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益胃口服液治疗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清热益胃口服液治疗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一、清热益胃口服液对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一桐[1](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纪朋成[2](2020)在《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经方黄连汤对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对Hp的抑杀效果,探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和消化科就诊,符合慢性胃炎和Hp阳性诊断标准,经辨证属脾虚湿热证型,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黄连汤为基础方的颗粒制剂(基础方:黄连10g,姜半夏10g,桂枝10g,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每日1剂,早晚各1次,餐后一小时服用,疗程为4周。对照组给予西药铋四联疗法,即艾司奥美拉唑20mg bid、左氧氟沙星0.2g bid、克拉霉素0.5g bid、胶体果胶铋100mg bid,早晚各1次,疗程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研究病例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焦虑状态、Hp根除率和数值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45%。两组证候疗效相比,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分析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这表示两组药物均可改善Hp阳性慢性胃炎兼脾虚湿热证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差异明显(P<0.05),说明试验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优势。3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分析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在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各项症状积分中胃痛、恶心呕吐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口苦或黏症状积分增多,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症状积分减少,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疲倦乏力、胃中嘈杂、口臭症状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 Pro生存质量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均明显减少,具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所有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心理、社会功能因子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在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状况和总积分方面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焦虑状态改善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状态积分都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 Hp的根除率及数值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13C呼气试验数值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根除率比较,试验组根除率为21.88%;对照组根除率为75.76%,对照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后比治疗前数值均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数值明显小于试验组数值(P<0.05)。两组Hp数值下降人数比较,试验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81.25%;对照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93.94%。两组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差异不明显(P>0.05)。7不良反应评价通过安全性指标的观测,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下:试验组出现恶心干呕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4例,舌痛1例。上述患者不良反应都较轻,未达到病例的脱落标准,在研究过程中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与铋四联疗法相比,可以显着减轻患者的不适表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的状态,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在短期内根除Hp方面疗效不如铋四联疗法。若同时使用中药黄连汤与西药铋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考虑总体疗效可能会更好,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临床推广。

汪吴珺[3](2020)在《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灌胃 NaHCO3 及 H.pyloriSS1(Helicobacter pylori Sydney Strain 1)菌株建立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C57BL/6小鼠模型,从小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H.pylori的清除情况、ELISA检测、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等几个方面,充分观察小鼠在经过不同的药组治疗前后,体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对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探索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新方法。方法:在适当的混合气体下,将H.pyloriSS1菌株(小鼠感染标准菌株)接种于含有脱纤维羊血的培养基培养,培养2-3日,期间持续观察细菌培养情况,培养完成经鉴定为H.pylori阳性后制成菌液备用。将50只C57BL/6(B6)小鼠采用细菌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H.pylori相关性胃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纯新蒲饮组(新蒲饮组)、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组(新奥组)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肠溶片组(胃三联组),后各给药组均连续给药14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观察4周后处死小鼠,根据实验要求取出相应的组织及血清保存备用,通过快速尿素酶法及吉姆萨染色法观察H.pylori的分布及定植情况,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IL-8、NF-kB等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PCR法检测 IL-8、NF-kB 的 mRNA 表达。结果:通过尿素酶检测及吉姆萨染色可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均可见H.pylori感染,证明小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胃黏膜H.pylori明显减少,胃三联组与新奥组较为明显,新蒲饮组次之;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相关炎症因子IL-8、NF-kB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血清IL-8含量表达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新蒲饮组、新奥组及胃三联组中相应的炎症因子IL-8、NF-kB的蛋白、mRNA及血清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奥组和胃三联组IL-8、NF-kB及血清IL-8含量明显低于新蒲饮组。结论:动物实验表明新蒲饮能够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联合奥美拉唑效果更优,与胃三联效果相似。由此可见,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有望成为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新方法。

