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贷款转股权投资

关于贷款转股权投资

一、论贷款转股本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米一五[1](1994)在《论贷款转股本投资》文中指出 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净负债率高,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大多要依靠外部提供。而企业外部融资的来源中,大约有80%是银行贷款。相应的,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总资产

万水庭,邓文松[2](1998)在《抓住机遇 主动出击 参与改制 化险为夷——松滋农行保全资产盘活贷款情况的调查》文中指出 继农村生产责任制、国合商业"四放开"之后,农业银行信贷资产又将经受企业改制的严峻考验。这次企业改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又以第二阶段,即拍卖企业公有财产为主要内容的拍卖阶段对农业银行信贷资产影响最大。据初步统计,截至3月底,全省已完成改制涉及农行企业306家,这些企业改制已悬空农行贷款6.05亿元。松滋全市列入改制的企业137家,其中涉及农行的企业50家,欠农行贷款本金3955万元,占松滋农行信贷资产的18.5%,利息726万元。面对如此大面积企业改制,松滋农行不等不怕,视挑战为机遇,主动出击,参与改制,化解风险,对9家企业现金清收,收回贷款108万元,对11家企业进行了转贷,转贷金

伍岚[3](2006)在《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即MBO(Management Buy-Out),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相对有效的形式,MBO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以及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综合采用了比较、分析和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务操作上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MBO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理论的基础;第三介绍了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第四探讨了此案例成功的原因:政策的许可、政府的大力支持、收购条件的符合、对管理层的有效激励、增资扩股模式的创造使用和后期的有效整合,都是其成功的要素,而后期的有效整合尤为重要。同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尚不合理,融资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政府;最后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虽然我国在过去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管理层收购本身的积极作用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积极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进行探索,加快对管理层收购定价、融资等制度的创新。并对定价的问题提出了可借鉴国外的价值评估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的披露,增加收购价格的透明度,使定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在融资方面提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方式、加强风险投资基金的运用、积极探索融资新方式。

李燕[4](2002)在《BOT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应用》文中提出BOT项目融资方式自1984年产生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fer(移交)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OT是一种有限追索性质的项目融资方式,是代表国际项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其主要内容是,由项目东道国政府或所属机构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外国或本国私营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开发建设项目并在特许经营期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移交给东道国政府。 本文试图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和分析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宏观背景下利用BOT项目融资方式的有关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是: BOT项目融资方式是弥补一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所需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政府或私营部门单方都难以完全独立承担。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公用项目属于竞争性不强的行业,长期收益较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小,风险相对较小,对私人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使得利用国内、外私营部门的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可能。BOT项目为银行、金融机构或私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对于一国政府而言,采用BOT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减少政府直接的财政负担,分散政府的投资风险,避免政府的债务风险,并有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BOT项目融资方式带来的上述优势对于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世界上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仅依靠政府投资已无法满足巨额的资金需求。BOT项目融资方式可以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新形式。利用BOT项目融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引进外资在基础产业方面的比重,有效进行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采用BOT项目融资方式最早是在“八五”计划中提出来的,广西来宾B电厂是我国第一个BOT试点项目。随后,我国在电力、交通、市政建设和环保产业等方面以BOT方式建设了一些项目并获得成功。BOT项目融资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慢,在中国大规模开展BOT项目融资方式还需要解决政策、法规、外汇等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 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分析融资方法的种类入手,对项目融资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是关于BOT项目融资一般理论的系统论述(第1.1节)。根据BOT项目融资的定义,阐明BOT项目融资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第1.2-1、2、3节)。介绍BOT项目融资的参与方与基本运作程序(第1.2-4、5节)。阐明特许权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许双方的主要权责(第1.2-6节)。BOT项目融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的筹资,对BOT项目融资的多种资金来源渠道进行了分析(第1.2-7节)。论述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第1.2-8节)。强调东道国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1.2-9节)。对BOT项目融资方式的特征和利弊进行分析(第1.2-10节)。 第二章,介绍BOT项目融资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背景情况,对BOT项目融资在各国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2.1—1、2节, BOT项目融资在澳人利亚、香港的应川;第2.2-l、2’11,BOT项日融资在非律宾、印度的 应用),并以英台利海峡隧道项日为例进行了 BOT项日触资的实证分听(案例 2.l)。本章 还对 BOT项目融资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和应川前景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第 2.3竹) 第三章,首先从中国引入mT项日融资方式的必要性、有利条什、巳们方式能给中国 带米的奸处等背景分析入手,强调了 BOT项日融资对于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要性(第3.1,3.2-1、2、3尚)。接卜来,本章综合性地论述了BO”r 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变问题(第3.3-l、2节)。根据BOT项日囱引入我 国后的发展脉络,分别介绍我国在电力、交通、巾政基础设施、环保排污等基础部l门以B01” 方式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日的。惰况及典型案例(第3.4-l、2、3、4 、)。以我国提出西部 大汗发战略为契机,探讨在两部大开发中利川 BOT方式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性和 需要首先解决的两个观念性问题(第 3.4-5节)。在本章的最后,对 BOT项日融资方式在中 国的应川前景进行了展望(第 3.5’1\)。 第四章,由了投资环境、兄体运作方式的复个性等囚素的限制,BOT方式在我国尚处 丁探?

