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

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

一、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石明霞,王天亮,时锋[1](2010)在《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与市场分析及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国内外甲醇主要生产技术新进展,对国内外甲醇市场供需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影响国内甲醇业未来的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张丽平[2](2013)在《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甲醇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传统生产工艺、反应器和催化剂的改进及新原料合成技术的开发,并对我国甲醇工业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李伟,张希良[3](2007)在《国内二甲醚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探讨了国内二甲醚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认为对二甲醚特性及用途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化工中间品、溶剂、气雾剂和替代能源等不同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扩展,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在能源形势紧张背景下,对二甲醚工艺技术、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日益深入,促进了二甲醚经济战略的出台和政策的实施,但目前仍然存在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缺失和配套政策不力等问题.

郝西维,刘秋芳,刘弓,张亚秦,张世刚[4](2016)在《对二甲苯生产技术开发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对二甲苯生产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对对二甲苯生产路线梳理,对比分析了各工艺技术生产对二甲苯的路线、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苯、甲苯和甲醇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工艺技术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基于石油路线的芳烃联合装置,技术路线成熟可靠;而基于煤化工和煤、油结合的甲醇制芳烃及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工艺有待工业装置验证。以苯和甲苯为原料、甲醇为烷基化试剂生产对二甲苯的新工艺技术,合理利用了芳烃联合装置副产的苯、甲苯,并与煤化工生产的甲醇结合,高效生产对二甲苯,技术节能降耗,是对石油路线的补充完善,同时拓宽了对二甲苯生产的原料来源,有利于芳烃产业的合理化布局。

陈宁,果晶晶,奚立敏[5](2011)在《浅析甲醇生产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甲醇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发展现状,对甲醇工艺所涉及的原料气制备、甲醇合成和粗甲醇精馏等单元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要论述。

