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1例(论文文献综述)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1](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发病率在慢性胃炎及各种胃肠疾病中位居首位,如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故预防并及时治疗CSG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CSG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包括辨证治疗、自拟方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分别进行综述。最后对CSG的中医药诊治做出客观评价、思考和展望。中医药治疗对于提高CSG患者有效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研究,以期发挥中医药治疗CSG的特色优势。
陈阵[2](2021)在《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纳差、口苦、胃脘胀满、胃脘压痛拒按、呃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接受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效果显着,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吴向东[3](2021)在《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情易反复、难以彻底治愈,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近年来文献资料的复习,探讨了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以期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王春雷[4](2021)在《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升降理论基础为指导,观察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临床思路与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普通针刺,观察组为升降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左侧)、合谷(双侧)、内关(左侧)、阳陵泉(右侧)、太冲(双侧)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周针刺5次,每次留针40分钟,休2天,共3周。观察胃肠PRO的积分、Hp感染分级、主要症状的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SF-36),评估其临床有效性。结果:(1)两组胃肠PRO的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方面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Hp感染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Hp感染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Hp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CSG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CSG主要症状,而观察组在改善CSG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而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两组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生理职能(P=0.000<0.05)、躯体疼痛(P=0.004<0.01)、总体健康(P=0.000<0.01)、活力(P=0.000<0.01)、社会功能(P=0.000<0.01)、情感职能(P=0.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这些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生理职能(P=0.088>0.05)、精神健康(P=0.250>0.05)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这两方面治疗效果相近。结论:1、临床观察表明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临床效果。2、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的多方面观察组明显优对照组。
傅小红[5](2021)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经典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提供CNAG治疗的一种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也为进一步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CNAG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脾胃科门诊,经胃镜确诊为CNAG,Hp(-)且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的70例试验者。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单盲的设计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分成2组,各35例。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加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2疗程。2疗程后及时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变化、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综合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组与单用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照组比较,两组共纳入患者分别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内镜及病理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的中医证候疗效,发现4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中医症状单项积分:结果显示治疗组除大便干或溏滞不爽这组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中(1)口干或苦(2)神疲懒言,倦怠乏力(3)大便干或溏滞不爽三个中医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1)胃脘疼痛,脘腹痞胀(2)饥不欲食,食后腹胀(3)胃脘怕冷,嘈杂反酸三个中医临床症状有显着性差异(P<0.01);(1)食欲不振(2)嗳气二个中医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内镜及病理分级: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较好。(7)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疗程后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18%>对照组63.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甚佳,能很好地治愈胃黏膜炎症,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强,临床应广泛运用。
梁缘缘[6](2021)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用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血清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II(PGⅡ)含量探讨健脾益气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漳州市中医院诊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健脾益气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qd”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总疗程,通过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疗效评定、中医证候积分、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含量,评价健脾益气汤对脾气虚型CNAG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以及通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二便及心电图等安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健脾益气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其中有69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4.17%。2.主要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明显,且西医主要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在主症胃脘痛、餐后早饱、食欲减退及次症倦怠乏力这4项积分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次症大便溏薄、排便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这5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治疗4周后两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71.43%(P<0.05)。4.CNAG生存质量量表(SF-36量表)评分:(1)SF-36量表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SF-36量表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在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这3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这5个方面积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5.PGⅠ、PGⅡ含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基础生命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常规心电图、消化系统彩超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患者胃脘痛、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清PGⅠ、PGⅡ含量,减少胃黏膜的炎性反应,从而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张宇[7](2021)在《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观察临床疗效和患者症状变化,统计分析试验结果,探索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扩大胁腹宁颗粒在临床上的治疗范围。