钱琦[5](2010)在《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文中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中的自我定位首先是资本输入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蓬勃发展,我国对外投资能力迅猛增强,成为同时在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都拥有重要国家利益的国家。为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方面国家重新整理规范吸引外资的法律政策体系,为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保护和促进对外投资的法律管理体系。由近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可见,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小有成效,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壮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平复,大部分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期,这又为我国的跨国投资者提供绝佳契机。但是,危机也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社会问题激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府干涉市场行为增多。同时,地缘战略竞争激烈,恐怖活动威胁上升,传统的热点问题没有好转。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政治风险开始呈现新的特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通过对予以承保的海外投资在发生保险事故后遭受的损失予以补偿,分担投资者的政治风险,从而鼓励资本的跨国流动。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于梳理能为我国跨境投资者所用的投资保险制度,横向比较分析其优劣,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利用这项制度削减政治风险。而我国国内的海外投资保险仅有此项业务并无专门立法导致投资保险关系缺少法律规范、保险机构缺乏专业监管、保险争议处理依据单薄。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比较各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模式的从而提出立法建议的方式,而是根据目前的国内的承保实务以及已有的多边投资担保的覆盖范围,提出若干关于承保机构的定位、相关概念的定义方式、扩大投保人范围、明确代位权行使范围以及注重与国际相关协议配套呼应具体建议。本文的第一部分评述国际投资保险中的有关基本概念问题。首先介绍投资定义方式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结合中国的双边投资协议签订实务提出今后我国投资定义方式的建议。其次是政治风险相关问题。探讨了政治风险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和经济危机下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并结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险别介绍政治风险的内涵。最后介绍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的有效机制消减机制,包括与东道国政府合作、当地合资等非正式途径以及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主的正式政治风险转移手段。第二部分分析评论中国国内现有的投资保险制度。先结合2009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新数据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肯定投资保险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从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的业务实绩入手,重点评述其对投资者的承保要求,指出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由于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国内的投资保险相配合以实现对投资者的政治风险消减,故也放在此部分论述,分析其中政治风险消减相关的条款。第三部分评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为我国海外投资提供的保险服务。通过其公布的年度报告和在中国的承保情况分析其对中国的促进作用和不到之处。比较其与中国信保在承保条件规定上的异同,肯定其成熟的立法经验,指出可借鉴之处。但是通过分析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投票权分配以及决定机制,揭示其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作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其功能定位等缘故,不能为我国的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保险服务。第四部分先就立法缺失带来的投资者权益维护缺少准绳,承保机构行为缺乏监管等证明立法的重要性,并针对上文对已有制度的总结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王权[6](2014)在《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巴塞尔资本协议I》、《巴塞尔资本协议II》重点约束的风险类别,更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在风险控制方面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尚缺乏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建设,风险定量分析不足,信贷风险的研究并没有将信贷内控评价机制考虑在内。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商业银行发展有较长的历史积累,发展的成熟度、市场化很高,商业银行历史数据连续性强,风险定量分析被广泛运用,商业银行外围的监管制度性也很强。美国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当然,在本次金融风暴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吸取和反思。本论文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国际比较分析、数学模型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部分章节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献研究。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本文共由10章构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从当前欧美金融危机日益发展现状开始探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势严峻主要受金融危机影响,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信贷业务,其风险也愈发凸显,需要全面加强管理。本文选取了美国商业银行作为参照物进行研究,导论部分主要从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论文的框架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等五节论述。第2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介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界定和论述了基本概念、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环节以及信贷风险管理框架,同时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遍执行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巴塞尔资本协议II》、《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也做一概述。第3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综述。主要包括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风险经济资本理论以及《巴塞尔资本协议I》、《巴塞尔资本协议II》、《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中的有关理论。第4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历史沿革与特点。主要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一般特点。第5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用评级。本章从信用评级标准与原则(主要对客户如何分类,评级遵循的原则、特点等)、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以及用案例说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运用。第6章研究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风险识别。主要从影响信贷风险主要因素及形成风险内生性研究、各类信贷风险显性或逻辑特征(如美国商业银行对客户风险如财务、资金流动性、企业产品周期性等,再如金融产品风险表内外产品风险,又如市场风险及国别风险等)、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风险识别的主要信用工具以及风险信用工具量化模型设计及运用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7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缓释方式。主要从美国商业银行的一般缓释方式、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缓释偏好及抵押品(抵押品主要是指如何建立合格抵押品)以及以实例分析资产组合管理的缓释作用等三节来论述。第8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计量与评估。本章涉及到许多数学模型分析,对美国商业银行风险计量与评估研究,主要从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资产的计量、风险加权资产与经济资本的确定与计量、各类风险评估与模型建立设计(如国别风险传统方法、古典信用评估法或z值模型、ZETA和多重差异模型;以LIGIT分析建立多重贝努利实验)。第9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主要从内外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包括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控框架内容、内控管理工具与目标以及内控制度与软性约束。第10章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的经验启示。启示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如加强信贷风险识别、信用工具运用、风险计量等方面的启示;二是强化信贷风险里内控机制,积极培育良好的信贷文化。

