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21)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钙素营养分布特征及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瑞芳[2](2014)在《微量元素对香榧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又称为中国榧,为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中国原产树种。香榧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高档健康食品,是榧树中的优良变异类型经人工选育后嫁接繁殖栽培的优良品种。浙江省嵊州市是我国香榧的主产区之一,我们对该市香榧主产区林地进行了连续3年(2008-2010年)的调研并布置微肥定位试验(2010-2013),通过对林地土壤和植物叶片及果实样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香榧林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年际间变化较小。2008-2010年,各林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变幅在0.01-1.29mg·kg-1,各年平均值都小于0.8mg·kg-1;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幅在1.2-27.5mg·kg-1,各年平均值介于13.5-14.8mg·kg-1;林地土壤有效铜含量变幅在0.13-17.1mg·kg-1,年平均值介于2.7-8.6mg·kg-1。香榧叶片中B、Cu含量差异较大,且年际间变化也较大;Zn含量差异较小,年际变化也小,2008-2010年B、Cu、Zn含量年平均值分别介于25.9-53.8,3.3-7.1和18.4-19.9mg·kg-1。在香榧果实中,各林地香榧果仁、果壳、果皮中Fe、Mn、Cu、Zn、B含量差异较大,但年际变化小。2008-2010年各林地香榧粗脂肪含量差异大(42.4%-68.7%),粗蛋白含量范围13.86%-22.71%,年际间变化小。(2)结果榧树定位试验显示,微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相应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提高香榧叶片、果仁中微量元素含量,对香榧植物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施硼肥处理下,两年土壤有效B含量均显着高于CK和“喷施”处理。土施锌肥处理下,两年均显着提高土壤中有效Zn含量,其中BZnCu配施处理下的土壤有效锌含量达最高值,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47.78%,52.07%。土施铜肥处理显着提高土壤有效Cu,BZnCu处理下两年都达最高值,分别高于CK147.70%,291.30%。土施Cu、Zn、B,香榧叶片、果仁中Cu、Zn、B含量相应升高。三年叶片B含量均显着高于CK和“喷施”处理。施Zn处理三年均显着提高香榧叶片的Zn含量,其中BZn配施处理下的叶片锌含量达最高值,分别比CK高出55.27%,29.34%,59.05%。铜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香榧叶片的Cu含量,BZnCu处理下第一年效果不明显,但后两年都达最高值,分别比CK高38.62%,88.85%。微肥配施能有效促进香榧增产和提高果实品质,增施Mo肥增产效果最显着,比CK增产236.14%。BZn配施对增产也有显着的作用,比CK增产177.40%。喷施处理和BZn配施能显着提高香榧果仁中粗脂肪含量,但BZnCuMo配施效果不理想。BZnCu处理对提高香榧果仁中粗蛋白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嵊州市香榧调研试验结果显示,由于土壤条件差异和榧农不合理的施肥管理方式导致许多香榧林地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带来了香榧产量、果实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榧农盲目大量施用氮、磷、钾肥的现象普遍,而缺乏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因此应该改变施肥习惯,控制大量元素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加强硼、锌、铜、钼等微量元素的施用,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利用微量元素肥料对香榧生长的促进作用,如增施微肥可以有效协调土壤中养分平衡,优化香榧养分全面吸收,从而改善榧农盲目施肥带来的减产、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促进香榧林地的持续生产。
温明霞[3](2012)在《重庆柑橘钙素营养及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钙是柑橘(Citrus L.)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是细胞壁及膜系统的构成成分,果实中钙含量的高低,决定着果实细胞的结构牢固性和膜系统的稳定性,与果实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重庆是柑橘生长的最适宜生态区之一,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26×105hm2,柑橘产业已成为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重庆市柑橘裂果、油胞下陷等生理性病害问题突出,果实采后不耐贮藏,严重阻碍了柑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这些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是否与钙素营养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对落叶果树(苹果、梨等)的钙素营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柑橘钙素营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柑橘对钙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等方面尚未见报道;在钙与果实品质及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关系上,大多是通过采后补钙来进行研究,缺乏在果实生长期补钙对果实内在品质及贮藏性影响的相关报道。因此,调查重庆市柑橘园的钙素营养现状,研究柑橘对钙的吸收及分配规律,弄清钙调控果实品质及生理性病害的潜在机制,对于改善柑橘钙素营养,减少裂果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延长果实贮藏寿命,制定柑橘钙素优化管理措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田间试验、贮藏试验和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主产区柑橘园为研究对象,开展柑橘园土壤、叶片钙营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钙与叶片钙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品种间钙含量的差异,明确重庆市柑橘园钙素营养现状及影响因子,以期为重庆市柑橘园的钙素调控提供基础数据。