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

《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

一、《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薛山[1](2021)在《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及产业化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日益增多,其回收利用处理问题已然成为工业界共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回收利用处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原理,包括物理回收法、能量回收法和化学回收法,并进行了方法对比,结合实例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及产业化现状,最后在总结未来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回收处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刚刚[2](2020)在《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具有独特的高弹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等领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橡胶的交联是其获得高弹性的前提,只有经过交联的橡胶才具有实用价值。但是,目前橡胶工业广泛使用的传统交联方法存在以下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交联体系中会使用有毒的物质,比如氧化锌(ZnO);(2)交联反应过程会释放有毒且难闻的“硫化烟气”;(3)废弃的橡胶制品回收再利用十分困难,会带来严重的“黑色污染”。为了彻底解决橡胶传统交联方法存在的固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橡胶材料“绿色交联”的概念以及设计策略;即以官能化橡胶中的官能团作为交联点,而以生物基的小分子作为绿色交联剂替代硫磺,构建新型绿色交联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含可交换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制备了高力学性能、形状可塑且可重复加工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炭黑(CB)橡胶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绿色高效的原位环氧化改性法,成功地制备了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EEPDM)。然后,采用生物基癸二酸(DA)作为交联剂,基于EEPDM中的环氧基团与生物基DA中的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了含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结构。结果表明:DA交联的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可以避免有毒交联剂的使用以及有毒且难闻挥发有机物(VOCs)的释放。由于β-羟基酯键的存在,在酯交换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可以实现拓扑结构的重排,从而被赋予形状可塑性和再加工性能。但是,CB的存在会极大地限制橡胶分子链的运动,抑制酯交换反应的速率。因此,CB的存在会不利于动态共价交联橡胶的高温可塑性。最后,我们优化了动态交联橡胶的再加工方法,使再加工过程更实用且能够获得优异的重复加工效率,尤其是定伸应力的恢复率接近100%。此外,经过3次重复加工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大于15 MPa和200%,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2)基于环氧官能化丁苯橡胶,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即以生物基二羧酸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且可回收的丁苯橡胶。首先,在乳聚丁苯橡胶(ESBR)的聚合体系中,引入含有环氧基团的第三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成功制备了环氧官能化乳聚丁苯橡胶(ESBR-GMA)。基于ESBR-GMA中环氧基团与二羧酸中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因为ESBR-GMA链中的环氧基团具有较高反应活性,所以只需添加少量二羧酸作为交联剂(无需额外的添加剂),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即可获得优异的交联效率和交联速率。另外,该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通过控制二羧酸的类型和用量来灵活调节。随着二羧酸酸性的提高、二羧酸用量的增加或者环氧官能化程度的增加,橡胶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都呈现出显着地增加。最后,由于交联结构中酯基的存在,采用化学回收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断开交联结构中的酯基,重新得到线性的橡胶分子链,达到废橡胶回收的目的。(3)基于羧基官能化丁腈橡胶(XNBR),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以生物基环氧大豆油(ESO)作为交联剂,实现了 XNBR的“闭环回收”。以商品化的XNBR中的羧基作为交联点,生物基ESO作为交联剂替代硫磺,基于羧基与环氧基团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在发生交联反应前,生物基ESO还可以起到增塑作用,有着“一剂多用”的效果。此外,ZnO可作为该交联反应的催化剂,提高交联效率;同时,锌离子与羧基形成的离子对或者离子簇可作为增强点,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这种交联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并且交联反应不会有小分子副产物产生,使硫化过程释放的VOCs大幅减少。通过改变ESO或者ZnO的用量,就可以实现对交联橡胶的交联速率、交联密度和力学性能等的调节。最后,在酸的催化下,交联结构中的酯基被水解成羟基和羟基,重新得到线性的XNBR。因此,基于这种新型绿色交联体系,XNBR可以实现高效的“闭环回收”,从而能够多次循环使用。(4)以橡胶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NR和SBR作为研究对象,为硫磺硫化体系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ZnO减量的思路。首先,在不存在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分别研究了硫磺和次磺酰胺类促进剂用量对NR的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硫磺硫化体系中不存在活性剂时,NR和SBR都可以被有效地交联;并且,通过简单地调节促进剂和硫磺的用量,可以使NR和SBR获得良好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从而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要求。但是,在无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硫化体系对NR和SBR的影响出现截然不同的规律。在NR体系中,促进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N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较小。在SBR体系中,硫磺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SB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较小。此外,少量活性剂ZnO和硬脂酸锌(ZnSt2)的加入都可以明显地改善NR和SBR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使其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显着地增加。最后,通过探讨橡胶的硫磺硫化机理发现,α-H在交联前驱体和初始交联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导致了 NR和SBR之间硫化反应机理的差异。NR的主要副反应是与橡胶链结合的含硫环状结构的形成。然而,SBR的主要副反应是悬挂链的形成。

张清文[3](2020)在《含呋喃侧基聚芳醚酮的制备及其用于可修复热固性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固性材料内部存在稳定的交联结构,其性能优异,应用范围广泛,但固化交联后不熔不溶,难以回收和再加工,通过引入动态共价键可改善热固性材料的加工性,使其具备可回收性和可修复性。热可逆的Diels-Alder反应是常用方法之一,多用于制备可修复材料。因此,本论文以在聚芳醚酮侧链中引入可控含量的呋喃基团为出发点,制备了不同呋喃含量的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并将聚合物中呋喃基团的共轭双键作为双烯体,碳纳米管作为亲双烯体,使二者进行Diels-Alder反应,探究含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用于可修复热固性材料的条件。首先,通过重氮盐偶联以及还原法合成出2-(4’-氨基苯)-对苯二酚单体,DSC、核磁和红外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地合成出了高纯度的单体。利用所合成单体进行亲核缩聚,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氨基摩尔含量的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通过核磁和红外谱图证明了聚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所制备出聚合物的结构,DSC结果表明含氨基苯侧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氨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利用含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与呋喃甲酸进行酰胺化反应,制备出不同呋喃摩尔含量的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核磁和红外谱图证明了所制备的聚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光谱进一步证明了所制备出聚合物的结构,DSC结果表明相同侧基摩尔含量的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且随呋喃基团含量增加而增大,通过TGA分析发现聚合物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其5%热失重温度均在440℃以上,但热稳定性随聚合物中呋喃摩尔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最后,利用溶液共混、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高温热处理,使其交联固化,主要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材料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谱图可以看到MWCNT在聚合物基体中分布均匀,表现出了良好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复合材料的TGA曲线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采用DMA对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变化来说明复合材料中MWCNT与聚合物基体中呋喃基团发生Diels-Alder反应,证明了达到一定温度可实现Diels-Alder逆反应,实现材料的可修复性。