孙泽蕤[7](2002)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在中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提出了虽然由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 ,在管理层收购涉及的产权交易中存在权利寻租 ,但是管理收购对我国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权交易的多元化等还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韦明升[8](2006)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收购、经营、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1999年中国政府组建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明确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期为10年。就目前不良资产处理速度和进程来看,有望在2006年底之前债权资产处置完毕。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是按照原有的规划在处理完巨额不良资产后自行解散,还是依托在处理不良资产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人才优势,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转制成为真正的市场投资主体? 2004年初,国务院批复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时明确表示:在完成政策性收购不良资产处置回收任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这无疑给正处于迷航中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明了航向。文章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6年来的运作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析,在总结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所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同时借鉴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走向——以商业化收购和管理银行不良资产,经营多种投资银行业务的国家控股的金融公司。

方荣岳[9](2005)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重构 ——一种内部人控制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对该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具体来说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企业的股份的行为,从而改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企业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的本质是对企业权利结构的重构,就是部分地将管理层由事前确定的交易关系转向事后确定使其有条件地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从而制度性地将其与股东的关系拉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我国国企改革正处于一个国有产权市场化的阶段,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产权改造的手段,在我国已经备受瞩目,引起了理论和实践中很大的争论。目前,国内理论和实业界更关注的是管理层收购将在日渐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种可以成为主流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有效手段,还是一种企业的某些内部人打着产权改革的幌子进行寻租行为的工具?特别是管理层收购是否天生具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特质? 本文着重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经济意义、激励效果和经济效率,指出管理层收购的正面和积极意义。论文指出,MBO作为一种改革工具本身不具有道德含义,对其的认识应该采取一种理性中立的态度。在改制的过程中,MBO可能会被某些人用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但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MBO本身。论文通过分析指出,造成目前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和管理层收购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管理层收购本身,而在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尤其是执法问题不完备的情形下,管理层收购应该慎重对待,但是因为现有问题的存在而否定管理层收购甚至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观点存在着本质上的错误。在制度层面上,一方面通过《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或完善,强化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从而确保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确保公司治理的效果。 本论文共包括7章。 第1章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同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并从共同代理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几种公司治理