覃鑫[4](2019)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从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对比,Hp根除率,Hp复发率,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观察中药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与单独使用西药四联疗法同期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是否具有可比性,为中药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型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部门诊及住院病房就诊,经C14呼气试验确诊为Hp阳性(>100),经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且经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型的70例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脱落,最终完成32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脱落,最终完成33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胃炎分型、病程、病情轻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后,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西药四联疗法:克拉霉素缓释片0.5g bi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95g bid,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 bid,胶体果胶铋胶囊0.2g bid。2周为1疗程。32例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减用药(基础方:太子参20g、麸炒白术15g、陈皮6g、姜半夏6g、砂仁6g、广藿香15g、蒲公英30g、酒黄芩8g、黄连3g、炮姜2g、炙甘草6g),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4周为1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清淡饮食,尽量单独器具进食,避免交叉感染,全部疗程结束停药4周后,再次复查14C-UBT,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Hp复发率,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病情程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Hp根除率(68.75%)低于对照组(87.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量偏少有关系。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表明两组治疗药物均能改善脾虚湿热型的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有显着优势。4.两组患者Hp复发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有22例患者Hp转阴,对照组有29例患者Hp转阴;半年后,复查14C-UBT,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是4.55%,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后,再次复查14C-UBT,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是9.09%,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药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可显着降低Hp的远期复发率。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干呕1例,腹泻1例;对照组共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2例,便秘3例,腹泻3例。上述患者不良反应都较轻,未达到病例的脱落标准,在研究过程中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中药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和标准西药四联疗法对于Hp阳性慢性胃炎脾虚湿热型均有治疗作用,但相比较而言,中药对于临床上对抗生素耐药患者、素体脾虚不耐攻伐患者、不良反应重的患者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史佳佳[5](2019)在《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分组试验,比较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脾胃湿热证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其在Hp根除率、患者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治疗情况。方法试验所有病例来自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14天为一疗程,联合四联疗法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14天为一疗程。均停药1月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Hp根除率治疗组94%,对照组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单项症状分析可得,主症四项上腹痞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及次症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三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次症食欲减退、小便黄两项,得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本次试验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腹泻;对照组共2例,其中头晕1例、恶心1例。上述患者由于整体症状较轻,未达到试验脱落标准,未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结论(1)两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但治疗组在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推广到临床实践应用中。(3)与单用四联疗法相比,脾胃湿热证患者中医症候总体疗效以及单项症状(上腹胀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方面疗效较显着。(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且安全、有效。

