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朝山水电站尾水调压室开挖及锚喷支护施工监理(论文文献综述)
肖厚云,易晓强[1](2021)在《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三大洞室”顶拱层开挖施工技术》文中认为水电站建设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地下厂房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向大型化和超大型的方向发展,文章针对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三大洞室"的基本特征、顶拱层的施工程序及方法进行概述,并以杨房沟水电站"三大洞室"顶拱层施工为实例,进行了应用总结,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王仁坤,邢万波,杨云浩[2](2016)在《水电站地下厂房超大洞室群建设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电站地下厂房历经60年的建设发展,数量、规模、技术难度、建设水平等稳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大地下洞室群建设技术体系。本文从建设成就、洞群布置、围岩稳定分析、洞群开挖与支护、监测与反馈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电站超大地下洞室群的主要建设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群章,侯攀,王树平[3](2016)在《溪洛渡大型地下厂房关键部位开挖围岩稳控技术》文中认为在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过程中,主体大型洞室关键部位开挖及局部稳定控制工艺是关乎工程顺利进行的重点。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重点介绍了大型地下厂房关键部位开挖体型的设计、开挖顺序的研究及局部稳定控制工艺。工程实践表明,从设计至施工各阶段所采取的措施使地下厂房开挖过程顺利,围岩变形较小;所采取的开挖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适当、可靠,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杨宜文[4](2014)在《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水电开发的深入,水电站地下厂房所处地质环境愈趋复杂,厂房机组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繁多。实践表明,关于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方式、结构体形优化和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论文以小湾、黄登等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为依托,围绕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结构体形优化以及施工期安全预警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重点考察国内2个典型的已建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大朝山、二滩)布置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力发电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围岩稳定性等角度,对洞室群轴线布置和洞室间距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尾水调压井轴线与主厂房、主变室的轴线呈空间直线的布置方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实践表明,该布置方式对改善洞室群围岩稳定、水力学条件等有明显的效果。(2)根据地下厂房布置和运行要求,探讨了地下厂房设置尾水调压室的必要性,对长廊简单式、圆筒双室式和圆筒阻抗式等三种主流体形的水力学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从水力学条件、地质条件、洞室围岩稳定、支护措施经济性等方面论证了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原则和要求,建立了尾水调压室结构体形选择的方法;将论文建立的选型方法成功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地下厂房。结果表明,在水力学条件、围岩稳定性方面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3)针对大型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施工交通、施工期围岩稳定等重要影响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施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复杂洞室群的施工程序和支护方案的选择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制定了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复杂交叉多洞室的施工方案,分析评价了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论文提出的复杂洞室施工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4)在考察基于新奥法理论的锚索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难度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小湾水电站等地下厂房工程实际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了锚索支护时机与支护力的选择理念与方法,以及锚索支护的相关参数取值建议。(5)在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分析提出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系统的技术核心和系统实现的关键;以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为背景,开展了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BIM模型,研制了安全监测信息模块、三维可视化与辅助分析模块、监测与数值分析成果对比模块、施工期安全写实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围岩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等功能模块;论文研制的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在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质量控制、工期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综上,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小湾水电站、黄登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与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决策,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冯梅,樊熠玮,廖成刚,侯东奇[5](2012)在《喷射混凝土钢筋肋拱支护结构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喷射混凝土钢筋肋拱支护结构是一种较新的地下洞室顶拱支护型式,结构设计简单、施工方便、节省投资、支护快速及时,特别适用于大中型地下洞室顶拱不良地质地段的支护,具有较好的推广使用价值。本文介绍了这种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以及在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支护中的应用,对设计和施工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冯学善[6](2008)在《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立体开挖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最大开挖尺寸(长×宽×高)为233.90 m×26.40 m×67.30 m,总开挖量27.92万m3,是当年亚洲最大的地下厂房之一;原计划1999年12月开挖结束。为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安全,经优化方案比较,采用"竖向多层次、平面多工序"的立体开挖方案,于1999年8月5日全面停炮,开挖工期提前近5个月。同时,由于立体开挖方案的顺利实施,使得母线洞、压力引水隧洞及尾水管洞等地下洞室提前与主厂房贯通,各交岔洞口柔性支护及时完成,确保了地下厂房系统洞室群开挖期间整体稳定,保证了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永久安全,提前工期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显着。