秦晖[10](2003)在《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文中指出

二、论贷款转股本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贷款转股本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3)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体系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及动因分析
    2.1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激励机制理论
    2.2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分析
        2.2.1 管理层动因分析
        2.2.2 企业理论动因分析
        2.2.3 政策动因分析
第三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介绍
    3.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背景
    3.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
    3.3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实施后的效果
第四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的分析
    4.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成功的原因
        4.1.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一般分析
        4.1.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特色分析
    4.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4.2.1 公司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问题
        4.2.2 融资的问题
        4.2.3 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第五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的启示
    5.1 在中小型国有企业试点实行MBO的重要意义
    5.2 MBO在我国现阶段国企改革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5.2.1 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
        5.2.2 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5.2.3 有利于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成长
    5.3 MBO运作中难点的建议
        5.3.1 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定价的建议
        5.3.2 管理层收购融资安排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4)BOT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1. 项目融资概述
    1.1 融资方式的种类
    1.2 BOT项目融资
        1.2-1 BOT项目融资的基本概念
        1.2-2 BOT项目融资的适用领域: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1.2-3 BOT项目融资的几种演变形式
        1.2-4 BOT项目融资的参与方
        1.2-5 BOT项目融资的基本运作程序
        1.2-6 特许权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许双方的主要权责
        1.2-7 BOT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1.2-8 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1.2-9 BOT项目融资中东道国政府的作用
        1.2-10 BOT项目融资方式的特征
        1.2-11 BOT项目融资的利弊分析
2. BOT项目融资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1 BOT项目融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用
        2.1-1 BOT项目融资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2.1-2 BOT项目融资在香港的应用
        案例2.1-1 英吉利海峡隧道项目(或称欧洲隧道项目)
    2.2 BOT项目融资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2.2-1 BOT项目融资在菲律宾的应用
        2.2-2 BOT项目融资在印度的应用
    2.3 BOT项目融资的发展趋势
3. BOT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3.1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的背景分析
    3.2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3.2-1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3.2-2 我国推行BOT项目融资能够带来的好处
        3.2-3 我国推行BOT项目融资方式的有利条件
    3.3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的现状
        3.3-1 BOT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3-2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中国BOT项目融资应用案例
        3.4-1 电力BOT项目
        案例3.4-1-1 深圳沙角B电厂
        案例3.4-1-2 广西来宾B电厂(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正式批准的BOT试点项目)
        3.4-2 BOT项目融资在中国交通运输项目领域的应用
        3.4-3 BOT项目融资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
        3.4-4 BOT项目融资在中国环保产业的应用
        案例3.4-4-1 广州市西朗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3.4-5 BOT项目融资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3.5 中国BOT项目应用前景
4. BOT项目融资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中国开展BOT项目融资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2 我国开展BOT项目融资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5)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保险中的基本概念问题
    一、投资的定义方式发展
        (一) 投资的定义类型和形式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双边投资协议中投资定义发展
    二、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问题
        (一) 政治风险的内涵
        (二) 政治风险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三) 经济危机下政治风险的新发展
    三、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分担机制
        (一) 非正式的政治风险消减方式
        (二) 正式的政治风险消减方式
第二章 中国投资保险制度评述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信保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评述
        (一)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实务介绍
        (二) 中国信保提供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分析