李卓[6](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张平[7](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中慢性胃炎证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方剂、药物、药物加减等资料的数据挖掘。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特点,并以药测证、以方测证,探讨病证结合模式下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规律。临床上通过对全国6所医院慢性胃炎流行病学(饮食偏好、诱发因素)、一般情况(病程、加重时间)和临床证候(症状加重时间、症状、舌质、舌苔),胃镜像、幽门螺旋杆菌等数据挖掘,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提供佐证依据。方法: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痞)、幽门杆菌相关性胃炎。收集以“慢性胃炎”为关键词并包含“脾胃湿热证”的所有文献。收集文献资料中慢性胃炎的病例来源省份、研究病例数、男女病例数,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病例数;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方剂、药物、药物加减进行统计,并对以上指标的称谓进行统一。用Liquorice软件对其以上资料进行频次、节点度、紧密度统计,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临床上,采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全国6所医院(武汉、北京、厦门、盐城、合肥、成都)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600例。按照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及临床纳入标准,随机选择病例纳入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病组。首先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并转换为SPSS数据库文件。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多重响应分析探究各数据间的频次、交叉相互关系;用多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之间的拟合度,K均值聚类分析进行分类比较。结果:文献数据挖掘中,慢性胃炎中脾胃虚寒证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明显较其他证型高。各证型中发病病例数,肝胃郁热证最高,为23%,脾胃虚弱证为22%,脾胃湿热证为16%,三证型总计6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口苦。频次在100以上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口苦、胃脘痞满、尿黄、胃脘胀痛、口臭、恶心、胃脘灼热、纳呆、大便溏。频次在50100之间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胃脘疼痛、呕吐、口渴少饮、口粘腻、肢体困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脉象中,脉滑频次最高,为97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脉滑数、脉濡数、脉弦、脉弦滑、脉濡缓、脉数。舌象上,总频度最高的为舌质红,为243次,舌苔黄腻为189次,舌苔黄厚为109次,舌苔腻为91次,舌边尖深红为63次。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选用方剂由高到低依次为:连朴饮、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清化饮。药物使用率最高的药物为黄连,频次为244次。频次在100以上的药物由高到低依次为半夏、厚朴、甘草、茯苓、黄芩、陈皮、蒲公英。频次在50100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薏苡仁、藿香、蔻仁、苍术、枳壳。清热化湿类药物在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大量选用,黄连、半夏、厚朴、茯苓、甘草、蒲公英均有较高的使用。瓦楞子、厚朴、薏苡仁、竹茹、蛇舌草、苍术、莱菔子、佩兰、陈皮、莪术、砂仁、代赭石、枳实、蒲公英、白术等药物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药物加减上针对性强,使用率高,疗效好。瓦楞子针对反酸症状使用率最高,配合乌贼骨;延胡索针对疼痛选用率最高,常与川楝子配合;大便秘结时大黄使用最高,恶心呕吐竹茹、生姜配合;纳呆麦芽、鸡内金、神曲、谷芽使用率高,厚朴对胀满效果好。湿偏甚藿香、苍术、佩兰使用率高、热偏甚蒲公英、黄芩使用率高。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发病率广东、北京、江苏、福建、山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其频次均在35次以上。临床上,病程在25年的患者中多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加重时间多在2周内。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饮食偏好上,主要是以辛辣刺激食物最为常见,占74.4%,其次为油腻饮食、腌制食品,分别占73.4%和64.5%。饮酒、饭后症状明显加重,个案占比分别为68.2%、64.2%。下午症状更为明显,个案占比为61.7%。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频次中,脘腹胀满占75.9%,肢体困重占65.0%,口苦为58.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舌色占比中,舌质红62.6%,舌尖红为49.8%;舌质形体上点刺舌为73.4%,舌体胖为37.4%,舌质老为30.0%。舌质红、舌尖红、点刺舌经卡方检验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舌苔颜色上,黄苔占63.0%,白苔为26.1%。舌苔分布部位个案占比上,舌根部为86.2%,舌质红为62.6%。舌苔的多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参数估计P<0.05的有舌苔黄、苔腻。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中热重于湿的证候个案占比大于50%以上的主要有点刺舌为73.4%,舌苔黄63.5%,舌质红62.6%,口苦为58.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中湿重于热的证候中,个案占比大于50%以上的主要有舌苔腻78.3%,点刺舌为73.4%,舌苔黄63.5%,肢体困重65.0%,便溏51.2%。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中湿热并重的证候中,个案占比大于50%以上的主要有舌苔厚79.8%,舌苔腻78.3%,点刺舌为73.4%,舌苔黄63.0%,口苦58.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占86.2%,伴糜烂占71.9%,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占86.2%。在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主要有口苦、胃脘痞满、尿黄、胃脘胀痛、口臭、恶心、胃脘灼热、纳呆、大便溏;脉象上主要有脉滑数、脉滑、脉濡数;舌象上表现为舌质红或舌边尖深红,苔黄腻或黄厚或腻。结论:文献研究中慢性胃炎各证型中肝胃不和证(肝郁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上证型的发病病例数占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70%。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口苦、胃脘痞满、尿黄、胃脘胀痛、口臭、恶心、胃脘灼热、纳呆、大便溏,胃脘疼痛、呕吐、口渴少饮、口粘腻、肢体困重。脉象由高到低依次为:脉滑、脉滑数、脉濡数、脉弦、脉弦滑、脉濡缓、脉数。舌象由高到低依次为:舌质红、舌苔黄腻、舌苔黄厚、舌苔腻、舌边尖深红。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常选用方剂由高到低依次为:连朴饮、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清化饮。药物使用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连、半夏、厚朴、甘草、茯苓、黄芩、陈皮、蒲公英、薏苡仁、藿香、蔻仁、苍术、枳壳。药物加减中由高到低依次为:竹茹、瓦楞子、大黄、苍术、生姜、延胡索、佩兰、旋覆花、蒲公英。