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隔阂”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

中原“隔阂”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

一、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尚会鹏[1](1997)在《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文中指出北京大学亚非所的尚会鹏先生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对河南开封县的西村进行了长期的调查。本刊在去年的第3期和第10期上曾两次发表他的调查论文,引起众多读者关注。在此,本刊再次发表他的“分家”现象,以满足大家希望了解人类学方法的愿望。

陶自祥[2](2013)在《分裂与继替:农村家庭延续机制的研究 ——兼论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文中指出在华北村庄农民的观念中,“光棍”不算一个家庭,而在中部村落农民的观念中,“光棍”是一个意义完备的社区性家庭,但在华南村落农民的观念中“纯女户”才是毫无意义的家庭。不同区域农民对家庭的认识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农民观念中的家庭在熟人社会中如何生长出来的?家庭延续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家庭性质及其文化内涵有着怎样的区域类型差异?如何阐释这些区域类型差异?本文从家庭分裂与继替切入,以家庭延续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类型比较为研究方法,以家庭“三元素”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家庭性质为研究目标,旨在建构一个理解我国农民家庭延续现象的总体性解释框架。换而言之,本文旨在探讨子家庭如何脱离母家庭,并经历怎样的社区化过程,才能继承和发展母家庭特质,最终成为符合“地方性知识”要求的家庭。文章论述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框架。为便于理解家庭延续机制,本文从复杂的家庭生活现象提炼出家庭“三元素”,即分析家庭的三个面向。概括地说,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具备相对完整的财产权、承担合理的伦理责任、生长为相对独立的社区性家。家庭的延续就是从母家庭中分裂出来的子家庭的财产权生成、伦理责任实践和社区性家扮演的动态过程。第二部分从家庭三元素角度分析了华北农民家庭延续机制。华北平原父权缺乏祖产支撑,父权不强,所以儿子成家后就有从母家庭中获得独立财产权的强烈要求,进而引发兄弟相互争产和母子家庭财产权冲突;同时在“门子”竞争压力下,父母“过日子”旨在完成子代成家的任务,造成家庭所有资源流向子代,从而形成厚重失衡的代际伦理责任;子代在获得“家格”之后,替代母家庭参与社区互动,母子家庭社区性身份呈现出一种更替的关系。第三部分从家庭“三元素”实践形态切入,并进而比较了家庭继替模式的区域类型差异。华南团结型村落宗族价值规范较强,家庭存在等级性的代际关系和权力格局。家庭延续时凸显出传统大家庭父权的色彩,母家庭相对于子家庭,在财产权、家庭资源配置和社区化过程中都具有优势,子家庭是在母家庭的庇护下成长。“父在,子不能专”,只有当父亲去世,或主动移交当家权之后,子家庭才获得独立完整的财产权和社区参与资格。因此,华南宗族性家庭延续是一种“承继模式”。华北分裂型村庄农民家庭延续时,子家庭对母家庭分割、替代,财产始终为核心家庭所控制,母子家庭的财产权是冲突的;在伦理责任方面,子代成家立户是父母最“操心”的事,从而形成失衡的代际伦理责任;在社区交往层面母子家庭的社区性身份不兼容,母家庭随子家庭成长而逐渐消亡。因此,华北农民家庭延续是一种“更替模式”。中部分散型村落农民家庭延续过程中,由于家族发育极不成熟,家庭是一个提供个人生活体验的场所,财产权转移不明显,子代成家之后,母子家庭财产权独立并存:在伦理责任方面,家庭缺乏超越性价值诉求,父母不必为子代成家而“操心”,是一种低度的代际伦理责任;子代成家之后,母子家庭自由度很强,母子家庭成为互不干涉的两个社区性单位。可见,分散型村落农民家庭延续是一种“共存模式”。第四部分讨论了“不分而分”家庭延续模式。区域类型村落家庭延续模式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家庭子女数量锐减,在打工经济背景下,超越区域类型具有全国趋同性的“不分而分”家庭模式逐渐出现,母子家庭不需经历分家形式就可在财产权、人情往来方面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通过对家庭延续现象进行区域类型比较后,本文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一是家庭性质存在区域类型差异。华南农民家庭本质上是以世系绵延为目标的“祭祀性”家庭;华北农民家庭延续旨在把“家格”传递给子代,继续参与激烈的社区生活竞争,其本质是一个“竞争性”家庭;中部农民家庭本质上是“生活性”家庭,家庭存续是为了满足个人现实物质生活体验。二是家庭延续机制的差异是由于构造家庭“分、继、合”三种力量的组合程度造成的。三是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延续开始从“单系继承”向“双系继承”这一超越区域类型的趋同性模式过渡。

沈汝发[3](2002)在《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代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和人口学等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我国研究者所进行的代际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关于代际研究的成果。

