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弹丸致下颌骨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高速弹丸致下颌骨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一、高速投射物致下颌骨缺损的早期修复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之发,孙烁辉,马军利,刘聪贺,丁璐,李浪,程洁,李潇,汪维健[1](2019)在《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模型建立及早期救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探讨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②研究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后的早期救治策略。方法 8只犬(6只中华田园犬和2只比格犬,6月龄,雄性)随机分为两组,枪击伤(A)组和爆炸伤(B)组,致伤前先制作胸腹部和颅脑防护装置,做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A组:根据有无粉碎性骨折致咬合关系错乱行清创缝合或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治疗;B组:爆炸伤致颌面部软组织多发穿通伤并大量异物残留,行清创缝合治疗。枪击伤致伤源为5.8 mm和7.62 mm高精度狙击步枪,致伤距离50 m;爆炸伤致伤源为制式200 g TNT药块,距离分别为3 m和1 m。按照分组情况伤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和相应的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2 h再次行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该模型可稳定地模拟犬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当枪击伤距离为50 m时,随着致伤源高精度狙击步枪口径的增大(5.8 mm到7.62 mm),颌面部创伤也由咬合关系正常的下颌骨下缘粉碎性骨折变为上下颌骨的粉碎性骨折并伴有咬合关系错乱和严重的软组织撕裂伤。当爆炸伤致伤源固定为含241 g细铁钉的制式200 g TNT药块时,随着致伤距离的缩小,实验动物的颌面部创伤也越来越严重。两组实验动物伤后均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对症处理,除爆炸伤致伤距离为1 m的犬伤后20 h死亡外,其余均生存状态良好,精神可,行动自如,可少量饮食饮水,存活实验动物均继续饲养四周。结论该实验致伤模型可以实现咬合关系正常和错乱的枪击伤模型和不同程度的爆炸伤模型。伤后立即采取合适的抢救措施,如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静脉补液和抗感染后,可维持犬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的正常;其中早期救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艳[2](2013)在《手枪弹对骨骼复合靶标侵彻作用的数值模拟及力学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骼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力学特性,其枪弹伤较之其它组织差别较大。目前国内外主要对骨骼直接损伤进行研究,而对其间接损伤研究较少。为研究枪弹对骨骼的间接损伤,本文建立了骨骼复合靶标模型,该模型由新鲜猪腿骨和包裹着它的明胶组成。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本文模拟9mm手枪弹侵彻骨骼复合靶标的整个过程,并对骨骼间接力学响应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CT断层扫描数据,通过Mimics和HYPERMESH建立新鲜骨骼的非均匀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2)建立9mm手枪弹侵彻骨骼复合靶标的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LS-DYNA运算求解,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后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3)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骨骼间接损伤的主要致伤机理。分析表明骨骼所承受的间接应力主要是由应力波作用的结果。(4)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别研究弹丸侵彻速度、碰击章动角、骨骼埋藏在明胶中的位置对骨骼力学响应的影响。本文对骨骼力学响应和致伤机理的研究,为研究枪弹对骨骼间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曹健[3](2012)在《SDF-1/CXCR4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并参与牵张成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牵张成骨技术已在颌面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但我们却对其骨再生详细机理了解甚少。已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牵张成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骨再生的关键。MSCs被证实可向机体受损部位迁移,而且这种迁移与多种趋化因子密切相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本课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中,验证机体是否募集全身的MSCs来“帮助”实现快速的骨再生。课题旨在进一步探究牵张成骨的具体机理,为缩短牵张成骨临床治疗时间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继续优化牵张策略提供循证依据。课题主要分为以下5部分:1大鼠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下颌骨牵张器,建立大鼠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以15只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在全麻下行右侧下颌骨牵张器植入术,左侧下颌骨行骨折内固定术作为对照。术后经5天的延迟期后,以0.2mm/12h的速率进行连续牵张共10天,总牵张长度为4.0mm。