以重庆市大面积栽培的鲜食品种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年生长周期内的不同发育阶段进行树体解析,来研究成龄柑橘树对钙的吸收及分配特征,明确柑橘对钙的需求规律,旨在为柑橘钙素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容易发生裂果的柑橘品种-锦橙为研究对象,开展正常果与裂果果实及营养母枝叶片养分含量的分析,明确影响柑橘裂果的关键因子;采用田间试验在花前及幼果期进行树体喷钙处理,研究钙对裂果、果皮结构物(果胶)及其水解酶类、活性氧清除酶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明确钙调控柑橘果实裂果的生理机制。在柑橘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树体补钙,研究钙对果实生长、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探讨钙影响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生理机制,为合理调控柑橘园钙素营养、有效防止果实裂果和延长果实的贮藏保鲜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对重庆市218个柑橘园土壤和叶片的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柑橘园土壤钙含量丰富,平均为3316.7mg/kg,其中49.5%的土壤有效钙含量较高(>3000mg/kg),缺钙的土壤(<1000mg/kg)仅占17.9%;但是柑橘叶片钙含量(<30g/kg)低量或缺乏的柑橘园占38.3%,叶片钙含量(>70g/kg)过高的仅占0.3%;叶片钙含量不足的样本数明显高于缺钙土壤,说明土壤中充足的钙并不能完全保障柑橘对钙素营养的需求。土壤钙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着正相关,随着土壤pH的降低,土壤有效钙含量呈降低趋势。长期施肥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壤pH的变化,进而明显影响钙素含量。与背景样相比,重庆市84.6%的柑橘园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9.6%,土壤pH值小于5.5的柑橘园明显增加,占调查总数的32.7%,在柑橘生产中应防止土壤酸化等造成土壤缺钙进而影响树体的钙素营养。土壤钙与柑橘叶片钙含量的关系因土壤钙含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当土壤有效钙含量低(<1000mg/kg)时,叶片钙含量也低(<30g/kg),在此范围内叶片钙含量随土壤有效钙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极显着的正相关:y=0.0151x+16.459(r=0.608**, n=39, r0.01=0.408);当土壤有效钙含量在高量或过量范围时,二者的相关关系不显着,叶片缺乏和过量现象并存。说明缺钙土壤必然造成叶片钙营养不足,而钙含量高的土壤上也可能发生叶片缺钙现象,土壤施钙对叶片钙含量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不同种类柑橘叶片钙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脐橙最高,锦橙最低,主要与树体本身的遗传特性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不同有关;不同种植区柑橘园叶片钙含量平均为32.7g/kg,除永川和江津低于适宜范围外,其它各地均处于适宜范围;叶片钙含量与镁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氮、磷、钾、铁、锰呈显着负相关,与其它养分不相关。柑橘对钙吸收和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年生长周期内,7年生的北碚447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 Jinchen)树每株从土壤中吸收了119.4g钙,其中81.0%用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消耗,19.0%用于根系的生长需求。果实膨大期和萌芽抽梢期是柑橘需钙最多的时期,这两个时期吸收的钙分别占全年吸钙总量的66.3%和32.7%,因此在这两个时期是补充树体钙素营养的关键期。成熟期柑橘树体中钙含量为:叶片>枝>根>果实,柑橘树体吸收的钙大部分贮藏于枝梢和叶片,枝、叶、根、果实的钙素累积量分别占整株钙累积总量的50.7%、25.0%、21.2%和3.1%,在不同枝梢中,主干为钙素的主要贮藏场所,成熟期果实的钙含量和累积量均表现为最低,是果实容易发生生理性病害的原因之一柑橘不同器官钙含量大小表现为:叶片钙含量高于枝条,1年生枝条钙含量高于多年生枝条;随着新生器官的生长,成龄枝梢的钙含量降低,而幼嫩器官钙含量呈增加趋势;枝梢皮层的钙含量远高于其木质部的钙含量,随着枝条的加粗变老,皮层钙含量和累积量逐渐增加,而木质部的钙含量则与之相反。柑橘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期对钙素的需求量不同,果实的主要需钙期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生长期;新生枝梢和根系对钙的吸收需求主要发生在萌芽抽梢期和果实膨大生长期;成龄枝梢的主要需钙期为果实膨大生长期。由于果实蒸腾力弱,根系吸收的钙难以到达果实,因此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生长期喷施钙是调控果实缺钙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北碚447锦橙果园的调查研究和采样分析,研究了裂果和正常果功能叶片、果皮和果肉中N、P、K、Ca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探讨了钙与锦橙裂果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裂果植株叶片和裂果果皮、果肉的钙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果,裂果率与果皮中的钙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裂果果皮中多酚氧化酶(PPO)、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的活性较高,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低;果实的裂果率与果皮中的PPO活性成显着正相关,与CAT活性和原果胶(PP)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果皮中钙含量不足导致细胞壁水解酶(PG、CX)和PPO活性提高、维持果皮强度和延展性的原果胶含量降低是锦橙裂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喷钙处理显着降低了果皮中MDA的含量和PPO、POD、PG、CX活性,提高了SOD、CAT活性,果皮中原果胶的含量显着增加,提高了果皮的弹性和抗裂能力,从而降低了果实膨大生长期的裂果率。因此,在果实生长期补充钙是减少锦橙裂果的有效措施。柑橘生长期喷钙能显着增加果实钙含量,提高果实成熟时的Vc含量,并抑制果实贮藏过程中Vc等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改善果实风味和品质。在柑橘生长的不同时期喷钙均能提高果皮和果肉中抗氧化酶(CAT、SOD)活性,降低细胞壁水解酶(PG、CX)、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果胶的分解转化速度减慢,丙二醛、可溶性果胶的含量明显降低,从而维持果皮具有一定的强度,延缓了果实的衰老,降低烂果的发生率,延长了果实的贮藏保鲜期。其中以幼果期喷钙在提高果实钙含量、改善贮藏性等方面的效果最佳,其次是果实膨大生长期喷钙,成熟期喷钙效果最差。因此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生长期喷钙是改善柑橘钙素营养、减少柑橘果实裂果、提高果实品质、延长采后果实贮藏保鲜期的重要措施。
