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正常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一、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丽[1](2013)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采用1H-NMR、UPLC/TOF-MS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检测手段,以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糖尿病患者尿液的特征代谢谱;进一步采用HPLC和GC法的代谢靶标技术定量测定尿液及血清中氨基酸、脂肪酸类代谢物。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物质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西医诊断到维医辨证分型等不同层面阐述与糖尿病代谢相关的差异物质,为全面理解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差异和联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实验基础。方法:1.利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特征,建立稳定的NMR尿液一维氢谱,分析2型糖尿病人及正常人尿液特征代谢物。根据维医分型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不同体液证型,进一步利用建立的方法寻找不同证型间的差异标志物。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 Q-TOFMS)技术分析糖尿病及正常人尿液的代谢谱,结合多元数据分析寻找糖尿病和正常人的差异物质。根据精确分子量、按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在谱库中进行检索,对其进行系统的鉴定并与NMR结果进行比较。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生物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以维吾尔族糖尿病及正常人血清/尿液为研究对象,测定氨基酸代谢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估氨基酸代谢谱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充分研究糖尿病小鼠的氨基酸代谢变化。4.建立气相色谱(GC)技术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技术平台,优化了GC色谱的最优条件。用该法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的7种游离脂肪酸,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寻找脂肪酸代谢谱的差异,对脂肪酸代谢异常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建立了1H-NMR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经代谢组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区分,并找到了相对应的多个糖尿病标志物。DM组的大部分代谢物浓度较正常人低。结合两组样品的NMR谱图的不同轮廓,与正常人相比,DM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马尿酸、甜菜碱、牛磺酸等升高;亮氨酸、异亮氨基酸、肌酸酐、柠檬酸、二甲胺等含量较正常人低。根据维吾尔医分型将患者分为不同异常体液证型,进一步利用NMR技术对不同证型糖尿病及健康人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三种异常体液糖尿病患者尿液差异物质相似,异常粘液质患者尿液中的代谢差异与其他两类都有显着差异,成为各个异常体液中代谢变化最为显着的体液类型。2.建立了UPLC-Q/TOF-MS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糖、脂、氨基酸等代谢通路都发生了紊乱,在糖类代谢物中,钠葡萄糖醛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脂肪酸类物质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0-羧基花生四烯酸,棕榈酸在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比在正常人中高。氨基酸类代谢物中,酪氨酸、N-β-丙氨酰-L组氨酸、色氨酸含量较正常人低,戊二酸、烟酰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升高。这些代谢物均是与体内糖、脂代谢相关的调节物质,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了相关代谢紊乱。1H-NMR技术所得到的标记物和UPLC-Q/TOF得到的标记物大部分不同,但是分组聚类结果类似。3.以反相色谱柱和梯度洗脱对生物样品氨基酸进行HPLC分离。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及对方法学考察,说明选择的衍生化方法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另外,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HPLC得到的氨基酸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HPLC分析得到的血清及尿液氨基酸代谢谱能明显表征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代谢表型差异,有效的区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氨基酸代谢轮廓。在糖尿病血清氨基酸代谢靶标分析中,糖尿病患者血清氨基酸代谢谱中对分组贡献最大的是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而在单维统计分析发现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代谢异常最为明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而较正常人显着下降的氨基酸有丙氨酸、甘氨酸和赖氨酸。在尿液的代谢谱比较时发现多元分析中得到丝氨酸、苏氨酸、牛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而单维统计分析发现尿液中牛磺酸、精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较正常人显着下降,谷氨酸显着升高。两种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可以互为补充。在糖尿病动物模型氨基酸谱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氨基酸在单维统计分析中均无差异,而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过PLS-DA负载图可见,精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牛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这些氨基酸可能承载着小鼠成模后药理过程中代谢途径变化的重要信息。本研究说明HPLC靶标分析技术可以作为高效和简单的技术平台用于糖尿病的代谢轮廓研究,是一种潜在的早期诊断手段。4.建立了以硫酸/甲醇为甲酯化试剂测定血清中FFA的GC分析方法,同时优化了GC色谱的最优条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方式,结合PCA和OPLS-DA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了有效区分,发现肉豆蔻酸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升高,而油酸在糖尿病患者中特异性下调,提示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为潜在特异性标志物,为区分糖尿病和体内脂肪酸失衡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结论:1H-NMR技术和UPLC-Q/TOF技术作为常用的代谢组学分析工具,在标记物发现中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尿液的代谢谱研究,发现代谢组学具有很好的疾病诊断作用,进一步将其应用到维医不同证型糖尿病的特异代谢物寻找中,获得了区分不同证型糖尿病的特征代谢物;运用HPLC及GC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对血清/尿液中的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模式识别发现具有良好的聚类效果。代谢组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对研究糖尿病的潜在标志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翁甲丰,周立东,陈振庄,罗奕尧,周俊岭[2](1983)在《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在正常状态下,早晨空腹血浆或血清的游离氨基酸浓度是有一个正常值范围的。国外对此值的研究较多,我国正常人血清的游离氨基酸正常值范围究竟是多少,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45名青、中年人进行了血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以提供医学科研和临床检验的正常参考值。