王鹏飞[6](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衡丽君[7](2019)在《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是有机碳的唯一来源,它是唯一可以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和功能材料,实现化石资源替代的多功能型可再生资源。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被视为最具开发潜力生产液体燃料技术之一,但生物油较差的理化性质严重阻碍了生物油的应用。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生物质热解反应机理、生物油提质反应催化剂设计、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失活以及改性等微观方面,对于生物质快速热解-生物油提质改性整体工艺系统设计、系统综合性能以及产品环境效益等宏观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课题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含氧液体燃料技术框架下,发展了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多元醇和氢气为目标产品的多联产工艺系统,该工艺系统耦合了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油相生物油(Non-aqueous Phase Bio-oil:NAPB)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Chemical-looping Hydrogen Production:CLHP)以及水相生物油(Aqueous Phase Bio-oil:APB)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制多元醇液体燃料的技术优势。以该工艺系统为对象,论文从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优化、系统功能实现与环境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科学评判该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艺系统综合性能,为后续工艺关键技术的优化设计和工程示范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信息。基于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优化设计了整个工艺系统流程布置和工艺参数配置。基于对工艺关键反应过程特性认识及其过程模型的确定,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实施全流程模拟与工艺参数优化配置,借助载热体循环实现了快速热解反应器和CLHP燃料反应器热负荷的自平衡,优化整个系统余热梯级利用实现了工艺的自供热和部分电力替代。在该工艺保守设置条件下获得一套详细的物流、能流以及热力工况参数。工艺系统以产品流为主线的碳元素代谢分析表明APB到多元醇的转化率是影响整个工艺系统效能的关键性因素。根据所构建的系统评价指标计算模型获得该工艺重要的性能指标:基于玉米秸秆干燥基计算的无水生物油产率为55.8 wt%、多元醇产率为16.4 wt%、酯类副产物产率为11.5 wt%;CLHP子系统氢气热效率为56.8%、总热效率为58.1%以及CO2捕集效率为99.9%;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总效率为35.5%。在多元醇保守产率(16.4 wt%)工况下,该工艺相对已经工业化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氢气和多元醇燃料产品外,生物质基酯类化学品可以替代石油基酯类化学品以减少化石原料的消耗,CLHP子系统高效的CO2捕集带来显着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和中国本地化基础数据,依次建立了产品系统生产资料、能源和目标产品的LCA指标计算模型,编制了目标产品较完整的生命周期数据清单;针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系统多产品共生的复杂性,引入混合分配方法,实现了目标产品的生命周期化石能耗强度(Fossil Energy Input Intensity:FEI)和碳足迹量化研究。氢气生命周期FEI和净碳足迹分别为0.575 MJ/MJ H2和-97.5 gCO2,eq/MJ H2,多元醇全生命周期FEI和净碳足迹分别为0.626 MJ/MJ能量和26.3 gCO2,eq/MJ能量。对于氢气,NAPB生产和秸秆预处理的电力消耗以及秸秆生产的氮肥消耗是引起GHG排放的主要因素,而CLHP阶段CO2捕集是决定氢气碳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对于多元醇,来自秸秆预处理和APB生产的电耗与多元醇生产的甲醇消耗、催化剂损耗以及有机废水处理能耗是引起GHG排放的主要因素,来自化学链工艺氢气消费产生的碳信用是降低其碳足迹的主要因素。在参数变动±25%范围内,目标产品碳足迹数据敏感性分析显示:NAPB生产电力消耗量变化对氢气碳足迹影响较大,而多元醇产率和APB生产电力消耗量变化对多元醇碳足迹影响较大,尤其多元醇产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这说明生物油生产电耗和多元醇产率数据不确定性会显着影响多元醇LCA结论,同时也说明降低生物油生产电耗和提高多元醇产率将会显着减少多元醇生命周期碳足迹。相对传统的天然气水蒸汽重整(Steam Methane Reforming:SMR)制氢和煤气化(Coal Gasification:CG)制氢,来自NAPB铁基载氧体CLHP工艺的氢气使多元醇净碳足迹分别降低70.5%和77.5%,这主要归功于CLHP子系统采用生物质基燃料和实施了CO2高效捕集。从多元醇燃料角度出发,系统剩余氢气替代SMR工艺氢气产生的能量信用和碳信用使多元醇生命周期FEI和碳足迹分别下降了66.3%和325.9%,多元醇两个生命周期指标分别为0.211 MJ/MJ能量输出和-59.4 g CO2,eq/MJ能量输出。基于1MJ能量替代,多元醇替代石油基汽油和石油基柴油分别使生命周期化石能耗降低82.0%和83.8%,使生命周期GHG排放分别降低163.9%和155.8%。不同生产技术路线的生物质基液体燃料LCA研究案例表明本论文设计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多联产工艺在生物质碳元素多元利用、目标产品产率以及环境GHG减排方面具有综合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液体燃料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加氢深度可控、氢源自给的特点,实现了生物质到多元醇燃料、氢气以及酯类化学品的多元转化。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该工艺系统具有较低的化石能耗强度和显着的GHG减排环境效应,符合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可持续、低碳发展的要求。