尹冬梅[7](2008)在《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岩体结构的类型以缓倾角层状为主,对于顶拱的顺利开挖十分不利,为此地下厂房洞室系统设置了完善的监测措施。本论文主要对西龙池电站地下厂房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简要介绍了西龙池地下厂房的工程概况和监测设计后,整理和分析了厂房开挖两年多来的多点位移计、声波仪、锚杆测力计和锚索锚固力的监测数据,归纳出地下洞室围岩变形分布规律、变形与开挖掌子面的规律,变形与时间的规律;塑性区范围;锚杆和锚索受力的分布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了地下厂房的支护效果和支护时机,利用极限平衡法验算喷锚支护的参数选取合理性,利用BMP2000和FLAC3D软件对地下厂房的开挖和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原设计支护条件下围岩应力、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对比理论计算值和监测值评价了西龙池地下厂房的支护效果。最后将监测结果和各种围岩稳定的判定标准进行比较,判定本工程围岩稳定性满足要求;同时综合国内众多大型高边墙地下厂房的监测资料,提出了围岩稳定的速率比值判定法和绝对变形判定方法。
李瑞[8](2008)在《糯扎渡大型地下厂房开挖施工顺序和锚固参数的优化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洞室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开挖施工方案在技术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糯扎渡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为研究目标,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有无支护和不同开挖顺序开挖后洞室围岩稳定性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对洞室拟采用的开挖方案、锚固参数和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洞室开挖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和介绍,对洞室开挖过程所涉及到的三个主要问题的理论基础作了归纳分析。这三个主要问题分别为初始应力场的拟合,本构模型的选择和围岩稳定性分析。然后根据该厂房的工程背景及地质条件对上述问题所采用的理论基础作出了选定。本文第四章,先对计算范围内的初始应力场进行了回归分析,然后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了计算范围、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然后对无支护情况下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其应力应变结果。再对有支护条件下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并比较其结果。本文第五章,分三种工况模拟从不同断面开挖支护过程,分析围岩稳定性情况和锚固参数,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同部位围岩应力和锚杆应力作开挖顺序优化。最后,本文总结了在有无支护条件下开挖和有支护从不同断面开挖后围岩稳定性问题,根据模拟结果给出最优开挖方案,及施工过程相关问题建议。相关结论可供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参考。
郭心锐[9](2005)在《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大朝山水电站基本情况、地质情况、地下洞室支护及安全监测设计情况,并对河海大学编写的《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三维有限元分析》和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预测的设计变化值进行了简单介绍,采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时期及运行时期的监测数据。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采用的监测仪器大部分是国产仪器,主要监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围岩位移、锚杆应力、锚索荷载、岩壁与混凝土的缝隙大小等等,通过实际测试的监测数据对大朝山地下洞室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及设计预测值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大朝山电站三大洞室目前处于稳定性的结论,并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工作,对此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张有天,周建平[10](2004)在《水电站大型地下工程建设的新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水电站地下工程建设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地下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当前我国西部水电开发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对一些解决思路和研究方向的探讨,可供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研究人员参考。
二、大朝山水电站尾水调压室开挖及锚喷支护施工监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朝山水电站尾水调压室开挖及锚喷支护施工监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三大洞室”顶拱层开挖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下厂房“三大洞室”施工概述 |
1.1 地下厂房“三大洞室”基本特征 |
1.2 常用的“三大洞室”顶拱层开挖方法 |
1.3“先中导洞,后两侧扩挖”施工要点 |
2 杨房沟水电站“三大洞室”顶拱开挖实例 |
2.1 工程概况 |
2.2 地质条件 |
2.2.1 地下厂房 |
2.2.2 主变洞 |
2.2.3 尾水调压室 |
2.3 开挖施工分区 |
2.4 施工程序 |
2.5 主要施工方法 |
2.5.1 一般开挖工艺 |
2.5.2 开挖进尺要求 |
2.5.3 支护进度要求 |
2.6 开挖进度与质量效果评价 |
2.6.1 进度评价 |
2.6.2 质量评价 |
3 结语 |
(3)溪洛渡大型地下厂房关键部位开挖围岩稳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地下厂房开挖特点及难点 |
3 关键部位开挖稳控技术[9-10] |
3.1 顶拱体型设计 |
3.2 顶拱支护设计调整 |
3.3 顶拱开挖及出露层间、层内错动带加固 |
3.4 高边墙开挖成型控制工艺 |
3.5 高边墙出露层间、层内错动带加固措施 |
3.6 尾水管肘管段的开挖与控制 |
3.7 岩壁吊车梁成型控稳技术 |
4 结语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影响围岩稳定的工程因素 |
1.2.2 工程的关注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厂房洞室布置及体形选择 |