乔超[4](2011)在《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 ——以安徽省S县Y村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家庭代际关系论的视角,解读了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农村老人与成家子辈之间的冲突状况,重点讨论了老人在代际冲突中的行动方式。文中通过阐释老人在代际冲突中的行动方式变迁,来揭示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过程及其实践特征,这将为我们理解代际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笔者通过对当前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进行调查,重点讨论了在不同时期内处于六十岁左右老人与成家子辈冲突中的行动。文中将六十岁左右的年龄作为本研究分析重点的理由是,调查显示,Y村这一年龄段的老人与成家子辈之间的冲突较为突出,能够显着地反映出社会结构变迁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作用。笔者首先从行动的强度、烈度、公开度三个方面对老人在代际冲突中的行动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根据Y村子辈外出务工的情况,文中将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至今,Y村老人在代际冲突中不同强度、烈度和公开度的行动方式在每个阶段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但总体上看,各种行动方式都趋向减少,尤其是高强度、高烈度、高公开度的行动方式减少明显,极端的行动方式逐渐消失。换言之,老人在代际冲突中的行动方式趋向弱化与私密化。为了能够进一步揭示出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的实际过程,我们还需要对冲突中老人的行动策略进行分析。笔者重点从老人自身资源、社会支持资源、孝道规范资源三个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从自身资源的角度来说,老人在冲突中使用了“经济资源制裁”“生产帮助制裁”“隔代抚养制裁”等行动策略;而且,不同时期内老人动用这些策略的能力有所变化。从社会支持资源的角度来说,老人在冲突中采用了动用社会网络关系、动用村庄舆论等行动策略。就动用社会网络关系资源策略而言,老人在冲突中由动用大范围社会网络关系资源趋向动用小范围社会网络关系资源,以及进行自我支持;就动用村庄舆论资源策略而言,老人在冲突中则由动用整体村庄舆论趋向动用小群体舆论,以及拒绝动用舆论。从孝道规范的角度来说,老人在冲突中采取了动用“顺从型”孝道规范、重构孝道规范的行动策略。需要指出的是,老人在不同时期内,具体行动策略会有所不同。老人在代际关系中价值诉求的变化是其行动特征和行动策略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本研究重点分析了老人在经济、情感、权力、声望四个方面的价值诉求。研究发现,老人的经济价值诉求程度趋向降低,诉求方式由实物型转向混合型以及货币型;情感价值诉求程度趋向上升,诉求方式由高情感期待趋向低情感期待,由“守礼型”情感需求趋向本体性情感需求;权力价值诉求程度趋向降低,诉求方式由直接干预趋向间接干预;声望价值诉求程度趋向降低,诉求方式由真实扮演趋向自我表演。最后,文中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老人冲突行动变化的原因所在,重点从宏观结构、村庄结构、家庭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部分程度上导致代际关系紧张;惠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代际关系缓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导致代际关系逆转。(2)村庄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弱化:村庄人际纽带的松动导致了村民人际关系的疏离;村庄价值体系的转变导致了农民自主性的增强,降低了村民对他人事务的干涉;村庄“救气”机制的转变导致了老人声援体系的式微。(3)家庭结构的变迁改变了老人的行动逻辑:家庭规模的缩小改变了老人的行动逻辑;关系叠加程度的降低改变了老人的行动逻辑。通过对上述四大方面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条件改善降低了老人在家庭代际冲突中的行动强烈性;(2)外在社会支持体系的式微弱化了冲突行动的公开性;(3)关系叠加程度的弱化有助于降低冲突程度,进而影响到老人的行动方式;(4)交换逻辑的变动改变了老人的代际期待,进而影响到老人的行动方式;(5)社会结构的变迁对老人冲突行动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李永萍[5](2017)在《“学会做老人”:家庭转型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危机 ——基于北方农村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华北农村的田野调研,以现代性进村为背景,以家庭再生产为分析框架,通过阐释农民家庭转型的机制和路径,展现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的生成逻辑。1980年代以来,依托市场化和城市化,现代性力量席卷中国农村社会,并触发了农村社会基础结构之变。在村庄社会的场域中,流动的现代性重塑了农民的生活系统,形成了“流动—分化”的社会结构、“发展—竞争”的动力结构和“去魅—风险”的观念结构。为了回应现代性压力下的生活系统之变,农民家庭再生产逐渐实现由简单家庭再生产向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转变,从而改变了家庭内部资源、权力和伦理的配置逻辑,重塑了农民“老化”的路径。因此,本论文的展开主要遵循明暗两条线索。其中,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过程——机制”分析构成了本文的明线,并最终指向农民家庭的转型机制和转型家庭的实践形态;而在家庭再生产逐渐展开的代际互动过程中,父代的“老化”过程和路径构成了本文的暗线,并且最终形成了老年人危机。扩大化家庭再生产从微观层面呈现了农民家庭的现代性适应。在家产配置层面,父代努力集聚资源并通过“提前分家”的方式向子代家庭转移资源,导致分家的名实分离,虚化了分家标定的父代的责任边界,形成了以子代为中心的资源凝聚。在家庭权力层面,妇女婚姻主导权的崛起使得子代迅速俘获了当家权,并瓦解了当家权的公共性,家庭政治渐趋失衡。为了维系家庭再生产的稳定,父代自觉地退出与子代的家庭政治互动,从而实现了以子代为中心的权力关系整合。在家庭伦理层面,发展主义的嵌入重构了家庭再生产的目标,进而触发了伦理本位与家庭本位的脱离,父代单向度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扩大化家庭再生产之展开的强韧动力。实际上,个体的“老化”不仅是自然性的生理演变过程,而且因为嵌入家庭再生产而获得了丰富内容。在扩大化家庭再生产过程中,父代的“老化”体现为三个方面:在家产持续转移中逐渐走向底线生存,在权力的持续让渡中地位逐渐边缘化,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走向对子代的依附。因此,父代“老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其资源剥夺、权力失语和价值依附等同时展开的过程,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老年人危机的内涵。