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果园绿肥──草木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妍[1](2021)在《主干型果园行间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绿肥作物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主要用作覆盖耕地和培肥地力的栽培植物。在我国耕地用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提高绿肥生产效率和减少农民管理投入成本对我国绿肥产业和林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果园绿肥播种是保证果园绿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果园绿肥播种作业工艺的选择及播种质量的好坏对绿肥作物生长和高效产出有着重要的影响。果园绿肥播种作业工艺是在结合大田条播机、旋耕机等多种机具、多次作业的基础上简化的一种播种作业工艺;绿肥混播技术是在绿肥单一撒播、条播播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绿肥播种技术。根据果园绿肥混播种植技术的农艺要求,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主干型果园行间应用的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开展了绿肥作业新工艺及播种性能试验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根据果园绿肥播种作业流程,针对现有人工、机械撒播、大田机械条播的播种方式及机械旋耕整地、人工撒播、机械旋耕覆土、人工镇压的播种作业时序,存在多次进园作业和作业效率较低等缺陷,简化出旋耕整地、混合条播、覆土镇压的果园绿肥播种一体化作业工艺。确定了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整体的设计思路。(2)根据整体设计思路分别对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的旋耕整地机构、混播排种机构和覆土镇压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建立的模型对旋耕粉碎机构中的刀尖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并对旋耕刀进行模态分析,分析了刀片排列和刀轴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再对悬挂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悬挂架的结构强度符合作业要求。(3)根据软件仿真设计,在保证各部件能够满足使用的条件下进行样机的设计制作,并进行机具性能试验和田间试验。通过性能试验和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机具平均旋耕深度110mm,耕深稳定性95%,播种平均深度31mm,碎土率85%,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3.5%,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3.5%,种子破碎率<1.5%,断条率2%,滑移率2.5%,机具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值和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通过田间试验,再次验证机具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时获得机具田间试验最优作业参数,并进行回归模型的预测和验证。
苏亚超[2](2021)在《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三西”是指甘肃河西、以甘肃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善这一地区“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面貌,甘肃省虽先后开展了“兴西济中”和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等一系列扶贫项目,但皆因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问题而后劲不足。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知悉这一情况后,批准了由甘肃省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针对“三西”连片贫困区域一同协商策划的扶贫项目,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依据“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的基本规划,各地在能源、林草、农业、水利、智力教育、移民、产业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政领导责任制,至1992年顺利完成了十年预期目标。因此,本文以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的发展进程着手,主要从背景、实施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成效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析。“三西”地区在二十世纪开展的这项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活动,在解决“三西”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时实现区域现代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
王得伟,王伟,弋晓康,李平,廖结安,何义川,张凤奎[3](2021)在《果园绿肥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绿色农业的高速发展,果园绿肥覆盖技术被普遍应用,果园绿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果园行间种植绿肥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施肥方式,不但可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抗旱保墒、提高果品质量。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对果园绿肥功能认知的缺乏和相关绿肥机械的欠缺,限制了果园绿肥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介绍了典型果园绿肥品种及其种植模式,总结了果园机械化管理的工艺流程和相关作业机械,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本文对果园绿肥机械化生产工艺和相关机械的合理选择有一定借鉴作用,对促进果园绿肥发展有积极意义。
