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一、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小军[1](2019)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因素纳入医院效率评价框架中,从资源与质量约束角度对医院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效率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3—2017年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样本医院的住院患者资料、卫生统计报表1-1、2014—2018年《山西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与报告。在模型构建部分,首先基于国内外医院效率研究文献分析的结果,选择以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衡量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情况,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产出指标。然后,选取12名专家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本研究医院效率评价的其他投入与产出指标。最后,分别对医院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方法学改进,以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Tobit分位数回归为核心,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实证研究部分,运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2013—2017年30家样本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N=56258)、心力衰竭(N=21336)和肺炎(N=45338)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校正患者层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医疗质量公平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值。然后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医院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以厘清医院效率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和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分别从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视角分析医院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效率评价部分,本研究在传统医院效率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风险调整后死亡率纳入产出指标,并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效率评价,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研究在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和贝叶斯推断技术构建了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将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在方法学上也解决了传统分位数回归无法直接处理截断数据和模型参数估计无法收敛的问题。2.样本医院典型病种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本研究对样本医院562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3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45338例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三个典型病种住院死亡率风险调整模型的C统计量均超过了 0.8,说明模型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果较好,结果较为可靠。经过风险调整后,样本医院典型病种的住院死亡率发生明显变化,基于风险调整的病种质量结果更能反映医院间医疗质量差异,有利于医疗质量的公平比较。3.样本医院效率评价与收敛性分析(1)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227,而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143;考虑质量约束后,医院效率值排名发生显着变化(P<0.001);加入质量约束后,医院最主要的技术无效率来源从门急诊人次数(51.5%)变为以典型病种为代表的医疗质量产出(38.5%)。(2)根据技术效率收敛性的结果,样本医院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P<0.001)和条件β收敛(P<0.001),说明医院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医院之间的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而在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则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P<0.05)和条件β收敛(P<0.001),提示医院的效率水平会朝着各自的稳态发展,但是医院之间效率的实际差距不会缩小。4.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1)从均值回归角度看,床位使用率(P=0.001)、医护比(P=0.057)、人口密度(P=0.074)对样本医院效率值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平均住院天数(P=0.004)和每千人口床位数(P=0.015)则有显着负向影响。(2)从分位数回归角度看,随着医院效率水平的提高,床位使用率对医院效率的正向影响逐渐上升,而平均住院天数对其负向影响逐渐增加;门诊住院比率和医护比分别在0.1分位点以下和0.7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每千人口床位数则在0.8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结论]1.医院医疗服务产出既包括数量产出,也包括质量产出。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进行医院效率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医院服务的实际情况,得出更接近真实水平的医院效率值。2.医疗质量是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技术无效率最主要的来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3.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的收敛性与效率评价的内涵有关。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医院效率值综合考虑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状况,与未考虑医疗质量的医院效率相比,医院之间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4.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但其影响强度与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关。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5.为了提升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效率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2)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3)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研究视角、方法创新:本研究首次将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引入到医院效率评价中,并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丰富了医院效率的内涵。此外,本研究将分位数回归的思想和贝叶斯推断技术引入到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丰富了人们对当前医院效率差异的认识。(2)研究结果创新: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医疗质量是医院技术无效率的主要来源,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此外,与传统的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发现各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程度不是固定的,而是与医院自身的效率水平有关,提示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2.研究不足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无法代表全国水平,因此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受限。本研究按国际上主流的研究思路,选取了常用的典型病种死亡率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情况,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全貌。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医院效率的部分内外部因素,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分析医院财务因素、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等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仅分析了各因素与医院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黄体钢,石毓澍,张承宗,姜铁民,强北平,徐延敏,金晓静[2](1995)在《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对我院1981~1983年134例和1991~1993年30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资料作比较,以了解天津部分地区10年间该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结果表明,住院病死率从22.4/降至15.6%,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男性病人病死率降低较明显(P<0.05)。有利于病死率降低的因素为:年龄<60岁,初发梗塞和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991~1993年组接受溶栓治疗者112例。溶栓率达36.4%。10年间药物治疗的内容发生显着改变,反映了对本病认识的概念模式上的巨大转变。

