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喆昕[1](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世界杯时代”的来临,使得中国篮球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校篮球运动则是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自1986年至今我国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姚明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后提出:“希望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打造成职业篮球人才后备基地,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为了提高高校篮球运动整体的竞技水平,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做着更新和调整,但要想加快高校篮球运动改革的步伐,重中之重在于球队建设。江苏省作为篮球项目传统试办省,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口号,使得我省高校篮球运动的实践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受到较大的关注,而如何促进我省各高校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周期长且繁杂的过程,必须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协同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本文将江苏省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南京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篮球队建设现状加以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办队目标定位准确,阶段规划目标明确,但缺乏球队的总体规划,普遍采取协同管理球队的方式,便于球队的协调发展,总体效果不错。2.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球队的整体竞技能力发展不高,运动员生源分布不均匀,缺乏阶梯生源,球员配备的合理性低,教练员专业素质较高,培训机会不足,缺乏综合执教能力评定标准,专职化程度低,是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内因。3.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参赛机会较少,高校篮球联赛的赛程存在缺陷,不利于良性竞争,需要更新竞赛制度,营造竞赛氛围,促进相互提高,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此为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外因。4.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球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阻碍球队的稳定发展。大学生球员的综合素质发展程度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球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勤保障主要表现在经费来源单一,各学校制定的竞赛奖励政策脱离球队建设的需要,直接影响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6.江苏各高校在完善人才输送制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存在输送渠道不畅通,制度执行力不强,就业指导走过场的现象,是影响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彭庶[2](2020)在《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体育比赛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皮划艇项目也是一样的,我国皮划艇项目曾有着辉煌的成绩,但是近年来我国皮划艇项目的成绩都平平无奇,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低谷之中,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青黄不接。江西省曾经培养出杨文军、周鹏、何静等知名皮划艇优秀运动员,为我国皮划艇项目拿下不菲的成绩,对比今夕与往日江西省向国家输送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能力在下降。当今,正是处于我国竞技体育大变革时代,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多元化,培养模式也多种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省该如何去进行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本文以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各地市级体校和训练队的皮划艇教练员和运动员及皮划艇运动相关专家作为调查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16-2019年江西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成绩、皮划艇教练员基本情况和队伍结构、后备人才运动员基本情况、选材方式以及对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在政策方面的环境优良,但是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不能多元并举;皮划艇赛事体制较合理,但是其组织方式单一,重要比赛仅有两项,平均一年仅有一次皮划艇比赛;江西各市区发展不协调,南昌市发展水平较好,与南昌相比赣州、新余两地发展水平明显过低,短板明显;运动员数量短缺,并且参加皮划艇训练训决心不足,态度不够端正,学训矛盾激烈,导致中途退出的人数过多;教练员队伍规模偏小,女皮划艇教练仅有2个,部分地区一个女教练都没有,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各体校皮划艇训练队招生困难,这是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困境之一,奖励与激励制度还需要更加合理规范;皮划艇训练的经费不足,保障设施不完善。并提出以下对策: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培养道路迈进;根据江西省皮划艇的发展水平合理增设社会民间赛事和地市级皮划艇赛事;吸取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补齐短板之处;科学选材,学训并行,提高对运动员关注度;内部挖掘,外部引进,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体教结合,科学训练,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调动各级体育部门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刘一凝[3](2019)在《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作为形意拳的发源地的武术大省,在历年来的全国性武术赛事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能否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立林于全国武术竞赛的一席之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基于此,本研究以“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培养工作中涵盖的管理层面、教练层面、运动员层面、辅助层面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运动员队伍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源出现“萎缩”现象。(2)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成绩出现下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省内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缺少,导致运动员选材和训练范围缩小,难以选拔优秀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从各地市选拔的武术人才并不是很理想,竞技水平较差;大部分运动员以升学需要作为参与动机,缺乏自主的训练和学习动机;专业的训练场地及辅助训练器材配置不完善以及运动员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增加了教练员的训练顾虑。(3)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竞技武术发展程度不均匀。二三线运动员向一线运动员转换率偏低。(4)省内武术运动队、各类体育学校的文化课师资力量较弱,输送的运动员学历层次不够理想;后备人才保障体系不健全、学训矛盾有待解决。(5)山西省竞技武术教练员学历偏低、中级职称偏多、教练员年轻化。(6)裁判员队伍需要加强管理,赛前统一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我省教练员、裁判员的综合素质。