尹嘉曦[4](2020)在《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绿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广绿肥种植与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农业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旨在从宏观视角上运用Citespace分析以绿肥为主题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明确当下绿肥研究趋势和热点,再从微观视角出发,选择广西绿肥产业作为具体实例,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五个方面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广西绿肥产业长效发展提出建议。1)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绿肥研究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一)国内外绿肥研究在发文量上趋势较相近,总体上都表现为波折上升的趋势;(二)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加拿大;(三)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LADHA JK、WEIDONG CAO、FRANCISCO BEZERRA NETO,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曹卫东、包兴国、邓铁金,其中中国作者曹卫东在国内外绿肥研究发文量中均处于前三。国内外各高产作者之间都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但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四)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分别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griculture&Agri-Food Canada)、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五)从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Web of Science中被引频次最多的一篇文献是《Biofumigation and Enhanced Biodegradation: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Soilborne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六)从关键词来看,国外绿肥研究高频关键词是“土壤”、“氮元素”、“产量”,因此其研究主要是围绕绿肥还田效应所展开的,而国内绿肥研究则更侧重于对绿肥品种的研究展开。2)运用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以及“机遇与政府”五个方面分析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从生产要素分析,广西的自然条件与耕地状况适宜绿肥生长,其区域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都对绿肥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广西绿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种植主体单一、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偏老龄化,且绿肥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在需求条件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青睐有利用绿肥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科研机构、绿色食品产业及旅游业都是广西绿肥产业发展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绿肥产业的发展应与这些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在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广西绿肥产业与周边省份贵州、湖南绿肥种植相比种植面积还相对较少,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机遇与政府方面,目前国家正积极探索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广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广西绿肥产业发展,对广西绿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通过上述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后,对广西绿肥产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绿肥种植队伍;二是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进多元经营主体;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五是积极探索“绿肥+”产业;六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潘秀雅,邸利,陈琳,张晶晶,唐瑜敏[5](2019)在《黄土高原城郊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以黄河流域措河示范区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河流域耤河示范区良好的水土保持治理环境为依托,分析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苹果种植园环境现状及区域农业景观结构,把农业景观设计理念引入到水土保持治理与农业生产当中;以果园观光旅游为特色,对天水市花牛镇苹果种植园进行了农业景观设计。与此同时,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以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景观规划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城郊优势,提出了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方案,将该农业园区分为入口管理服务区、商贸中心区、水土保持科教区、生态果园游乐体验区、登山览胜区、生态果园培育区及田园风光游览区七大区域。在充分挖掘城郊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打造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点,建立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农业生产+旅游发展"性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为维护水土保持农业的永续发展,实现当地生态、经济、文明的和谐发展及进一步推动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生产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薛乃雯[6](2018)在《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的短缺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我国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水资源的短缺和贫瘠的土壤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发展旱区农业,提高雨养地区的作物生产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并且能够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拟在旱地小麦收获后至下茬小麦播种前的半季(3个月)休闲期,(1)通过薄膜覆盖,探讨夏闲期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2)通过夏闲期不同的轮耕模式,探讨轮耕对夏闲期土壤水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3)通过夏闲期绿肥种植,探讨绿肥季及后作小麦季土壤水分、养分、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夏闲期小麦收获后利用山西省农科院研制的塑料薄膜对土壤进行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覆盖,试验为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两年的田间试验在黄土高原旱地开展,为了研究夏闲期不同的覆盖时间和覆盖面积对土壤蓄水量、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 6个处理:(1)早覆盖+全覆盖(早覆盖是指小麦收获后30天开始覆盖),(2)早覆盖+半覆盖,(3)早覆盖+不覆盖,(4)迟覆盖+全覆盖(迟覆盖是指小麦收获后60天开始覆盖),(5)迟覆盖+半覆盖,(6)迟覆盖+不覆盖。