唐志毅,许维桂,杨振华,吴华[3](1994)在《体液游离氨基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以异硫氰酸苯酯为柱前衍生剂,蛋氨酸砜为内标物,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测定体液29种游离氨基酸的方法。线性范围在0.01~1000umol/L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2umol/L,氨基酸浓度与相对响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94以上,批内变异系数为15%~4.8%,批间变异系数为32%~51%。15例健康者和18例肾病患者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01)。

邵瑞琪,陈双玲[4](2019)在《氨基酸分析仪在医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氨基酸分析仪用于检测并分析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辅助医生诊断、监护疾病治疗状况、对疾病治疗提供指导的作用。氨基酸分析仪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因此,氨基酸分析仪是现代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仪器手段,推动了疾病治疗和医学研究的发展。

沈佐君,吴琳[5](1998)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血清中游离氨基酸》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方法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了40例健康人,32例肾病患者血清氨基酸。结果在8分钟内分离16种氨基酸,线性在10~700μmol/L范围,最低检出限为2.5~7.9μmol/L,回收率为863%~107.4%,批内精密度为2.8%~10.3%,批间精密度为3.5%~11.6%。对32例肾脏病患者血清中氨基酸测定结果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组氨基酸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为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测定氨基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陈玉珍,章广远,高兰兴,许志勤,顾景范[6](1986)在《烧伤病人血清和水泡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正常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 而在某些疾病情况下, 尤其在烧伤后机体处于超高代谢, 导致某些氨基酸升高或下降(1)。大多数氨基酸下降的原因, 除代谢加速外, 创面的渗出也是主要的因素。为此, 我们试图分析烧伤病人的水泡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并与其血清含量相比较, 作为说明某些氨基酸丢失途径的佐证。对象和方法正常人血清来自志愿献血员65名, (男43人, 女22人), 年龄2054岁

马红[7](2014)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疆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尤其是北部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最高。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细胞代谢异常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寻找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代谢产物有助于研究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食管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之后的一个新兴学科,在发现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肿瘤代谢特征和靶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食管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大多着眼于基因和蛋白水平,而关于其代谢组学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1H-NMR)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检测手段,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浆为研究对象,分析食管癌患者血浆的特征代谢谱;进一步采用代谢靶标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法分别定量检测血浆中19种氨基酸、10种脂肪酸类代谢物的含量。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食管癌相关的代谢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探讨差异性代谢物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整体代谢水平上为食管癌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新的视角。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确诊的10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血浆。利用1H-NMR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健康者血浆代谢组分,确定食管癌患者的差异性代谢组分。2)建立HPLC法分析血浆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平台,应用该技术对51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60例健康者血浆中氨基酸代谢谱进行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式识别法对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氨基酸代谢谱进行分类。进一步结合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潜在的氨基酸标志物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建立GC法检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技术平台,优化GC的最优条件。应用此方法分析51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60例健康者血浆的10种游离脂肪酸,采用PLS-DA模式识别法分析两组间脂肪酸代谢谱的差异;结合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潜在的脂肪酸标志物并探讨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建立了基于1H-NMR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经代谢组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区分,并找到了多个相对应的食管癌特征代谢物。食管癌组的大部分血浆代谢物浓度较健康者低。结合两组血浆样品的1H-NMR谱图的不同轮廓,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多种氨基酸含量显着下降,包括亮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糖蛋白、乳酸、丙酮、乙酸、胆碱、肌酸酐、异丁酸和1-甲基组氨酸及脂肪分解产物不饱和脂类、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显着下降,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食管癌患者血浆中二甲胺、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柠檬酸含量明显增加,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利用OPLS-DA法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食管癌患者血浆特征代谢物进行分类,发现差异性代谢物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2)应用反相色谱柱和梯度洗脱对血浆样品进行氨基酸HPLC分离。