1.3.2 水力过渡过程对洞室布置的影响 |
1.3.3 复杂洞室的施工方案研究 |
1.3.4 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1.3.5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运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力过渡过程对厂房洞室群布置影响研究 |
2.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1.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现状 |
2.1.2 洞室布置设计存在的问题 |
2.1.3 工程解决方案 |
2.2 厂房发电水力过渡过程要求 |
2.2.1 厂房稳定运行水力学要求 |
2.2.2 厂房水力过渡过程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 小湾工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3.1 工程概况及厂房布置 |
2.3.2 水力过渡过程要求对布置的影响 |
2.3.3 洞室布置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4 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下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优化 |
3.1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1.1 调压室的功用及基本要求 |
3.1.2 调压室的基本形式 |
3.1.3 设置调压室的条件 |
3.1.4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2 不同形式尾水调压室的水力条件 |
3.2.1 长廊简单式尾水调压室 |
3.2.2 圆筒双室式尾水调压室 |
3.2.3 圆筒阻抗式尾水调压室 |
3.3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研究 |
3.3.1 水力条件影响分析 |
3.3.2 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
3.3.3 洞室稳定影响分析 |
3.3.4 支护经济性影响分析 |
3.3.5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 新型尾水调压室结构在小湾工程运用 |
3.4.1 调压室结构形式比较 |
3.4.2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3 水力设计 |
3.4.4 围岩稳定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水调压室施工方案研究 |
4.1 复杂洞室施工程序选择 |
4.1.1 施工交通的影响 |
4.1.2 围岩稳定的影响 |
4.1.3 施工程序选择 |
4.2 复杂洞室开挖与支护工程实践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喷锚支护设计 |
4.2.3 开挖支护施工 |
4.2.4 衬砌混凝土浇筑 |
4.2.5 小结 |
4.3 施工效果分析评价 |
4.3.1 围岩稳定分析 |
4.3.2 施工监测与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洞室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5.1 支护时机研究现状 |
5.1.1 新奥法理论 |
5.1.2 最佳支护时机 |
5.1.3 支护结构选择 |
5.1.4 小结 |
5.2 实际工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5.2.1 施工程序与支护措施 |
5.2.2 数值分析成果 |
5.2.3 监测成果分析 |
5.2.4 存在的问题 |
5.3 锚索合理支护时机及支护力选择 |
5.3.1 合理支护时机选择 |
5.3.2 锚索合理支护力选择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
6.1 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水电工程中的运用 |
6.1.1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1.2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
6.1.3 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
6.2 地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2.1 系统总体思路 |
6.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6.2.3 系统整体功能 |
6.3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及工程运用 |
6.3.1 依托工程概况 |
6.3.2 地下洞室工程BIM模型建立 |
6.3.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 |
6.3.4 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 |
6.3.5 工程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与辅助分析模块 |
6.3.6 监测成果和数值计算成果对比模块 |
6.3.7 施工期结构安全实时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 |
6.3.8 施工期洞室围岩实时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 |
6.3.9 洞室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 |
6.3.10 初期运用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7)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地下厂房建设的发展现状 |
1.2 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 工程概况 |
1.4.1 地下厂房组成 |
1.4.2 厂房地质条件 |
1.4.3 厂房开挖布序 |
1.4.4 厂房支护设计 |
2 地下厂房的监测设计 |
2.1 监测设计的原理 |
2.2 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手段 |
2.2.1 监测的目的 |
2.2.2 监测的内容 |
2.2.3 监测手段 |
2.3 本工程监测目的和内容 |
2.4 监测断面仪器的布置 |
3 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1 围岩变形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1.1 围岩内部监测数据的整理 |
3.1.2 顶拱围岩变形的规律 |
3.1.3 拱脚围岩变形的规律 |
3.1.4 边墙围岩变形的规律 |
3.1.5 多点位移计观测数据结论 |
3.2 松动区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2.1 弹性波测定围岩松动圈的原理 |
3.2.2 松动区的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2.3 利用位移监测值估计松动区 |
3.3 支护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3.1 锚杆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3.2 锚索监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3.3.3 结论 |
4 支护效果的分析 |
4.1 喷锚支护的原理和作用 |
4.2 利用监测数据分析支护效果 |
4.2.1 从各监测项目与时间的关系分析锚喷支护效果 |
4.2.2 利用各监测项目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喷锚支护效果 |
4.2.3 监测数据支护效果小结 |
4.3 利用理论计算值分析支护效果 |
4.3.1 极限平衡法校核主厂房的喷锚支护参数合理性 |
4.3.2 边界元软件BMP2000分析支护效果 |