(7)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宣传力度较小,社会大众对武术文化意义概念模糊,教练员作为传播媒介在社会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山西省武术传承人、武术文化、地域拳种的保护工作只限制于“保护”,没有做到“传承”。并作出如下建议:(1)山西省武术运动员的规模扩大重点应在内部生源的挖掘与开发。通过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拓宽生源渠道,把山西省武术人口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武术人才资源优势;(2)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优势,高等院校引导带动武术馆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武术机构办学的质量水平;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理念,激发调动运动员训练动机;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山西省青少年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和选材依据,需要武术管理中心工作中不断完善运动队选材育才服务团队,管理中心组织开展好省内各地市的选材育才工作实施。(3)主要后备人才培养力量以省级武运动学校为主、地市级和县级的武术项目学校做为基础力量;(4)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资源合作共享、互惠互利。教育部门还应加强对体育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能力培训指导等,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针对已经在役的专业武术运动员,妥善处理好学训矛盾,严格控制运动员训练时间,加强运动员成绩考核制度;将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纳入教育课程体系。(5)通过教育手段和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学术水平着重更新知识,联合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的资源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学习,根据教练员的等级和教学经验分批次对不同层次教练员进行培训;完善山西省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制定激励机制,对先进单位、先进武术组织俱乐部以及先进个人制定相关的评选方法和奖励政策;教练员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教育水平能够,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确定训练内容和负荷强度制定科学合理训练方案;积极邀请国内优秀武术专家、学者、教练员莅临讲座,为本省教练员的学习提供平台与机遇。(6)抓好竞技武术赛风赛纪,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做好规程制定、裁判选聘、比赛程序、成绩认定等方面工作,坚决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树立良好赛风、赛纪,为参赛者创造优良的竞赛环境。(7)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工作的展开,积极落实武术的宣传力度和文化传播,促进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心和兴趣;加强教育相关部门联系合作的机遇,开展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一条龙模式,做好小学、中学、高中之间武术教育衔;在社会积极宣传推广武术文化;加快武术段位制在社会及校园的普及;中小学在校园推广普及《武术健身操》,并将武术列入教学大纲进入中小学学校必修课程;支持鼓励武术退役运动员或武术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工作,保障武术师资的活力和增长;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实现具有中国国粹武术独特特色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张义定[4](2020)在《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进入新高度,各类竞技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作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承载着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任务,经过三十余年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相关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快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估工作,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等235所高校招生资格。在2010年,教育部开展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评审确定工作,最后评定279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遍布全国。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设有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近年来在竞技人才培养与输出上不断突破,先后培养出余贺新、梁小静等优秀运动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提高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促进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产出和培养高质量运动员。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华南理工大学田径、游泳、足球、乒乓球、篮球等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中存在学训冲突、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并借鉴春田学院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提出以下结论建议:1.在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管理模式上,应从招生、学习安排、日常竞训安排上充分发挥学校平台资源,科学制定招生项目、合理安排运动员日常文化课学习时间、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管理培养体系等;2.有效解决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教练员队伍管理,着重对教练员日常考核、教学评价等相关环节入手,体育学院和学校共同管理,结合运动队实际情况来执行。此外,通过相关内、外部培训,不断推进教练员的专项化水平,保障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3.在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有效的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目标定位培养,在训练中创新思想,与国际先进训练方法接轨。4.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经费来源渠道上,应充分利用学校平台资源与校外企业进行相关合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扩充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在日常竞训上,积极与相关职业体育俱乐部建立联系,通过引入高水平赛事和高水平教练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竞训体系。