何鑫[4](2020)在《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杂化及纳米复合材料改性》文中认为聚氨酯(polyurethane,PU)是目前最有商业使用价值的聚合物之一,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如涂料、泡沫、胶黏剂、密封剂、合成革、薄膜和弹性体等。传统PU的主要原料都来源于石油,为了应对将来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料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传统PU的合成需要采用异氰酸酯作为原料——剧毒气体光气的衍生产物,对人体和环境均有危害。而且,异氰酸酯对水也十分敏感,容易在合成过程中产生气泡从而影响材料性质。因此,本文以可再生资源二聚酸为原料,分别采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和熔融法合成了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NIPU),并采用环氧树脂对其进行交联固化,得到了不同的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ybri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HNIPU),研究了环氧值和仲胺数目对它们性质影响。然后,为了赋予材料更优异的性能,分别合成了含有改性MWCNTs(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和MWCNTs-GNPs(Graphene nanoplatelets)混合物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摘要如下:1.以二聚酸和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e 435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二聚酸基环碳酸酯(dimer acid cyclocarbonate,DACC)。运用单因素分析优化了合成条件,得到的最适条件:碳酸甘油酯/二聚酸比例8.00,反应时间10 h,酶浓度8 wt%(循环使用两次),反应温度50°C,分子筛添加量60 wt%,摇床转速200 rpm,乙腈溶剂。通过优化后,最大收率为76.00%,最低酸值为43.82 mg KOH/g。然后,以DACC为原料与二元胺反应合成NIPU,对其进行热学性质分析可以发现,二元胺上的仲胺基团不会与环碳酸酯发生反应。2.以DACC为原料,与二元胺、环氧树脂进行一步法反应,制备了HNIPU,并将其应用在涂料上,同时研究了不同仲胺数量的二元胺和不同环氧值的环氧树脂对HNIPU材料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四乙烯五胺和环氧树脂E51为原料合成的HNIPU-4551具有最大的Tg和Td5%。HNIPU-2351的吸水率最低,为2.8%。这说明,对于一步法合成HNIPU,更大的环氧值与更高的仲胺基团含量有利于提升材料的热学性质,仲胺基团含量对材料的储能模量和铅笔硬度的影响比环氧值更大,材料的耐水性质主要受氨基甲酸酯密度的影响。3.以二元胺和碳酸乙烯酯为原料合成了中间体二氨基甲酸二甲酯(Bis(hydroxyethyloxycarbonylamino)alkane,BHA)。然后,将BHA与二聚酸进行熔融反应,得到NIPU预聚物,用环氧树脂进行交联固化得到HNIPU。研究了仲胺数和环氧值对熔融法合成HNIPU各项性质的影响,发现BHA-4551-HNIPU具有最高的Tg和Td5%。同时发现,环氧值比仲胺数对交联程度的影响更大。4.以MWCNTs为原料,合成并表征了四种不同的改性MWCNTs。随后将它们分别添加到HNIPU基底中,得到复合材料,探究不同改性MWCNTs对复合材料性质的影响。发现含有改性MWCNTs复合材料比含有未改性MWCNTs复合材料和纯HNIPU具有更优异的热学性能。MWCNTs-COOH-Au-HNIPU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Tg和Td5%。5.表征了不同比例MWCNTs和GNPs混合物的分散情况和晶面状况。然后混合物分别添加到HNIPU中,得到五种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MWCNTs和GNP混合物比例对HNIPU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的MWCNTs和GNPs在HNIPU中的分散情况不如MWCNTs和GNPs混合物的好,纯MWCNTs改性的HNIPU的Td5%比纯GNPs改性的HNIPU的高了104.2°C,吸水率低了1.9%,这说明GNPs比例的增加则会削弱HNIPU的热稳定性能和耐水性。综上,本研究以生物基原料二聚酸作为主要结构主体,通过生物酶催化法和无催化熔融法分别合成了NIPU,并用环氧树脂与其交联得到了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HNIPU,随后采用纳米材料对HNIPU改性,所得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有广阔的功能化涂料应用潜力。

胡世睿[5](2020)在《液体杜仲胶的制备及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增韧的关键在于改善韧性的同时,保持高的弹性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本文基于生物合成的杜仲胶(EUG)独特的化学组成和橡塑二重性,采用间接氧化法制备了液体杜仲胶(LEEUG),即首先采用乳液工艺制得环氧化杜仲胶(EEUG),然后在低温条件下氧化降解环氧化杜仲胶制得液体杜仲胶。LEEUG的数均分子量为8000-10000,以酮基和醛基封端,结晶可控。在此基础上,利用液体杜仲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采用GPC、IR、13C-NMR、1H-NMR及DSC等测试手段分析了LEEUG的分子结构及结晶能力,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采用搭接剪切、冲击强度及DMA研究了LEEUG对环氧胶粘剂的增韧效果和热机械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小角X射线衍射(SAXD)观察冲击断裂面的微观形貌及相分离行为。液体杜仲胶的制备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反应条件如环氧度、反应时间以及高碘酸用量对液体杜仲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均有显着影响。当65IOHn:ccn(28)=0.03,30oC下氧化降解6h时,液体杜仲胶的分子量范围8000-10000。环氧度对液体杜仲胶的分子量影响不大。氧化降解反应过程中,液体杜仲胶的碳碳双键的含量并未减少,环氧基团含量减少,说明高碘酸进攻的是环氧键,而非碳碳双键。环氧化和氧化降解破坏了杜仲胶分子链的有序性和对称性,且增加了分子链的刚性,导致其结晶能力减弱;但另一方面,由于分子尺寸显着降低,液体杜仲胶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增加,结晶能力改善。EEUG的热稳定性与EUG相当,但LEEUG的热降解温度提高了56℃。液体杜仲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其流变行为影响明显,数均分子量越高,分子量分布越窄,LEEUG的复数粘度越大。液体杜仲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表明:液体杜仲胶与环氧树脂可以共固化,固化产物凝胶含量大于99%。共固化产物为两相结构,LEEUG第二相以微米级球形粒子分散在环氧树脂E-51基体中,同时第二相中的LEEUG介观尺度有序,呈现微晶结构。E-51和LEEUG间的化学键的作用不仅影响橡胶粒子的尺寸及分布情况,也影响着相分离的发生程度,从而影响了增韧效果。LEEUG的加入可明显改善E-51缺口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LEEUG添加量为10份时,增韧效果最佳,剪切强度提高了26%,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4.7%。同时,共固化产物储能模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升高;环氧树脂本体的Tg也没有大幅下降,在LEEUG用量为10份时,Tg仅下降了3.6℃。这些都是交联网络结构中LEEUG的微晶结构的作用的体现。TG-DTG结果表明,E-51/LEEUG共混物的固化产物热稳定性提高。

傅泽刚[6](2019)在《亚临界醋酸降解废弃线路板中溴化环氧树脂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含大量溴化环氧树脂(Brominated Epoxy Resins,BERs)的废弃印刷线路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亚临界醋酸高效催化降解废弃线路板中BERs,获得以苯酚和双酚A为主的无溴油相降解产物。通过研究BERs在不同亚临界醋酸环境下的主要降解产物以及溴的迁移转化途径,揭示亚临界醋酸催化BERs脱溴降解的主要过程和机理;探讨在亚临界醋酸环境下影响BERs降解的主要因素,优化亚临界醋酸降解BERs工艺参数。现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BERs在亚临界醋酸体系中可以快速溶胀并降解。在200℃较低温度条件下BERs仅有轻微降解,但醋酸导致BERs发生溶胀软化现象,导致金属铜箔从线路板表面自动脱落,方便金属组分回收利用。之后BERs降解率随着处理温度的提升、醋酸质量浓度的增大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快速提高。当处理温度高于220℃,醋酸质量浓度大于49.9%,反应时间超过1h时,废弃线路板中的BERs在几乎完全降解,并得到表面光洁的玻璃纤维和金属铜箔。(2)在较低温度条件下BERs部分降解,降解产物中溴主要以有机溴的形式残留在固相中,其余小部分溴以无机溴(HBr)的形式存在于水相中。当温度提升到220℃时BERs彻底降解,固相脱溴率达到100%,除少量溴以有机溴存在于油相中,其余溴主要以HBr的形式存在于水相中。之后提高反应温度或延长处理时间,油相中有机溴全部转化为无机HBr的形式存在于水相中。(3)BERs在220℃、醋酸质量浓度为49.9%条件下降解1 h,主要有机降解产物为双酚A和苯酚,相对含量分别为50.36%和23.00%。随着反应温度的提升、处理时间的延长,降解产物中双酚A进一步分解为苯酚和异丙基苯酚。当温度提升到260℃时,主要有机降解产物为苯酚和异丙基苯酚,相对含量分别为45.37%和25.17%。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调控主要降解产物的种类与含量。(4)BERs在亚临界醋酸环境中的主要断键降解过程为:随着温度提升,BERs中醚键(PhO-CH2)键能最低,最先发生断裂生成四溴双酚A和双酚A。之后四溴双酚A中的Ph-Br开始断裂脱溴生成双酚A。继续提高温度后双酚A中的Ph-CH3开始发生断键,最终生成苯酚和异丙基苯酚。另外在断键降解过程中,四溴双酚A中Ph-CH(CH3)2键也可先于Ph-Br键断裂,生成2,6-二溴苯酚和2,6-二溴-4-异丙基苯酚后,再逐渐脱溴形成苯酚和异丙基苯酚。(5)醋酸在BERs降解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溶胀剂的作用。在亚临界环境下,醋酸可生成大量H3O+(水合氢离子),这些H3O+可强化亚临界水对BERs的酸碱催化降解效果。在亚临界环境下醋酸可以快速溶胀BERs,溶胀现象有助于H3O+以及BERs降解产物在溶胀的BERs中快速迁移,从而实现BERs快速降解。(6)综合考虑BERs在亚临界醋酸中降解率、脱溴率、主要有机降解产物和溴分布情况,确定最佳亚临界醋酸催化降解BERs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220-260℃,反应时间1-2 h,醋酸质量浓度49.9%。

