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莲[1](2005)在《国际内部审计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理论界公认的审计体系按主体分类,主要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三者共同组成审计体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逐渐融入区域性以及全球性共同发展的轨道,国际审计的研究已纳入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一种遵守规则、协商互利、寻求多赢的经营理念正在成为主流。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中公司造假丑闻的频频暴露,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使得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创新和发展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的迫切要求。本文所开展的国际内部审计的研究课题,正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与发展内部审计理论的需要而提出的。提出国际内部审计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对于细化审计学科,丰富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国际内部审计理论理与实务的研究能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另外,通过研究国际内部审计的理论体系与实务框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体系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际内部审计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国际内部审计的专着,甚至也没有对国际内部审计概念给出准确的定义。本文通过对国际内部审计起源与发展的追溯和分析,试图初步建立“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研究框架,并确立国际内部审计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定位。笔者认为,国际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国内内部审计而言的,它也是内部审计国际化与国际审计细分的结果,其主要的动因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各国经济制度差异化。国际内部审计在本质上是各国内部审计制度、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的国际 比较、国际协调、国际规范与国际化发展。 笔者认为,国际内部审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内部审计的国际比较、内部审计的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规范以及跨国公司对前二者的实务应用。
徐翔[2](2014)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营效益显着提高,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内容及管理方式愈趋复杂,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提升管理、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企业宏伟蓝图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巩固改革成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大练“内功”,在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规制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现国企改革的最大红利,这也是我国国企改革在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追溯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内部控制概念被一步步泛化,从最初以职责分工为特征的“内部牵制”,逐步发展到服务于审计和会计领域的“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并进而向包括业务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概念扩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无限制地延伸到管理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乃至仿生学等学科,而内部控制的实务也向企业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价值创造、风险管理、流程再造、公司文化、信息系统建设(如ERP)等领域融合或扩展,使得内部控制的范围和边界被一步步扩大和扩展,以至于发展到今日,内部控制已事实上成为了“管理”的代名词。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全面了解、系统把握和完整驾驭这种全能型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致于程序异常繁琐复杂的内控机制仍然堵不住舞弊、腐败及风险损失的漏洞。所以,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同时,通过对美国COSO报告形成的特殊背景及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COSO报告带有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在充分考虑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论文框架及内容、论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及创新点等。第二章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看探讨,然后介绍了美国COSO框架、SOX法案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内部控制研究的制度背景,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对进入21世纪后我国理论界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述评,提出我国内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在针对企业可运用的实践层面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章内部控制理论要素研究。本章在前文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内部控制存在被全能化、形式化和空洞化的问题,认为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并在重新审视历史、回归本源、结合国情的条件下,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性质、范围和边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新概念。第四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构。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亟需一个符合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本章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构建内控机制时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搭建了以“一个基本目标,两大责任主体,两条控制主线,三项运行机制,五大基本原则,五大基础保障”为基本框架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第五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研究——以烟草行业为例。本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前文构建的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本文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本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分析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3点:(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内控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特别是在美国SOX法案和COSO框架颁布后,内部控制更是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议题,并逐渐呈现出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内部控制的内涵、边界和功能被无限制地扩充、扩展和放大。这就会导致在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全面了解、系统把握和完整驾驭这种全能型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致于程序异常繁琐复杂的内控机制仍然堵不住舞弊、腐败及风险损失的漏洞。所以,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2)通过对美国COSO报告形成的特殊背景及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认为COSO报告带有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在充分考虑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3)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经营环境、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文以烟草行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烟草行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认为烟草行业在内控机制方面仍存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化建设尚不到位等问题。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国经济呈现增速明显放缓迹象的背景下,烟草行业要维护良好企业形象,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切实提升行业的内部管控水平和经营能力。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3点:(1)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性质、范围和边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新概念。本文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以“内部牵制”为核心,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和上下监督为手段,涉及公司治理层面和业务运作层面,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覆盖公司各类事项和活动的一个过程。