李晨峰[5](2011)在《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建国后,随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未能较好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造成了运动员在社会中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不但影响了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借鉴国外部分国家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指出,虽然我国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方便,但依然存在体育系统学校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弱、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优秀运动员教学目标存在缺陷、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一直难以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为我国体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使我国优秀运动员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价值,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社会需求理论,提出了制定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建议:建立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保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学习质量;要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础;在以提高运动员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健全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体系,使运动员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建立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指导、咨询和监督机构,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帮助;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应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促进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要加大教育部门的管理力度,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在高校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中,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办成职业导向更强、更具特色的专业。
崔宁宁[6](2019)在《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事业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得益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排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排球成绩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后备人才建设为平台,如何快速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知识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成为目前大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南省四所城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青少年后备人才学习、训练、管理情况和不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找出影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训练年限和年龄成正比关系,符合后备人才训练年限特征;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个人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健康和升学等方面;运动员长期训练对文化成绩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稍微下降趋势;运动员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都符合竞技体育时间规定的标准。(2)传统项目学校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练员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并无出现断层现象。而体校培养模式的教练员较年轻化,有较强的精力积累知识和经验。教练员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不理想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更新。(3)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体校培养模式)三种培养模式,目前三种培养模式在河南省并存。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则是以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培养复合型后备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体校培养模式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较强,主要为上层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4)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注重文化学习、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等。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兴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等。后备梯队建设合理。后备人才管理同时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市场五个方面。人才输送主要是小、初、高再到高校或省排球队形式进行运作。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涉及方面较为广泛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5)影响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管理机制下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经济力度投入不足、学校排球文化氛围较弱、教练员自身水平缺乏。
安丹丹[7](2020)在《山东省市级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中提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大对训练基地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等支持,把若干现有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越来越需要培养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竞技运动选材与育才的高淘汰率,学训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运动员学生的出路成为问题。本研究立足山东省市级体校,分析影响山东省后备体育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可行的、科学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山东省市级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山东省青岛、烟台、济南、威海等14所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的部分体校学生、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整理,对山东省市级体校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近年来体校运动训练、文化课学习、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体校招生情况、培养情况、管理情况、保障情况、输出情况这五个维度出发,研究探讨出应对的举措,提出一个较合理的,解决学训矛盾,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体校目前生源数量比较充足,但生源质量较差,有些体育项目存在着生源不足的现象。由于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不能得到保障,运动员出路狭窄,在选材与生源引进中主要的阻力是家长阻力。(2)教练员、文化课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结构需进一步完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对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待加强。(3)山东省市级体校以“三集中”的办训形式为主,在学校隶属关系中,大部分学校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仅有少部分的学校属于体育与教育共管。(4)山东省市级体校训练场地与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科研设施及医疗服务情况较差,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缺少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奖励政策有待完善。(5)运动员输送进高水平运动队的佼佼者占少数,一般目标是通过达级考入高校,通过教练员反映,有些运动项目招收的高校数量很少,学生出路不乐观(6)初步建立了“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体教融合”基本模式包括: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与参赛挂钩体教融合子模式;集训、比赛与文化辅导一体化的体教融合子模式;领导、教练员、教师、学生、家长“五位一体”体教融合子模式。
