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脂多糖预防感冒326例观察

大肠埃希菌脂多糖预防感冒326例观察

一、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兰州军区气管炎防治协作组[1](1976)在《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文中认为 我们遵照毛主席"预防为主"的教导,根据全军关于"预防感冒研究座谈会"精神及军区卫生部指示,由军区总医院、解放军第4医院、军区卫生防疫检验所及兰石厂防治慢

梁受洪[2](1980)在《免疫佐剂在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小儿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RI)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影响小儿健康、危害小儿生命的多发病。据由全国20个重点医院组成的小儿RI调查协作组1976年的调查,RI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为多见。这三类疾病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预防方法基本相同。近年来由于免疫学的进展,对RI的病

苏志诚[3](2013)在《台湾牛樟芝的性味归经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樟芝虽然已存在台湾民间用药有两三百年历史,但直到1990年,才由大陆着名真菌学者与台湾台北大学学者共同发表“我国台湾产灵芝属一新种-樟芝”,正式将牛樟芝公开于世人,但研究牛樟芝的风潮却是自2000年之后在台湾才逐渐兴起。野生牛樟芝的神奇与珍贵即在它含有许多复杂的成分与其生理活性成分,经由现代的分离与分析技术,已知包含:三萜类化合物、多醣体、超氧歧化酶、腺苷、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核酸、凝集素、胺基酸、固醇类和木质素等。尤其是三萜类化合物与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在西方医学上,已有诸多文献资料供为证明。目的和意义:牛樟芝含有较灵芝多达十多倍的三萜类化合物质,是故有关牛樟芝的研究论文几乎以西方医学的观点论证其医疗与保健的功效。本研究则以中医学观点,探讨牛樟芝在中药学上的定位,参酌大量的博士与硕士论文数据,以及亲访专家、学者与中医师等人所得信息。方法:先经由文献资料的搜集,将台湾牛樟芝的发展与药理研究资料汇整,其次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药学》,编写牛樟芝的各项中药性能,最后并以修正德菲法探讨牛樟芝的临床配伍中药。结果:牛樟芝可分类为清热解毒药,其性味为“辛”、“苦”且“微甘”等三味,是为寒性药;归经为肝、胆与肺等三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咽、清肝泻火、散瘀止痛。再以修正式德菲法探究牛樟芝在治疗肿瘤疾病时,依患者体质论证时,以牛樟芝为君药、可应用配伍中药。研究得知,当患者体质为阴虚时,可配伍为中药者,可有麦冬、沙参、黄芪、百合;当患者体质为阴实时,可配伍为中药者,可有丹参、红花、桃仁;当患者体质为阳虚时,可配伍为中药者,可有黄芪与白术;当患者体质为阳实时,可配伍为中药者,可有金银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连翘、蒲公英、夏枯草、生地黄;当患者体质为阴阳夹杂时,可配伍为中药者,可有女贞子。结论:牛樟芝必须建基于中医药学上的应用,使其发展为台湾特色的中药材,未来可在医疗与保健用途上皆可以为全世界所用。

齐茜[4](2014)在《潍坊地区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是近年来肉鸡群中流行的以支气管栓塞、肺水肿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侵害10-30日龄的肉仔鸡,发病急,死亡快,对肉鸡养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研究对潍坊地区肉鸡饲养场中支气管栓塞病进行流行情况调查;从典型病例中分离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利用分离到的病原进行疾病复制试验,证实分离到的病原确实为该病的致病因素,且两种病原间有协同致病作用;利用敏感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将分离病原制备了油乳剂疫苗用于临床,为有效防控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潍坊市不同地区24个典型肉仔鸡支气管栓塞病例进行病原分离,共分离到2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18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其中大肠杆菌分离率为91.7%,对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检出O78、O4、O107、O130、O76、O1、O32七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O78、O4、O107,占分离总数的77.3%。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细菌对11种常用药物均出现不同的耐药性。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率为75%,测定分离毒株的EID50在10-6-10-9之间。用分离到的一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别与分离到的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进行联合致病试验,结果显示: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大肠杆菌有协同致病作用,能够导致肉仔鸡产生明显的支气管栓塞和肺水肿等病变;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分别与O4、O78、O107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联合感染肉仔鸡,死亡率为65%、90%和70%,明显高于大肠杆菌单独感染时的死亡率55%、70%和60%,也明显高于H9亚型禽流感病毒单独感染的死亡率10%。细菌与病毒联合感染后检测大肠杆菌在鸡心血中的动态分布的结果显示: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O78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共同感染的肉仔鸡心血中大肠杆菌较大肠杆菌单独感染出现时间早,维持时间长,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气管内接种O78血清型大肠杆菌的鸡群。对潍坊32所肉鸡养殖场中支气管栓塞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病高发期在10-30日龄,死亡率随着肉仔鸡日龄的增加有所降低;支气管栓塞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秋末、冬春季节多发;饲养管理条件好,用药科学合理的养殖场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饲养条件差的养殖场低。本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加强环境监控,做好清洁卫生,改善棚舍内空气质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药物治疗需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经药敏试验后选出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治愈率在60%以上。用分离到的细菌和病毒制成细菌-病毒二联油乳剂疫苗免疫肉仔鸡,能对相应病原的感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朱宏飞[5](2012)在《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遗传分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I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是专性人类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由于它的致畸率、致死率和发病率一直较高,所以这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鉴于脑膜炎奈瑟氏菌的重要性,有必要对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的接触进行传播,呼吸道首先接触到这类细菌。在大约10%人的鼻腔中携带脑膜炎奈瑟氏菌并且不致病,一旦这种细菌有机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或者是脑脊液就会引发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细胞外覆盖的荚膜是重要的毒力因子,根据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成分和免疫反应性等特点,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12个血清群,即A、B、C、Y、W135、29E、X、Z、H、I、K和L等血清群,而A、B、C、W135, X和Y血清群的菌株引起90%以上的感染,属于常见的血清群,而其余的几个血清群常被称为稀有血清群,它们引起的只是零星的感染或者是处于携带状态。关于常见血清群的报道要比稀有血清群的多。A、B、C、29E、W135, X和Y血清群的菌株荚膜基因簇序列可以在GenBank数据库中找到,而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至今还没有破译,这对于针对荚膜的疫苗研发和针对防控的血清群的检测以及进化研究造成严重的障碍,所以有必要破译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分析它们荚膜基因簇内的基因功能,特别是荚膜多糖的合成和转运基因,它们的序列对于种和血清群的检测十分必要。本研究的首要任务利用鸟枪库破译了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分别得到了23,488、24,676、27,709、18,453和21,871bp的序列,注释出来与这些序列相对应的开放阅读框分别是19、18、22、14和15。通过Clustal X的比对发现I和K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序列一致性达到了99%,而它们的荚膜多糖成分所有不同,所以推测造成荚膜多糖成分不同的一个异构酶基因应该位于荚膜基因簇之外。Glycerol-3-PO4是H和Z血清群的荚膜多糖的共有成分,它们的基因种类和功能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序列和基因种类比较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基因簇的整体进化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利用血清群特异性的基因和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种特有基因,开发了能够检测所有12个血清群的多重PCR实验,连续使用三个多重PCR可以区分全部的血清群,多重PCR实验还可以把血清学上分不了群的菌株通过这种遗传学的方法直接分群。