农一兵[3](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发展了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剂等治疗方法,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则为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随着这些方法的应用,AMI急性期病死率已经降低到4%—6%,远期预后也取得了一定改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再灌注治疗之前曾得到广泛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低了病死率,在防治AMI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的质量和疗效尚未得到系统地评价;另一方面,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来说对方法学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对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用以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AMI远期预后的影响,试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依据。 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③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④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 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以及重复报道的文献,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按照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观点,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仅仅得到3分。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④只有8篇文献可以进入Meta分析程序,总病例数仅738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进行干预对A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临床总有效率(P=0.17)和心律失常发生率(P=0.07)也没有差异,但中药干预组再梗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7和0.01),治疗后左室EF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 结论: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极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减少再梗和心力衰竭、提高左室EF射血分数有益,但仅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吴娟[4](2019)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预防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AW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GDM)对预防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价值,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将2018年1月至6月收治的4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生命支持、对症支持等RICU常规诊疗及护理,从入组后当天开始实施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RICU常规活动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GDM)方案:由EGDM小组成员对观察组患者实施EGDM评估,根据患者意识状态与肌力水平不同制定每日活动目标并实施具体程序,每日活动目标包括1级(床上被动活动范围)、2级(坐着)、3级(站着)或4级(走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①一般资料;②ICU-AW发生情况:第三天和第七天美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评分、握力、ICU-AW发生率;③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出院时巴氏指数(BI)总评分;④呼吸力学指标:第三天和第七天气道阻力(Raw)、肺顺应性(C1)、内源性PEEP(PEEPi);⑤早期预后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总住院日;⑥安全性指标:观察组患者第三天和第七天实施EGDM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若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则采用成组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不同时间点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机械通气患者80例,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脱落1例,共计78例患者完成该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诊断、体重指数(BMI)、血糖(入院时)、院前BI总评分、APACHE 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Raw、C1、PEEPi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7,P=0.41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MR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MRC评分与第七天MR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MRC评分随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变化趋势不一致,对照组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呈下降趋势,观察组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无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男女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七天握力分别为(男)30.95±3.85、26.82±4.73(kg),(女)18.96±4.26、16.03±5.38(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ICU-AW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七天ICU-AW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11例,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时ICU-AW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14例,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BI总评分分别为:66.90±14.81、59.39±15.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Raw、Cl、PEEPi第三天分别为:20.35±7.15、23.23±6.64(cmH2O/(L·s)),27.46±5.45、24.40±6.68(mL/cmH2O),6.23±2.83、7.42±2.63(cmH2O);第七天分别为:15.01 ±3.40、19.01 ±4.70(cmH2O/(L·s)),42.91±4.70、34.30±5.31(mL/cmH2O),4.46±2.21、5.92±2.50(cmH2O),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和总住院日分别为:148.50± 17.20、172.70± 16.50h,7.07±3.91、9.33± 1.72d,12.04±3.66、15.23±2.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第三天实施EGDM前后心率、收缩压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呼吸频率分别为:24.50±4.15、26.56±3.1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七天实施EGDM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SpO2分别为:22.35±3.56、24.78±2.89 次/min,95.67± 15.56、102.65± 11.95 次/min,115.67±9.63、124.45± 18.21mmHg,96.31 ± 1.52、95.36± 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都未达到活动终止标准。结论:1.早期目标导向活动能改善RICU机械通气患者MRC肌力、握力及生活自理能力。2.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预防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3.早期目标导向活动能改善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早期预后。4.