“老化”的三重脉络构成了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的基础。基于老年人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老化”不仅是以中年父代为基础的纵向弱势积累过程,而且扩大化家庭再生产过程中中年父代“老化”的特有路径及其承载的压力也进—步向上传递,从而将高龄老年人也卷入其中。因此,纵向的弱势积累和横向的压力传递构成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生成的两条路径。老年人危机的生成逻辑凸显了中国农村家庭转型的复杂机制。从简单家庭再生产向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转变说明,农民家庭的功能并不必然随着现代性的进入而弱化,中国家庭制度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弹性,并塑造了转型家庭的实践形态——“功能性家庭”。不同于“伦理——结构——功能”模式下由伦理主导的传统家庭制度,现代性的压力激活了家庭的功能之维,功能替代家庭伦理成为家庭制度的基础,并且改变了家庭伦理的运作方位和实现方式。通过这样一种适应性调整形成了“功能——结构——伦理”的匹配模式,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由此得以克服资源和权力非均衡配置中的伦理负担,并实现了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正当化。功能性家庭是理解中国家庭现代化转型的核心,突出了家庭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复杂关联而非简单对立。嵌入家庭转型的农村老年人危机揭示了家庭转型的伦理陷阱,老年人危机也因而锁定在家庭领域。因此,当前学界从贫困问题、留守问题和伦理危机等视角出发对老年人危机的“社会问题化”建构未能触摸到老年人危机的深刻性和辩证性,以老年人危机为基本形态的转型之痛实际上也预示和承载着农民家庭和农村社会的转型之梦。

靳德刚[6](2016)在《沧源县L村佤族“如别麦艮”仪式中的家庭代际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正经历着变迁,在传统家庭道德伦理秩序逐渐瓦解,而新的家庭道德伦理秩序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尚未全面建立,一系列家庭代际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的情况下,对我国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汉族地区、城乡二元格局,而应该关注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家庭代际关系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社会的安定、和谐。本文以中缅边境的一个佤族村寨——L村为田野点,以佤族家庭仪式——“如别麦艮”——为切入点,通过对仪式过程及与仪式相关日常的分析,探讨嵌入在仪式中的看似传统的佤族家庭代际关系实际上在生活日常中却是另外一番呈现,以此说明佤族家庭代际关系已经发生变迁。在佤族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进行理解后发现,佤族家庭代际关系无论是在仪式上的展演,还是变迁的表现和动因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仪式展演的家庭代际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反馈模式的特征——父母居于主导地位,父子关系为核心,而实则不然:父母拥有神灵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子女对父母有着凡人对神灵一般的宗教情感;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入,子代职业身份的变化,女性角色的变化使得L村家庭代际关系发生变迁:宗教情感式微,父母不再完全处于主导地位,父子核心遭到母女角色的冲击。本文最后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理解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家庭代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预防、解决这些地区可能出现的家庭问题乃至民族、边疆问题。如同L村一样,当下很多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家庭代际关系也正在经历变迁,在传统家庭代际秩序和代际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尽快建立起适合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新秩序、新观念是当下亟需思考和解决问题。

郭俊霞[7](2012)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 ——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区域比较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赣、鄂两个乡镇的家庭代际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代际关系的五个维度为主要分析框架,探寻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线索,并凸显代际关系变迁的区域差异性,以深化对转型期农村家庭和农民生活的认识。论文通过建构代际关系的交换维度(包括平衡性、交换强度、紧张程度)、价值维度(包括社会性价值、宗教性价值)来为理解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论文从个体生命历程出发来展现代际关系,并参照代际关系的五个维度来考量其变化。同时,通过区域比较,展现两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现代适应的差异。个体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都展现出,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互动过程和模式与传统时代已有巨大不同。子代逐渐摆脱了父代的婚姻支配,而父代为子代承担的婚姻支付责任却日益沉重。子代婚后即急于分家,通过改变分家方式获得更多利益,而父代甘愿承受不利的分家方式,维持离散的复合家庭结构,接受代际分工中的不利处境。与父代甘愿接受代际剥削形成对照的是,养老状况不容乐观。