4.3.3 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分析支护效果 |
4.3.4 理论值和监测值对比判定支护效果 |
5 围岩稳定分析 |
5.1 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研究内容 |
5.2 常见的围岩稳定判别标准 |
5.2.1 围岩强度判据及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5.2.2 围岩位移判据及在本工程的应用 |
5.2.3 容许位移速率判据及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5.3 针对本工程提出的围岩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
5.3.1 围岩变形速率比值法 |
5.3.2 绝对位移容许值判别法 |
5.3.3 地下厂房的工程经验小结 |
5.4 原位模型试验在围岩稳定判别中的应用 |
5.4.1 原位模型试验洞的布置、尺寸和开挖设计 |
5.4.2 原位模型试验洞的监测结果 |
5.4.3 模型试验监测与原型地下厂房监测的关系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6.1.2 支护效果的分析 |
6.1.3 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糯扎渡大型地下厂房开挖施工顺序和锚固参数的优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概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地下厂房开挖问题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工程区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物理地质现象 |
2.2.5 水文地质 |
2.3 地下厂房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2.3.1 主副厂房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地质问题 |
2.3.2 主变室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地质问题 |
2.3.3 尾水闸门室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地质问题 |
2.3.4 尾水调压室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地质问题 |
第三章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3.1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 初始地应力场 |
3.2.1 初始地应力场的研究现状 |
3.2.2 初始应力场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3.2.3 本文计算模型初始应力场拟合 |
3.3 岩体的本构关系 |
3.3.1 岩体本构关系的发展过程 |
3.3.2 不同本构关系的对比分析及选取 |
第四章 糯扎渡地下厂房开挖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 |
4.1 模型的建立 |
4.1.1 地质模型概化 |
4.1.2 材料参数选取 |
4.1.3 边界条件 |
4.1.4 计算过程的设计 |
4.2 初始阶段结果分析 |
4.3 地下厂房开挖结果分析 |
4.3.1 开挖无支护(毛洞)方案 |
4.3.2 锚固支护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挖顺序优化设计 |
5.1 方案一 沿主厂房方向依次从一号到三号调压井开挖 |
5.1.1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应力情况 |
5.1.2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位移情况 |
5.2 方案二 沿主厂房方向依次从三号到一号调压井开挖 |
5.2.1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应力情况 |
5.2.2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位移情况 |
5.3 方案三 沿主厂房方向从二号调压井向两边方向开挖 |
5.3.1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应力情况 |
5.3.2 开挖支护完成后洞室周围位移情况 |
5.4 方案比较及结论 |
5.4.1 三种开挖方案比较 |
5.4.2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后继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地下厂房系统工程地质条件 |
1.2 监测概况及监测依据 |
2 地下厂房系统支护设计、分层开挖概况及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 |
2.1 地下厂房系统支护设计 |
2.2 地下厂房系统分层开挖概况 |
2.2.1 地下厂房分层开挖概况 |
2.2.2 尾水调压室分层开挖概况 |
2.3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 |
3 监测仪器布置 |
3.1 地下厂房围岩监测仪器布置 |
3.2 主变室监测仪器布置 |
3.3 尾水调压室监测仪器布置 |
4 主厂房围岩及结构监测成果及稳定分析 |
4.1 围岩位移监测成果及分析 |
4.2 锚杆应力观测成果的分析 |
4.3 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
4.4 围岩内部温度监测成果分析 |
4.5 围岩地下水渗透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
4.6 地下房围岩稳定评价 |
5 主变室围岩稳定分析 |
5.1 主变室围岩位移监测、锚杆应力计成果及分析 |
5.2 主变室围岩稳定评价 |
6 尾水调压室围岩及结构监测成果分析 |
6.1 钻孔多点位移计(围岩位移)监测成果及分析 |
6.1.1 围岩变形的时空变化规律 |
6.1.2 相对位移的分布特 |
6.2 锚杆应力(围岩应力)监测成果及分析 |
6.3 预应力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
6.4 围岩内部温度监测成果及分析 |
6.5 围岩地下渗透压力监测成果及分析 |
6.6 测缝计( 混凝土喷层与洞壁开合度) 监测成果及分析 |
6.7 混凝土衬砌钢筋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
6.8 混凝土应变计监测成果及分析 |
6.9 尾水调压室围岩稳定评价 |
6.9.1 围岩稳定判椐及标准 |
6.9.2 围岩稳定判别结果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大朝山水电站尾水调压室开挖及锚喷支护施工监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三大洞室”顶拱层开挖施工技术[J]. 肖厚云,易晓强. 四川水利, 2021(04)
- [2]水电站地下厂房超大洞室群建设技术综述[J]. 王仁坤,邢万波,杨云浩.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8)
- [3]溪洛渡大型地下厂房关键部位开挖围岩稳控技术[J]. 赵群章,侯攀,王树平. 人民长江, 2016(10)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杨宜文. 武汉大学, 2014(07)
- [5]喷射混凝土钢筋肋拱支护结构与工程应用[J]. 冯梅,樊熠玮,廖成刚,侯东奇. 水电站设计, 2012(04)
- [6]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立体开挖施工技术[J]. 冯学善. 云南水力发电, 2008(06)
- [7]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分析[D]. 尹冬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8]糯扎渡大型地下厂房开挖施工顺序和锚固参数的优化分析研究[D]. 李瑞. 同济大学, 2008(07)
- [9]大朝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D]. 郭心锐. 吉林大学, 2005(03)
- [10]水电站大型地下工程建设的新进展[J]. 张有天,周建平. 水力发电,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