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及方法学考察,选择的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甲酸酯(AQC)为衍生剂的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HPLC得到的氨基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HPLC分析得到的血浆氨基酸代谢谱能显着区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代谢表型差异,有效的区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者的氨基酸代谢轮廓。结果显示,与健康者相比除胱氨酸外,食管癌患者血浆所有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胱氨酸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组相比,中低分化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比较,阳性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侵及肌层组相比,侵及肌层组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提示HPLC靶标分析技术可作为高效和简单的技术平台用于食管癌的代谢轮廓研究,具有作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力。3)建立硫酸/甲醇为甲酯化试剂测定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GC分析方法,优化GC色谱的最优条件。结合PLS-DA对血浆脂肪酸代谢谱进行模式识别发现食管癌组和健康组有效区分。通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与健康者相比,食管癌组血浆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花生四烯酸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组相比,中低分化组血浆棕油酸、亚油酸、EPA含量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花生四烯酸、硬脂酸含量显着上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比较,阳性组血浆脂肪酸亚油酸、油酸、EPA和DHA含量明显下降,而硬脂酸含量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侵及肌层组相比,侵及肌层组血浆亚油酸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脂肪酸可能成为潜在的特异性标志物,为食管癌患者体内脂肪酸失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结论:1)基于1H-NMR技术可以较好地区分食管癌患者及健康者的血浆样本,获得食管癌特征代谢标志物,并发现它们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密切相关。基于1H-NMR技术是寻找小分子特征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对食管癌的早期甚至不同病理分期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发生机制的理解寻找到了新的切入点。2)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下降,并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可作为食管癌患者的潜在氨基酸标记物。食管癌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对于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很大的潜力,并有助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理解及为不平衡氨基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食管癌患者血浆中存在脂肪酸代谢紊乱,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两组中有显着差异,并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DHA、EPA、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作为食管癌患者的潜在肿瘤标记物,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吴有光,南国华,熊丽萍,谢灵[8](1986)在《指纹法测定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指纹法测定了南昌地区57例正常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结果表明血清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所测得16种氨基酸浓度的均值及范围与文献中报道的相仿。为开展本地区的氨基酸临床生化检测及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病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尹红梅[9](2020)在《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仁为我国药食同源资源,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等功效,是临床上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其营养较全面,为高蛋白、高油脂且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谷物。然而,在储藏过程中极易氧化变质、产生哈败味、生虫,严重影响薏苡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乳酸菌发酵是保持或提高农产品营养、感官、安全和货架期的最古老、最经济、最有价值的生物技术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拟将现代益生菌发酵技术应用于薏苡仁发酵,研究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对薏苡仁营养组成、产品均一性的影响。鉴于薏苡仁为我国常用的祛湿药,通过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外湿模型,探讨模型小鼠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及相互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检测技术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比较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外湿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对薏苡仁营养组成和产品均一性的影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凝胶渗透层析(HPGPC)和紫外光谱等技术,检测分析发酵前后薏苡仁的营养组分、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薏苡仁中有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产生了乳酸(p<0.05)和丁酸(p<0.05),其p H值显着降低,由6.41±0.05降低至3.92±0.04(p<0.05)。碳水化合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总膳食纤维含量、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体外消化特性无显着变化,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着增加(p<0.05),单糖和低聚果糖含量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发酵后薏苡仁中可溶性多糖提取率明显提高(p<0.05),两种多糖组分中均含有两个不同分子质量大小的级分,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1350 Da和3062 Da(发酵薏苡仁多糖)及148812 Da和2082 Da(未发酵薏苡仁多糖),单糖组成均为葡萄糖。总蛋白质含量及其总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游离脂肪酸水平显着升高(p<0.01),揭示植物乳杆菌NCU137可能具有脂肪水解活性。