孙彬[8](2019)在《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篮球协会执行、由河南省各高校承办的一项重要赛事,其中本科甲组是针对河南省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赛,能客观反映出河南省普通大学生的篮球水平。由于大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全天的文化课学习是主流,因此本科甲组篮球队以组织课余训练的来提升运动成绩。本研究通过对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下篮球队课余训练的不足之处,同时为篮球队课余训练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效的对策与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发挥课余训练的实效性起推动作用。本研究以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抽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并运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路径:其一,教练员及运动员基本情况;其二,课余训练的计划、时间段、训练时长、训练频率、训练内容与强度;其三,运动员的选拔途径;其四,运动员训练动机及态度、参加业余比赛频次、学训矛盾、华光杯篮球赛事安排对运动员的影响;其五,主管部门资金投入情况、学校奖励机制、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经过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练员学历集中在硕士学历,年长教练员退居二线,导致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带队经验。教练员选拔没有综合考究,多数教练员无运动等级且是以直接任命的方式带队,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高,教练员组成结构有待完善。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训练年限偏短,技能水平相对于乙组和丙组(体育专业和高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第二,大部分教练员会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但在周期训练中不能有效完成各周型所规定的训练任务。课余训练内容安排不合理,忽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且篮球队在平时课余训练负荷安排偏小,而赛前集训期间负荷安排过大,形成明显反差易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第三,运动员选拔途径单一,集中在校内比赛中选拔运动员;在进行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没有把心理测试作为选拔运动员的评价标准之一。第四,很大比例运动员对篮球热爱程度很高,课余训练比较积极,但部分运动员参加业余比赛频次较低,缺乏比赛经验及适应大赛环境能力;部分运动员不能平衡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矛盾导致运动员进行课余训练时出现缺勤现象,另一方面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组比赛通常放在暑假7月份,导致运动员期末考试备考期与训练关键期冲突,加剧了运动员学训矛盾。第五,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经费匮乏已成为一种常态,限制了篮球队的发展。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部分高校只重视申报,轻于建设。部分高校奖励机制不健全,教练员带队训练学校不能给予相对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教练员组织课余训练的积极性。篮球队在赛前集训期间相关领导重视度较高,而在篮球队平时课余训练期间对其有所忽略,相关领导对篮球队重视度上有待提升。对策建议:第一,教练员选拔要全面考核,对教练选拔采用竞聘的形式,加强岗位培训,进而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对于执教教练员可适当减少教学任务安排,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上。第二,教练员制定详细周期训练计划,并认真完成。教练员训练方法做到高效且有创新,并合理安排课余训练负荷,来提高训练效率。同时运动员应明确自己训练目标,杜绝盲目训练。第三,扩展运动员选拔途径,可发展高校篮球俱乐部和篮球社团建设来吸引更多有天赋运动员,利于优化运动员选材。在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应把心理测试作为运动员选拔标准之一。第四,合理安排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赛事时间,建议安排在周六日,以主客场积分制的方式进行比赛,更有利于赛事推广和运动员参与度;运动员应制定文化课学习与课余篮球训练时间安排表,合理分配学习和训练时间;运动队要主动创造比赛条件,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来增加训练和比赛经验。第五,学校相关领导制定相应制度来保障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时间、经费、篮球场地配置等问题;改善奖励机制,提高运动队课余训练积极性;鼓励运动队寻求校外赞助,充裕课余训练资金。
高红建[9](2020)在《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跆拳道队为例》文中提出在新形势下,依托学校建立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论文以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具体培养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视角。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承办学校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发展,带动了更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学校体育运动当中来,营造了全员体育的良好氛围。学生金奥运动队是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形成了北京模式、积累了北京经验,成为北京市素质教育改革的名片,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2.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是代表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运动水平的运动队,有职责代表北京市中学生参加国家教育、体育部门组织的全国中学生各级体育比赛,有职责承担国际间的体育比赛。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填补了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没有跆拳道项目的空白,为下一步跆拳道项目推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代表北京参赛做好充足的准备。3.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凭借北京市优质学校的综合实力,依托跆拳道传统优势项目,通过招收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并切合实际地制定了运动队管理、训练、参赛、文化课学习等制度,建立健全了普通中学“教体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使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学生跆拳道比赛中长期保持领先。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在跆拳道项目上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性地予以借鉴。4.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队员们虽然在全国中学生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通过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跆拳道分会选拔后,与各地中学生运动员组队参与世界中学生跆拳道比赛发现,我国中学生跆拳道整体水平与国外体育强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还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努力缩小与体育强国的差距。