刘宜政[8](2017)在《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产业也步入度危脱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并已上升为我国资源储备安全和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统筹战略。为此,深入探究煤炭产业转型内在规律,找寻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深层次关联,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煤炭产业蜕变理论为基础,煤炭产业转型为核心,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为纽带,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手段,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模拟仿真相结合,运用BP神经网络、交叉弹性分析、自然断点分级等方法,研究并创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划分煤炭产业蜕变转型阶段,研究分析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机制,摸清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内部规律和脉络,探索基于煤炭产业蜕变不同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为煤炭产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撑,进而引导煤炭产业选择科学的转型时机和方向,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观点:(1)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内部规律,其贯穿煤炭产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一个蜕变周期完成后,产业又开始新的蜕变周期。产业蜕变是动态的,它是整个煤炭产业的全部变化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变化的内在动因;产业转型是静态的,是产业形态上的变化,是煤炭产业蜕变的形态和结果。正是由于无数次煤炭产业的蜕变的集合促成煤炭产业形态的变化,其转型是依据蜕变程度、蜕变进展的状况、蜕变所处的阶段而进行的。(2)基于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得出中国煤炭产业于2000~2015年间:2000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1.2442最低值,2011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4.4261最高值。通过最终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算结果可将我国煤炭产业蜕变划分为五个阶段:蓄势准备阶段2000~2002年(蜕变程度值:1.2442~1.2614)、缓慢导入—转型酝酿阶段2003~2007年(蜕变程度值:1.5435~2.0625)、高速蜕变—初期转型阶段2008~2011年(蜕变程度值:2.6357~4.4261)、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2012~2015年(蜕变程度值:4.1835~2.6447)、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2016~2020年。(3)我国煤炭产业当前所处的蜕变转型阶段是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该阶段的产业蜕变特征是:新兴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煤炭产业在能源领域的占比逐步降低,趋于合理,产业形成煤与非煤并重的局面,进而走向产业转型的良性发展轨道。我国煤炭产业蜕变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当步入2021年后“十四五”规划发展时期,煤炭产业蜕变程度将趋于最低值,形成以非煤产业为主,煤炭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煤炭供需产销平衡,稳定红利,产业转型步入多元化发展的健康之路,煤炭产业蜕变转型完成,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产业蜕变周期。(4)基于对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关系机制研究,得出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转型的主要依据,其对于煤炭产业转型具有指导功能,煤炭产业根据产业蜕变的领域及方向而进行转型。在某个阶段产业转型不可能与产业蜕变保持同步,出现超前或滞后是必然的,但这种超前与滞后又影响到产业蜕变,会发生推动或阻止产业蜕变的进程,煤炭产业转型对煤炭产业蜕变具有辅助功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之间存在量变与质变、微观与宏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深层次关系。(5)根据兖州矿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结果得出,兖州矿区自2015年至今正处于煤炭产业蜕变的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此阶段兖矿集团以全面推动矿区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型,煤炭产品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煤炭劳动密集型向新兴产业密集型转移,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兖州矿区即将步入“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

贾星原[9](2020)在《铜基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它既可以直接用作溶剂,杀虫剂,防腐剂与汽油添加剂;也可以作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例如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碳酸二甲酯等;也可以用于生产甲酸,高纯CO等基础化工品,被公认为“万能中间体”。甲醇作为煤化工的产物面临着产能与产量过剩的问题,从甲醇到甲酸甲酯的路线有甲醇与甲酸酯化法,甲醇羰基化法,甲醇脱氢法等,其中甲醇脱氢法工艺流程短,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CO和H2可联产甲醇,优势众多,其技术路线非常具有前景。铜基催化剂是甲醇气相脱氢法制甲酸甲酯性能最优的催化剂,铜基催化剂的研究是此领域的核心与关键,本论文重点探讨了铜基催化剂的结构、性质对于甲醇脱氢反应制甲酸甲酯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以SiO2气凝胶为载体,采用不同沉淀方法,如反加沉淀法、并流沉淀法与正加沉淀法等,制备了一系列Cu/SiO2催化剂。研究了沉淀过程对催化剂结构、表面性质的影响,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反应中催化剂结构与活性关系。当采用反加沉淀与并流沉淀法制备Cu/SiO2催化剂时,还原后生成小尺寸的Cu0纳米晶体,获得相对较高的甲醇转化率。而采用正加沉淀法导致还原后生成大尺寸的Cu0纳米晶体,获得相对较低的甲醇转化率。采用反加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时,还原后的Cu/SiO2催化剂具有较低的酸量和碱量,有利于产物甲酸甲酯的生成,抑制了甲酸甲酯产物的分解。此外,较高的焙烧温度导致催化剂中Cu0组分与SiO2气凝胶载体之间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提高甲醇转化率的同时也导致产物甲酸甲酯进一步分解为CO与H2。2.以SiO2气凝胶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Cu/ZnO/SiO2催化剂。研究了沉淀过程与ZnO助剂对催化剂结构、表面性质的影响,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结构的关系。采用正加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时,经还原后获得的Cu/ZnO/Si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酸甲酯选择性;而采用并流共沉淀法经还原后制备的Cu/SiO2与Cu/ZnO/Si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醇转化率,但降低了甲酸甲酯选择性。研究发现,小尺寸Cu0微晶在甲醇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活性高于大尺寸金属Cu0微晶,但小尺寸金属Cu0微晶在甲酸甲酯分解为CO和H2的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Cu/SiO2催化剂中添加ZnO,除影响了金属Cu0的晶粒尺寸外,显着降低了催化剂的碱性,从而抑制了甲酸甲酯的分解反应,提高了甲酸甲酯选择性。同时,ZnO的添加降低了催化剂表面Cu+的比例,有助于抑制甲酸甲酯的分解,提高甲酸甲酯的选择性。3.分别以Na2CO3、NaOH与NH3·H2O为沉淀剂,采用连续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的Cu/ZnO/Al2O3催化剂用于甲醇脱氢反应。研究了沉淀剂种类、煅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的结构与活性的构效关系。以Na2CO3为沉淀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小的Cu0微晶与较大的比表面,能够提供更多的Cu0活性位点,表现出较高的甲醇脱氢反应活性;以NaOH为沉淀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相对较大的Cu0微晶与较小的表面碱性,表现出较高的甲酸甲酯选择性。此外,较高的焙烧温度增强了Cu0组分与Zn AlO4载体组分之间相互作用,提高了甲醇转化率的同时降低了甲酸甲酯的选择性。但极高的焙烧温度(850 oC)极大地降低了催化剂比表面积与表面碱性,大幅度降低了甲醇转化率的同时却也展现出最高的甲酸甲酯选择性。