方法:本研究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通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集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共72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10g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气滞胃痛颗粒5g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28天为1疗程。通过记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中医证候评分表记录患者信息。数据资料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2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脱落2例,即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临床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患者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提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各单项积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胃脘胀痛、两胁胀满、嗳气、嘈杂反酸、善太息方面,治疗前后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中,在两胁胀满、嗳气、嘈杂反酸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胀痛、善太息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胁腹宁颗粒临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具有显着的疗效,其有效率达91.18%。拓宽了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2.胁腹宁颗粒对比气滞胃痛颗粒在改善两胁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症状方面更具优势(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并无明显不适症状,无特殊不良反应。临床上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胁腹宁颗粒安全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郭东启[8](2021)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为中医学经典方剂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属脾胃系疾病研究领域。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门诊病人72例,全部属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2组,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由于其中4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脱落,最终两组数量为各34例。对其分别以治疗组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和对照组三九胃泰颗粒两种药物开展4周/疗程的治疗。完成治疗后数据结果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经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脘胀痛、口黏且苦等诸多单项症状积分改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黏膜积分比较:经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为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胃黏膜积分改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估:此次临床试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两组的安全性检测指标变化均不明显,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很好地改善该病诸多临床症状,也能够很好地解决胃黏膜异常表现,安全性高且有利于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岑淑娟[9](2021)在《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中成药制剂三九胃泰颗粒进行对比,验证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为日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次病例来源于2019年01月至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肝脾胃病专家门诊,共入组72例,均符合入组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36例,对照组(三九胃泰颗粒)36例。试验过程中共脱落7例,前者32例完成研究,后者33例完成研究。治疗疗程均为4周。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电子胃镜检查差异情况,最终分析、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对比胃脘胀痛、口黏或苦、大便黏滞不爽、脘腹灼热、呕恶、身重、困倦单项症状积分,结果表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7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红斑、糜烂、胆汁反流(P<0.01)、出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胃黏膜积分比较,在胆汁反流方面的积分比较为0.002(P<0.01)。3.安全性评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且两组患者未副作用反应或出现不良。结论:研究证实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以有效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红斑、胆汁反流等表现,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愉[10](202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以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中医四诊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完成中医证素辨证量表,利用EXCEL 2010对数据整理录入,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以探索与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关系;第二部分:整理宋平主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的认识、治则治法、经验用方等,结合验案及平时的跟师体会,总结宋平主任的诊疗经验。结果1.一般资料:22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96人(41.9%),女性患者133人(58.1%),男女比例为1:1.39,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107例(46.7%),中年人69例(30.1%),年轻老年人46例(20.1%),老年人7例(3.1%),以青年人居多;职业分布中,最多的是职员75例(32.8%),其次为退(离)休人员58例(25.3%);生活习惯分布情况中,吸烟30例(13.1%),饮酒28例(12.2%),饮食不规律50例(21.8%),饮食油腻88例(38.4%);BMI正常的患者129例(56.3%),超重的患者57例(24.9%),过轻的患者24例(10.5%),肥胖的患者19例(8.3%);饮食习惯分布情况中,喜食烫的患者最多(72例,31.4%),26.6%的患者没有饮食偏嗜;口味偏嗜分布中,喜食甜的患者最多(90例,39.3%),其次是喜食辣的患者(78例,34.1%),24.5%的患者没有口味偏嗜;调查睡眠情况分布,发现易醒睡不实最多(98例,42.8%),睡眠充足56例;2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易怒的患者最多(86例,37.6%),其次是过度思虑的患者(83例,36.2%);伴有焦虑状态的病人65例(28.4%),无焦虑状态的病人164例(71.6%);229例患者中发病与药物相关的患者44例(19.2%);229例患者中,约一半的患者发病没有季节规律,有季节规律的患者中以秋冬为主。2.病位证素分布:(1)病位总体以胃最多(210例,91.7%),其次是脾(57例,24.9%),肝(40例,17.5%);(2)病位组合分布中单病位最多(144例,62.9%),主要以胃为主;其次是双病位(64例,28.0%),主要为胃脾同病、胃肝同病。3.病性证素分布:(1)虚性证素中以阳虚最多(81例,35.4%),其次是气虚(76例,33.2%);实性证素中以气滞最多(199例,86.9%),其次是湿(83例,36.2%);(2)病性组合分布中双病性患者最多(72例,31.4%),其次是三病性(58例,25.3%)、单病性(57例,占24.9%);(3)病性虚实组合分布中,以虚实兼杂患者最多,单纯实证次之,单纯虚证最少,其中虚实兼杂患者中以气滞、阳虚兼杂较为常见。4.对频率超过15%的7个证素进行系统聚类,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规律,将证素归纳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两类。5.各中医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相关性研究:(1)各病位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湿、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性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探讨病性证素湿、痰、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几率是没有证素湿的患者4.316倍。6.宋平主任诊疗经验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以滞、湿、虚三个字概括,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郁滞、湿浊内阻为标,治疗着重健脾理气,佐以祛湿和胃,以其经验方作为基础方,据症辨证加减。结论1.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肝有关,提示临床治疗应调理胃、脾、肝三脏为主。2.慢性浅表性胃炎虚证以阳虚、气虚为主,实证以气滞、湿为主。3.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性多是虚实夹杂,其中以气滞、阳虚兼杂最为常见。提示临床治疗时应注重标本同治,攻补兼施。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5.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更大。6.宋平主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脾胃亏虚、气滞湿阻,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临床坚持标本兼治,并以健脾理气兼祛湿、和胃为治法,运用其经验方据症辨证加减用药,知常达变,疗效甚佳,其经验值得参考和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4.1 辨证治疗 |
