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青蒿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智力[1](2016)在《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叶菊来自于菊科线叶菊属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干燥全草。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镇静,调经止血等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的实验表明,线叶菊总黄酮具有抗菌抗炎、镇咳镇静等作用,为了控制线叶菊药材的真伪优劣,提高药材和制剂的质量标准,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线叶菊质量标准的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方法,对线叶菊药材含水量、总灰分、酸不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对线叶菊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NaN02-Al(NO3)3-NaOH比色法,以芦丁为指标,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线叶菊药材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HPLC法,Venusil XBP C18(L)(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PBS 系统(0.1mol/L 磷酸二氢钠和2%冰醋酸以1:1混合)为流动相,洗脱程序为Omin至60min,乙腈百分含量由12%至18%,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360nm,对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不同采收时期的线叶菊药材中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等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薄层鉴别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平均水分含量为6.010%、平均总灰分含量为8.161%、平均酸不溶性成分含量为3.824%、平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5.06%,平均总黄酮含量为14.62%;经含量分析后,线叶菊药材中异荭草素最低含量为0.1942mg/g,芦丁最低含量为10.06mg/g,异槲皮苷最低含量为2.219mg/g,木犀草苷最低含量为10.61mg/g,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最低含量为 1.681mg/g。根据实验结果对线叶菊药材进行限量,水分含量不得超过8%,总灰分不得超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以干燥品计算,总黄酮含量不得少于10%,异荭草素含量应不低于0.014%,芦丁含量应不低于0.70%,异槲皮苷含量应不低于0.15%,木犀草苷含量应不低于0.7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含量应不低于0.12%。2.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对制备工艺的研究,对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首先,通过正交实验对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研究,以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进行评价;其次,考察不同醇浓度和乙醇体积除叶绿素的能力,以优化除叶绿素工艺;最后,对AB-8、D101、DM130、HPD600四种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线叶菊总黄酮纯化的能力的研究,选择适合于线叶菊总黄酮纯化的大孔吸附树脂。经研究发现,最佳制备工艺为20倍于生药质量的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回收溶剂后,用30倍于生药质量的50%乙醇体积进行醇沉除叶绿素,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线叶菊总黄酮进行纯化。3.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方法,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含水量、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含水量、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进行含量分析表明,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规格50mg/粒)含线叶菊总黄酮28.37mg/粒,其中异荭草素、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06050mg/粒、2.659mg/粒、0.4126mg/粒、0.4088mg/粒和0.7090mg/粒。在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进行限量后,即每粒胶囊中总黄酮含量应不低于20mg,异荭草素的含量应不低于0.04mg,芦丁的含量应不低于1.8mg,异槲皮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28mg,木犀草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28mg,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50mg。本次实验中运用HPLC法建立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指纹图谱,经过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对10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发发现,指纹图谱中的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个特征峰的峰形和分离度均较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为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一定依据。本文对线叶菊药材质量标准、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以及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为控制线叶菊药材以及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确保在临床上使用的疗效,保障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杨丽敏,马睿婷,乔俊缠,沈晓玲[2](2012)在《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检测线叶菊总黄酮对临床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小鼠模型,以保护率为指标,观察线叶菊总黄酮的体内抗菌活性;采用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检测线叶菊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线叶菊总黄酮的急性毒性。结果线叶菊总黄酮对多种实验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剂量为442 mg/kg时,明显降低感染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率;还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毒性实验未见小鼠死亡,属实际无毒级。结论线叶菊总黄酮毒性低,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且体内、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马睿婷,兰耀东,包思成,王来兵,乔俊缠,渠弼[3](2020)在《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免疫调节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标准试管倍比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用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制作感染动物模型,以动物的存活率为指标,观察其体内抗菌活性;用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调节,进行免疫试验。结果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线叶菊黄酮滴丸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 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1。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线叶菊黄酮滴丸中剂量组对感染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和高剂量组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均为70%;线叶菊黄酮滴丸还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 <0.05)。急性毒性实验未见小鼠死亡,测得其MTD值为16 g·kg-1。结论该药毒性极低,体内、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王栋[4](1984)在《兔毛蒿有效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兔毛蒿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中分离出三个黄酮类化合物。晶Ⅰ为-新二氢黄酮,命名为兔毛蒿素(Filifolin);晶Ⅱ为北美圣草素(Eriodictyol);晶Ⅲ为万寿菊黄素3,6-二甲醚(3,6-dimethoxyquercetag:tin)。三者对金葡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孙晓琦,乔俊缠,马睿婷,王来兵,渠弼[5](2020)在《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文中指出建立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药材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采用超声法以甲醇提取药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色谱柱为AlltimaTM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变波长检测(0-58 min为290 nm,检测圣草酚; 58-100 min为340 nm,检测芹菜素),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圣草酚和芹菜素的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90~0.540μg(r=0.999 8)和0.046~0.276μg(r=0.999 9);检测限分别为0.12μg/mL和0.35μg/mL,定量限分别为0.36μg/mL和1.13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67%~102.95%(RSD=2.40%,n=6)和96.73%~99.36%(RSD=1.00%,n=6)。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