在检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区分稀有血清群和不可分群菌株的血清群类型。每个被检测的脑膜炎奈瑟氏菌都应该得到三个扩增子,其中的一个扩增子是利用条带大小不同来区分血清群,另外两个条带,即ctrA和porA都是鉴定种,排除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淋病奈瑟氏菌和嗜乳糖奈瑟氏菌。用于分群检测的多重PCR实验的性能要用准确性和灵敏度来验证。97个已知血清群的临床分离脑膜炎奈瑟氏菌株对多重PCR准确性进行检验,得到准确率为100%。46个未知血清群的临床分离株作为多重PCR的双盲实验标本。最后的多重PCR试验的结果和血清学上的分群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是准确率达到了98%。经过多次的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基因组DNA和在非培养条件下的模拟临床脑脊液标本中菌株数量的灵敏度。本研究所有的血清群的基因组DNA的灵敏度是1ng/20μL,相当于~4×105个基因组数量。非培养模拟脑脊液标本的灵敏度是~3×105CFU/ml,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脑脊液标本或者是菌株基因组DNA的分群检测。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代表菌种,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大多数不致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细胞外有三种形式的抗原,即菌体(O)、荚膜(K)和鞭毛(H)等抗原。由于菌体外的脂多糖的结构类型很多,仅菌体抗原(O抗原)的种类就有180多个血清型。大肠杆菌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可以引起肠道感染、粘膜感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还可以引起猪、牛和羊等家畜的疾病。脂多糖是大肠杆菌细胞外的主要表面成分,对致病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组成由核心多糖、O-特异性多糖侧链、类脂A三个部分共价连接而成。O-特异性多糖链又称O抗原多糖侧链,简称O抗原,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的特点。负责O抗原合成的基因一般都是在细菌的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大肠杆菌O抗原基因簇通常位于galF和gnd基因之间,少数例外。由于O抗原在细菌的致病性和进化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破译了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基因簇,并测定了它的结构。经过序列分析发现,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基因簇注释出12个开放阅读框,包括GDP-L-Fuc合成酶基因(gmd、fcl、gmm、manC和manB)、糖基转移酶基因(wfcV、wfcW、wfcX、wfcY和wfcZ)和寡糖单位处理酶基因(wzy和wzx),O抗原的合成属于Wzy/Wzx依赖型。测定的多糖结构式如下:通过和现有的多糖结构的比较,确定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的多糖结构在细菌多糖中没有相同的类型,因此确定了这种结构是细菌中是独有的。

王金和[6](2017)在《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物所需微量元素中,锌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通过益生菌将无机锌转化为有机锌,不仅有利于提高动物对锌的吸收利用率,还能够发挥微量元素和益生素的双重功效。本研究筛选了制备富锌益生素条件,研究了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方面的影响及初步机制,并进行了富锌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内容如下:(1)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利用嗜酸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凝结芽孢杆菌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发酵培养条件的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最佳优化发酵培养条件为50 mg/m L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和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中比例为1:200,混合种子液接种量比例为5%,发酵温度35℃,培养时间为36 h,烘干温度为60℃;制备的富锌益生菌总活菌数达到9.07×109cfu/g,有机锌转化率达到76.82%,动物试验安全。(2)富锌益生素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富锌益生素不同剂量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研究发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提高了日平均产蛋量、产蛋率、平均蛋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哈夫单位,降低了蛋黄胆固醇含量和软破壳蛋率,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血液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数目,提高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GOT)、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Ca2+、无机P的含量,提高了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三碘甲状原氨酸(T3)、四碘甲状原氨酸(T4)、孕酮(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卵泡激素(FSH)的含量,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降低了血糖(G LU)、尿酸(U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二醛(MDA)的含量,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3)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不同富锌益生素添加水平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免疫机能实验表明: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蛋雏鸡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提高了血清中IL-2、IFN-γ的含量,提高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免疫后禽流感(AI)、新城疫(ND)的抗体水平,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对蛋雏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攻毒试验表明,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平均使大肠杆菌发病率降低了40.00%,死亡率降低了68.12%;鸡白痢沙门氏菌发病率降低了42.79%,死亡率降低了62.49%;鸡葡萄球菌发病率降低了46.67%,死亡率降低了66.67%。16S rDNA测序表明,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致病性微生物类群明显减少。菌种培养计数结果表明,试验后和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9.41%(P<0.05);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7.63%(P<0.05);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8.31%(P<0.05);拟杆菌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4.76%(P>0.05);消化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3.70%(P>0.05),肠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2.12%(P<0.05),葡萄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73%(P<0.05)。综上所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促进了蛋鸡生长发育,提高了生产性能;明显改善了蛋鸡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富锌益生素改善蛋鸡免疫器官指数、促进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增强蛋鸡肠道有益菌数量可能是其提高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主要作用机理。