(2)构建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及国有企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以“122355”(即一个基本目标、两大责任主体、两条控制主线、三项运行机制、五大基本原则、五大基础保障)为基本框架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其中:“一个基本目标”是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两大责任主体”是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两条控制主线”包括治理控制和业务运作控制;“三项运行机制”是制衡机制、协作机制及监督机制;“五大基本原则”包括合规性、系统性、重要性、适用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五大基础保障”就是要完善控制环境(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组织结构和基础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沟通、强化评价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等。(3)对完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构建实务提出了建议对策。本文以烟草行业为例,对完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建构实务提出了建议对策。本文结合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构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框架,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在运行机制方面,针对行业在权力控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构建了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及纪检监察“三位一体”的监督控制体系;二是在内部控制基础保障方面,针对目前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及协调性的问题,构建了“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系;三是在内部控制基础保障方面,针对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共享协同不足等问题,构建了“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王宏[3](2008)在《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1。在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济竞争中,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为民执政能力建设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实践证明不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奠基石”、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接受公众检阅的“试金石”,而且是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借鉴、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通行做法趋同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法律制度、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公众利益、推动我国企业在内控框架基本趋同的有利条件下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保护我国企业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影响。本文的题目确定为《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钻研国际做法,是笔者思考命题的专业基础;坚持科学发展,是笔者形成论点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国际比较,并通过总结、分析其经验教训,结合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当着力推进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基础和主线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应当包括标准体系与实施体系;其中,标准体系根据企业、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和特征分步推进,在现阶段重点建立健全以大中型企业为蓝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健全内控机制;实施体系应以评价为抓手、以配套实施机制为保证,在探索首先对大型上市公司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协调监管部门评价、管理层评估与中介机构审计的同时,切实抓好立法推动、宣传学习、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配套工作,并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内部控制和深化内部控制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推动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健康蓬勃发展,树立中国内部控制的品牌,展示中国内部控制的魅力。笔者感到,站在较为宏观的角度,通过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我国内控框架体系建设的观点,在当前我国内控研究领域是较为独到和居前的。围绕本文的基本命题,笔者分六章进行了论述,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历程与启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学术界、实务界、国外权威组织与经典文献,以及我国有关方面对内部控制目标、要素和责任主体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正逐步趋于一致,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内控框架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笔者认为,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当前内部控制正处于在单位内部管理需求与外部监管要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双轨制运行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内部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伴生性”与“服务性”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本职属性;内部控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在于其适应性;内部控制首先具有内在服务性;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所具有的公众性,决定了其内部控制同时具有公共性的一面;如何协调内部控制的内在服务性与公众监督权,从来都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内部控制基本理念和方法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趋同性,但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机制具有本土化性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技术等越来越融合交织,使得现代内部控制越发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审计行业与内部控制具有紧密联系性,但在复杂多维的新形势下,会计审计行业既要保持对推进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要保持适度的谨慎性;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处于社会宏观环境的制约之下。第二章:对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我国内控框架体系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重要探索性、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以及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构建中国内控框架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当前,应当本着立足国情、促进发展的原则,借鉴国际、基本趋同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统筹协调、合力实施的原则,重在引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依托财会、稳步推进的原则,原则导向、详略得当的原则,兼容并包、开放互动的原则,着力构建企业、行政机关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相结合,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与政府监督检查相结合,立法推动、宣传学习、教育培训、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人工控制与信息技术控制相结合,贯彻实施与国际趋同相结合,控制标准基本健全、科学合理,实施机制跟进到位、执行有力,方法技术较为先进、相互补充,国际趋同不断深化、影响扩大,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内部控制国际发展潮流,具有中国特色与魅力、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良好影响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第三章: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部分境内外上市公司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取得较好成效;部分优秀骨干企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内控建设,收到良好效果;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等以预算管理、财务控制为纽带稳步推进内部控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其他相当一部分企业控制弱化、管理松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任重道远。结合“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状况提出的意见,以及国外上市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对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不宜估计过高。