戴厚良[10](2013)在《芳烃生产技术展望》文中指出通过对分离技术、反应生成技术、目的产品转移技术、甲基烷基化技术以及组合工艺最大程度增产芳烃技术等国内外芳烃生产技术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出近年来芳烃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催化剂和吸附剂性能的提高、新型反应及分离工艺的开发与应用、采用组合工艺最大化增产芳烃、单位产品物耗能耗的降低、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等方面,而芳烃生产原料短缺是长期困扰芳烃生产的现实问题。归纳了紧紧围绕拓宽原料来源、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剂与吸附剂、应用组合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型化等芳烃生产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建设国产化大型芳烃联合装置为契机,加快开发并形成原料多样化、产品结构调整灵活、物耗能耗更低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建议。提出应加快开发LPC、轻烯烃、芳烃抽余油等轻烃芳构化技术,使芳烃副产品进一步增值;加强炼油化工资源的一体化工作,充分利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裂解重质汽油、炼油厂重质芳烃以及煤焦油以生产BTX;加大芳烃与煤化工结合的力度,尽快工业化实施甲苯甲基化生产二甲苯技术;进一步拓展生产芳烃的原料,开发并利用甲醇、纤维素等生物质生产芳烃新技术。

二、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与市场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甲醇主要生产技术新进展
    1.1 世界主要生产技术新进展
        1.1.1 甲醇装置向大型化发展
        1.1.2 甲醇合成转化器的改进
        1.1.3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新工艺
        1.1.4 甲醇回路的改进
        1.1.5 催化剂制备技术
        1.1.6 甲烷蒸汽转化和自热催化转化组合技术
        1.1.7 液相合成甲醇工艺
    1.2 国内技术开发新进展
        1.2.1 新型甲醇合成反应器
        1.2.2 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1.2.3 焦炉气制甲醇技术进展
        1.2.4 先进甲醇分离系统技术
        1.2.5 节能环保的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制甲醇工艺
2 甲醇市场分析及预测
    2.1 世界供需分析及预测
    2.2 国内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
3 影响国内甲醇业未来的因素及发展建议

(2)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甲醇生产工艺及其改进
    1.1 反应器新进展
    1.2 催化剂新进展
    1.3 工艺新进展
2 甲醇新制备工艺的开发
    2.1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进展
    2.2 甲烷氧化制甲醇技术进展
    2.3 生物质制甲醇技术进展
    2.4 其他
3 对我国甲醇工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3)国内二甲醚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二甲醚的特性及用途
2 二甲醚研究检索结果
3 二甲醚政策路线及战略选择
    3.1 能源形势紧张催生能源变局
    3.2 专家呼吁领导回应促成了大政策的出台
    3.3 二甲醚基本政策趋于成熟, 配套政策急需引入
    3.4 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缺失, 造成二甲醚项目风险增加
4 二甲醚工艺技术研究
    4.1 二甲醚工艺现状
    4.2 天然气为原料
    4.3 煤为原料
    4.4 大型化和多联产
5 二甲醚技术经济分析
    5.1 技术经济比较
    5.2 价格因素分析