5.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运动员的出路,主要的输送对象为各大招收跆拳道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校或体育院校,并与多所大学和相关单位签订了教体结合协议书,在优秀跆拳道特长生的培养与输送上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薛奕然[10](2019)在《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武术符合我国竞技体育“高、难、美、新”的特点,但至今仍未进入世界综合性最高水平的奥运会比赛项目中,其发展的现状与传承的紧迫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竞技武术项目中,太极拳作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更迫切要求我们对该项目引起高度关注。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是提高太极拳项目运动技术含量的主要途径,使太极拳技术得以高度发展。其要求运动员做好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可以有效完成基本技能的演练,进而在原来技术之上尝试新的难度动作,这样内在的驱动运动员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进发。随着太极拳运动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省作为太极拳发源地之一,更具有项目发展的地域优势。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员、教练员、后备保障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河南省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意见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培养模式方面,当前河南省太极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及体教结合模式并存的方式,但改革创新意识不彻底,造成人才在选拔、训练、输送的培养过程中流失严重。从运动员方面来看,其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男女比例相差大,年龄断层严重等问题,且学训矛盾、伤病问题、退役出路难仍是影响河南省太极拳运动员流失的主要因素。从教练员方面看,河南省太极拳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教练员的选材标准与训练内容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其队伍总体文化水平也有待提升。从后备保障方面来看,社会和政府关注度较低,使得培养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日常训练与队伍建设无法得到高质量保障,运动员与教练员训练积极性降低,基层太极拳的竞赛系统不完善,学生运动员缺少参加太极拳比赛的机会。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制定科学的选材方案;(2)强化体教结合模式,解决学训矛盾;(3)强化太极拳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练员综合水平;(4)完善后备保障体系;(5)加强宣传力度,拓宽训练经费渠道;(6)完善竞赛体制,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二、对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理论依据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国内相关研究 |
3.3 国外相关研究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情况分析 |
5.2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5.3 影响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6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解决思路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2)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德国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2 关于匈牙利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法国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4 关于意大利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有关研究 |
2.2.2 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有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运动员具体情况分析 |
4.1.1 运动员人数与男女比例分析 |
4.1.2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与训练年限分析 |
4.1.3 运动员来源与曾从事过的运动分析 |
4.1.4 运动员住宿与膳食条件分析 |
4.1.5 运动员训练强度与文化学习分析 |
4.1.6 运动员参与皮划艇训练的动机 |
4.1.7 运动员参赛情况 |
4.1.8 参训后远动员继续训练的态度 |
4.2 江西省皮划艇教练员具体情况分析 |
4.2.1 教练员性别与年龄分析 |
4.2.2 教练员学历与执教年限分析 |
4.2.3 教练员来源与岗位培训分析 |
4.2.4 教练员待遇与科研情况分析 |
4.2.5 教练员选材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分析 |
4.2.6 教练员训后恢复手段情况 |
4.3 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 |
4.3.1 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分析 |
4.3.2 运动员的奖励机制情况 |
4.3.3 训练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 |
4.3.4 训练经费及医疗保障情况 |
4.4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4.4.1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现状分析 |
4.4.2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
4.4.3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赛事现状 |
4.5 江西省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成绩地域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2016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2 江西省2017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3 江西省2018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4 江西省2019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5 江西省2016-2019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对比分析 |
4.6 影响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综合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运动员数量短缺,参训决心不足,学训矛盾激烈 |
5.1.2 教练员队伍规模不足,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
5.1.3 招生困难,奖励与激励制度需合理规范 |
5.1.4 经费不足,保障设施不完善 |
5.1.5 政策环境优良,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
5.1.6 赛事体制合理,组织方式单一 |
5.1.7 各市区发展不协调,短板明显 |
5.2 建议 |
5.2.1 科学选材,学训并行,提高对运动员关注度 |
5.2.2 内部挖掘,外部引进,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 |
5.2.3 体教结合,科学训练,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 |
5.2.4 调动各级体育部门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
5.2.5 模式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培养道路迈进 |
5.2.6 合理增设皮划艇赛事 |