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当合理借鉴美国科索理论框架,应当树立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和主线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搭建以基本规范为纲、以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引为目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并重点关注董事会建设、内部审计建设等问题。同时,对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务实措施。第四章:关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有关问题。美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情况和经验启示我们: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控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资源调配的适当性是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核心关注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加强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是推进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在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控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应当与企业内部控制标准框架结构保持协调;政府内部控制标准的组成项目和内容,应当体现有利于降低行政风险的中心工作;应当逐步探索将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情况作为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法定责任;应当逐步引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应当逐步引导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由重财务审计向财务与内控并重转变。关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在抓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应以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重点环节和突破口逐步推进。第五章: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体系的构建。有效实施是内部控制的灵魂。笔者认为,应当抓紧构建以评价体系为抓手、以配套实施机制为促进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没有异议,并且日益倾向于管理层应当报告和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但在引入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估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同时,即使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国家,也将审计范围界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上,而不是全面的风险控制。我国一直在探索上市公司内控评估问题,鉴于国外的经验教训,我国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内控审计范围的规定应当十分慎重,各有关部门应特别重视沟通协调问题。关于配套实施体系,笔者认为美国有七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但同时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汲取的教训,包括应当努力寻求监管目的与手段、强化监管的良好愿望与上市公司的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避免政策实施出现大的波动和起伏;对影响资本市场的重大监管政策的出台,应当在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和协商;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与审计内部控制的知识与经验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应当未雨绸缪,周全考虑不同主体实施内控评估的执行时间表问题;应当加强对全社会内控理念、知识等的宣传引导等。第六章:加快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建设与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信息技术支撑与国际趋同观念,是贯穿内控框架体系建设过程的两大影响因素。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手段与对象并重的观念、财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互动的观念、信息技术内控审计服从并服务于财务报告内控审计的观念,正确认识人“机”关系、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一样,经济规则领域内的国际趋同趋势也在深化。思路对头、决策民主、机制科学、人才济济,成就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与等效事业,也要求我们在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中继续加以重视和坚持,主要包括:秉持会计国际趋同指导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进一步做实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其组织协调和国际趋同桥梁作用;全方位加强内部控制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联系机制;加快培养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夯实国际趋同人才基础。
徐纯[4](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指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王兵,刘力云,张立民[5](2013)在《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30年以来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大致可分为建立起步、巩固提高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内部审计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有效指导和管理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孟凡琪[6](2019)在《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X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日愈强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财务成本居高不下、财务管理效率低等企业管理问题。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构建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模式将企业的资金调拨、财务核算等业务集中到统一的服务平台,对费用审核、财务核算等流程重新整合以达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提高企业利润等目的。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是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管理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经营顺利进行的基础。企业在运行财务共享模式下,由于受到控制活动不完善,信息沟通滞后,风险点发生变化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引发一系列内部控制的问题,有待解决完善,为此对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于分析,以规模经济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论作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对X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X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模式前后进行对比,对X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的因素以及内部控制理论对内部控制要素等方面提出相应改善措施,对主要的环节流程再造,以提高内部控制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实施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研究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改善内部流程,实现流程再造,促进公司实现长远发展,提高公司经济效率,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孙倩倩[7](2014)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之路已行进多年,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既然是转型,既然是改革,各种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有些问题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转型继续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国企内部审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相应地改进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国企内审转型是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新理念为理论基础。文中从内审的目的、内审的工作重点、内审的职能三个方面对这一新理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我国国企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具体包括审计定位的转变、审计角度的转变、审计目标的转变等七个方面。但我国国企内部审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管理方式不科学、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队伍素质不符合转型需求,以及审计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这几个问题不加以改善,很可能使得最终转型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四个方面问题,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之前,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神华集团成功的内部审计案例。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是从神华集团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五个方面展开,这对解决我国其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最后,就上文提出的问题,结合神华集团的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改进措施。具体包括内部审计管理方式的改进,机构设置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质量考核体系的健全。
