书这个载体通过教学得以实现。因此,教科书建设和编写是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教科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教科书的建设,新课标背景下修订的教科书紧紧把握住了课改的特点,力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得到了人们充分注意和重视。什么样的音乐教科书,才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呢?有鉴于此,本文从简述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开始,通过对2011年《新课标》以后修订的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音乐教科书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以揭示音乐教科书知识选择与组织的基本规律,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研制与编写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分六各部分:在论文的开篇,笔者就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等相关的概念做以界定和厘清,为更进一步的论述做一个基本的理论铺垫。第二章以较大篇幅论述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由于目前音乐教科书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本章笔者试图从音乐教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关于哲学基础,笔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三种哲学观——审美哲学观、实践哲学观和文化哲学观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讨了上述哲学思想对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理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学基础,文中对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理念可以开拓教科书编写的思路,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并可为音乐教科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关于心理学基础,本文梳理和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观和课程论,重点分析了上述理论在音乐教科书的目标拟定、内容选择与组织,音乐教科书的架构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笔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音乐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架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成为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心理学基础。第三章主要进行教科书史论方面的研究。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了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随课程标准的演变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将清末以来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及其特征加以梳理,从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认识。这种回顾和总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将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放在我国近现代和当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来观照的。第四章本文以《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十套音乐教科书的容量、单元主题、单元内容、附属栏目的静态分析、比较、研究,探讨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总结十套教科书反映出的共性与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在第四章对全国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套音乐教科书的个性研究。着重分析总结了人教版、人音版、湘版、沿海版、广西版五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简要分析了其他五套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为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四点结论。

二、小学数学第六册(六年制)第二、三单元教学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第六册(六年制)第二、三单元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论域限定
        一、研究缘起
        二、论域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教材编制史及我国关于教材的理论研究
        二、西方的外语课程组织及教科书理论
        三、我国关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理论研究
        四、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阶段划分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阶段特征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三代"划分
第二章 第一代英语教科书: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新中国十七年的积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二、迷途之后的恢复,走上正轨的重建
    第二节 第一代英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科书
        一、第—阶段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二、第一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出台
    第三节 统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
        二、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代英语教科书: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教材建设的进展
        二、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化
    第二节 第二代英语教学大纲和中外合编的教科书
        一、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出台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第三节 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教科书版本及其理论基础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代英语教科书: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以来)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进程
        二、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第三代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的教科书
        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进步之处
        二、新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编制概况及基本理念
        二、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
        一、课程内容要素的变革及其特征
        二、教科书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反思
        一、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三、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设计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应然图景
        一、强调内容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二、注重内容组织策略的和合
        三、提倡教材编写出版的多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一、教材名称分类
        二、教材版本分类
        三、教材使用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第一节 选文分布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第二节 选文出处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第三节 选文内容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知识教学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一、知识教育功能
        二、思想教育功能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余论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教科书发展史的目的与意义
        1. 教科书与教材的涵义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几点说明
    (二)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 国内研究情况
        2. 国外研究
        3. 本文欲解决的问题
    (三) 研究教科书发展史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文本分析法
一、清末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一) 清末时期的数学教育制度
        1. 新教育的肇始——京师同文馆及其他洋务学堂的数学教育
        2. 现代学校的先河——京师大学堂的数学教育
        3. 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书院的数学教育
        4. 西方教育在东方——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
        5. 近代学制之先导——癸卯学制中的数学教育
    (二) 清末的数学教科书
        1. 同文馆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2. 清末初订学制时期(1902-1911)数学教科书
二、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一) 民国时期的数学教育制度
        1. 民国初期(1912-1919)的数学教育制度
        2. “五四”后(1920-1927)的数学教育制度
