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丧俗中的“古夜王”探讨

布依族丧俗中的“古夜王”探讨

一、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娜娜[1](2014)在《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历程,但又不仅只象征着人类生物生命的结束,它更是一个综合了自然、生物、文化与社会等多重意义的人类历程。因此,对任何群体而言,死亡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开始。本文是基于贵州省盘县布依族丧葬仪式中专门针对“非正常亡者”的“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这里的“非正常”包含的不仅有法医学上的“定义”,还有一个民族群体“观念”上的“定义”,民族群体“观念”上的定义也许还更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内在结构。本文正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对“死亡—紊乱—仪式—秩序重构”之间的终极关系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非正常死亡仪式”的结构转换与象征表达;从布依族人在丧葬仪式中所表现的死亡观念为出发点,尝试性分析丧礼仪式对族群秩序关系的普适性意义。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的选择做了介绍;第一章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两方面入手,对布依族的死亡观念及丧葬习俗做了概况性介绍;第二章以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为案例,论述了布依族“观念”上的“非正常死亡”与“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文化涵义;第三章以“仪式”与“秩序重构”为主要论题,从人类学结构功能、仪式象征等理论角度,探讨“非正常死亡仪式”对群体“秩序重构”的终极性意义。结语:一种的成熟的文化,必定是善待死亡的文化。在布依族人观念中,不具备举行“正常死亡”葬礼的“非正常亡者”对其所属群体秩序造成了终极性“颠覆”,通过仪式来对秩序进行调适与整合在一个民族的内隐文化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一种意义可以是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民族在这一文化事项上的缩影,是人类对生命最高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姚丹[2](2017)在《册亨县大寨村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物质基础,且结合建构在此基础之上的生存规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实践中创造的生态智慧,村寨这种元结群是传统文化生存的厚土,其文化的演化逻辑可通过社会变迁和个体的行为逻辑去把控。殓而藏之为丧葬,在厚葬观念中丧葬仪式是人最重要的过渡仪式,亦是如今农村最重要的仪式,是文化场域中最重要的一环,丧葬仪式是基于社会和个体而成立的,通过对丧葬仪式的分析可最终寻求文化的演化逻辑,亦可寻求仪式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籍此亦可寻求传统文化传承的可行途径。作品承继特纳有关仪式研究的理论,并结合宗教、社会与文化的研究传统,对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布依族丧葬仪式进行探讨。如今在大寨村居住的布依族人民建构的文化体系中,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丧葬仪式是安抚生者与死者的过程,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集中显现,是社会运转的逻辑展现,是发展变迁的记忆存储体。以期通过仪式本身的解析去探寻仪式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本文首先从丧葬仪式相关研究的梳理切入,接着对大寨布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进行详述,再对布依族丧葬仪式过程本身进行描述,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仪式本身的分析,并籍此探讨大寨的文化及社会。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结语。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即第二章到第六章。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仪式学派的理论发展,也梳理了国内外丧葬仪式的研究,同时回顾了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的进程。第一章主要叙述大寨村布依文化生境,具体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二章主要从大寨布依族丧葬文化起源探讨、丧葬仪式实践主体与元素生成、丧葬仪式场域生成与实践逻辑进行,对丧葬仪式场域生成进行概述,并探讨丧葬仪式场域内实践主体的实践逻辑。第三章主要根据田野调查的个案来描述大寨布依族人民的丧葬仪式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描述。第四章主要对仪式本身进行结构及元素分析,对仪式过程结构的分析主要使用阈限来对丧葬仪式结构分析,仪式过程中的交融状态及仪式本身的反结构,仪式中使用的道具及其象征的解析。第五章主要对丧葬仪式进行文化深描,分别对布摩使用的经书、仪式本身进行分析去探讨布依族史、及布依族人民世界的认知。另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布依族人民的孝道。第六章主要从仪式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维系来进行写作,分别从仪式场域中权利的运作来分析神性统治和传统结构的维稳,并对仪式中展现出的现象来探讨传统文化的延续。通过研究发现,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现窗口,亦是社会运转的集中体现。基于场域性质的改变,丧葬仪式作为大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调试中的演化速度是延后于其他载体的。

马启忠[3](1983)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历行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漫漫路程。在研究布依族历史方面,对于该民族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布依族是从原始社会“飞跃”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另一种则认为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说:“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10—111页),所以,布依族的社会发展史不可例外地经历了奴隶社会,并且作了很多考证。两种看法,笔者认为后一种看法的史料和根据要充分一些。这里,就自己从布依族丧葬习惯“古夜王”中所掌握的一些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后一种看法作如下补充。