袁茜[8](2019)在《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中联建设为例》文中认为家族企业在我国70年代末开始兴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确立了私营经济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家族式私有经济遍地开花,我国的家族式企业日益壮大。而在家族式私有经济中,以血缘姻亲为纽带,家族人员掌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家族企业占了半壁江山。中国民营企业中80%以上可以归类为家族企业。小至夫妻店,大到资产上千亿的企业集团,都可以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凭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具有较大经营规模的家族企业不在少数,例如俏江南、万达集团、美的集团等。这些家族企业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进步,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全国经济由封闭至开放,家族企业已经跟不上全球化的脚步。纯家族企业作为原来市场竞争中的主角,其生存空间和成长空间有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力不从心,完全由家族内部成员掌管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家族企业创始人少有危机意识,并没有针对性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少数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是较为随意,不能贴切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管理者往往在企业出现危机事件后才进行补救。虽然有些家族企业借鉴大型企业的模式,按照市场的需求,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有缺陷的。原生家庭文化主导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人才引进滞后,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力,企业缺少内部监督等,都阻碍了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环境的严格筛选下,因为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破产的企业比比皆是,为此,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中联建设集团为研究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第一章是全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研究三个方面,汇集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组织框架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是家族企业的理论概述,主要包括家族企业的定义、分类、特征、治理模式,分析了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文章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引出本文的案例——中联建设,介绍了案例公司基本情况、组织架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难点。第四章按照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分析了中联建设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五章根据上一章提出的问题,分析造成中联建设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控制活动缺失、信息交流与沟通不顺畅、内部监督缺失的原因。最后一章总结全文,根据前文的现状分析和问题分析,提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科学完成风险评估、规范内部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等合理建议。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里还在摸索着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的融合,家族企业治理与非家族企业相比有一些特殊性,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家族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家族企业的兴盛是国家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活跃的体现,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家族企业的缩影——中联建设为例,分析现状、指明问题、提出建议,未来希望可以研究更多类型的家族企业,总结更多改善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肖冠怡[9](2016)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法人制度(1)逐渐的被我国的企业采用,并且趋于完善起来,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从内部审计产生到逐步的完善并且形成系统的理论,内部审计经过了曲折的实践探索。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的定义表明:现在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了组织内在的一种控制机制,为管理服务、协调管理当局完善组织的内部管理,降低组织的成本支出,从而实现组织的增值目标。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发展比较完善的组织主要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型的民营企业中,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都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水平。而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的资源、能力、认识水平的限制,内部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国家简政放权,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消除原有的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新的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企业,并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克服民营中小自身存在的弱势,如何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民营中小企业就需要让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职能和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增值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很多问题,内部审计职能机构缺乏独立性、人员的配置不合理、团队缺少凝聚力、审计业务范围单一。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适合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宏观上缺乏统一的完善的理论指导,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同时还要加强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从企业内部看民营中小企业产权高度集中,管理层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其内部审计的发展。今后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要加强内部审计管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色,要适合公司治理环境;要走信息化、创新的道路。
赵瑞龙[10](2018)在《XY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防范经营风险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我国政府部门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规范化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脱离经营实际的情况,存在制度缺乏操作性、制度衔接不畅和制度冲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将XY公司开展内部控制优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总结以供借鉴,能为其他类似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在分析XY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案例进行了研究。汽车零部件加工作为传统的机械制造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涉及对产、供、销、人、财、物等的控制。根据公司的产业发展和战略目标定位,提出了“集中主业,优化资源,精细管理,价值创造”的经营战略。在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销量下降,产品售价降低和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产品毛利空间被严重压缩;新企业的进入,加剧了行业竞争,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对公司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长期形成的管理习惯,使新制度难以落地;过度的内部控制,导致管理成本较高和效率低下等。公司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经研究,公司决定立足于自主进行内控优化建设,并借助外部机构力量,通过规范经营管理和加强经营风险的防范,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XY公司优化内部控制案例的总结,挖掘其在内控管理中的经验,公司优化内部控制首要是需确定战略目标,评估面临的风险,分清问题主次,制定有效对策方案并实施。在此过程中,要获得公司主要领导的支持,班子成员在重大问题上要达成一致;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组建优秀的内控团队并持续改进工作,最终形成内控循环管理,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希望XY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案例的经验能为其他类似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一) “国际内部审计”概念的提出 |