    三、保护海外中资的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分析
        (一) 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中代位权的法理分析
        (二) 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中政治风险相关条款分析
第三章 多边投资担保制度评述
    一、MIGA 的承保实践和在中国的实务
        (一) MIGA 的承保实践
        (二) MIGA 在中国的承保实践
        (三) 中国企业在MIGA 投保实践
    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承保制度评析
        (一) MIGA 承保项目及发展
        (二) MIGA 对合格投资的要求
    三、MIGA 的担保制度缺陷分析
        (一) 东道国投资条件的模糊性
        (二) MIGA 决策机制的事实上的不合理性
        (三) MIGA 功能定位导致承保能力有限
第四章 建立我国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一、建立中国国内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 维护投保人的法律利益的需要
        (二) 现有投资保险业务缺乏专业监管
        (三) 中国投资者投保意识欠缺
    二、建立中国国内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具体建议
        (一) 明确投资保险业务的承保机构
        (二) 概念界定时采用特性加列举的开放式定义
        (三) 将自然人纳入正常合格投保人的范畴
        (四) 代位权的行使中超出赔付部分的归属问题
        (五) 加强国内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国际条约的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1.3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各章主要内容
        1.3.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风险
        2.1.2 信贷风险
        2.1.3 信贷风险管理
    2.2 风险分类
        2.2.1 信贷风险
        2.2.2 市场风险
        2.2.3 操作风险
        2.2.4 流动性风险
        2.2.5 法律风险
    2.3 一般特点
        2.3.1 客观存在性
        2.3.2 复杂多样性
        2.3.3 加速传染性
        2.3.4 内外相关性
        2.3.5 可控性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环节
        2.4.1 风险评级
        2.4.2 风险识别
        2.4.3 风险缓释
        2.4.4 风险计量
        2.4.5 风险评价
    2.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2.5.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2.5.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2.5.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2.5.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
第3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3.1 资产、负债及综合管理理论
        3.1.1 资产管理理论
        3.1.2 负债管理论
        3.1.3 资产负债管理综合理论
    3.2 风险资产管理
    3.3 资产组合管理管理论
    3.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3.5 风险经济资本理论
    3.6 《巴塞尔资本协议》
        3.6.1 《巴塞尔资本协议 I》简述及局限性
        3.6.2 《巴塞尔资本协议 II》简述及局限性
        3.6.3 《巴塞尔资本协议 III》简述及背景
        3.6.4 《巴塞尔资本协议 III》实施与影响
第4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历史沿革与特点
    4.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历史沿革
        4.1.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
        4.1.2 美国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变迁
    4.2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特点
        4.2.1 多元化严格的监管与市场约束
        4.2.2 稳健经营原则
        4.2.3 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4.2.4 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
        4.2.5 发达贷款二级市场和风险管理衍生工具市场
        4.2.6 为风险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及服务机构
        4.2.7 领先的风险战略管理导向
        4.2.8 全面风险管理(ERM)体制
第5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用评级
    5.1 信用评级的原则与标准
        5.1.1 客户分类原则
        5.1.2 信用评级标准
    5.2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5.2.1 定量指标
        5.2.2 定性指标
    5.3 信用评级方法
        5.3.1 传统评级法
        5.3.2 模型法
    5.4 信用评级方法
        5.4.1 传统评级法
        5.4.2 模型法
第6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风险识别
    6.1 信贷风险成因与内生机制
        6.1.1 信贷风险成因
        6.1.2 信贷风险的基本要素
        6.1.3 信贷风险内在机制
    6.2 信贷风险主要特征
        6.2.1 信贷风险的共性特征
        6.2.2 信贷风险的个性特征
    6.3 各类信贷风险特征描述
        6.3.1 客户违约风险
        6.3.2 表内外信贷产品风险
        6.3.3 信贷市场风险
    6.4 信贷风险识别与管理
        6.4.1 信贷风险识别主要流程
        6.4.2 部分信贷风险识别与管理
第7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缓释方式
    7.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一般缓释方式
        7.1.1 信用评级缓释
        7.1.2 契约性
        7.1.3 政府担保
    7.2 抵押品偏好
        7.2.1 流动性强抵押品(现金类/结构化/证券化等产品)
        7.2.2 实物抵押品
    7.3 资产组合管理
        7.3.1 资产组合管理缓释原理
        7.3.2 资产组合管理实证分析
第8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计量与评估
    8.1 风险计量发展背景及现状
        8.1.1 风险计量的发展历程
        8.1.2 风险计量发展迅速原因
    8.2 风险计量方法与种类
        8.2.1 风险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法、模型法)
        8.2.2 风险计量种类
    8.3 《巴塞尔资本协议》下各类信贷风险的计量
        8.3.1 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及违约风险资产的计量
        8.3.2 风险加权资产与经济资本的计量
    8.4 信贷风险的模型设计与建立(以国别风险和客户风险为例)
        8.4.1 国别风险
        8.4.2 客户信贷风险(以 LOGIT 分析建立多重贝努利实验)
第9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9.1 美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要素、内容及制度框架
        9.1.1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与内容