宋舟[7](2013)在《中药方剂香芪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药制剂香芪汤是我们实验室在中兽医学理论指导下,经众多药物筛选,最终确定由穿心莲、黄芪、香附按一定比例组成方剂后加工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健脾和补中益气的功效。于攻菌前3d给鸡投喂,对人工感染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鸡只的保护率达90.0%,对出现典型症状的发病鸡只用该制剂进行治疗,治愈率达到88.3%,其效果接近左氧氟沙星。然而,体外抑菌试验效果并没有左氧氟沙星或某些抗生素明显,我们分析该制剂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可能另有其药理机制。因此,我们拟从香芪汤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试验以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探讨基础,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分别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法,研究了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的体外抗炎活性及其抗炎作用机制。在炎性反应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分泌不同功能的细胞因子,间接或直接参与炎症反应过程。当机体受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刺激后,体内巨噬细胞能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抑炎因子,介导多种炎症性疾病过程。因此,通过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调控,能够达到一定的拮抗炎症的作用。本试验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建立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对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LPS单独处理巨噬细胞18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IL-1β、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极显着升高,给予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芪汤(1mg·L-1和5mg·L-1)预处理3h后,能够极显着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水平(P<0.01),说明中药制剂香芪汤可以通过抑制TNF-α的分泌,降低炎症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香芪汤具体的抗炎活性,我们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分别给予5mg·L-1的香芪汤、0.2mg·L-1的黄芪甲苷、0.02mg·L-1的α-香附酮和0.2mg·L-1的穿心莲内酯预处理巨噬细胞3h,与LPS共孵育18h后,与LPS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均能够极显着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水平(P<0.01),极显着升高IL-10的分泌水平(P<0.01)。实验结果表明,香芪汤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提高抑炎因子的表达量发挥其抗炎作用。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两种介导炎症反应的信号级联途径。其中,MAPK家族主要成员ERK1/2、JNK1/2和p38MAPK均可参与对炎症的调控。静息状态下,NF-κB和IκB聚合形成异源三聚体,以非活化的方式存在于胞浆中,在脂多糖(LPS)的作用下,IκB发生降解,释放出NF-κB异源二聚体,进而转移至细胞核内,启动各种炎症介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发挥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因此,以MAPK和NF-κB作为控制炎症的阻断靶点,被认为是抗炎机制的重要环节。本试验以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探讨基础,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通过Western-blot方法,研究了香芪汤对巨噬细胞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1mg·L-1的LPS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18h后,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极显着升高,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芪汤预处理巨噬细胞3h后,1mg·L-1和5mg·L-1的香芪汤能够极显着抑制p-ERK1/2的表达(P<0.01),提示香芪汤可以通过抑制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实现其抗炎作用。为进一步确定香芪汤具体的抗炎机制,我们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预处理巨噬细胞3h,与LPS共孵育18h后,与LPS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均能够极显着降低ERK1/2、JNK1/2和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1)。同时,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能够极显着升高NF-κB信号通路中p65和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极显着降低p-p65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量(P<0.01)。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制剂香芪汤可以通过阻断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其抗炎作用。环氧化酶2(COX-2)是花生四烯酸裂解为前列腺素(PG)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的限速酶,在炎症和疼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本试验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建立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香芪汤对巨噬细胞COX-2信号级联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能够极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PGE2的分泌量(P<0.01);1mg·L-1的LPS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18h后,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芪汤预处理巨噬细胞3h后,1mg·L-1和5mg·L-1的香芪汤能够极显着抑制COX-2的表达(P<0.01),提示香芪汤可以通过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预处理巨噬细胞3h,与LPS共孵育18h后,与LPS对照组进行比较,各药物组均能够极显着降低COX-2蛋白表达水平(P<0.01)。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制剂香芪汤可以抑制细胞内COX-2信号级联反应的活化。综上所述,本试验通过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分别运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对香芪汤的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芪汤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和提高抗炎因子的分泌水平实现其抗炎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同时,香芪汤还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内COX-2信号级联反应的活化而降低体内PGE2分泌水平,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发挥抗炎作用。

马振亮[8](2012)在《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在仔猪断奶应激、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应激中,都可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伴随出现血液学指标的异常变化。本论文探讨对乙酰氨基酚(AAP)联合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脂多糖诱导仔猪氧化应激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1、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酰半胱氨酸单用和联合对脂多糖(LPS)诱导仔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为:①细胞内指标测定结果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造模组的SOD和还原型GSH有显着性降低,MDA含量变化不显着;与LPS造模组比较,LPS+AAP组随着AAP浓度的升高SOD活力和还原型GSH逐渐升高,当AAP浓度达到0.5mM时差异显着,LPS+NAC组除0.625mM外与LPS组均有显着性差异,LPS+NAC+AAP组的联用效果明显强于药物单用,其中NAC(0.5mM)+APP(0.625-0.5mM)效果明显强于药物单用。MDA的含量未出现显着性差异。②细胞培养液中指标测定结果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造模组的SOD和还原型GSH呈现降低趋势,MDA含量变化不显着;与LPS造模组比较,LPS+AAP组随着AAP浓度的升高还原型GSH缓慢升高,LPS+NAC组随着浓度提高GSH上升明显,LPS+NAC+AAP组的联用效果明显强于药物单用,其中NAC(0.5mM)+AAP(0.625-0.5mM)效果显着,明显高于药物单用。MDA的含量未出现显着性差异。2、体内抗氧化能力实验: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的仔猪氧化应激模型,研究基础日粮中分别预防性添加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及联合使用对LPS诱导的仔猪血浆抗氧化能力(SOD、GSH、GSH-PX、T-AOC和MDA)异常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6-9kg健康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5组,即:①空白对照组、②LPS造模组、③LPS+AAP组、④LPS+NAC、⑤LPS+AAP+NAC组。AAP和NAC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l头猪。预饲10d,正式试验期5d。正式试验期间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日粮,AAP组和NAC组单用的混饲浓度分别为600mg/kg和1200mg/kg,复方组每1kg饲料中AAP和NAC的添加量分别为600mg和1200mg。试验结果为,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可以引起仔猪的血液氧化性指标异常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多糖刺激后3h时造模组的GSH含量和SOD活性显着性降低,MDA含量显着性升高,T-AOC和GSH-PX则变化不显着;与造模组比较,AAP组的SOD活性显着升高,NAC组和AAP+NAC组的SOD活性和GSH含量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结果表明,脂多糖刺激可导致仔猪的急性氧化应激,对乙酰氨基酚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后对脂多糖诱导的仔猪氧化应激具有缓解作用。