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平[1](2020)在《PD-L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高侵袭性和高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及新药的不断出现,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可以达到70%-80%,但仍有约10%-40%的患者诱导治疗失败,并且即使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并接受规律巩固治疗的患者仍有高达50%的复发率。诱导治疗失败及复发患者最终演变为难治、复发白血病。目前有关AML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细胞遗传学异常在AML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葡萄糖代谢途径是受遗传学影响的重要领域。糖酵解是肿瘤细胞主要的能量代谢过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Otto Warburg等人发现,即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肿瘤细胞可将大部分葡萄糖以糖酵解的形式转化为乳酸,这种以葡萄糖高消耗、有氧糖酵解及乳酸生成为特点的代谢方式称为“Warburg效应”。糖酵解中的一系列关键酶在实体肿瘤及急性白血病的增殖、浸润、转移及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酵解不仅为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提供能量供应,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增殖所必须的合成原料。通过抑制糖酵解可以出现肿瘤细胞增殖受抑、凋亡增加和逆转耐药的现象,实现抗肿瘤目的。AKT/mTOR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糖酵解最为密切的调控通路之一,同时又参与了转录因子HIF-1α的表达与调控。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作为B7超家族成员常在抗原递呈细胞及肿瘤细胞表面表达,通过与其受体PD-1(programmed death 1)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过程。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细胞表面都可以被检测到,PD-L1不仅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不良预后相关。已有多项研究证实PD-L1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有研究显示肿瘤细胞表面PD-L1可直接激活细胞内AKT/mTOR信号通路导致糖酵解基因表达上调、增强糖酵解代谢。目前关于PD-L1在AML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PD-L1与PD-1相结合影响抗肿瘤免疫方面,缺乏PD-L1对AML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具体机制的研究。其中,PD-L1是否可以直接参与调控AML细胞的生物学行为,AML中异常表达的PD-L1是否与AML的高糖酵解表型有关等问题都未见报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探讨了 PD-L1在初治AML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随后探讨了 PD-L1对AML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糖酵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研究PD-L1在初治AML患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2015年间住院的初治非M3的AML患者的骨髓标本。经过对患者的随访及病例资料的整理后共有90例,收集新鲜标本后立即将标本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然后提取m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构建稳定过表达及干扰PD-L1表达的AML细胞株,通过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PD-L1表达量对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及糖酵解的影响。应用RNA-Seq技术分析PD-L1基因过表达组与对照组AML细胞株在转录组水平上基因表达变化。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PD-L1在AML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D-L1 的表达变化对糖酵解相关蛋白及AKT/mTOR/HIF-1α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影响,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PD-L1在AML中的表达及对临床预后影响目的应用Q-PCR方法检测PD-L1在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水平,探讨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PD-L1基因与糖酵解基因及HIF-1α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利用GEPIA网站提供的公开肿瘤测序结果数据,分析PD-L1基因在AML患者与正常对照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PD-L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生存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PD-L1基因与糖酵解相关基因及HIF-1α基因之间的相关性。2.应用Q-PCR方法检测90例初治的AML患者和18例骨髓移植供者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中的PD-L1基因、糖酵解相关基因及HIF-1α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基因之间相关性分析。3.收集90例初治AM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诱导治疗及后续巩固治疗的疗效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持续完全缓解组和难治复发组,分析AML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持续完全缓解组与难治复发组之间PD-L1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分析AML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糖酵解相关基因和HIF-1α基因表达量的差异。4.应用卡方检验分析PD-L1的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通过在GEPIA网站中检索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PD-L1基因在AML患者中表达量增高,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检索生存发现PD-L1表达上调的AML患者较PD-L1表达下调的患者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46)。分析PD-L1基因表达与糖酵解相关基因(PFKM、PDK1、ENO2、GLUT1)及HIF-1α基因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均P<0.05)。2.Q-PCR方法检测PD-L1、糖酵解相关基因(PFKM2、ALDOA、PGK1、PDK1、LDHA、HK2)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显示,PD-L1在初治AML患者较正常对照表达量增高(P<0.05);在难治复发组较持续完全缓解组的表达量增高(P<0.05);糖酵解相关基因及HIF-1α在初治AML患者较正常对照表达量增高(均P<0.01);在初治AML患者中PD-L1的表达与糖酵解相关基因及HIF-1α间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均P<0.01)。3.应用卡方检验分析PD-L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一个疗程是否缓解的临床特征呈正相关。4.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的预后相关,PD-L1基因高表达的AML患者相较表达量低的患者具有较差的总体生存期(P=0.041)。通过对AML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WBC数(P=0.007)、预后分层(P=0.011)、一个疗程是否缓解(P=0.04)和PD-L1基因(P=0.02)是AML的独立预后因子。小结1.与正常对照相比,PD-L1基因的表达量在初治AML患者中显着增高,难治复发组较持续完全缓解组的表达量增高,其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2.与正常对照相比,糖酵解相关基因(PFKM2、ALDOA、PGK1、PDK1、LDHA、HK2)及HIF-1α基因的表达量在初治AML患者中显着增高。3.在初治AML患者中PD-L1的表达与糖酵解相关基因及HIF-1α间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提示PD-L1可能通过HIF-1α调节AML的糖酵解过程。第二部分PD-L1在体内及体外对AML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研究PD-L1表达量的变化对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研究PD-L1在AM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PD-L1的表达量对瘤体体积及重量的影响。方法1.培养 5 株 AML 细胞:HL-60、Molm-13、K562、KG-1a 和 THP-1 细胞,应用磁珠分选技术在正常骨髓移植供者患者外周血中分离CD34+细胞作为正常对照,在细胞对数生长期提取细胞的蛋白及RNA。2.应用Q-PCR方法检测PD-L1基因在上述5株AMI细胞株及CD34+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PD-L1蛋白的表达。3.应用PD-L1过表达及shRNA的干扰质粒包装慢病毒,将PD-L1过表达质粒转染到Molm-13细胞,将shRNA质粒转染到THP-1细胞,应用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株,最后应用荧光显微镜、Q-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对筛选后的细胞株进行检测荧光表达量、PD-L1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4.