5.2.7 吸取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补齐短板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关注竞技武术的发展 |
1.1.2 山西省体育产业提出政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
1.1.3 关注山西省2019 年青运会的举办夯实竞技武术发展 |
1.1.4 竞技武术成绩出现下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研究 |
1.3.2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案例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管理层面 |
3.1.1 竞赛管理模式 |
3.1.2 教练员管理模式 |
3.1.3 运动队管理模式 |
3.2 教练层面 |
3.2.1 教练员队伍 |
3.2.2 教练员的选材、训练以及训练后恢复调整 |
3.2.3 教练员其他培训 |
3.3 运动员层面 |
3.3.1 后备人才选材困境 |
3.3.2 后备人才训练问题 |
3.3.3 后备人才竞赛成绩 |
3.3.4 后备人才学训矛盾 |
3.3.5 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 |
3.4 辅助层面 |
3.4.1 运动队医后勤保障体系 |
3.4.2 运动队科研体系 |
3.4.3 社会其他辅助 |
3.5 山西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 |
3.5.1 提高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管理工作对策 |
3.5.2 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教练员队伍发展对策 |
3.5.3 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发展对策 |
3.5.4 其他辅助层面对策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竞技体育 |
1.6.2 高水平运动队 |
1.6.3 高水平运动员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2.1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概述 |
2.1.1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 |
2.1.2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目标 |
2.1.3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理念 |
2.1.4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 |
2.2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发展现状分析 |
2.2.1 运动员生源情况 |
2.2.2 运动员性别、年龄情况 |
2.2.3 运动员运动年限及运动等级 |
2.2.4 运动员文化学习现状 |
2.2.5 运动员训练比赛现状 |
2.3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发展现状分析 |
2.3.1 教练员年龄结构分析 |
2.3.2 教练员学历结构分析 |
2.3.3 教练员运动经历及运动等级情况 |
2.3.4 教练员科研能力情况 |
2.4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竞训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
2.4.1 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场馆、器材保障 |
2.4.2 高水平运动队日常竞训经费保障 |
2.4.3 高水平运动队食宿保障 |
2.4.4 高水平运动队伤病保障 |
2.5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瓶颈分析 |
2.5.1 招考政策存不足、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不全面 |
2.5.2 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 |
2.5.3 教练员队伍能力有待提高 |
2.5.4 运动员入校后竞技成绩下滑 |
2.5.5 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单一,后勤保障不足 |
第三章 春田学院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3.1 经验介绍 |
3.1.1 目标定位 |
3.1.2 组织结构 |
3.1.3 招生制度 |
3.1.4 竞训管理 |
3.1.5 教练管理 |
3.2 经验总结 |
3.2.1 目标定位清晰 |
3.2.2 组织结构合理 |
3.2.3 招生制度灵活 |
3.2.4 竞训管理规范 |
3.2.5 教练团队突出 |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高质量发展建议 |
4.1 不断优化和完善现有招生政策 |
4.1.1 提升招生标准,提高生源质量 |
4.1.2 加强招生宣传,全面吸引人才 |
4.1.3 确立培养目标,更新培养理念 |
4.2 重点解决“学训矛盾”现状 |
4.2.1 灵活安排训练时间 |
4.2.2 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
4.3 优化教练员日常管理体制 |
4.3.1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强化教练员执教水平 |
4.3.2 完善教练员日常考核与比赛激励机制 |
4.4 搭建全方位的运动员管理机制 |
4.4.1 加强运动员日常沟通 |
4.4.2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调动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
4.5 扩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赛事场次 |
4.5.1 利用学校平台资源,扩宽经费来源渠道 |
4.5.2 加强与各高水平俱乐部比赛交流,以赛代练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情况 |
2.1.1 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研究 |
2.1.2 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研究 |
2.1.3 小结 |
2.2 国外研究情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概念界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调研法 |
3.2.4 统计法 |
3.2.5 历史研究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
4.1 研究视角 |
4.2 研究理论依据 |
4.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2 系统理论 |
4.2.3 社会化理论 |
4.2.4 社会需求理论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建国后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历程及政策制定 |
5.1.1 建国初期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5.1.2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体系的逐步建立 |
5.1.3 以体为主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矛盾凸显 |
5.1.4 以体教结合为主导优秀运动员多元化文化教育的发展 |
5.1.5 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教育的发展 |
5.1.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开展情况 |
5.2 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教育体系 |
5.2.1 优秀运动员的研究生文化教育 |
5.2.2 优秀运动员的本科和大专文化教育 |
5.2.3 优秀运动员的高中阶段文化教育 |
5.2.4 优秀运动员的九年义务文化教育 |
5.3 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开展状况 |
5.3.1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
5.3.2 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较少 |
5.3.3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5.3.4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
5.3.5 优秀后备人才逐年减少 |
5.4 国外优秀运动员学校文化教育的借鉴 |
5.4.1 国外关于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规章制度 |
5.4.2 部分发达国家优秀运动员学校文化教育经验借鉴 |
5.4.3 部分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状况 |
5.4.4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借鉴 |