在全面评估保障下为R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赵璇[5](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费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北京市39家二级以上医院医疗业务数据质量现状和问题,提出数据清洗方案,构建以疾病费用为主题的数据库,以满足进一步数据挖掘要求。建立基于患者、医院、病种、手术等多维度的疾病费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化分析框架,基于分析框架,研究冠心病患者费用的现状及特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冠心病患者诊疗过程中药品、卫生材料使用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诊疗行为规律,不同规律下的费用现状并探索影响患者费用的主要因素,为疾病费用管理和控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梳理数据清洗流程,针对不同数据问题的检测及清洗方法,针对疾病费用数据制定清洗方案。了解决策树、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的算法、以及研究进展,选择适用于以医疗费用为主题的数据挖掘模型。统计描述。对冠心病患者的费用的分布情况、集中和离散趋势进行统计描述,运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比冠心病患者不同分组间的费用差异情况。数据挖掘模型构建。以冠心病患者诊断构建关联规则模型,挖掘冠心病合并症、并发症的组合规律。在诊断规律相同的前提下,分别构建药品与卫生材料的关联规则模型,挖掘拥患者的药品及卫生材料使用规则。以患者费用为决策属性,构建决策树分组模型,探讨影响患者费用的主要因素。结果针对目前数据中存在相似重复记录、缺失值、不一致数据、异常数据以及主键不唯一等质量问题,运用基本字段匹配法、切比雪夫不等式等方法对数据问题进行检测,并制定相应的合并、删除、标记、替换等清洗方案,构建面向疾病费用的关系型数据库,并形成包括数据检测、数据清洗、数据验证、干净数据回流、以及数据库构建的数据处理流程。结合现有数据,从患者、医院、病种、手术、项目等五个维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疾病费用的分析框架,探讨基于不同维度的疾病费用分析内容和产出,以及结果可能反映的政策问题和意义。基于疾病费用分析框架,结合研究目的和需求,对北京市39家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至2016年4,987,711例冠心病门诊患者以及249,14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费用相关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深入分析,掌握北京市冠心病患者费用特点。结果显示:(1)冠心病患者基本特征方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均呈偏态分布,患者主要集中在55岁-85岁年龄组,冠心病门诊患者性别比例均衡,住院患者中,男女比例维持在6:4左右;(2)冠心病患者疾病分型方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以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为主,门诊患者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占比为84.97%,住院患者中占比为62.61%;(3)冠心病患者费用方面,门诊患者的次均费用均值为662.36元,中位数为509.17元,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为2.58万元,中位数为1.23万元,费用离散趋势显着;(4)冠心病各疾病分型中,急性心肌梗塞费用最高,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平均费用分别为1284.79元和4.75万元,高于其他类型的冠心病。对同一个亚型的冠心病患者,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院就诊,其费用也有明显差异;(5)手术患者主要分布在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平均住院费用高于非手术患者;(6)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费用分别以药品费用和卫生材料费用为主。门诊患者的药品费用占比超过80%,住院患者卫生材料费占比为51.86%,药品费用占比逐年下降。针对不同冠心病亚型的患者费用差异,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探索造成费用差异的原因。首先,构建冠心病患者诊断的关联规则模型,挖掘患者诊断中存在的规律。通过筛选得到单纯急性心肌梗塞、单纯慢性缺血性心绞痛、慢性缺血性心绞痛伴随脑血管疾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伴随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等多条诊断规则。不同诊断规则下,患者的费用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单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费用最高,达到4.88万元,在有伴随疾病的患者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伴随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最高,为2.07万元。针对不同诊断规则的患者,分别构建药品和卫生材料的关联规则,挖掘患者用药品和耗材使用规则。结果显示,不同诊断规则的患者的药品和耗材使用规则存在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药品,导管、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等耗材,均频繁出现在规则中。没有伴随疾病的患者中,药品及卫生材料的使用规律性更强,同种规则下患者费用离散趋势较小,而不同规则患者的费用差异相对较大,规则对费用的影响更显着。有伴随疾病的患者,其药品和卫生材料的使用更分散,基于关联规则模型挖掘的规则对诊疗行为以及患者费用的解释程度有限,规则外的项目可能对费用的影响更大。基于已经发现的药品和卫生材料使用规则,结合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就诊医院情况,以患者费用为决策属性,构建决策树分组模型,探索造成费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药品使用规则、耗材使用规则、就诊医院、住院天数等均对费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单纯冠心病亚型患者中,药品和卫生材料规则对费用影响较大,而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时,住院天数、医院和是否手术则更大程度的影响患者费用。结论北京市39家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2016年所有冠心病患者中,费用离散程度较大,即使同一种亚型的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其费用也有较大的差异。患者的费用差异可能由于患者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合理原因导致的,但也可能存在大处方、诱导需求、诊疗行为欠规范等不合理的因素,需要对造成费用差异的原因深入挖掘。冠心病常伴随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紊乱等疾病同时出现。单病种的冠心病患者和有伴随疾病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存在显着差异,伴随不同疾病也会导致不同的住院费用。关于冠心病患者诊断的关联规则及规则下费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冠心病的疾病分布现状和特点;为按病种支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医院控制费用提供依据。在疾病诊断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患者药品及卫生材料使用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费用。寻找不同诊断的药品及卫生材料的使用规律,可以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提供思路;同时挖掘频繁使用的药品和卫生材料,可以为药品及耗材的生产、供应及价格政策提供参考;通过诊疗行为规则的长期的动态的挖掘,可以进一步对医院诊疗行为进行监测,以及了解政策效果及影响。住院天数、药品使用规则、卫生材料使用规则、就诊医院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单纯的冠心病亚型,患者费用受到药品和卫生材料的影响较大,而对于有合并症、并发症的患者而言,住院天数、是否手术等因素对费用影响更大。将药品和耗材的使用规则与费用结合,同时纳入患者基本信息和医院信息进行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找到费用控制的关键点,为疾病费用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也可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思路。

韦丙奇[6](2009)在《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摘要一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成年人血浆NT-proBN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常规临床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成年人300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比较各年龄组间和相同年龄组的男女间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异,并分别比较有与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超重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浆NT-proBNP浓度的影响因素。并计算血浆NT-proBNP浓度的正常参考值。结果3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33~81岁,分为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以上5个年龄组,男性的血浆NT-proBNP浓度[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是291.2(247.5,330.2)、272.0(229.2,305.3)、279.8(228.9,325.3)、331.5(284.0,437.0)和425.8(307.7,496.0)pmol/L],而女性各相应年龄组分别为345.5(255.3,414.4)、307.7(240.1,387.1)、313.9(257.6,422.7)、305.7(262.7,375.0)和319.3(268.4,396.6)pmol/L,血浆NT-proBNP浓度在男性60岁以上者随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而在男性60岁以下者和女性则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均P>0.05)。