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

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

一、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彭承威[1](2021)在《浅析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有效应对全球变暖以及各类环境挑战的重要路径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讲,创新化林业措施自身的重要性与关键性毋庸置疑,其堪称为新时期我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必经之路。鉴于此,笔者文章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并且针对未来低碳经济视域下的林业发展创新策略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与借鉴。

王国棉[2](2021)在《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文中认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影响力极大,但学界对四大名山寺院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地位之重、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要保障寺院的建设、寺院僧尼的正常生活和寺院佛事活动的正常运转都必须有强力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寺院收入做保障。本选题以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为视角,系统研究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明代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寺田收入和寺院经济相关的物产收入等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明晰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所处的历史场景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同时,研究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对当前我国如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建立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和发挥佛教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具有可咨借鉴的价值。明代帝王大都信仰和护持五台山佛教,五台山寺院经济得以赓续发展。香火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主要源泉。就香火收入来源而言,它与香客的空间流动相一致,僧人的空间流动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游方高僧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在筹资化缘和施建寺院方面倾力而为;皇室成员与高级官员是香火捐献的重要贡献者,所谓“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各级官员热衷于朝山进香,“倾囊营建道场”;“四方檀信靡靡向风”,民间香会组织则构成了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社会基础。就香火收入的类型而言,五台山香火主要有实物和服务两大类。实物香火包括货币、粮食、田土、佛事用品等。就香火收入的支出而言,五台山香火一是添置宗教活动用品,二是置买田地,三是用于寺院的兴修。其中,寺院的兴建和修缮是香火收入固化的重要形式。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明代五台山寺院修建耗资巨大,具有建设周期长、重建寺院多、参与者身份多样化的特点。寺田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田地来源来看,五台山寺院田地的获得有三种主要渠道:即围寺赐田、周边垦荒与社会布施。就土地构成情况来看,寺院土地包括总院寺属土地、下院土地、僧人私有土地、僧人转租寺地、佃农租借寺地等等。在明代,由于来自中央的赐田总量偏少,所以,找出寺基或寺院遗址的历史凭证是建设寺院也是获得合法产权的重要途径。明代五台山寺田,按照土地质量划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产量比较高的“堪种地”,第二类是产量较低的“不堪地”,第三类是挂靠在军队名下的寺田。作为寺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寺田成为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寺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因寺田清丈与官方展开博弈,因寺田纳粮与军队进行对垒,因寺田保护与豪强展开较量。有明一代,寺院与地方官府、卫所军队以及地方豪强之间的利益之争从未间断。源于五台山物产的林业、畜牧业、矿业和商业也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的组成部分,是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在林业、矿业开发和畜牧业发展方面,都面临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两难选择。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五台山地方矿业发展速度迅猛,僧人亦参与其中,矿徒集团这一新型矿业组织方式的出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矿徒暴动,而“僧商合党”和寺院中的官方贸易是当时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以上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经历了由低迷发展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明初一系列宗教改革整顿政策,以“清其事而成其宗”,造成五台山寺院经济在明初陷于低迷;至永乐起,“后宫国戚俱膜拜”,五台山寺院经济开始好转;万历以降,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社会风尚随着经济繁荣而日趋奢靡,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推动了寺院经济的复兴。首先,“分寺清宗”改革,直接导致了寺院分工专业化、僧人团队规模化、佛事服务社会化,开启了明代佛教世俗化发展的趋势,而僧人队伍的规模化重组,小寺合并成大寺,则直接影响着寺院的总体收入。但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业务交流等多方面与北京等城市寺院尚无法相比。其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五台山寺院经济呈现市场化特色,一方面制定佛教政策助推僧人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法事的有偿服务也为山林寺院自身收入提供新的渠道。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世的寺院不仅与世俗相通,而且也为世俗服务。寺院既是从事佛事的场所,同时也是民众的精神寄托和为民众提供服务之所,寺院在接收到各种香火收入时会将其中的一部分以社会救济的形式返还给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佛教的经济伦理与世俗利益互济的特色。虽然缘于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造成了以两京为代表的城市寺院与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但是,五台山圣山认同既利于国家治理,也利于社会治理;既解决了僧人的精神皈依问题,也为寺院开辟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收入源泉。圣山认同与圣山书写,使得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五台山寺院依然轶群绝类,进而推动了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

李娜[3](2021)在《我国农村生态危机:问题现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农村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水源等环境污染、农业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恶性环境破坏事件频发等。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的形式对我国农村生态危机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形成农村生态危机的原因:农民消费水平提高与落后观念的不协调,城乡差异的扩大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生态问题系统性认识不足。由于生态保护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因此,提出如下对策:一是把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二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三是加强生态和环保意识引导教育;四是促进行政区划与生态边界的联合。

索朗杰措[4](2021)在《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分析》文中认为

王雨露[5](2021)在《“森林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及政策模拟研究》文中指出