(4)对二甲苯生产技术开发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二甲苯生产技术开发进展
    1.1 石油路线生产对二甲苯
        1.1.1 芳烃联合装置
        1.1.2 甲苯择形歧化技术
        1.1.3 二甲苯异构化技术
    1.2 煤和石油结合路线生产对二甲苯新技术
        1.2.1 甲苯和甲醇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
        1.2.2 苯和甲醇烷基化制对二甲苯
    1.3 煤炭转化生产对二甲苯
2 各类技术对比分析
    2.1 不同对二甲苯生产路线对比
    2.2 苯、甲苯与甲醇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对比
        2.2.1 甲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
        2.2.2 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
3 以苯、甲苯和甲醇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工艺技术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3.1 市场机遇
    3.2 对二甲苯新技术面临的挑战
4 结语

(6)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
    1.3 生物质制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发展现状
        1.3.1 生物质制液体燃料技术概述
        1.3.2 生物质生物发酵法制醇类燃料技术
        1.3.3 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技术
        1.3.4 生物质快速热解提质制液体燃料技术
        1.3.5 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三种技术路线对比
    1.4 产品碳足迹及其评价方法
        1.4.1 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变暖潜值当量因子
        1.4.2 碳足迹概念演变
        1.4.3 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1.5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5.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1.5.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物质能转化领域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思路及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1.6.2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系统设计和评价指标构建
    2.1 引言
    2.2 化工系统分析与集成基础理论
    2.3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工艺原理
    2.4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工艺系统设计
        2.4.1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子系统
        2.4.2 油相生物油化学链制氢子系统
        2.4.3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子系统
    2.5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系统主要过程单元及其模拟模型
        2.5.1 生物质干燥过程单元及其模拟模型
        2.5.2 生物质快速热解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3 燃料燃烧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4 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主要反应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5 水相生物油提质过程模拟模块确定
        2.5.6 CO_2、H_2与水蒸汽分离与压缩单元
        2.5.7 流体压缩和蒸汽透平做功过程
        2.5.8 产物分离提纯过程单元
    2.6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评价指标构建
        2.6.1 产物产率指标
        2.6.2 化学链制氢子系统性能指标
        2.6.3 产品工艺系统能源利用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惰性载热体自热式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子系统流程模拟
        3.2.1 生物质原料与生物油组分数据信息
        3.2.2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子系统过程模拟
    3.3 油相生物油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子系统工艺流程模拟
        3.3.1 化学链制氢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3.2 化学链制氢子系统运行方案确定
        3.3.3 油相生物油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子系统流程模拟
    3.4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流程模拟
        3.4.1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模拟流程
        3.4.2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模拟结果
    3.5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性能评价
        3.5.1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碳元素代谢分析
        3.5.2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基多元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模型
    4.1 引言
    4.2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概念与规则说明
        4.2.1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概念界定
        4.2.2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计算规则说明
    4.3 产品LCA模型组成与建立
        4.3.1 产品LCA模型组成
        4.3.2 LCA基础计算模型建立
        4.3.3 多元醇和氢气产品LCA计算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基多元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5.1 引言
    5.2 LCA目的与范围确定
    5.3 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清单
        5.3.1 共生产品负荷分配方法
        5.3.2 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分析
