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1](1967)在《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文中认为 一九六五年五月,铁道部在锦州召开泡沫油卷试验工作会议以后,我段在北京局机务处的具体指导下,积极组织有关人员,采用三结合的办法,全面的展开了泡沫油卷的试验和使用工作。机车车辆采用泡沫塑料代替毛线卷,是工业原料代替农牧原
王善彰,彭歧燕,杨启淳,邓石馥[2](1989)在《铁路系统用油润滑现状及对今后发展的意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铁路机车、车轮、轮缘与钢轨的润滑及内燃机车用柴油等问题的国内外现状作了概括地叙述,针对我国铁路润滑状况及柴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对今后发展工作的一些意见。
单瑞俊[3](2020)在《满足轨道交通阻燃标准的预浸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轨道交通产品的轻量化,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在该行业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易燃。本文以国际化的阻燃标准EN 45545为背景,开展轨道交通用阻燃预浸料研究。考虑到国内只有专业的第三方阻燃测试机构才具备EN 45545阻燃测试仪器及设备,而氧指数、烟密度等测试设备简单易得。因此,本论文通过借鉴基础的氧指数、烟密度等测试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EN 45545阻燃标准的指标分解研究,探索了单一阻燃剂的基础阻燃性能与复配协效后的阻燃性能及EN 45545标准的对应关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在TF1710预浸料树脂体系中分别添加ATH、ZB2335、AP422、AP462、SPB-100或S1500W,制备预浸料及层压板。研究数据显示,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除了添加ATH的试样的压缩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其余阻燃剂的加入均造成压缩性能和层间剪切强度以接近线性的趋势下降;从添加比例对自熄时间和极限氧指数(LOI)的影响来看,阻燃性能:S1500W>ATH≈AP462>ZB2335>AP422>SPB-100;从添加比例与烟密度的关系来看,抑烟性能:ZB2335>AP462>AP422>ATH>SPB-100>S1500W。从机理上对EN 45545标准的要求开展分析,进而借鉴基础的氧指数、烟密度等测试数据进行复配组合与层压板性能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当ATH含量5%,AP422含量7.5%,ZB2335含量12.5%时,改性预浸料制备的CFRP,其热释放量为76 kW/m2、烟密度为236、烟雾浓度为492、临界辐射能量为26 kW/m2、烟毒性为0.124。满足EN 45545标准中R1要求的HL2级别,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李志强[4](2003)在《铁路车辆/轨道系统冲击载荷响应的数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有限元法以方便、快捷、精度高、周期短、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有限元法在机车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克服传统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在建模及计算方面的局限性,比较真实地反映车辆/轨道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采用FEMB前后处理程序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3D非线性动力分析程序来研究车辆/轨道系统冲击动力响应问题,试图将其先进技术深入地应用到车辆/轨道大系统的其它领域,探讨一些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车辆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是铁路轮轨接触式运输系统中最基本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铁路运营速度的提高和运载重量的增加。本文在建立车辆/轨道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车辆通过轨道接头处引起的冲击问题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与车辆/轨道系统现场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了轨道系统的动态响应,为提高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性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本文的研究表明,利用有限元法的思想来研究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问题是可行的,它还具有其他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3)满足轨道交通阻燃标准的预浸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EN 45545阻燃标准 |
1.3 阻燃研究的通用方法 |
1.3.1 化学法 |
1.3.2 物理法 |
1.4 常用阻燃剂 |
1.4.1 无机阻燃剂 |
1.4.2 有机卤系阻燃剂 |
1.4.3 有机磷阻燃剂 |
1.4.4 硅化合物阻燃剂 |
1.4.5 膨胀阻燃剂 |
1.5 阻燃剂技术的新动向 |
1.5.1 超细化纳米技术 |
1.5.2 微胶囊化技术 |
1.5.3 表面改性技术 |
1.5.4 层间组装技术 |
1.5.5 阻燃结构单元接枝技术 |
1.6 国内外阻燃研究现状 |
1.6.1 超细纳米化无机阻燃剂研究现状 |
1.6.2 有机磷阻燃剂研究现状 |
1.6.3 未来阻燃技术发展要求及趋势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一阻燃剂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 |
2.2.3.1 阻燃剂混合比例及树脂混合 |
2.2.3.2 阻燃预浸料的制备 |
2.2.3.3 试样制备 |
2.2.3.4 性能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ATH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1.1 ATH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1.2 ATH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1.3 ATH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2 ZB2335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2.1 ZB2335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2.2 ZB2335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2.3 ZB2335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3 AP422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3.1 AP422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3.2 AP422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3.3 AP422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4 AP462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4.1 AP462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4.2 AP462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4.3 AP462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5 SPB-100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5.1 SPB-100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5.2 SPB-100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5.3 SPB-100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6 S1500W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6.1 S1500W添加量对压缩及ILSS的影响 |
2.3.6.2 S1500W添加量对氧指数及自熄性能的影响 |
2.3.6.3 S1500W添加量对烟密度的影响 |
2.3.7 EN标准的分解与阻燃剂复配组合的拟定 |
第三章 复配阻燃剂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 |
3.2.2.1 阻燃剂混合比例及预浸料制备 |
3.2.2.2 试样制备 |
3.2.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复配组合的压缩及层间剪切性能分析 |
3.3.2 不同复配组合的热失重及最大平均热释放量分析 |
3.3.3 不同复配组合的烟密度及烟雾浓度分析 |
3.3.4 不同复配组合的临界辐射能量分析 |
3.3.5 不同复配组合的烟毒性分析 |
3.3.6 不同复配组合对标EN标准的分析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4)铁路车辆/轨道系统冲击载荷响应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仿真研究的必要性 |
1.3 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5 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计算有限元模型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车辆/轨道系统结构及有限元模型 |
2.1 转向架的作用与组成 |
2.2 轮对 |
2.3 转8A型转向架及有限元模型 |
2.4 轨道系统基本结构及有限元模型 |
2.5 车辆轨道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三章 车辆/轨道系统冲击载荷响应的数值分析 |
3.1 前后处理程序FEMB程序的简介 |
3.2 LS-DYNA程序的算法基础 |
3.3 结构模型的建立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LS-DYNA程序的算法研究 |
4.1 时间积分格式的研究 |
4.2 数值模拟中hourglass现象的研究 |
4.3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的研究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油卷在机车上的应用试验[J]. 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 火车头, 1967(03)
- [2]铁路系统用油润滑现状及对今后发展的意见[J]. 王善彰,彭歧燕,杨启淳,邓石馥.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89(06)
- [3]满足轨道交通阻燃标准的预浸料研究[D]. 单瑞俊.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铁路车辆/轨道系统冲击载荷响应的数值分析[D]. 李志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03(01)
标签: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