周杰[7](2019)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探究极少主义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一方面在对收集到的美国东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作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针对以往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中审美体验的缺失,从材料的表现性入手,分析材料对于时代知觉特征的反映;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对作品社会文化部分的忽视,从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组织秩序所呈现出社会组织特征出发,分析研究两者所象征的工业时代社会和文化特征。首先论文在论述了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环境、学术脉络和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摒弃了以往沿着形式主义的道路,以迈克·弗雷德的剧场理论和罗莎琳·克劳斯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确定了人类学仪式理论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作品中的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点明了对以往研究的质疑和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极少主义起源的追溯,探讨了极少主义对于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达达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与反思。并以围绕极少主义的相关争论作为线索,论述了极少主义与仪式在其场所、各部分组成结构、重复、象征意义、内部矛盾与参与性等方面的共同点,极少主义作品虽然不再以仪式为基础,但它具有仪式特征。同时,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考量,极少主义作品也并非只具有表演的特征。接下来,第二章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美学特征的差异出发,引发对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分析,明晰了东海岸作品主要以现成的工业、建筑材料和工业产品为材料,它们象征着基本的建筑构件,也概括了基本的对建筑的知觉经验;西海岸作品则采用了新兴的有机材料和加工技术来制作作品的基底和进行着色,以此不断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轻工业制品、汽车、城市灯光等的回忆。第三章对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组织的秩序进行探究,提出作品中多个形状之间的组织关系主要呈现为:数列性秩序、系列性秩序和构建性秩序。两种组织秩序是对社会生产和建筑构建秩序的象征,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是在部分作品中,某一类秩序发挥着主宰性的作用。第四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极少主义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方式的分析,明晰了极少主义作品从有序地进行空间组织到逐步消解了视角和空间结构,将参与者带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使作品与参与者之间在身体和感知上紧密联系起来。第五章对于作品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进行总体性地讨论。极少主义作品的象征指涉不仅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还从艺术家的主观性和人与物的交融角度将对社会生产的模拟上升到社会组织层面。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作品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合法性的模型。极少主义作品抽象的形式就通过其仪式性的象征和参与性,与人、经验、秩序和历史结合了起来,具有了社会性与文化性。总的来看,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极少带来的是外沿的极大拓展,极少主义就是一个集工业生产秩序、构建、互动、直观知觉经验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万花筒。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对“极少”的追求,带来了作品外延意义上的极大丰富。

王瑞[8](2019)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是为客户提供上门测量、专业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上门安装、验收和维护等一系列木质家居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生产制造定制衣柜、定制厨柜、木门、木地板、木墙板、木楼梯、木吊顶等主要产品和消费品。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保证消费品质量、推动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现行标准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为推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本论文应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定制木质家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分析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明细表,确定产业发展急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提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对策建议。其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已成为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原辅材料基本支撑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技术创新活跃度高;产业发展具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标准化要求高等4个主要特征,具有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绿色环保是产业发展的主题等5个发展趋势。(2)以分析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为目标,研究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欧洲、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定制木质家居标准372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现行标准303项。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单一产品标准较多,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分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发现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重视定制木质家居产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服务类标准,值得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标准体系借鉴和参考。(3)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根据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结合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奠定技术基础。该体系框架可分为“基础与综合、测量与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安装与验收、维护保养”等6个子体系,标准体系表由393项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组成,其中基础与综合143项、测量与设计9项、生产制造193项、物流运输6项、安装与验收25项、维护保养17项。提出发展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46项。