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铿泉[1](1990)在《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文中认为 1986年初,我们接受国家教委的试验任务,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正式试验。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在广东省召开“广东省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评估会”。评估委员一致认为,这项研究在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学生方面、在对中等教育
胡中锋,董标,李方[2](1997)在《我国高考的回顾与反思——兼论构想“新高考制度”的出发点》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考的回顾与反思———兼论构想“新高考制度”的出发点胡中锋董标李方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近年来,有关高考的话题剧...
张敏强[3](1987)在《应用电子计算机评卷记分的试验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广东省1986年有数学、物理、外语三科进行探准化考试的试验。这三科除了命题、考试、考试方法与传统高考有所不同外,我们对这三科进行了计算机评卷记分的试验,其他全国统考的各科,也采用了由电子计算机录入的记分形式(有别于以往采用的表格登键盘输入的形式)。这一试验,是一开创性的工作。所以,在试验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也体会到这种方法是有利高考改革工作的.下面将就1986年的试验情况向同志们作一的介绍。
桂诗春[4](1994)在《对标准化考试的一些反思》文中研究表明 广东从1984年起酝酿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已有十载。1987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成立后,又把标准化考试作为考试改革的核心,列入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试验。这个试验牵动了数以万计的考试命题和考务工作人员以及更多的中学教师、考生、家长,“十年辛苦不寻常”,理应作回顾和反思,因为“鉴往可以知来”,会有利于我国考试事业的更大发展。
章建石[5](2016)在《一项公平与效率兼备的高考改革为什么难以为继?——标准分制度的变迁及其折射的治理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标准分制度是恢复高考后考试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试点和推广历时二十余年,涉及七个省份。与传统的高考分数制度相比,标准分在分数评定的精确性、人才选拔的效率以及对形式公平的保障上均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多重的制度变迁逻辑中,标准分制度并不能满足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社会对高考改革在科学与公平维度上的独特要求,政府在应对上的民意依赖等,使得这一整体上功能更佳的制度难以为继。高考改革既关系"民生"又涉及"国计",双重的改革任务对治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敏强[6](1987)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促进考试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克服传统考试特别是高考的弊端,广东省作为国家教委的试验区,进行高考标准化的试验.1985年进行了数学、外语两科标准化考试的试验;1986年外语科的试验已扩大到全国四省(区)(广东、山东、辽宁、广西),并在广东继续进行数学科的试验,还增加了物理科的试验.华南师大在1986年承担
刘庆根[7](2007)在《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考试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部门决定大学生录取的国家。高考于我国而言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现行高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国情已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发展目标已具体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也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局面,现行的高考已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迫切需要进行整体的、重大的改革。实际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是招生制度的改革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依然没能解决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效益与公平公正等方面的矛盾。因而对高考的责难也从未停止过。1997年对语文教育、语文高考试题的批判点燃了对高考制度声讨的熊熊大火,言辞激烈而恳切,一时之间高考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认为高考是民族发展,民族腾飞的瓶颈、灾难,也有人说,没了高考那才是灾难。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有必要客观冷静地对实行了三十年的高考制度及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的语文高考进行总结、分析、设想,希望其在充满梦想,充满机遇的二十一世纪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运用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考制度、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前言:简述了高考的由来、内容及特点,高考研究的意义。第一章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第二节是语文高考改革研究。第一节就高考制度内部诸因素的研究、高考制度与外部诸因素的关系研究、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节对语文高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试题比较研究、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章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这一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的详细阐述。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高考的改革历程,第二节为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历程。第三章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本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考及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成因。第四章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本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考制度现状,总结特点并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启示。第五章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这一章在二、三、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设想。在高考制度改革设想一节里提出两种改革方案,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一节里给出三种方案,并分析其利弊得失,以期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理想的改革方案,使高考改革趋利避害。结语: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郑程月[8](2018)在《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中考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影响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1977年以高考恢复为发端带动了中考和整个考试招生政策的复苏,整个教育领域焕发了崭新气象。可以说,1977年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恢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教育领域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这是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考试招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考与中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两大升学考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考试招生。第一,高考与中考是我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同时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高考与中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往往都是统筹进行的,中考改革必须配合并适应高考的改革。另一方面,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这一根本目标。简言之,高考与中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本研究以高考与中考政策恢复40年来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内容与逻辑脉络,通过历史研究视角对其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窥探我国考试招生政策4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研究立足历史回溯、政策内容分析与现实关照的三重维度,通过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整地审视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演进。