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upporters Family 1994(论文文献综述)
吴越,卢云峰[1](2022)在《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经济隐喻还是理论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作为一种新范式,在社会学界引起了诸多讨论和争议。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可以概括为"隐喻论",即认为它只是借用一些经济隐喻作为修辞策略,但对宗教研究没有实质性贡献。这是一种误解。隐喻论忽视了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建模,即利用规范语言建立简约明晰的理论模型的方法。本文展现了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在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理论建模,以此说明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在各个层次都不是隐喻,而是致力于用理论模型整合前人洞见并启发后续研究,从而推动一个研究领域内一般性知识体系的积累。对于中国宗教研究来说,我们不应只关注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现有的结论,而应该借鉴它的理论建模来构建适合于中国的理论模型。
伦纳德·G.布朗三世,凯文·加拉格尔,李文军[2](2020)在《美国儿童虐待强制报告法的演变历程——兼评宾夕法尼亚州的相关规定》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受虐儿童的报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虐待儿童强制报告法的演变历程来看,所有的改变似乎都发生在令人心痛、引人注目的虐待事件发生之后,或坚定的倡导者要求改变的时候。美国第一部关于虐待儿童的州强制报告法是对媒体和利益团体要求采取行动的直接回应。随着国会和州立法机构制定和修订法律以防止出现儿童虐待行为,这一趋势依然明显。为了保护本州的儿童,各州都分别制定了自己的强制报告法。一些州的强制报告法要求范围较广的职业群体报告虐童行为,并对不履行报告义务的人施以严格的惩罚措施,而其他州只要求特定的职业群体报告虐待行为,对不履行报告义务的人仅规定了较为宽松的惩罚措施或没有任何法定的惩罚措施。和其他州一样,宾夕法尼亚州的立法机构为了回应媒体和利益团体的压力,制定并修改了其最初的强制报告法。与其他州强制报告法的全面性相比,宾夕法尼亚州的强制报告法的规定一直处于中间地带。随着保护儿童的新挑战浮出水面,市民们应当铭记美国各州强制报告法是如何产生并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演变历程。这样的回溯梳理有助于避免立法时出现跌入意外陷阱的后果,以及面对发生可怕的虐童行为时的仓促立法回应。它也可以帮助国家更深入地思考社会应如何保护儿童,以及如何更好地让执法人员获得可能的虐童信息。
沐越[3](2021)在《论1848年革命前拉马丁政治实践和政治理念的转向》文中认为拉马丁是近代法国着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尽管作为政治家的拉马丁难言成功,但在19世纪上半叶政治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反复的法国,他的政治思想变化和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部分进步贵族的观念转变。拉马丁早年深受自身家庭、教育背景影响,在担任驻外大使后开始接触自由主义思想,政治思想由此开始第一次转变。1830年革命后支持七月王朝,坚持自由主义化的君主立宪。到了七月王朝的统治后期,拉马丁的政治思想发生了第二次转变,政治理念进一步左转,尤其是在梯也尔、基佐等保守派上台后与政府的执政理念严重冲突,正式加入左翼反对派。这条由右向左转变的政治路线不仅同样发生在了法国众多同时代出生上层社会政治家的身上,也暗合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共和制的制度转型。
菲利普·布鲁克迈尔,马强,郭瑞茹[4](2021)在《柬埔寨的占族穆斯林:从被遗忘的少数到伊斯兰国际主义的焦点》文中研究表明柬埔寨的占族人是占婆国的遗民,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教法学派上属于逊尼派的沙斐仪派。柬埔寨的占族穆斯林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马来人的影响才逐渐走向正统的伊斯兰教。1953年柬埔寨独立后,占族作为柬埔寨最大的少数民族才得到正常发展。20世纪70年代占族成了国内战争和红色高棉的受害者。自红色高棉政权1979年倒台以来,柬埔寨的占族独立社区实际上已经消失了。1993年后,在国际伊斯兰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下,柬埔寨穆斯林才逐渐恢复元气,并开始融入更广阔的国际伊斯兰世界。本文呈现了从法国殖民主义时期至今占族穆斯林的宗教和政治进程,并揭示了这一曾经被忽视的少数群体如何成为伊斯兰国际主义的展示窗口。
龙飞腾,刘国华,蔡建雯,张孟佳[5](2021)在《福利国家政党何时会推行不符合传统党派路线的福利改革?——党派政治和前景理论的解释》文中认为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给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巨大挑战,福利改革在近十年中受到了西方公共政策学界越来越多的讨论。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将党派理论和前景理论整合到福利改革的现有研究框架中,讨论了福利国家中左右翼政党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会推行传统上与其党派路线相反的福利改革。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福利的支持者往往更偏好左翼政党,这暗示了左翼坚持其传统的扩张性福利政策的理性动机。另一方面,扩张性福利改革有两条发生路径。一是为回应其支持者的社会福利需求,大多数左翼权力主导的政府均推行了扩张性社会政策;但个别情况下受到"第三条道路"限制,左翼政府推出了与左翼传统相反的紧缩性福利改革。二是当执政党政治地位提高且政府任内的不良经济状况带来选票流失预期时,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扩张也会发生,这表明右翼和中间派政府为回应选民的不满情绪而采取了不符合右翼传统的扩张性福利改革。
李靖堃[6](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凸显英国种族不平等》文中提出英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不平等和种族歧视问题,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一问题暴露无遗:少数族裔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远远高于白人。少数族裔在教育、就业、医疗和政治生活等多个领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种族主义,近年来右翼民粹主义的泛滥,以及英国政府多年来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它还暴露了英国的多重社会问题,而这正是其自身政治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反映。