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应用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周期试剂盒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变化,观察PD-L1表达变化对AML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5.将Molm-13-vec和Molm-13-PD-L1细胞通过裸鼠皮下接种的方式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两组移植瘤的生长速率、体积及最后重量的变化。最后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变化。结果1.根据5种AML细胞株中PD-L1表达的情况,最后选出低表达PD-L1基因及蛋白的细胞株Molm-13,高表达PD-L1基因及蛋白的细胞株THP-1。2.应用Q-PCR、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稳转的细胞株显示,PD-L1 基因及蛋白在Molm-13-PD-L1 较Molm-13-vec及Molm-13-blank 中升高,在 THP1-sh1 和 THP1-sh2 较 THP1-NC 中减低。3.PD-L1过表达可使Molm-13细胞增殖增加、凋亡受抑同时增加S期细胞比例,PD-L1的减低可以导致THP-1细胞增殖受抑、凋亡增加同时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4.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PD-L1能显着增加AML移植瘤组织中增殖相关蛋白Ki67的表达,促进AML移植瘤的增殖。小结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PD-L1的表达变化可以影响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周期。第三部分PD-L1对AML细胞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将Molm-13-vec和Molm-13-PD-L1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KEGG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预测PD-L1在AML中的作用机制。检测PD-L1表达的变化对AML细胞糖酵解的影响并探讨PD-L1对糖酵解影响的具体信号通路。方法1.将稳转细胞株Molm-13-PD-L1和Molm-13-vec进行培养、收集和洗涤,加入适量TRIzol经干冰运输至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将差异基因进行KEGG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预测PD-L1在AML中作用及其机制。2.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D-L1表达的变化对糖酵解相关基因及关键蛋白的影响,应用葡萄糖及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PD-L1表达的变化对葡萄糖摄取及乳酸生成的影响,应用Seahorse实验检测PD-L1表达的变化对细胞外酸化率(ECAR)的影响。3.应用Western blot法对测序得到的富集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进行检测,然后应用AKT抑制剂、mTOR抑制剂及干扰HIF-1α的表达,检测通路关键蛋白的变化及对AML细胞糖酵解的影响。4.应用双荧光素酶表达实验验证HIF-1α对糖酵解关键基因HK2、LDHA的靶向调控。结果1.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PD-L1可以调节AML碳水化合物的代谢;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D-L1对AML细胞代谢的影响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2.过表达PDL-1基因可以导致AML细胞糖酵解相关基因(ALDOA、PGK1、LDHA、HK2)及糖酵解关键蛋白HK2、LDHA表达上调,干扰AML细胞PD-L1的表达可导致糖酵解相关基因(ALDOA、PGK1、LDHA、HK2)及糖酵解关键蛋白HK2、LDHA表达下调。3.过表达PDL-1基因可以导致AML细胞葡萄糖摄取增加、ECAR增高及乳酸生成增加。干扰PD-L1的表达,可以导致AML细胞葡萄糖摄取减少、ECAR降低及乳酸生成减少。4.在对AML细胞系进行AKT/mTOR/HIF-1α通路关键蛋白检测显示与PD-L1低表达细胞系相比,P-AKT、P-S6和HIF-1α蛋白在PD-L1高表达细胞系THP1中表达增高。与空白细胞及空质粒细胞组相比,过表达PD-L1的AML细胞中P-AKT、P-S6和HIF-1α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干扰PD-L1表达的AML细胞中P-AKT、P-S6和HIF-1α蛋白表达下降。5.在过表达PD-L1的AML细胞中应用AKT抑制剂可以导致P-AKT、P-S6、HIF-1α、HK2和LDHA蛋白的表达下降,同时导致AML细胞萄糖摄取减少、ECAR降低及乳酸生成减少。6.在过表达PD-L1的AML细胞中应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导致P-S6、HIF-1α、HK2和LDHA蛋白的表达下降,同时导致AML细胞萄糖摄取减少、ECAR降低及乳酸生成减少。7.将过表达PD-L1的AML细胞应用si技术干扰HIF-1α基因的表达可以导致HIF-1α、HK2和LDHA蛋白的表达下降,而P-AKT、P-S6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同时导致AML细胞萄糖摄取减少、ECAR降低及乳酸生成减少。8.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HIF-1α可以靶向调控HK2和LDHA基因。小结1.PD-L1的表达变化可以影响AML细胞的糖酵解。2.HIF-1α可以上调靶基因HK2、LDHA的转录。3.PD-L1是通过AKT/mTOR/HIF-1α信号通路调节糖酵解。
黄晓军[2](2019)在《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免疫治疗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及治疗模式,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早应用的免疫治疗之一,是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支柱治疗方式。近年新型免疫治疗(如CAR-T、PD-1、NK细胞治疗)在高危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发展迅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非移植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适用于移植失败或有禁忌的患者,以及成为对复发/难治患者可替代的毒性较小的治疗方式。探讨了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内的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陈璐[3](2017)在《基于二代测序分析揭示肝癌起源与转移的新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增加的几种少数实体瘤之一,是肿瘤相关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肝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其具有很强的表型和分子异质性。肝内转移及微卫星病灶的形成是肝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形式,肝内血窦、小胆管分布密集为肝癌的肝内播散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代谢器官,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已经明确证实的肝内干细胞、星状细胞、成熟的肝细胞以及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参与肝脏的损伤修复,协同肝组织的再生,理论上每一群可再生的细胞都有可能在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发生错配,形成肝癌的最初起源,这造成了肝癌起源的多重可能。起源的复杂性进一步导致了肝癌内部的异质性,具有异质性的肿瘤细胞之间以及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错综复杂,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对肝癌的临床治疗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混合型肝癌作为肝癌的一种特有类型,以发病人群低、肿瘤恶性度高、成分构成复杂为其主要特征,受限于现有的临床诊断的方式与病理学诊断指标,对这种类型肝癌的临床诊疗就变得更加困难。基于肝癌的研究现状,本课题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肝癌研究领域的突破,旨在通过临床-基础-临床间的相互转化,为肝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借助对肿瘤细胞间物质及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外泌体的相关研究,揭示肝癌内部不同肿瘤细胞之间交互作用的新机制;利用基因组及外显子测序分析在单细胞水平对肝癌的起源进行探究,确定肿瘤干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肿瘤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希望通过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寻找到辅助肝癌临床评估的新指标;通过基因组和外显子组的数据分析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肝癌的临床亚型——混合型肝癌的高频突变基因及特异性驱动基因进行揭示,为临床诊疗提供潜在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和结果研究方法1.超速离心法制备纯化肿瘤细胞外泌体,并通过电镜扫描、外泌体染色、蛋白定量分析及mi RNA定量分析,对肝癌细胞外泌体进行多重表征。2.通过肝癌细胞外泌体与正常肝细胞共培养,利用RT-PCR对调控DNA损伤修复的84个关键酶活性进行检测,明确肝癌细胞外泌体对正常受体细胞DNA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3.利用划痕实验、趋化实验、侵袭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探究肝癌细胞相关外泌体对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调控作用。4.构建经放疗致死剂量照射后进行异体骨髓移植的小鼠模型,并在建立此模型的基础上诱导小鼠原发肝癌的产生,探究肝癌的起源。