陈现臣[4](2007)在《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菜作为一类新型蔬菜,可丰富人们的餐桌、饮食,而且还是培育新蔬菜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野菜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野菜的驯化、栽培、加工及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河南野菜资源的区系组成、地理分布、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野菜资源已调查到的有328种,隶属37科102属。野菜分布比较集中的科有菊科(58种)、百合科(34种)、十字花科(34种)、伞形科(24种)、唇形科(22种)、五加科(17种)、藜科(16种)、桔梗科(11)、豆科(11种)、报春花科(10)等。此10科含有的种数占全部野菜总数的72.30%。2.野菜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中,草本野菜约占野菜植物总数的71.95%,其中一二年生野菜90种,多年生野菜142种,藤本类野菜4种:木本野菜植物92种。野菜有1/3的种类属于郊野田间野菜,2/3的种类属于山地森林野菜。3.根据食用部位,河南野菜分为叶菜类(223种)、根茎类(41种)、花菜类(30种)、果菜类(24种)、竹笋类(6种)、蕨菜类(4种)。根据河南野菜开发利用现状,已被开发利用的优势种类有38种,约占全部野菜的11.58%,具有潜在开发的种类181种,占55.18%,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种类109种,占33.23%。4.根据河南的地理特征和野菜的分布,河南野菜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即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5.通过对河南野菜资源的现状分析,作者就河南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张振平[5](2004)在《中国优质烤烟生态地质背景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叶是一种特殊商品,用途单一。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烟叶生产大国,占世界产量近乎一半,若盲目发展,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WTO 和 WHO 的挑战,有计划地发展优质烟叶成为中国烟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进行优质烤烟区划就显得迫在眉睫。1985 年,陈瑞泰等人进行全国烟草种植区划时,以生态条件为烟草区划标准,仅考虑了适宜性和限制性,显然已不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烟叶吸食质量的要求,也不适用于指导我国烟叶总量饱和之后的烟叶区划种植。那么,全面分析烟叶种植的适宜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来进行优质烤烟生态地质背景区划研究,进一步对烟区进行细分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本研究是在我国烟草种植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烟区烟叶生产实践,对烟区的气候背景、地质背景、土壤背景和烟叶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区域划分标准,确定区域目标,规划烤烟区划,为我国优质烤烟生产和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有以下主要结论:1、首次对我国优质烤烟种植按气候背景、地质背景和土壤背景进行划分。并划分成 2 区 5 带 11 分区。2 区指南方和北方优质烤烟区;5 带指云贵高原优质烤烟带;湘南赣南闽西粤东优质烤烟带;秦巴山区低山丘陵优质烤烟带;豫西豫中优质烤烟带;鲁中南潍南缓岗浅丘优质烤烟带。11 分区指:(1)滇中滇西优质烤烟分区;(2)黔中黔西优质烤烟分区;(3)川东武陵山区优质烤烟分区;(4)湘西赣南优质烤烟分区; (5)闽西粤东(北)优质烤烟分区;(6)陕南河南南阳优质烤烟分区;(7)鄂西鄂北优质烤烟分区;(8)豫西优质烤烟分区;(9)豫中优质烤烟分区;(10)<WP=6>鲁中南优质烤烟分区;(11)鲁中潍南优质烤烟分区。 2、通过研究,优质烤烟分区的基本气候条件有九项,分别为:(1)还苗伸根期平均温度; (2)旺长期平均温度; (3)成熟期平均温度;(4)大田生长期大于 10℃的积温;(5)大田期日照时数;(6)还苗伸根期降雨量;(7)旺长期降雨量; (8)成熟期降雨量;(9)大田期温度。 3、研究了地质背景区与优质烤烟地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地质背景与优质烤烟区划的关联性。通过对我国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及地貌形成特征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在重要的构造单元中,不同优质烤烟带和分区中形成土壤母岩的分布不同,产生条件不同,具有明显的地貌单元,这些单断构造造成各种岩石形成的母岩条件,也就为不同类型优质烤烟带和分区的划分提供了地质背景。 4、通过对我国土壤区划、土壤肥力状况背景的综合分析,南方烟区为富铝质土区,北方烟区为硅铝质土区。富铝质土区优质烤烟适宜的土壤类型是地带性红壤、地带性黄壤及非地带性紫色土。硅铝质土区优质烤烟适宜的土壤类型是地带性棕壤和褐土,也是优质烤烟区划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出了优质烤烟适宜的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各优质烤烟分区描述,提出了各分区存在的问题及各分区相应的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措施。 5、通过对 11 个优质烟烤烟分区的烟叶质量与进口烟叶质量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各分区气候、地质和土壤的差异,导致烟叶质量上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应配套的科学技术措施、生产建议和政策建议。