王秋红,刘玉婕,吕邵娃,马旭,匡海学[6](2011)在《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物的死亡率。利用透射电镜对部分病原菌与线叶菊作用前后的细菌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3 g.L-1,MBC为0.86 g.L-1。体内实验高剂量组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导致的感染动物均具有保护作用,呈量效关系,中剂量组对绿脓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作用。电镜结果显示线叶菊能够消融细菌的细胞壁。结论: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特别是对头孢阳性对照组无作用的耐药绿脓杆菌仍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对小鼠全身感染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对头孢克肟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动物依然具有保护作用。同时线叶菊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聂世英,张登华[7](2016)在《线叶菊的相关研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药用植物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含有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皂苷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对线叶菊的药理作用、药用化学成分和提取分离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归纳与论述,为线叶菊在食品和医药上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线叶菊的现有研究进展给予了介绍。

张振杰,汪佑民,赵效文,卢兴森[8](1989)在《兔毛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菊科兔毛蒿属植物兔毛蒿(F(?)fotium sibiricum kitan)全草用水汽蒸馏法得到约0.52%的挥发油,d4? 0.8503,nD? 1.4680,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参照标准图谱鉴定了25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5.6%,其中单萜组分12个,倍半萜7个。其它组分6个。

赵爽[9](2015)在《线叶菊药材抑菌“谱—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以菊科植物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全草,又名兔毛蒿、西伯利亚艾菊、疗毒花、惊草、荆草、兔子毛、疗毒草为研究对象,构建线叶菊药材的指纹图谱。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5种细菌为药效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获得线叶菊药材化学指纹图谱的量化特征数据和药效学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同时,结合有效部位单体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推测线叶菊药材有效部位中与其活性相关性较大的化学成分。1线叶菊药材有效部位。分别取不同月份的线叶菊药材,同一月份新鲜、干燥、有花、无花的线叶菊药材进行提取分离得到14个线叶菊样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打孔法,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五种细菌为模型,对各样品样品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得到它们对5种细菌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14批线叶菊样品抑菌效果有差异,线叶菊药材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顺序从大到小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乙型伤寒杆菌。抑菌活性的比较为:8月>7月>6月,无花>有花,干燥>新鲜。2建立线叶菊药材HPLC指纹图谱。通过对HPLC条件的优化,依据指纹图谱研究的要求,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建立线叶菊药材有效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指认出指纹图谱中的15个共有峰。结果表明,建立的线叶菊药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达到90%,符合指纹图谱要求,各样品共有峰峰面积有差异,提示药材成分含量有差别,因此抑菌效果亦有所差异。3构建线叶菊药材“谱-效”关系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方法,将线叶菊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面积进行量化,得到相对峰面积,与打孔法测得的14批线叶菊药材抑菌活性结果抑菌圈直径结合,构建线叶菊药材抑菌“化学谱”-“药效”关系,推测线叶菊药材有效部位中与其活性相关性较大的化学成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表明:线叶菊药材HPLC指纹图谱中的18个指纹峰中,(1)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作用的有9个峰分别为2、3、4、6、8、9、10、12、18号峰,由回归系数R2=0.928可知它们的总贡献率为92.8%(;)对大肠杆菌作用的有9个峰分别为2、3、4、5、10、11、14、16、18号峰,由回归系数R2=0.914可知它们的总贡献率为91.4%;(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作用的有9个峰分别为2、3、4、5、10、11、14、16、18号峰,由回归系数R2=0.852可知它们的总贡献率为85.2%;(4)对白色葡萄球菌有作用的有9个峰分别为2、3、4、5、10、11、14、16、18号峰,由回归系数R2=0.902可知它们的总贡献率为90.2%;(5)对副乙型伤寒杆菌有作用的有9个峰分别为2、3、4、5、10、11、14、16、18号峰,由回归系数R2=0.922可知它们的总贡献率为92.2%。4个线叶菊药材样品的验证结果表明,所得的“谱-效”关系式计算值与测量实际值十分接近。4通过其单体成分体外抑菌结果,当浓度为1mg·mL-1时,(1)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的有: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芒果苷、东莨菪苷、东莨菪内酯、槲皮素、山奈酚、咖啡酸。(2)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的有:东茛菪内酯、异鼠李素。(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的有:杨梅素、异槲皮苷、异荭草素、芦丁、芒果苷、山奈酚、金丝桃苷、羟基酪醇。(4)对白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抑菌活性的有:杨梅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芦丁、芒果苷、阿魏酸、东莨菪内酯、山奈酚、异鼠李素。(5)对副乙型伤寒杆菌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的有:东莨菪苷、木犀草苷。(6)对羟基苯乙酮、邻苯二甲酸二正丁脂、三甲基间苯三酚、间苯三酚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对“谱-效”关系推测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线叶菊药材抑菌“谱”-“效”关系,推测药效成分的方法的是可行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线叶菊作为研究对象,将体外抑菌效果作为药效评价指标,采用HPLC指纹图谱表征其整体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获得多个样品“谱”与“效”的信息,将两者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建立谱效关系,推测出线叶菊抑菌成分,再采用单体成分抑菌效果进行验证,同时指认了线叶菊抑菌物质,本研究推测了线叶菊药材有效部位中与其活性相关性较大的化学成分,为谱效关系在中药有效物质辨识研究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72届工农兵学员“兔毛蒿”实践小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卫生所[10](1976)在《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兔毛蒿 Filifolium sibiricum Kitam.的抑菌试验表明其挥发油水饱和液对金葡、白葡、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鲍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水煎液、乙醇提取液尚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将其制成膏剂用于疖肿、瘤、臁疮(下肢慢性溃疡)及中耳炎等感染疾患有较好效果。