女儿在养老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这与传统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单系赡养颇为不同。在代际互动的大事件和日常冲突中,代际关系在交换维度上的不平衡、高强度、紧张等特征则更加明显。对农民生育动力的追问,解答了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得以维系的奥秘。农民通过完成生养子女、传宗接代的人生任务来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价值需求及其实现,平衡了农民在代际关系中交换维度的不利地位。因代际关系价值维度(社会性价值、宗教性价值)的存在,交换维度失衡的代际关系也可能长期存在,并保持失衡运转。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代际关系诸个维度在农民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呈现,表现出具体而明显的区域差异。传统平衡的代际关系在两地农村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失衡,在代际关系价值维度深厚的地区,代际关系交换维度的失衡程度较轻。这既表明代际关系变迁模式有所不同,也质疑了现代家庭理论.中“非此即彼”式的“传统解体,现代建立”的线性观念。因此,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并非线性的变迁,而是代际关系现代性适应的复杂持续过程。当前农村出现的代际关系变动、赡养难题,以至于伦理性危机,与代际关系价值维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它反映的是农民价值世界的变化。

沈汝发[8](2002)在《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王慧敏[9](2020)在《大理白族分家析产研究 ——以云龙诺邓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云龙诺邓为田野点,在收集整理民间契约的基础上,访谈诺邓村民,观察村民家庭情况,通过民族学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分析白族的分家析产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田野点概况。第一章主要分析诺邓的家庭类型和财产构成,诺邓家庭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目前朝核心家庭演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家产构成也由过去的以耕地为主转变为当代以房屋地基为主,卤水也从家产中消失。第二章探究诺邓分家析产的形式,重点讨论分家的原因、原则和方式,原因分为家庭内部原因和社会外部原因,原则有诸子均分、单系偏重和双系并重,分家的方式有合议继产、拈阄继产、立嗣继产和遗嘱继产。第三章则详细介绍诺邓白族在析分各类家产时,不同分家原则在具体案例的应用,并指出宗祧继替只能由单系继承,其他家产则偏向双系继承。第四章分析分家行为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义,指出诺邓白族分家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体现白族祖先崇拜思想,对“上门女婿”的平等对待也充分表现了白族的包容性。文章还通过个案思考了女性在白族家庭中的地位与诺邓白族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宗祧继承的挑战与老人的赡养。

王修彦[10](2014)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代际关系变迁研究 ——基于对山东齐村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与西方社会相比有着显着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属性。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转型之中,社会文化急剧变动,中国农村也正在经历着巨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结构及家庭代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动。本次研究以一个村庄为主要分析单位,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式,引入多元现代性的理论框架,并充分利用“心理——社会均衡”、情感社会学等理论视角,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以“发现的逻辑”与“建构的视角”,突破“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并分三个阶段做了分析: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2007以及近年来(2008年以来)的新变动。论文勾勒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图景,通过机制分析,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了国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新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等因素对于代际关系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农村代际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剧烈变迁,但因其强力的弹性从未断裂,家庭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组织单位的地位从来没有消失;农村家庭结构和形式的变迁并不支持西方理论假设的演进路线;知识系统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中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福利的改善对于代际关系产生的是“溢出效应”而非“挤出效应”。农村代际关系变迁是窥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纬度,在此基础上也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轨迹及道路问题做了讨论。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阐释过程仍显粗略,还需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资料的把握上,有必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以实现对相关论点的更充分论证;在论文结构方面,相关章节需要提高论证的严密性、针对性;在研究结论方面,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还需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做更加充实的论证。