于牵张结束当天、固定期2周、4周分批处死大鼠(n=5),行大体标本检查及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15只大鼠均耐受手术,牵张器固定良好,右侧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牵张间隙的平均宽度为3.5mm,为预期间隙宽度的87.5%。HE染色示固定期4周后新生骨已接近正常骨组织。结论: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外置型下颌骨牵张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能够满足大鼠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的要求。该模型可行性与重复性俱佳,可为牵张成骨进一步分子及基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2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目的: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MSCs,并对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MSCs的表达进行鉴定。方法: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培养大鼠MSCs,并进行生长曲线测定,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并对细胞表面及胞内CXCR4的表达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所培养的大鼠MSCs可在体外迅速大量增殖,其生长周期、形态特征、增殖规律符合典型的MSCs增殖特点;可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方向成功分化;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细胞表面标志物特征为CD29、CD44、CD90阳性,CD34和CD45阴性,细胞表面CXCR4表达率为16.5%,细胞内CXCR4表达率为83.2%。结论:培养的大鼠MSCs细胞成分均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表面及胞内均表达CXCR4。3SDF-1在大鼠下颌骨DO及骨折中的表达目的:检测SDF-1在牵张成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其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对比。方法:SD大鼠40只接受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左侧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在术后当天、3、6、9、12、15、18、21天时分批(n=5)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ELISA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DF-1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及微血管周围,在牵张成骨新生骨痂中表达较强烈,在骨折处骨痂中亦有表达。ELISA检测结果发现,SDF-1在骨切开术后升高3倍,在骨折区,SDF-1表达在术后1周后逐步下降,而在牵张成骨区,牵张开始后再次上升达到基础水平5倍,牵张结束1周后基本下降至基础水平。结论:SDF-1在牵张成骨中表达显着上调,其上调在牵张期内更为显着。4SDF-1促进MSCs迁移的体外实验目的:在Transwell迁移小室模型中研究不同浓度的SDF-1以及阻断SDF-1/CXCR4通路后对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Transwell迁移小室模型中,上室内加入2×105/ml密度的MSCs单细胞悬液500μL,下室内加入1.5mL含不同浓度SDF-1α (0、100、200、300、400ng/mL)的DMEM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计数迁移细胞。另外将MSCs在含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5μg/mL)的DMEM培养液中孵育30分钟后制备单细胞悬液,再次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当下室加入SDF-1α后,MSCs迁移数目明显增加,无SDF-1α组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在100、200、300ng/mL各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0、400ng/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s在含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5μg/mL)的DMEM培养液中孵育后,细胞迁移数目与相同浓度SDF-1α诱导组相比,有显着减少(P<0.05)。结论:SDF-1对MSCs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趋化作用,且这种趋化作用可被CXCR4的阻断剂AMD3100不完全抑制。5静脉输入MSCs迁移到DO及SDF-1对迁移的促进作用目的:观察静脉输入GFP标记的MSCs后,在牵张成骨新生骨痂中的迁移情况,以及增强或阻断SDF-1/CXCR4途径对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均接受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手术并分为4组(n=8),均在牵张期第5天接受细胞输入:A组尾静脉输入GFP-MSCs单细胞悬液500μL;B组尾静脉输入经AMD3100预处理的GFP-MSCs单细胞悬液500μL;C组下颌骨牵张区局部注射100ng SDF-1,1小时后尾静脉输入GFP-MSCs单细胞悬液500μL;D组下颌骨牵张区局部注射100ng SDF-1,1小时后尾静脉输入经AMD3100预处理的GFP-MSCs单细胞悬液500μL。24小时后每组处死4只大鼠,进行冰冻切片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固定期2周后处死其余大鼠并进行组织学切片及HE染色,测量其骨量百分比。结果:牵张区内大量纤维网状支架沿牵张方向分布,GFP-MSCs散在分布于网状支架之间。细胞计数示A组迁移的GFP-MSCs数目为56±10.3/200×视野,B组为17±3.5/200×视野,C组为62±11.7/200×视野,D组为91±13.5/200×视野。B组与A组相比,D组与C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计量学分析显示,D组骨量百分比(BV/TV)明显大于其余3组(P<0.05);而B组骨量百分比(BV/TV)则明显小于其余3组(P<0.05)。