(4)针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工作领域及其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等5项标准化工作建议,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沈令斌[9](2017)在《基于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的多功能液芯光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材料的开发、机器设备寿命的延长以及仿生智能的引入对材料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复合材料的“智能化”是21世纪材料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研究的方向,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快速自修复是实现复合材料结构智能化急待解决的技术关键。因此,关于复合材料结构仿生自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围绕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自修复的关键问题和前沿研究,开展基于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的多功能液芯光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多功能(同时具有传感和修复功能)液芯光纤纤芯材料的研制机理及其性能研究。围绕纤芯材料的构成机理及其光谱特性、折射率、黏度、光固化速率以及固化后的硬度和对复合材料的附着力等性能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研制出一种在短波光源的辐射下能够固化的纤芯材料,而且该材料具有固化速率快、黏度低、硬度较大、附着力好等性能优点,为多功能液芯光纤的研制创造了前提条件。(2)多功能液芯光纤结构设计与传光机理及其特性研究。围绕液芯光纤的结构设计和传光机理等关键问题,研制了一种以光固化材料为纤芯、石英材料为包层、聚合物光纤作为光窗的特殊结构的液芯光纤。同时对液芯光纤的传光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测定了多功能液芯光纤的衰减系数;针对液芯光纤的传感特性,提出一种在液芯光纤承载前后纤芯中光通量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对液芯光纤的承载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加载的微位移在20-40μm之间时,液芯光纤的输出功率和微位移之间近似线性相关,该部分研究结果为液芯光纤作为传感元件应用在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监测中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3)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复合材料板型结构损伤自修复研究。围绕液芯光纤的自修复功能问题,论文对复合材料板型结构的损伤仿生自修复进行研究。首先研制出一种光纤涂覆层,起到保护和增韧液芯光纤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复合材料板型结构对修复光源的透过率确定液芯光纤的可埋入深度,并采用三点弯曲法对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埋入对复合材料板型结构的弯曲性能影响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复合材料板型结构的裂纹扩展方式;最后对复合材料板型结构损伤自修复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板型结构发生损伤后,经过涂覆层处理的液芯光纤能够及时破裂并释放出修复剂,在修复光源的辐射下完成自修复,损伤修复后,弯曲强度恢复到原来的65%,且修复后的液芯光纤仍具有一定的传感功能,为液芯光纤作为修复元件在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4)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监控系统及方法。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状态的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结合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嵌入式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针对复合材料智能结构的损伤定位问题,提出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了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的承载定位;针对如何实现将修复光源的光能及时输送到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处的关键技术问题,论文在损伤裂纹的大小以及修复光源开合的时间上引入模糊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典型复合材料结构损伤仿生自修复方法,实现了修复光源高效能的使用并且实现了复合材料智能结构的损伤自修复。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远程监控系统与方法所需成本较低,而且克服了区域、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价值。(5)多功能液芯光纤在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围绕多功能液芯光纤在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自修复中的应用问题,以及为了验证所设计的监控系统和提出的定位与损伤自修复方法的有效性,论文对埋入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监控系统和提出的定位和自修复方法能够完成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定位和仿生自修复,而且多功能液芯光纤及其复合材料智能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多次损伤自修复。

刘畅[10](2017)在《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表征与增强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改善大豆蛋白胶黏剂初黏性、耐水性及胶接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初黏性优良的脲醛树脂(UF)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PI)胶黏剂,研究了 UF树脂固化剂和预压工艺对胶合板胶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的影响;为解决胶接制品的甲醛释放问题,对缩合单宁改性模仿多巴结构,并引入到SPI胶黏剂中,制备出六次甲基四胺、酸性和碱改性单宁等三类仿多巴单宁及其改性蛋白基胶黏剂,采用红外光谱、热重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单宁改性的反应机制以及所合成蛋白基胶黏剂的反应机制、胶接机理;用胶黏剂固化断面形态、残留率、表观黏度和胶合板胶合强度等表征了所制备胶黏剂的耐水性和胶接性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初黏性良好的UF树脂能够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预压性及胶合强度。由草酸和氯化铵作为固化剂制备的UF树脂与SPI混合制备胶黏剂的预压性和胶合性能均显着提高,胶合板胶合强度较纯SPI胶黏剂提高192%,达到1.46MPa。(2)六次甲基四胺改性单宁可以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用六次甲基四胺改性单宁,能促进单宁分子间交联,添加到SPI胶黏剂中可有效增大体系交联密度;同时氧化得到的邻苯二醌与SPI分子上的肽链形成共价键,生成结构稳定致密、热稳定和耐水性好的胶黏剂固化物,所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达1.03MPa,相比纯SPI胶黏剂提高了 91%。(3)酸改性单宁B环的邻苯二酚结构可以完整地引入到SPI胶黏剂中,有效提高胶黏剂胶接强度。单宁B环的邻苯二酚结构与SPI分子及被胶接物官能团(木材羟基)发生交联反应或形成氢键结合,提高胶接性能,制备的胶合板胶合强度为1.07 MPa,相比仅用酸改性的SPI胶黏剂提高了45%。(4)碱改性单宁B环被氧化生成活性更高的邻苯二醌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胶接强度。单宁B环被氧化成的邻苯二醌结构可以与SPI分子上的肽链形成交联或共价结合,还可以与被胶接物表面官能团发生静电作用及共价结合,提高胶接能力,所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为0.95MPa,相比只用碱改性的SPI胶黏剂提高了32%。

二、《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及产业化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分类
    1.1 物理回收法
    1.2 能量回收法
    1.3 化学回收法
2 回收处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现状分析
    2.1 国外回收处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现状分析
        2.1.1 物理回收
        2.1.2 化学回收
    2.2 国内回收处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现状分析
        2.2.1 物理回收
        2.2.2 能量回收及化学回收
3 复合材料回收利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2)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硫化剂
        1.2.2 硫化烟气
        1.2.3 黑色污染问题
    1.3 橡胶的硫化
    1.4 橡胶新型交联体系
        1.4.1 基于非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1.4.2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1.4.3 离子键交联弹性体
    1.5 橡胶的环氧化改性
    1.6 橡胶材料低锌/无锌技术研究进展
        1.6.1 氧化锌纳米化
        1.6.2 无机填料载锌技术
        1.6.3 有机锌
        1.6.4 稀土型多功能橡胶硫化剂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酯交换反应的动态共价交联三元乙丙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
        2.2.3 DA硫化EEPDM样品的制备
        2.2.4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
        2.2.5 测试与表征
    2.3 EPDM的环氧化改性
        2.3.1 EEPDM的红外表征
        2.3.2 EEPDM的核磁表征
    2.4 EEPDM的绿色交联
