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

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

一、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梁汉英[1](2019)在《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时评,是针对社会生活中就近发生的时事发表个人观点与看法的一种写作文体。近年来时评写作愈发受到关注,基于对学情以及时评这一文体写作教学价值的考虑,本文认为在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教育阶段开展时评写作教学有一定意义。课标提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评写作充分把握住了生活当中的语文资源,为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语文课程中的时评写作,不追求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时评“齐头并肩”,其教学目的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就事评事”、“就事说理”的言语能力和理性思维。并在过程中树立学生相应的公民写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为推动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开展,本文致力于探索时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进行研究概述,首先理解相关概念——时评、时评写作、时评写作教学;其次进行时评相邻概念辨析,分别是时评与新闻评论、时评与新闻报道、时评与短论三组概念辨析;再者谈论了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价值,体现在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促进高中生理性思维的发展、顺应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几方面;最后呈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素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章进行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分析,了解了实际高中时评写作教学当中的问题,学生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易脱离材料进行评论、评论观点不出新、结构意识不清、语言材料单薄、缺乏合理严密的论证、不注重文章修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写作任务设计意识薄弱、理性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反馈评价不够多元有效。第三章论述高中时评写作教学有效性策略,从引导学生多媒介获取信息,丰富语言材料积累;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助力写作能力培养;注重理性思维训练,提升写作思维品质;重视时评作文升格训练,推动写作能力进阶;努力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写作教学素养几条路径展开论述。

简红江[2](2012)在《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逻辑线索逐步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相关重要内容。其次,以案例为视角探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创造教育及创造学传播等现实概况。最后,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思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看,广义的“创造”具有自然生成性。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创造的思想便伴随着创造的行为孕育而生。人类创造思想与方法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不同民族迥异的创造思想与方法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场景中,便呈现出其本有的同存共生性。在这个拥有不同创造思想与方法的世界共同体中,各民族创造思想与方法可以交流、取长补短,以达为我所用。因此,通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以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根据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逻辑思路对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进行了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1.回顾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况。现代创造学于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美国。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振奋人心的创造力演说,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力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之后,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技法便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从国外创造学发展现况看,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视创造力的理念已明鲜地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中,高等院校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必要场所,民间组织在普及、提升创造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文化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与普及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创造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提出,但没有形成主流。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造学研究,而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创造学研究。总体看,晚起的中国创造学,在理论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已建立了许多创造、创新实验基地。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创造学团体合作交流。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2.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理论相关主要内容。国外创造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发达国家最为显着。总体看,中国创造学在借鉴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色彩,如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创造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学理论、中西结合的现代创造学理论、行为创造学理论等。然而,相比国外创造学理论,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之处。3.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相关内容。日本很注重发明创造,也很注重专利制度的建设。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通过对中日发明创造及相关情况比较,发现中日发明创造认知观与实践观之差异,为寻求今后中国创造学发展提供有益之借鉴。4.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教育现况。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及其所形成的创造力开发、培育体系,与美国社会创造、创新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创造学观念与方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各类学校中,且.美国大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相对美国高校而言,还显得相当薄弱。在中国高校中只有100多所开设创造学课程,且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脱节甚大。通过考察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以透视中外创造教育之差距,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5.以两岸创造学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现况。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台湾省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对创造学思想传播、创造力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台湾地区创造学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尤其自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表“创造力白皮书”,更显台湾地区对创造学传播、创造力开发的重视。80年代初,创造学思想引入内地。自此,中国发明创造协会、创造学会、创意产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各类创造学相关组织也相继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创造学与国际创造学接轨。通过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等情况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国创造学积极有效的发展空间。