        3. 1928 -1936 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4. 1937 -1949 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二) 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1. 民国初年(1912 -1919)的数学教科书
        2. 1920 -1927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3. 1928 -1937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4. 1937 -1949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三) 革命根据地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1. 苏区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2. 抗日根据地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3. 解放区使用的数学教科书
    (四) 民国各期主要使用的教科书
        1. 小学使用的教科书
        2. 中学使用的数学教科书
    (五) 有关国家对中国近代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1. 日本的影响
        2. 欧洲和美国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数学教科书
    (一) 数学教育制度发展概述
        1. 第一阶段(1950-1965)
        2. 第二阶段(1966-1976)
        3. 第三阶段(1977-1990)
        4. 第四阶段(1991-2007)
    (二) 建国初期的数学教科书(1950-1951)
        1. 小学数学教科书
        2. 中学数学教科书
        3. 重点教科书举例
    (三) 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数学教科书(1952-1965)
        1. 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1966-1976)
        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五) 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数学教科书(1977-1998)
        1. 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六) 现行的数学教科书(1999-2007)
    (七) 苏联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四、数学教育家与数学教科书
    (一) 傅种孙
        1. 傅种孙简介
        2. 傅种孙主要论着
        3. 傅种孙所编着的数学教科书
    (二) 胡敦复
        1. 胡敦复简介
        2. 对数学教育的贡献
        3. 所着中学教科书
    (三) 吴在渊
        1. 吴在渊简介
        2. 对数学教育的贡献
        3 《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几何学》介绍
    (四) 俞子夷
        1. 所编(译)算术课本
        2. 所编珠算教科书
        3. 其他数学教学用书
        4. 未出版的数学教科书
        5. 俞子夷对数学教科书的观点
    (五) 钟善基
五、从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史谈教科书改革
    (一) 现代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1. 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内容比较
        2. 新旧教科书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比较
        3. 现在比较通行的教科书比较分析
    (二) 现行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1. 北师大版新教科书的不足
        2. 人教版新教科书的不足
        3. 值得商榷之处
    (三) 思考与建议
        1. 思考
        2. 建议
    (四) 如何编好数学教科书
        1. 增强教科书的严谨性、科学性
        2. 给予数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关注
        3. 引入较为规范的表述方式,减少学生在表述方面的混乱
        4. 教科书知识体系的编排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5. 增强教科书的适用性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小学中高年级说明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材改革的深化之义
        二、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三、个人实践的感性体验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界定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单元教学的教材分析与整合
        三、课型设计及基本模式
        四、单元教学的目标与评价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
        (二)单元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
        (二)内容分析
        (三)案例分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小学语文单元结构
        二、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系统思维
        一、系统思维的定义
        (一)系统
        (二)系统思维
        二、系统的特征
        (一)一体性
        (二)相关性
        (三)自组织
        三、小学语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的系统观
        (一)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二)单元教学的相关性
        (三)单元教学的有序性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二)学习观
        1.自主性
        2.情境性
        3.互动性
        (三)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
    第三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一)布鲁纳认知结理论基本内涵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上的应用
        二、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相关理论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上的应用
    第四节 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具体阐释
        (一)知识类别
        1.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
        4.反省认知知识
        (二)认知维度
        二、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单元教学中运用
第二章 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的具体分析
    第一节 说明文概述
        一、说明文的定义
        二、说明文的特点
        (一)内容特点
        (二)语言特点
        (三)结构特点
        (四)标题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四、基本的说明方法
        五、说明文的写作
        (一)抓住特征——针对说明对象
        (二)厘清结构——文章结构
        (三)表达客观——说明语言
        (四)关照读者
    第二节 说明文单元内部结构分析
        一、教材单元整体结构与内容分析
        (一)单元内容梳理
        (二)结构分析
        (三)教材中说明文习作学习的内容梳理
        二、说明文单元结构内部的具体分析
        (一)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特点
        1.内容特点
        2.语言特点
        3.结构特点
        4.标题特点
        (二)本单元说明性文章的分类
        (三)本单元课文中使用的具体的说明方法
    第三节 说明文单元外部知识联系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一)学生生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正向反馈
        (二)学生生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向反馈
    第四节 说明文习作单元结构的确立
第三章 小学说明文单元学习学生心理过程的建构
    第一节 说明文单元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
        一、学习心理过程内涵
        二、说明文单元学习心理过程建构依据
        (一)一般性学习心理
        1.语文学习与相关心理学学习观
        2.不同类型知识对应的学习心理过程
        (二)学科学习心理
        1.阅读心理
        2.习作心理转化论
    第二节 本单元具体心理过程
        一、建构过程
        (一)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
        (二)具体的心理过程
        二、具体的心理过程呈现
第四章 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
    第一节 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及作用
        一、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
        二、安德森教育分类表的作用
    第二节 分类表在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一)确立依据
        1.课程标准的解读
        2.教材内容的梳理
        3.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
        (二)本单元具体教学目标确立
        二、把握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单元教学重难点确定原则
        1.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心理
        3.教师教学经验
        (二)本单元具体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第五章 小学说明文单元教学评价的制定
    第一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定义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
        (三)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小学说明文单元教学评价
        一、单元教学评价制定依据
        (一)确立的单元结构
        (二)学生心理过程
        (三)单元结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单元教学评价类型