结论:在牵张成骨的牵张期内,静脉输入的MSCs可从血循环迁移至牵张间隙,且迁移细胞的数量与牵张区局部的SDF-1浓度呈正相关;在预先封闭MSCs的CXCR4受体后,迁移细胞数显着减少;牵张区中固定期骨成熟程度与迁移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小结:本课题通过大鼠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首次发现SDF-1在骨切开术后及牵张期均表达上调;首次证明在牵张成骨中,MSCs可由血循环迁移至牵张间隙;首次提出SDF-1/CXCR4轴在牵张成骨中诱导MSCs迁移的作用。本课题对牵张成骨的分子机理作出了进一步探索,课题研究结果为牵张成骨的干细胞全身应用策略提供直接依据,也为临床应用SDF-1促进新骨生成、缩短牵张成骨治疗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吉凯,牛学刚[4](2011)在《牵张成骨术修复火器伤性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颌面部属暴露部位,平战时遭受火器伤机会较多,枪弹等高速投射物击中质地硬而脆的颌面骨后,易于使之破碎,往往遗留骨性缺损,同时还会伴有软组织及牙列缺损,患者面容及咀嚼、发音等生理功能受损,如不作修复,会遗留严重面部畸形和功能、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牵张成骨术修复颌面部火器伤具有创伤小,效果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关注。现将颌面部火器伤及牵张成骨术修复火器伤性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唐震[5](2011)在《人上、下颌骨火器伤动态模拟及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颌面部位置暴露,战时防护薄弱,和平时也是暴力、自伤的重点部位,在全身火器伤的发生中,颌面部火器伤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颌面部火器伤的救治是颌面部乃至全身创伤救治中的重点问题。目前用于创伤弹道学研究的颌面部传统火器伤模型仍然以动物模型为主,辅以尸体及人工材料模型。然而,由于可重复性差以及目前陪受关注的医学伦理方面的原因,动物及尸体模型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人工材料模型虽然具有与人体组织相近的生物力学性质。但其制作成本高,费时长。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模型已越来越显露出其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建立更加理想的致伤模型。有限元法又称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或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的数理方法。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是把整个结构看作由有限个细小单元组合而成的实体,整体的力学特性是由每个个体单元的力学特征叠加整合后反映出来,最常用于解决复杂的工程学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力学研究中。有限元法能够分析物体内及物体间的复杂力学过程,预测力学作用产生的效应(如模型的应力、应变、形状、温度等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或输出计算结果以供分析,具有可重复性好、节约实验成本、实验条件易控制等优点,可以弥补传统的火器伤模型在致伤过程研究中的不足。因此,有限元法的运用将有助于颌面部火器伤致伤机理的深入研究,并能为颌面部火器伤致伤部位伤情的快速判断、火器伤的迅速救治、战时的防护以及评估投射物致伤效应等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前期建立的猪下颌骨火器伤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采用经动物实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内置参数,建立了可视化数字人上、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不同投射条件下投射物侵彻人上、下颌骨的过程,并对人上、下颌骨火器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方法和结果:1.将中国可视化数字人(Chinese Visible Human, CVH)头面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经过三维图像获取、实体模型重建后得到人上、下颌骨面网格模型;将上、下颌骨面网格模型导入ANSA软件中,采用六面体单元与五面体及四面体单元结合的方式建立人上、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人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单元数为372501,节点数为751410;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单元数为275216,节点数为1387101,所有单元均为实体单元。结果表明,该模型网格划分合理,单元质量好,与真实标本的几何外形相似程度高,细节损失小。2.在前期动物实验建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材料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边界条件及接触算法,对所建立的人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不同的入射条件(两种投射物、两个投射部位、三个入射角度及三种入射初速度),在LS-DYNA软件中进行仿真计算,动态模拟人下颌骨火器伤的致伤过程、应力传导及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人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乎全采用六面体单元建模,满足了多个投射物多角度多部位打击下颌骨的研究需要,并提高了计算精度。不仅可以动态模拟不同入射条件下,下颌骨受打击的过程及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以观察投射物的运行轨迹及比较其投射效率;并且,通过对应力的计算,还可以动态模拟火器伤过程中应力在下颌骨中传导的方式及各部位应力随时间分布的情况。3.