发酵薏苡仁的挥发性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醇类物质显着增加(p<0.05),醛类、酮类物质(p<0.05)以及2-戊基呋喃含量(p<0.01)显着降低,且产生了新的物质(己酸,p<0.01)。发酵薏苡仁的粒径增大(p<0.001),ζ电位绝对值降低(p<0.001),黏度增加,储藏过程中,产品不易出现分层现象,产品均一性提高。(2)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湿(90±2%)环境,分别将小鼠暴露于高湿环境中12 h、24 h、3天、7天和14天,构建外湿模型12 h、24 h、3 days、7 days和14 days组。采用生物化学、GC和16S r DNA测序技术等手段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代谢物及肠道菌群。结果发现,外湿环境暴露12 h后,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并于造模12 h之后极显着降低(p<0.01),同时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如体积增大、出现咬痕细胞、棘红细胞和泪滴状红细胞形态。血浆抗利尿激素(ADH)水平于造模3天后显着升高(p<0.05)。血浆Ig M和Ig G水平于造模12 h后显着升高(p<0.05),而Ig A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浆尿素氮(BUN)水平在造模12 h后显着升高(p<0.01),同时发现结肠内容物中尿素氮含量显着升高(p<0.01)。24 h出现结肠氨水平显着增加(p<0.01),7天后粪便氨基酸水平显着上升(p<0.05),14天后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并伴随粪便p H值显着下降(p<0.05)。在造模期间,小鼠粪便菌群组成随时间发生改变。相比正常组,24 h组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显着降低(p<0.05),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相比24 h组,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它外湿模型组粪便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显着升高(p<0.05),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降低;7天后,与氨基酸和SCFAs代谢相关菌属(如Bacteroides和Prevotella)相对丰度增加。通过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的外湿模型,模型小鼠血浆BUN升高,致使结肠中尿素流入增加,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结肠尿素氮代谢发生改变;同时红细胞形态异常,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变化,揭示短期高湿环境暴露可能诱导免疫功能失调。(3)通过分别灌胃薏苡仁产品(0.1 m L)或多糖组分(200 mg/kg)进行干预,研究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外湿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干预14天后,采用生物化学、GC和16S r DNA测序技术等手段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便代谢物及菌群组成。结果发现,外湿模型组小鼠粪便质地不均一,或干硬或含水分过多,而干预组均能改善小鼠粪便质地,质地均一、颗粒长、表面光滑且湿润。相比较而言,发酵薏苡仁对模型小鼠的各项指标的干预作用尤为显着。其可显着提高外湿模型小鼠红细胞Na+K+ATPase活性(p<0.05),改善红细胞形态,显着降低血浆ADH、BUN、Ig M含量和血清氨水平(p<0.05)。显着上调血浆细胞因子IL-6和IL-4水平(p<0.05),显着抑制IFN-γ分泌(p<0.01),使其细胞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组水平。显着降低粪便SCFAs含量,使其p H值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进一步发现,发酵薏苡仁干预组可显着改变外湿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显着提高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p<0.05),显着降低芳香氨基酸代谢相关菌属Anaeroplasma和SCFAs生产菌(Ruminococcus、Oscillospira等)菌属相对丰度(p<0.01),并显着增加肠道益生菌Bacteroides菌属的相对丰度(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CFAs含量与血浆Ig A呈负相关,与血浆Ig G呈正相关,揭示肠道SCFAs异常增加可能诱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比未发酵薏苡仁和发酵前后薏苡仁多糖组分,发酵薏苡仁在调节外湿模型小鼠血浆BUN、ADH、粪便SCFAs和菌群、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更显着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比较了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的营养组成、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通过人工模拟高湿环境并采用短期暴露诱导外湿小鼠模型,监测造模期间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肠道代谢物及菌群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比较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组分对该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外湿模型小鼠结肠尿素氮流入增加,导致结肠尿素氮代谢失衡和肠道菌群失调,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影响外湿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等;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工艺可显着改变薏苡仁的营养组成、改善风味、降低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的产生和提高产品均一性,并且提高了薏苡仁对外湿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和结肠尿素氮代谢的调节作用,恢复免疫功能。

刘健彤[10](2016)在《新疆发酵驼乳对糖尿病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新疆新鲜驼乳发酵前后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利用高相液相色谱法开展糖尿病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分别给予糖尿病大鼠新鲜驼乳、发酵驼乳低、中、高剂量和西格列汀,4周后采用HPLC测定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血清的氨基酸代谢发生了显着变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游离天冬氨酸(Asp)、苯丙氨酸(Ala)含量显着升高(P<0.01),苏氨酸(Thr)、酪氨酸(Tyr)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发酵驼乳中剂量组血清游离天冬氨酸(Asp)、苯丙氨酸(Phe)(Ala)含量显着降低(P<0.05),甘氨酸(Gly)、精氨酸(Arg)含量显着升高(P<0.05)。发酵驼乳高剂量组血清游离精氨酸(Arg)含量显着升高(P<0.05)。阳性药西格列汀组血清游离天冬氨酸(Asp)含量显着降低(P<0.01),甘氨酸(Gly)、精氨酸(Arg)、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血清的氨基酸代谢发生了显着变异,而服用发酵驼乳能够调节这种紊乱的现象,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发酵驼乳对糖尿病的防治机制提供了依据。

二、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核磁共振的糖尿病及维医异常体液代谢组学研究
