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腰酊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丹,林晨捷,张学君[1](2021)在《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文中认为"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意为人中穴可治疗脊骨僵硬疼痛。由于骤然受力、闪跌、持重不当等原因,可致"脊膂"局部经气受损,造成筋脉拘急,气血运行滞涩,从而导致"脊膂强痛"。人中穴为督脉、阳明经等脉的交会之穴,气血充盈,且与心、脑、神关系密切,针刺人中穴能调节督脉经气,使局部筋脉舒展,气血运行顺畅,从而达舒筋利脊、行气活血之效,同时亦可调节心、脑功能,进而安神定志以止痛。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脊膂强痛"以泻法为主,以"雀啄"为基本操作,手法力求大力度、大幅度、慢速度、时间长度大于30 s,刺激量以针刺时患者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可配合其他针刺手法,如雀啄式、捣刺式,亦可配合推拿手法、运动疗法、筋针疗法等,使其起效灵验且迅速。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穴可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使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镇痛机制,并提高5-羟色胺、β-内啡肽、脑啡肽含量,抑制疼痛感觉传递,从而达到镇痛解痉的效果。
付将军[2](2021)在《温针灸结合眼针治疗腰痛寒湿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张新茁[3](2021)在《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气滞血瘀型)与常规针刺治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本病对比传统针刺疗法是否具有优势。探讨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搜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疗区门诊患者72例,去掉脱落与剔除的患者,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主要评价指标为视觉疼痛模拟(VAS)量表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1.患者总数为72例(治疗组为36例,6例脱落;对照组为36例,6例脱落),治疗前分别对两组受试患者进行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问卷简表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2.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VAS评分,RMDQ评分比治疗前评分全都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组在VAS评分、RMDQ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有效率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证明,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气滞血瘀型)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疗效高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朱明,黄威[4](2020)在《灵龟八法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刺联合温肾化瘀推拿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总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两组均行温肾化瘀推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灵龟八法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腰椎活动度(ROM)评分、骶棘肌肌电信号,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据以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RMDQ评分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三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骶棘肌波幅和肌电反转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骶棘肌波幅和肌电反转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两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1例出现皮下血肿外,余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灵龟八法针刺联合温肾化瘀推拿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且疗效显着、安全性高。
郑锴鹏[5](2020)在《通元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具有病程相对较长、腰痛反复发作、症状迁延难愈的特点。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慢性腰肌劳损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很多人常因不能彻底治愈而放弃治疗,或因失治误治而演变为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乃至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并探寻一种治愈率高、远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已是目前针灸推拿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元疗法是“通督养神,引气归元”学术理论精髓的简称,乃赖新生教授四十余载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运用广泛、规范实用、疗效显着的特点。王继红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其在治疗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现运用通元疗法理论来指导推拿手法治疗,可大大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提升治愈率,同时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感于此,王老师将“通元疗法”理论与推拿手法相结合,独创了一套有确切疗效的外治疗法,藉以命名为通元推法。目的:本课题设置治疗组(通元推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治疗效果,突出通元推法在治疗理念及疗效上的优点,初步探讨通元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效力更强、远期治疗效果更佳的治疗手段。方法:本课题将60例符合本研究方案设计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通元推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组各30例,每次治疗约25 min,隔天进行1次治疗,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各量化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观察通元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结果:一、一般数据的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DI评分及腰肌劳损症候积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数据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二、疗效分析:1.第一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慢性腰肌劳损均有效果,且两组疗效水平相当(P>0.05);2.第二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愈率9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愈率60%、总有效率90%,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相当(P>0.05),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程度较治疗结束时明显下降(P<0.01);4.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程度与治疗后1个月疗效相当(P>0.05),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程度较治疗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及复发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的治愈率46.7%,总有效率93.3%,复发率3.33%,对照组治愈率6.67%,总有效率66.7%,复发率23.3%。结论:通元推法和常规推拿治疗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两种方法短期治疗效果及起效速度相当。但是,运用通元推法比常规推拿治疗效力更强、疗效更持久、复发率更低,通元推法对于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具有更为可靠确切的总体疗效及远期治疗效果,可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运用推广。