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发病率广东、北京、江苏、福建、山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临床研究中病程在25年的患者中多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加重时间多在2周内。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饮食偏好上主要是以辛辣刺激食物最为常见,其次为油腻饮食、腌制食品。饮酒、症状明显加重,下午症状更为明显。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要症状中,慢性胃炎中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脘腹胀满>胃脘疼痛>嗳气>烧心感>食少纳呆>便溏不爽>肢体困重>口苦>睡眠差>呃逆>大便秘结>反酸>口臭>口渴少饮>胃中嘈杂>恶心欲吐>胸闷>小便黄。最终筛选出百分率>50%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作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量表内容,确定出:1脘腹胀满、2肢体困重、3口苦、4口渴少饮、5口臭、6便溏不爽、7嗳气、8睡眠差,以上8项症状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因素。综合文献和临床研究,制定以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内容,主要包括慢性胃炎的特异症状、慢性胃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脾胃湿热证证候的轻重程度量化。确定主要证候依次为:1胃脘胀满或胃脘胀痛或胃脘灼热疼痛或胃脘隐痛(特异症状),2肢体困重,3口苦,4口渴少饮,5口臭,6便溏不爽,7纳呆,8舌边尖红伴点刺、舌体胖;或舌边尖红伴点刺舌质老;9舌根部苔黄厚;或舌根部苔黄腻;或舌根部苔黄厚腻;或舌中后部苔黄厚;或舌中部、根部苔黄腻;或舌中后部苔黄厚腻10脉象上主要有脉滑数,或脉滑,或脉濡数。具备18910,即慢性胃炎特异性症状一项加舌象、脉象可诊断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级(参考表2-1)。脾胃湿热证证候的轻重程度分级:1轻度为舌边尖红伴少许点刺,舌根部苔黄腻;2中度为舌边尖红伴点刺,舌根部苔黄厚腻,或舌中后部苔薄黄腻;或舌边尖红舌体胖,舌根部苔厚腻。3重度为舌边尖红绛伴明显点刺,舌质老,舌中后部苔黄厚腻;或舌边尖红绛伴明显点刺,舌质老,全舌苔燥厚腻;或舌边尖红,舌体胖,舌中后部苔厚腻;或舌边尖暗红,舌体胖,舌中后部苔厚腻。

宋贵发[8](2015)在《抗幽门螺杆菌方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根除失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简称FD)患者补救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对抗Hp方理论研究、抗Hp方对Hp阳性的FD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抗Hp方四联方案对Hp根除失败的的FD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为Hp根除失败的FD患者补救治疗探索一套高效而合理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研究一:研究一为理论研究。探讨中医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Hp阳性FD患者的治疗大法,服务于临床,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二:抗Hp方对Hp阳性的FD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纳入50例Hp阳性FD患者,随机分为抗Hp方组,标准三联组。观察各组Hp根除率及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研究三:抗Hp方四联方案对Hp根除失败的的FD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纳入132例经Hp根除治疗失败的FD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三联方案组(A组)、新抗生素组(B组)、抗Hp方四联方案组(C组)、铋剂四联方案组(D组),疗程10天,对比新抗生素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的差异,以及中药抗Hp方、铋剂在Hp根除中的作用,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观察各组Hp根除率。评价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胃镜下粘膜异常改变、病理改变情况、舌像、胃电图、IL-8、IL-18的影响,吸烟、饮酒、口腔Hp感染与Hp根除疗效的关系,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研究一:“胃-肝-心-肺”和“胃-脾-肺-肾”两条代谢途径,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脏腑生理模型。中医消化疾病临证理论模型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条途径,三个特色”。一个核心,即以脾为核心;两条途径即“胃-肝-心-肺”和“胃-脾-肺-肾”两条代谢途径;三个特色即临证处方的“补脾胃散阴火升阳汤”模式、消化道粘膜为“内脏之表”说、黄芪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殊作用。抗Hp方由半夏泻心汤与芪连舒痞方合方加减而成,根据中医消化疾病临证理论模型进行组方,取得方剂学创新成果。研究二:1.Hp根除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中药组10例阴性,根除率41.7%,西药组14例阴性,根除率60.9%。Hp根除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符合方案数据分析还是意向性分析,中药组的Hp根除率与西药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抗Hp方具有良好的根除Hp作用。2.从症状量表来看,中药组改善患者症状较西药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组25例,失访1例,西药组25例,失访1例,不良反应退出1例。两组肝肾功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三:1.Hp根除: A组根除率41.9%,B组根除率72.7%,C组根除率87.5%,D组根除率84.4%。Hp根除率结果显示,无论从符合方案数据分析还是意向性分析,C、D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症状改善:根据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疗程结束1月时候的症状积分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嗳气、腹痛、腹胀、烧心症状,各组症状积分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C组改善暖气、腹胀、烧心的作用经秩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尤其是对于腹胀、烧心症状改善在治疗后1月仍然很明显。D组改善腹痛的作用经秩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这种差异在疗程结束时最明显,在治疗后1月消失。3.胃镜图像改善情况:各组对胆汁反流、充血水肿、糜烂改善明显,其中C组对胆汁反流、充血水肿、糜烂改善最为明显,有效率分别达到了71.4%、72.7%、68.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D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对于粘膜粗糙、粘膜下血管透见、运动异常改善较差,总体疗效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病理改变:各组对炎症改变均有效果,其中C组对炎症改善有效率达到了61.3%,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D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改善较差,总体疗效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舌象改变: C组对舌质、舌苔有效率分别达到了67.9%、61.