蒙富成[4](2014)在《布依族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布依族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是布依族族民为死者进行灵魂超度仪式,是一个较为原始的传统的和完整的超度仪式体系。布依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仪式的操演全程用“土语”进行。文章通过社区参与观察,以一次“砍牛仪式”为主轴,从时间的纵向上剖析“砍牛仪式”全过程,向读者展示布依族“砍牛桩”的一幅全景图;在时间的横向上,加以实例对比进行文化阐释。文章以民族志的形式呈现,让读者通过对仪式文化意义及功能的解读来了解布依族文化,增进族群间的深入了解,促进民族团结。这一仪式以女婿为主角,以女婿的个人生活史为主线,并最终割断与死者的债务和关系链条。它具有交流互动、文化传承、族群认同、集体记忆和权力重构的多重功能。它是布依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一种反映,蕴藏着姻亲人伦关系,是构成布依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仪式反映布依先民在长期的稻耕文化实践中,不断吸收异文化系统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在他(她)们欣然接受汉文化的超度仪式之后,也仍然保留自己民族的特点,两种仪式并行,为逝者送行。人们借以对祖先的崇拜仪式,渴望获得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随着布依人的习俗、信仰和语言环境的深刻变化,布依族的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的传承将面临尴尬境地。

翟应增[5](2006)在《布依族丧葬“忌荤”习俗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忌荤”习俗,即老人去世后主人家(包括本家)要忌荤,忌满后要请摩公开忌,唱过开荤调方可吃荤。这种“忌荤”习俗属于饮食禁忌的一种,是远古“食人”现象之折射,并且以禁忌来强化食物交换的方式。今天的“忌荤”习俗,更多地是以饮食禁忌的方式来传递一种道德情感———告慰亡魂,表达对忘人的追思、怀念,表敬后辈的孝道以及让活着的后人继续生的历程。

李荣静[6](2016)在《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是当下乃至今后研究一个永远不会逝去的热题,当下的学术界大多采用“田野研究”“民俗研究”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其服饰意蕴和功能。在布依族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可以从婚丧嫁娶、节庆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历史传承进行一个追溯,另一方面在进入到当今时代的共时性的研究中,可在现存的布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图案蕴意及各土语区的丰富性,复杂性中去探索。本文写作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大部分对布依族和布依族文化的分布概况,以及布依族婚丧嫁娶、节庆日的服饰文化进行阐述,主要采用的是民族学方法的田野调查法等进行采集资料,并运用人类学方法论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布依族服饰的分布及概说,年龄段及支系服饰类型,以及其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族群认同、民族共同体、现代流变及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关系的研究,突出了布依族服饰功能意义及对族群认同的含义。第四部分是在艺术审美视域下,对布依族服饰来进行了其审美文化的论述,从它的图腾崇拜纹样,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自然美;图式纹样的象征意义,男女服饰的差异与审美等方面来全面分析布依族服饰文化。文章的写作重心在第三、第四部分,主要从服饰的审美功能及象征意义来进行探讨的。布依族服饰的图示纹样,它的美主要是由女性来诠释的,从包帕到绣花鞋的整体审美也涵盖其中。审美不是她们口中简单的“就是觉得漂亮”、“好看”,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来对服饰进行分析,让人们更了解布依族服饰纹样上的具体含义和由来。布依族服饰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据《旧唐书·西蛮》记载:布依男子“左衽、露发,徒跣。”《新唐书·南蛮传》载:“自夜郎,滇池以西……有丝麻……,有幅广七寸。”明代《大明—统志》说“短衣科头”,郭子章《黔记·仲家》说:“椎髻,屣,……衣尚青色。”在这些语句中对悠久的布依族服饰历史文化进行总体概括,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制作工艺,图色文案对于文化的追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族群服饰的角度理解布依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以及它的族群认同等方面,是有巨大意义的。

张建敏,张瑞良,李天强,刘钰[7](2014)在《从生育和丧葬仪式看布依族竹图腾崇拜》文中研究指明大量史料记载夜郎王为竹所生和布依族以竹为姓的典故。布依族的民间故事、民歌、神话传说都记录了布依族祖先为竹所生及竹生人的说法。布依族将竹作为其所崇拜的图腾,竹的功能得以神化。生和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仪式,布依族在生育仪式中的"搭花桥"、"改都雅"和丧葬仪式中的"龙戈"、"古庄"、"豪洛"都体现了其对竹的图腾崇拜。布依族人民企图以祭祀等图腾仪式来达到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通过大量的祭祀与巫术活动祈求得到图腾的保护。