(二) 国际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 |
(三) 作为审计学学科分支的国际内部审计 |
二、文献综述 |
(一) 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 |
(二) 国际审计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 选题的角度 |
(二)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基本认识 |
一、国际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
(一) 国际内部审计的起源 |
(二) 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 |
二、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
(一) 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 |
(二) 国际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
三、国际内部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定位 |
(一) 国际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
(二) 国际内部审计与国际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
四、国际内部审计的作用 |
(一) 促进各国内部审计的交流与共荣发展 |
(二) 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稳步发展 |
(三) 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
第三章 内部审计的国际比较 |
一、国际比较概述 |
(一) 国际比较的目的 |
(二) 国际比较的内容及方法 |
二、各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 |
(一) 美国的内部审计 |
(二) 英国的内部审计 |
(三) 法国的内部审计 |
(四) 德国的内部审计 |
(五) 加拿大的内部审计 |
(六) 日本的内部审计 |
(七) 中国的内部审计 |
三、各国内部审计的比较总结 |
(一) 各国内部审计制度的特点 |
(二) 各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融合 |
(三) 各国内部审计工作实务的转变 |
四、各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一) 各国内部审计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 |
(二) 各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未来前景 |
第四章 国际内部审计组织的国际协调与规范 |
一、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基本原则 |
(一)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必要性 |
(二)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可能性 |
(三)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基本原则 |
二、内部审计国际协调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
(一)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组织形式 |
(二)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活动范围 |
(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职能 |
三、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内容及成果 |
(一) 内部审计的国际协调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
(二) 内部审计的国际协调与规范的成果 |
第五章 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框架体系 |
一、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历史沿革 |
(一) 《标准》产生的国际背景 |
(二) 《标准》作用的特定范围 |
(三) 《标准》发展的历史过程 |
二、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基本框架 |
(一) IIA《标准》的基本框架特征 |
(二) IIA《标准》基本框架结构的功能 |
(三) IIA《标准》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
第六章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实务应用 |
一、跨国公司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 |
(一) 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 |
(二)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 |
(三)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活动范围 |
(四)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 |
三、跨国公司应用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内容 |
(一) 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 |
(二) 跨国公司的内部控制 |
(三) 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 |
四、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操作技术要求 |
(一) 完整的内部审计程序 |
(二) 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技术 |
(三) 信息系统审计 |
(四) 发展的内部审计师胜任能力 |
五、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监控标准 |
(一) 监督 |
(二) 内部审核 |
(三) 外部检查 |
六、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实务应用案例 |
(一) 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实务案例 |
(二) 杜邦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实务案例 |
第七章 国际内部审计对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
(一) 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
(二)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一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
(三)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存在的差距 |
二、国际内部审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
(一) 与国际审计标准接轨的必然趋势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
(三) 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三、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设想 |
(一) 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设想 |
(二) 发展我国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建议 |
四、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国石油 |
(一) 建立并不断修订审计规范、标准 |
(二)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创新组织模式 |
(三) 关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 |
(四) 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审计 |
(五) 积极开展经营审计 |
(六)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文研究框架 |
1.3 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结论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2 管理学理论基础 |
2.2 制度背景 |
2.2.1 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 |
2.2.2 美国SOX法案 |
2.2.3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2.3 文献综述 |
3. 内部控制理论要素研究 |
3.1 当前内部控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
3.1.1 内部控制全能化问题 |
3.1.2 内部控制形式化问题 |
3.1.3 内部控制空洞化问题 |
3.2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
3.3 对内部控制的再定义 |
3.3.1 内部控制的本质 |
3.3.2 内部控制的性质 |
3.3.3 内部控制的目标 |
3.3.4 内部控制的结构 |
3.3.5 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 |
3.3.6 内部控制的范围 |
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构 |
4.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
4.2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
4.2.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4.2.2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
4.2.3 国有企业目标的特殊性 |
4.2.4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政委任制的特殊性 |
4.3 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应关注的问题 |
4.3.1 要处理好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
4.3.2 要处理好内部控制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
4.3.3 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
4.3.4 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
4.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框架 |
4.4.1 基本目标 |
4.4.2 责任主体 |
4.4.3 控制主线 |
4.4.4 运行机制 |
4.4.5 基本原则 |
4.4.6 基础保障 |
5.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研究——以烟草行业为例 |
5.1 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
5.1.1 烟草行业是由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的行业 |