章蕾[6](2020)在《针刺结合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放血与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结束后30天的随访结果,以明确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优化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12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针刺结合穴位放血)30例和对照组(普通针刺)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在每个疗程的第一天行双侧委中穴和腰阳关穴穴位放血治疗,放血当天不针刺,再隔天1次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隔天一次行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5次,隔天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后30天对两组的VAS评分与JOA评分进行记录,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评分无统计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与JOA评分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1个疗程后,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组有效率73.3%,愈显率30.0%;普通针刺组有效率56.7%,愈显率16.7%,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组有效率96.7%,愈显率86.7%;普通针刺组有效率80.0%,愈显率66.7%,两组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组复发1例,普通针刺组复发5例,两组随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与JOA评分比较来看,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缓解以及功能恢复方面都有一定疗效。同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说明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疗法疗效更明显。2.两组综合疗效对比说明,无论从临床治疗效果还是随访结果来看,针刺结合穴位放血疗法都更优于普通针刺疗法。3.针刺结合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张瑞春,王洪霞,沈明球[7](2019)在《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组患者予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腰椎评分、腰椎活动度、软组织张力指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腰椎评分、腰椎活动度、软组织张力指数均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腰椎JOA评分中自觉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腰椎活动度中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软组织张力指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疗效,可显着减轻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孟令章[8](2019)在《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与普通针刺配合热敏灸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将纳入60名LDH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与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热敏灸)的人数各30人,试验组采取腰夹脊深刺配合热敏灸的方法,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配合热敏灸的方法,针刺的方法1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热敏灸1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整理VAS、JOA评分表,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评析两种方法治疗LDH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数据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数据分析:1、治疗前时V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VAS评分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JOA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JOA评分分析有显着差异(p<0.05);JOA改善指数组间比较p<0.05,3.总体疗效分析,试验组(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热敏灸)的疗效经Ridi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的疗效更佳。结论:两种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效果,但是,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林大智(LIM DAZHI)[9](2019)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取穴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60例急性腰扭伤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循经远取动法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循经远取动法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即根据患者疼痛部位,辨经取穴,腰部正中部督脉循行部位疼痛者,取水沟穴。腰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疼痛者,取患侧攒竹穴。针刺得气后,由另一位治疗师协助患者适当运动腰部,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5日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并配合腰部活动,每十分钟行针一次。传统针刺组取阿是穴、肾俞、腰痛点、委中。体质强者,疼痛剧烈可先刺腰痛点,向掌心方向斜刺,当局部出现胀痛或麻胀感时,行捻转泻法,并嘱咐患者由小到大范围地活动腰部,每十分钟行针1次,委中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远端穴位时,嘱咐患者同时前后活动腰部,留针30 min。在留针期间要求患者由小到大范围地活动腰部。留针期间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患者每日治疗一次,以5天为1疗程。共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急性腰扭伤患者,一天治疗及一个疗程治疗前后的VAS评分,ROM评分,RDQ评分及一次治愈率及总治愈率。结果:1.VAS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的VAS评分用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循经远取动法组与传统针刺组在首次治疗之后的VA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远取动法组与传统针刺组在5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2.ROM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的ROM用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在首次治疗后的ROM评分比较,其ROM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次治疗后的ROM评分比较,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ROM评分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改善腰部活动度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3.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RDQ)评分结果分析: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的RDQ评分比较,RDQ评分在经过首次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次治疗后的RDQ评分比较,RDQ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4.有效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循经远取动法一次治愈率达70.00%,总治愈率为80%,传统针刺组一次治愈率为50%,总治愈率为6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能够明显缓解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部疼痛感,改善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障碍,改观腰痛后日常生活质量。
符保铃[10](2019)在《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予以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仅予以体针治疗。两组患者均3~4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以4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均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三方面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客观比较两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结果:(1)VAS评分:组内比较,第1、2个疗程与治疗前比较以及第2个疗程与第1个疗程比较,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VAS基线水平及第1个疗程结束后VAS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高于对照组。(2)JOA评分:组内比较,第1、2个疗程与治疗前比较以及第2个疗程与第1个疗程比较,JOA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JOA基线水平及第1个疗程结束后JOA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整体症状和临床体征疗效高于对照组。(3)ODI评分:组内比较,第1、2个疗程与治疗前比较以及第2个疗程与第1个疗程比较,O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ODI基线水平及第1个疗程结束后ODI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肢体功能疗效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试验组显效率62%,有效率38%,无效率0%;对照组显效率11.8%,有效率88.2%,无效率0%。两组的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与单用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可以镇痛,改善整体症状如腰腿疼痛、步态、站立、弯腰、举重物和行走等动作,改善临床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及改善肢体功能。(2)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与单用体针治疗比较,两种疗法治疗两周时间对镇痛、改善整体症状、临床体征和肢体功能的效果无明显差异。(3)疗程结束后,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四周时间对镇痛、改善整体症状、临床体征和肢体功能的疗效均优于单用体针治疗。(4)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优于单用体针治疗。