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D组对舌质、舌苔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胃电图改变:各组对患者胃电图主功、主频均有改善,其中C组改变最明显,与A组相比,C组对胃电图主功、主频及异常胃电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前C组胃电图7例正常(21.9%),治疗后24例正常(75%),与A组相比,p<0.017,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7.白介素改变:结果显示各组对IL-8、IL-18均有改善。C、D组对IL-8降低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D组对IL-18降低结果经秩和检验,秩次较A组、B组增高,但是各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8.吸烟、饮酒、口腔Hp感染与Hp根除疗效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因素与胃内Hp根除结果无关,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根除之间有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9.不良反应:本研究共脱落4例,A组脱落2例,C组、D组各脱落1例。其中D组脱落的1例发生了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各组肝肾功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各组肝肾功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0.半年后随访结果:半年后对获得Hp根除的患者进行随访,各组复发数量较少,且组间比较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回顾既往结果发现,复发的患者9例中有7例为口腔Hp阳性的患者。研究结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抗Hp方组方严谨合理,理论支撑充分。抗Hp方单用即可取得与西药标准三联组相同的Hp根除效果。而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则较西药标准三联组具有优势。抗Hp方四联方案能够提高Hp根除失败患者根除率,改善临床症状、胃镜粘膜异常、病理炎症,改善胃肠动力、纠正胃肠节律紊乱,消除局部炎症,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局部循环,加快粘膜修复。回归分析及半年后随访结果提示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根除之间有相关性。抗Hp方四联方案安全性良好。抗Hp方四联方案为Hp根除失败的FD患者理想方案。

蔡妍阳[9](2012)在《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H. 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均密切相关。目前全球平均感染率已大于50%,但各地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H.pylori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的自发性清除也很少见,所有H. pylori感染者最终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患者会发展成胃癌,但存在地区差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中H. pylori检出率分别为50%-70%、70%-80%、90%。西药根除H.pylori目前主要有一线疗法、二线疗法、三线疗法和序贯疗法四种治疗方案,标准三联疗法的清除率可达到80%左右。但其耐药性、毒副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复发率高等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促使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许多学者在H. pylori感染的中医病机证候、中医治疗、舌象、中药实验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病机证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 pylori属中医“邪气”范畴,脾胃虚弱是H. pylori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H. pylori感染,导致机体发生气滞、郁热、血瘀等病理变化,相应的表现出各种证型。早期以邪实为主,故多见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等,随着病情发展,病邪深入,正气损伤,脾虚不运,湿浊中阻,证型以脾虚湿热、脾胃虚寒、寒热夹杂多见,到后期热伤胃阴,久病人络则以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为主。多数研究表明,H. pylori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慢性胃病患者实证、热证的H.pylori感染率要高于虚证、寒证。中医治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H. pylori感染手段多样,疗效明显,主要有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成药、辩证论治、专家经验、针刺、注射、中西医结合等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不仅能提高疗效,治疗耐药菌株感染,还可以迅速改善症状,降低副反应。中药治疗H.pylori感染应以辩证论治为主。中医舌象:与证候相对应,多数研究结果证实H.pylori感染多见红、暗舌,黄腻苔,故观察幽门螺杆菌作用于人体后的舌色、舌苔,可为H.pylori感染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宏观依据。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淡舌H. pylori感染率高。实验研究:大量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部分中药及复方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的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疗效不如西药,但整体症状改善比西药明显。这提示中药不仅能对H.pylori有直接抑杀作用,还可能通过调整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对细菌抵抗能力,达到辅助杀菌并改变H. pylori寄居环境,使之不利于定居或繁殖。本文通过对H.pylori发现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医有关H. pylori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较为系统的认识了H. pylori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发现现阶段中医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努力方向。

周宁,吴琼,孙健,李琦[10](2012)在《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中医药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分析。检索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的38篇文献,将中药抗Heticobacter pylori的体外实验、体内实验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并分析其机制。以往的研究从有效成分的筛选、抑菌浓度实验、抗菌机制研究和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疗效研究,逐步扩展到细胞分子水平的观察。在今后的实验中还应紧密结合中医理论指导,合理选择中药和复方,规范动物模型制作和辨证分型,并严谨实验设计,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更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清热益胃口服液对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益胃口服液对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符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1 microRNA简介