二、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代际关系的紧张与“分家”的发生
二、两代的组织交接过程:从“分锅”到“分家”
    1、父母财产的分配。
    2、赡养义务的分担。
    3、亲戚关系的分配。
三、分家的特点及变化

(2)分裂与继替:农村家庭延续机制的研究 ——兼论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家庭分裂研究文献综述
    1.3 家庭延续的社会基础
    1.4 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与论述框架
2 家庭三元素
    2.1 财产权
    2.2 伦理责任
    2.3 社区性家
    2.4 小结
3 家庭财产权
    3.1 华北农民家产与父权
    3.2 母子家庭财产传承的彻底性
    3.3 子代家庭之间财产分割的竞争性与独立性
    3.4 华北独子家庭财产权
    3.5 华北“纯女户”财产权继承
    3.6 小结
4 家庭伦理责任
    4.1 华北农民“过日子”的内涵
    4.2 华北农民家庭父代的“人生任务”
    4.3 华北平原农民家庭的代际反馈
    4.4 华北家庭代内伦理责任
    4.5 小结
5 社区性家
    5.1 华北社区性家是如何可能
    5.2 母子家庭社区性身份的更替关系
    5.3 子代家际在社区互动中的行动取向
    5.4 华北平原小亲族社会结构
    5.5 特殊家庭的社区性意义
    5.6 小结
6 家庭继替的区域类型差异
    6.1 家庭财产权区域类型差异
    6.2 家庭伦理责任的区域类型差异
    6.3 家庭社区化的区域类型差异
    6.4 家庭继替模式的区域类型差异
    6.5 家庭模型与区域类型
    6.6 小结
7 “不分而分”的家庭
    7.1 “不分而分”家庭概述
    7.2 “不分而分”的家庭特征
    7.3 “不分而分”家庭的维系机制
    7.4 “不分而分”家庭的走向问题
    7.5 小结
8 结论
    8.1 家庭性质及其区域类型差异
    8.2 区域类型比较下的家庭延续机制
    8.3 家庭延续模式的变化及其走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概况
    1.研究阶段
    2.研究方法
    3.研究视角
    4.研究重点
三、研究内容
    1.代沟的概念界定:什么是代沟
    2.代沟的划分标准:根据什么划分代沟
    3.代沟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代沟
    4.代沟的表现方面:代沟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代沟的特征:代沟有什么特征
    6.网络社会的代沟现象
    7.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问题
四、分析与思考
    1.重视网络社会中的代际关系研究。
    2.重视农村社会中的代际关系研究。
    3.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4)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 ——以安徽省S县Y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代际关系论
        二、代际关系变迁
        三、代际冲突
        四、老人行动的相关研究
        五、文献简要评述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取和资料收集
        一、调查点的选取
        二、资料收集
        三、个案简介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际冲突及老人行动方式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Y 村老人的冲突行动
        一、社会变迁中的Y 村
        二、Y 村的家庭代际冲突
        三、代际冲突中的老人行动
    第二节 行动强烈度的变迁
        一、行动强度的变迁
        二、行动烈度的变迁
    第三节 行动公开度的变迁
        一、行动的物理空间变动
        二、行动的社会空间转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人行动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自身资源策略选择的变动
        一、“经济资源制裁”策略
        二、“生产帮助制裁”策略
        三、“隔代抚养制裁”策略
    第二节 社会支持策略选择的变动
        一、社会网络支持策略
        二、村庄舆论支持策略
    第三节 孝道规范的重构
        一、“顺从型”孝道规范策略
        二、重构孝道规范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人行动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经济价值诉求
        一、经济诉求程度变迁
        二、经济需求方式变动
    第二节 情感价值诉求
        一、情感需求强度变迁
        二、情感内涵和情感“标准”的转变
    第三节 权力价值诉求
        一、夺权与放权
        二、干涉方式转变
    第四节 声望价值诉求
        一、声望在乎程度转变
        二、实现方式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老人行动
    第一节 宏观结构变迁与代际关系转变
        一、社会制度变革与代际冲突
        二、城乡二元结构松动与代际关系转变
    第二节 村庄结构变迁与老人支持体系
        一、村民互动与人际关系
        二、村庄价值体系与农民自主性