5.利用流式分选技术对新鲜肝癌组织样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及非干肿瘤细胞进行分离,体外验证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同时利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肿瘤干细胞及非干肿瘤细胞的基因拷贝变异,绘制肿瘤进化模型,探讨肝癌干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通过对比不同临床特点肝癌患者(初发肝癌和复发肝癌)的肿瘤进化模型,探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复发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恶性程度肝癌患者(有血管侵犯和无血管侵犯)的基因拷贝变异程度的差异,探讨肝癌基因拷贝变异程度对肝癌恶性程度的评价作用。7.通过对混合型肝癌临床新鲜冰冻样本的全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分析其拷贝数变异及单核苷酸变异,进而探究混合型肝癌的高频突变基因及特异性突变基因,辅助混合型肝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8.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单细胞突变验证,揭示混合型肝癌的肿瘤异质性,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克隆起源。结果1.Rab27a可以调控肝癌细胞外泌体的分泌,其表达强度与肝癌患者的肝硬化程度、血清AFP水平以及血管侵犯呈正相关。2.肝癌细胞相关外泌体可以影响正常肝细胞的DNA损伤修复,使得正常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3.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促进受体肿瘤细胞的体外运动、趋化、侵袭以及克隆形成能力;体内研究结果证实肝癌细胞相关外泌体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肝内播散和肝外转移,与肝癌的术后复发密切相关。4.经放疗致死剂量照射并进行异体骨髓移植的小鼠原发肝癌模型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肝脏损伤后的修复,并作为肝癌重要的克隆起源参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5.单细胞全基因组基因拷贝变异分析结果揭示肝癌干细胞贯穿肝癌发生发展的始终并与肝癌的术后复发密切相关。6.肝癌组织内部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从单细胞水平揭示肝癌的基因拷贝变异的复杂性可能有助于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7.TP53在混合型肝癌患者中的突变频率显着高于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型肝癌,可作为辅助混合型肝癌诊断的潜在指标之一。8.混合型肝癌存在特有的高频突变基因,包括FSIP2,PKHD1L1,SVEP1,LRP1B,这是在以往肝癌测序相关研究中从未被报道的,对这些高频基因进行深入的揭示可能有助于了解混合型肝癌的发生并可作为潜在的临床诊断指标或治疗靶点。9.单细胞水平对混合型肝癌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及单核苷酸变异验证揭示了混合型肝癌内部的异质性以及具有肝细胞表型的肿瘤细胞和具有胆管细胞表型的肿瘤细胞具有相同的起源。结论1.Rab27a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肝硬化程度及血管侵犯的潜在指标;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一方面会促进其发生EMT,进而增强其迁移、侵袭的能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受体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进程,进而促进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还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肝内转移及肝外播散。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损伤的情况下会进入肝脏参与肝修复和再生,并在一定环境下可作为肝癌的起源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全程;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肝脏的损伤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基于本研究所建立的小鼠模型所得到的结论)。3.肝癌干细胞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肝癌复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肝癌内部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不同的干细胞亚群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功能;肝癌细胞拷贝数变异的复杂程度可作为预测肝癌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4.混合型肝癌较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型肝癌具有更高的TP53突变频率;混合型肝癌具有不同于其余两种肝癌亚型的特异性突变基因:FSIP2,PKHD1L1,SVEP1,LRP1B;混合型肝癌中向肝细胞分化和向胆管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具有相同的起源,而不是在发育成熟以后各自发生致癌转化后产生的。
仲媛[4](2020)在《FTY720通过PP2A/AMPK信号通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和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肿瘤,克隆性浆细胞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两者在体内的累积造成机体一系列相关症状和体征。目前,多发性骨髓瘤已经发展成为继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后的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芬戈莫德(FTY720)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因其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已经在2010年批准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一线药物。后续研究发现FTY720除了免疫抑制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在很多肿瘤细胞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FTY720可使其增殖受抑制。我们既往发现FTY720可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但是,FTY720诱导自噬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而且FTY720引起的MM细胞死亡率不能仅仅以现有的死亡方式凋亡和自噬来解释,我们推测还存在其它的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是新提出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很多研究报道其介导肿瘤的增殖,迁移,转移,耐药等过程。很多研究发现,铁死亡发生时常伴肿瘤细胞的增殖受抑制,因此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有报道显示,铁死亡与自噬密切相关,自噬发生时可伴铁死亡的发生。本文旨在探究FTY720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自噬的机制,同时将FTY720和铁死亡联系在一起,探究FTY720是否和铁死亡存在关联并进一步探究作用于铁死亡和自噬的机制以及铁死亡和自噬的相关关系,为FTY720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25例人骨髓细胞样本以及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和RPMI8226进行相关试验,其中含12例正常骨髓移植捐赠者样本,13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样本。1、探究FTY720诱导自噬的作用机制。应用qRT-PCR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正常骨髓移植捐赠者样本中eEF2K mRNA的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P2A/AMPK/eEF2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的变化;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p62和LC3B的表达变化。2、探究FTY720是否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的变化,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Fe2+的变化,线粒体形态的变化;应用两种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和deferoxamine mesylate(DFOM)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的变化;应用qRT-PCR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正常骨髓移植捐赠者样本中GPX4和SLC7A11的表达变化;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应用qRT-PCR检测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GPX4和SLC7A11的表达变化;FTY720以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处理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检测GPX4和SLC7A11的表达变化。3、探究FTY720诱导的铁死亡和自噬的相互关系。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蛋白GPX4和SLC7A11的表达变化;应用铁死亡抑制剂和自噬抑制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对自噬蛋白p62和LC3B的影响和对铁死亡蛋白GPX4和SLC7A11的影响。