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一九九一年推广种植一百万亩地膜玉米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于·布仁巴雅尔[1](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付广华[2](2012)在《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失序”问题,生态环境退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面对森林砍伐、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人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生态重建对策,力图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生机和活力。虽然生态重建更多地是应用生态学的研讨话题,但环境人类学却不得不介入其中:一是因为生态重建本身涉及相当多的人文因素,需要人类学的视角予以透视;二是环境人类学只有参与到生态重建进程之中,才能够体现它应用性、参与性的学科特点,实现学科的救世抱负。为此,本文选择南岭走廊的一个村寨——龙脊古壮寨为田野点,针对性地研讨其生态退化与重建的历史进程,洞察推动乡村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希望为环境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中国案例。本文由六章组成,其中第二至五章是主体部分。第二章在梳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龙脊区域生态史,对龙脊古壮寨从山林到农田、从均衡到退化以及从退化到修复的景观变迁历程进行描述,为后文的研讨提供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空。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国家权力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具体研讨了沼气推广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在龙脊古壮寨推行状况。由此,不难发现权力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家权力支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由于其“向自然开战”政策导向,导致了龙脊古壮寨地方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连年出现生态灾变;另一方面,面对生态恶化的现实,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导向,引导区域社会进行生态重建,逐渐恢复了地方性生态系统的良性功能。第四章分析的是生态重建的知识体系。在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参与进来的不仅有本土的民族科学,而且还有外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由于两种知识体系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故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两种知识体系,而且还应警惕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用,因为它往往以文化霸权逻辑排挤传统生态知识,造成本土社会“自我意识”缺失。在第五章中,笔者采用的是地方-全球相对的视角,分析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涉及的外部因素。由于龙脊古壮寨是作为“半边缘”的中国内陆的一个山村,故理所当然地成为外部商品的倾销地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基地。随着外部商品的倾销,龙脊古壮寨接受了外部传入的食品、化肥、电以及电器用品,减少了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依赖;伴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生产生活用水、粮食供给压力减小,降低了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古壮寨10多年前已被纳入龙脊旅游景区,整个社区转变为全球性的“资本”,成为不得不进行生态重建的生态旅游景点。综上所述,面对重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要采取措施予以拯救。龙脊古壮寨生逢其时,成功地实现了地方性生态重建,使地方性生态系统得以良性运行。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环境风险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在区域社会的生态建设中,要考虑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弹性、适应性和可转换性,赋予社区以资源管理的自主权,保障他们能够根据生态系统运行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和转换。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一九九一年推广种植一百万亩地膜玉米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一九九一年推广种植一百万亩地膜玉米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
第一节 借鉴研究 |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体制革新 |
(一) 管理体制 |
(二) 机构设置 |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
(一) 项目实践革新 |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
(2)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梳理 |
二、 龙脊古壮寨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理论视野与关键概念 |
一、 环境人类学的视野 |
二、 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概况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田野工作情况 |
第五节 田野点的自然与人文图像 |
一、 自然生态图像 |
二、 历史人文背景 |
第二章 景观的变迁:生态重建的历史场景 |
第一节 从山林到农田:农业开发的消极影响 |
一、 壮族迁入与初步开发 |
二、 瑶、汉迁入与持续开垦 |
三、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的消极影响 |
第二节 从均衡到退化:政策失误的生态恶果 |
一、 “开战自然”导向的失误性政策 |
二、 生态灾变:生态退化的突出表现 |
第三节 从退化到修复:生态重建的突出成效 |
一、 生态赤字初步消灭阶段(1987-1995 年) |
二、 生态退化根本扭转阶段(1996-2010 年) |
小结:在历史场景中认知生态变迁 |
第三章 “绿色”的权力:生态重建的政治因素 |
第一节 作为“绿色”权力表达的生态重建 |
一、 “绿色”权威与生态重建话语的生成 |
二、 重建话语支配下的“绿色”决策 |
三、 参与“绿色”工程实施的多种力量 |
第二节 沼气推广工程与生态重建 |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沼气推广工程 |
二、 龙脊古壮寨的沼气推广历程 |
三、 沼气推广工程对生态重建的推动效用 |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重建 |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退耕还林工程 |
二、 龙脊古壮寨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状况 |
三、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重建的积极效用 |
小结:反思国家权力与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
第四章 科学与民族科学:生态重建的知识体系 |
第一节 参与生态重建的两种知识 |
一、 作为民族科学的传统生态知识 |
二、 环境人类学的现代科学技术观 |
三、 两种知识的融合是否可能? |
第二节 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重建 |
一、 传统生态表达知识:生态重建的思想基础 |
二、 传统生态技术知识:生态重建的技术辅助 |
三、 传统生态制度知识:生态重建的制度保障 |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重建 |
一、 科学营林技术:直接促进生态重建的进程 |
二、 生态能源技术:直接支持生态重建的实施 |
三、 现代农业技术:间接保障生态重建的成效 |
小结:生态建设必须综合运用两种知识 |
第五章 全球性联系:山村生态重建的外部动力 |
第一节 在地方生态重建中发现全球性 |
一、 作为全球性生态实践的生态重建 |
二、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深层次动因 |
三、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全球性联系 |
第二节 系统外部输入与生态重建 |
一、 内外物质循环支持生态重建 |
二、 内外能量流动支持生态重建 |
三、 内外信息反馈支持生态重建 |
第三节 村民外出务工与生态重建 |
一、 龙脊古壮寨民众外出务工实况 |
二、 外出务工是生态重建的重要保障 |
小结:把握地方与全球的多样联系 |
第六章 结语:不确定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一九九一年推广种植一百万亩地膜玉米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2]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D]. 付广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