王力[7](2021)在《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是美国杰出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他融合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议题,搭建起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对米德的学术思想加以阐述。美国的外交传统是米德学术研究的核心论题,通过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爬梳,米德分析了影响美国外交传统的因素,并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他认为,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更为宏观的视角,注重其历史传承性。米德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二分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四种美国外交传统,认为正是这四种主义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组合和动态发展,共同决定了美国外交行为。在此基础上,米德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权力根源”进行了理论发掘,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之外,提出了“粘性权力”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美国外交传统认识的理论升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而言,这与米德作为学者与智库专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依照“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米德构建了一个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体系,丰富了学界解析历史、认知现实的理论工具。米德的思想成熟于21世纪初期,根据他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总统即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米德的理论能够对历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合理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美国外交传统和21世纪美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合理的视角。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米德的学术经历、着述、观点特别是“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米德认为,汉密尔顿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追求商业利益”,国家外交行为应该寻求有利于美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各种外部条件;威尔逊主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认为美国有义务作为“文明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发展方向;杰斐逊主义反对过多地国际介入,主张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视为首要任务,是小政府主义的支持者;杰克逊主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民粹主义倾向,注重提高美国的军事实力。本章在分别阐述四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手段,并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侧重分析他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章继而对米德权力形态理论进行介绍,米德将美国的权力形态分成锐性权力、粘性权力、甜性权力和支配权力:锐性权力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广义上指其显着的核优势、广泛的海外军事部署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构成的综合实力;粘性权力是经济活动影响力的体现,是美国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粘性吸附的作用;甜性权力是美国的理想、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和软权力的概念类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支配权力是权力的合集,是前三种权力协同发挥作用时体现出的综合优势。如果说“四种主义”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隐藏在美国外交史洪流中的四种意识主张,那么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分析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丰富了米德的理论,二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网络。这种坐标式的分析结构既充分尊重和考量了美国外交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又突出体现了美国历史上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外交特征,在宏观上形成横纵相交的二维理论框架,有助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梳理。论文的以下章节运用米德的思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传统进行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和在任时期的外交活动,清晰地展示了四种主义对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一战后至20世纪末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变。一战后,美国进入福特主义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四种主义开始面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随着二战中英国的衰落,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后福特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四种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美国权力类型不断变化,带来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粘性权力一度成为了美国主要追逐的权力类型,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汉密尔顿主义成为了外交活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布什政府时期威尔逊主义的起落。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布什具有威尔逊主义者的特征。“9·11事件”让小布什得到了杰克逊主义者的坚定支持,为威尔逊主义披上了强硬、现实的铠甲,然而随着反恐战争的升级,四种主义逐渐产生了分歧,小布什的大中东战略宣告失败。第四章解读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杰斐逊主义的兴起。米德认为,奥巴马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正如竞选演讲宣言一样,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行战略收缩,运用巧实力对自身的外交主张进行调整,寻求各个派别之间的平衡,力图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然而杰斐逊主义者的政治主张经常被诟病过于温和或起效缓慢,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满足美国民众的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杰克逊主义者的外交特点。美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政治上的反精英情绪和社会文化价值中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趁机入主白宫,其支持者多为杰克逊主义者。强烈的本土主义倾向使得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着显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色,但杰克逊主义者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执政理念,也无法确立具有连续性的外交思想。