结果: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中eEF2K mRNA表达与正常骨髓移植捐赠者细胞比较明显升高;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p-PP2Ac(Tyr307),p-AMPKɑ(Thr172)and p-eEF2随浓度升高表达降低,其总蛋白无明显变化;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果显示FTY720组细胞生存率低于对照组,FTY720与PP2A抑制剂合用组及与AMPK促进剂合用组细胞生存率高于FTY720组,低于对照组,单独PP2A抑制剂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单独AMPK促进剂组与对照组比较生存率略升高。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果显示FTY720组与对照组比较p62表达降低,LC3Ⅱ/Ⅰ表达升高,FTY720与PP2A抑制剂合用组及与AMPK促进剂合用组p62表达升高,LC3Ⅱ/Ⅰ表达降低,与FTY720组相比。2、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活性氧增加,Fe2+增加,线粒体缩小,线粒体嵴和线粒体双层膜被破坏。应用Fer-1与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FTY720组细胞生存率低于对照组,FTY720与Fer-1合用组细胞生存率高于单独FTY720组,低于对照组,单独Fer-1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DFOM处理细胞后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GPX4和SLC7A11表达与正常骨髓移植捐赠者细胞比较明显身高。FTY720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GPX4和SLC7A11表达降低;FTY720以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GPX4和SLC7A11随浓度增加表达降低,随时间增长,表达降低。3、应用PP2A抑制剂和AMPK促进剂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果显示FTY720组与对照组比较GPX4和SLC7A11表达降低,FTY720与PP2A抑制剂合用组及与AMPK促进剂GPX4和SLC7A11表达升高,与FTY720组相比。应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果显示FTY720组p62表达降低,LC3Ⅱ/Ⅰ表达升高,FTY720与Fer-1合用组与单独FTY720组比较p62表达身高,LC3Ⅱ/Ⅰ表达降低。应用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1(Baf-A1)与FTY720合用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果显示FTY720组GPX4和SLC7A11表达降低,FTY720组与Baf-A1合用组与单独FTY720组比较,GPX4和SLC7A11表达升高。结论:1、FTY720通过PP2A/AMPK通路调节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自噬的发生。2、FTY720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3、PP2A/AMPK通路介导FTY720诱导的铁死亡,FTY720诱导的铁死亡和自噬相互促进。
黄洁[5](2019)在《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超细支气管镜、支气管内超声系统、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及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OSE),即四加技术的支持下,评价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ROLTIC)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HM)并发肺部病灶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2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期间或移植后出现肺部病灶的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的诊疗过程,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组织病理和刷检特殊染色、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细胞分类计数、微生物培养及离心沉渣镜检、ROLTIC判读和治疗转归得出最终临床诊断。聚类分析是将ROLTIC印片判读出的结果按照细胞成分、数量及其背景聚类,分为八类,依次为化脓性感染、非化脓性感染、肉芽肿性炎症、机化和纤维化、恶性肺侵犯、免疫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其他或不确定。将同一名患者的ROLTIC聚类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相比较,评价经支气管镜行ROLTIC的诊断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中,均按照虚拟支气管镜导航和支气管内超声定位后行经支气管镜活检及刷检、ROLTIC印片及肺泡灌洗检查。所有检查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操作,无一例出现气胸、大咯血等并发症。经过病例随访,评估术后病理、微生物学结果回报、ROLTIC聚类分析和治疗转归,20例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肺感染11例,其中包括1例卡氏肺孢子虫病,肺感染合并机化性肺炎3例,机化性肺炎2例(其中包含放射性肺炎1例),肺结核1例(肉芽肿性炎症)、恶性肺侵犯1例、其他或不确定2例。20例患者ROLTIC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化脓性感染5例,非化脓性感染1例,肉芽肿性炎症1例、机化和纤维化8例、恶性肺侵犯1例、免疫性炎症反应1例、慢性炎症1例,以及其他或不确定2例。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ROLTIC聚类分析诊断率75%,敏感性72.22%,特异性100%。结论 联合采用超细支气管镜、虚拟电子导航系统、支气管内超声等高新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获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病灶时介入性标本。基于ROSE的功能,将介入手段取得的肺组织制成细胞学印片行快速染色并判读。我们的研究首次将ROLTIC聚类分析技术引入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肺部病灶的诊断中,ROLTIC技术可实时指导术者取材的方式,以获取具有诊断价值的标本,并基于ROLTIC聚类,分析所判读的细胞病理以缩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先导作用,与最终临床诊断相互印证,判断了诊断的精确度,获得了可喜的结果,诊断率为75%,并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低。故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期间或移植后肺部病灶评估,尤其是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方面,具较大临床价值。
芦婷[6](2020)在《单细胞测序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主要的诊断标准依赖于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尚没有标志性的分子学诊断依据,因而常不容易与其他髓系白血病鉴别。我们详细描述了2例考虑为BPDCN的病例,均存在难以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5)鉴别的问题,通过对其中一例确诊BPDCN病例、一例AML-M5和一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BPDCN与AML-M5两者在基因表达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类型,通过差异基因对比,AREG、C12orf75、RASD1、PLD4、PMAIP1、CD1E等基因在BPDCN中具有独特的表达优势;通过对BPDCN的骨髓标本单独分析显示在同一BPDCN骨髓标本中确实存在发育水平不同的原始细胞群落,我们发现疾病相关细胞群(细胞群1、2、3、4)发育较原始,其中细胞群3为类增殖细胞群,细胞群1、2、4不同程度表达B细胞、树突状细胞(DC)标记基因,例如C12orf75、AREG、CD1C和FCER1A,认为属于BPDCN原始细胞不同的亚克隆。我们的研究表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BPDCN的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BPDCN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原始细胞实际上具有从原始到相对成熟不同水平的亚克隆,特异性表达DC和B细胞相关标记基因。对BPDCN标本进行单细胞测序的进一步研究可能阐明BPDCN的特异性标记,以更好地了解这种罕见疾病。
李霞[7](2019)在《PARP-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抑制剂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组由获得性和偶然的遗传性基因改变引起的高度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约占70%。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AML的预后有了显着改善。然而,五年生存率仍只有10%-30%。目前,AM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对于难治复发的病人及老年病人的治疗方案仍需不断探索改进。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尚不完全清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是DNA损伤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基因之一。据报道PARP-1在AML中高表达,而DNA损伤修复的另外一个重要基因BRCA1在AML中低表达。当治疗药物造成白血病细胞DNA损伤时,修复功能的丧失会导致基因组改变的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PARP-1抑制剂可能成为AML治疗的一种极具潜力且有效的药物。目的通过收集健康人及AML病人骨髓标本,利用q-PCR检测PARP-1 mRNA的表达量,根据PARP-1的表达,分析PARP-1表达和临床预后的关系,验证PARP-1在AML中的异常表达及其表达对AML的预后影响。