刘丹丹[8](2014)在《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多元特点与文化内涵》文中认为布依族“八音坐唱”向来以鲜明的特点被誉为云贵高原乃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借助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阐述了布依族八音坐唱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深感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兴义地区独树一帜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无比的欣赏与研究价值。它在地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无不体现出布依族八音坐唱与多种文化之间的密切相连。本文具体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大量的田野调查,阐述“八音坐唱”的基本情况,梳理“八音坐唱”的音乐特点,了解“八音坐唱”的不同文化功用,解析“八音坐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存在的危机及其发展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序言,扼要的阐明笔者选择本课题的学术动机与准备工作。其次是正文:第一章,布依族“八音”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到“八音”所在兴义等地区的生态、历史、人文背景的基本状况。第二章,“八音坐唱”的音乐多元特点,即:一、表演形式的古朴性特点,分析八音说唱的唱腔、唱词,曲目等特殊结构及其演唱的多元表现;二、八音器乐的独特性形式,论述八音的乐队乐器编制、曲牌旋律特征,多元化的表演形式特点等;三、八音与戏曲、舞蹈等艺术形态的自然交融特点,“八音坐唱”是一种唱、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可视为古代乐舞之遗孑。第三章,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阐释“八音坐唱”是与诸多文化交融的产物,并阐述“八音坐唱”中“文化与音乐”“血浓于水”式的密切关系。第四章,笔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的“八音坐唱”,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它与布依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利弊关系,以及作为“非遗”重点保护项目,它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危机和挑战,并做出的一点建设性意见。总之,本文通过对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个案分析:从生态、人文、历史、音乐形态等进行深入调查,探析“八音坐唱”与黔西南布依族地区诸多文化事项的密切关系,从而论述“八音坐唱”的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它不仅在当地以“旅游带文化,文化促旅游”健康发展,还在兴旺的旅游事业中走向历史前台,为当地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当然,论文也剖析了它在特定环境下所面临的有关传承发展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新的思考与对策,希望能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微博之力。

孟慧英[9](1987)在《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文中认为 布依族的神话、宗教近几年来引起一批研究者的注意,并涌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文章。如汛河的《布依族神话初探》,雷广正、伍文义的《布依族的传统宗教》,杨明《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朴素自然观》,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伍文义《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以及贵州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布依族文学史》等着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了疏理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本文力图从布依族神话与宗教整体形态的分析上来探讨这一课题。这只是一个尝试。上述各专家的研究,显然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为我们的探讨打下了基础。

杨有耕[10](1984)在《试论布依族奴隶社会》文中研究指明 布依族先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于秦汉之际跨进了阶级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也是遵循着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发展的:“起初是无阶级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即没有贵族的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即奴隶制占有社会。”