采用与下颌骨相同的材料模型、生物力学参数及接触算法,设定适合的边界条件,对所建立的人上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不同的入射条件(一个入射角度、两种投射物、两个投射部位及三种入射初速度),在LS-DYNA软件中进行仿真计算,动态模拟人上颌骨火器伤的致伤过程、应力传导及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人上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四面体单元、五面体单元与六面体单元结合的方式建立人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兼顾了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的基础上,降低了建模成本及运算时间,可以动态模拟不同入射条件下上颌骨受打击的过程及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以动态模拟火器伤过程中应力在上颌骨及颅底中传导的方式及各部位应力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论:1.成功建立了人上、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细节部分网格划分十分理想,细节损失小,几何相似程度高;各项网格单元质量检查结果均达到设定的检查标准,网格单元尺寸较均匀;装配后的上、下颌骨火器伤有限元模型符合动态模拟要求。2.在以下颌角及颏部正中为入射点,且入射角度限定在45°至90°之间时,下颌骨火器伤的致伤特点是:1)、入射角度越小,下颌骨受损伤的程度越重,投射物的致伤效率也越高;2)、入射初速度越大,下颌骨受损伤的程度越重,但投射物的致伤效率却越低;3)、钢珠的致伤效率远高于子弹,而子弹对下颌骨的损伤程度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大于钢珠,但在入射角度接近于90°时,随着入射初速度的增加,钢珠对下颌骨的损伤程度可能大于子弹;4)、投射物在下颌角部位入射时对下颌骨造成的损伤程度及致伤效率均大于颏部正中入射;5)、在下颌骨的火器伤发生时,击入侧髁状突颈部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较大;6)、距离下颌骨伤道越近,应力在该部位分布越集中。3.在以上颌骨侧面的前点及后点入射,且入射角度与矢状面垂直时,上颌骨火器伤的致伤特点是:1)、在上颌骨前点入射时投射物对上颌骨造成的损伤及致伤效率略大于上颌骨后点入射;2)、入射初速度越大,上颌骨受损伤的程度越重,但投射物的致伤效率却越低;3)、子弹对上颌骨造成的损伤大于钢珠,但其致伤效率却小于钢珠;4)、投射物以相同的初始动能入射时,钢珠对上颌骨造成的损伤及致伤效率均大于子弹;5)、距离上颌骨伤道越近,该部位所受应力越强;6)、上颌骨火器伤时伴发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枪弹的入射部位及投射物的性质有关,与投射初速度的相关性小。4.我们建立的人上、下颌骨火器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进行颌面部火器伤生物力学研究。在研究颌面部火器伤生物力学机制方面,有限元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火器伤研究模型的不足。

田磊,何黎升,刘瑞峰,任常群[6](2009)在《骨牵张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应用双焦点骨牵张术Ⅰ期修复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6只犬以多功能生物撞击机的二级撞击机系统致伤,清创后即刻植入钛质内牵张器,7天后开始骨牵引,速率为1mm/d,0.5mm/次,2次/d,连续10天。在牵张结束后的2、4、10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骨区骨密度;在固定期10周后使用三点弯法测量牵引区的抗弯强度并进行骨密度测量,均以未致伤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结果所有实验动物都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张,伤口愈合良好,平均下颌骨牵张长度为(9.62±0.7)mm。放射线观察显示:固定期10周后,牵引区已无明显的透光区,有皮质骨形成。组织学观察:牵张结束后即可见牵张骨端边缘有少量新生骨形成,牵张区充满胶原纤维组织;固定期10周后,牵引区两端骨小梁呈网状,基本平行于牵引长轴,可见形成的成熟皮质骨。三点弯法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牵张组的常温抗弯强度和骨密度与对照组抗弯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牵引术Ⅰ期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骨缺损是可行的,新骨形成依靠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方式,新生骨质经放射线、组织学观察与正常骨质类似,抗弯强度好。

曹健[7](2009)在《凝胶缓释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是一种通过对切开后的骨断端施加稳定、持续的牵张力,使骨断端间隙内形成新骨的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颌骨畸形和缺损的重要方法。但是,固定期过长和下牙槽神经易受损伤仍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调控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的蛋白质,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在牵张间隙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同时促进神经修复和加速新骨再生。生长因子直接使用时会很快失活,不易达到所期望的生物效应,而应用缓释载体可以较长时期地保持因子的活性和局部有效浓度,减少因子频繁注射,提高药效和用药安全性,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原位水凝胶能以液体状态给药,并在用药部位转化为半固体,非常适宜作为蛋白多肽大分子药物的控释材料。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Col/nHA)是清华大学材料系生物材料组按照仿生思路,用自组装工艺制备出的新型人工骨材料,在微结构与成分上与天然骨高度相似。Col/nHA骨材料不仅可直接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和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亦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内部孔隙可控性,用于药物或生长因子的吸附、缓释。海藻酸盐水凝胶在制备过程中复合Col/nHA骨粉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小水凝胶的溶胀,起到“稳定支架”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水凝胶的缓释效应。同时,Col/nHA骨粉可作为局部微小的矿化中心,起到促进新生骨形成的作用。