探究PARP-1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对AML细胞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效应,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索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体内实验证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此外,还初步探索了 PARP-1抑制剂BMN673联合HHT对FLT3-ITD突变的AML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收集AML病人及健康人骨髓血,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RNA检测PARP-1 mRNA表达。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疾病诊断时间,性别,年龄,初发时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类型,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生存时间等资料,根据PARP-1的表达水平,将病人分组,使用Kaplan-Meier方法和对数秩检验绘制并比较生存时间曲线。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识别调整混杂因素后的独立结果预测因子。2.将PARP-1抑制剂BMN673及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单独及联合作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及原代病人细胞,检测生长抑制作用,计算联合指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凋亡及周期阻滞作用。收集单药及联合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并用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验证药物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周期相关蛋白及DNA损伤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改变。3.BMN673联合NL101对AML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将MV4-11-luc或MOLM-13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NSG小鼠诱导AML发生。通过荧光成像仪检测小鼠体内肿瘤负荷,并在小鼠发病后分别给予安慰剂、BMN673、NL101和BMN6731联合NL101治疗。每周通过荧光成像检测小鼠体内肿瘤负荷,每3天记录小鼠体重。待小鼠双下肢瘫痪时处死小鼠,收集骨髓血细胞检测human-CD45的表达,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HE染色检测小鼠脾脏肿瘤细胞浸润程度。4.BMN673与HHT单独及联合作用于FLT3-ITD突变与非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及AML患者原代细胞,检测生长抑制作用,计算联合指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凋亡作用。收集单药及联合用药作用后的细胞,并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验证药物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DNA损伤相关通路、FLT3激酶相关蛋白的改变。结果1.339例正常核型AML(CN-AML)病人及AML细胞系的PARP-1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RP-1高表达的病人的总生存时间(OS)及无事件生存时间(EFS)短于低表达病人(中位生存时间OS:646 vs 374;EFS:425 vs 240,天)。PARP-1高表达是AM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OS:1.949(1.384,2.745),P<0.001;EFS:1.822(1.323,2.509),P<0.001)。2.PARP-1高表达组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7.00×109/L[3.60×109-87.20×109]vs 9.65×109/L[2.42×109-38.60×109],P=0.008)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72.00%[51.50-85.00]vs 63.00%[37.00-78.38],P=0.003)高于低表达组,PARP-1高表达组病人的FLT3-ITD突变频率(28.2%vs 17.3%,P=0.031)高于低表达组。3.PARP-1抑制剂BMN673联合NL101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联合组相比于单药明显将AML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上调CDK抑制蛋白P21,G2/M周期检测点蛋白CyclinB1、p-CDC2的表达。联合组明显增加AML细胞凋亡,上调凋亡信号蛋白Cleaved Caspase3以及Cleaved PARP-1的表达。4.BMN673联合NL101明显增加白血病细胞的γ-H2AX的表达,上调DNA损伤通路信号蛋白p-ATM、p-CHK1和p-CHK2,并抑制DNA修复蛋白poly-ADP(PAR)及 RAD51 的表达。5.BMN673联合NL101相比于单药能明显降低白血病小鼠的体内白血病细胞的负荷,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降低小鼠骨髓hCD45,减少小鼠脾脏的白血病细胞的浸润。6.BMN673联合HHT能协同抑制FLT3-ITD突变的AML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增加DNA损伤,抑制FLT3及p-FLT3激酶。结论本研究中,我们发现PARP-1基因在CN-AML中高表达,PARP-1高表达的病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FLT3-ITD突变频率更高。高表达组病人的OS和EFS明显短于低表达组。PARP-1高表达是CN-AM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PARP-1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能协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促进AML细胞的DNA损伤,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增加白血病细胞凋亡。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AML小鼠的体内肿瘤负荷,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此外,我们还发现BMN673联合HHT能协同抑制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郭飘[8](2019)在《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骨髓源细胞在肝癌起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位居全球癌症相关致死疾病的第三位。现有的诊疗手段并不能有效地改善HCC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希望追根溯源,探寻启动HCC发生的细胞类型,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参与肝脏实质重塑的成熟肝细胞以及肝干/祖细胞均可以是HCC的起源细胞。骨髓来源的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也被证实能够进入受损肝脏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已有报道称BMDCs参与胃癌、皮肤癌、肺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但其在HCC起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以下研究内容探讨BMDCs在HCC起源中的作用,从单细胞水平揭示HCC的发生及演变进程,为临床上HCC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构建经致死剂量照射和同种异体GFP+骨髓移植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分离获取肿瘤组织单细胞,分析其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alteration,CNA)模式,明确肝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来源;基于CNAs构建系统发生树,探究HCC的进化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评估DEN诱导形成的小鼠HCC和人HCC的相似性,为实现HCC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同种异体全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通过鼠尾静脉将GFP转基因雄性C57BL/6小鼠的全部骨髓细胞移植入经致死剂量照射去除本身骨髓细胞的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体内,在此基础上使用DEN诱导小鼠肝癌的形成。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肝脏所成肿瘤的性质。2.冰冻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肝脏肿瘤组织中GFP和HCC特异性标志物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 3,GPC3)的表达情况。3.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镜下挑选单细胞,使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构建DNA文库,进行低深度(0.3×)的全基因组测序。4.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检测单细胞的CNA模式,构建CNA事件矩阵,并以此为基础,绘制系统发生树。5.利用巢式PCR技术对肿瘤细胞基因组中的GFP序列进行验证。6.构建去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骨髓(CD45+骨髓细胞)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DEN诱导小鼠肝癌的形成,从单细胞水平探讨BM-MSCs对HCC发生的影响。7.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磁珠富集CD45+骨髓细胞的特异性。8.