二、利腰酊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腰酊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论文提纲范文)
1“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溯源 |
2“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治疗机理 |
2.1舒筋利脊 |
2.2行气活血 |
2.3调神止痛 |
3“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治疗方法 |
4“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现代机理研究 |
5小结 |
(3)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与研究 |
2 中医治疗腰肌劳损 |
3 西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与研究 |
4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腰肌劳损产生的西医机制分析 |
2 活血祛瘀针刺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
3 选穴依据 |
4 小结与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灵龟八法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4] |
1.2.2 中医诊断标准[5]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疼痛程度 |
1.6.2 腰椎功能 |
1.6.3腰椎活动度 |
1.6.4 骶棘肌肌电信号 |
1.6.5 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
1.6.6 临床疗效及评价标准 |
1.6.7 不良反应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MDQ评分和ROM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骶棘肌肌电信号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通元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二、西医学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通元推法的发展概述 |
一、通元推法的形成背景 |
二、通元推法特色介绍 |
三、通元推法的临床运用 |
第三节 小结和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案 |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临床治疗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针刺结合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治疗 |
1.4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综合疗效评定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3.4 两组随访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分析 |
1.1 理论依据 |
1.2 取穴分析 |
1.3 针刺治疗的局限性 |
2. 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分析 |
2.1 穴位放血的起源与发展 |
2.2 穴位放血的临床应用 |
2.3 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2.4 取穴分析 |
2.5 放血量的探讨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VAS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分析 |
3.2 JOA腰痛评分结果分析 |
3.3 疗效结果分析 |
3.4 随访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疼痛程度 |
1.6.3 腰椎活动度 |
1.6.4 软组织张力指数 |
1.7 疗效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患者软组织张力指数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8)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评定结果 |
3.3 不良事件记录 |
3.4 剔除、脱落及中止撤出实验记录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
1.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因素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机制 |
2.3 西医治疗LDH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疗效分析 |
3.2 取穴依据 |
3.3 深刺腰夹脊的作用机理探析 |
3.4 热敏灸的作用机制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1.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进展 |
1.2.1 针灸治疗 |
1.2.2 中药治疗 |
1.2.3 中药外用贴敷治疗 |
1.2.4 推拿治疗 |
1.2.5 围腰的辅助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治疗的治疗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针刺的认识 |
4. 循经远取动法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组 |
3.2 对照组 |
4. 观察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急性腰扭伤取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2. 治疗结果的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DQ评分的比较 |
2.4 急性腰扭伤的一次治愈率 |
2.5 两组患者经过五次治疗后,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2.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依据 |
2.1 所选穴位理论探讨 |
2.1.1 水沟穴的研究 |
2.1.2 攒竹穴的研究 |
3. 传统针刺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依据 |
4.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机理的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型及诊断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盲法与实施 |
2.4 治疗用具 |
2.5 治疗方案及操作方法 |
2.5.1 试验组 |
2.5.1.1 头针取穴与操作 |
2.5.1.2 体针取穴与操作 |
2.5.1.3 疗程 |
2.5.2 对照组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一般资料收集 |
2.6.2 疼痛和疗效评定标准 |
2.6.3 疗效评价 |
2.7 质量控制 |
2.8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评价 |
2.9 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 |
3.1.1 性别分布情况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3.1.3 病程分布情况 |
3.2 疗效分析 |
3.2.1 VAS评分 |
3.2.2 JOA评分 |
3.2.3 ODI评分 |
3.3 总体疗效 |
4 讨论 |
4.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4.1.1 古典医籍论述及主要经络联系 |
4.1.2 病因及病机 |
4.1.3 LDH的中医治疗方法 |
4.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
4.2.1 定义 |
4.2.2 椎间盘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特点 |
4.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4.3 头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
4.3.1 经络系统理论 |
4.3.2 神经系统理论 |
4.3.3 生物全息理论 |
4.4 头电针治疗LDH的机理浅析 |
4.5 选穴处方依据 |
4.5.1 头针取穴依据 |
4.5.2 体针取穴依据 |
4.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1 VAS评分 |
4.6.2 JOA评分 |
4.6.3 ODI评分 |
4.6.4 总体疗效 |
4.7 本次研究的体会 |
4.8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
附录二 视觉模拟量表 |
附录三 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 |
附录四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附录五 文献综述 头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利腰酊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J]. 杨晓丹,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 2021(12)
- [2]温针灸结合眼针治疗腰痛寒湿型临床疗效观察[D]. 付将军.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活血祛瘀针刺法治疗腰肌劳损(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张新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灵龟八法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朱明,黄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6)
- [5]通元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郑锴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针刺结合穴位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章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改良版定位斜扳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J]. 张瑞春,王洪霞,沈明球. 中医药导报, 2019(17)
- [8]深刺腰夹脊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D]. 孟令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林大智(LIM DAZHI).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符保铃.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