        9.1.2 美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框架
    9.2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管理工具及内控目标
        9.2.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管理工具
        9.2.2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目标
    9.3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及软性约束
        9.3.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控机制
        9.3.2 信贷风险内控的软性约束——信贷文化
第10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10.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10.1.1 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0.1.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问题
    10.2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0.2.1 加快推进以信用评级方式为基础的相关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的信贷风险评价与计量
        10.2.2 重视资产组合管理和资产证券化,提升风险缓释能力
        10.2.3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内控机制,特别是积极设计好的信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7)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层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一) 杠杆收购与管理层收购
        1.概念。
        2.杠杆收购与管理层收购产生的经济金融背景。
        (1) 美国1982年以来经济持续增长, 使所有类型的兼并与收购活动都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2) 美国经济的持续的通货膨胀。
        (3) 持续的通货膨胀提供了再投资减少纳税的机会。
        (4) 一系列解除对金融机构管制的法令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系列新的税法刺激了重组与接管活动的兴旺发展。
        (5) 从1980年开始, 美国政府改变了反托拉斯理念。
    (二) 管理层收购分析
        1.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目标公司的特点分析。
        (1)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所处产业的分析。
        (2)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财务分析。
        (3)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管理分析。
        2.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原因分析。
        (1) 当目标公司是股票在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时, 这类公司通常被收购后即转为私人控股, 股票停止上市交易, 所以这种MBO又称为企业的“非市场化”。根据目的的不同, 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 基层经理人员的创业尝试。
        第二, 作为对实际或预期敌意收购的防御。
        第三, 作为大额股票转让的途径。
        第四, 公司希望摆脱公司上市制度的约束。
        (2) 进入20世纪80年代, 一些多种经营的集团逆向操作, 出售其累赘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甚至从某些特定行业完全退出, 以便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或者是改变经营重点, 将原来的边缘产业定为核心产业, 从而出售其余部分业务 (包括核心业务) 。这时候最愿意购买公司的人, 往往是最了解情况的内部管理者。出售决策作出后, 出价高低并非卖主考虑的唯一因素。以下几种情况会增强管理者购买的竞争能力:
        一是卖主出于非财务目标的考虑。
        二是管理者已拥有目标公司很大比例的股份, 或掌握了不为卖方和外部竞争者所知晓的重要内幕消息。
        三是与集团分离后, 新独立的企业与原母公司还保持一定的贸易联系 (作为原料供应商或客户) 。
        (3) 公营部门进行私有化时也可能选择管理层收购。公营部门私有化有4种情况:将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将国有企业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 再分别卖出, 原企业成为多个独立的私营企业;多种经营的庞杂的公众集团公司出售其边缘业务, 继续保留其核心业务;地方政府或准政府部门出售一些地方性服务机构。
        3.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操作程序。
        (1) 筹措收购所需要的资金, 以及设计出一套管理人员激励体系。
        (2) 组织起来的收购集团购买目标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股票, 并使其转为非上市 (购买股票形式) , 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资产 (购买资产形式) 。
        (3) 管理人员通过削减经营成本, 改变市场战略, 力图增加利润和现金流量。
        (4) 如果调整后的公司能够更加强大, 并且该投资集团的目标已经达到, 取得一定的经营绩效, 该集团可能使公司重新变为公众持股公司。
        4.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结果分析。
        5.管理层收购的意义。
        (1) MBO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新整合企业业务。
        (2) 通过MBO, 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二、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收购兼并浪潮中的实施研究
    (一)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分析
        1.我国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2.管理层收购也是我国进行产权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
        3.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兴起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前提条件。
        4.我国民营企业的后续发展也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可能性。
        5.外资、三资、合资企业的发展也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可能性。
        6.国有股的减持与退出为当前管理层收购提供了政策机会。
    (二) 在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法律问题。
        2.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观念问题。
        (1) 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权收购该企业。
        (2) 我国的企业家自担风险的能力和魄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安排问题。
        (1) 法律方面的限制:
        (2) 资本市场不发达:
        (3) 投资银行发展滞后:
        (4) 其他条件制约:
        4.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其他问题。
        (1) 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股票来源问题。
        (2) 关于股票变现的约束问题分析。
    (三) 在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实分析

