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

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

一、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勇[1](2015)在《地缘战略利益视角下的韩印关系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地缘战略视角详细论述了冷战结束后韩、印两国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合作进程。印度"东向"战略与韩国的"新亚洲外交"战略逐步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印度在东亚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客观上起到了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提升的一种反制作用。

谢剑南[2](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袁传伟,赵鸣歧[3](1998)在《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年来,在韩国政府为促使其国内经济走向世界化所开展的一系列"推销外交"努力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且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这就是韩国正积极设法接近和发展同南亚国家,尤其是与印度的关系,使以往相当冷漠的韩印关系迅速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袁传伟,赵鸣歧[4](1998)在《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文中认为 近年来,在韩国政府为促使其国内经济走向世界化所开展的一系列"推销外交"努力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且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这就是韩国正积极设法接近和发展同南亚国家,尤其是与印度的关系,使以往相当冷漠的韩印关系迅速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曹广伟[5](2014)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 ——以二十国集团、“10+3”、上海自贸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增长,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大冲击,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哀退之中,实力相对下降;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快速演进,加速了世界多极化、力量均衡化进程。以新自山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治理观念受到诸多诟病,主流经济思想的地位面临挑战;凯恩斯主义在全球救市的行动中,得以顺利回归,与新自由主义实现融合,共享世界主流经济思想的地位。在国际经济权力结构和经济观念结构变迁的基础上,国际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革,国际金融制度日益完善,增强了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WTO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多边自由贸易陷入困境,欧美发达国家另辟蹊径,大力推进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意在构建“全面且高水平”的经贸规则,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进程。面对国际经济体系出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中国主动谋划,及时调整内政外交政策,积极应对,充分运用国际、国内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进程,推进其在有利于实现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满足发展中国家价值、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上发展演进,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不同的平台上,中国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不同层次平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战略,以实现不同的目标。在全球层面上,中国积极参与利用二十国集团,推进其机制化进程,携手构建G20机制运行框架,提升议题设置能力,促进二十国集团从金融危机的应急机制向促进经济合作的有效平台转变。推进各国宏观政策的协调,积极参与全球救市行动,关注贫穷、发展问题。与国际社会携手建立了现代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为协调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及最为全面的金融业扶持计划,大幅提高了用于防止危机扩散全球的必要资源,向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注入大量基础货币,恢复市场流动性,刺激了全球经济复苏。并推动各主要国家建立相互协调的财政整顿计划和退出措施,维护了世界经济问题,推进了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了金融系统抵御波及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缩小而非放大金融和经济周期,降低经济对不适当的风险融资来源的依赖性,以及阻止过度的冒险活动,达到促进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经济繁荣的目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快对“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进行改革,为人民币尽快进入SDR货币篮子提供了通道,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新兴经济体携手推进了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内的发言权。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利用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有利地位和作用,率先推进中-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双方贸易合作和经济往来,增强政治安全互信,维护地区繁荣和稳定,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引领了东亚区域合作方向,加速了周边国家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同时,支持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构筑“10+3”机制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平台,增强了区域合作意识和互利共赢的理念,扩大了合作空间与潜力,为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扫除了障碍。携手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努力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利的经济伙伴协议,整合、优化东亚区域多重自由贸易安排,改变规则过多、操作易乱的现状,努力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在国内层面,中国启动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意在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开放、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推进“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模式,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在自贸区建立亚太地区总部,探索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地位。中国通过对二十国集团、东盟和上海自贸区三个层次平台的运用,有效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之中,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经济大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成员。

刘玉丽[6](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卢时旭[7](2013)在《中印崛起对韩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韩国国家利益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后,亚洲及国际秩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由于经济危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传统的大国美国与日本的势力相对衰落;二是随着亚洲经济迅速增长,新兴大国中国与印度相继崛起。中国和印度均为亚洲大国,还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强。它们的同时崛起不但对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亚洲国家,韩国政府与学界均已经认识到中印两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日益上升的重要地位。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遭到重创,但中印两国却逆势而上,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亚洲率先摆脱危机的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就同处亚洲的韩国而言,中印两国的崛起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等领域对韩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意味着在中印同时崛起的背景下,韩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总体来看,其中蕴含的机遇要远大于挑战。总体而言,中印两国的崛起总体上符合韩国的国家利益。但如何化解挑战,把握机遇,则是当前韩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从韩国的角度来说,它目前需要充分利用中印两国同时崛起的态势,尽早制定具体的中期和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关系,以确保韩国与中印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争取它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对韩国立场的支持,提升韩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本研究从一名在华留学生的视角和经历出发,力图客观地分析中印崛起的现状,深入探讨中印同时崛起对亚洲、尤其是对韩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和提出韩国的应对战略。