结果表明:早覆盖+全覆盖在两年的休闲期提高了降水储存效率,分别提高了 18.4%和17.8%。从小麦收获60天开始到小麦孕穗期,早覆盖+全覆盖增加了土壤蓄水量,比迟覆盖+不覆盖在两年分别提高了 13.8%和20.9%的土壤蓄水量。与迟覆盖+不覆盖相比,早复盖+全覆盖两年分别增加了每公顷的穗数达13.8%和20.9%。,早覆盖+全覆盖两年分别增加了籽粒产量达11.7%和17.4%。但是,与迟覆盖+不覆盖相比,早覆盖+全覆盖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的所有结果表明,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早覆盖+全覆盖是增加旱地小麦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夏闲期不同轮耕处理中,在8月12日,8月30和9月25日三个取样时期,当年进行深松或深翻的处理(L2,L3,L5,L6)比免耕(L1,L4)处理能够更好的蓄保降水,尤其是深松-深翻-深松(L5)。在三个取样时期,细菌群落在门水平的组成上,L4(深翻-深翻-免耕)和L5(深松-深翻-深松)的变形菌门比例较高,L1(免耕-免耕-免耕)和L4(深翻-深翻-免耕)的放线菌门比例较高。在多重比较中,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耕层土壤的多样性。在多重比较中,9月25日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显着高于8月12日和8月30日的丰富度;L1(免耕-免耕-免耕)和L4(深翻-深翻-免耕)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显着高于L5(深松-深翻-深松)和L6(深松-深松-深松)的丰富度。在细菌和真菌群落中,代表群落丰富度的指数(Chaol和ACE)与代表群落多样性的指数(Shannon和Simpson)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土壤水分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P=0.0247<0.05)。在绿肥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细菌和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表层和耕层不同轮作处理中的比例也不同。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在绿肥不同生育时期的轮作处理中有较高的趋势,但是与裸地(L6)相比差异不显着。在小麦各个时期的单株农艺性状上,裸地(L6)在各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基本最好。在小麦各生育期的群体动态方面,裸地(L6)在开花期的分蘖数有较高的趋势。在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绿肥处理普遍降低了地上部的干物质量平均达8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绿肥处理降低了大部分处理的叶片干物质量。夏闲期种植绿肥没有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反而降低了冬小麦的千粒重8.52%-13.62%,和产量9.04%-42.07%。绿肥种植提高了后茬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夏闲期种植绿肥作物,在小麦生育期间没有显着提高小麦叶片、茎秆、根以及成熟期籽粒的氮含量、磷含量和钾含量。夏闲期种植绿肥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在小麦播种前(即绿肥成熟期)裸地(L6)的土壤含水量为最高,L6的土壤含水量优势一直持续到了成熟期。夏闲期种植大豆对小麦生育期0-100 cm 土壤速效氮和全氮含量有提高的趋势;种植油菜对小麦生育期0-100cm土壤速效磷和全磷有提高的趋势;夏闲期轮作并翻压绿肥作物对小麦生育期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没有提高的趋势。在绿肥生长期间,在0-100 cm的五个土层中,油菜播量最大的处理(G3)的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含量高于裸地(L6);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在0-100cm的5个土层中,油菜全量还田的处理(R6)的磷酸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显着高于裸地(L6)。小麦开花期表层土壤的脲酶活性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总之,夏闲期种植并翻压绿肥有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趋势,但是由于显着减少了小麦播种前的土壤含水量,从而减少了千粒重和产量。
王文明[7](2017)在《化肥减量增效的有效途径——绿肥压青》文中提出绿肥是来源极为丰富、养分含量最全面的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压青是生态农业的精华,翻压绿肥可以补充土壤中作物带走的营养元素,平衡土壤养分,替代部分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对减轻作物连作障碍效果明显。
李忠义,张静静,蒙炎成,唐红琴,韦彩会,俞月凤,何铁光[8](2017)在《绿肥还田腐解特征及培肥地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绿肥作为一种生物肥源,有改土培肥、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介绍了我国主要省份的绿肥种质资源,着重阐述绿肥作物翻压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还田后对土壤地力和后茬作物的影响,以期为绿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骆凯[9](2017)在《低香豆素草木樨遗传选育、种子扩繁及转录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木樨(Melilot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豆科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抗旱、抗寒、耐贫瘠能力。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和白花草木樨(M.albus)是该属最常见的栽培种,具有优良的饲用潜质。但目前国内的草木樨品种含有较高香豆素,严重影响了其饲用价值。鉴于此,本研究以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为材料,在系统评价草木樨种质引种适应性和香豆素含量基础上,研究了F1代半同胞家系关键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分析了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了种植株距和磷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低香豆素草木樨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支持,也为更好了解香豆素生物合成机理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甘肃省榆中对国内外引进的101份草木樨种质的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有95份种质可成功建植,株高、干重、叶茎比、香豆素含量、白粉病抗性和生长习性在种质间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变异(P<0.05)。进一步分析19份优异二年生种质的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结果表明,株高、干重、灰分、香豆素含量变异较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19份种质分成5类。