二、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人类死亡观念的研究
        (二) 仪式、象征与秩序的研究
        (三) 布依族丧葬文化的研究
        (四) "非正常死亡"丧葬仪式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的选择
第一章 布依族的死亡文化
    第一节 布依族基本概况
        一、布依族的历史与分布
        二、布依族信仰文化
    第二节 布依族的死亡观念和丧葬习俗
        一、文献记载的布依族丧葬习俗
        二、田野调查中的布依族丧葬活动
    第三节 布依族正常死亡葬礼仪式个案
        一、盘县羊场乡布依族葬礼仪式个案
        二、盘县羊场乡布依族葬礼仪式歌
第二章 布依族“非正常死亡”和仪式
    第一节 非正常死亡和仪式
        一、“非正常死亡”的界定
        二、“非正常死亡”仪式个案
    第二节 “正常死亡”仪式和“非正常死亡”仪式
        一、“两个仪式”的横向关系
        二、“两个仪式”的纵向关系
    第四节 “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文化解析
        一、“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主要指向
        二、“十二水塘”:死者世界的生存想象
        三、水生到陆地:渔猎到农耕的族群记忆
第三章 “终极秩序”的整合与重构
    第一节 丧祭仪式与社会秩序
        一、群体性生存与丧祭仪式
        二、死亡和社会失衡
    第二节 “非正常死亡”——秩序的终极性“颠覆”
        一、非正常死亡的极端性
        二、非正常死亡的危机和恐惧
    第三节 过渡仪式——非正常死亡仪式的结构转换与象征表达
        一、丧葬仪式的三阶段:分隔—边缘—聚合
        二、“污秽”到“洁净”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非正常死亡”仪式歌(解难歌)
附录B 盘县羊场乡布依族丧祭仪式图
附录C 田野日志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册亨县大寨村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概述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丧葬仪式的研究
        (二)国内对丧葬仪式的研究
        (三)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寨布依族文化生境
    一、大寨布依族的自然地理
    二、大寨布依族的社会环境
        (一)村落结构及姓氏构成
        (二)大寨发展沿革
        (三)大寨人民的生活日常
    三、大寨布依族的精神环境
        (一)节日习俗
        (二)乡村仪式
        (三)信仰体系建构
第二章 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考察
    一、大寨布依族丧葬文化构成探讨
        (一)丧葬文化结构型塑中的国家框定
        (二)丧葬仪式地方性呈现
    二、丧葬仪式实践主体与元素建构
        (一)丧葬仪式的实践主体界定
        (二)丧葬仪式元素形成
    三、丧葬仪式场域生成与实践逻辑
        (一)丧葬仪式场域生成
        (二)丧葬仪式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过程
    一、仪式前段
        (一)入棺仪式
        (二)“献夜饭”仪式
    二、仪式中期
        (一)“赶牛”仪式
        (二)敬酒、送魂仪式
        (三)堂祭仪式
        (四)“送别”仪式
    三、仪式后段
        (一)“发丧”仪式
        (二)“买山纳籍”
第四章 丧葬仪式结构分析
    一、丧葬仪式过程结构分析
        (一)分类结构:多重组合与二元组合
        (二)丧葬仪式的“分离——阈限——聚合”
    二、丧葬仪式过程中的反结构与交融
    三、仪式元素与隐喻
        (一)仪式中的元素表达
        (二)仪式中的隐喻
第五章 丧葬仪式文化阐释
    一、文字文本:布依族历史的叙述
        (一)环境、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
    二、仪式本文:世界的认知
        (一)时空的把握
        (二)世界观的呈现
        (三)仪式呈现出的民间信仰
    三、孝道坚守:仪式的“送”与仪式中的“礼”
第六章 丧葬仪式与社会结构的维系
    一、神性统治的维稳:仪式场域中的权利运作
    二、传统结构的维稳
        (一)“遥远”的祖先:迁徙展演
        (二)传统与现代的协同
    三、现代社会下的传统延续
        (一)“边缘”的实践逻辑
        (二)传承的运行规则:基于丧葬仪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调查笔记
附录二:相关图片

(3)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夜王”的始终
二、对布依族丧葬习俗“古夜王”几点探讨

(4)布依族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仪式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对仪式的研究状况
        1.2.3 布依族仪式的研究状况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田野社区概况
        1.4.1 地理环境
        1.4.2 人口结构状况
        1.4.3 传统民居建筑格局
2 布依族葬俗砍牛桩仪式的过程要素
    2.1 发家仪式
        2.1.1 请客、布坛、开坛、请师
        2.1.2 女儿穿衣、朝家、请阴客、团圆饭
        2.1.3 恭贺发家
    2.2 分离仪式
        2.2.1 上粮
        2.2.2 煮饭
        2.2.3 引魂幡的类型
        2.2.4 如何取得引魂幡幡杆
        2.2.5 引魂幡的内容及书写
        2.2.6 立放引魂幡
        2.2.7 媳妇站堂
        2.2.8 女婿送牛
        2.2.9 阴阳两路人分离
    2.3 砍牛仪式
        2.3.1 选场、立桩
        2.3.2 送牛出门
        2.3.3 进鬼场
        2.3.4 绕牛桩
        2.3.5 杀牛
        2.3.6 喊魂
        2.3.7 放倒牛桩
    2.4 分家仪式
        2.4.1 过奈何桥
        2.4.2 烧皤
        2.4.3 分家产
    2.5 特殊仪式
        2.5.1 分花立树
        2.5.2 接亡
        2.5.3 退师撤坛
3 砍牛桩仪式的文化意义
    3.1 仪式中潜藏的时空信仰体系
    3.2 仪式中呈现的原始宗教伦理
    3.3 仪式中反观的姻亲人伦关系
4 砍牛桩仪式的社会功能
    4.1 交流互动功能
    4.2 文化传承功能
    4.3 族群认同功能
    4.4 社会记忆功能
    4.5 权力重构功能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布依族丧葬“忌荤”习俗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忌荤”:远古“食人”现象之折射
(二) “忌荤”:以禁忌来强化食物交换的方式
(三) “忌荤”和“开荤”:告慰亡魂, 让活着的后人继续生的历程