4.2 自拟方药治疗 |
4.3 中成药治疗 |
4.4 针灸治疗 |
4.4.1 毫针治疗 |
4.4.2 温针灸治疗 |
4.4.3 火针治疗 |
4.4.4 穴位埋线治疗 |
4.5 推拿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2)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4.1 治疗效果 |
1.4.2 症状积分 |
1.4.3 不良反应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症状积分 |
2.3 不良反应发生 |
3 讨论 |
(4)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临床资料登记表 |
附录 C CSG 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 |
附录 D 胃肠病 PRO 量表 |
附录 E HP 感染分级量表 |
附录 F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 G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 量表)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样本量估算 |
1.4.2 给药方案 |
1.4.3 分组及疗程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6.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分如下四级 |
1.6.2 主要症状单项纪录分为4级如下 |
1.6.3 治疗前后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效评定标准 |
1.7 安全性 |
1.7.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7.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8 统计分析 |
结果 |
1.病例脱落结果 |
2.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5.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两组治疗后内镜及病理分级 |
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8.安全性指标分析 |
附图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2.古代医家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3.现代医家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4.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的立方依据 |
4.1 理论依据 |
4.2 病因病机 |
4.3 治法方药 |
4.3.1 治法 |
4.3.2 方药组成分析 |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的临床疗效分析 |
6.本研究创新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中止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样本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3 本课题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理化检查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判定标准 |
4 伦理学要求 |
5 试验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7 本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及分析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分对比 |
2.4 治疗前两组胃镜分级对比 |
2.5 治疗前两组SF-36 量表积分比较 |
2.6 治疗前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比较 |
3 治疗后疗效及结果 |
3.1 主要症状积分及疗效治疗前后对比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各项目评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SF-36 量表总积分对比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比较 |
3.7 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对比 |
4 安全性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CANG的相关研究 |
1.1 概述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西医对CNAG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NAG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健脾益气汤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3.1 立方依据 |
3.2 方药分析 |
3.3 药理研究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 疗程与观察时点的设定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6.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 |
1.1 外感诸邪,内客于胃 |
1.2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1.3 情志不遂,肝木乘脾 |
1.4 中土亏虚,斡旋无力 |
2 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 |
2.3 自拟方 |
2.4 中成药治疗 |
2.5 中医外治法 |
2.6 联合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观察指标 |
3 疗效评定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统计结果 |
7 医案分享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学术思想 |
3 组方探讨 |
4 临床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2 西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4 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经验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选取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情况比较 |
2 临床症状分析 |
3 胃镜检查情况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方药分析 |
3 疗效评价 |
4 存在不足及未来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 病名及历史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2 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 |
2.1 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
2.2 脾胃湿热证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入选病例 |
3.2 病例基线数据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与分析 |
3.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治疗CNAG的优势 |
2 立法思想 |
3 组方来源 |
4 组方分析 |
5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
1 临床研究设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调查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2.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
2.3 中医证素与 HP 感染的关系 |
3 讨论 |
3.1 用“证素辨证”认识 CSG |
3.2 CSG 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3.3 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
3.4 湿与 HP 感染 |
第二部分 宋平主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经验 |
1 疾病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4 经验方 |
5 验案举隅 |
6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一般情况采集表 |
附录2:证素辨证计算表 |
附表3:焦虑自评量表 |
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2]自拟芩连苓丹降胃汤联合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 陈阵.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7)
- [3]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吴向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4]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王春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傅小红.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健脾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缘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D]. 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郭东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小陷胸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岑淑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D]. 陈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