3、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实验: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仔猪氧化应激模型,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单用和联合对LPS诱导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临床表现、血液细胞学与血液生化学的影响。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体内抗氧化试验。仔猪分别在试验d1、d5清晨空腹个体称重,计算试验猪的平均日增中。在试验d5结算饲料消耗,分别计算每个代谢笼中的总采食量,计算料重比。在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3h左右每头仔猪测量体温,并且记录临床表现状况。注射LPS前预防性给药5d,按100μg/kgBW剂量腹腔注射LPS,对照组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LPS后3h和24h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学指标(ALT、AST、ALP、TP、ALB、TBIL、GLU、BUN、CREA)和外周中血液学指标(WBC、NEU、LYM、MONO、EOS、BSAO、RBC、HGB、HCT、PLT)。结果显示,脂多糖诱导引起仔猪明显的临床异常表现,包括发热、呕吐和震颤等,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后对缓解脂多糖诱导的仔猪呕吐、震颤等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脂多糖诱导引起仔猪的血液细胞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异常变化,乙酰半胱氨酸单用时能缓解脂多糖诱导的仔猪血液生化学指标异常变化,并能缓解对乙酰氨基酚与脂多糖联合产生的肝脏和肾脏损伤。综上所述,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抗氧化能力有增效作用;对仔猪的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学和临床表现等的异常变化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陈苏红[9](2005)在《四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人类进入21世纪,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SARS等新发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构成了严重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病原体是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暴发的重要保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检测SARS冠状病毒、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霍乱弧菌O139、炭疽芽孢杆菌等四种重要病原体的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卫生监测、反恐和出入境检疫等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内容] SARS冠状病毒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SARS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霍乱弧菌O139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大肠杆菌O157:H7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炭疽杆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方法] 克隆表达SARS结构蛋白并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特异抗原,在获得特异抗原基础上,进行SARS冠状病毒双抗原夹心法ELISA试剂的研制,并以SARS阳性和阴性血清作为企业质控品对ELISA试剂进行优化。根据本室专利技术—复合探针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原理,以各病原体的特异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对相应病原体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探讨核酸提取方法、镁离子浓度、退火温度、探针浓度等因素对定量PCR结果的影响。 [结果] 成功表达M、N、S等结构蛋白及其相应肽段,蛋白芯片筛选结果表明位于N蛋白C末端的N2蛋白的特异性最强,以该蛋白为抗原研制了双抗原夹心ELISA试剂。试剂盒的cutoff值为0.15,检测中检所的特异性标准品(20份阴性血清及18份阳性血清)均合格;检测中检所的灵敏度标准品,64倍稀释后仍为阳性;三批试剂检测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差异均小于5%。试剂盒临床考核结果显示,对442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血清样本的平均阳性检出率为70%;对302份SARS康复患者随访血清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为76%;对2726例SARS阴性血清样本的检测仅出现2例假阳性反应。 SARS-CoV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的最佳镁离子浓度为4mmol/L,退火温度为55℃,退火时间为20s。该方法可检出5拷贝体外转录RNA分子,可对浓度介于106copies/μl-101copies/μl之间的样品进行准确定量,检测20份阴性血清及20份健康志愿者漱口水结果均为阴性;多次重复检测,Ct值的CV值小于2%。并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核酸提取方法—磁珠法,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对临床确诊的42份SARS病人血清和漱口水标本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检出率为79%,与荧光抗体检测法的符合率为70%。 霍乱弧菌O139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的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优化结果:3%

潘利明[10](2013)在《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以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f.为研究对象,针对玉叶金花药材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的现状,对玉叶金花药材进行了化学成分、活性部位、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以期阐明其主要药效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可行的质量标准,确保药物的有效可控。方法: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采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玉叶金花药材10 kg,提取物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乙酸乙酯部位浸膏120g。浸膏经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2药效学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模型对玉叶金花的水提物及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进行了抗炎活性的考察。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内抗炎活性进行考察。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外抗炎活性进行考察。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及热板法实验考察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镇痛活性。研究了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对七种常见细菌的抑制效果,以纸片扩散法观察抑菌圈直径,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建立了以栀子苷为内标的HPLC法,作为检测大鼠血浆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的方法,并应用该法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用DAS 2.0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一次性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体内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了隔室模型拟合,并计算相关参数。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针对现行玉叶金花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缺薄层鉴别项、含量测定项等的现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和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建立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薄层色谱;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的方法及用紫外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总环烯醚萜含量的方法;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东莨菪内酯含量的方法;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建立了用电位反滴定法测药材中总有机酸的方法;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色谱峰作为参照峰,建立了玉叶金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提高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结果: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玉叶金花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后,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8个,其中环烯醚萜类成分1个:玉叶金花苷酸甲酯(1);三萜及甾醇类成分3个:熊果酸(2)、β一谷甾醇(3)乙基降麦角甾烯醇(4)、香豆素类成分1个:东莨菪内酯(5);醇、酸及酯类成分3个:水杨酸(6)、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7)、一长链脂肪醇(8)。