        2 microRNA与胃癌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 含抗生素的治疗
    2 益生菌
    3 中医药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H.pylori相关性胃炎
        1.1 中医病名分析
        1.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3 中医药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疗效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致病机制
        2.3 诊断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H.pylori耐药性研究
        2.6 质子泵抑制剂(PPI)在治疗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中的研究进展
    3. 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3.1 动物品种
        3.2 菌株类型
        3.3 造模方法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细菌培养
        2.3 细菌保存
        2.4 细菌诊断
        2.5 造模方法
        2.6 动物处理
        2.7 动物造模诊断
        2.8 动物分组
        2.9 实验药物配制方法
        2.10 给药方法
        2.11 标本采集
        2.12 ELISA检测
        2.13 qRT PCR
        2.14 Western Blot法检测
        2.15 免疫组化
        2.16 主要仪器
        2.1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B6小鼠快速尿素酶结果
        3.2 各组B6小鼠吉姆萨染色结果
        3.3 各组B6小鼠胃组织病理观察比较
        3.4 各组B6小鼠治疗前后IL-8、NF-kB变化比较
    4.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新蒲饮组方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
    3.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
        3.1 H.pylori感染的证候模型局限性
        3.2 中药治疗的疗程和剂量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观察组治疗方法
    3.2 对照组治疗方法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
    4.2 诊断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4.4 安全性评价标准
    4.5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可比性分析
    6.2 治疗结束后结果分析
    6.3 两组患者Hp复发率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7 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Hp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7.2 中医学对Hp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7.3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作用机理分析
    7.4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判定标准
    5.质量控制方法
    6.数据处理方法
    7.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1.Hp的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2.中医对Hp的认识
    3.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4.临床疗效分析
    5.半夏泻心汤治疗Hp感染作用机理探讨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西医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致谢
个人简介

(6)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7)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脾胃湿热证古代文献研究概述
    1.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研究
    2.脾胃湿热证方证研究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现代期刊的数据挖掘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数据库
        1.5 文献筛选
        1.6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2.检索结果
    3.数据挖掘
        3.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证型数据挖掘
        3.2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各症状数据挖掘
        3.3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脉象数据挖掘
        3.4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舌象数据挖掘
        3.5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方剂数据挖掘
        3.6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药物数据挖掘
        3.7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药物加减数据挖掘
        3.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发病地域数据挖掘
    4.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1.研究病例的来源
    2.诊断标准
        2.1 慢性胃炎西医诊断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3 内镜诊断标准
        2.4 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
    3.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1 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3.2 胃粘膜慢性炎症分级标准
        3.4 病理组织学分级诊断标准
    4.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5.研究内容
        5.1 技术路线
        5.2 研究方法
    6.结果
        6.1 一般资料结果
        6.1.1 慢性胃炎年龄、性别比例分析
        6.1.2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病程和加重时间分析
        6.1.3 各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6.1.4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饮食偏好分析
        6.1.5 慢性胃炎各证型的诱发因素分析
        6.2 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结果
        6.2.1 慢性胃炎各证型的症状加重时间
        6.2.2 慢性胃炎各证型与症状出现频次结果