另外,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进成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其诱导感觉和交感神经纤维长入骨痂,故推测感觉神经对于牵张成骨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制备携带hNGFβ的新型温敏型可注射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Col/nHA骨粉缓释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下颌骨牵张成骨,以及研究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对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全文分为3部分:1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Col/nHA骨粉缓释hNGFβ系统的制备及检测目的:制备携带hNGFβ的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Col/nHA骨粉缓释系统,并对其进行流变学、缓释效能、生物安全性、体内降解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将海藻酸盐水凝胶原料粉末加入含有0.1mg/ml hNGFβ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搅拌震荡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同时加入1%质量浓度的Col/nHA粉末,超声波震荡,37℃静置后重构为凝胶体系。记录其固化时间,并进行体外释药研究和动物体内降解实验。结果:凝胶固化开始时间为5min,完全固化时间为10min,操作简单方便,可注射性能优良;体外释药曲线可见40%的hNGFβ在48h左右释放出来,80%的hNGFβ在8d左右释放出来,72h之后hNGFβ的释放曲线基本平缓;凝胶埋植于兔肌肉中4周后降解基本完成,无明显炎性反应。结论:温敏型可注射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Col/nHA骨粉缓释系统固化性能良好,可注射性好;对hNGFβ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体内4周后即可基本降解,有望成为一种能够应用于牵张成骨的可注射缓释材料。2海藻酸盐凝胶复合Col/nHA的hNGFβ缓释系统对DO新骨形成的作用目的:研究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模型中局部注射加载hNGFβ的复合Col/nHA骨粉的海藻酸盐凝胶缓释系统对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16只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按照不同的牵张速度分组,在固定期第1天每只兔的一侧下颌骨骨痂内注射加载hNGFβ的缓释凝胶0.2ml,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用简易感觉神经测试方法检测IAN的功能。固定期第14d,28d取材,进行X线片、骨组织学观察分析。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高速牵张组双侧神经功能在固定期第14d、28d时有明显差异,hNGFβ缓释凝胶处理侧的IAN功能较对照侧显着提高;X线侧位片显示,固定期第14d和第28d时,13只兔的左侧(凝胶注射侧)骨痂密度高于对照测,且在高速牵张组差别更加明显;骨组织学参数结果显示,各组的hNGFβ缓释凝胶处理侧的骨量百分比及骨小梁宽度均明显大于对照测(P<0.05)。结论:在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中,应用加载hNGFβ的温敏可注射型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Col/nHA骨粉缓释系统能够促进牵张区新生骨形成及IAN功能恢复。3离断下牙槽神经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的影响目的:研究去下牙槽神经支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20只雄性成年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在手术显微镜下切断结扎下牙槽神经,保护下牙槽血管束。固定期第14d,28d取材,进行骨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离断下牙槽神经侧牵张间隙可见神经组织完全变性,骨小梁分布方向较杂乱,宽度不均匀,并有较多分散的软骨岛分布;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显示,离断下牙槽神经侧新生骨量百分比和新生骨小梁宽度分别较对照侧明显降低(P <0.05)。离断下牙槽神经侧新生骨痂的最大载荷及挠曲强度均比对照侧降低(P <0.05)。结论:去下牙槽神经支配可引起牵张区新生骨小梁成熟较晚,新生骨痂生物力学强度不足等,提示感觉神经系统在牵张成骨的新骨生成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

于嘉[8](2007)在《犬颅脑爆震伤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应用新型点爆源产生的冲击波,模拟真实战争环境的致伤条件,建立犬单纯颅脑爆震伤模型,探讨爆震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颅脑CT的变化特点,为提高颅脑爆震伤的防治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内容:首先,根据犬颅脑与爆炸源的距离将21只犬分成三组,应用新型点爆源建立不同伤情且存活的单纯颅脑爆震伤模型;其次,记录不同伤情犬伤后早期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呼吸暂停恢复时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幅度,以及颅脑CT扫描的阳性表现;再次,对实验数据量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比较犬脑组织肉眼观察、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病理学改变特征。研究结果:1.爆炸后实验犬均出现呼吸暂停,犬颅脑与爆炸源距离越近,其呼吸暂停时间越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爆炸后实验犬出现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下降,下降幅度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犬颅脑与爆炸源距离越近,颅脑CT扫描提示的硬膜下血肿量越多,硬膜下血肿量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爆炸后实验犬均有不同程度的额窦积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干出血等病理改变。结论:爆震伤后出现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可间接反应神经中枢受到的损害,此时给予积极的呼吸、循环的辅助治疗十分必要;爆震伤后脑水肿、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发生普遍,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手术干预可能会明显改善预后。