5.1.2 烟草行业是特殊的行政垄断行业 |
5.1.3 烟草行业是使财政增收、消费者增效的支柱行业 |
5.1.4 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
5.2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现状调查 |
5.2.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5.2.2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3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
5.3.1 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督控制体系 |
5.3.2 构建“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系 |
5.3.3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
6. 本文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 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写作动因与研究意义 |
0.2 探索与创新 |
0.3 文献综述 |
0.4 理论基础 |
0.5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历程与启示 |
1.1 内部控制概念国际比较及简要辨析 |
1.1.1 学术界的观点 |
1.1.2 实务界的观点 |
1.1.3 国外权威组织与经典文献的观点 |
1.1.4 我国有关方面的观点 |
1.1.5 简要分析 |
1.2 国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1.2.1 内部牵制阶段 |
1.2.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
1.2.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1.2.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
1.2.5 内部控制在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与外部监管要求之间的双轨制运行阶段 |
2. 对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
2.1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
2.1.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
2.1.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2.2 对当前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
2.2.1 研究制定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基本原则 |
2.2.2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
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
3.1 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国外经验教训的启示 |
3.1.1 对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判断和总体评价 |
3.1.2 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认识和分析 |
3.1.3 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评价 |
3.1.4 国外企业在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
3.2 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思考 |
3.2.1 需在基本规范中明确和强调的若干问题 |
3.2.2 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引的主要构成项目问题 |
3.2.3 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考虑 |
4. 关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有关问题 |
4.1 美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
4.1.1 美国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大致脉络回顾 |
4.1.2 美国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有关实践 |
4.1.3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政府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 |
4.1.4 几点启示 |
4.2 对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初步设想 |
4.2.1 当前加强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重大意义 |
4.2.2 我国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
4.2.3 对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
5. 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体系的构建 |
5.1 内部控制评价国际比较及当前我国内控评价制度建设 |
5.1.1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模式 |
5.1.2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
5.1.3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 |
5.1.4 政府监管部门内部控制评估 |
5.1.5 建立我国企业内控评估制度的基本政策性问题 |
5.2 美国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经验教训及对推进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机制建设的启示 |
5.2.1 值得借鉴的经验及其启示 |
5.2.2 值得汲取的教训及其启示 |
6. 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建设与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 |
6.1 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国际研究现状及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内部控制 |
6.1.1 有关国家、地区和职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研究概况 |
6.1.2 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内部控制的初步思考 |
6.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我国内部控制国际趋同 |
6.2.1 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6.2.2 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成果与影响为内部控制国际趋同提供了有益启示 |
6.2.3 对我国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事业的初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近30年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一)内部审计建立起步阶段(1983~1992年) |
(二)内部审计巩固提高阶段(1993~2002年) |
(三)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阶段(2003~今) |
三、四点启示 |
(一)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 |
(二)立足国情,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 |
(四)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
四、结论与展望 |
(6)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X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财务共享模式内涵 |
2.2.2 内部控制内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流程再造理论 |
3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
3.1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特点 |
3.1.1 风险由外部向内部转移 |
3.1.2 风险更加集中 |
3.1.3 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
3.2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 |
3.2.1 财务共享模式构建过程中 |
3.2.2 财务共享模式运营过程中 |
4 X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
4.1 X企业简介 |
4.2 X企业财务共享模式建设概况 |
4.3 X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
4.3.1 内部环境运行情况 |
4.3.2 控制活动运行情况 |
4.3.3 信息与沟通运行情况 |
4.3.4 风险评估运行情况 |
4.3.5 内部监督运行情况 |
5 X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关键问题分析 |
5.1 内部环境方面 |
5.1.1 业务与财务部门分离 |
5.1.2 中心人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
5.2 风险评估方面 |
5.2.1 共享中心缺少内控风险管理部门 |
5.2.2 缺少风险定量分析指标 |
5.3 控制活动方面 |
5.3.1 业务流程问题 |
5.3.2 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 |
5.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5.4.1 对下属机构信息传递滞后 |
5.4.2 内部沟通不足 |
5.5 内部监督方面 |
5.5.1 监督力度不够 |
5.5.2 内部考核方式不合理 |
6 完善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建议 |
6.1 改善内部环境 |
6.1.1 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
6.1.2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6.2 优化风险评估 |
6.2.1 确定风险评价定量分析指标 |
6.2.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6.3 完善控制活动 |
6.3.1 缩短系统维护周期 |
6.3.2 优化控制流程 |
6.4 信息与沟通优化 |
6.4.1 加强部门联系促进信息沟通 |
6.4.2 完善沟通渠道建设 |
6.5 加强内部监督 |
6.5.1 将独立董事纳入内控评价中 |
6.5.2 借鉴审计模式以完善财务考核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以及转型必要性和方向 |