6.分析了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的困境因素,提出了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理论相比,中国创造学理论有其不完善之处,这是制约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有教育、家庭、社会等外在深层次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视角提出了相应思路:即从生生到创造不息、从求放心到创造之道的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框架及实践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圣外王”人格转化观。要之,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思维互补为手段的综合创造、创新观的体现。总之,本文只从局部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相关情况,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疑。但从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多视角直击讨论对象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别人长处,寻找自己短处,以达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姬冬玲[3](2018)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新增逻辑推断类型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加大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力度;此外,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更是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还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足以见得语文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考察和培养的重视程度。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处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加强有效引导和科学训练,以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和提升。议论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体具有观点态度鲜明、论证材料丰富多样、语言表述指向性强、文本逻辑性和理论性突出等特征,而且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相比其他文体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更接近学生思维培养的核心。本研究以议论文文体特征对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出发点,以教改热点和教学现状为现实依据,结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特征,深入探究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以期达到在强化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议论文的教学效率。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释撰写本论文的准备工作,主要从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结合论题调查问卷,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排、议论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习得三方面阐述议论文教学课堂思维训练现状;第二章承接第一章的现状描述,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剖析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缺失的原因;第三章作为论文核心部分,基于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从课堂中教师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合理实施思维训练方法、学生高效构建思维习得三方面提出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旨在以教师实施多样的思维训练方法配合学生积极高效的学法,达到思维能力和议论文教学效率双向提升的局面。论文结语部分,一方面是对本论文核心内容的评述;另一方面是对思维训练策略的反思与展望。

孙玉倩[4](2020)在《“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介尤其是近几年网络移动端媒体的迅猛发展,粉丝文化崛起迅猛,且越来越具有广泛化、低龄化的趋势。“粉丝文化”本身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商业文化推动下越来越走向大众视野,对主流文化产生剧烈冲击。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这冲击中产生的一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思考应对解决策略。“粉丝文化”体现出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思维问题导致的。青少年将自我置于粉丝群体中时,易被群体的思维干扰自我判断,因而容易做出一些冲动不理智的行为。这反映出来的是青少年思维品质的不足,其实也反映出的是语文思维教育的缺失。因此要避免“粉丝文化”中负面的成分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要从提升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入手,而提升青少年的思维品质最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高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育的最关键阶段。通过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作文样本分析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笔者找到了高中生思维品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高中生的思维普遍存在深刻性、系统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不足的现象。这也对应了青少年在追星时体现出来的缺乏自我意识,盲目从众;难以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易受煽动,不辨是非等现象。而这些思维品质的缺乏体现在语文的学习也很明显:体现在写作上,高中生普遍存在立意肤浅、结构混乱、选材雷同等现象;体现在阅读上,高中生普遍存在人物理解非黑即白、情感揣摩浮于表面、主旨理解照搬照抄等,而这种现象的造成和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很长时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本着“重事例,轻分析”的指导观念,就算有重思维的教师,也对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开展思维指导缺乏系统的办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太多语文教师习惯了“提前预设,标准衡量”的讲授方式,甚至是直接给学生总结答题模板,用“套路”“框架”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为了解决这个现状,笔者主要从写作和阅读两方面入手。在写作层面,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语言文字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审题和布局两方面的针对措施。在阅读层面,针对教师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对话教学”和“情境教学”的一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通过对学生“读”和“写”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水平。思维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教师足够重视,也需要教师不断向学生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思维教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只有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去抵抗粉丝文化中负面成分对青少年的影响。

曲婷霞[5](2019)在《KC教育培训机构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我国80后、90后已逐渐步入为人父母阶段,这一家长群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重视,因此未来儿童心理教育有着潜在的巨大需求。作者通过对佛山地区中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学习效果不佳是众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专注力缺失而造成的。基于对这一市场需求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计划成立一家以中小学生专注力训练为主的心理教育培训机构,我们的核心产品是一套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专注力训练的PCMISS训练法课程。本商业计划书的写作,是将攻读MBA期间学过的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理论在一个实际创业项目中的应用。作者先对提升中小学生学习力的培训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还做了SWOT分析。接下来引出项目开发,提出了以PCMISS专注力训练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设计,并就师资力量、项目选址、商业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接着介绍了创业团队、公司组建、公司愿景、运营计划和业务发展计划等,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最后编制了相关的财务计划和融资计划,同时进行了项目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得出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这份商业计划书的写作目的,是为KC教育培训机构的创业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希望能为儿童教育领域的商业计划书研究和写作提供参考。