黄丽[6](2004)在《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微域的化学特征、物质转化和环境状况,是土壤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和结构特征,处于土壤裂隙或孔隙壁表面的胶膜是土壤特定阶段和特定成分活动、迁移、沉积的化学微环境的记录、土壤中元素淋溶迁移的信息载体,又是土壤固相、液相、气相与植物根系相互接触、影响和作用的交汇场所。研究胶膜的物质组成与形态变化、营养和有毒污染元素的含量及生物有效性,对了解土壤性质和评价环境质量,以及认识土壤的发生与演变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用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偏光显微观察等技术,研究我国亚热带的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的微形态特征、物质组成、表面化学性质以及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点。结果表明: 1.铁锰胶膜的微形态特征为黑色和红褐色相间、厚度约为1mm的膜状物,它的物质结构致密,与基质的界限较清晰。SEM/EPMA分析表明,MnO2和Fe2O3在胶膜线剖面上呈波形曲线分布;黄褐土和黄棕壤的铁锰胶膜由外向内,出现富锰区、富铁锰区和富铁区,并在胶膜表面呈锰-铁锰-铁胶膜相间的条带状构造;红壤胶膜条带由外向内为富铁锰区和富铁区,富锰区不明显:三种土壤由南到北,土壤铁锰胶膜的富锰区逐渐明显。胶膜的生长起源于渍水的环境,它的发育是在氧化-还原周期性变化过程中进行的。供试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的铁锰胶膜条带的形成经历了多次较大的环境变化。 2.供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铁锰胶膜的pH值、铁的活化度,以及粘粒、盐基、Fe2O3、P2O5、非晶形铁、游离铁、MnO2、Co、Pb、Li、Cu、Zn、Ni、Cd等含量均比基质土壤明显的高。重金属元素尤其是Co、Pb等在胶膜中大量累积,说明这些元素在胶膜形成中发生了分异,并随铁、锰氧化物在胶膜上的淀积而富集。Ba、Co、Cu、Li、Ni、Pb等元素主要富集于铁锰胶膜的氧化锰矿物中,而Zn、Cd、Cr、Mo主要富集在氧化铁矿物中。 3.成土的气候环境和物质组成的差异,使三类土壤铁锰胶膜的形成各有特点。黄褐土的成土作用相对较弱,在胶膜的物质迁移过程中,MnO2对Co、Pb、Cu、Cd、Ni等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起主导作用;随着成土作用的增强,黄棕壤中除MnO2外,铁氧化物在胶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并且胶膜中对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影响的作用较集中;红壤胶膜湿润、酸性强,MnO2在铁锰胶膜形成过程中富集重金属元素的作用下降,粘粒和铁氧化物的影响加强。即从黄褐土到黄棕壤,胶膜中影响重金属行为的作用逐渐聚集,在黄棕壤中表现得最集中,相互影响较强烈;在红壤胶膜中,这些成土作用又变得较分散,相互之间的影响减弱。 4.供试的铁锰胶膜与基质土壤的粘土矿物均由水云母、高岭石和1.4nm矿物组成。黄褐土和黄棕壤基质中的1.4nm矿物为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的混合相,但胶膜中的1.4nm矿物全部为蛭石;红壤胶膜和基质中的1.4nm矿物均为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的混合相。由此认为,黄褐土和黄棕壤胶膜中的蛭亚热带几种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地球化学特点石主要来源于表层粘粒中蛙石的淀积和裂隙周围基质土壤中1.4nm过渡矿物的转化;在胶膜微环境条件下,其有机质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等性质明显不同于基质土壤,其微环境抑制了土壤中的蛙石向1.4nm过渡矿物转化,并导致1.4nm过渡矿物向蛙石的转化。 5.有机酸盐溶液对黄棕壤和黄褐土基质粘粒的矿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经柠檬酸钠和乙酸钠溶液培养4至7个月后,基质土样中的部分1.4nln过渡矿物已逐渐向蛙石转化:与其它处理相比,用0.5m。比的柠檬酸钠和盐溶液培养基质土壤7个月后,其1.4lun过渡矿物向蛙石转化最为明显。说明土壤经有机酸盐溶液培养后,部分1.4 nm过渡矿物的层间轻基铝被络合出层间,随后钾、钙、镁等的水合阳离子进入,使之转化为蛙石;有机酸盐的种类、浓度和培养时间的长短均对转化的进程起重要作用。这证实了胶膜中有机质和盐基含量更高的微域条件,是导致1.4nm过渡矿物的演化逆转为蛙石的主要原因。 6.供试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氧化铁矿物主要为针铁矿,大部分胶膜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小于相应的基质土壤,这主要是胶膜的复盐基以及有机质对铝的鳌合作用使铝的活性受到抑制所致。黄褐土和红壤铁锰胶膜的锰矿物为铿硬锰矿和水钠锰矿的组合,黄棕壤铁锰胶膜的主要为水钠锰矿。 7.与基质土壤比较,铁锰胶膜的比表面积大,PZC低。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比表面积明显降低。由STPT法测得黄褐土、黄棕壤、红壤基质的PZC分别为3.13、3.65、3.90;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PZC分别为3.26和3.42,黄褐土的铁锰胶膜测不出PZCo 8.铁锰胶膜对Pb2+、cu2+、c子+、zn2+的吸附曲线符合l朋gmuir方程。与基质土壤相比,铁锰胶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氧化能力强。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对P价+、cu2+、cd2+、zn2+的最大吸附量比未处理的降低了53%一100%;其氧化cr(In)生成cr拟)的量比铁锰胶膜的降低了87%一100%。说明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的铁锰胶膜中,氧化锰是吸附重金属离子和
管善远,刘敦辉[7](1997)在《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别山南坡土壤以发育于花岗片麻岩的酸性粗质土为主,含钙量低,在充分补给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情况下,作物缺钙的症状日渐显露。对于钙敏感作物及时补给钙素肥料,可显着提高其产量并改善其品质。
张丽[8](2021)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钙素营养分布特征及调控》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碱性土壤条件下,钙含量丰富,但钙素有效性差导致的产区酿酒葡萄特色不鲜明、品质不良等问题。以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开展葡萄园土壤、叶片钙营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钙与pH之间的关系,探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钙素营养特征及影响因子。在全面分析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土壤钙特征现状的基础上,以7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损采样营养诊断方法,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全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累积规律,钙元素动态变化特征及累积规律,掌握酿酒葡萄钙素吸收及分配规律。在膨大期和转色期对酿酒葡萄树体进行补钙措施,研究钙对果实生长、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的钙素调控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土壤钙含量丰富,平均达到65.98 g·kg-1,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有效钙含量降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土壤中的残渣态钙及酸溶态钙占比达到60%以上,而对酿酒葡萄生长有效的水溶态及交换态仅占总钙含量的30%左右,土壤矿质营养有效性低,土壤中尚有充足的钙并不能被释放出来用于保障酿酒葡萄的钙素营养需求。