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苗振云[1](2019)在《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医证型对HHT治疗反应的差异以及对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滨院区和下沙院区)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根据初诊时中医临床症状,按照我院“急性白血病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辨证分型。观察以HHT为主方案诱导治疗AML患者的疗效指标如血象、缓解率、中医证候积分等:毒副反应指标如骨髓抑制程度、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记录患者缓解、复发及死亡时间。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Kaplan-Meier等多种统计学方法作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危险度分层,瘟毒内蕴型中,预后良好13例(54.2%)、预后中等9例(37.5%)、预后不良2例(8.3%);正虚型中,预后良好7例(25.9%)、预后中等15例(55.6%)、预后不良5例(18.5%)。两型患者预后等级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1),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预后好。2.经HHT诱导治疗2疗程后,瘟毒内蕴型CR21例(87.5%)、PR2例(8.3%)、NR1例(4.2%)。正虚型CR22例(81.5%),PR3例(11.1%)、NR2例(7.4%)。两型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555)。3.经HHT诱导治疗2疗程后,两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疗效评价分别为:瘟毒内蕴型无效1例(4.2%),有效8例(33.3%),显效15例(62.5%),临床痊愈0例(0%);正虚型无效2例(7.4%),有效16例(59.3%),显效9例(33.3%),临床痊愈0例(0%)。两型患者总体中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45),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中医疗效好。4.骨髓抑制期,瘟毒内蕴型中位NE最低值为0.30(0.00~0.40)×109L-1,中位PLT最低值为13(3~16)×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14(2~35)d,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14(7~32)d,中位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2(0~28)U,中位单采血小板输注量为72(22~228)U;正虚型中位NE最低值为0.20(0.00~0.40)×109L-1,中位PLT最低值为11(2~17)×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16(3~17)d,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15(8~38)d,中位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6(2~30)U,中位单采血小板输注量为90(25~232)U。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骨髓抑制程度轻。5.比较各不良反应发生率: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瘟毒内蕴型8例(33.3%);正虚型17例(63.0%);两型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5),瘟毒内蕴型较低。②恶心呕吐:瘟毒内蕴型10例(41.7%);正虚型19例(70.4%);两型恶心呕吐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9),瘟毒内蕴型较低。③余感染、消化道及颅内出血、肝肾功能损伤、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对HHT的耐受性更高。6.截至随访时间结束:①瘟毒内蕴型死亡5例(20.8%),1年OS率为84.8%;正虚型死亡8例(29.6%),1年OS率为70.6%。两型患者OS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33),瘟毒内蕴型1年OS率较正虚型高。②瘟毒内蕴型复发3例(14.3%),1年RFS%为87.0%;正虚型复发5例(22.7%),1年RFS%为63.2%。两型患者RFS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41),瘟毒内蕴型1年RFS率较正虚型高。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长期疗效较正虚型好。结论以HHT为主化疗方案治疗AML,瘟毒内蕴型和正虚型的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瘟毒内蕴型中医疗效及长期疗效均好于正虚型,且瘟毒内蕴型对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程度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正虚型。以上结果均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对HHT的治疗反应好于正虚型,这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危险度分层结果相符。本文为临床预测AML患者对HHT治疗反应及预后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珺,陈信义,董青,倪磊[2](2013)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其诊疗研究势在必行。目前其主要治疗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疗、新药开发及新的化疗方案等方法为主。难治性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中医对其研究根据其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弱,直致死亡的特点,属中医辨证"虚劳"的范畴。同时,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又归属于不同证型。
黄山[3](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对化疗反应差,诱导缓解率低,病死率高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特点。目前,轮换化疗方案与加大化疗药物剂量为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仍只有30%-45%的缓解率。除此之外,难治性白血病尚存在持续缓解时间短,易复发,生存期短等问题。因此,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同时,延长其持续缓解时间以及降低其死亡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临床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内容。研究目的:观察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以及患者复发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依据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要求与GCP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协作的临床试验原则,在围化疗期对238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与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联合应用,并对一个标准化疗疗程结束后取得完全缓解的受试者开始随访,了解其持续缓解时间、生存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等情况。进入统计病例共41例,其中浙贝组20例,对照组21例。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①浙贝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72天、115天;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3天、201天,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浙贝组在持续缓解时间及生存期上更有优势。②浙贝组在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以及总复发率分别为30%、50%、70%、90%,均低于对照组的42%、76%、90.48%、90.48%,无统计学意义(P>0.05)。浙贝组有降低复发率的趋势。③浙贝组的死亡率为80%,与对照组的85.71%相比,低了5.7个百分点,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浙贝组有降低死亡率的趋势。与国外文献比较:浙贝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与近几年国外相关文献比较,均有一定优势。结论:复方浙贝颗粒具有延长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提高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等趋势。