构建同种异性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利用免疫荧光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CC细胞的性染色体构成,进一步验证HCC细胞的来源。9.根据绘制的六只测序小鼠的肝癌系统发生树,探讨HCC细胞CNAs的进化模式。10.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多只小鼠共享的CNA区域内寻找和人HCC突变基因相对应的同源基因,分析该模型形成的小鼠HCC和人HCC的相似性。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同种异体全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组织病理学检测证实肝脏所成肿瘤为HCC。2.冰冻组织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肝癌组织中部分肿瘤细胞存在GPC3和GFP的共定位,初步提示BMDCs参与HCC的发生。3.单细胞CNA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存在GFP+和GFP-的肿瘤细胞。4.GFP+和GFP-的肿瘤细胞共享部分CNA区域,提示这些细胞很可能是同一起源,即均来自于骨髓;不同的肿瘤细胞也具有一些各自独特的CNAs,说明肿瘤细胞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5.巢式PCR结果证实GFP+和GFP-的肿瘤细胞基因组里均存在GFP序列,进一步说明BMDCs是小鼠HCC的主要起源。6.成功构建了去除BM-MSCs的骨髓(CD45+骨髓细胞)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结果显示CD45+骨髓移植组小鼠的成瘤率明显降低,说明BM-MSCs对HCC的发生十分重要。7.CD45+骨髓移植组小鼠的肝癌组织中仍存在GFP+和GFP-的肿瘤细胞,单细胞CNA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群细胞具有高度相似的CNA模式,巢式PCR也证实它们的基因组里均包含GFP序列。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CD45+的供体骨髓中混有少量CD45-的骨髓细胞,提示可能是未被完全去除的BM-MSCs启动了HCC的发生。测序结果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BM-MSCs可能不是参与HCC起源的唯一骨髓细胞亚群。8.成功构建了同种异性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通过检测GPC3+细胞即HCC细胞的性染色体情况,发现HCC细胞均来自于供体骨髓,并未发生供体骨髓细胞和HCC细胞的稳定融合,说明在本小鼠肝癌模型中,BMDCs直接参与HCC的起源。9.在本小鼠肝癌模型中,肿瘤细胞CNAs的进化模式并非单一,而是同时存在间断进化和渐进进化这两种模式。1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多只小鼠共享的CNA区域内存在与人HCC突变基因相对应的同源基因,体现出本实验模型所形成的小鼠HCC和人HCC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结论本课题成功构建了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通过分析肝癌单细胞的CNA模式,发现BMDCs是HCC的主要起源细胞。我们推测化学致癌物DEN引起的肝损伤会募集BMDCs入肝,BMDCs通过转分化为肝细胞参与肝脏再生。长期暴露在这种化学致癌环境中,这些细胞更容易转变为肿瘤细胞而启动HCC的发生。在本研究模型中,BM-MSCs这一骨髓细胞亚群对HCC的发生十分重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小鼠肝癌模型中,渐进式和间断式的CNA进化模式同时存在;本实验模型里的小鼠HCC和人HCC具有一定的相似性。BMDCs是HCC起源细胞的发现会加深人们对HCC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新的治疗靶点或治疗手段的产生。
刘贝贝[9](2019)在《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典型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分析》文中认为肿瘤免疫治疗是激发或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恢复与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监测和杀瘤功能。其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杀灭患者术后和放化疗后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是防止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和中晚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的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过继细胞疗法,其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已有两款靶向CD19的CAR-T细胞产品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是选择理想的肿瘤抗原靶标,即该抗原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而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从而在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避免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遭受攻击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表面常稳定表达CD19分子,这为免疫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肿瘤抗原靶点。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淋巴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是淋巴组织内原有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瘤。虽然一些上市的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大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仍然有20-30%的复发、难治型的患者出现耐药,进而复发,并且完全缓解率低。据有关文献报道,复发性非霍奇金瘤的总体缓解率不到20%,且患者生存期短。因此,亟待寻找新的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的恶性淋巴瘤。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单位进行的临床研究抗CD19 CAR-T细胞治疗胃淋巴瘤典型病例进行报告并对目前关于CAR-T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该患者为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接受抗CD19 CAR-T细胞回输,长期随访显示患者CR长达25.8个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为发热,轻度畏寒、寒战、头痛,低球蛋白血症等,上述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有效缓解。目前国内外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潘莹[10](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二、骨髓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PD-L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D-L1在AML中的表达及对临床预后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应用GEPIA网站分析AML患者中PD-L1基因表达水平及与生存之间的关系 |
3.2 应用GEPIA网站对AML患者中PD-L1基因与糖酵解相关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 |
3.3 应用GEPIA网站对AML患者中PD-L1基因与HIF-1α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 |
3.4 PD-L1在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
3.5 糖酵解相关基因和HIF-1α基因在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 |
3.6 PD-L1基因与糖酵解相关基因相关性分析 |
3.7 PD-L1基因与HIF-1α基因相关性分析 |
3.8 PD-L1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3.9 PD-L1表达与AML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PD-L1在体内及体外对AML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检测AML细胞株内PD-L1的mRNA及蛋白表达 |
3.2 过表达及干扰PD-L1基因细胞株的构建 |
3.3 过表达PD-L1基因Molm-13细胞株的鉴定 |
3.4 干扰PD-L1基因THP1细胞株的鉴定 |
3.5 免疫荧光观察过表达和干扰PD-L1在AML细胞中情况 |
3.6 PD-L1对AML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PD-L1对AML细胞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检测PD-L1在AML细胞中的作用 |
3.2 筛查CD34+细胞和AML各细胞系中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 |
3.3 PD-L1的表达变化对AML细胞糖酵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
3.4 PD-L1的表达变化对AML细胞糖酵解的影响 |
3.5 PD-L1的表达变化对AKT/mTOR/HIF-1α通路的影响 |
3.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IF-1α对HK2、LDHA的靶向调控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重编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造血干细胞移植 |
2 嵌合抗原受体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 细胞治疗 |
3 自然杀伤细胞治疗 |