男女间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在60岁以下女性高于男性(P<0.05),而60岁以上则男性高于女性(P<0.05)。有与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超重者间分别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血浆NT-proBNP浓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血浆NT-proBNP浓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在60岁以下男女分别为160~470 pmol/L和170~660 pmol/L,60岁以上男女分别为180~760 pmol/L和180~560 pmol/L,总体为160~600 pmol/L。结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并且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血浆NT-proBNP浓度有性别差异,并在60岁以上男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摘要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203例DCM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并与203名正常对照相比较。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DCM患者中血浆NT-proBNP的影响因素。结果D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DCM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2247.3(1086.1,3837.0)pmol/L和300.4(251.7,373.6)pmol/L,P<0.01],并随患者心功能由NYHA分级Ⅱ级、Ⅲ级到Ⅳ级增加而逐级显着升高[分别为579.7(453.6,819.4)pmol/L、2192.8(1380.7,3650.4)pmol/L和3663.3(2362.7,5505.9)pmol/L,P<0.01],分别是对照组的2倍、7倍和12倍。超重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低于不超重者[分别为1422.7(749.0,3295.9)pmol/L和2724.6(1418.6,4333.3)pmol/L,P<0.01]。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肾功能正常者[分别为3709.5(1909.2,5110.5)pmol/L和1644.1(802.2,3255.6)pmol/L,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YHA心功能分级、体重指数、血清肌酐浓度、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左心房内径分别是DCM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NYHA心功能分级是最强的预测因素。年龄和性别均对DCM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DCM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升高,其升高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另外还受体重指数、血清肌酐浓度等因素影响。摘要三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的比较及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804例心衰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NYHA分级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衰患者中血浆NT-proBNP的影响因素。结果VHD、DCM、ICM、RCM、HCM、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成人CHD等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间比较,血浆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1866.0(803.3,3972.7)、2247.3(1086.8,3864.5)、2399.8(1182.4,4241.7)、2455.8(1385.0,5839.2)、2203.9(1052.8,3186.0)、2285.3(1154.8,3423.5)、2312.7(654.8,3850.2)和2768.2(794.8,4370.5)pmol/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肌酐浓度、是否合并感染、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血症、贫血等因素中,NYHA分级、血清肌酐浓度、BMI、舒张压、合并肝功能异常和高胆红素血症是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NYHA分级是最强的预测因素,性别和年龄不是NT-proBNP浓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随患者心功能由NYHA分级Ⅱ级、Ⅲ级到Ⅳ级而逐级显着升高[分别为646.0(446.8,1014.5)、2160.3(1118.1,3749.7)和3342.3(1548.6,5454.8)pmol/L,P<0.01]。BMI≥25kg/m2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低于BMI<25kg/m2的心衰患者[分别为1467.5(784.0,3177.0)和2423.7(1090.3,4213.0)pmol/L,P<0.01]。血清肌酐≥107μmol/L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血清肌酐<107μmol/L的心衰患者[分别为3336.8(1469.9,5379.6)和1644.1(781.4,3375.3)pmol/L,P<0.01]。肝功能异常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肝功能正常者[分别为4373.4(2285.3,6449.8)和1969.0(881.9,3722.5)pmol/L,P<0.01]。结论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异,其升高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心功能状态,另外还受BMI、肾功能和肝功能等因素影响。摘要四血浆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目的:评价入院时血浆NT-proBNP预测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804例住院的失代偿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在判断心衰患者住院死亡中的价值并找出其切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血浆NT-proBNP是否为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804例心衰患者包括VHD、DCM、ICM、RCM、HCM、PAH、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成人CHD等不同病因,其中6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出院时存活组[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321.1(3063.8,6606.5)pmol/L比1921.6(873.9,3739.2)pmol/L,P<0.01]。入院时血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72(95%CI:0.718-0.825,P<0.01)。根据ROC曲线,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切点值定为3500 pmol/L,大于或等于此值时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0.3%、72.0%和71.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8%和96.6%。大于此值者的住院病死率(17.8%)是小于此值者(3.4%)的5倍(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肌酐、血浆NT-proBNP、是否合并房颤、贫血、感染、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中,血浆NT-proBNP是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是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以3500pmol/L为切点,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70%,阴性预测值高达96.6%。摘要五血浆NT-proBN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失代偿心衰的价值目的:评价入院时血浆NT-proBN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58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心功能评定,并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心衰组包括NYHAⅡ级、Ⅲ级和Ⅳ级的患者,非心衰组为NYHAⅠ级的患者。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诊断失代偿性心衰、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心室扩大的价值,并找出其诊断失代偿性心衰的切点。结果:58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NYHAⅠ级者374人、Ⅱ级者99人、Ⅲ级者82人、Ⅳ级者31人,其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484.7(381.6,647.8)、907.6(516.6,1290.3)、1420.2(879.5,2336.2)和2442.6(1695.4,3670.7)pmol/L,P<0.01]。心衰组(212例)血浆NT-proBNP浓度显着高于非心衰组(374例)[分别为1148.2(707.9,2145.3)和484.7(381.6,647.8)pmol/L,P<0.01]。血浆NT-proBNP诊断失代偿性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44(95%CI:0.809~0.880,P<0.01)。诊断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15(95%CI:0.767~0.862,P<0.01)。诊断左室扩大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30(95%CI:0.688~0.773,P<0.01)。根据ROC曲线,将NT-proBNP诊断失代偿性心衰的切点值定为700pmol/L,大于或等于此值时诊断心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5.9%、79.9%和78.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9%和85.3%。结论:血浆NT-proBNP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失代偿性心衰的可靠指标。以700pmol/L为切点,诊断失代偿心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75%,阴性预测值在85%以上。还有助于诊断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室扩大。