第六章对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思想进行了评价。首先对21世纪四种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解读,并对它们可能进行的调整和融入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米德的推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战略维度进行思考。面对自由资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重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主义者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威尔逊主义者在大中东战略之后逐渐式微,面对世界局势由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日趋明显,国际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威尔逊主义者需要对其价值观传播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杰斐逊主义者能够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坚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介入”的基本理念,以最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社会,避免战争,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等成为了杰斐逊主义者在新形势下的代表主张。杰克逊主义者虽然缺乏成熟的外交主张,但他们在美国普通选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维系其他三个主义的感情纽带和实力基础,将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当代国际局势和对自身国际角色、如何充分认识并坚持利用海权体系、如何在四个学派中做出合理的取舍和组合,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战略维度。
李豆豆[8](2021)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极化 ——基于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分析》文中指出自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政治极化带来的行政效率低下的影响尤为突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针对美国是否在极化,极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极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种族矛盾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因素是学界分析美国政治极化的焦点,宏观角度下的两大焦点因素和政治极化水平都有着清晰量化指标,鲜有学者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分析民众价值观分化与美国政治极化的关系。民众价值观作为文化变量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找到微观的切入点以准确的去进行科学的量化。本文基于英格尔哈特民众价值观理论,通过其对民众价值观的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美国自1980年以来社会层面的变化是否带来了公民价值倾向的变化,即物质主义价值倾向是否向后物质主义价值倾向转变?这些价值观的变化又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美国的政治极化是否与民众价值观的迁移有关?英格尔哈特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民众价值观理论是在阿尔蒙德和维巴对公民文化研究范式上进行的改革,其在调查内容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更加注重对个体因素的分析;在调查范围上,其问卷发放涵盖了不同地域、民族和世代,针对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取证;在调查时间上,他利用大数据建立世界民众价值观网站,每五年进行一次世界性的民众价值观数据收集,并进行分析。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民众价值迁移有了详实的实证数据,弥补了阿尔蒙德和维巴在研究数据数量上的不足,证明了民众价值观的迁移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英格尔哈特认为工业化前期经济处于核心地位,人们最终的目的是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决定论成为了可以解释一切关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相关问题的合理模式。但是,进入到发达工业社会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指标的主导地位到达了收益递减的转折点,经济决定论的合理性也相对不足。政治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政治体系的内在心理层面,强调政治文化是决定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和支配其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以文化为变量对经济和政治进行解释。本文结合实证数据发现,二战以来美国繁荣的经济使得大部分民众价值观从物质主义转向后物质主义,当公民自身安全和温饱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渴望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后物质主义者开始对人类生存目的和意义进行探索,在议题上更加倾向于与自然和谐、自由和平等;而物质主义者仍然比较保守,他们对经济有更高的需求,他们需要传统的社会规范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安全,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更高的需求。原本以经济为基础的阶级划分转变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分化,公众更加倾向于因为某项议题而支持某个政党,从个体层面上讲,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分化是造成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极化的微观原因。本文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论述,首先,对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体系进行论述,其次证明美国民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价值观迁移,再次分析美国民众价值观迁移对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极化现象的影响,最后分析英格尔哈特民众政治价值观理论对分析美国政治极化的理论价值和局限。