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演进主线—政策改革主旨、内容特征聚焦—影响因素与价值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审思—展望与建议”的分析思路与阐述方式,首先通过对高考、中考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述评,发现有价值、可挖掘的研究视域,明确本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历史溯源,扩大必要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历史积淀,随后密切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在历史的回溯中对高考与中考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通过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体制等方面的细致剖析,归纳出高考、中考政策的演进主线与内容特征,再然后分析阐述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变迁,进而总结40年来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政策演进发展的趋向审思,最后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进行新时代的政策展望和提出改革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重要认识: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根本坚守;政策改革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特殊化、个性化发展,既要突出普适性又要秉持选拔性原则;考试招生模式由统一走向多样化是政策创新的必然选择;考试招生政策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发展的必然。40年来高考与中考政策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高考、中考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需要还原,并且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对40年来我国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描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高考与中考的改革完善与深度创新。针对当前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可采取的适切性举措建议包括: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桂诗春,李筱菊,李崴[9](1988)在《广东省英语标准化考试实验的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表明 广东省英语标准化考试实验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广大英语教师的支持下,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促进了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招生的择优录取,有利于中学英语教育),考生的规模从1985年广东省报考外语类的2280人扩大至1988年16个省、市的100多万名,经验也渐趋成熟。
王荣[10](2015)在《我国高考政策的伦理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高考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应当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当前我国高考政策伦理标准未确立,高考政策由社会精英主导,以致我国高考政策伦理价值缺失。为此,须确立公平公正的高考价值理念,培育公共伦理精神,加强制度伦理建设,以促进我国高考政策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二、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7)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高考由来 |
二、现行高考制度概述 |
三、高考改革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 |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
第二节 语文高考改革研究 |
第二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 |
第一节 高考的改革历程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历程 |
第三章 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一节 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其成因 |
第四章 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高考制度简介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高考制度简介 |
第三节 域外高考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 |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设想 |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 丰富与完善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理论研究 |
(二) 多维度探究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历史逻辑,丰富政策研究范畴 |
(三) 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四) 协同推进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完善,统筹构建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
(一) 政策 |
(二) 教育政策 |
二、考试与招生、考试招生政策 |
(一) 考试 |
(二) 招生 |
(三) 考试招生政策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我国考试史的相关研究 |
二、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
(一) 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探究 |
(二) 对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
(三) 对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
(四) 对1977年高考政策恢复以来的研究 |
三、对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及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
(一)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的研究 |
(二)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
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历史研究法 |
(三) 内容分析法 |
第二章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先秦至清末时期考试制度的发展与特征 |
一、考试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举贤选能 |
二、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汉代察举制与课试 |
三、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科举的创始、发展与终结 |
(一) 科举考试的诞生与发展 |
(二) 科举考试的革废与新式考试的兴起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
一、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
(一) 高校从单独考试、联合招考到统一招考的演进 |
(二) 中学考试权的变化与会考制度的建立 |
二、革命根据地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 |
第三节 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变革 |
一、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反复与废止 |
二、中学考试招生政策的逐步规范与废止 |
第三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 |
第一节 高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 |
(一) 考试科目设置从文理分科到考试科目的逐步稳定 |
(二) 全国统一招考形式的确立 |
(三) 以知识立意考查为主 |
(四) 摒弃“血统论”,确立参照政治表现、全面衡量的录取标准 |
二、尝试改革阶段(1985-1992年) |
(一) 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 |
(二) 由知识立意到侧重于能力立意的考查 |
(三) 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政策 |
(四) 考试招生工作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的起步 |
三、基调摸索与初定阶段(1993—1998年) |
(一) 由“双轨”到“并轨”改革的完成 |
(二)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纳入考试内容 |
(三) 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试点 |
(四) 现代信息技术在招考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
四、大力改革与调整完善阶段(1999-2009年) |
(一) “3+X”考试科目设置的确立与调整 |
(二) 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的考查 |
(三) 考试机会的增加与分省命题的推行 |
(四) 报考条件的放开与“阳光录取”制度的建立 |
(五)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建立 |
(六) 考试招生政策法治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七) 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实施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
五、全面创新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
(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酝酿期(2010-2013年) |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实施期(2014年-至今) |
第二节 中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
一、中考政策恢复与酝酿改革期(1977-1997年) |
(一) 重点中学的恢复与发展 |
(二) 因地制宜推进中考改革 |
(三) 考试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
二、中考政策的改革推进期(1998-2009年) |