(6)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1.1 服饰与地理环境
        1.1.2 服饰与图腾崇拜研究
        1.1.3 服饰与审美意蕴
    1.2 论文选题的依据
    1.3 田野工作简述:田野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第二章 布依族和布依族文化
    2.1 布依族概况
        2.1.1 布依族的族群分布
        2.1.2 布依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计方式
        2.1.3 布依族的文化环境
    2.2 布依族文化概说
        2.2.1 布依族人的语言
        2.2.2 布依族人的信仰
        2.2.3 布依族人的节日
        2.2.4 布依族人的婚姻与丧葬习俗
        2.2.5 布依族人的文学艺术
        2.2.6 布依族人的工艺
第三章 布依族服饰
    3.1 布依族服饰的分布及概述
        3.1.1 分布
        3.1.2 概述
    3.2 布依族服饰的历史和现状
        3.2.1 历史渊源
        3.2.2 田野调查中的布依族服饰现状
    3.3 布依族服饰类型和工艺
        3.3.1 布依族服饰的构成
        3.3.2 布依族服饰的类型
        3.3.3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第四章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
    4.1 布依族服饰与族群认同
        4.1.1 族群认同概念
        (一)族群
        4.1.2 族群认同理论概念
    4.2 不同土语区的服饰与族群认同
        4.2.1 第一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2.2 第二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2.3 第三土语区服饰与族群认同
    4.3 现代流变及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
        4.3.1 国家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文化
        4.3.2 民族区域与布依族服饰文化涵化
    4.4 布依族服饰文化与其自身文化的关系
        4.4.1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信仰和乡村仪式
        4.4.2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婚丧习俗
        4.4.3 布依族服饰与布依族节日
        4.4.4 布依族服饰与艺术文化
第五章 艺术审美视域下的布依族服饰
    5.1 图腾崇拜纹样的艺术美
        5.1.1 几何纹样的艺术美
        5.1.2 相对具象的艺术美
    5.2 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自然美
        5.2.1 动物的自然美
        5.2.2 植物的自然美
    5.3 图式纹样的象征意义
        5.3.1 龙图腾
        5.3.2 其他图腾
    5.4 性别与服饰审美
        5.4.1 服饰审美中的性别共通性
        5.4.2 服饰审美中的性别差异性
    5.5 布依族服饰与文化遗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7)从生育和丧葬仪式看布依族竹图腾崇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布依族生文化中的竹图腾崇拜
三、布依族丧葬文化中的竹图腾崇拜
四、结语

(8)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多元特点与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目的
    三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四 本文的研究步骤
    五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依族“八音”文化生态环境
    1.1 自然地理坏境
        1.1.1 地理环境资源
        1.1.2 民族人口语言
    1.2 历史人文环境
        1.2.1 独特历史
        1.2.2 民俗风情
    1.3 民间文艺
        1.3.1 民歌
        1.3.2 器乐
        1.3.3 说唱
        1.3.4 戏曲
    1.4 布依族“八音”的来历与现状
        1.4.1 “八音”溯源
        1.4.2 布依族“八音”的发展脉络
        1.4.3 布依族“八音”的现状与影响
第二章 布依族“八音”的多元特点
    2.1 表演形式的古朴性
        2.1.1 唱腔、音调结构特点
        2.1.2 曲目、唱词、语言特点
        2.1.3 说唱的多元表现
    2.2 民族器乐的独特性
        2.2.1 乐队与乐器编制特点
        2.2.2 主要曲牌
        2.2.3 器乐的多元表现
    2.3 与戏曲、舞蹈的自然融合
        2.3.1 坐唱中的戏曲元素
        2.3.2 坐唱中的舞蹈元素
第三章 布依族“八音”的文化内涵
    3.1 宗教性内涵
    3.2 民俗性内涵
    3.3 民族性内涵
第四章 布依族“八音”的传承与发展
    4.1 布依八音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布依八音面临的传承危机
    4.3 未来布依八音发展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论文提纲范文)

结论

(10)试论布依族奴隶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四、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D]. 彭娜娜. 贵州民族大学, 2014(03)
  • [2]册亨县大寨村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D]. 姚丹. 贵州民族大学, 2017(01)
  • [3]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J]. 马启忠. 贵州民族研究, 1983(04)
  • [4]布依族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研究[D]. 蒙富成. 中南大学, 2014(02)
  • [5]布依族丧葬“忌荤”习俗探析[J]. 翟应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 [6]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D]. 李荣静. 贵州民族大学, 2016(12)
  • [7]从生育和丧葬仪式看布依族竹图腾崇拜[J]. 张建敏,张瑞良,李天强,刘钰. 教育文化论坛, 2014(02)
  • [8]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多元特点与文化内涵[D]. 刘丹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2)
  • [9]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J]. 孟慧英. 贵州民族研究, 1987(04)
  • [10]试论布依族奴隶社会[J]. 杨有耕. 贵州民族研究, 1984(01)

标签:;  

布依族丧俗中的“古夜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