2药效学研究玉叶金花水提物的中、高剂量(16.8、33.6g/Kg)能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8.4g/Kg)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水提物中、高剂量(12、24g/Kg)可明显抑制由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2,3 h的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6g/Kg)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可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及由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1,2,3 h的足肿胀度(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中、高剂量(0.10,0.15g/Kg)能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且高剂量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玉叶金花苷酸甲酯能够显着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的产生和释放(与对照组比较,P<0.01)。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的扭体次数,且高剂量组的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在小鼠热板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中、高2个剂量对热刺激引发的小鼠痛反应时间有明显的延长作用。纸片扩散法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水溶液浓度为0.1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阴沟肠杆菌、伤寒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7.4±0.55,17.0±1.22,23.8±0.84,17.0±1.22,11.4±0.89,20.8±0.84,15.4±0.55mm,浓度为0.2g/mL时,对七种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8.0±0.71,19.2±0.45,26.4±0.55,20.4±0.55,12.6±0.55,22.4士0.55,18.6±0.55mm。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其MIC 分别为 2.5,10,0.3125,1.25,1.25,10,0.625 mg/mL。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按静脉注射二室模型(权重为1)计算血药浓度与实测值契合较好,优于其他模型,分布半衰期(t1/2a)为9.892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55.384min,从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的室间转运常数(K12)分为0.021min-1,从外周室向中央室转运的室间转运常数(K21)为0.04 min-1。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了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为对照品的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的方法。取药材粉末2g,以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后以乙酸乙酯萃取,作为供试品溶液。以乙酸乙酯-甲醇-冰醋酸(16:4: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在105℃加热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建立了以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的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的方法。取本品粉末2g,以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后以氯仿萃取,作为供试品溶液。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斑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含量在0.9%~1.6%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0.64%~1.67%之间,不同部位含量大小依次为花>叶>根>嫩茎>中茎>老茎>果实,且含量差别非常大,在0.99%~8.99%之间。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在5.29%~8.97%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4.67%~8.92%之间。玉叶金花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含量在2.75%~7.21%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2.10%~8.65%之间。东莨菪内酯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东莨菪内酯的含量在0.00151%~0.00450%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0.00141%~0.00446%之间,不同器官含量在0.00176%~0.00465%之间。通过分析10批药材的HPLC图谱,确定了 11个峰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构成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特征,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为参照物,对其他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非共有峰相对面积等参数进行了计算。以1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对照图谱,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3%,10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结论: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从玉叶金花药材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为:化合物乙基降麦角甾烯醇、东莨菪内酯、水杨酸、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或为新化合物,因得到量较少,仅推断出平面结构,未最终确定其构象,2药效学研究玉叶金花水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提示玉叶金花水提物中、高剂量具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提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为玉叶金花抗炎活性部位。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及细胞实验均提示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有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及热板法实验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其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效果相当。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水溶液对供试的7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抑菌活性,为玉叶金花药材主要药效作用重要物质基础。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所建立的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生物样品中的HPLC测定方法回收率高于80%,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适用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内定量分析。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快,体内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代谢速度中等,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为二室模型,该研究为其在生物体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及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建立的两种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法,均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玉叶金花药材的定性鉴别。建立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特征性强、简便易行,为有效评价玉叶金花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订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所建立的玉叶金花HPLC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为该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台湾牛樟芝的性味归经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动机
    2 研究目的
第一章 牛樟芝与研究文献
    1 牛樟芝的介绍
        1.1 牛樟芝的发现与生长分布
        1.2 牛樟芝的型态与特征
        1.3 牛樟芝的命名与分类
        1.4 牛樟芝的生物活性物质