叶片钙含量与土壤有效钙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与叶片镁、锌呈正相关,与其余矿质元素均呈负相关。(2)酿酒葡萄对钙的吸收及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酿酒葡萄干物质量呈“S”型交替增加;7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每株从土壤中吸收82.54 g钙,其中73.25%分配于地上部生长发育,26.74%分配于根系生长;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酿酒葡萄的根系及地上部的钙累积量动态变化呈“S”型,转色期及膨大期是酿酒葡萄累积钙最多的时高峰期,此时外源补钙效果最佳;萌芽期酿酒葡萄钙素主要分布于枝稍及根系;幼果期叶片钙占该时期吸收累积量的45.03%;成熟期酿酒葡萄树体吸收的钙大部分贮藏于枝梢和叶片,枝、叶、根、果实的钙素累积量分别占整株钙累积总量的57.00%、20.25%、20.15%和 2.45%。(3)在酿酒葡萄转色期及膨大期叶面喷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叶面喷施钙肥显着提高酿酒葡萄横纵经、穗长、百粒重及产量,同时有效促进了葡萄浆果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总酚、花色苷的合成,同时还能显着降低葡萄浆果中单宁含量,根据20项主成分分析得出叶面喷施糖醇钙量为2.4 L·hm-2时效果最佳;滴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有显着影响,滴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有提升,滴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叶绿素、花色苷含量影响最为显着,且滴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的百粒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酚含量均有提高,对葡萄浆果的单宁含量有显着的降低作用,根据20项主成分分析得出滴施糖醇钙量为4.8 L·hm-2时效果最佳;糖醇钙喷滴结合肥料减半对酿酒葡萄的光合特性、叶片叶绿素含量、浆果品质及产量均有显着提高,糖醇钙喷滴结合肥料减半对酿酒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酚、花色苷含量均有提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施肥量处理下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转色期及膨大期滴施2.4 L·hm-2+叶面喷施2.4 L·hm-2糖醇钙效果最佳。
二、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微量元素对香榧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榧简介 |
1.1.1 香榧生物学特性 |
1.1.2 香榧香榧生态习性 |
1.1.3 香榧生长的环境条件 |
1.2 香榧生产现状 |
1.3 香榧林地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现状 |
1.4 植物对硼锌铜钼等微量元素的需求 |
1.5 本课题的提出、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5.4 小结与展望 |
2 香榧林地土壤、植物微量元素状况调研及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1.3 分析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香榧林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 |
2.2.2 不同年份香榧叶片中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 |
2.2.3 不同年份香榧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 |
2.2.4 不同年份香榧果皮中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 |
2.2.5 不同年份香榧单株产量 |
2.2.6 不同年份香榧果仁中粗脂肪含量 |
2.2.7 不同年份香榧果仁中粗蛋白含量 |
2.3 结论与讨论 |
2.4 小结 |
3 硼锌铜钼配施对香榧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测定及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1.1 香榧生长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 |
4.1.2 大田微肥定位试验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重庆柑橘钙素营养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钙在果树生产中的作用 |
1.2.1 钙的营养功能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2 缺钙症状及潜在原因 |
1.2.3 钙对植物体其它营养元素的影响 |
1.2.4 合理的补钙措施 |
1.3 果树对钙的吸收、转运及分配 |
1.3.1 果树对钙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
1.3.2 钙在果树体内的运输及分配 |
1.4 钙在果树生理代谢中的作用 |
1.4.1 钙与裂果等生理性病害 |
1.4.2 钙与相关酶类 |
1.4.3 钙与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
1.5 钙对果实贮藏性能的影响 |
1.5.1 钙与果实的呼吸作用 |
1.5.2 钙与果实的硬度 |
1.5.3 钙与果皮的电导率 |
1.5.4 钙延缓果实衰老的可能性机理 |
1.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前言 |
2.1 选题背景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3.1 重庆市柑橘园钙素营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2.3.2 柑橘树体对钙的吸收及分配研究 |
2.3.3 柑橘裂果的钙素营养生理及施钙效果研究 |
2.3.4 钙对柑橘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重庆市柑橘园钙素营养现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重庆市柑橘栽培区域概况 |
3.1.2 样品采集方法 |
3.1.3 样品的分析测定方法 |
3.1.4 柑橘园钙素含量分级标准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重庆市柑橘园土壤钙含量现状 |
3.2.2 柑橘园土壤酸碱度与钙含量的关系 |
3.2.3 重庆市柑橘叶片钙含量现状 |