        2.4.1 EEPDM的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2.4.2 EEPDM的硫化性能
    2.5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5.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2.5.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传统硫化体系的比较
        2.5.3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2.6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塑性
        2.6.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
        2.6.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形状可塑性
    2.7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性能
        2.7.1 再加工方法优化
        2.7.2 再加工后橡胶的力学性能
        2.7.3 再加工机理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二羧酸绿色交联环氧丁苯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ESBR-GMA的制备
        3.2.3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3.2.5 测试与表征
    3.3 ESBR-GMA的合成
        3.3.1 ~1H NMR谱图及共聚组成
        3.3.2 FTIR谱图及DSC曲线
    3.4 ESBR-GMA的绿色交联
        3.4.1 新型绿色交联体系的设计
        3.4.2 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3.4.3 不同种类二羧酸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4.4 SA用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4.5 GMA含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5 化学回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基环氧大豆油绿色交联羧基丁腈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4.2.4 测试与表征
    4.3 ESO对XNBR的增塑效应
        4.3.1 门尼粘度测试
        4.3.2 RPA应变扫描
        4.3.3 DSC测试
        4.3.4 增塑机理的研究
    4.4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交联性能
        4.4.1 红外表征交联反应的进行
        4.4.2 硫化性能
        4.4.3 抗焦烧性能
    4.5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6 ZnO催化效应
        4.6.1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4.6.2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焦烧性能的影响
        4.6.3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6.4 ZnO作用机理探讨
    4.7 化学回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胎用橡胶材料的硫磺硫化体系中氧化锌减量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橡胶复合材料制备
        5.2.3 橡胶热氧老化性能
        5.2.4 测试与表征
    5.3 N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5.3.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5.3.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5.3.3 NR的低锌硫化体系
    5.4 SB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5.4.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5.4.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5.4.3 SBR低锌硫化体系
    5.5 硫磺硫化机理
        5.5.1 无活性剂体系硫磺硫化机理
        5.5.2 锌离子作用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含呋喃侧基聚芳醚酮的制备及其用于可修复热固性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固性材料
        1.2.1 热固性材料简介
        1.2.2 可回收及可修复热固性材料研究进展
    1.3 聚芳醚酮树脂
        1.3.1 聚芳醚酮简介
        1.3.2 聚芳醚酮的性能
        1.3.3 聚芳醚酮的应用
        1.3.4 聚芳醚酮的改性
    1.4 碳纳米管
        1.4.1 碳纳米管的结构
        1.4.2 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
        1.4.3 碳纳米管的改性
    1.5 本论文设计思想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2.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2.2.1 单体与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2 单体与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第3章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2 -(4’-氨基苯)-对苯二酚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3.1.1 2 -(4’-氨基苯)-对苯二酚单体的合成
        3.1.2 2 -(4’-氨基苯)-对苯二酚单体的表征
    3.2 含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的合成及表征
        3.2.1 含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的合成
        3.2.2 含氨基苯侧基聚芳醚酮的表征
    3.3 含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的合成及表征
        3.3.1 含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的合成
        3.3.2 含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的表征
第4章 可修复热固性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表征
        4.3.1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形貌研究
        4.3.2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
        4.3.3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4.3.4 MWCNT/呋喃苯侧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杂化及纳米复合材料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
1 绪论
    1.1 二聚酸
    1.2 聚氨酯
    1.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1.4 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1.5 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1.6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二聚酸基环碳酸酯的酶法合成及在聚氨酯上的应用
    2.1 实验原料
    2.2 二聚酸基环碳酸酯(DACC)的合成及纯化过程
    2.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
    2.4 二聚酸基环碳酸酯和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2.5 不同反应条件对DACC合成反应的影响
    2.6 DACC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2.7 碳酸甘油酯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2.8 讨论与小结
3 基于碳酸甘油酯的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
    3.1 实验原料
    3.2 基于碳酸甘油酯的HNIPU的合成
    3.3 基于碳酸甘油酯的HNIPU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3.4 基于碳酸甘油酯的HNIPU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3.5 基于碳酸甘油酯的HNIPU漆膜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与小结
4 基于碳酸乙烯酯的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原料
    4.2 二氨基甲酸二甲酯(BHA)的合成
    4.3 基于碳酸乙烯酯的BHA-NIPU的合成
    4.4 基于碳酸乙烯酯的BHA-HNIPU的合成
    4.5 基于碳酸乙烯酯的BHA-HNIPU的测试与表征
    4.6 BHA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7 BHA-NIPU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8 BHA-HNIPU的表征及漆膜性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4.9 不同环氧树脂比例的BHA-HNIPU的表征及漆膜性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4.10 讨论与小结
5 多壁碳纳米管-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1 实验原料
    5.2 改性MWCNTS的制备