胡俊[8](2012)在《冷战后韩国对印度政策》文中研究说明韩国与印度自1973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冷战时期的缓慢发展和冷战后的迅速发展两个阶段。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两国关系得到迅猛发展。冷战时期韩印关系的发展为冷战后韩国对印度实施促进全面合作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韩国对印度采取的促进全面合作政策包括加强韩印高层互访,推动两国政治互信;推动签署CEPA(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促进经济全面合作;实施引进人才制度,招揽人才;加强防务合作,扩大军事技术交流。其中推动签署CEPA协定,促进经济全面合作是核心。为贯彻促进全面合作政策,韩国与印度正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韩国与印度间CEPA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些良好的效应,这也是该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总的来讲,韩国对印度实施促进CEPA带来的效应就是拉动双方经济增长。冷战后韩国对印度采取促进全面合作政策具有以下战略意图:一是抢占贸易先机;二是提高韩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开拓南亚的商品和消费市场;四是巩固战略伙伴关系。韩印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对韩国和印度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依照韩印两国关系发展速度及其趋势展望韩印关系,韩印关系一定会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更为全面及深入的发展。研究韩印关系的发展,对把握韩印关系发展脉络,正确认识韩印关系发展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舒青[9](2021)在《中日韩印服务贸易内部偏好性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国际贸易正在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服务贸易也因此能够渐渐登上主流舞台。随着世界经济的转型和服务贸易创造价值的连年攀升,国际贸易主体也在慢慢向着服务贸易靠拢。服务贸易是发展服务型经济的重要推动因素,服务贸易能够带来更多财富,是新形势下各国竞争的新战场。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集群的视角来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贸易流量问题,本研究试图选取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四个国家,将中日韩印视作一个集群。本研究介绍了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背景,以及服务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并且引入了STRI以及STRI异质性指数来对比说明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壁垒状况。本研究对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在服务贸易中的区位、制度、文化等特征以及其所参与的国际贸易协定等进行实证评估。估计结果发现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彼此之间的服务贸易流量大概是引力模型所估计的3倍。本研究在捕捉到这一现象后,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做出了各种合理猜想,本文也尝试引入其他解释变量(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等)来解释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中四个国家之间出现的这种内部服务贸易偏好现象。然而本文在经过对这四个国家的文化、社会制度等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这些因素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内部的服务贸易为什么会出现高于引力模型预估结果的红利现象。尽管如此,本研究仍旧能够在此基础上给贸易政策制定者带来一些提示,即贸易开放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消除贸易壁垒,开放服务市场是促进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府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行业,这样就能引入更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企业。我国在与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行业进行合作时应该学习其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增强自身优势,达到提升我国总体服务贸易水平的目的。我国还应该优化自身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外贸结构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占比和集群内的其他三个国家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相关行业的扶植力度。最后,还应该重视我国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的培养,让我国服务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张国军[10](2016)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立足周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了未来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中国对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国际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环境,找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位,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主要参与方利益博弈及中国对策。本文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若以1997年和2008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7年),这一时期以APEC为主导。APEC在这期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组织形式、宗旨、目标、合作原则等,提出了发展目标——茂物目标,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阶段(1997—2008年),这一时期以东盟为主导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特征。东盟建立了一系列"东盟+N"机制,包括"10+1"、"10+3"、"10+6"机制。东亚地区也因此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合作格局。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时期,美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凭借TPP介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此,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被打破,东盟提出RCEP应对TPP的冲击。继之,在中国的倡导下,亚太各方于2014年APEC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对FTAAP进行联合战略研究,并一致同意尽快启动FTAAP进程。这样,亚太地区形成了 TPP与RCEP两大机制并存,同时酝酿推动FTAAP的局面。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运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演变,分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及变迁。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 TPP、RCEP、APEC/FTAAP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探讨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论述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并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第一,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分析。首先,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在亚太地区的权力角逐引发了该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东亚和美国家之间既存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美国强势推进TPP,搅乱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推动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发生变迁。再次,APEC存在的问题致使其集体行动成本增加,运行效率低下,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各成员无奈之下转向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最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伴随着多机制并存,竞争性合作。第二,厘清TPP、RCEP、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TPP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元素,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朝多元方向发展。TPP冲击了现存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催生了 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RCEP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RCEP加入门槛相对较低,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APEC停滞不前引发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变迁。FTAAP的提出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提供了目标。第三,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分析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趋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表现在对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上。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谋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东盟推进"大国平衡"战略维持其在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日本在中、美之间搞平衡,角逐东亚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韩国致力于成为连结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链条,印、澳、新积极融入亚太权力体系,期冀分得一杯羹。2015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指出,TPP和RCEP是未来实现FTAAP的基础。TPP、RCEP两大机制未来发展趋势存在三种可能:RCEP逐步并入TPP后融合为FTAAP;TPP和RCEP趋同后融合成FTAAP;TPP和RCEP纳入FTAAP谈判。然而,未来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和亚太地区的现实发展需要。第四,基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使用综合贸易份额指数、拓展后的贸易密集指数、HM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贸易依赖程度,结合现有的关于TPP、RCEP、FTAA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CGE模型分析结果以及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途径。