2.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
2.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必要性 |
2.3 内部审计新理念是转型的核心 |
2.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 |
2.4.1 转变审计定位 |
2.4.2 转变审计角度 |
2.4.3 转变审计目标 |
2.4.4 转变审计时间 |
2.4.5 转变审计形式 |
2.4.6 转变审计手段 |
2.4.7 转变审计实施方式 |
3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不科学 |
3.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
3.1.2 管理体制不合理 |
3.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3.3 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待提高 |
3.3.1 招聘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
3.3.2 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楚 |
3.3.3 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
3.3.4 计算机辅助和网络审计发展不协调 |
3.3.5 工作范围不均衡 |
3.4 内部审计质量考核体系不健全 |
3.4.1 政府行政色彩浓厚 |
3.4.2 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
4 内部审计成功转型案例研究 |
4.1 神华集团介绍 |
4.2 神华集团内部审计转型案例介绍 |
4.2.1 内部审计的职能的转变 |
4.2.2 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完善 |
4.2.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创新 |
4.2.4 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
4.2.5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 |
4.3 神华集团内部审计成功转型的启示 |
5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改进建议 |
5.1 改进管理方式,保障成功转型 |
5.1.1 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
5.1.2 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
5.2 结合国企环境,完善机构设置 |
5.2.1 设立董事会机构设置的建议 |
5.2.2 未设立董事会机构设置的建议 |
5.3 提高队伍素质,拓展业务范围 |
5.3.1 完善招聘培训体系 |
5.3.2 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
5.3.3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
5.3.4 增强计算机辅助和网络审计能力 |
5.3.5 提高职业道德 |
5.3.6 扩展工作范围 |
5.4 健全考核体系,提高内审质量 |
5.4.1 弱化内部审计的政府色彩 |
5.4.2 建立健全质量考核体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中联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
1.2.3 关于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家族企业及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
2.1 家族企业相关理论概述 |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与分类 |
2.1.2 家族企业的特点 |
2.1.3 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 |
2.2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特征 |
2.2.1 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 |
2.2.2 风险评估体系:领导层的意见主导企业经营风险 |
2.2.3 控制活动措施:内部控制活动公私不分 |
2.2.4 信息沟通交流:内外信息交流不对称 |
2.2.5 内部监督实施:亲情模式使监督流于形式 |
2.3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
2.3.1 家庭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
2.3.2 观念差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
2.3.3 创始人教育背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
2.4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企业有机体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2.4.4 控制活动理论 |
3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案例介绍 |
3.1 中联建设公司背景概述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发展历程 |
3.2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 |
3.2.1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的特征 |
3.2.2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的现状描述 |
4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现状 |
4.1 中联建设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
4.1.1 企业控制权集中,公司治理结构失效 |
4.1.2 家庭员工门槛低,能力素质低 |
4.1.3 家文化主导企业文化建设 |
4.2 中联建设风险评估缺失 |
4.2.1 风险识别工作缺失 |
4.2.2 缺乏规范有效的风险评估流程 |
4.2.3 缺少风险防范机制 |
4.3 中联建设内部控制活动缺失 |
4.3.1 一人多岗,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
4.3.2 企业管理制度没有执行力 |
4.3.3 权限制度不严谨,审批职责不明确 |
4.4 中联建设信息沟通不顺畅 |
4.4.1 信息沟通效率低,业务流程反应灵活度不够 |
4.4.2 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无法适应企业管理需求 |
4.4.3 内外部信息沟通不强 |
4.5 中联建设内部监督失效 |
4.5.1 相关内审制度未建立,高素质审计人才紧缺 |
4.5.2 员工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 |
4.5.3 缺乏持续有效的内部监督流程 |
5 中联建设“家族式”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中联建设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5.1.1 家族企业决策个人化 |
5.1.2 任人唯亲的人才管理理念造成人才流失 |
5.1.3 原生家庭带来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相分离 |
5.2 中联建设风险评估问题成因分析 |
5.2.1 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
5.2.2 产权集中阻碍风险评估 |
5.3 中联建设控制活动问题成因分析 |
5.3.1 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
5.3.2 人情文化下特殊化处理问题 |
5.3.3 缺乏责任约束机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
5.4 中联建设信息与沟通问题成因分析 |
5.4.1 人才缺失影响信息系统的建立 |
5.4.2 家族员工无法适应公司的信息化进程 |
5.5 中联建设内部监督问题成因分析 |
5.5.1 审计部门成立初期力量薄弱 |
5.5.2 内部审计工作未得到理解与信任 |
6 中联建设内部控制问题的改进对策 |
6.1 优化中联建设内部控制环境 |
6.1.1 部门互相监督,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
6.1.2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
6.1.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创新 |
6.2 加强中联建设企业风险评估工作 |
6.2.1 重视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设 |
6.2.2 扎实做好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
6.3 规范中联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
6.3.1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化建设 |
6.3.2 完善激励制度,科学进行绩效考核 |
6.3.3 明确岗位职责,健全授权制度 |
6.4 完善中联建设信息与沟通系统设计 |
6.4.1 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团队 |
6.4.2 完善NC、OA系统设计 |
6.4.3 积极组织信息化系统技能培训 |
6.4.4 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 |
6.5 加强中联建设监察审计部门建设 |
6.5.1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增强审计独立性 |
6.5.2 创新内部审计手段,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
6.5.3 加强员工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审计地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选题的研究内容 |
1.3.2 选题的研究方法 |
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综述 |
2.1 相关定义阐述 |
2.1.1 民营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2.1.3 小结 |
2.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
2.2.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
2.2.1.1 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民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信息基础 |
2.2.1.2 内部审计在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2.2.1.3 内部审计为民营中小企业做好咨询服务强化内部管理 |
2.2.1.4 内部审计最终目标是为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价值 |
2.2.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
2.2.2.1 从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角度分析内审的特性 |
2.2.2.2 从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动机角度分析内审的特性 |