    5.3 MWCNTS-HNIPU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MWCNTS-HNIPU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5.5 改性MWCNTS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5.6 MWCNTS-HNIPU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漆膜性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6 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三元复合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6.1 实验原料
    6.2 MWCNTS-GNPS-HNIPU的合成
    6.3 MWCNTS-GNPS-HNIPU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6.4 MWCNTS与 GNPS混合物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6.5 MWCNTS-GNPS-HNIPU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漆膜性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6.6 讨论与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设备与仪器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液体杜仲胶的制备及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杜仲胶
        1.1.1 杜仲胶的概述
        1.1.2 杜仲胶的结构与性能
        1.1.3 杜仲胶的提取
        1.1.4 杜仲胶的研究进展
        1.1.5 杜仲胶的应用前景
    1.2 环氧树脂概述
        1.2.1 环氧树脂的定义
        1.2.2 环氧树脂的分类
        1.2.3 环氧树脂的性能特点
        1.2.4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应用
    1.3 环氧树脂增韧方法
        1.3.1 第二相增韧
        1.3.2 改变化学网络结构
        1.3.3 互穿网络结构
        1.3.4 生物基材料
    1.4 环氧树脂增韧机理
        1.4.1 银纹剪切带
        1.4.2 银纹钉锚
        1.4.3 协同作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流程
    2.4 反应机理
    2.5 实验步骤
        2.5.1 液体杜仲胶的制备
        2.5.2 E-51/LEEUG共混物的制备及固化
    2.6 测试与表征
        2.6.1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LEEUG的分子量
        2.6.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IR)分析
        2.6.3 核磁共振(NMR)分析
        2.6.4 动态复数粘度测试
        2.6.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6.6 凝胶含量的测定
        2.6.7 冲击强度测试
        2.6.8 搭接剪切强度测试
        2.6.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6.10 小角X射线衍射(SAXD)
        2.6.11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DMA)
        2.6.12 热重分析(TG)
第三章 液体杜仲胶的制备
    3.1 反应条件对LEEUG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分析
    3.2 EUG、EEUG和 LEEUG的 IR分析
    3.3 EUG、EEUG和 LEEUG的 NMR分析
    3.4 EUG、EEUG和 LEEUG的 DSC分析
    3.5 EUG、EEUG和 LEEUG的热稳定性分析
    3.6 EUG、EEUG和 LEEUG的流变行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杜仲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4.1 E-51与LEEUG的共固化反应
    4.2 E-51/LEEUG的缺口冲击性能
    4.3 E-51/LEEUG胶黏剂的剪切性能
    4.4 E-51/LEEUG固化物的微观形貌
    4.5 E-51/LEEUG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6)亚临界醋酸降解废弃线路板中溴化环氧树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溴化环氧树脂
    1.3 溴化环氧树脂回收研究现状
        1.3.1 物理回收
        1.3.2 热处理技术
        1.3.3 湿法回收技术
        1.3.4 超临界流体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分析方法
        2.5.1 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
        2.5.2 红外光谱(IR)分析
        2.5.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2.5.4 溴含量测定
    2.6 指标计算公式
3 溴化环氧树脂在亚临界醋酸中降解脱溴特性研究
    3.1 废弃线路板基本热重分析
    3.2 不同实验因素对固相降解产物的影响
    3.3 固体产物微观形貌和成分分析
    3.4 不同实验因素对溴化环氧树脂降解率的影响
    3.5 不同实验因素对脱溴率的影响
    3.6 溴在不同降解产物中的分布特征
    3.7 溴化环氧树脂有机降解产物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降解机理分析
    4.1 降解产物对比分析
    4.2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三)极少主义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生态
    二、前期相关研究
        (一)极少主义艺术历史研究成果
        (二)美国西海岸的极少主义历史研究成果
        (三)极少主义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四)极少主义作品中材料和结构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使用相关概念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内容及范围的界定
    四、问题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点
        (二)论文创新点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回顾与聚焦——极少主义的历史
    1.1 起源——极少主义艺术诞生之前
        1.1.1 简化与构成——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对于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2 工艺与社会——包豪斯与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3 反惯例与现成品——达达主义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4 表现与行动——抽象表现主义对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的影响
    1.2 继承与重构——极少主义艺术的出现
        1.2.1 直接的形状——东海岸极少主义艺术家与他们的极少主义实验
        1.2.2 纯粹的感知——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家与他们的极少主义实验
    1.3 差异与质疑——围绕极少主义的争论
        1.3.1 美学争论——西海岸极少主义的命名与合法性
        1.3.2 走向实体——绘画还是雕塑
        1.3.3 各抒己见——对“极少”的不同理解
    1.4 象征与参与——聚焦极少主义作品的仪式特征
        1.4.1 社会性的追问——仪式概念的引用
        1.4.2 从象征到仪式——使用仪式相关理论研究极少主义艺术的可行性
        1.4.3 从观看到参与——极少主义作品中的观众参与
第二章 工业镜像与时代图景——极少主义作品中材料与加工技术的时代象征
    2.1 束之高阁的材料——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与技术
        2.1.1 直观的差异——东西海岸的不同美学特征
        2.1.2 重拾的关注——从实在的形状到材料与技术
    2.2 平淡无奇的形状——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材料的应用
        2.2.1 材料与现成品——东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材料和产品的直接应用
        2.2.2 高分子与透明介质——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基底
        2.2.3 有机与化合——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涂料
    2.3 近乎完美的表面——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技术的使用
        2.3.1 机械与真空——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的基底制作技术
        2.3.2 喷涂与电镀——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的表面处理技术
    2.4 超越实在的时代象征——材料、技术与艺术的联姻
        2.4.1 建筑的象征——材料的直接应用
        2.4.2 消失的手工性——新技术的去手工化
        2.4.3 时代的烙印——极少主义艺术的材料和技术的时代性
第三章 有序组织与建筑构建——极少主义作品结构的社会秩序象征
    3.1 整体与部分——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的秩序
1'>3.1.1 有序的多个形状——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数量N>1
        3.1.2 数学性的排列——极少主义作品数列性组织秩序