李平儿[4](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围化疗期中医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于化疗前3天始服用复方浙贝颗粒或安慰剂,连续给药14天,以一个标准化疗疗程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研究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在FAS数据分析集中,访视点二、访视点三与访视点二减基线、访视点三减访视点二,两组病例中医证候记分自身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PS数据分析集中也显示同样的研究结果。②单项症状与体征疗效:各访视点与访视点二、访视点三减基线的痰核、骨痛、症块、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或体征记分与疗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点三减基线发热症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应用可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发热症状,但对于痰核、症块、骨痛、瘀斑、头晕、纳差、乏力症状或体征作用不明显。
王珺[5](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RAL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化疗手段的日趋进步,急性白血病(AL)近、远期疗效均比以往有显着提高,无论是完全缓解率(CR)期还是无病生存率(DFS)。但是仍有10%-20%的AL经经典的化疗方案不能达到CR,变为难治。这部分病例称之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 RAL)。RAL主要特点为对化学治疗反应差,诱导缓解率低,生存期短,因而是白血病治疗中的难题。所以,目前有学者已从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缓解率的研究,转向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本课题则以“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为主要目的。研究目的观察和研究“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解决当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抗癌定规范的诊断标准,统一临床研究方案和病例观察表,进行复方浙贝颗粒辅助治疗R治疗受益问题。研究方法受试病例共235例均采集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廊坊市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RAL诊断的住院患者。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制AL,对其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观察与研究。试验中随机进行药品编号及患者入组,标准化疗方案使用的过程中,在化疗前3天加服复方浙贝颗粒或安慰剂,每次1袋,一日2次,连续14天,以一个标准化疗疗程为治疗周期,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研究结果揭盲后,进入疗效统计的病例:治疗组(复方浙贝颗粒组)118例,对照组(安慰剂组)117例。①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卡氏评分说明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临床症状中仅有发热症状在访视点三减基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3),预示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发热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丁晓庆[6](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骨髓内的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且无限制增殖,正常的造血受到抑制,白血病细胞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其他各组织器官造成广泛浸润。按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AL)及慢性白血病,前者发病高于后者,且预后差,死亡率高。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约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成人恶性肿瘤的2%,儿童恶性肿瘤的30%以上,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中,急性白血病所占比例增加尤其明显。近年来,随着科学进步,基础医学的发展,化疗药物和化疗方式都有了迅速进展,化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对白血病进行化疗已经是主要手段,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至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能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但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很大,由于化疗药物对细胞选择性差,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很大的杀伤力,造成人们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多。这种药物毒性反应限制了人们对化疗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寻求减低化疗毒性反应的方法愈加被重视,本课题研究观察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以“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的干预治疗方案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及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初步显示了中医药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综述分三部分,综述一: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目前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医治疗、化疗、生物调节剂治疗、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面,但化疗仍占主导地位,阐述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中西医治疗;综述二:总结化疗的毒副作用,简述化疗常见急性亚急性毒性及常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综述三:减低毒性反应的方法,阐述减低化疗毒性的中西医方法。并综述了复方浙贝颗粒的单药研究及复方的增效减毒、逆转耐药研究。第二部分临床观察,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受试者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影响,解决当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抗癌治疗受益问题。入组238例RAL患者,治疗组为化疗+复方浙贝颗粒,对照组为化疗+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规定的诊断、疗效标准,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并进行一个化疗疗程的双盲期治疗。