王昭领,黄迪炎[9](2006)在《颌面部枪弹伤救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枪弹伤作为一种特殊的损伤,其伤情特点和临床救治均不同于一般损伤。颌面部作为人体暴露部位,平战时均易发生损伤。由于枪弹等高速投射物致伤因素复杂,其致伤时不仅可造成颌面部损伤,还可导致其他重要器官的并发损伤,因而伤情严重,临床救治较为困难。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救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枪弹等高速投射物的致伤因素、伤情特点以及临床救治等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本文结合颌面部解剖特点,对枪弹等高速投射物致伤能力、致伤特点以及临床救治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开展临床救治工作,提高枪弹伤救治水平。

田磊[10](2005)在《牵张成骨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战争中,高速小口径枪和小质量投射物的使用,使得现代火器伤与以往战争火器伤相比,在损伤机制、伤情判断和战伤救治上发生了变化。由于颌面部属于身体暴露部位,所以颌面火器伤在战伤中比较常见,而且其发生率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有增加的趋势,平时的颌面部火器伤多由于犯罪伤害或工矿事故引起。高速投射物导致的下颌骨缺损,尤其是伴有软组织缺损及穿通口腔的复合缺损的修复,是颌面外科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之一。骨牵张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诞生以来,迅速地应用于颌骨缺损的治疗,较之以往的颌骨缺损修复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将骨牵张技术应用于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治疗目前尚无报道。 任何形式的骨再生过程必须依赖于充足的血供和营养支持,因此,在骨牵张过程中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供重建是临床上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颅面膜性骨血供丰富,皮质骨薄,DO技术可能更适合于颅面骨的延长或扩宽。然而高速投射物损伤颌骨后,伤区颌骨的血运受到破坏,DO能否适用于此类颌骨缺损的

二、高速投射物致下颌骨缺损的早期修复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投射物致下颌骨缺损的早期修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模型建立及早期救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致伤模型
        1.2.1 致伤装置
        1.2.2 致伤方式
        1.2.3 致伤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动物伤情观察
        1.3.2 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
2 结 果
    2.1 动物伤情大体观察
    2.2 致伤前后头颅CT扫描和三维重建
3 讨 论

(2)手枪弹对骨骼复合靶标侵彻作用的数值模拟及力学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概述
        1.2.1 骨骼力学性能研究的概述
        1.2.2 有限元法在骨生物力学中应用的概述
        1.2.3 枪弹对骨骼损伤研究的概述
    1.3 骨骼和骨的概述
        1.3.1 骨骼的类型和结构
        1.3.2 骨的结构
        1.3.3 骨的力学性能的简介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动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2 实体模型的建立
    2.3 明胶和弹丸网格模型的建立
    2.4 明胶和弹丸材料模型的建立
        2.4.1 明胶的材料模型
        2.4.2 弹丸的材料模型
    2.5 骨骼网格模型的建立
        2.5.1 骨骼三维模型的重建
        2.5.2 骨骼网格模型的建立
    2.6 骨骼材料模型的建立
        2.6.1 Mimics定义材料方法的介绍
        2.6.2 猪骨的材料非均匀性区间的区分
        2.6.3 猪骨的材料模型
    2.7 计算模型的建立
    2.8 本章小结
3 实验研究和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1 实验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方案
    3.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手枪弹对骨骼间接作用的致伤机理分析
    4.1 侵彻结果分析
        4.1.1 侵彻过程分析
        4.1.2 弹丸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1.3 骨骼应力云图分析
        4.1.4 骨骼上各典型点的应力分析
    4.2 致伤机理分析
        4.2.1 空腔膨胀的影响
        4.2.2 应力波的影响
        4.2.3 压力波反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参数对骨骼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5.1 弹丸速度对骨骼力学响应的影响
    5.2 不同碰击章动角对骨骼力学响应的影响