        三、村庄“救气”机制与老人的声援体系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与老人行动逻辑转变
        一、家庭规模与老人行动
        二、家庭关系结构与老人行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一、经济因素与老人行动的强烈性
        二、支持体系变动与老人行动的公开性
        三、交换逻辑的变动与老人代际期待
        四、关系叠加程度与代际冲突
        五、社会结构变迁与老人冲突行动
    第二节 讨论
        一、相关理论探讨
        二、现实问题讨论
        三、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附录2:访谈提纲
后记

(5)“学会做老人”:家庭转型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危机 ——基于北方农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及缘起
    第二节 老年人问题与家庭转型
        一、老年人的问题化路径:三种研究视角
        二、中国农村家庭转型动力研究
        三、代际关系视野中的老年人危机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一、生命历程与生命周期:理论启发与本土反思
        二、分析框架:家庭再生产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思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篇章结构
    第五节 田野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
第二章 现代性、家庭再生产与老年人危机
    第一节 家庭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家产
        二、权力
        三、价值
    第二节 现代性的实践形态
        一、流动与分化
        二、发展与竞争
        三、去魅与风险
    第三节 家庭再生产的模式转换
    第四节 老年人危机辨析
        一、老年人的代际差异
        二、老年人危机的维度
第三章 恩往下流: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资源配置逻辑
    第一节 简单家庭再生产的资源配置
        一、家的整体性
        二、承继中的权责均衡
        三、保护性原则
    第二节 婚姻压力与资源集聚
        一、人口流动与婚姻挤压
        二、婚姻形式与婚姻责任
        三、婚姻程序与婚姻成本
    第三节 分家变异与资源输送
        一、分家模式的变异
        二、彩礼与家产分割
        三、分家的名实分离
    第四节 任务绵延与无限责任
        一、父代责任边界的突破
        二、“半工半耕”与老人农业
        三、需求压缩与自杀抉择
    第五节 有限反馈与底线生存
        一、失效的“分单”
        二、“软”收入与“硬”支出
        三、老人“借钱过日子”
    第六节 小结:从“过日子”到“死奔”
第四章 权力整合: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政治过程
    第一节 简单家庭再生产的权力格局
        一、家庭的政治性
        二、家庭的社区性
        三、当家权的公共性
    第二节 婚姻主导权:权力主体的转换
        一、婚姻主导权的崛起
        二、当家权的变异
    第三节 策略与委屈:权力关系的失衡
        一、家庭政治的演化与失衡
        二、策略化的平衡与悖论
        三、无处释放的委屈
    第四节 排斥与边缘:权力关系的锁定
        一、养老规则的形式化
        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
        三、危机干预的无效化
    第五节 做老人之道:权力规范的重构
        一、走向形式主义的社区规则
        二、家庭中的做老人之道
        三、村庄中的做老人之道
    第六节 小结:去正义的家庭政治
第五章 价值依附: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伦理过程
    第一节 简单家庭再生产的价值模式
        一、农民家庭的神圣性
        二、农民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
        三、价值实现的过程与序列
    第二节 发展至上:家庭动力的重构
        一、发展主义的目标嵌入
        二、家庭本位的动力支持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操劳”
    第三节 “为了儿子”:价值实现的悖论
        一、伦理性价值的扩张
        二、社会性价值的收缩
        三、基础性价值的转换
        四、自我实现的主体性危机
    第四节 “废弃的生命”:未完成的价值之路
        一、劳动重估价值与沉重的肉身
        二、老年家庭残缺与自我的孤立
        三、仪式中的他者
    第五节 小结:新家庭伦理
第六章 老年人危机的本质
    第一节 嵌入家庭再生产的“老化”过程
    第二节 老年人危机的生成路径
        一、双重路径
        二、纵向的弱势积累
        三、横向的压力传递
    第三节 老年人危机的属性
        一、农村老年人危机的表现
        二、老年人危机的内在结构
    第四节 “学会做老人”:农村老年人危机的本质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功能性家庭的崛起
        一、“功能主义”再思考
        二、功能性家庭的构造
    第二节 功能性家庭与家庭转型
        一、家庭转型的复杂性
        二、中国家庭转型的路径与机制
    第三节 家庭转型的伦理陷阱
    第四节 家庭转型的梦与痛
    第五节 家庭转型的时空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2 主要人物一览表
致谢

(6)沧源县L村佤族“如别麦艮”仪式中的家庭代际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田野概况
一、“如别麦艮”仪式
    (一) 仪式的来源及含义
    (二) 仪式的参与者、场地、时间和仪式用品
    (三) 仪式过程