        3.1.3 构建性的组合——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空间排列
    3.2 排列与变化——极少主义作品中数列性与系列性的秩序
        3.2.1 完全的重复——极少主义作品中简单的数列秩序
        3.2.2 有序的变化——极少主义作品中复杂的数列秩序
        3.2.3 多元的组合——极少主义作品中多种数列秩序并存
        3.2.4 差异的复制——极少主义作品中的系列性
    3.3 形状与位置——极少主义作品中构建性的秩序
        3.3.1 铺砌与构建——建筑的构建方式
        3.3.2 形态与组合——形状对建筑构件的模拟
        3.3.3 框架与模块——空间上的自由重复
    3.4 组织秩序与构建方式——极少主义作品结构所象征的社会秩序
        3.4.1 无处不在的秩序——极少主义作品对社会生产的模拟
        3.4.2 垂直与水平的构建——极少主义作品所象征的建筑构建方式
第四章 互动参与与仪式体验——观众对极少主义作品的参与和体验
    4.1 内与外的浸润——极少主义作品内部空间的诱惑
        4.1.1 模糊边界——内外空间之辩
        4.1.2 步入作品——极少主义艺术家的预谋
    4.2 身体与空间的对抗——极少主义作品与参与者身体的互动
        4.2.1 限定与自由——“无序”的参与空间
        4.2.2 循环与反省——有序的行动文化象征
    4.3 身体与空间的交融——极少主义作品中的观看与互动
        4.3.1 镜像与幻觉——参与者和反光材质作品的观看与互动
        4.3.2 空间与感知——参与者和光与透明材质作品的观看与互动
    4.4 游移的身体——参与性对于身体与形状关系的重构
        4.4.1 从观看到体验——参与性对体验模式的重塑
        4.4.2 从实在到知觉——反射、透明材质作品带来的体验范式的转变
        4.4.3 从感知到对抗、交融——参与者身体与形状之间关系的重构
第五章 仪式与统一——极少主义作品的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5.1 物的礼赞——极少主义作品中物的象征意义
        5.1.1 日常品与城市的经验——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
        5.1.2 工业与建筑的印象——东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
        5.1.3 物品与构建——生产与建筑的秩序象征
    5.2 人与物的交融——极少主义作品中人与形状的平等与统一
        5.2.1 拟人与“表演”——极少主义作品中物的拟人化
        5.2.2 物化与统一——极少主义作品中身体与物体的统一
        5.2.3 平等与转化——人与物的统一
    5.3 物与人的秩序——极少主义作品象征社会组织秩序
        5.3.1 物与人的沉默——极少主义作品和社会劳动的匿名性
        5.3.2 “睹物思人”——极少主义作品象征人的组织秩序
    5.4 形与思的统一——极少主义作品实现的形式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
        5.4.1 人之所造与人之所思——潜藏于物品和艺术接受者的社会性、文化性
        5.4.2 客观抑制与主观回归——艺术家创作过程与作品命名的主观性
        5.4.3 仪式象征与观众参与——极少主义作品中形式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重要极少主义艺术家简介
    附录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极少主义艺术家
    附录三 :中英文人名对照
    附录四 :约翰·麦克拉肯的作品检测和材料鉴定
    附录五 :西海岸极少主义采用的有机材料简介
    附录六 :极少主义大事年表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定制木质家居基本概念
        1.1.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范围界定
        1.1.3 研究背景
        1.1.4 研究意义
        1.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6 研究发展趋势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理论和构建方法
    2.1 标准体系基础理论
        2.1.1 标准化基本概念
        2.1.2 标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2.1.3 标准体系的类型
        2.1.4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2.2.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定义、属性和范围
        2.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目标
        2.2.3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分析
        2.2.4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2.2.5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编制
        2.2.6 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
    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原辅材料概况
        3.1.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表面装饰材料
        3.1.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基材
    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概况
        3.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产品
        3.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总体情况
    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技术现状
        3.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科技创新平台
        3.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专利情况分析
    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与趋势分析
        3.4.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3.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趋势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4.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类型划分
    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4.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现状
        4.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重要标准
        4.2.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特征
        4.2.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4.3 国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4.3.1 国际标准体系
        4.3.2 欧洲标准体系
        4.3.3 法国标准体系
        4.3.4 德国标准体系
        4.3.5 英国标准体系
        4.3.6 日本标准体系
    4.4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对比分析
        4.4.1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统计分析
        4.4.2 借鉴和启示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
    5.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5.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5.2.1 总体原则
        5.2.2 具体原则
    5.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5.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5.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序列结构
        5.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专业结构
        5.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结构间关系
        5.3.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模型(框架)
        5.3.6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子体系构成要素
    5.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和编制说明
        5.4.1 基础与综合子体系
        5.4.2 测量与设计子体系
        5.4.3 生产制造子体系
        5.4.4 物流运输子体系
        5.4.5 安装与验收子体系
        5.4.6 维护保养子体系
    5.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统计
    5.6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
    5.7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6.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
        6.1.1 加强全屋定制总体要求标准化工作
        6.1.2 加强绿色发展领域标准化工作
        6.1.3 加强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
        6.1.4 加强产业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