刘兴璀[6](2018)在《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德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高校如何造就一批适应技术发展、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高素质人才,这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历史归纳、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主要理论、主要方法以及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研讨,力求在真实还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状况、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剖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对其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推理,以求对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合理借鉴。梳理美国建国以来240年的高校发展历史,其德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质疑和再质疑的进程,最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体系。建国初期美国高校的德育方法继承了殖民地时期9所教派学院的宗教德育方法色彩,但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宗教教派的内部分化,单调的宗教方法严重阻碍了统治阶级倡导民主、共和、爱国的道德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改革与宗教德育方法的有限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冲突、调和中并存。直到19世纪,随着对人的智力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实用哲学的出现,德育方法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世俗主义与宗教主义的论争演变成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之间的斗争,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方法、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和基于实用哲学的经验性方法构成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科学理性的框架。这种理性方法体系基本满足了美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更多地追求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高校德育方法领域的正规方法逐渐弱化,高校德育效果降低,乃至发生学生运动,直到7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道德的反思,力图恢复和重建高校德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任何一种主导的德育方法理论或实践都难以满足需要,多元开放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德育方法领域。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为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支撑着每一历史时期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的主导;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阐释人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人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了高校德育方法构建的人性论基础;而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主义的立场、自然主义的原则、工具主义的价值,奠定了德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在这三种理论来源基础之上,美国高校德育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德育方法理论流派。比较典型的就是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和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内部又涌现了各具特征的理论派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德育方法理论发展的特征。如进步德育方法理论将德育教学与社区、事务、服务和活动联系起来,拓展了德育方法的覆盖面,也有效解决解决了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强调“道德两难问题”、“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肯定了人自身的思维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致力于“评价”和“价值澄清”过程,通过价值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澄清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三种德育方法理论立足于全面主义德育的立场,是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积极倡导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要发扬个性,通过学生自我的积极探讨来获取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关怀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建立在“关怀”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这两种德育方法理论充分显示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则强调知识路径的德育教学;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将完善人格的要素作为内容进行传授,体现了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显着特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高校德育方法主张,用以指导和变革高校德育具体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近40年以来,美国高校德育专家和倡导者一直积极探索指导有效德育教学的方法,也探索出了众多的成果。例如在高校德育课堂直接教学方法方面,有道德问题论证法、探究教学法、理解性教学法、批判教学法、多元文化教学法等;在高校德育的间接学习法方面,有服务-学习法、联通主义学习法、分散式学习法、科研规范结构等;还有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倡导者提出的整合教学方法,如宽阔学习经验法、整合的学术法、跨学科学习法以及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等。这些有关高校德育方法的主张,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德育功能的认识,而且确立了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德育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付诸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德育方法主张下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德育方法呈现各具特色、多彩缤纷的局面。但总体上离不开以讨论、讲授、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以网络、科研、服务体验、文化熏陶为主的日常德育方法两种形式。每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的高校中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如讨论法中有新生研讨会、小班讨论、大班分组讨论;讲授包括互动式讲授、办公室时间、校园励志演讲等;渗透教学方法包括“课程串”、跨学科课程等;网络育德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放课程、MOOC等;科研育德法如伦理研究、研究伦理、绿色实验室运动、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践育德法包括慈善服务、周末活动等;校园文化育德法如关怀社区、宗教文化、海外游学等,由此体现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多元开放的特征。