5.5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
5.5.1 教育目标的缺陷 |
5.5.2 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控制不严 |
5.5.3 我国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制约 |
5.5.4 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化程度较低 |
5.5.5 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
5.6 制定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建议 |
5.6.1 建立社会化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 |
5.6.2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 |
5.6.3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
5.6.4 建立社会积极参与的、以市场为主导的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 |
5.6.5 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指导、咨询、监督 |
5.6.6 调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 |
5.6.7 积极发挥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 |
5.6.8 积极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6)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 |
1.3.3 国外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3.1.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
3.1.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 |
3.1.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选材 |
3.1.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条件 |
3.1.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管理 |
3.1.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文化课学习 |
3.1.7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2.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 |
3.2.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
3.2.3 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 |
3.2.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3 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
3.3.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3.3.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 |
3.3.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
3.3.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 |
3.3.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3.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
3.4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
3.4.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
3.4.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C 运动员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山东省市级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体校 |
1.3.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1.3.3 人才培养模式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1.1 体校师资及运动员状况研究 |
1.4.1.2 体校招生及出路研究 |
1.4.1.3 体校文化课教育情况研究 |
1.4.1.4 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1.4.1.5 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设计与结构 |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3 问卷效度检验 |
2.2.3.4 问卷信度检验 |
2.2.4 德尔菲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市级体校培养模式基本情况 |
3.1.1 山东省市级体校师资队伍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1.1 教练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情况 |
3.1.1.2 文化课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情况 |
3.1.1.3 体校师资队伍科研、参加进修情况 |
3.1.2 山东省市级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
3.1.2.1 运动员训练情况及影响因素 |
3.1.2.2 运动员文化课情况及影响因素 |
3.1.3 山东省市级体校招生与输出情况分析 |
3.1.3.1 山东省市级体校生源情况 |
3.1.3.2 山东省市级体校运动员输出情况 |
3.1.4 山东省市级体校管理与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4.1 山东省市级体校管理情况 |
3.1.4.2 山东省市级体校训练硬件设施情况 |
3.1.4.3 山东省市级体校科研设施、医疗后勤保障情况 |
3.1.4.4 山东省市级体校资金来源与奖励情况 |
3.2 山东省市级体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举措 |
3.2.1 师资队伍的执教能力与责任心 |
3.2.2 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日常管理 |
3.2.3 重视选材科学性,提高生源质量 |
3.2.4 科研、医疗、后勤保障条件改善 |
3.3 山东省市级体校“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3.3.1 “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 |
3.3.1.1 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
3.3.1.2 重新构建市级体校人才培养目标 |
3.3.1.3 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基本原则 |
3.3.1.3.1 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 |
3.3.1.3.2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
3.3.1.3.3 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
3.3.2 体校“体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3.3.2.1 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与参赛挂钩体教融合子模式 |
3.3.2.2 集训、比赛与文化辅导一体化的体教融合子模式 |
3.3.2.3 领导、教练、教师、学生、家长“五位一体”子模式 |
3.3.3 “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建议 |
3.3.3.1 体校“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
3.3.3.1.1 组织专业教练进校园 |
3.3.3.1.2 加强师资队伍的优化 |
3.3.3.1.3 合理安排运动员训练与学习时间 |
3.3.3.1.4 增加文化课教学的灵活性 |
3.3.3.1.5 提高训练方式的科学性 |
3.3.3.1.6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
3.3.3.1.7 学习成绩、生活补助和奖励与训练相结合 |
3.3.3.1.8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
3.3.3.2 体校“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