        6.3 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在各型中的研究
        6.3.1 慢性胃炎患者舌质的研究
        6.3.2 慢性胃炎患者舌苔的研究
        6.4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严重程度量化研究
        6.5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湿热偏盛量化研究
        6.6 慢性胃炎胃镜像
        6.7 慢性胃炎各证型幽门螺杆菌分布情况
        6.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聚类分析
    7.讨论与结论
第四部分 结语
    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特点
    2.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的目的、意义
    3.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的创新点
    4.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病例报告表填写说明
    附表2.慢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3.痞满证的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4.湿热蕴脾证的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5.慢性胃炎证型名称统一表
    附表6.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名称统一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抗幽门螺杆菌方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一 抗Hp方理论研究
    一、中医脏腑生理模型构建
        (一) 中医脏腑生理模型理论阐述
        (二) 中医脏腑生理模型临床应用
    二、中医消化疾病临证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 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脏腑问题
        (二) 脾主卫说
        (三) 以脾胃升降为核心的内伤辩证体系
        (四) 消化道粘膜属于内脏之表说
        (五) 黄芪特殊作用说
    三、抗Hp方治疗Hp阳性FD患者的理法方药研究
        (一) Hp阳性FD患者病因
        (二) Hp阳性FD患者病机
        (三) 抗Hp方方药具体分析
研究二 抗Hp方对Hp阳性的FD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入选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终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不良反应评估
        (四) 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人口学信息
        (二) Hp根除率
        (三)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四)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四、研究结论
研究三 抗Hp方四联方案对Hp根除失败的FD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入选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终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本实验主要观察指标
        (三) Hp根除诊断方法
        (四) 症状调查表设计
        (五) 胃镜下粘膜改变、病理改变
        (六) 舌象改变
        (七) 胃电图检测
        (八) IL-8、IL-18检测
        (九) 口腔Hp检测
        (十) 不良反应评估
        (十一) 治疗后随访
        (十二) 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人口学信息
        (二) Hp根除率
        (三)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四) 患者胃镜下图像改变
        (五) 患者病理改变
        (六) 舌象前后改变表
        (七) 胃电图改变表
        (八) 白介素改变
        (九) 吸烟、饮酒、口腔Hp感染与Hp根除
        (十) 不良反应
        (十一) 半年后Hp根除随访结果
    四、研究结论
讨论
    一、研究背景
    二、Hp概述
        (一) Hp文献回顾
        (二) Hp与白介素
        (三) Hp阳性的FD与胃电图
        (四) 胃Hp与口腔Hp
        (五) Hp与FD
    三、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概述
        (一) Hp根除失败原因分析
        (二) Hp的耐药分子机制
        (三) Hp根除失败的补救策略
    四、中医药根除Hp研究
        (一) 中药对Hp的直接杀伤、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
        (二) 中药复方的体外实验
        (三) 中医药根除Hp临床研究
        (四) 中医药对Hp补救治疗临床研究
    五、抗Hp方的基础与临床
        (一) 芪莲舒痞方的基础与临床
        (二) 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与临床
        (三) 抗Hp方方中其他药物的基础与临床
    六、抗Hp方对Hp根除失败的FD患者补救治疗机理探讨
结语
    —、取得成果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
    三、存在的问题
    四、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简述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与证候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
    4.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象的相关性
    5. 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实验研究
    6. 问题与展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抗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2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治疗实验
3 中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四、清热益胃口服液对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纪朋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D]. 汪吴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覃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史佳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D]. 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抗幽门螺杆菌方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D]. 宋贵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D]. 蔡妍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 周宁,吴琼,孙健,李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3)

标签:;  ;  ;  ;  ;  

清热益胃口服液治疗大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