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全面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开放多样的德育方法实践模式,而且注重采用最新技术更新方法系统,保持其先进性;同时,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方法发展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产生反面道德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缺陷,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堂,融合直接德育课、德育渗透课以及各种跨学科德育课,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等,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曹玲玲[7](2018)在《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了系统探究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工作展开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初中生创新技能具体有七个维度:(1)学习、研究、探索能力(2)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3)想象能力(4)质疑能力(5)创造与实践能力(6)合作与协调能力(7)整合多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创新技能的具体操作形式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方法学习、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作品制作、创新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形成。从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现状调研来看,部分初中生缺乏创新技能,师生都需要走出理念误区、打破思维定势。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科技课程提升创造实践能力,创新活动养成创新习惯,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应综合运用创新方法、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组织多种创新活动、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及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重点分析了创客教育的成功案例——《洗鞋烘干一体机》项目,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系统方法。创客教育要遵循四个教学原则:分层教学,面向全体,立体构建,动态生成。本研究提出全新的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阐述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并在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跟踪调查,得出推行创客教育对初中创新技能及综合成绩有所提高的结论。最后,研究者总结出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策略:渗透德育管理,实行分层教学,创新教育评价,开发创客校本课程来打造多元的教育管理环境。

欧斌[8](2014)在《基于思维导图高中生发散思维训练》文中指出本研究在认同运用思维导图传统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依据脑科学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认知灵活性了理论、认知—发现说和顿悟学习理论等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作品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仙游县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高一年级4个班进行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训练的实验,选取其中2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两个班作为控制组,四个平行班的分班是随机挑选的,每组54人,共108人。研究中,一方面尝试建立发散思维评价量规和促进发散思维的思维导图评价量规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利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评价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创造力,同时分析该研究选取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发散思维后测成绩高于控制组,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独特性这一维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实验组创造力倾向测验结果高于控制组,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挑战力这一维度没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发散思维后测得分与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得分存在显着的正相关;(4)实验组第八次思维导图绘制成绩与发散思维后测呈正相关,说明绘制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发散思维水平;(5)学业成就与发散思维不存在相关性。

董默[9](2020)在《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亲历者为例》文中指出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其伤亡损失之惨重堪称世界之最,对唐山人民既是一次重击也是一次考验,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展现唐山人民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抗逆力。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服务领域不断细化,服务目标更加精准,社会工作者必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与方法回应服务对象个别化需求,地震亲历者作为一类特殊人群进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视野之中。本研究从抗逆力视角出发,以促进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为目标,选取两名案主,通过抗逆力实践框架与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挖掘与抗震有关的正向事件,重新反思生命意义。笔者基于在地震灾后重建典型社区的实习经历,运用抗逆力实践框架,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本研究可汇总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抗逆力指标测量阶段,运用生活满意度、简短长处、希望倾向、感恩水平量表进行前测,记录案主接受服务前的抗逆力水平;第二阶段,案主问题评估阶段,通过访谈了解到案主存在自我效能感偏低、人际关系弱化、生活满意度低等问题;第三阶段,社会工作介入阶段,结合遭受地震重创、拥有抗震救灾经历的现实情况,挖掘震后体现个人长处的事件以增强案主对自身正向特质的识别,使用ABCDE正向思维锻炼法锻炼案主乐观思维,运用希望干预策略增强案主希望感,利用米勒的感恩练习法培养案主正向感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灾难亲历老人的个别化问题、促进其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提升幸福感。后测显示在个案工作服务后,案主生命力增强、能够较为乐观看待地震记忆及其对现今生活的影响,希望感也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显着提升。研究结果显示,抗逆力能够提升灾难亲历老人生活幸福感,社会工作服务能够促进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笔者基于实务过程进行理论思考,运用优势视角与抗逆力实践框架开展服务,必须关注服务对象的各方优势,全力构建抗逆力支持体系,激发社会责任感及社区参与意识,以抗逆力增强带动社区治理的发展。

卢红博[10](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认为“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二、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理解
        1.时评
        2.时评写作
        3.时评写作教学
    (二)时评相邻概念辨析
        1.时评与新闻评论
        2.时评与新闻报道
        3.时评与短论
    (三)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价值
        1.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促进高中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3.顺应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媒介素养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写作方面
        2.教师教学方面
三、高中时评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媒介获取信息,丰富语言材料积累
        1.借助正当媒介,关注时事热点
        2.着眼身边事实,获取生活材料
        3.有效积累素材,增强联系感
    (二)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助力写作能力培养
        1.时事点评,激发观点表达
        2.时事辩论,增强论证说理力度
        3.时评阅读,学习可资借鉴的范例
    (三)注重理性思维训练,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1.注重因果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注重辩证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重视时评作文升格训练,推动写作能力进阶
        1.作文升格对时评写作的重要性
        2.明确时评写作评价层级
        3.时评作文升格策略
        4.学生时评作文升格案例
    (五)努力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升时评写作教学素养
        1.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2.多读多想多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概况与趋势
        1.2.1 国外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
        1.2.2 国内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