3.2.4 影响柑橘叶片钙含量的因素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柑橘树体对钙的吸收及分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样品的采集方法 |
4.1.3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年生长周期内柑橘树干物质累积与钙吸收动态变化 |
4.2.2 年生长周期内钙在柑橘树体的分配 |
4.2.3 柑橘树体不同器官钙含量及累积量的动态变化 |
4.2.4 年生长周期内皮层和木质部钙含量及累积量的动态变化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柑橘裂果的钙素营养生理及施钙效果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柑橘裂果的调查研究 |
5.1.2 喷钙试验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柑橘裂果与正常果中N、P、K、Ca含量的差异 |
5.2.2 柑橘裂果及正常果果皮中果胶、丙二醛含量及酶活性的差异 |
5.2.3 钙对裂果率及果皮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钙对果实品质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田间试验设计 |
6.1.2 样品采集及采后处理 |
6.1.3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时期喷钙对成熟期叶片和果实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
6.2.2 不同时期喷钙对果实品质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
6.2.3 不同喷钙处理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 |
6.2.4 不同处理贮藏期间果实中酶类的变化 |
6.2.5 不同处理贮藏期间果实中果胶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
(4)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2 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野菜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
1.2.1 野菜的特点 |
1.2.2 我国野菜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1 河南省气候概况 |
3.2 河南省地理概况 |
4 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
4.1 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
4.2 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确定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的重点区域 |
4.3 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时间的选择和确定 |
4.4 采用资源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原则 |
5 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及类型 |
5.1 河南省野菜植物资源的区系组成 |
5.2 河南省野菜资源的地理分布 |
5.2.1 黄淮海平原区 |
5.2.2 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 |
5.2.3 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 |
5.2.4 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 |
5.3 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分类 |
5.3.1 河南省野生蔬菜生活型组成 |
5.3.2 河南省野生蔬菜分类 |
5.4 河南省常见野菜与传统蔬菜营养成分比较 |
5.4.1 常见高蛋白野菜 |
5.4.2 常见高脂肪野菜 |
5.4.3 常见高胡萝素野菜 |
5.4.4 常见高维生素C野菜 |
5.4.5 常见高核黄素(V_B)野菜: |
5.5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6 河南省野生蔬菜名录 |
6.1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6.1.1 蕨科Ptoridaceae |
6.1.2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6.2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6.2.1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
6.2.2 榆属科Ulmaceae |
6.2.3 桑科Moraceae |
6.2.4 蓼科Polygonaceae |
6.2.5 藜科Chenopodiaceae |
6.2.6 苋科Amaranthaceae |
6.2.7 马齿苋科Prtulacaceae |
6.2.8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
6.2.9 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
6.2.10 十字花科Cruciferae |
6.2.11 蔷薇科Rosaceae |
6.2.12 豆科Leguminosae |
6.2.13 苦木科Simarubaceae |
6.2.14 楝科Meliaceae |
6.2.15 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
6.2.16 柳叶菜科Onagraceae |
6.2.17 五加科Araliaceae |
6.2.18 伞形科Umbelliferae |
6.2.19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
6.2.20 龙胆科Gentianacvae |
6.2.21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
6.2.22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
6.2.23 唇形科Labiate |
6.2.24 茄科Solanaceac |
6.2.25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
6.2.27 败酱科Valerianaceae |
6.2.28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
6.2.29 桔梗科Campanulaceae |
6.2.30 菊科Compositae |
6.2.31 泽泻科Alismataceae |
6.2.32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
6.2.33 禾本科Gramineae |
6.2.34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
6.2.35 百合科Liliaceae |
7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建议 |
7.1 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有序地发展野菜产业 |