二、嵌入在仪式中家庭代际关系
    (一) “本”——仪式上的神秘力量
    (二) 仪式中展演的家庭代际关系
    (三) 与众不同的佤族家庭代际关系
三、仪式外的家庭代际关系
    (一) 代际宗教性情感的式微
    (二) 父母不再完全居于主导地位
    (三) 父子核心的松动
四、变迁的动因
    (一) 现代科技的进入和子代职业身份的变化
    (二) 女性角色的变化
    (三) 文艺队——不可忽视的变迁推动者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 ——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与中心主题
    1.2 近三十年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及其理论模式
    1.3 团队前期研究与本文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理想型
    2.1 传统代际关系:“反馈模式”与“祖荫下”
    2.2 传统代际关系的模型建构
    2.3 集体化实践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3 婚嫁
    3.1 变迁中的多样婚姻形式
    3.2 回乡“闪婚”的“包办”与务实
    3.3 “两头走”婚姻的“平等”与“变通”
    3.4 跨省婚姻的“浪漫”与“自由”
    3.5 从婚姻实践看代际关系的变迁与重塑
4 分家
    4.1 当前农村经典分家类型及其特点
    4.2 分家习俗变化与家庭结构演变
    4.3 分家新模式下的家庭代际关系
    4.4 小结
5 赡养
    5.1 农村家庭赡养方式及其比较
    5.2 赡养状况与代际关系的变迁方向
    5.3 赡养主体性别特征与代际关系的变迁
    5.4 小结
6 代际互动与冲突
    6.1 代际互动与代际关系的平衡性
    6.2 代际冲突的演变及其逻辑
    6.3 从交换维度看代际冲突与互动
    6.4 小结演变中的代际关系
7 生育
    7.1 两地农村生育现状概述
    7.2 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7.3 生育价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
8 结论
    8.1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区域差异性
    8.2 现代性适应: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过程
    8.3 农民价值世界的变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2 沙镇沙村入赘婚姻和“两头走”婚姻不完全统计
    一、沙镇沙村入赘婚姻案例不完全统计(共三十五例)
    二、沙村的“两头走”案例不完全统计
附录3 石镇四村计生情况分析表(两个年度)

(8)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概况
    1. 研究阶段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视角
    4. 研究重点
三、研究内容
    1. 代沟的概念界定:什么是代沟?
    2. 代沟的划分标准:根据什么划分代沟?
    3. 代沟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代沟?
    4. 代沟的表现方面:代沟表现在哪些方面?
    5. 代沟的特征:代沟有什么特征?
    6. 网络社会的代沟现象
    7.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问题
四、分析与思考
    1. 重视网络社会中的代际关系研究。
    2. 重视农村社会中的代际关系研究。
    3. 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9)大理白族分家析产研究 ——以云龙诺邓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分家析产研究现状
        二、白族家庭研究现状
        三、云龙诺邓研究现状
    第四节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理论基础
    第五节 田野点概况及田野调查经过
        一、田野概况
        二、调查经过
第一章 诺邓白族家庭类型与家产构成
    第一节 家庭类型
        一、核心家庭
        二、直系家庭
        三、复合家庭
        小结
    第二节 家产构成
        一、固定家产
        二、流动家产
        三、精神家产
    小结
第二章 诺邓白族分家析产的形式
    第一节 分家析产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二节 分家析产的方式
        一、取阄继产
        二、遗嘱继产
        三、合议继产
        四、立嗣继产
    小结
第三章 诺邓白族分家析产的内容
    第一节 固定家产的继承
        一、诸子均分继承
        二、单系偏重继承
    第二节 流动家产的继承
        一、诸子均分继承
        二、单系偏重继承
        三、双系并重继承
    第三节 精神家产的继承
        一、诸子均分继承
        二、单系偏重继承
        三、双系并重继承
    小结
第四章 诺邓白族分家析产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诺邓白族分家的社会文化
        一、“祖荫下”的白族社会
        二、白族的赘婚文化
        三、白族的女性地位
    第二节 诺邓白族分家的社会意义
        一、代际家庭间的宗祧
        二、“兄弟”家庭间的合作
    小结
结语
附录 A 五井提举司为告明祖贻供灶柒山乞赐执照事
附录 B 黄金桥分单(万历十九年)
附录 C 黄仁海分单(永历十年)
附录 D 卖房基契(乾隆元年)
附录 E 立卖房基契(乾隆二十二年)
附录 F 加约(乾隆三十五年)
附录 G 老契底簿(乾隆四十九年)
附录 H 慈母杨氏分单(道光二十五年)
附录 I 黄珊分单(道光二十七年)
附录 J 掉换菜园地(民国三十六年)
附录 K 卖陆地与黄氏(民国三十八年)
附录 L 借洋元(民国三十八年)
附录 M 借祠堂与学校(公元一九五四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代际关系变迁研究 ——基于对山东齐村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转型中国的道路与代际关系变迁的思考