        1.2.3 创造学发展趋势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结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结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外创造学发展历史回顾
    2.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况
        2.1.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述
        2.1.2 国外创造学发展整体分析
    2.2 国内创造学发展概况
        2.2.1 中国创造学发展与成果分析
        2.2.2 中国创造学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外创造学理论比较分析
    3.1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3.1.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3.1.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3.2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分析
        3.2.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
        3.2.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
    3.3 中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分析
        3.3.1 国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
        3.3.2 国内创造学研究理论特色与学派
    3.4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与启示
        3.4.1 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分析
        3.4.2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对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中外发明创造比较分析——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
    4.1 中日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比较
        4.1.1 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关系
        4.1.2 日本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
        4.1.3 中国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
        4.1.4 中国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评价
    4.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4.2.1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整体分析
        4.2.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量化分析
        4.2.3 中日发明创造主要技术领域分布比较
        4.2.4 中日企业发明创造比较分析
    4.3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与启示
        4.3.1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分析
        4.3.2 日本发明创造对中国发明创造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外创造教育比较分析——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为例
    5.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
        5.1.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
        5.1.2 美国着名高校开设创造学课程分析
        5.1.3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
        5.1.4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显着社会实效分析
    5.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
        5.2.1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
        5.2.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案例及其成果分析
        5.2.3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
        5.2.4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主要问题分析
    5.3 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差异与启示
        5.3.1 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5.3.2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对中国高校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比较分析——以两岸创造学组织活动为例
    6.1 中国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
        6.1.1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概况
        6.1.2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
        6.1.3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
    6.2 中国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
        6.2.1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概况
        6.2.2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
        6.2.3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
    6.3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与启示
        6.3.1 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分析
        6.3.2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对大陆创造学组织活动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
    7.1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困境
        7.1.1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内外视角分析
        7.1.2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特定视角分析
    7.2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理论基础框架及实践方法
        7.2.1 原旨进程——从生生到创造不息
        7.2.2 真有价值——从求放心到悟创造之道
        7.2.3 中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
    7.3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人格转化观
        7.3.1 “内圣外王”人格历史流变及其创之本真
        7.3.2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理论依据
        7.3.3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路径选择
    本章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编排梳理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选文与写作编排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知识体系分析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课堂中思维训练方法实施现状
        一、议论文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现状调查的实施情况
        二、议论文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现状调查结果
    第三节 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习得构建现状
        一、课堂习得与课外延伸配合度分析
        二、学习策略与思维意识关联度分析
        三、知识运用与思维拓展状况分析
第二章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归因
    第一节 语文教材编排弱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归因
        一、选文编排与思维训练的匹配度不高
        二、知识体系设置缺乏思维训练的梯度
        三、整体编排中思维训练理论指导不足
    第二节 教学课堂中思维训练策略实施困境的归因
        一、思维能力训练的资源利用不强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理论体系不足
        三、思维能力训练的外界干扰因素
    第三节 教学对象的思维能力习得困境归因
        一、建构思维能力的知识积淀不丰富
        二、提升思维能力的指导策略不科学
        三、强化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不显着