    6.2 推进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6.2.1 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产业标准体系
        6.2.2 加强产业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
        6.2.3 建立高效的产业标准化协调机制
        6.2.4 加大产业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6.2.5 加强产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基于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的多功能液芯光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芯光纤研究现状
        1.2.1 液芯光纤概述
        1.2.2 液芯光纤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研究现状
        1.3.1 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概述
        1.3.2 复合材料结构仿生自修复研究现状
    1.4 液芯光纤在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中的应用概述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功能液芯光纤纤芯材料的研制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2.1 光化学反应机理
        2.1.1 光化学基础
        2.1.2 光固化反应
    2.2 纤芯材料的组成
        2.2.1 低聚物的选择
        2.2.2 单体的选择
        2.2.3 光引发剂的选择
    2.3 纤芯材料相关性能的研究方法
        2.3.1 折射率的测量方法
        2.3.2 黏度的测量方法
        2.3.3 硬度的测量方法
        2.3.4 附着力测试方法
    2.4 纤芯材料的性能研究
        2.4.1 不同光引发剂对纤芯材料性能的影响
        2.4.2 单体的含量对纤芯材料性能的影响
        2.4.3 光引发剂的含量对纤芯材料性能的影响
    2.5 修复光源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液芯光纤结构设计与传光机理及其特性研究
    3.1 液芯光纤结构设计
    3.2 液芯光纤传输理论
        3.2.1 液芯光纤中子午光线的传输原理
        3.2.2 液芯光纤中空间光线的传输原理
    3.3 液芯光纤的传输损耗研究
        3.3.1 液芯光纤的传输损耗
        3.3.2 液芯光纤传输损耗实验研究
    3.4 液芯光纤承载性能研究
        3.4.1 液芯光纤承载损耗理论分析
        3.4.2 液芯光纤加载测试装置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自修复研究
    4.1 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自修复过程
    4.2 液芯光纤的涂覆层
        4.2.1 涂覆层材料
        4.2.2 涂覆层及带有涂覆层的液芯光纤的研制
        4.2.3 涂覆层的光屏蔽性能及其粘结性能
    4.3 复合材料的透光性能研究
    4.4 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埋入对复合材料板型结构性能的影响
        4.4.1 三点弯曲实验方法
        4.4.2 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埋入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4.5 复合材料板型结构损伤及其裂纹扩展方式研究
    4.6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自修复研究
        4.6.1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自修复性能研究
        4.6.2 不同修复剂对复合材料结构修复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监控系统及方法
    5.1 远程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光源
        5.2.2 基于多功能液芯光纤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
        5.2.3 光电检测电路
        5.2.4 ARM微处理器
        5.2.5 A/D转换器
        5.2.6 GPRS无线通信模块
    5.3 嵌入式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5.4 系统相关软件设计
        5.4.1 ADC应用程序的设计
        5.4.2 GPRS网络数据传输及其应用程序的设计
        5.4.3 远程监控中心软件的设计
    5.5 基于GA-SVRM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承载定位方法
        5.5.1 支持向量机理论
        5.5.2 遗传算法优化原理
        5.5.3 基于GA-SVRM的承载定位过程
    5.6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方法
        5.6.1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5.6.2 模糊控制仿生自修复系统的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液芯光纤在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6.1 典型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损伤仿生自修复
    6.2 损伤定位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损伤仿生自修复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总结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表征与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热固性树脂
    1.2 大豆蛋白质胶黏剂研究现状
        1.2.1 物理改性
        1.2.2 改性剂改性
        1.2.3 仿生改性
    1.3 大豆蛋白质胶黏剂改性现存问题
    1.4 贻贝蛋白相关研究
        1.4.1 贻贝蛋白研究进展
        1.4.2 贻贝蛋白研究现存问题
    1.5 缩合单宁相关研究
        1.5.1 缩合单宁结构
        1.5.2 缩合单宁基树脂特点
        1.5.3 缩合单宁基树脂改性
        1.5.4 缩合单宁基树脂研究现存问题
    1.6 绿色化学意义
    1.7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主要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2 脲醛树脂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SPI胶黏剂胶合强度
        2.3.2 预压工艺对改性SPI胶黏剂影响
        2.3.3 改性SPI胶黏剂甲醛释放量
    2.4 本章小结
3 六次甲基四胺改性单宁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六次甲基四胺改性CTs反应机制
        3.3.2 胶黏剂HCT-SPI反应机制
        3.3.3 胶黏剂HCT-SPI断面形态
        3.3.4 胶黏剂HCT-SPI物理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酸改性单宁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改性CTs反应机制
        4.3.2 胶黏剂ac SPI-CT反应机制
        4.3.3 胶黏剂ac SPI-CT热稳定性
        4.3.4 胶黏剂ac SPI-CT断面形态
        4.3.5 胶黏剂ac SPI-CT物理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碱改性单宁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碱改性CTs反应机制
        5.3.2 胶黏剂al SPI-CT反应机制
        5.3.3 胶黏剂al SPI-CT热稳定性
        5.3.4 胶黏剂al SPI-CT断面形态
        5.3.5 胶黏剂al SPI-CT物理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及产业化现状[J]. 薛山. 有色冶金节能, 2021(06)
  • [2]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刚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3]含呋喃侧基聚芳醚酮的制备及其用于可修复热固性材料的研究[D]. 张清文.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4]生物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杂化及纳米复合材料改性[D]. 何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液体杜仲胶的制备及其增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D]. 胡世睿.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6]亚临界醋酸降解废弃线路板中溴化环氧树脂机理研究[D]. 傅泽刚.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7]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D]. 周杰. 上海大学, 2019(02)
  • [8]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王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基于智能结构仿生自修复的多功能液芯光纤关键技术研究[D]. 沈令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10]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表征与增强机制研究[D]. 刘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热固性树脂》199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