(8)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主要观点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
    第一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概述
    第三节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现实的选择
第二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状况及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6年来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机遇
    第三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国际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未来发展模式及借鉴
    第一节 美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第二节 瑞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第三节 韩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第四节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四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的可行性
    第三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目录

(9)管理层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重构 ——一种内部人控制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基本概念
    0.3 论文的结构安排
    0.4 基本结论和创新点
1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1 企业理论基础
        1.1.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1.1.2 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
        1.1.3 企业的完备契约观点:委托-代理理论
        1.1.4 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共同代理视角
        1.1.5 寻租理论
        1.1.6 企业的产权视角
        1.1.7 不完备缔约理论
    1.2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1.2.1 公司治理的目标:一种共同代理的视角
        1.2.2 所有权的集中或大股东持股
        1.2.3 授权监督与大债权人的作用
        1.2.4 接管机制
        1.2.5 董事会模型
        1.2.6 经理人补偿机制
        1.2.7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 本章小结
2 内部人控制下的管理层收购:管理者私人激励的考察
    2.1 内部人控制及其治理
        2.1.1 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
        2.1.2 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
        2.1.3 中国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2.1.4 内部人控制的治理
    2.2 MBO与股权激励
        2.2.1 管理者的激励:现代激励理论的解释
        2.2.2 股权激励及其强度
    2.3 MBO中的控制权激励
        2.3.1 企业的控制权与控制权的配置
        2.3.2 管理层收购与控制权的有效配置
        2.3.3 多委托人情形——共同代理
        2.3.4 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权威配置
    2.4 外部治理与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
    2.5 中国企业MBO的激励与约束
    2.6 本章小结
3 管理层持股私人激励的实证研究:沪市公司管理层的观点
    3.1 引言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安排
    3.3 问卷分析
        3.3.1 样本公司基本情况
        3.3.2 对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基本判断
        3.3.3 对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需求情况的调查
        3.3.4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主要影响
        3.3.5 对管理层持股的主要建议
    3.4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管理层收购:社会效率和公平角度的考察
    4.1 MBO的成本与收益
        4.1.1 劳动契约重构
        4.1.2 代理成本效应
        4.1.3 不对称信息和过低定价
        4.1.4 决策效率的提高
        4.1.5 税收优势
    4.2 MBO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检验
        4.2.1 MBO与企业绩效: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
        4.2.2 MBO与企业绩效:中国的经验发现
    4.3 MBO:效率与公平能否兼得?
    4.4 中国MBO的改革价值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公司治理失灵
    5.1 公司治理的理性考察
        5.1.1 分散所有权结构并非企业所有权结构的高级形式
        5.1.2 不同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
    5.2 我国MBO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争论
        5.2.1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问题
        5.2.2 一些争论
    5.3 MBO问题的理性认识:治理失灵的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
    6.1 中国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6.2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改革
    6.3 MBO实施的正当程序及其监督
        6.3.1 MBO实施的正当程序
        6.3.2 对MBO实施的正当程序的监督
    6.4 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调查问卷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四、论贷款转股本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贷款转股本投资[J]. 米一五. 金融经济, 1994(01)
  • [2]抓住机遇 主动出击 参与改制 化险为夷——松滋农行保全资产盘活贷款情况的调查[J]. 万水庭,邓文松.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1998(05)
  • [3]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D]. 伍岚.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4]BOT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应用[D]. 李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5]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D]. 钱琦.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6]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王权. 吉林大学, 2014(09)
  • [7]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层收购研究[J]. 孙泽蕤. 财经研究, 2002(01)
  • [8]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D]. 韦明升. 广西大学, 2006(01)
  • [9]管理层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重构 ——一种内部人控制的分析视角[D]. 方荣岳. 复旦大学, 2005(07)
  • [10]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J]. 秦晖. 战略与管理, 2003(01)

标签:;  ;  ;  ;  ;  

关于贷款转股权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