2.2.2.3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性 |
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若干问题 |
3.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问题 |
3.1.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现状 |
3.1.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
3.1.2.1 独立性、权威性原则 |
3.1.2.2 高效率、系统化原则 |
3.1.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
3.1.3.1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模式 |
3.1.3.2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模式 |
3.1.3.3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模式 |
3.1.3.4 不设内部审计机构 |
3.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
3.2.1 内部审计外包的定义 |
3.2.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
3.2.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
3.2.4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 |
3.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研究 |
3.3.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现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
3.3.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内容的扩展 |
3.3.2.1 经营审计 |
3.3.2.2 管理审计 |
3.3.2.3 经济责任审计 |
3.3.2.4 绩效审计 |
3.3.2.5 风险管理审计 |
3.4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置问题 |
3.4.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的重要性 |
3.4.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的现状 |
3.4.2.1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跟不上民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脚步 |
3.4.2.2 内部审计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
3.4.2.3 审计人员素质低,知识更新慢,工作积极性差 |
3.5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团队建设问题 |
3.5.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团队的现状 |
3.5.1.1 内部审计团队缺乏凝聚力 |
3.5.1.2 内审团队缺乏沟通 |
4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原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分析 |
4.1.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
4.1.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的制度建设 |
4.1.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特性制约着内部审计发展 |
4.2 外部原因分析 |
4.2.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 |
4.2.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
4.2.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业协会间的交流 |
5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研究 |
5.1 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环境 |
5.1.1 加强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建设 |
5.1.2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作用指导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 |
5.2 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内部环境 |
5.2.1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
5.2.2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 |
5.2.2.1 安排与企业规模和工作量相适应和审计人员数量 |
5.2.2.2 调整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结构 |
5.2.2.3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评价标准 |
5.2.3 民营中小企业打造一支高效的内审团队 |
5.2.4 民营中小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 |
6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展望 |
6.1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走信息化之路 |
6.1.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含义 |
6.1.2 民营中小企业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
6.2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走适合公司治理之路 |
6.2.1 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6.2.2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几点建议 |
6.3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走创新之路 |
6.3.1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意义 |
6.3.2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
7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XY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
2.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
2.1.1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1.2 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
2.1.3 内部控制理论依据 |
2.1.4 内部控制建设方式 |
2.2 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
2.2.1 内部环境 |
2.2.2 风险评估 |
2.2.3 控制活动 |
2.2.4 信息与沟通 |
2.2.5 内部监督 |
2.3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法 |
3 XY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XY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1.1 XY公司情况介绍 |
3.1.2 XY公司经营现状 |
3.1.3 XY公司内控建设情况 |
3.1.4 XY公司内控关键风险点 |
3.2 XY公司内控存在的问题 |
3.2.1 内控制度建设方面问题 |
3.2.2 内控执行方面问题 |
3.2.3 内控评价方面问题 |
3.2.4 内控监督方面问题 |
3.3 XY公司内控问题成因分析 |
3.3.1 XY公司产业发展分析 |
3.3.2 内控风险情况分析 |
3.3.3 内控制度与现行规定缺乏有效融合 |
3.3.4 制度设计未完全结合实际业务 |
3.3.5 公司“三会”治理存在虚化现象 |
3.3.6 信息化平台难以支撑内控制度有效运行 |
3.3.7 内部控制目标存在短视行为 |
3.3.8 内控建设贪大求全,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
3.3.9 管理层对实施内部控制态度不够坚决 |
3.3.10 内控环境建设弱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3.3.11 内控体系运行缺乏必要的常态化监督 |
4 XY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 |
4.1 优化内控的动因 |
4.2 优化内控的思路 |
4.3 优化内控的原则 |
4.4 优化内控的流程 |
4.5 优化内控的主要工作 |
4.5.1 XY公司风险评估工作 |
4.5.2 XY公司战略管控的优化 |
4.5.3 XY公司控制环境的优化建设 |
4.5.4 XY公司管理控制的优化 |
4.5.5 优化内部运营控制 |
4.5.6 优化内部财务控制 |
4.5.7 优化市场营销和采购控制 |
4.5.8 优化内部控制监督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内部审计研究[D]. 刘晓莲.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D]. 徐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3]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 王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5]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 王兵,刘力云,张立民. 会计研究, 2013(10)
- [6]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X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 孟凡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7]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 孙倩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02)
- [8]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中联建设为例[D]. 袁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 肖冠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10]XY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案例研究[D]. 赵瑞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2)
标签: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内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