    第三节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具体呈现
        一、制定思路
        二、示例分析
        三、具体呈现
第六章 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第一节 说明文单元学习活动组织依据
        一、确立的单元结构
        (一)分析课标与教材
        (二)把握单元内外部部联系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四、单元学习评价
    第二节 说明文单元学习活动的安排
        一、整体思路
        二、具体安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说明文(含科学小品文)的纵向学习安排
    附录二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外部结构
    附录三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测试A
    附录四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测试B
    附录五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结构学习活动具体呈现
致谢

(7)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2.1 历史背景
        2.1.1 “癸卯学制”的中学数学教育
        2.1.2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2.2 翻译日本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2.1 编译者简介
        2.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2.4 特点分析
    2.3 翻译美国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3.1 编译者简介
        2.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2.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3.4 特点分析
    2.4 清末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及其特点(1902-1911)
        2.4.1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4.2 勾股定理内容设置的形式
        2.4.3 勾股定理的内容表述之变迁及特点分析
        2.4.4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特点及教育价值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3.1 历史背景
        3.1.1 “壬子癸丑学制”的数学教育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3.2 《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2.1 编者简介
        3.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2.4 特点分析
    3.3 《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3.1 编译者简介
        3.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3.4 特点分析
    3.4 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4.1 编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4.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4.4 特点分析
    3.5 小结
        3.5.1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无明显差异
        3.5.2 从面积和射影角度讨论钝角和锐角三角形的不同情形
        3.5.3 习题数量参差不齐
        3.5.4 对几何作图的认识逐渐加强
第4章 课程纲要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4.1 历史背景
        4.1.1 “壬戌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4.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纂概况
    4.2 混合教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4.2.1 《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2 《初级混合数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3 《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 《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1 编译者简介
        4.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4.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4.3.4 特点分析
    4.4 小结
        4.4.1 勾股定理内容分布在多个章节中
        4.4.2 证明方法由一到多,割补法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4.4.3 由勾股定理向任意三角形推广
        4.4.4 习题中理解型题目与作图题目相结合
第5章 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5.1 历史背景
        5.1.1 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5.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5.2 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5.2.1 部分编撰者简介
        5.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5.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2.4 特点分析
    5.3 实验几何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以《初级中学实验几何学》为例
        5.3.1 编撰者简介
        5.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5.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3.4 特点分析
    5.4 课程标准时期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变迁之特点分析
        5.4.1 数学史的融入
        5.4.2 定理证明实验法与演绎法并重
        5.4.3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
    5.5 民国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特点分析(1912-1949)
        5.5.1 定理证明以方法为经,以教材为纬
        5.5.2 三角形内对锐角或钝角之三边情况贯穿于教科书中
        5.5.3 从正方形到任意相似图形
第6章 结论
    6.1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
        6.1.1 数学教科书中定理命名的演变
        6.1.2 作为小节内容编排在单元中
        6.1.3 定理表述以“形的勾股定理”为主
        6.1.4 结构体系独特,勾股定理的推广内容丰富
        6.1.5 自编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史料贯彻爱国精神
    6.2 影响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的因素
        6.2.1 外部因素
        6.2.2 内部因素
    6.3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之变迁
        6.3.1 欧几里得证法始终贯穿在教科书中
        6.3.2 证明方法由一变多,从演绎法过渡到拼补法
        6.3.3 中国古代“赵爽弦图”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
        6.3.4 实验几何时期证法主要以综合法为主
        6.3.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6.4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6.4.1 编排形式与内容体系应力求严谨
        6.4.2 勾股定理内容编排重视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
        6.4.3 实验证明和理论证明相辅相成
        6.4.4 从勾股定理到我们的思想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为完善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为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3. 为教材编写提供史料参考
        4. 为数学课程文化传承提供研究支持
    (二)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 民国时期
        2. 中学
        3. 课程
    (三) 研究问题的表述
二、文献述评
    (一) 文献搜集的基本思路
    (二) 收集到的文献及述评
        1. 民国官方的教育政策
        2. 民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3. 中学数学教科书
        4. 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小结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比较研究法
        4. 内容分析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论文结构
四、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民国初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因袭与改造(1912-1922)
        1. 民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二)民国中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借鉴与模仿(1923-1928)
        1. 民国中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重建
        2.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三)民国后期中学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良(1929-1949)
        1. 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29-1931)
        (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修订
        (2)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2. 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2-1935)