蔡雪[7](2019)在《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在临床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目的:通过引进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Information Need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INCR),经跨文化调试后,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检验其信效度,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评估心脏康复信息需求提供可靠工具。方法:通过与源量表作者取得联系,获得其同意与授权。遵循Beaton翻译模式进行“正向翻译-综合-回译-专家评议-语义分析”等步骤对INCR量表进行翻译。INCR包括10个维度,55个条目。选择2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预实验,并对问卷进行修改。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7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3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检验中文版INCR的信效度。结果:1.通过严格的跨文化调适和语义分析,对条目14、23、44进行语言修改。项目分析时,综合考虑条目决断值与条目得分和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删除条目17、30、49、50。各维度因子分析显示,除第十维度危险因素外,其余维度均提取特征值>1.00的公因子1个,且各条目因子载荷均≥0.400。第十维度因子分析提取了两个公因子,分析后删除条目48,各条目因子载荷基本≥0.400。因此,中文版INCR共有10个维度50个条目。2.经信效度检验分析:中文版INCR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0,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0.5300.937;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81,各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5020.892;量表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98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9360.996。量表内容效度平均为0.843,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833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0个条目因子载荷基本均≥0.400。因此,中文版INCR的信效度较好。结论:经检验,中文版INCR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可用于临床试验研究,作为评估CVD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中文版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在临床的实证研究目的:使用中文版INCR对CVD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心脏康复信息需求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7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30名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中文版INC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调查前,需向患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保证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对于调查过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调查者需客观回答,不可带有任何指向性。在Excel中将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录入,经两人核对并确认无误后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CVD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CVD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总得分的中位数为3.94,各维度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心脏基础知识维度4.50、营养知识维度4.50、运动锻炼/体力活动维度3.73、药物知识维度4.80、工作/职业/社会维度3.00、压力/心理维度3.60、一般/社会关注维度3.50、紧急情况/安全维度4.50、诊断和治疗维度5.00、危险因素维度3.50。信息需求内容以诊断和治疗、药物知识、心脏基础知识、紧急情况/安全、营养知识为主。2.据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性别与需求得分有关,男性患者得分高于女性患者(Z=-2.006,P=0.045);年龄与需求得分有关且年龄>70组需求得分最低(χ2=20.459,P<0.001);家庭年收入与需求得分成正相关(χ2=7.268,P=0.02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Z=-3.815,P<0.001)患者需求得分反而降低;伴有吸烟危险因素的患者较不吸烟患者信息需求得分高(Z=-3.007,P=0.003);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信息需求得分较高(Z=-2.068,P=0.039);疾病病程越短,患者关注点越密切,需求得分越高(χ2=14.742,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得分(χ2=28.586,P<0.001)明显高于Ⅱ、Ⅲ级患者。结论:CVD患者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心脏康复信息需求不同。因此,临床上应根据个体化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同时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和多元化的随访模式,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申文佳[8](2020)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从“认知行为”视角出发,探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3.基于量性研究,辅以质性研究,尝试构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包括两个部分: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便利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6例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症状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的症状管理分量表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IBM SPSS AMOS 21.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水准α取双侧0.05。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参与前期调查的症状管理行为得分<14分或≥21分的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3.根据文献回顾、理论研究,构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雏形,再以量性研究结果为主,质性研究结果为辅,完善该模型。结果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脏特异性症状群、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及非特异性症状群,这三种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得分分别为(2.14±0.97)分、(2.01±1.02)分、(1.50±1.01)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05)、居住状况(β=0.109)、心功能分级(β=0.193)、左室射血分数(β=-0.389)、服药依从性(β=-0.113)及规律运动情况(β=0.218)是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502,F=112.564,P<0.001);年龄(β=0.184)、居住状况(β=0.086)、心功能分级(β=0.316)、左室射血分数(β=-0.257)及规律运动情况(β=0.149)是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351,F=72.395,P<0.001);居住状况(β=0.079)、居住地区(β=0.079)、心功能分级(β=0.330)、左室射血分数(β=-0.177)、合并症指数(β=0.124)、服药依从性(β=-0.083)及规律运动情况(β=0.221)是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444,F=76.173,P<0.001)。