2.在甘肃榆中和临泽两地对两种草木樨F1代半同胞家系进行了干重等产量相关性状以及香豆素含量的测定和数量遗传分析。用基于REML的混合线性模型拟合的数据计算所测性状的遗传方差组分,所测性状都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变异(P<0.05),其中,干重、株高、分枝数、茎粗和春季活力等性状受到显着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影响(P<0.05)。进一步通过模式分析(pattern analysis)分别获得高产、低香豆素黄花草木樨11份和白花草木樨8份。使用Smith-Hazel选择指数对后代的干重、株高、分枝数和叶面积(在本研究中代替香豆素)预测显示,上述4个性状的在一个选择周期获得的预期遗传增益率分别为10.9%、3.5%、6.4%和-1.0%。3.对香豆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的5份白花草木樨近等基因系(NILs)进行RNA Seq分析,共获得104358条unigenes,其中2095条为差异表达基因(DEGs)。香豆素含量相近的种质其差异基因表达趋势相似。通过KEGG分析鉴定出与香豆素合成途径相关的候选unigenes共111个;与香豆素含量变化相关的unigenes,编码到己糖激酶、脱落酸受体、苯丙氨酸裂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初步提出了白花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表达通路,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4.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株距(30、45、60 cm)以及不同施磷肥量(0、40、80、120 kg/hm2 P2O5)对黄花草木樨两个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和施肥以及二者的互作极显着(P<0.01)影响供试品种的实际种子产量。两年平均种子产量,品种‘天水’在60 cm株距和80 kg/hm2施磷肥条件下最高,为1234 kg/hm2;而品种‘Norgold’在45 cm株距、80 kg/hm2施磷肥条件下的最高,为1520 kg/hm2。通径分析表明,对种子产量影响最大的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为生殖枝数。
邓明全[10](2016)在《油橄榄果园栽培管理技术(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橄榄是我国引种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木本油料果树,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要求较为特殊。本文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出发,对油橄榄生长与结果习性、油橄榄栽培和营养施肥与果园管理、灌溉和排水以及整形修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总结出一套油橄榄在我国适生区的实用技术。对我国油橄榄适生区的栽培与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介绍一种果园绿肥──草木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果园绿肥──草木樨(论文提纲范文)
(1)主干型果园行间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2章 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总体设计方案 |
2.1 播种机设计的农艺要求 |
2.2 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
2.3 播种机整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仿真 |
3.1 旋耕整地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
3.2 混合播种机构的结构设计 |
3.3 镇压覆土机构的设计 |
3.4 悬挂架的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具性能试验研究 |
4.1 机具实验室试验 |
4.2 机具单因素试验 |
4.3 机具田间性能试验 |
4.4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准备工作 |
(一)研究方法 |
(二)准备工作 |
第一章 “三西”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三西”地区的基本状况 |
一、自然状况 |
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二节 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与“兴西济中” |
一、河西商品粮基地 |
二、“兴西济中” |
第三节 “三西”建设决策的提出 |
第二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实施 |
第一节 “三西”地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
一、甘肃开展“两西”建设 |
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现“三条路”并走 |
第二节 “三西”建设决策实施的具体策略 |
一、三年停止破坏(1983-1985):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
二、五年解决温饱(1986-1990):移民和支柱产业建设 |
三、两年巩固提高(1991-1992):构建党政领导责任制 |
第三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的实施成效 |
第一节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
第二节 促进了“三西”地区各业发展 |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二、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
三、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形成 |
第三节 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
一、坚持宗旨,为人民办实事 |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
三、团结一致,动员全社会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果园绿肥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果园绿肥品种和种植模式 |
1.1 果园典型绿肥品种 |
1.2 果园绿肥机械化种植模式 |
2 果园绿肥机械 |
2.1 绿肥播种机械 |
2.2 绿肥植保机械 |
2.3 绿肥粉碎和翻压机械 |
3 关于果园绿肥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
(4)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绿肥 |
1.2.2 知识图谱 |
1.2.3 Citespace软件 |
1.2.4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绿肥领域研究综述 |
1.4.2 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
1.4.3 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领域竞争力分析研究现状与趋势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图 |
2.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可视化分析 |
2.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
2.1.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