    5.4 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5.4.1 氢气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4.2 多元醇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4.3 氢气和多元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敏感性分析
        5.4.4 不同氢气生产工艺供氢对多元醇生命周期化石能耗与碳足迹影响
        5.4.5 剩余氢气产品替代对多元醇生命周期化石能耗与碳足迹影响
    5.5 不同工艺路线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5.1 典型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路线
        5.5.2 几种典型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煤炭产业转型现状
        1.1.3 问题提出
        1.1.4 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产业转型理论研究现状
        1.3.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1.3.3 产业蜕变理论研究现状
        1.3.4 测度理论研究现状
        1.3.5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1.5.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蜕变基本原理
    2.1 产业蜕变含义
        2.1.1 产业蜕变起源
        2.1.2 产业蜕变发展
        2.1.3 产业蜕变界定
        2.1.4 产业蜕变特点
    2.2 产业蜕变关系
        2.2.1 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2 产业与企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3 产业与产品之间的蜕变关系
    2.3 产业蜕变传递机制
        2.3.1 影响产业蜕变的因素
        2.3.2 产业蜕变途径
        2.3.3 产业蜕变效应
        2.3.4 产业蜕变传递机理
    2.4 产业蜕变运行机制
        2.4.1 产业蜕变方式
        2.4.2 产业蜕变结果
        2.4.3 产业蜕变运行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征研究
    3.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3.1.1 煤炭资源自然属性
        3.1.2 煤炭资源经济属性
        3.1.3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3.1.4 我国煤炭资源种类及质量
    3.2 我国煤炭产业特点
        3.2.1 煤炭产业生产特点
        3.2.2 煤炭产业发展特点
        3.2.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点
    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状况
        3.3.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现状
        3.3.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成就
        3.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与蜕变转型关系
        3.4.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
        3.4.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与蜕变转型关系
    3.5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机制
        3.5.1 煤与非煤协同发展原理
        3.5.2 基地转型与主业转移互动原理
        3.5.3 关联与非关联互动原理
        3.5.4 多级产业共建原理
        3.5.5 动脉与静脉产业耦合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与蜕变阶段划分
    4.1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体系设计思路
        4.1.3 指标归结
        4.1.4 条件假设与指标筛选
        4.1.5 指标层级划分
        4.1.6 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
        4.1.7 数据获取与整理
    4.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标准学习算法
        4.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BP神经网络的标准学习算法
    4.3 基于MATLAB7.6的BP神经网络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
        4.3.1 测度模型构建
        4.3.2 测度模型运行
        4.3.3 测度模型结果
    4.4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
        4.4.1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方法
        4.4.2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
    4.5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关系
    5.1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律
        5.1.1 生命演化规律
        5.1.2 可持续发展规律
        5.1.3 科技革命规律
        5.1.4 动静态转化规律
    5.2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运作机制
        5.2.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原则
        5.2.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特点
        5.2.3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形式
        5.2.4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趋势
        5.2.5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结果
    5.3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制
        5.3.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功能关系
        5.3.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互动关系
    5.4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
        5.4.1 量变与质变关系机理
        5.4.2 微观与宏观关系机理
        5.4.3 原因与结果关系机理
        5.4.4 现象与本质关系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研究
    6.1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