7.2 提高对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认识,充分利用野菜资源 |
7.3 开发野菜必须首先注意安全性 |
7.4 制定野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保护野菜资源 |
7.5 注意野菜栽培的区域性特点 |
7.6 创造性地开展野菜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 |
7.7 密切关注野菜产品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7.8 野菜采后宜进行多元化处理,提高野菜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
7.9 野菜育种需特殊对待 |
7.10 野菜开发走无公害产业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5)中国优质烤烟生态地质背景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烟草的起源与传播 |
1.1.1 烟草的起源 |
1.1.2 烟草的传布 |
1.2 烟草的类型与分布 |
1.2.1 烟草的类型 |
1.2.2 烟草的分布 |
1.3 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3.1 土壤 |
1.3.2 气候 |
1.4 烤烟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
1.4.1 世界烤烟生产情况 |
1.4.2 中国烤烟生产现状 |
1.5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5.1 选题的背景 |
1.5.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6 项目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框架结构 |
1.6.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优质烤烟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 烤烟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
2.1.1 烤烟的生长发育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条件 |
2.1.4 栽培条件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优质烤烟质量形成的基本条件 |
2.2.1 优质烤烟的概念 |
2.2.2 优质烤烟的质量标准 |
2.2.3 优质烤烟生产的基本条件 |
2.3 国外(主要生产国)优质烤烟生产的基本要素 |
第三章 中国烤烟区划研究进展 |
3.1 中国烤烟种植分布和烤烟区划现状分析 |
3.1.1 烤烟种植分布 |
3.1.2 烤烟区划现状分析 |
3.2 中国烤烟区划的基本理论 |
3.2.1 烤烟区划的原则 |
3.2.2 烤烟区划的方法 |
3.2.3 烤烟区划的结论 |
3.3 烤烟区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烤烟区划研究方向和思路 |
第四章 中国优质烤烟气候背景 |
4.1 中国优质烤烟气候类型及地理分布 |
4.1.1 秦岭、淮河以北优质烤烟气候带 |
4.1.2 秦岭、淮河以南优质烤烟气候带 |
4.2 中国优质烤烟气候特征分析 |
4.3 中国优质烤烟气候指标的划分 |
4.3.1 中国优质烤烟区划气候条件研究现状 |
4.3.2 国内外优质烤烟的气候条件比较 |
4.3.3 中国优质烤烟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中国优质烤烟区划的地质背景 |
5.1 地质背景与构造单元 |
5.1.1 地质背景 |
5.1.2 主要构造单元 |
5.1.3 代表性地质背景区形成 |
5.2 地貌与优质烤烟 |
5.2.1 不同地貌单元及其特征 |
5.2.2 地貌与优质烤烟的关系 |
5.3 地质背景与优质烤烟区划 |
5.3.1 土壤母岩与优质烤烟的关系 |
5.3.2 地质背景对烤烟品质的宏观制约 |
第六章 中国优质烤烟土壤背景分析 |
6.1 中国地带土壤区划与植烟土壤 |
6.1.1 中国土壤区划与分区 |
6.1.2 中国主要植烟土壤及分布 |
6.2 中国土壤肥力状况与植烟土壤养分 |
6.2.1 中国土壤肥力 |
6.2.2 中国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特征 |
6.3 优质烤烟与土壤钾素 |
6.3.1 中国土壤含钾矿物 |
6.3.2 土壤对钾固定的状况 |
6.3.3 不同植烟土壤的供钾能力 |
6.4 优质烤烟与土壤质地 |
6.5 中国优质烤烟的土壤综合评价 |
第七章 中国优质烤烟综合区划 |
7.1 生态、地质、土壤综合分析 |
7.1.1 气候地带性 |
7.1.2 地质、土壤地带性 |
7.2 中国优质烤烟种植区域划分 |
7.2.1 区划原则和命名 |
7.2.2 区划指标 |
7.3 优质烤烟区划的划分 |
第八章 优质烤烟分区描述 |
8.1 优质烤烟分区描述 |
8.1.1 滇中滇西优质烤烟分区 |
8.1.2 黔中黔西优质烤烟分区 |
8.1.3 川东武陵山区优质烤烟分区 |
8.1.4 湘南赣南优质烤烟分区 |
8.1.5 闽西粤东(北)优质烤烟分区 |
8.1.6 陕南河南南阳优质烤烟分区 |
8.1.7 鄂北鄂西优质烤烟分区 |
8.1.8 豫西优质烤烟分区 |
8.1.9 豫中优质烤烟分区 |
8.1.10 鲁中南优质烤烟分区 |
8.1.11 鲁中潍南优质烤烟分区 |
8.2 优质烤烟分区烟叶质量评价 |
8.2.1 烟叶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
8.2.2 各优质烤烟分区烟叶质量评价 |
8.3 关于区划的几点说明 |
8.4 存在问题与生产建议 |
8.4.1 存在问题 |
8.4.2 生产建议 |
8.5 优质烤烟生产的政策建议 |
8.5.1 当前优质烤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8.5.2 优质烤烟生产的政策建议 |
第九章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胶膜的成因、分类和命名 |
1.1.1.1 土壤胶膜 |
1.1.1.2 根表氧化物胶膜 |
1.1.2 土壤胶膜的微形态研究 |
1.1.3 土壤胶膜的物质组成 |
1.1.3.1 矿物组成 |
1.1.3.2 有机物 |
1.1.3.3 化学组成及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
1.1.3.4 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
1.1.4 土壤胶膜的表面化学性质 |
1.1.5 胶膜与土壤发生和分类 |
1.1.6 胶膜与古土壤、古气候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采样区的概况 |
2.1.2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
2.1.3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胶体样品的制备 |
2.1.4 脱除氧化锰土壤胶膜样品的制备 |
2.1.5 钾质土的制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化学处理 |
2.2.2 样品基本性状的测定 |
2.2.3 样品电荷零点(PZC)的测定 |
2.2.4 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5 黄褐土和黄棕壤基质胶体1.4nm矿物的培养试验 |