2.1.2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国家发文量 |
2.1.3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
2.1.4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
2.1.5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
2.1.6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共被引分析 |
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
2.2.1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
2.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
2.2.3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 |
2.2.4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
3.广西绿肥发展基本概况 |
3.1 广西化肥施用情况 |
3.2 广西绿肥发展历史 |
3.3 广西绿肥发展现状 |
3.3.1 广西全区绿肥种植面积 |
3.3.2 广西现有绿肥种质资源 |
4.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 波特钻石模型概述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
4.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 |
4.1.5 政府 |
4.1.6 机会 |
4.2 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
4.2.1 生产要素分析 |
4.2.2 需求条件分析 |
4.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
4.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 |
4.2.5 机遇与政府分析 |
4.3 关于提高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4.3.1 生产要素方面 |
4.3.2 需求与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 |
4.3.3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 |
4.3.4 政府方面 |
5.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膜覆盖研究进展 |
2 绿肥的栽培模式与适应区域 |
2.1 我国目前的绿肥种植模式 |
2.2 绿肥种植模式的适应性 |
3 绿肥种植对土壤、作物作用研究进展 |
3.1 绿肥种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3.2 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3 绿肥种植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
3.4 绿肥种植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
3.5 绿肥种植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
3.6 绿肥种植能够转化土壤中的难溶养分,促进植物的吸收利用 |
3.7 绿肥种植能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
3.8 绿肥种植能够保护土壤,美化环境 |
3.9 绿肥种植能够缓解农田及果园的病虫害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薄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和大田管理 |
2.3 取样和测量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麦播种期及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蓄水量 |
3.2 休闲期覆盖对水分消耗的影响 |
3.3 休闲期覆盖对产量和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
3.4 休闲期覆盖对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 小麦播种期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回归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不同轮耕对土壤水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3.2.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门组成的影响 |
3.2.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3.2.3 不同轮耕处理的细菌群落在不同取样时间的热图分析 |
3.2.3 不同轮耕处理相同时间同—土层的细菌主成分分析 |
3.2.4 不同轮耕处理在不同取样时间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预测 |
3.3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3.3.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门组成的影响 |
3.3.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3.3.3 不同轮耕处理的真菌群落在不同取样时间的热图分析 |
3.3.4 不同轮耕处理相同时间同—土层的真菌主成分分析 |
3.4 轮耕处理细菌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及水分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水分、养分、酶活性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磷酸酶测定方法 |
蔗糖酶测定方法 |
脲酶的测定方法 |
蛋白酶测定方法 |
过氧化氢酶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闲期轮作对绿肥作物地上部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3.1.1 夏闲期绿肥作物农艺性状的变化 |
3.1.2 夏闲期绿肥作物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
3.1.3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1.4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5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1.6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3.1.7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
3.2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地上部性状和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1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的影响 |
3.2.3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2.4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产量三要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5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6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