        二、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命题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述评
        一、西方学术界关于“代”的研究的基本脉络
        二、“现代化”模式及其基本判断
        三、“孝”与“养”的福利分析框架
        四、“生命共同体”、“合作社”模式及其挑战
        五、“私人生活”研究的兴起
        六、对“农民价值”的关注
        七、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视角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过程及个案简介
        四、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第二章 国家制度对代际关系的剧烈改造(1949-1978)
    第一节 集体化与代际关系重构
        一、直面国家的个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公社中的家庭与“分家”的增加
        三、“工分”、“劳力”对传统代际关系秩序的挑战
    第二节 政治革命中的代际“纠结”
        一、解放与平等:从法律到实践的展现
        二、“政治成分”与“家庭出身”:代际关系遭遇的双重作用
        三、对知识与符号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父辈权威:代际关系的日常呈现
        一、封闭社会、家长权威与日常生活中的老人优先
        二、变革中的“父母之命”:对子女婚姻的控制与松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农村代际关系失序与重构(1978-2007)
    第一节 新制度中的家庭
        一、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
        二、作为一种制度的义务教育:“挤压效应”
        三、村委包干、政府失灵与家庭关系的选择性干预
        四、“科技革命”与老人知识权威的丢失
    第二节 作为组织单位的家庭
        一、作为父母责任的儿子婚姻:婚姻支付的视角
        二、计划生育与分家的普遍化
        三、“分家”与代际冲突的增加
    第三节 关系倒置与养老困境
        一、从正房“炕头”到“偏房”的老人
        二、最困难的一群人
        三、代际关系倒置的默认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年来农村代际关系的新趋向(2008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机制、政策转型与公共服务乏力
        一、市场活跃与农民普遍增收
        二、进入惠农时期的“三农”政策
        三、“悬浮”政权与村民自治困境
    第二节 家族意识复兴与“大家庭”的兴起
        一、家族意识的复兴
        二、独生子女与“大家庭”的流行
    第三节 “大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趋向
        一、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分工与合作
        二、知识权威的双重并存
        三、平等、协商式的家庭决策
        四、情感在家庭中的凸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代际关系变迁的基本轨迹
        一、农村代际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剧烈变迁,但因其强力的弹性从未断裂,家庭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组织单位的地位从来没有消失
        二、农村家庭结构和形式的变迁并不支持西方理论假设的演进路线
        三、知识系统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四、中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福利的改善对于代际关系产生的是“溢出效应”而非“挤出效应”
    第二节 超越代际关系的讨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J]. 尚会鹏. 青年研究, 1997(01)
  • [2]分裂与继替:农村家庭延续机制的研究 ——兼论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D]. 陶自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3]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 沈汝发. 青年研究, 2002(02)
  • [4]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 ——以安徽省S县Y村为例[D]. 乔超. 上海大学, 2011(10)
  • [5]“学会做老人”:家庭转型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危机 ——基于北方农村的分析[D]. 李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6]沧源县L村佤族“如别麦艮”仪式中的家庭代际关系[D]. 靳德刚. 云南大学, 2016(02)
  • [7]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 ——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D]. 郭俊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8]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 沈汝发. 当代青年研究, 2002(01)
  • [9]大理白族分家析产研究 ——以云龙诺邓为个案[D]. 王慧敏. 大理大学, 2020(07)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代际关系变迁研究 ——基于对山东齐村的调研[D]. 王修彦.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中原“隔阂”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