    2 牛樟芝的药理研究
        2.1 医疗功效
        2.2 保健功效
        2.3 生物活性物质与药理功用
    3 牛樟芝与灵芝的比较
        3.1 本草中的灵芝
        3.2 灵芝与牛樟芝的差异
第二章 牛樟芝的性味归经功效
    1 牛樟芝的中药学观点
        1.1 产地、采集以及炮制
        1.2. 中医药性
        1.3 用药禁忌
        1.4 剂量与用法
        1.5 牛樟芝制品
    2 牛樟芝的功效
        2.1 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
        2.2 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第三章 牛樟芝的临床配伍
    1 研究方法
        1.1 德菲法(Delphi Method)
        1.2 修正式德菲法(Modified Delphi Method)
    2 资料搜集
        2.1 资料搜集的范围
        2.2 资料搜集内容
    3 分析与小结
        3.1 分析
        3.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潍坊地区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肉仔鸡呼吸道疾病概述
    2 肉仔鸡“支气管栓塞”
        2.1 H9亚型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2.1.1 病原学
        2.1.1.1 禽流感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1.1.2 禽流感病毒的抗性
        2.1.1.3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主要蛋白功能
        2.1.2 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2.1.3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2.1.3.1 禽流感的病毒分离
        2.1.3.2 禽流感病毒的鉴定
        2.1.3.3 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判定
        2.1.4 禽流感的防控措施
        2.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2.2.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病原学
        2.2.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2.2.3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2.2.4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2.2.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2.6 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试验
    1 肉仔鸡“支气管栓塞”病原的分离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2.1 细菌分离与鉴定
        1.1.2.2 病毒分离与鉴定
        1.2 结果
        1.2.1 病例剖检
        1.2.2 细菌的显微镜检查
        1.2.3 细菌的分离
        1.2.4 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2.5 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1.2.6 分离细菌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1.2.7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1.2.8 病毒 EID_50的测定结果
        1.2.9 病毒致病性试验结果
        1.3 讨论
    2 肉仔鸡“支气管栓塞”的人工复制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人工联合攻毒试验
        2.1.2.2 人工联合攻毒后鸡心血中大肠杆菌的动态分布
        2.2 结果
        2.2.1 攻毒试验结果
        2.2.2 心血中大肠杆菌的动态分布
        2.3 讨论
    3 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流行情况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病原的分离鉴定
        3.1.2.2 发生“支气管栓塞”的肉鸡养殖场相关情况调查
        3.2 结果
        3.2.1 病原的分离鉴定结果
        3.2.2 发生“支气管栓塞”的肉鸡养殖场相关情况调查统计结果
        3.2.2.1 “支气管栓塞”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统计结果
        3.2.2.2 “支气管栓塞”在不同月份的发病频率统计结果
        3.2.2.3 “支气管栓塞”在不同日龄肉鸡群的发病率统计结果
        3.2.2.4 “支气管栓塞”在不同日龄肉鸡群的死亡率统计结果
        3.3 讨论
    4 肉仔鸡“支气管栓塞”的防控措施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药物治疗试验
        4.1.2.2 免疫预防试验
        4.2 结果
        4.2.1 药物治疗结果
        4.2.2 免疫预防试验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遗传分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基因簇的破译及其血清群的多重 PCR检测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1.1.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背景简介
        1.1.1.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生物学性状
        1.1.1.2.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传播途径
        1.1.1.3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分型方法
        1.1.1.4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致病性
        1.1.1.5 脑膜炎奈瑟氏菌中重要血清群的流行病学
        1.1.1.6 对抗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疫苗(Vaccine)
        1.1.1.7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脂寡糖(LOS)
        1.1.2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荚膜多糖的研究进展
        1.1.2.1 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荚膜多糖
        1.1.2.2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荚膜类型的划分
        1.1.2.3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多糖及其基因簇的研究进展
        1.1.2.3.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多糖的成分
        1.1.2.3.2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基因簇
        1.1.2.4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转换
        1.1.3 比较实用的致病性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1.1.3.1 PCR 检测方法的应用
        1.1.3.2 多重 PCR 在检验中的优势
        1.1.3.3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1.1.4 全基因组测序方面的研究进展
        1.1.4.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基因组测序情况
        1.1.4.2 奈瑟氏菌的比较基因组杂交
        1.1.4.3 致病性奈瑟氏菌的基因组和遗传差异性的比较
        1.1.4.4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转录组学
        1.1.5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遗传学识别方法
        1.1.5.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遗传学分型(群)方法
        1.1.5.1.1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 PCR 分群方法
        1.1.5.1.2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多糖免疫色谱分群方法
        1.1.5.2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单基因识别方法
        1.1.5.3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MLST)
        1.1.5.4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
        1.1.5.5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VNTR)分型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目标和创新性
        1.2.1 本研究的意义
        1.2.2 本研究内容
        1.2.3 本实验研究目标
        1.2.4 创新性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质粒
        2.1.3 本研究主要用到的软件和数据库
        2.1.4 主要酶与试剂
        2.1.5 实验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利用鸟枪法构建基因簇文库
        2.2.1.1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1.2 荚膜基因簇的扩增及产物的纯化
        2.2.1.3 荚膜基因簇文库的构建
        2.2.1.4 质粒的提取