二、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线叶菊的植物学综述
        1.1.1 线叶菊概况
        1.1.2 线叶菊植物形态特征
        1.1.3 线叶菊的药材性状
        1.1.4 线叶菊的显微特征
    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甾体类化合物
        1.2.3 香豆素类化合物
        1.2.4 苯丙素类化合物
        1.2.5 挥发油类化合物
        1.2.6 其他类化合物
    1.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抑菌作用
        1.3.2 抗炎作用
        1.3.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3.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3.5 其他作用
    1.4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4.1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1.4.2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1.4.3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1.4.4 高速逆流色谱指纹图谱
        1.4.5 毛细管电泳色谱指纹图谱
    1.5 线叶菊质量标准问题
第2章 线叶菊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2.2.2 水分含量测定
        2.2.3 总灰分测定
        2.2.4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2.5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2.2.6 薄层鉴别法
        2.2.7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2.8 不同采收时期线叶菊6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水分含量测定结果
        2.3.2 总灰分测定结果
        2.3.3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结果
        2.3.4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结果
        2.3.5 薄层鉴别结果
        2.3.6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2.3.7 含量测定结果
        2.3.8 指纹图谱的研究
    2.4 小结与讨论
        2.4.1 线叶菊药材检查结果
        2.4.2 线叶菊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的变化
        2.4.3 线叶菊药材的质量控制
        2.4.4 线叶菊药材指纹图谱
第3章 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提取工艺的研究
        3.2.2 除叶绿素工艺的研究
        3.2.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线叶菊总黄酮的研究
    3.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3.3.1 方法学考察
        3.3.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2 水分含量测定
        4.2.3 装量差异检查
        4.2.4 崩解时限检查
        4.2.5 薄层鉴别法
        4.2.6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2.7 HPLC方法学考察
        4.2.8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水分含量测定结果
        4.3.2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4.3.3 崩解时限检查结果
        4.3.4 薄层鉴别结果
        4.3.5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4.3.6 特征色谱峰的指认
        4.3.7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4.3.8 指纹图谱的研究
    4.4 小结与讨论
        4.4.1 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检查
        4.4.2 供试品萃取部位的选择
        4.4.3 对照品的选择
        4.4.4 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控制
        4.4.5 线叶菊总黄酮胶囊指纹图谱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2)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菌种
    1.3 动物
    1.4 仪器
2 方法
    2.1 体外抑菌试验
    2.2 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2.3 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5 急性毒性试验[7]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线叶菊总黄酮的体外抑菌作用
    3.2 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3.3 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3.5 急性毒性
4 讨论

(3)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免疫调节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药品与试剂
        1.1.2 菌种
        1.1.3 实验动物
        1.1.4 仪器
    1.2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3 抑菌试验
        1.3.1 菌液制备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制备
        1.3.3 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制备
        1.3.4 体外抑菌试验
        1.3.5 体内抑菌试验
        (1)分组
        (2)死亡保护率的测定
        1.3.6 免疫试验
        (1)分组及给药方式
        (2)鸡血红细胞的制备
        (3)小鼠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3.7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急性毒性
    2.2 体外抑菌试验
    2.3 体内抑菌试验
    2.4 免疫试验
3 讨论