3.3.3.2.1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
3.3.3.2.2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与监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课余训练概念界定 |
1.3.2 关于河南省高校篮球队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3 课余训练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4 关于篮球队课余训练开展现状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开展现状研究 |
3.1.1 赛事简介 |
3.1.2 开展历程回顾 |
3.1.3 发展现状及意义 |
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3.2.1 教练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2.2 运动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3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教练员现状分析 |
3.3.1 教练员选拔运动员现状分析 |
3.3.2 教练员课余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安排 |
3.3.3 教练员课余训练内容设置及周期安排 |
3.3.4 教练员课余训练负荷强度安排分析 |
3.3.5 教练员对运动员课余训练出勤情况满意度调查分析 |
3.3.6 教练员来源及专职化程度 |
3.4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运动员现状分析 |
3.4.1 运动员课余训练动机及态度 |
3.4.2 运动员课余训练目标分析 |
3.4.3 运动员每周参加课余训练次数及时间安排 |
3.4.4 运动员课余训练对学习的影响 |
3.4.5 运动员自发组织课余训练情况 |
3.4.6 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
3.4.7 运动员营养补充情况 |
3.5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状分析 |
3.5.1 篮球场地设施配置情况 |
3.5.2 运动队课余训练经费保障分析 |
3.5.3 领导重视度情况 |
3.5.4 参赛情况 |
3.6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分析 |
3.6.1 教练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2 运动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3 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运动员问卷 |
附录 B 教练员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跆拳道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表述 |
1.4.2 我国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1.4.3 我国关于跆拳道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1.4.4 国外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项目发展历程 |
3.1.1 总体开展情况 |
3.1.2 建队初期阶段 |
3.1.3 迅速崛起阶段 |
3.1.4 快速发展阶段 |
3.2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基本情况 |
3.2.1 “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办学优势分析 |
3.2.2 跆拳道队管理制度分析 |
3.2.3 跆拳道队教练员组成与分析 |
3.2.4 跆拳道队学生运动员组成与分析 |
3.2.5 跆拳道训练场地设施 |
3.2.6 跆拳道队医务监督 |
3.2.7 跆拳道队饮食管理 |
3.3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人才培养过程 |
3.3.1 跆拳道队指导思想 |
3.3.2 跆拳道队特长生生源质量分析 |
3.3.3 跆拳道队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3.3.4 跆拳道队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分析 |
3.3.5 跆拳道队学生运动员训练与参赛分析 |
3.3.6 跆拳道队学生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处理 |
3.3.7 跆拳道队学生运动员的输送情况 |
3.4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人才培养评价 |
3.4.1 初中阶段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评价 |
3.4.2 高中阶段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评价 |
3.5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跆拳道队人才培养对策 |
3.5.1 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学校跆拳道队的发展 |
3.5.2 教练员、班主任和家长重视和支持学生运动员的培养 |
3.5.3 完善的跆拳道队队伍管理体系 |
3.5.4 高水平的跆拳道教练员队伍 |
3.5.5 以赛代练,积极对外交流 |
3.5.6 妥善解决学训矛盾,学习与训练相得益彰 |
3.5.7 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积极主动,动机明确 |
3.5.8 跆拳道队“多种输送渠道”的培养方向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内竞技武术及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现状相关研究 |
1.4.4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太极拳队发展历程 |
3.2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3.2.1 “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 |
3.2.2 体教结合模式 |
3.3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现状 |
3.3.1 运动员现状 |
3.3.2 教练员现状 |
3.3.3 后备保障现状 |
3.4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完善的后备人才体系 |
3.4.2 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 |
3.4.3 教练员队伍管理不完善 |
3.4.4 缺乏社会与企业关注度,经费来源单一 |
3.4.5 竞赛问题诸多 |
3.5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
3.5.1 健全后备人才体系 |
3.5.2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3.5.3 提升教练员整体水平 |
3.5.4 重视宣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
3.5.5 完善竞赛体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对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杜喆昕.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2]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彭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D]. 刘一凝. 山西大学, 2019(02)
- [4]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对策研究[D]. 张义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 李晨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6]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 崔宁宁.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山东省市级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D]. 安丹丹.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8]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彬. 河南大学, 2019(07)
- [9]北京市学生金奥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跆拳道队为例[D]. 高红建.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 薛奕然.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