        2.2.2 荚膜基因簇全序列的获取
        2.2.2.1 对文库中的克隆进行测序
        2.2.2.2 核苷酸序列的拼接
        2.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4 绘制荚膜基因簇结构简图
        2.2.3 特异基因的筛选
        2.2.4 引物的设计和筛选
        2.2.4.1 脑膜炎奈瑟氏菌种和血清群特异性的引物设计
        2.2.4.2 引物的筛选
        2.2.5 多重 PCR 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2.2.6 多重 PCR 实验的特异性检验和双盲验证法
        2.2.7 多重 PCR 实验的灵敏度确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基因簇的序列分析和注释
        3.1.1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的鉴定
        3.1.1.1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结构
        3.1.1.2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簇序列分析
        3.1.1.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
        3.1.1.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转运基因
        3.1.1.2.3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细胞表面定位基因
        3.1.1.2.4 脑膜炎奈瑟氏菌 H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基因簇的其它基因
        3.1.2 脑膜炎奈瑟氏菌 I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的鉴定
        3.1.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I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结构
        3.1.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I 血清群的荚膜簇序列分析
        3.1.2.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I 血清群的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
        3.1.2.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I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中的其它基因
        3.1.3 脑膜炎奈瑟氏菌 K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的鉴定
        3.1.3.1 脑膜炎奈瑟氏菌 K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结构
        3.1.3.2 脑膜炎奈瑟氏菌 K 血清群的荚膜簇序列分析
        3.1.3.3 脑膜炎奈瑟氏菌 K 血清群的荚膜簇总体基因排列状况
        3.1.4 脑膜炎奈瑟氏菌 L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的鉴定
        3.1.4.1 脑膜炎奈瑟氏菌 L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结构
        3.1.4.2 脑膜炎奈瑟氏菌 L 血清群的荚膜簇序列分析
        3.1.4.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L 血清群的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
        3.1.4.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L 血清群的其它基因
        3.1.5 脑膜炎奈瑟氏菌 Z 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的鉴定
        3.1.5.1 脑膜炎奈瑟氏菌 Z 血清群的荚膜荚膜多糖的结构
        3.1.5.2 脑膜炎奈瑟氏菌 Z 血清群的荚膜簇序列分析
        3.1.5.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Z 血清群的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
        3.1.5.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Z 血清群的其它基因
        第二节 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基因簇的整体分析
        3.2.1 脑膜炎奈瑟氏菌 B、C、D 和 E 区基因的特点
        3.2.2 脑膜炎奈瑟氏菌 A 区基因的特点
        3.2.3 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基因簇的分组
        第三节 基于荚膜基因簇的遗传分型
        3.3.1 特异基因的筛选
        3.3.2 筛选到的引物
        3.3.3 多重 PCR 反应的优化结果
        3.3.3.1 引物分组的结果
        3.3.3.2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3.3.3.3 优化了的多重 PCR 反应条件和体系
        第四节 多重 PCR 系统性能的评价
        3.4.1 多重 PCR 反应的特异性实验
        3.4.2 多重 PCR 反应的双盲实验
        3.4.3 多重 PCR 反应的灵敏度的评价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从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基因簇的总体特征总结进化特点
        第二节 多重 PCR 中 ctrA 和 porA 的共用
        第三节 遗传学方法解决血清学上不可分群问题
        第四节 改进多重 PCR 检测方法与灵敏度的提高
        第五节 致病菌分子检测方法的优势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第二部分 大肠杆菌 O41 O 抗原结果的测定和基因簇的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1.1.1 大肠杆菌的背景简介
        1.1.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1.1.1.2 大肠杆菌对人类的致病性
        1.1.1.3 大肠杆菌的引起的家禽和牲畜疾病
        1.1.1.4 大肠杆菌的模式生物地位
        1.1.2 革兰氏阴性菌 O 抗原的研究进展
        1.1.2.1 脂多糖
        1.1.2.1.1 脂多糖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140]
        1.1.2.1.2 脂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1.1.2.2 O 抗原基因簇的研究进展
        1.1.2.3 O 抗原的合成途径
        1.1.3 O 抗原多糖的研究
        1.1.3.1 多糖的研究状况和技术
        1.1.3.2 糖类药物和生物酶法的多糖合成
        1.1.3.3 糖是生物体里重要的功能分子
        1.1.4 研究 O 抗原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目标和创新性
        1.2.1 本研究的意义
        1.2.2 本研究内容
        1.2.3 本实验研究目标
        1.2.4 创新性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质粒、软件和数据库等
        2.1.3 主要试剂以及实验仪器等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运用鸟枪法构建基因簇文库
        2.2.1.1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2.1.2 DNA 的提取操作步骤
        2.2.1.3 O 抗原基因簇的扩增及产物的纯化
        2.2.1.4 O 抗原基因簇的文库的构建
        2.2.1.5 测序 pUC18 质粒的提取
        2.2.2 O 抗原基因簇全序列的获取
        2.2.3 O 抗原脂多糖的提取
        2.2.3.1 大肠杆菌 O41 单克隆的获取
        2.2.3.2 大肠杆菌 O41 大量脂多糖的提取
        2.2.3.3 大肠杆菌 O41 脂多糖的提取
        2.2.3.4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单糖分析
        2.2.3.5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 NMR 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的序列分析和注释
        3.1.1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单糖合成酶基因
        3.1.2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糖基转移酶基因
        3.1.3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寡糖单位处理基因
        第二节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的多糖结构
        3.2.1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结构
        3.2.2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结构分析过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从大肠杆菌 O 抗原基因簇的总体特征总结进化特点
        4.1.1 大肠杆菌的 O 抗原的结构多样性
        4.1.2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符合 O 抗原基因簇的总体特点
        4.1.3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符合的总体进化特点169
        4.1.4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与 O 抗原结构之间对应
        4.1.5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基因簇与其它基因簇之间相似性