(3)基于二代测序分析揭示肝癌起源与转移的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肝癌细胞相关外泌体在肝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肝癌细胞系、实验动物及肝癌患者临床样本 |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1.4 主要引物序列 |
1.1.5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外泌体的分离和制备 |
1.2.2 Rab27a在肝细胞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1.2.3 肝癌临床样本中Rab27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1.2.4 内源性抑制Rab27a的表达对肝癌细胞MHCC97H迁移侵袭能力的调控作用 |
1.2.5 MHCC97H肝癌细胞外泌体对HLE肝癌细胞趋化侵袭能力的调控作用 |
1.2.6 肝癌细胞通过外泌体的摄取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实现促侵袭效应 |
1.2.7 MHCC97H肝癌细胞外泌体可以调控AML-12 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过程 |
1.2.8 Rab27a降表达促进MHCC97H肝癌细胞在小鼠体内发生肝内播散及肺转移 |
1.2.9 MHCC97H肝癌细胞外泌体促进小鼠肝脏原位肿瘤的术后复发 |
1.2.10 肝癌细胞外泌体可以直接诱导正常小鼠肝脏产生肿瘤 |
1.3 讨论 |
1.3.1 Rab27a调控肝癌exosomes的分泌 |
1.3.2 肝癌细胞相关exosomes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转化 |
1.3.3 肝癌细胞相关exosomes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1.3.4 肝癌细胞相关exosomes可以调控正常肝细胞的DNA损伤修复 |
1.4 小结 |
二、单细胞测序揭示肝癌的不同起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主要引物序列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骨髓移植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建立 |
2.2.2 冰冻组织免疫荧光验证肝癌的骨髓起源 |
2.2.3 小鼠肝脏原位肿瘤单细胞分离 |
2.2.4 MALBAC单细胞扩增质检与全基因组文库质检 |
2.2.5 小鼠肝脏肿瘤单细胞基因拷贝数变化揭示小鼠肝癌的起源与进化过程 |
2.2.6 小鼠肝癌细胞基因拷贝数的变化模式具有异质性 |
2.2.7 小鼠单细胞CNAs揭示肝癌细胞的进化过程 |
2.2.8 基于单细胞CNAs绘制小鼠肝癌模型的Humming distance |
2.2.9 去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B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 |
2.3.2 多重刺激因子诱发骨髓释放BMSCs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
2.3.3 BMSCs是多种实体肿瘤的最初起源 |
2.4 小结 |
三、肝癌干细胞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揭示肝癌的进化过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肝癌患者临床样本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3.1.4 主要引物序列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应用干细胞标记物CD44和CD90对肝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进行分群富集 |
3.2.2 肝癌组织中的CD44+CD90+细胞群具有体外成球能力 |
3.2.3 肝癌组织中的CD44+CD90+细胞群具有体外分化能力 |
3.2.4 CNAs揭示CD44+CD90+肿瘤干细胞在小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3.2.5 CNAs揭示CD44+CD90+肿瘤干细胞在肝癌复发过程中的作用 |
3.2.6 肿瘤单细胞CNAs揭示肝癌患者异质性 |
3.2.7 肝癌细胞CNAs的复杂程度可作为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 |
3.3 讨论 |
3.3.1 肝癌干细胞标记物的选择 |
3.3.2 肝癌干细胞贯穿肝癌发生发展并造成了肝癌的异质性 |
3.3.3 肝癌患者的单细胞CNAs可作为预测其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 |
3.4 小结 |
四、混合型肝癌的基因组学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临床样本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cHCC-ICC患者的临床分类 |
4.2.2 不同类型cHCC-ICC肿瘤样本的研究方案 |
4.2.3 外显子测序结果揭示cHCC-ICC的高频突变基因 |
4.2.4 基于测序所得高频突变基因绘制信号通路富集图 |
4.2.5 通过对23例cHCC-ICC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分析 |
4.2.6 单细胞CNAs揭示cHCC-ICC的肿瘤内部异质性 |
4.2.7 单细胞PCR突变验证揭示cHCC-ICC肿瘤的单克隆起源 |
4.3 讨论 |
4.3.1 cHCC-ICC的研究背景 |
4.3.2 cHCC-ICC的流行病学特征 |
4.3.3 cHCC-ICC的遗传学和分子特征研究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FTY720通过PP2A/AMPK信号通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和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FTY720诱导MM细胞发生自噬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人原代细胞和MM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溶液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样本原代细胞的提取,分离和保存 |
2.2.2 细胞培养 |
2.2.3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2.2.4 qRT-PCR检测 |
2.2.5 Western Blot |
2.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FTY720对PP2A/AMPK/eEF2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
3.2 PP2A抑制剂LB-100 和和AMPK促进剂AICAR对 FTY720 诱导的MM细胞死亡的影响 |
3.3 PP2A/AMPK通路对FTY720 诱导的自噬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FTY720诱导MM细胞发生铁死亡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人原代细胞和MM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溶液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2.2.2 活性氧检测 |
2.2.3 Fe~(2+)检测 |
2.2.4 透射电镜检测 |
2.2.5 qRT-PCR检测 |
2.2.6 Western Blot |
2.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FTY720对铁死亡相关特征性变化的影响 |
3.2 铁死亡抑制剂对FTY720诱导的MM细胞死亡的影响 |
3.3 FTY720 对铁死亡调节因子GPX4和SLC7A11 的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FTY720诱导MM细胞发生铁死亡的调节机制以及铁死亡和自噬相互关系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MM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溶液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Western Blot |
2.2.2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P2A/AMPK信号通路对FTY720 诱导的铁死亡的影响 |
3.2 Fer-1和Baf-A1 分别对自噬蛋白和铁死亡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概念图 |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入组患者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
1.2 研究方法 |
1.2.1 支气管镜镜前会诊评估及临床数据记录 |
1.2.2 主要仪器、材料试剂 |
1.2.3 技术支持 |
1.2.4 术前准备 |
1.2.5 术中操作 |
1.2.6 ROLTIC的方式聚类结果判读 |
1.2.7 组织病理标本制备及HE染色判读 |
1.2.8 肺泡灌洗液标本制备及判读 |
1.2.9 病例追踪及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患者特点 |
2.2 术中情况 |
2.3 术后诊断、治疗及转归 |
2.4 ROTIC聚类判读是实时有效 |
3 讨论 |
3.1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时应早期鉴别病因 |
3.2 诊断性介入肺脏病学的应用 |
3.3 印片细胞学在疾病中的应用 |
3.4 ROLTIC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的诊断价值 |
3.5 研究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概论及诊疗期间介入肺脏病学对肺部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单细胞测序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病例摘要 |
2.1 病情信息 |
2.2 治疗和预后 |
3 单细胞测序研究 |
3.1 单细胞测序及分析流程 |
3.2 BPDCN、AML-M5 和正常对照的细胞群落差异 |
3.3 BPDCN和 AML-M5 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分析 |
3.4 BPDCN和正常对照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分析 |
3.5 BPDCN亚克隆探索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PARP-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抑制剂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PARP-1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预后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1.2.3 主要实验试剂 |