(一) 开启改革试点,探索特色与多样化考试模式 |
(二) 均衡分配教育指标,实施指标到校 |
(三) 以等级制方式替代唯分数的评定办法 |
三、中考政策的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
(一) 确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 |
(二) 多元录取招生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高考与中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
(一) 高考改革基于顶层设计牵引中考改革的主方向 |
(二) 中考改革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回应 |
第四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 |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
(一) 经济与政治是影响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主导因素 |
(二) 社会发展变革推动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 |
二、内部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考试招生政策的自我完善 |
(一) 人才选拔倾向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
(二) 考试招生政策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
三、价值因素:协调价值冲突与平衡利益博弈 |
(一)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
(二) 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
第二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价值取向 |
一、从单一的国家、社会本位到统一于国家、社会发展下的“以人为本” |
(一) 人才选拔、培养的国家与社会本位 |
(二)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强化 |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高质量发展下的公平 |
三、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 |
(一) 保证入学权利的基本均衡 |
(二) 优质均衡的推进与发展 |
第五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与趋向审思 |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把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作为政策改革的重点 |
二、不断完善考试评价与录取机制以发挥政策功能 |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来推动政策改革 |
四、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是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五、从招考合一到招考分离以推动科学选才 |
六、把强化考试监管与法治建设作为规范考试招生的根本 |
七、基于国情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与逐步推进是政策改革主要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趋向审思 |
一、教育扩大与普及化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
(一) 政策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相适应 |
(二) 与教育扩大、普及进程相适应,推进政策的规范化、法治化 |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
(一) 推动政策改革,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
(二) 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由招分到招人的转变 |
三、从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钟摆”到和谐统一的过渡 |
(一) 政策改革要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需要 |
(二) 推动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和谐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
第一节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重要贡献 |
一、为人才选拔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
二、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三、不断扩大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
第二节 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理性认识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
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
三、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
(一) 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 |
(二) 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 |
(三) 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 |
(四) 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 |
(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六) “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 |
(七) 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
(八) 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九) 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9)广东省英语标准化考试实验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紧密呼应。 |
二、要有一套符合改革指导思想的定型的试题。 |
(一)在内容上要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体现教学改革的思想。 |
(二)在题型上要综合发挥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优点,取长补短。 |
(三)试题的分量、权重、时间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合理的比例,体现命题要求。 |
(四)要有一份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异于教学大纲。 |
(五)必须经过试测,才能使试题定型。 |
三、要有一个稳定的命题班子。 |
(一) |
(二)对命题工作有兴趣,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
(三)人员要精悍,动手能力较强,能独立编写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各类题目,工作认真、细心。 |
(四)命题与征题相结合。 |
(五)命题与审题分立。 |
四、运用各种统计手段,观察考试结果,以建立稳定的标准。 |
五、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记分制度。 |
(一)原始分表示的是答对率,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能只看答对率。 |
(二)原始分的高低与试题的难易有直接关系。 |
(三)采用原始分相加以决定录取线的办法,不但排除不了考试中的误差,甚至会扩大误差,导致误录。 |
1. 更准确地反映每一个考生的水平。 |
2. 更好地体现不同科目在整个考试的权重。 |
3. |
4. 从1988年开始,经教委同意,广东省全面实行标准分,而且作正态化处理。 |
5. |
六、完善考务管理制度是实行标准化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
(一)在试题和答题纸的题目排列上采用复式。 |
(二)在考场管理上要作改进,使邻近考生所得的试题和答题纸属不同的格式。 |
(三) |
(四)订出一套防止舞弊的处罚规程,由主考与监考严格执行。 |
七、实行自动化处理。 |
(一)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物质条件在我国是具备的,我国电子计算机机种比较齐备,各省都有,且使用率并未饱和。 |
1. 用小型机与光电阅读机联动,直接处理数据。 |
2. 用微机或超级微机与光电阅读机联动,分别处理单科数据,改卷后将分数读入软磁盘,然后将软盘集中给大型机,作分数组合与转换。 |
(二)光电符号阅读机是实现自动化处理的关键。 |
八、科学研究先行,逐步扩大实验规模。 |
(一)职能的改变。 |
(二)提高命题人员的素养。 |
(三)建立科研基地。 |
九、依靠群众,组织一支宣传标准化考试的大军。 |
(一) |
(二)不要只谈考试改革,还要谈教学改革,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根本出路,而不要去搞题海战术。 |
(三)考试大纲与分数制度改革是宣传的重点。 |
十、领导重视,组织好队伍。 |
(一)命题人员与阅卷人员。 |
(二)统计分析(包括电子计算机的程序编制)人员。 |
(三)考务管理人员。 |
四、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高考物理科标准化考试试验的基本经验[J]. 许铿泉. 物理教师, 1990(01)
- [2]我国高考的回顾与反思——兼论构想“新高考制度”的出发点[J]. 胡中锋,董标,李方. 江西教育科研, 1997(04)
- [3]应用电子计算机评卷记分的试验报告[J]. 张敏强. 教育论丛, 1987(01)
- [4]对标准化考试的一些反思[J]. 桂诗春.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4(02)
- [5]一项公平与效率兼备的高考改革为什么难以为继?——标准分制度的变迁及其折射的治理困境[J]. 章建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促进考试现代化[J]. 张敏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1)
- [7]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D]. 刘庆根. 扬州大学, 2007(06)
- [8]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D].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9]广东省英语标准化考试实验的基本经验[J]. 桂诗春,李筱菊,李崴. 课程.教材.教法, 1988(11)
- [10]我国高考政策的伦理解读[J]. 王荣. 中国考试,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