刘昊卿[6](2021)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认为

马娅[7](2021)在《森林康养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常铭[8](2021)在《中国森林资源税的制度构想》文中研究指明

刘树西[9](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林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目标决策、3S技术等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多尺度协同对林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对野外考察、定位采集、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惠民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揭示特色林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2015-2020年的两期遥感影像和相关地理专题数据,结合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不同等级石漠化特色林产业专题资源信息,提取石漠化区生态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整体改善了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状况。近5年来关岭-贞丰花江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0.62%增长至23.28%,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0.29%、6.64%、5.58%、14.89%;毕节撒拉溪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11.07%增长至13.55%,潜在石漠化动态度增长了39.94%,但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47.88%、34.51%、0.31%;施秉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49.70%增长至50.81%,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7.07%、53.85%、1.61%。不同地域石漠化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演进以重度向轻度过程演进为主。2基于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背景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改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提升。依据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属性特征,即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石漠化程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涵养水源、人均收入、林产值、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密度、基础设施覆盖度、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贫困率。采用熵权法计算生态效益权重为0.42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为0.298和0.276。该指标体系及科学指标权重赋值法综合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3基于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以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随时间提高的变化程度,即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总体发展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特色林产业的效益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近5年间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特色林产业综合得分由2015年的0.156增长至2020年的0.247。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区)综合得分由0.096增长至0.201。施秉(无-潜在石漠化区)综合得分由0.094提升至0.206。不同地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以及不同生计策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值得商榷。4通过线性组合加权函数建立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综合效益增长变化明显。近5年间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492提升至0.756,相较于其他两地区增长幅度最小(0.264),综合效益等级由中等(0.4~0.6)转变为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毕节撒拉溪)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296增长到2020年的0.622,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转变为较好(0.6~0.8)。无-潜在石漠化(施秉)综合效益分别为0.283、0.604,综合效益增长了(0.321),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0.2~0.4)转变为较好(0.6~0.8)。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实现生态恢复与维持农户生计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实施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性影响,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未来需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综合效益评价,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邓木子然[10](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生态敏感性高、易产生石漠化、尤其是兼具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遗产地存续受旅游产业干扰度大。旅游产业效益监测与调控是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展示的有效途径,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旅游产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旅游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影响、目标决策等理论,针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协同对旅游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保护管理基本现状的贵州喀斯特地区选取施秉喀斯特和荔波-环江喀斯特作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遗产地野外考察、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阐明不同属性遗产地旅游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差异,揭示旅游产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发展、价值保护展示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为喀斯特类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遗产地土地覆盖格局、植被覆盖率、石漠化景观时空变化分析,表明第一、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前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存在并未给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荔波-环江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植被覆盖率有明显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草地与灌木林地大幅度转换为郁闭度更高的乔木林地。施秉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变化较小,总体植被覆盖率有微弱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有一定减少,其他林地与灌木林地转换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但草地转向灌木林地的比例低于灌木林地转向草地的比例,同样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道路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相对稳定,道路面积略有增加,说明经济与社会效益良性发展。2.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对旅游产业效益数据挖掘与主要驱动因子信息提取建立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并对两类遗产地进行时序变化研究,表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15年间整体上为增加趋势,旅游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喀斯特遗产地的生态成效、经济回收、社会开放:2005-2020年期间,入选时间早,旅游产业规模成熟的荔波-环江喀斯特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经济收益显着、社会开放度高。入选时间较晚,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保持了稳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十五年来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10.51%、34.1%、18.5%;近十年来施秉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2.2%、12.2%、2.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对遗产地真实情况反映效果良好,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与遗产地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导致。3.针对喀斯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多维贫困特点、价值保护展示目标等三大现实壁垒,重组指标评价旅游产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得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均产生了一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不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之间存在的结构差异性可能与遗产地属性有关:近十五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双属性及自然保护区单属性的荔波-环江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44.6%、50.6%、28.9%、63.1%;近十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双属性的施秉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14.4%、19.0%、9.0%、21.2%,根据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等级表,荔波-环江喀斯特综合效益保持高速发展水平,效益等级为好,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从差提升至较差,有不断提速的趋势。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地区情况显着影响了其衍生的产业效益特点,自然环境本底的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促使产业发展必须保持高效可持续性、邻近社区的石漠化环境造成的广泛贫困促使产业收益必须拥有高速益贫性、山地人文环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促使产业价值必须具备高质量的传播性、先进性。针对不同保护展示背景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如何规划以达到产业同时满足可持续效益高、扶贫效益好、“两山”效益充分问题值得商榷。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遗产地的不同现实需求进行研究手段的补充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更广泛应用与旅游产业评价体系的普适性提高。

二、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解析低碳经济的主体概念与内容
2 解析新时期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与重要作用
3 低碳经济视域下创新化发展我国林业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3.1 不断提升造林绿化创新化发展脚步
    3.2 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工程
    3.3 精准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
    3.4 大力宣传与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4 结语