1.2.4 实验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荧光定量PCR检测AML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中的PARP-1,BRCA1的相对表达量 |
1.3.2 PARP-1、BRCA1表达水平和AML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 |
1.3.3 AML细胞系、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PARP-1蛋白表达水平 |
1.3.4 不同PARP-1表达水平组的AM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1.3.5 PARP-1表达水平对AML患者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PARP-1抑制剂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相关主要试剂及配制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一线化疗药物阿糖胞苷或柔红霉素对AML的抑制作用 |
2.3.2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或者Bendamustine对AML的抑制作用 |
2.3.3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对AML的抑制作用 |
2.3.4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将AML细胞阻滞在G2/M期 |
2.3.5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明显增加AML凋亡 |
2.3.6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增加AML细胞的DNA损伤并抑制DNA修复 |
2.3.7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影响AML细胞组蛋白的乙酰化 |
2.3.8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SAHA-bendamustine化合物NL101的体内实验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PARP-1抑制剂与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对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相关主要试剂及配制 |
3.2.4 实验方法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对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协同抑制作用 |
3.3.2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HHT明显增加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凋亡 |
3.3.3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HHT明显增加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DNA损伤 |
3.3.4 PARP抑制剂BMN673联合HHT抑制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FLT3激酶活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骨髓源细胞在肝癌起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骨髓来源的细胞参与肝癌起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1.4 主要引物序列 |
1.1.5 主要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成功构建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 |
1.2.2 冰冻组织免疫荧光初步提示肝癌的骨髓起源 |
1.2.3 分离获取小鼠肝癌组织单细胞 |
1.2.4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质检和测序用DNA文库质检 |
1.2.5 小鼠肝癌单细胞的CNA模式 |
1.2.6 小鼠单细胞的CNA事件矩阵和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1.2.7 小鼠肝癌单细胞基因组中GFP序列的存在情况 |
1.3 讨论 |
1.3.1 BMDCs参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 |
1.3.2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进行肿瘤研究的必要性 |
1.4 小结 |
二、参与肝癌起源的骨髓细胞类型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主要引物序列 |
2.1.5 主要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去除BM-MSCs对小鼠肝癌成瘤率的影响 |
2.2.2 冰冻组织免疫荧光初步提示肝癌的骨髓起源 |
2.2.3 全骨髓移植组小鼠肝癌单细胞的CNA模式 |
2.2.4 全骨髓移植组小鼠单细胞的CNA事件矩阵和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2.2.5 全骨髓移植组小鼠肝癌单细胞基因组中GFP序列的存在情况 |
2.2.6 全骨髓移植组小鼠肝癌揭示HCC发生早期的CNA模式 |
2.2.7 CD45~+骨髓移植组小鼠肝癌单细胞的CNA模式 |
2.2.8 CD45~+骨髓移植组小鼠单细胞的CNA事件矩阵和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2.2.9 CD45~+骨髓移植组小鼠肝癌单细胞基因组中GFP序列的存在情况 |
2.2.10 流式细胞术分析CD45 磁珠富集的特异性 |
2.3 讨论 |
2.3.1 BM-MSCs在 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向作用 |
2.3.2 BM-MSCs在临床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骨髓来源的细胞参与肝癌起源的机制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3.1.4 主要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免疫荧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融合的可能性 |
3.2.2 小鼠肝癌单细胞CNAs揭示肝癌的进化模式 |
3.2.3 骨髓移植后DEN诱导形成的小鼠HCC和人HCC具有一定相似性 |
3.3 讨论 |
3.3.1 BMDCs相关细胞融合促进肿瘤进展 |
3.3.2 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的临床相关性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原发性肝癌起源细胞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典型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病例报告及临床研究简介 |
引言 |
第一章 病例报告 |
1.1 病史介绍 |
1.2 治疗经过 |
第二章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五章 临床研究简介 |
5.1 试验药物 |
5.2 适应症 |
5.3 研究目的 |
5.4 研究流程 |
5.5 研究设计类型 |
5.5.1 细胞剂量 |
5.5.2 试验设计方法 |
5.6 患者与方法 |
5.6.1 受试者选择 |
5.6.2 化疗预处理 |
5.6.3 细胞回输 |
5.6.4 不良反应的处理 |
5.6.5 统计学方法 |
5.6.6 疗效评价 |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治疗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CAR-T的应用原理 |
2.CAR-T的结构 |
3.CAR-T的发展历程 |
4.CAR-T的制备流程 |
5.CAR-T在实体瘤中靶向抗原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
6.CAR-T的机遇与挑战 |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证书 |
项目资金支持 |
(10)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
1.引言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骨髓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D-L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马平. 郑州大学, 2020(02)
- [2]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J]. 黄晓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7)
- [3]基于二代测序分析揭示肝癌起源与转移的新机制[D]. 陈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4]FTY720通过PP2A/AMPK信号通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和自噬的机制研究[D]. 仲媛.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5]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D]. 黄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单细胞测序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中应用的研究[D]. 芦婷. 浙江大学, 2020(02)
- [7]PARP-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抑制剂的作用研究[D]. 李霞. 浙江大学, 2019(03)
- [8]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骨髓源细胞在肝癌起源中的作用[D]. 郭飘.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典型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分析[D]. 刘贝贝. 深圳大学, 2019(09)
- [10]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