(4)兔毛蒿有效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部分
    (一)提取和分离
    (二)鉴定

(5)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2.2 溶液的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 线性关系考察
        2.2.4 检测限与定量限考察
    2.3 精密度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2.7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3.1.1 流动相的选择
        3.1.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1.3 柱温的选择
    3.2 溶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3.2.1 提取方法的优化
        3.2.2 水解条件的优选

(6)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菌株
    1.3 仪器
    1.4 动物
    1.5 线叶菊的制备
2 方法
    2.1 体外抗菌实验
        2.1.1 分组
        2.1.2 最低抑菌浓度 (MIC)
        2.1.3 实验菌液的制备
    2.2 体内抗菌实验
        2.2.1 分组
        2.2.2 死亡保护率测定[5]
        2.2.3 实验菌液的制备
        2.2.4 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2.3 体外抗菌的菌体形态观察
3 结果
    3.1 体外抗菌试验
    3.2 体内抗菌试验
    3.3 体外抗菌的菌体形态观察
4 讨论

(7)线叶菊的相关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抑菌作用
    1.2 解热镇静作用
    1.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4 抗炎作用
    1.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 药物化学成分
3 提取工艺

(9)线叶菊药材抑菌“谱—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线叶菊研究进展
        1.1 植物学研究
        1.2 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1.2.1 药材来源
        1.2.2 鉴定依据
        1.3 化学成分研究
        1.4 药理作用
        1.4.1 抑菌作用
        1.4.2 抗炎镇痛解热镇咳作用
        1.4.3 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作用
        1.4.4 对肾盂肾炎模型作用
    2 谱效关系模式研究进展
        2.1 指纹图谱技术
        2.2 药效评价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灰关联度分析
        2.3.2 人工神经网络
        2.3.3 双变量相关分析
        2.3.4 多元线性回归
        2.3.5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3.6 主成分分析法
        2.3.7 典型相关性分析
        2.4 谱效关系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线叶菊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种
        1.2 药品及试剂
        1.3 仪器
        1.4 试剂及配制方法
        1.5 方法
        1.5.1 供试品的制备
        1.5.2 菌种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1.5.3 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打孔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线叶菊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供试液的制备
        1.2.2 色谱指纹图谱测定方法
        1.2.3 方法学考察
        1.2.4 分析时间的确定
        1.2.5 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
        1.2.6 指纹图谱中各峰的指认
    2 结果
        2.1 线叶菊共有模式的建立
        2.1.1 线叶菊共有峰的出峰时间
        2.1.2 指纹图谱相似度
        2.2 HPLC的量化数据特征峰
    2 讨论
    3 小结
第四章 线叶菊抑菌“谱-效”关系建模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建立方程
        1.2.2 验证方程
    2 结果
        2.1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谱-效”方程
        2.1.1 方程的建立
        2.1.2 残差图
        2.1.3 方程的验证
        2.2 大肠杆菌“谱-效”方程
        2.2.1 方程的建立
        2.2.2 残差图
        2.2.3 方程的验证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谱-效”方程
        2.3.1 方程的建立
        2.3.2 残差图
        2.3.3 方程的验证
        2.4 白色葡萄球菌“谱-效”方程
        2.4.1 方程的建立
        2.4.2 残差图
        2.4.3 方程的验证
        2.5 副乙型伤寒杆菌“谱-效”方程
        2.5.1 方程的建立
        2.5.2 残差图
        2.5.3 方程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线叶菊单体成分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种
        1.2 药品及试剂
        1.3 仪器
        1.4 试剂及配制方法
        1.5 方法
        1.5.1 供试品的制备
        1.5.2 菌种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1.5.3 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打孔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D]. 陈智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2]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实验研究[J]. 杨丽敏,马睿婷,乔俊缠,沈晓玲. 中草药, 2012(12)
  • [3]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免疫调节实验研究[J]. 马睿婷,兰耀东,包思成,王来兵,乔俊缠,渠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9)
  • [4]兔毛蒿有效成分的研究[J]. 王栋. 药学学报, 1984(06)
  • [5]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J]. 孙晓琦,乔俊缠,马睿婷,王来兵,渠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20(03)
  • [6]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J]. 王秋红,刘玉婕,吕邵娃,马旭,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2)
  • [7]线叶菊的相关研究及进展[J]. 聂世英,张登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8]兔毛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 张振杰,汪佑民,赵效文,卢兴森. 西北植物学报, 1989(02)
  • [9]线叶菊药材抑菌“谱—效”关系的研究[D]. 赵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4)
  • [10]兔毛蒿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J]. 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72届工农兵学员“兔毛蒿”实践小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卫生所. 中草药通讯, 1976(06)

标签:;  ;  ;  ;  ;  

青蒿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