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条目平均得分为(5.34±1.35)分,其中268例(39.64%)患者为低自我效能水平,311例(46.01%)患者为中自我效能水平,97例(14.35%)患者为高自我效能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β=0.176)、家庭人均月收入(β=0.124)、居住状况(β=-0.218)、居住地区(β=-0.071)、心衰病程(β=-0.350)、心功能分级(β=-0.227)、左室射血分数(β=0.079)及合并症指数(β=-0.152)是其影响因素(R2=0.480,F=77.082,P<0.001)。3.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行为总分为(15.78±3.05)分,其中171例(25.30%)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463例(68.49%)患者处于中等水平,42例(6.21%)患者处于较高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β=0.342)、居住状况(β=-0.364)、居住地区(β=-0.123)、心功能分级(β=-0.231)、左室射血分数(β=0.094)是其影响因素(R2=0.553,F=165.595,P<0.001)。质性研究显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其中,外显行为包含治疗相关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及危害健康行为等3个主题,1 1个亚主题;内隐行为包含认知加工、情绪管理、意志活动等3个主题,8个亚主题。将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取出两个主题: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包含7个亚主题。4.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原始分总分为(53.24±14.19)分,转化分总分为(49.29±13.52)分,其中344例(50.89%)患者为低生活质量水平,299例(44.23%)患者为中生活质量水平,33例(4.88%)患者为高生活质量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β=-0.159)、文化程度(β=0.103)、家庭人均月收入(β=0.075)、心衰病程(β=-0.074)、服药依从性(β=0.093)、规律运动情况(β=-0.124)、心脏特异性症状群(β=-0.227)、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β=-164)、非特异性症状群(β=-0.127)、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β=0.178)及症状管理行为(β=0.180)是其影响因素(R2=0.573,F=80.911,P<.001)。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是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变量(β=-0.526,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04%。6.综合文献回顾、理论研究、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步形成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结论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存在心脏特异性症状群、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及非特异性症状群等三大症状群,并且其影响因素同中存异。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水平较低,亟需改善,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4.初步构建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表明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降低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固然重要,但可以把改善其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作为目标来干预,则可减缓其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部分负性影响。

张梅,黄体钢,李广平,张承宗,丛洪良,王伟,陈树涛,徐延敏,高玉霞,张一芝,张玮函[9](2005)在《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本院2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方法对我院1980—1983年134例、1990—1993年354例和2000—2003年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从1980—1983年的22.4%降至1990—1993年的14.4%直至2000—2003年的9.2%(P<0.01)。男性患者病死率降低明显(P<0.01)。有利于病死率降低的因素有:年龄<60岁,初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和血管再灌注治疗。不利因素为女性。结论20年间的AMI药物治疗内容及血管再灌注治疗的进展,致使AMI住院病死率的明显下降。

胡菁菁[10](2019)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Wilson-Cleary生活质量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欠佳,亟需提高。明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制定改善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制定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对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冠心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测量工具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2.采用便利抽样法对392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3.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1.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为(72.46±16.15)分,高于我国冠心病常模人群。2.单因素分析显示:焦虑、抑郁、D型人格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总体健康、躯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3.多重线性回归显示:焦虑、D型人格是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总体健康、自护能力、躯体功能、心功能、健康教育、参加工作、已婚状态、月收入>5000元是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以上因素可共同解释生活质量83.2%的变异。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共有8条显着路径:(1)社会支持→生活质量;(2)自护能力→生活质量;(3)总体健康→生活质量;(4)D型人格→总体健康→生活质量;(5)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6)焦虑症状→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7)社会支持→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8)自护能力→焦虑症状→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其中总体健康对生活质量有直接效应,D型人格、躯体功能、焦虑症状对生活质量有间接效应,社会支持、自护能力对生活质量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各变量对生活质量总效应大小关系为社会支持(0.431)>总体健康(0.321)>自护能力(0.207)>躯体功能(0.132)>D型人格(-0.053)>焦虑症状(-0.039),其中D型人格和焦虑症状为负向效应,其余均为为正向效应。结论1.本研究中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优于我国冠心病常模人群。2.社会支持、总体健康、自我护理能力、躯体功能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焦虑和D型人格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提高躯体功能和自我护理能力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3.Wilson-Cleary生活质量模型可为我国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公立医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2 我国公立医院发展面临资源与质量双重约束
        1.1.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成为研究前沿
        1.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深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与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质量
        2.1.2 医疗质量
        2.1.3 效率
        2.1.4 医院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三维质量管理理论
        2.2.2 效率理论
        2.2.3 收敛性理论
        2.2.4 组织变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3.1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设计
        3.1.1 医疗质量指标的引入方法
        3.1.2 医疗质量指标的选择
        3.1.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
        3.1.4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3.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3.2.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选择框架