    5.3 骨骼在靶标中位置的不同对骨骼力学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SDF-1/CXCR4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并参与牵张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大鼠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SDF-1 在大鼠下颌骨 DO 及骨折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SDF-1 促进 MSCS迁移的体外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静脉输入MSCS迁移到牵张区及SDF-1对迁移的促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人上、下颌骨火器伤动态模拟及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可视化数字人颌面部骨组织三维重建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可视化数字人下颌骨火器伤致伤过程有限元动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可视化数字人下颌骨火器伤致伤过程中各部位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及结果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可视化数字人上颌骨火器伤致伤过程有限元动态模拟及结果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可视化数字人上颌骨火器伤致伤过程中各部位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及结果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课题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6)骨牵张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准备
        2.2 致伤方式
        2.3 干预措施
    3 主要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一般情况
    2 大体及影像学观察
    3 组织学观察
    4 骨密度检查
    5 三点弯法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
讨 论

(7)凝胶缓释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海藻酸盐水凝胶复合 Col/nHA 骨粉缓释 hNGFβ 系统的制备及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 海藻酸盐凝胶复合 Col/nHA 的 hNGFβ 缓释系统对下颌骨 DO 新骨形成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三 离断下牙槽神经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8)犬颅脑爆震伤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颅脑爆震伤早期病理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实验图表
        4. 讨论
    实验二 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影像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图表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牵张成骨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一 生物撞击机的研制和在创伤医学中的应用
文献回顾二 牵张成骨术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实验一 多功能生物撞击机的应用与评估
实验二 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三 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后骨血运变化的实验研究
实验四 骨牵张术一期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实验五 TGF-β_1在骨牵张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中的局部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高速投射物致下颌骨缺损的早期修复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颌面部枪击伤和爆炸伤模型建立及早期救治的初步研究[J]. 王之发,孙烁辉,马军利,刘聪贺,丁璐,李浪,程洁,李潇,汪维健. 口腔医学, 2019(10)
  • [2]手枪弹对骨骼复合靶标侵彻作用的数值模拟及力学响应研究[D]. 刘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3]SDF-1/CXCR4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并参与牵张成骨的研究[D]. 曹健.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1)
  • [4]牵张成骨术修复火器伤性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J]. 吉凯,牛学刚. 感染、炎症、修复, 2011(02)
  • [5]人上、下颌骨火器伤动态模拟及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的初步研究[D]. 唐震.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6]骨牵张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田磊,何黎升,刘瑞峰,任常群. 创伤外科杂志, 2009(05)
  • [7]凝胶缓释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研究[D]. 曹健.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8]犬颅脑爆震伤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实验研究[D]. 于嘉.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9]颌面部枪弹伤救治研究进展[J]. 王昭领,黄迪炎. 中国急救医学, 2006(09)
  • [10]牵张成骨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田磊.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标签:;  

高速弹丸致下颌骨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