3.2.8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 小麦播种前、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表层和耕层土壤的理化指标与产量的逐步回归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总结 |
(7)化肥减量增效的有效途径——绿肥压青(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2 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 绿肥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
4 绿肥对病虫害的影响 |
5 绿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6 目前种植绿肥存在的问题 |
7 发展绿肥的措施 |
(8)绿肥还田腐解特征及培肥地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绿肥种质资源 |
2 绿肥作物还田腐解特征 |
2.1 不同绿肥作物还田腐解特征 |
2.2 不同绿肥作物还田养分释放特征 |
2.3 不同还田方式下绿肥腐解特征[34] |
2.4 腐熟剂对绿肥还田腐熟程度的影响 |
3 绿肥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后茬作物的影响 |
3.1 绿肥还田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
3.2 绿肥还田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
4展望 |
(9)低香豆素草木樨遗传选育、种子扩繁及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豆科牧草表型多样性研究进展 |
2.1.1 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
2.1.2 基因型和环境互作 |
2.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2.1.4 数量遗传分析 |
2.2 植物天然香豆素的研究进展 |
2.2.1 香豆素的种类 |
2.2.2 香豆素的植物抗逆性 |
2.2.3 香豆素的医药价值 |
2.2.4 香豆素与牧草品质 |
2.2.5 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 |
2.3 豆科牧草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
2.3.1 国内外豆科牧草种子生产状况 |
2.3.2 环境因素对豆科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2.3.3 栽培措施对豆科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2.4 草木樨概述 |
2.4.1 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
2.4.2 草木樨的开发利用价值 |
2.4.3 草木樨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 |
第三章 草木樨种质资源引种评价与高产、低香豆素种质的筛选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地概况 |
3.2.3 实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草木樨农艺性状基因型变异分析 |
3.3.2 草木樨19份种质农艺性状分析 |
3.3.3 草木樨19份种质品质性状分析 |
3.3.4 草木樨19份种质性状相关分析 |
3.3.5 草木樨19份种质的主成分分析 |
3.3.6 草木樨19份种质的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地概况 |
4.2.3 试验设计 |
4.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草木樨农艺性状基因型变异分析 |
4.3.2 草木樨农艺性状的模式分析 |
4.3.3 草木樨农艺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相关 |
4.3.4 单性状和多性状选择 |
4.4 讨论 |
第五章 草木樨转录组及香豆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来源与样品收集 |
5.2.2 香豆素含量与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5.2.3 总RNA提取与文库构建 |
5.2.4 测序及数据分析 |
5.2.5 功能注释 |
5.2.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
5.3 结果 |
5.3.1 供试材料香豆素含量与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
5.3.2 测序原始数据统计与数据组装 |
5.3.3 基因功能注释 |
5.3.4 Unigenes差异表达分析 |
5.3.5 差异表达unigenes的KEGG分类 |
5.3.6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及香豆素合成相关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5.3.7 qRT-PCR验证 |
5.4 讨论 |
第六章 黄花草木樨种子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概况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4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物候期测定结果 |
6.3.2 密度和施肥量对黄花草木樨种子产量的影响 |
6.3.3 实际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介绍一种果园绿肥──草木樨(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干型果园行间绿肥旋耕播种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王晓妍. 塔里木大学, 2021
- [2]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D]. 苏亚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果园绿肥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王得伟,王伟,弋晓康,李平,廖结安,何义川,张凤奎. 果树学报, 2021(03)
- [4]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D]. 尹嘉曦. 广西大学, 2020(07)
- [5]黄土高原城郊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以黄河流域措河示范区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A]. 潘秀雅,邸利,陈琳,张晶晶,唐瑜敏.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9
- [6]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 薛乃雯.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7]化肥减量增效的有效途径——绿肥压青[J]. 王文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7(12)
- [8]绿肥还田腐解特征及培肥地力研究进展[J]. 李忠义,张静静,蒙炎成,唐红琴,韦彩会,俞月凤,何铁光.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2)
- [9]低香豆素草木樨遗传选育、种子扩繁及转录组研究[D]. 骆凯. 兰州大学, 2017(04)
- [10]油橄榄果园栽培管理技术(三)[J]. 邓明全. 林业科技通讯,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