        3.2.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研究
    4.1 变量与数据说明
        4.1.1 数据来源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变量说明
    4.2 统计分析模型
    4.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结果
        4.3.1 急性心肌梗死
        4.3.2 心力衰竭
        4.3.3 肺炎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
    5.1 变量与数据说明
        5.1.1 投入产出指标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医院技术无效率总体特征
        5.3.2 医院技术效率值差异分析
        5.3.3 医院技术效率值时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
    6.1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6.1.1 σ收敛检验
        6.1.2 绝对β收敛检验
        6.1.3 条件β收敛检验
    6.2 资源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6.2.1 σ收敛检验
        6.2.2 绝对β收敛检验
        6.2.3 条件β收敛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7.1 变量与数据说明
    7.2 统计分析模型
    7.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7.3.1 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7.3.2 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讨论与建议
    8.1 研究方法学讨论
        8.1.1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技术应用
        8.1.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8.1.3 医疗质量与医院效率的关系
        8.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8.2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8.2.1 医院效率评价结果讨论
        8.2.2 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结果讨论
        8.2.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8.3 政策建议
        8.3.1 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
        8.3.2 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8.3.3 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8.3.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
9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果
    9.2 主要研究结论
    9.3 研究创新性与价值
    9.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文献来源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进展回顾
    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预后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表
附件二、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预防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AW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MRC肌力评分及握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ICU-AW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BI总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比较
    3.6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和总住院日比较
    3.7 观察组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4 讨论
    4.1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肌力、握力的影响
    4.2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AW发生率的影响
    4.3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4.4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4.5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及总住院日的影响
    4.6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
    4.8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费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冠心病治疗及费用概况
        1.1 冠心病流行病学特点
        1.2 冠心病的分类及治疗
        1.3 冠心病费用的相关研究
        1.4 冠心病费用影响因素
        1.5 小结
    2. 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2.1 数据挖掘技术概况
        2.2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3 数据挖掘技术在冠心病领域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3. 文献小结
前言
    1. 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内容与思路
    3. 资料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理论及方法研究
结果
    1. 数据清洗及数据库建立
        1.1 数据清洗过程
        1.2 数据清洗结果
        1.3 数据库建立
        1.4 本章小结
    2. 冠心病患者费用分析框架
        2.1 疾病费用分析框架构建
        2.2 单一维度分析
        2.3 以患者为中心的二维分析
        2.4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维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冠心病患者费用分析
        3.1 患者特征及分布情况
        3.2 患者费用单维分析
        3.3 患者费用交叉维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据挖掘的多维费用分析
        4.1 数据挖掘过程
        4.2 数据挖掘结果
        4.3 本章小结
结语
    1. 总结与讨论
    2. 创新与启示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摘要一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二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三 各种病因的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四 血浆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
    摘要五 血浆NT-proBN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
英文摘要
    Abstract 1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NT-proBNP in persons without organic heart diseas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Abstract 2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NT-proBNP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Abstract 3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NT-proBNP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due to varial heart diseas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Abstract 4 The value of admission plasma level of NT-proBNP in predicting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Abstract 5 The value of NT-proBNP in diagnosing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血浆NT-proBNP的影响因素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浆NT-proBNP对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血浆NT-proBN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在临床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xA;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文版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在临床的实证研究$#xA;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xD;$#xA;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稳定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