        第二节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多糖的特点
        4.2.1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结构是独有的
        4.2.2 大肠杆菌 O41 的 O 抗原的结构中发现罕见单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量元素锌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1.1 动物体内锌的分布与代谢
        1.2 锌的生理功能
        1.3 动物对锌的需要量
        1.4 不同锌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第二章 益生素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2.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2.2 益生素常用的菌种及其作用
        2.3 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富锌益生素的制备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清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2.2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富锌益生素增强雏鸡抵抗病原菌感染的作用及其在饲养中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及菌种数量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中药方剂香芪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况
        1.2 香芪汤及其组成中药的研究概况
    第2章 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1 巨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2.2 细胞因子与炎症
        2.3 NF-κB 信号通路
        2.4 MAPK 信号通路
        2.5 环氧化酶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巨噬细胞MAPK 信号通路和 NF-κB 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香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巨噬细胞环氧化酶-2 信号级联反应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进展
        2.2 乙酰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2.3 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酰半胱氨酸的联合用药
    3 小结与展望
    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1.3 细胞培养试验设计
        1.4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1.5 细胞药物试验操作
        1.6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仔猪血浆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动物分组与给药
        1.3 动物造模与采样
        1.4 抗氧化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对健康仔猪血浆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 对脂多糖诱导仔猪血浆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动物分组与给药、动物造模与采样
        1.2 仪器
        1.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对脂多糖刺激断奶仔猪临床表现的影响
        2.3 对仔猪血液细胞学指标的影响
        2.4 对仔猪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刺激致断奶仔猪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2 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刺激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3.3 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脂多糖刺激后临床表现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四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章 SARS冠状病毒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SARS冠状病毒特异抗原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
第二章 SARS冠状病毒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第三章 霍乱弧菌0139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第四章 大肠杆菌O157∶H7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第五章 炭疽芽孢杆菌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总结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10)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部分
    第一章 玉叶金花及同属植物研究概述
        第一节 玉叶金花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玉叶金花属植物研究现状
    第二章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概述
    第三章 脂多糖诱导炎症反应及炎性因子概述
    第四章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与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进展
    第五章 研究思路
实验部分
    第一章 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抗炎活性部位的药理筛选试验
        1 玉叶金花水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1.1 材料、动物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
        2.1 材料、动物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药效学研究
        1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1.1 材料、动物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分泌量的影响
        2.1 细胞、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镇痛活性实验研究
        3.1 动物、试剂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抑菌活性实验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2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1 动物、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性状、鉴别与检查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东莨菪内酯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节 玉叶金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分析条件的研究
        3 供试品的制备
        4 色谱指纹图谱试验的方法学验证
        5 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技术参数
        6 讨论
    第五章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1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
        2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326例大肠杆菌脂多醣预防感冒效果观察[J]. 兰州军区气管炎防治协作组. 人民军医, 1976(01)
  • [2]免疫佐剂在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 梁受洪. 河北医药, 1980(06)
  • [3]台湾牛樟芝的性味归经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研究[D]. 苏志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9)
  • [4]潍坊地区肉仔鸡“支气管栓塞”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控技术研究[D]. 齐茜.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遗传分型方法的建立[D]. 朱宏飞. 南开大学, 2012(07)
  • [6]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金和. 吉林大学, 2017(03)
  • [7]中药方剂香芪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研究[D]. 宋舟. 吉林大学, 2013(08)
  • [8]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D]. 马振亮. 武汉工业学院, 2012(06)
  • [9]四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研究[D]. 陈苏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07)
  • [10]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D]. 潘利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大肠埃希菌脂多糖预防感冒326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