二、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地缘战略利益视角下的韩印关系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从“冷淡”走向“全面战略伙伴”的双边关系
    (一)印度“东向”战略与韩国“亚洲新战略”互为契合,直接推动了两国关系深入发展
    (二)韩、印两国不断为政治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印度和韩国积极构建安全体系抗衡中国
    (四)韩国与印度积极以经贸互动带动双边的政治合作
二、韩印双边发展加剧亚洲地缘政治复杂化
    (一)印度发展与韩国的双边关系对东北亚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韩、印关系发展对亚太地区地缘政治产生了“倍增”效应
    (三)应对中国崛起成为韩印核合作的战略目标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4)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印关系迅速发展的立足点
二韩印经贸关系的现状评述
三韩印经贸关系的前景分析

(5)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 ——以二十国集团、“10+3”、上海自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宗旨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
    第一节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一、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新旧轮替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均衡化趋向
        三、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第二节 国际经济观念的变革
        一、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思想地位的确立
        二、主流经济思想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三、新自由主义式微
        四、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融合
    第三节 国际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国际金融制度的变革
        二、国际贸易制度的变革
    小结
第三章 全球治理平台:参与二十国集团,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第一节 推进二十国集团机制化
        一、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与演进
        二、携手构建二十国集团机制的运行框架
        三、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应急机制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转变
    第二节 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体系
        三、关注贫困问题,推进世界均衡发展
    第三节 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一、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
        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小结
第四章 区域合作平台:推进“10+3”框架合作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 建构以“10+3”为核心的机制体系
        一、推进“10+3”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构以“10+3”为核心的东亚合作机制体系
    第二节 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支持东盟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在“10+3”框架内推进区域合作
        三、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速东亚一体化进程
    第三节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双方合作水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策略选择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创新平台:创建上海自贸区,加强与国际接轨
    第一节 上海自贸区的创立背景及功能定位
        一、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创新投资贸易管理制度,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创新投资管理模式,提升内、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二、创新贸易监管制度,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第三节 创新金融管理制度,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一、创新金融制度,推进金融管理市场化改革
        二、改革配套金融制度,发挥金融业的服务功能
小结
结语
    一、本文主要观点
    二、经验总结和规律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印崛起对韩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韩国国家利益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问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韩国
        二、中国
        三、其他国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韩国对中印崛起的看法和评估
    第一节 中印崛起进程及制约因素
        一、中印崛起进程
        二、有利条件
        三、制约因素
    第二节 中印崛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地区格局的变化
        二、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第三节 中印崛起的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中印崛起的地区安全影响
第三章 中印崛起对韩国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领域
        一、中国
        二、印度
    第二节 政治外交领域
        一、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
        二、印度:东向外交及其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节 安全领域
        一、中国
        二、印度
第四章 韩国在中印崛起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中印崛起背景下的韩国国家利益
    第二节 挑战
        一、经济挑战
        二、地区角色与作用的挑战
        三、对韩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挑战
第五章 韩国应对中印崛起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韩国对中政策的思考
    第二节 韩国对印政策的选择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辞
附件