(2)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史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明代之前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北朝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兴起
        一、“弥复五百余里”与文殊菩萨道场
        二、“僧尼大众二百万”与“僧只户”和“佛图户”
    第二节 隋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繁荣
        一、“起废兴残”的隋朝寺院经济
        二、“大寺三百六”的唐代寺院经济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消长
        一、五代与北宋:从以僧为相到废寺汰僧
        二、金代:从态度暧昧到平稳赓续
        三、元代:从佛为帝师建立到发军建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的香火收入
    第一节 香火来源:不同俗世群体
        一、皇室成员: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
        二、各级官员:倾囊营建道场
        三、普通信众:四方檀信靡靡向风
    第二节 空间流动:香客与僧人
        一、香客的地理分布与进香路线
        二、游方高僧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重要影响
        三、其他僧人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贡献
    第三节 香火固化:寺院设施建设
        一、香火收入的类型与使用
        二、香火固化下的寺院背景
        三、香火固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五台山寺田收入及其控制权的斗争
    第一节 寺田的主要来源
        一、依托围寺赐田政策来获得田地
        二、从寺院周边垦荒获得田地
        三、从社会力量的布施获得田地
    第二节 寺田的经营方式及其赋税问题
        一、寺田的经营方式
        二、寺田的赋税问题
    第三节 围绕寺田收入控制权的斗争
        一、与官方的博弈
        二、与军队的对垒
        三、与豪强的较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牧业、矿业、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第一节 林业、畜牧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林业开发的两个层面
        二、佛事与边防:五台山畜牧业发展的两个方向
    第二节 矿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张与弛:五台山矿业的发展
        二、官与私:对地方矿徒的弹压
    第三节 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僧商合党:寺院商业经营的模式
        二、利益切割:寺院商业运营中的官方“派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洪武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低迷:清其事而成其宗
        二、永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好转:后宫国戚俱膜拜
        三、万历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复兴:“九莲菩萨”转世
    第二节 “分寺清宗”背景下五台山寺院的规模化重组
        一、僧职分工
        二、寺院重组
    第三节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
        一、从“敕谕”加持到“鬻牒度僧”
        二、从“钦赐田地”到“凿翠开室”
        三、从“职受僧录”到“山场自治”
        四、从“市材募匠”到“窝聚矿徒”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明代五台山修建寺院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我国农村生态危机:问题现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农村生态危机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生态危机
    (二)农村生态问题之环境污染
    (三)农村生态问题之农业污染
    (四)农村生态问题之生物多样性破坏
    (五)农村生态问题之恶性生态破坏突发事件频发
    (六)小结
三、农村生态危机原因分析
    (一)农民消费水平提高与落后观念的不协调
    (二)城乡差异扩大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生态问题系统性认识不足
四、生态保护的特性
    (一)公共物品属性
    (二)系统性
    (三)开放性
五、对策建议
    (一)把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二)深化厕所革命,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
    (三)加强生态和环保意识教育
    (四)促进行政区划与生态边界联合

(9)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1 文献论证与获取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数据资料获取及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特色林产业提取
        1 特色林产业分类标准
        2 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二)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多样性
        6 涵养水源
    (三)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人口密度
        2 人均收入
        3 林产值
        4 产业结构变化
        5 基础设施覆盖度
        6 恩格尔系数
        7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 贫困率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选取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 指标体系建立
    (二)指标数据标准化
        1 标准化方法
        2 极差标准化
    (三)指标权重确定
        1 权重计算方法
        2 指标权重计算
    (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建立
        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计算
六 综合效益评价
    (一)“两山”效益
        1“两山”理论
        2“两山”效益评价
    (二)扶贫效益
        1 扶贫发展
        2 扶贫效益评价
    (三)惠民效益
        1 惠民内涵
        2 惠民效益评价
    (四)综合效益
        1 综合效益
        2 综合效益评价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天空地一体化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三)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喀斯特遗产地治理的启示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处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旅游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旅游业总收入
        2 旅游从业人数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4 旅游者人数
        5 旅游业带动效应
        6 旅游设施数量
        7 基础设施变化
        8 生活保障变化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筛选方法
        4 指标体系
    (二)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三)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二)综合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效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1 系统目的
        2 系统登录
        3 系统操作
        4 旅游目的地微信指数监测
        5 数据采集
        6 旅游文件上传
        7 评分标准
        8 热点客源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 彭承威. 农村实用技术, 2021(12)
  • [2]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D]. 王国棉. 山西大学, 2021
  • [3]我国农村生态危机:问题现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 李娜. 生产力研究, 2021(11)
  • [4]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分析[D]. 索朗杰措.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5]“森林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及政策模拟研究[D]. 王雨露.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6]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昊卿.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7]森林康养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马娅.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8]中国森林资源税的制度构想[D]. 常铭.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9]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刘树西.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邓木子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