唐超[9](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王倩倩[10](2020)在《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美国,双语教育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它自建国以来就以各种形式存在,联邦政府也很少以立法形式规定语言的选择。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使双语教育真正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走上了制度化与法制化的道路。双语教育政策自产生时就成为社会的焦点,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博弈成为双语教育政策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小布什总统签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历经数次的《双语教育法》落下帷幕。本文以历经多次修订的《双语教育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去探究政策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是如何影响政策的争议进程的。第一章主要对1968年《双语教育法》产生的推动力量以及其所蕴含的语言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做了分析,论述了移民带来语言文化多样的现实,并以此作为分析双语教育政策如何处理语言文化多样性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之间矛盾关系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对1968年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双语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第三章对20世纪80年代之后到2002年双语教育政策废除之间的发展变化作了分析。通过对双语教育的演变历程作详细的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在处理语言文化多样性与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侧重于“一”,在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今天,多语多民族国家可以从美国的做法中获得一些制定语言教育政策的启发与思考。
二、Supporters Family 199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pporters Family 1994(论文提纲范文)
(1)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经济隐喻还是理论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喻论的主要内容 |
二、隐喻论:缘起与误解 |
三、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建模 |
(一)理论建模的特点与优势 |
(二)微观层次:宗教家庭生产模型与宗教人力资本模型 |
1. 宗教家庭生产模型 |
2. 宗教人力资本模型 |
(三)中观层次:教会-教派模型 |
(四)宏观层次:宗教市场模型 |
1. 宗教市场的经验模型及其争议 |
2. 宗教市场的理论建模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理论建模而非经济隐喻 |
(二)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与中国宗教研究 |
(4)柬埔寨的占族穆斯林:从被遗忘的少数到伊斯兰国际主义的焦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柬埔寨的伊斯兰教 |
(一)民主柬埔寨之前时期 |
(二)红色高棉统治时期(1975—1979年) |
二、重建家园 |
三、1993年后的柬埔寨伊斯兰教 |
(一)柬埔寨与国际伊斯兰非政府组织 |
(二)宣教方式 |
四、新的挑战 |
五、结语 |
(5)福利国家政党何时会推行不符合传统党派路线的福利改革?——党派政治和前景理论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框架 |
(一)党派政治理论对“不符合传统党派路线的福利改革”的定义建构 |
(二)党派政治理论对福利改革的理解 |
(三)前景理论对不符合传统党派路线的福利改革的理解 |
三、研究1.预研究:支持社会福利扩张与左翼偏好的关联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测量 |
1.党派偏好 |
2.社会福利态度(正面评价) |
3.社会福利态度(负面评价) |
4.社会福利态度(政府责任) |
5.人口统计学变量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五)结果分析 |
四、研究2.左右翼政党何时会推行不符合党派传统的福利改革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测量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五)结果分析 |
五、讨论与结论 |
(6)新冠肺炎疫情凸显英国种族不平等(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经济背景:英国社会普遍存在阶级与阶层不平等 |
二、种族不平等与种族矛盾问题积重难返 |
(一)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种族不平等 |
(二)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多重领域的种族不平等 |
(三)脱欧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种族矛盾与种族冲突升级 |
三、英国种族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并可能激化 |
(一)结构性种族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种族不平等将长期存在 |
(二)右翼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助推种族主义情绪 |
(三)长期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客观上加剧了种族不平等 |
四、结 语 |
(7)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主义与权力 |
第一节 沃尔特·米德主要着述和思想 |
第二节 米德指出的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四种主义” |
第三节 米德的权力理论 |
第四节 米德的逻辑和方法 |
第二章 20世纪美国外交传统的呈现 |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与外交传统的演进 |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
第三章 威尔逊主义的冒进(小布什政府时期) |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威尔逊主义的复兴 |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反恐战争” |
第三节 威尔逊主义的异变与失败的大中东战略 |
第四章 杰斐逊主义的变革(奥巴马政府时期) |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下的杰斐逊主义者 |
第二节 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特征 |
第三节 主义间的调和与亚太再平衡 |
第五章 杰克逊主义的冲击(特朗普政府时期) |
第一节 美国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 |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杰克逊主义 |
第三节 杰克逊主义的特朗普实践 |
第六章 对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四种主义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
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
第三节 米德对美国世界霸权体系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沃尔特·R·米德大事年表(1952- ) |
致谢 |
(8)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极化 ——基于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背景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既有研究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体系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观点介绍 |
一、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 |
二、理论中的两个假设 |