        6.1.1 煤炭产业的转型途径
        6.1.2 煤炭产业的转型领域
    6.2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在蜕变阶段的分布规律
    6.3 基于不同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模式
        6.3.1 基于蜕变的转型方式
        6.3.2 基于蜕变阶段不同转型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兖州矿区基于蜕变的转型对策
    7.1 兖州矿区基本概况
        7.1.1 兖州矿区简介
        7.1.2 兖州矿区转型现状
    7.2 兖州矿区蜕变程度测度
        7.2.1 兖矿数据获取与整理
        7.2.2 网络构建及训练数据的准备
        7.2.3 评价结果
    7.3 兖州矿区蜕变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7.4 兖州矿区蜕变—转型对策
    7.5 兖州矿区转型趋势与展望
    7.6 兖州矿区转型建议与目标
        7.6.1 科技创新方面
        7.6.2 节能环保方面
        7.6.3 人才培养方面
        7.6.4 信息化建设方面
        7.6.5 资本运作方面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附录C 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9)铜基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1化学的发展
    1.2 甲醇研究现状
        1.2.1 甲醇简介及用途
        1.2.2 甲醇生产技术进展
        1.2.3 甲醇市场及其前景
        1.2.4 甲醇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3 甲酸甲酯研究现状
        1.3.1 甲酸甲酯简介及用途
        1.3.2 甲酸甲酯下游产品开发及其应用
        1.3.3 甲酸甲酯市场及其前景
    1.4 甲酸甲酯生产技术进展
        1.4.1 甲醇与甲酸酯化法
        1.4.2 甲醇羰基化法
        1.4.3 甲醇脱氢法
        1.4.4 合成气法
        1.4.5 其它方法
    1.5 铜基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内容
        1.6.1 论文选题背景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Cu/SiO_2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沉淀过程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2.2.5 产物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2.3.2 表面化学价态分析(XPS)
        2.3.3 比表面与孔径分析(BET)
        2.3.4 表面酸碱性分析(CO_2-TPD,NH_3-TPD)
        2.3.5 催化活性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沉淀过程、ZnO助剂对Cu/ZnO/SiO_2 催化剂结构、物化性质影响与催化甲醇脱氢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催化剂制备
        3.2.3 催化剂表征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焙烧后与还原后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3.3.2 表面化学价态分析(XPS)
        3.3.3 比表面与孔径分析(BET)
        3.3.4 表面酸碱性分析(CO_2-TPD,NH_3-TPD)
        3.3.5 催化活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ZnO/Al_2O_3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沉淀剂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催化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晶体结构分析(XRD)
        4.3.2 比表面与孔径分析(BET)
        4.3.3 表面碱性分析(CO_2-TPD)
        4.3.4 催化活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10)芳烃生产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离技术进展
    1.1 分离并回收芳烃的抽提或抽提蒸馏技术
    1.2 二甲苯异构体的分离和提纯技术
        1.2.1 结晶分离技术
        1.2.2 吸附分离技术
2 反应生成技术进展
    2.1 催化重整技术
    2.2 轻烃芳构化技术
    2.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芳烃技术
    2.4 催化裂化轻瓦斯油加氢生产催化重整进料技术
    2.5 蒸汽裂解汽油生产BTX及重整原料技术
    2.6 焦化粗苯与煤焦油的加工利用技术
        2.6.1 焦化粗苯加工利用技术
        2.6.2 煤焦油加工利用技术
    2.7 将纤维素转化成BTX芳烃技术
3 目的产品转移技术进展
    3.1 烷基转移和芳烃转化技术
    3.2 重质芳烃轻质化增产BTX技术
    3.3 增产对二甲苯的甲苯选择性歧化技术
    3.4 增产对二甲苯的C8芳烃异构化技术
    3.5 间二甲苯生产技术
    3.6 邻二甲苯生产技术
4 甲基烷基化技术进展
    4.1 甲苯与甲醇甲基化高效生产对二甲苯技术
    4.2 甲醇芳构化制芳烃的MTA技术
5 组合工艺最大程度增产芳烃技术进展
    5.1 BTXtra组合工艺
    5.2 选择性歧化与芳构化组合工艺
    5.3 结晶分离与吸附分离组合工艺
    5.4 抽提蒸馏和芳构化组合工艺
6 其它芳烃生产技术进展
    6.1 偏三甲苯和均三甲苯生产技术
    6.2 均四甲苯生产技术
    6.3 萘生产技术
7 结束语

四、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与市场分析及预测[J]. 石明霞,王天亮,时锋. 化工科技, 2010(04)
  • [2]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J]. 张丽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3(01)
  • [3]国内二甲醚研究述评[J]. 李伟,张希良. 煤炭转化, 2007(03)
  • [4]对二甲苯生产技术开发进展及展望[J]. 郝西维,刘秋芳,刘弓,张亚秦,张世刚. 洁净煤技术, 2016(05)
  • [5]浅析甲醇生产技术进展[J]. 陈宁,果晶晶,奚立敏. 氮肥技术, 2011(06)
  • [6]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7]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D]. 衡丽君. 东南大学, 2019
  • [8]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D]. 刘宜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9]铜基催化剂催化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的研究[D]. 贾星原. 江苏大学, 2020(02)
  • [10]芳烃生产技术展望[J]. 戴厚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01)

标签:;  ;  ;  ;  ;  

国内外甲醇生产技术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