        1.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群”研究是症状管理的新视角
        1.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变量宜聚焦“认知行为”
        1.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1.6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3.3 理论框架
    4 技术路线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量性研究部分
        2.2 质性研究部分
    3 研究方法
        3.1 量性研究部分
        3.2 质性研究部分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一般资料
    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经历
        2.1 症状数量
        2.2 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3 症状间的相互关系
    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种类
        3.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得分情况
        3.3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8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4.2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4.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量性研究部分
        5.2 质性研究部分
    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7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7.2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7.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8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9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初步形成
讨论
    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
        1.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受多重症状困扰
        1.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多重症状相互关联
    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存在三大症状群
        2.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同中存异
    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亟待提高
        3.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亟需改善
        4.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5.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5.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的中介作用
        6.1 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症状群与症状管理行为间存在中介作用
        6.2 症状管理行为在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6.3 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存在中介作用
    7 作用模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7.1 加紧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干预性研究
        7.2 重视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增进策略的制定
        7.3 推进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项目的尽快开展
    8 作用模型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基础临床资料:
    2.入院1周内治疗用药 (表1) :
    3.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表2) 及其相关因素:
    4.住院病死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讨论

(10)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Wilson-Cleary生活质量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
    2.1 冠心病的概述
        2.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现况
        2.1.2 冠心病的分类
        2.1.3 冠心病对患者的影响
    2.2 生活质量的概述
        2.2.1 生活质量的概念
        2.2.2 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
        2.2.3 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
        2.2.4 生活质量的模型应用
    2.3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概述
3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假设模型的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Wilson-Cleary生活质量模型
        3.1.2 Wilson-Cleary生活质量修订模型
    3.2 假设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雏形
        3.2.2 操作性定义
        3.2.3 研究问题与假设
        3.2.4 技术路线
4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资料收集
        4.2.4 资料分析
        4.2.5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问卷的信度检验
        4.3.2 生活质量状况
        4.3.3 一般资料与生活质量
        4.3.4 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4.3.5 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
        4.3.6 D型人格与生活质量
        4.3.7 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
        4.3.8 总体健康、躯体功能与生活质量
        4.3.9 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
        4.3.10 研究结果小结
    4.4 讨论
        4.4.1 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4.4.2 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资料分析
        5.2.2 方法学研究
    5.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3.1 初始模型
        5.3.2 模型修正
        5.3.3 模型整体配适度
        5.3.4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
        5.3.5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5.4 讨论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四、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 林小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的比较分析[J]. 黄体钢,石毓澍,张承宗,姜铁民,强北平,徐延敏,金晓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5(01)
  •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4]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预防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AW的效果研究[D]. 吴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冠心病费用研究[D]. 赵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韦丙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1)
  • [7]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在临床的实证研究[D]. 蔡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D]. 申文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9]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J]. 张梅,黄体钢,李广平,张承宗,丛洪良,王伟,陈树涛,徐延敏,高玉霞,张一芝,张玮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09)
  • [10]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Wilson-Cleary生活质量模型[D]. 胡菁菁.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