    实验一 基于 NMR 技术的维吾尔族糖尿病尿液代谢物研究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样本资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糖尿病维医证型的代谢组学共性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样本资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 UPLC Q-TOF MS 的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 HPLC 的氨基酸靶标分析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一 基于 HPLC 的体液中氨基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HPLC 实验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 HPLC 的氨基酸代谢靶标分析在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前言
        1 实验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气相色谱的糖尿病血清脂肪酸代谢谱研究
    1 实验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氨基酸分析仪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氨基酸分析仪概述
2 氨基酸分析仪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2.1 氨基酸分析仪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1 以血液中的氨基酸为检测样本
        2.1.2 以尿液中的氨基酸为检测样本
        2.1.3 以其它生命物质中的氨基酸为检测样本
    2.2 氨基酸分析仪在患者治疗监护中的应用
    2.3 氨基酸分析仪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4 氨基酸分析仪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4.1 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2.4.2 在疾病预防研究中的应用
        2.4.3 在其它医学研究的应用

(7)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食管癌流行病学概况及临床特点
    2 代谢组学及代谢组学技术
    3 恶性肿瘤代谢异常
    4 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一部分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食管癌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食管癌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气相色谱的食管癌血浆脂肪酸代谢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的收集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9)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微生物拉丁名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中医湿证的概述
        1.2.1 湿证的病因分类
        1.2.2 湿证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1.3 外湿致病的研究进展
        1.3.1 外湿的定义
        1.3.2 外湿的现代研究
    1.4 薏苡仁的化学组成及治疗湿证的研究进展
        1.4.1 薏苡仁的化学组成
        1.4.2 薏苡仁治疗湿证的研究进展
    1.5 乳酸菌发酵农产品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1.6.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挥发性物质和产品均一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值和有机酸
        2.3.2 碳水化合物
        2.3.3 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
        2.3.4 脂肪和脂肪酸组成
        2.3.5 挥发性物质
        2.3.6 发酵前后薏苡仁产品均一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短期高湿环境暴露诱导的外湿模型小鼠结肠尿素氮代谢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础指标
        3.3.2 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
        3.3.3 红细胞形态学分析
        3.3.4 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
        3.3.5 血浆抗利尿激素、尿素氮和氨含量变化
        3.3.6 结肠尿素氮和氨含量变化
        3.3.7 粪便游离氨基酸组成变化
        3.3.8 粪便短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3.3.9 粪便菌群分析
        3.3.10 多变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物乳杆菌NCU137发酵前后薏苡仁及其多糖对外湿模型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础指标
        4.3.2 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和红细胞形态学
        4.3.3 血浆尿素氮、抗利尿激素和血清氨含量变化
        4.3.4 血浆胃泌素含量变化
        4.3.5 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4.3.6 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4.3.7 粪便pH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4.3.8 粪便菌群分析
        4.3.9 多变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疆发酵驼乳对糖尿病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发酵驼乳的制备
        2.2 新鲜驼乳和发酵驼乳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2.3 HPLC法测定血清氨基酸含量
    3.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2]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分析[J]. 翁甲丰,周立东,陈振庄,罗奕尧,周俊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3]体液游离氨基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J]. 唐志毅,许维桂,杨振华,吴华.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4(03)
  • [4]氨基酸分析仪在医学中的应用[J]. 邵瑞琪,陈双玲. 分析仪器, 2019(02)
  • [5]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血清中游离氨基酸[J]. 沈佐君,吴琳.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03)
  • [6]烧伤病人血清和水泡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较[J]. 陈玉珍,章广远,高兰兴,许志勤,顾景范.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6(02)
  • [7]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血浆特征代谢物及临床意义研究[D]. 马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8]指纹法测定正常人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J]. 吴有光,南国华,熊丽萍,谢灵.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86(04)
  • [9]发酵前后薏苡仁营养组分变化及其对湿证小鼠肠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尹红梅. 南昌大学, 2020
  • [10]新疆发酵驼乳对糖尿病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D]. 刘健彤.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正常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