第三章 思维有效训练策略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课堂的实施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中教材资源利用最优化策略
        一、精选阅读教学资源拓展思维提升的空间
        二、激发阅读动机积淀思维提升的知识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多样化策略
        一、思维导图法呈现知识体系构建创造性思维
        二、例文比较法全面培养逻辑和辩证思维
        三、读写结合法有效促进思维能力迁移
        四、遵循学理指导拓展思维训练的途径
    第三节 议论文教学中思维构建有效性策略
        一、明晰思维发展规律重塑阅读意识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清除思维训练障碍
结语
    一、议论文教学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要义所在
    二、议论文教学思维训练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书

(4)“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粉丝文化”冲击下问题暴露
    第一节 “粉丝文化”冲击下网络空间乱象
    第二节 “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学生表现及特征
    第三节 “粉丝文化”冲击下语文思维教学难题
第二章 “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粉丝文化”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影响状况
    第二节 “粉丝文化”对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影响探因
    第三节 “粉丝文化”对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影响及表现
第三章 “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语文思维品质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第三节 教师合理看待及利用粉丝文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KC教育培训机构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及心理教育情况
        1.2.2 国外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及心理教育情况
        1.2.3 国内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1.2.4 商业计划书的制作
        1.2.5 创业管理理论
        1.2.6 精益创业方法及原则
        1.2.7 战略管理理论
        1.2.8 营销管理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客户需求与市场分析
    2.1 客户需求分析
        2.1.1 现代家庭对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视
        2.1.2 家长培养孩子过程中的痛点
    2.2 市场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行业态势分析
        2.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3 SWOT分析
        2.3.1 优势分析
        2.3.2 劣势分析
        2.3.3 机会分析
        2.3.4 威胁分析
    2.4 项目定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开发
    3.1 项目开发的缘由
    3.2 PCMISS专注力课程体系
    3.3 师资力量
    3.4 项目选址
    3.5 商业模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和运营计划
    4.1 创业团队介绍
    4.2 公司组建及组织规划
    4.3 公司愿景
    4.4 运营计划
        4.4.1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机制
        4.4.2 打造品牌效应
        4.4.3 实现连锁化经营
    4.5 发展计划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营销计划
    5.1 基于STP的目标市场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营销组合策略
        5.2.1 产品策略(PRODUCTS STRATEGY)
        5.2.2 价格策略(PRICING STRATEGY)
        5.2.3 渠道策略(PLACING STRATEGY)
        5.2.4 促销策略(PROMOTING STATEGY)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及融资计划
    6.1 盈利分析
        6.1.1 项目资金来源与未来三年收入预测
        6.1.2 公司运营成本预测
    6.2 财务数据分析
        6.2.1 财务指标评价
        6.2.2 财务可行性分析
    6.3 融资计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项目风险及对策分析
    7.1 政策风险及其应对
        7.1.1 政策风险
        7.1.2 对政策风险的应对
    7.2 人力资源风险及应对
        7.2.1 人力资源风险
        7.2.2 人力资源风险的应对
    7.3 市场风险及应对
        7.3.1 市场风险
        7.3.2 市场风险的应对
    7.4 财务风险及应对
        7.4.1 财务风险
        7.4.2 财务风险的应对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进程
    一、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变革
        (一) 高校世俗德育方法的萌芽
        (二) 宗教德育方法有限度的调整
    二、19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确立
        (一) 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二) 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 基于实用价值的经验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二战之后高校德育方法的曲折发展
        (一) 战后大学正规德育方法的弱化
        (二) 60年代学生运动与高校德育方法系统的崩溃
        (三) 70-80年代高校德育方法的恢复与重建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德育方法的多元发展
        (一) 高校特色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二) 高校国际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三) 高校市场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四) 高校技术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第三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理论渊源
    一、自由主义的理论影响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溯源
        (二)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
    二、人本主义的理论呼吁
        (一) 存在主义的理论思考
        (二) 个人主义的理论担当
    三、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石
        (一) 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
        (二) 自然主义的理论原则
        (三) 工具主义的理论张扬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
    一、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进步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
        (三) 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
    二、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关怀德育方法理论
    三、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
        (二) 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
第五章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直接德育方法
        (一) 道德问题论证法
        (二) 探究教学法
        (三) 理解性教学法
        (四) 批判教学法
        (五) 多元文化教学法
    二、间接德育方法
        (一) 服务-学习法
        (二) 联通主义学习法
        (三) 科研规范结构
    三、整合德育方法
        (一) 宽阔学习经验法
        (二) 整合学术法
        (三) 跨学科学习法
        (四) 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美国高校课堂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研讨模式
        (二) 讲授模式
        (三) 渗透模式
    二、美国高校日常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网络育德模式
        (二) 科研育德模式
        (三) 实践活动育德模式
        (四) 校园文化育德模式
第七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一、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
        (一) 合理性
        (二) 局限性
    二、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 构建大德育课堂