(8)冷战后韩国对印度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冷战时期韩国与印度关系
    1.1 冷战时期韩国与印度关系的确立
    1.2 冷战时期韩国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 冷战后韩国对印度政策
    2.1 加强韩印高层互访,推动两国政治互信
    2.2 推动签署CEPA协定,促进经济全面合作
        2.2.1 经济全面合作政策的主要内容
        2.2.2 经济全面合作政策的效应
    2.3 实施引进人才制度,招揽人才
    2.4 加强防务合作,扩大军事技术交流
第三章 冷战后韩国对印度政策的战略意图
    3.1 抢占贸易先机
    3.2 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3.3 开拓南亚市场
        3.3.1 争夺能源市场
        3.3.2 开发消费市场
    3.4 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章 韩国对印度政策的影响和展望
    4.1 韩国对印度政策的影响
        4.1.1 对印度的影响
        4.1.2 对韩国的影响
        4.1.3 对中国的影响
    4.2 韩国对印度政策的展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日韩印服务贸易内部偏好性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服务贸易
        2.1.2 区域贸易协定
        2.1.3 内部偏好性
        2.1.4 要素禀赋理论
        2.1.5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服务贸易出口的研究现状
        2.2.2 区域贸易协定的研究现状
        2.2.3 引力模型在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2.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日韩印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日韩印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现状
        3.1.1 中日韩印的贸易进出口对比
        3.1.2 中日韩印内部的服务贸易分析
        3.1.3 中日韩印的细分服务行业结构对比
    3.2 中日韩印服务贸易限制现状分析
        3.2.1 中日韩印的STRI对比
        3.2.2 STRI监管异质性指数
第四章 对中日韩印四国服务出口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消除贸易壁垒,开放服务市场
        5.2.2 优化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出口结构
        5.2.3 推广我国语言文化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5.2.4 重视服务贸易专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理论分析
    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发展历程概述
        2.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2.1.3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的动因
        2.1.4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特征
    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
        2.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变迁
        2.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成因
第3章 TP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3.1 TPP的发展演变
        3.1.1 TPP的缘起和发展
        3.1.2 美国加入并推动TPP谈判的动因
        3.1.3 TP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3.1.4 影响TPP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2 TP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3.2.1 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多元化
        3.2.2 冲击了亚太现存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3.2.3 催生了东盟主导的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
第4章 RCE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4.1 RCEP的形成发展
        4.1.1 RCEP的缘起和发展
        4.1.2 RCE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4.1.3 影响RCEP谈判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2 RCE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4.2.1 加强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4.2.2 为亚太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制
第5章 APEC/FTAA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5.1 APEC的发展历程
        5.1.1 APEC成立背景
        5.1.2 APEC的发展历程
        5.1.3 APEC今后发展面临的挑战
    5.2 FTAAP的提出及发展
    5.3 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5.3.1 APEC进程缓慢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导火索
        5.3.2 建立FTAAP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的目标
第6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及未来趋势
    6.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6.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6.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6.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7章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建议
    7.1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7.1.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7.1.2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动机和目标
        7.1.3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思路
    7.2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
        7.2.1 多层面、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7.2.2 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
        7.2.3 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A TPP协定的主要内容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缘战略利益视角下的韩印关系及其影响[J]. 胡志勇. 南亚研究季刊, 2015(02)
  •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J]. 袁传伟,赵鸣歧.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4]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J]. 袁传伟,赵鸣歧.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5]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 ——以二十国集团、“10+3”、上海自贸区为例[D]. 曹广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印崛起对韩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韩国国家利益的分析与思考[D]. 卢时旭. 复旦大学, 2013(03)
  • [8]冷战后韩国对印度政策[D]. 胡俊. 青岛大学, 2012(01)
  • [9]中日韩印服务贸易内部偏好性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D]. 舒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D]. 张国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韩印经贸关系:现状与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