2.2.6 样品对pb~(2+)、Cd~(2+)、Cu~(2+)和Zn~(2+)的等温吸附 |
2.2.7 样品对Cr(Ⅲ)的氧化 |
2.2.8 胶膜微形态薄片的制备与偏光显微分析 |
2.2.9 土壤胶膜剖面元素含量的电子探针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元素在铁锰胶膜剖面上的分布 |
3.1.1 结果与分析 |
3.1.1.1 三种土壤中胶膜的微形态观察 |
3.1.1.2 几种元素含量的剖面分布 |
3.1.1.3 几种元素在铁锰胶膜剖面上的线分布 |
3.1.2 讨论 |
3.1.2.1 铁锰胶膜条带状构造与环境变化 |
3.1.2.2 铁锰胶膜的成因 |
3.2 铁锰胶膜的元素组成及地球化学特点 |
3.2.1 结果与分析 |
3.2.1.1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组成及地球化学特点 |
3.2.1.2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中元素的化学风化和迁移 |
3.2.2 结语 |
3.3 不同土壤及其胶膜的性质与元素组成特点 |
3.3.1 结果与讨论 |
3.3.1.1 三种土壤铁锰胶膜化学性质的差异 |
3.3.1.2 三种土壤铁锰胶膜中元素含量的因子分析 |
3.4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矿物组成 |
3.4.1 结果与分析 |
3.4.1.1 铁锰胶膜与基质土壤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 |
3.4.1.2 黄褐土、黄棕壤胶膜与基质中1.4nm矿物的转化特点 |
3.4.1.3 铁锰胶膜与基质土壤中的氧化铁矿物 |
3.4.1.4 铁锰胶膜与基质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 |
3.4.2 讨论 |
3.5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表面化学特征 |
3.5.1 结果与分析 |
3.5.1.1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比表面 |
3.5.1.2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PZC |
3.5.1.3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 |
3.5.1.4 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对Cr(Ⅲ)的氧化 |
3.5.2 结语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钙素状况 |
2 敏感作物缺钙的主要症状 |
2.1 花生缺钙症状 |
2.2 板栗缺钙症状 |
2.3 蔬菜的缺钙症状 |
2.4 油菜的缺钙症状 |
3 含钙肥料施用效果 |
3.1 花生施用含钙肥料的效果 |
3.2 在蔬菜上的施用效果 |
3.3 在油菜上的施用效果 |
4 结语 |
(8)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钙素营养分布特征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钙素形态及有效性 |
1.2.2 钙在果树生产中的作用 |
1.2.3 果树对钙的吸收转运及分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区科技引领产业健康发展的意义 |
1.3.2 钙素在酿酒葡萄生理及品质调节中的重要性 |
1.3.3 利用区域土壤优势和钙调控提升酿酒葡萄原料品质的迫切性 |
1.4 研究内容 |
1.4.1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钙素营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1.4.2 酿酒葡萄树体对钙的吸收及分配研究 |
1.4.3 酿酒葡萄施钙效果研究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钙素营养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概况 |
2.1.2 样品采集方法 |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土壤钙分布特征 |
2.2.2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性 |
2.2.3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叶片钙含量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酿酒葡萄对钙的吸收及分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供试材料 |
3.1.3 样品的采集方法 |
3.1.4 样品的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年生长在周期内酿酒葡萄干物质累积与钙吸收动态变化 |
3.2.2 年生长周期内钙在酿酒葡萄树体分配 |
3.2.3 酿酒葡萄钙含量及累积的动态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钙调控对酿酒葡萄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供试品种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6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面喷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2.2 滴施糖醇钙对酿酒葡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2.3 糖醇钙喷滴结合对酿酒葡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2.4 糖醇钙处理方式与酿酒葡萄光合、产量及品质主成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钙素营养分布特征及调控[D]. 张丽. 宁夏大学, 2021
- [2]微量元素对香榧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李瑞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3]重庆柑橘钙素营养及调控研究[D]. 温明霞. 西南大学, 2012(11)
- [4]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D]. 陈现臣.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 [5]中国优质烤烟生态地质背景区划研究[D]. 张振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6]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D]. 黄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7]大别山南坡土壤钙素状况及含钙肥料施用效果初步研究[J]. 管善远,刘敦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S2)
- [8]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钙素营养分布特征及调控[D]. 张丽. 宁夏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