        (1)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完善
        (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3. 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6-1940)
        (1)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4. 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41-1949)
        (1)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六年一贯学制的试验
        (2)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五、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从课程设置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内容及安排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结构及比例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从课程内容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性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四)从课程实施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从教学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从教学法研究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从学生学习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从评价方式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5. 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六、经验与反思
    (一) 应处理好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几对重要关系
        1. 中学数学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
        2. 中学数学课程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关系
    (二) 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
        1.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
        2.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
    (三) 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层面,需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2.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层面,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
    (四) 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1. 应建构科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与评价机制
        2. 应完善评价制度,落实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深入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
        (一)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的含义
        (二)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异同
        (三) 音乐教科书与音乐教材的概念界定
        (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音乐教科书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规划及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的状况
        (二) 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改革的现状
        (三) 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四、思路与方法
    五、历史的回顾: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注释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一)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 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三) 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二、教育学基础
        (一) 建构主义课程论
        (二) 后现代课程理论
    三、心理学基础
        (一) 心理学的影响
        (二) 音乐心理学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一、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历史沿革
        (一) 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奠基石——学堂乐歌(1902一 1919)
        (二)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初创期(l911一 1949)
        (三)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转型期(1949—1966)
        (四)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1966一 1976)
        (五)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恢复期(1976一 1985)
        (六)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繁荣期(1985一 2000)
    二、2001年以来的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153]
        (二) 《课标(实验稿)》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三、2011年以来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的主要依据[161]
        (二)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注释
第四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
    一、十套音乐教科书容量分析比较
    二、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主题分析比较
    三、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比较
        (一) 对单元内容进行统计
        (二)十套教科书在内容上所体现的共同特点
    四、十套音乐教科书附属栏目比较分析
    注释
第五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个性分析研究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体现音乐课程的性质
        (二)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三)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四) 适中的容量和难度
    二、人民音乐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单元(课)设置具创新性,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二) 选材内容具创新性,更新曲目落实课标
        (三) 编写体例具创新性,细化要求重视评价
        (四) 版面设计具创新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三、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整体编写思路与单元(课)体例
        (二) 湘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四、沿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同时,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 重视音乐实践,强调音乐创造
        (三) 结合国情,创造性地吸收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
        (四) 曲目突出了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特点,选材数量较大,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五、广西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基本架构与编写体例
        (二) 广西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六、其他五套《新课标》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一) 江苏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二) 河北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三) 西师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四) 沪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五) 辽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小学数学第六册(六年制)第二、三单元教学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2]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D]. 罗树林. 厦门大学, 2018(07)
  • [3]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4]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D]. 张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
  • [6]小学中高年级说明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D]. 李璐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D]. 张冬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8]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D]. 曹春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1)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10]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小学数学第6卷第2、3单元教学建议(六年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