三、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介绍 |
第二节 政治价值观理论中影响价值观变迁的因素 |
一、教育 |
二、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
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政治价值观与生活满意度 |
第四节 政治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
第二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众价值观变迁 |
第一节 美国民众政治价值观的变迁 |
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 |
二、人口代际更替对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
第二节 个人价值倾向的稳定性 |
第三节 宗教信仰、性别角色和性规范的变化 |
一、宗教价值观的变化 |
二、传统价值观VS.世俗价值观 |
第三章 民众政治价值观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极化影响 |
第一节 经济因素边际效用递减 |
一、个人层面的政治变革 |
二、从以阶级为基础到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分化 |
三、政治分化的新问题与以往的政党忠诚度 |
第二节 价值观对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的影响 |
一、左派和右派的两面性 |
二、后物质主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
三、后物质主义对精英团体的渗透 |
四、后物质主义和新阶层的诞生 |
第三节 价值观对政治类型的影响 |
一、政治化中性别差异的消退 |
二、政治化水平的上升和政党认同的下降 |
三、价值观与政治极化 |
第四章 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政治极化分析的理论价值和局限 |
第一节 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价值 |
一、针对个体层面实证研究的数据贡献 |
二、注重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
第二节 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9)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
(三)英国与英格兰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
一、济贫院的生源 |
二、济贫院的管理 |
三、济贫院的教学 |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
一、育婴堂的创办 |
二、育婴堂的生源 |
三、育婴堂的教学 |
四、育婴堂的经费 |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
一、幼儿学校协会 |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
二、逐渐去“国教化” |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1. 语言文化多样性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张力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
2. 美国双语教育政策面临着“一”与“多”的争议 |
(二) 研究问题 |
(三) 概念界定 |
1.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 |
2. 双语教育政策(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
(四) 文献综述 |
1. 对美国少数族裔教育政策及双语教育的研究 |
2. 对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
1. 关于影响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因素的研究 |
2. 关于双语教育政策演变过程的研究 |
3. 关于双语教育政策影响及评价的研究 |
(五)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 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七) 研究方法 |
一、 20世纪60年代《双语教育法》的制定 |
(一)1968 年《双语教育法》的颁布 |
1. 政策颁布的影响因素 |
2. 政策内容及自身缺陷 |
(二) 《双语教育法》遵循的语言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
1. 语言意识形态 |
2. 价值取向 |
小结 |
二、 20世纪70-80年代:蓬勃发展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 |
(一) 蓬勃发展时期双语教育政策的转变 |
(二) 20世纪70年代双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争议 |
1. 关于双语教育政策目标及双语教育定义的争议 |
2. 关于双语教育政策“有效性”的争议 |
3. 双语教育政策争议的本质分析 |
小结 |
三、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衰落至废除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 |
(一) 20世纪80年代:双语教育政策的衰落 |
1. 《双语教育法》的重新授权与定义 |
2. 双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反对者的强力反对 |
(二)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双语教育政策的短暂发展至废除 |
1. 短暂发展至废除时期双语教育政策概况 |
2.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统一”与“多元”的争议 |
小结 |
四、 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一) 1968-2002年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经验 |
1. 影响双语教育政策争议进程的因素 |
2. 双语教育政策的成效与不足 |
(二) 双语教育政策的反思 |
1. 双语教育政策的本质 |
2. 平衡“多”与“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Supporters Family 1994(论文参考文献)
- [1]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经济隐喻还是理论建模?[J]. 吴越,卢云峰. 开放时代, 2022(01)
- [2]美国儿童虐待强制报告法的演变历程——兼评宾夕法尼亚州的相关规定[J]. 伦纳德·G.布朗三世,凯文·加拉格尔,李文军. 刑法论丛, 2020(04)
- [3]论1848年革命前拉马丁政治实践和政治理念的转向[J]. 沐越. 历史教学问题, 2021(05)
- [4]柬埔寨的占族穆斯林:从被遗忘的少数到伊斯兰国际主义的焦点[J]. 菲利普·布鲁克迈尔,马强,郭瑞茹. 南洋资料译丛, 2021(03)
- [5]福利国家政党何时会推行不符合传统党派路线的福利改革?——党派政治和前景理论的解释[J]. 龙飞腾,刘国华,蔡建雯,张孟佳.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05)
- [6]新冠肺炎疫情凸显英国种族不平等[J]. 李靖堃.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08)
- [7]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8]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极化 ——基于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分析[D]. 李豆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9]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王倩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