        (二)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三) 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创客教育
        1.4.2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异同
        1.4.3 创新
        1.4.4 创新技能
        1.4.5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初中生创新技能水平现状调研及创客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某中学初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2 信度分析
        2.1.3 效度分析
        2.1.4 调查问卷分析
    2.2 初中学生创新技能的现状
        2.2.1 初中学生的职业规划
        2.2.2 初中学生缺乏创新技能
    2.3 走出培养创新技能的理念误区
        2.3.1 从思维定势到自主立项
        2.3.2 从急功近利到平台搭建
    2.4 学生科技创新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的原因
        2.4.1 思维定势
        2.4.2 迷信权威与从众心理
        2.4.3 其他原因
第三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探索
    3.1 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
        3.1.1 建设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3.1.2 结合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3.2 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
        3.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课程
        3.2.2 运用多种信息渠道
        3.2.3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2.4 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3.2.5 衔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3 组织多种创新活动
        3.3.1 以体验为主的普及科学体验活动
        3.3.2 以提高为主的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3.3.3 以展示为主的科技节活动
    3.4 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
        3.4.1 创新基本技能的培养
        3.4.2 工程学创新项目
        3.4.3 创客工作坊为项目提供保障
    3.5 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
    3.6 案例分析——《洗鞋烘干一体机》创客教育项目
第四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
    4.1 构建创客教育系统模式
        4.1.1 归纳创客教育的实践模式
        4.1.2 提炼创客教育的操作模式
    4.2 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
    4.3 创客教育的目标
    4.4 创客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4.4.1 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4.4.2 推行创新的学习方式
    4.5 创客教育的教学内容
        4.5.1 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4.5.2 创新方法的运用
        4.5.3 创新习惯的养成
    4.6 创新技能评价体系
    4.7 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
        4.7.1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4.7.2 实验对象和研究时间
        4.7.3 研究方法
        4.7.4 实验过程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5.1 革新创客教育的管理模式
        5.1.1 渗透德育管理
        5.1.2 实行分层教学
        5.1.3 创新教育评价
        5.1.4 开发校本课程
    5.2 研究总结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思维导图高中生发散思维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简介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导图的简介
第二章 发散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现实理论依据
第三章 发散思维训练实验研究
    第一节 发散思维训练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发散思维训练研究的工具
    第三节 发散思维训练研究评价量表
    第四节 发散思维训练研究过程
    第五节 发散思维训练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学生作品分析
第四章 发散思维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实验结果反思与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附录十二
附录十三
附录十四
附录十五
附录十六
附录十七
附录十八
附录十九
附录二十
附录二十一
附录二十二
附录二十三
附录二十四
附录二十五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亲历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观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核心观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量表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个体抗逆力
        2.1.2 地震亲历者
        2.1.3 持续性发展
    2.2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
        2.2.1 关于抗逆力概念的界定
        2.2.2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层面
        2.2.3 关于抗逆力研究的适用对象
    2.3 针对地震亲历者开展的研究
        2.3.1 针对地震亲历者开展的抗逆力研究
        2.3.2 针对地震亲历者幸福感的研究
        2.3.3 针对地震亲历者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康复研究
    2.4 国外关于灾难亲历者与抗逆力的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研究框架
第3章 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的案例评估分析
    3.1 案例背景及案主资料
        3.1.1 案例背景
        3.1.2 案主资料
    3.2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3.3 问题及优势评估
        3.3.1 案主生活满意度测量
        3.3.2 案主简短长处测量
        3.3.3 案主希望倾向测量
        3.3.4 感恩水平测量
        3.3.5 案主问题判断与汇总
第4章 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的实务介入分析
    4.1 确定目标与制定服务计划
        4.1.1 确定目标
        4.1.2 制定服务计划
    4.2 正向特质挖掘阶段
    4.3 正向思维训练阶段
    4.4 正向感知培养阶段
    4.5 结案与评估
        4.5.1 过程评估
        4.5.2 结果评估
    4.6 针对两种类型老人实践模式的经验总结
        4.6.1 针对积极面对灾难经历老人的实践模式
        4.6.2 针对消极面对灾难经历老人的实践模式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理论思考
    5.1 研究结论
        5.1.1 抗逆力能够提升灾难亲历老人生活幸福感
        5.1.2 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抗逆力持续性发展
    5.2 理论思考
        5.2.1 构建服务对象的抗逆力支持体系
        5.2.2 运用“新视角”分析“旧问题”
        5.2.3 以抗逆力增强带动社区治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梁汉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 简红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3]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姬冬玲.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4]“粉丝文化”冲击下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研究[D]. 孙玉倩. 鲁东大学, 2020(01)
  • [5]KC教育培训机构商业计划书[D]. 曲婷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D]. 刘兴璀. 武汉大学, 2018(01)
  • [7]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D]. 曹玲玲. 苏州大学, 2018(04)
  • [8]基于思维导图高中生发散思维训练[D]. 欧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亲历者为例[D]. 董默.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国外青少年思维训练情况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