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经对两组病例血液学、胃肠道、肾与膀胱、肺脏、药物热、过敏、皮肤、脱发、感染、心脏、高血压、低血压、神经系统、便秘、疼痛、听力、体重等指标分度观察。研究者将在入组、治疗第14天、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访视,采集可供安全性评估的各种数据,填写病例观察表(CRF),并实时录入CRF表中各种试验数据。结果ALP、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分度、心律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观察和检测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增加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情况下,对化疗损伤的肝功能、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心律变化有一定的保护效应。结论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未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能导致患者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增加的相关临床证据,且对抗癌药物损伤的肝功能(ALP)、胃粘膜、心律变化以及周围神经感觉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说明中药复方浙贝颗粒有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作用。该结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可带来很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白桦[7](2010)在《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轮换化疗方案与加大抗癌药物用量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缓解率仅30%一45%,且抗癌药物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因此,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领域需要解决三大科学问题,其一是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二是克服轮换化疗方案或加大抗癌药物用量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其三是改善围化疗期患者生存质量。该课题以既往临床试验为背景资料,依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需求以及项目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在反复征求多位临床、评价、统计、管理专家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实施方案。研究目的: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缓解率疗效,并依据临床试验结果,制定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为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要求与GCP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原则,在围化疗期实施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与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联合应用,通过对临床缓解率(疗效评定金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为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提供易于推广应用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全部病例资料来自于7家三级甲等医院为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间所观察的病例238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揭盲后,进入疗效统计的病例共197例,治疗组(复方浙贝颗粒组)98例,对照组(模拟剂组)99例。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占3.06%;骨髓象缓解(CRi)30例,占30.61%;部分缓解(PR)18例,占18.37%;未缓解(NR)47例,占47.96%;完全缓解率(CR+CRi)33例,占33.67%;总有效率(CR+CRi+PR)51例,占52.04%。对照组:完全缓解(CR)3例,占3.03%;骨髓象缓解(CRi)21例,占21.21%;部分缓解(PR)13例,占13.13%;未缓解(NR)62例,占56.88%;完全缓解率(CR+CRi)24例,占24.24%;总有效率(CR+CRi+PR)37例,占37.37%。两组病例疗效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应用可明显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可能会减轻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临床使用中未发现其对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有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点:①在国内按照GCP规范,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系统观察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提RAL临床疗效。②将临床缓解率作为中医干预方案治疗RAL临床疗效评价的终极指标。③增加CRi作为评价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张晓丽[8](2010)在《MTA与ME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迅速进展,提高了完全缓解率,并有一部分患者通过化疗、干细胞移植以及支持治疗可达到长期无病生存;但是仍然有10%~20%的患者经2个疗程的标准方案化疗后不能获得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后在巩固和维持化疗过程中病情复发,这些成人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是目前白血病治疗中的难点。对于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新药物、应用靶向治疗、或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探索新的化疗方案对提高完全缓解率,降低化疗相关死亡率,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有重大意义。目前,以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组成的MEA方案在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或缓解后强化治疗中应用较多,疗效已得到肯定。托泊替康是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由其组成的化疗方案如CAT等在难治或复发白血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而其能否替代依托泊苷组成新的MTA方案,用于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罕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在MA方案基础上加用不同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MTA与MEA方案的CR率,不良反应,死亡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3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应用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托泊替康(MTA)方案的患者16例;应用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MEA)方案的患者29例。MTA方案:MIT 10mg/d,d1~d3;Tp 2mg/d,d1~d5;Ara-C 200mg/d,d1~d7。MEA方案:MIT 10mg/d,d1~d3;VP-16 100mg/d,d1~d5;Ara-C 200mg/d, d1~d7。所有病例经过1个疗程治疗获得部分缓解(PR)的患者,则继续以此方案治疗1个疗程;如果2个疗程仍未获得CR,则改用其他化疗方案;如果获得CR则继续行巩固强化治疗。结果:MTA方案组:16例患者中9例(56.25%)获得CR;1例(6.25%)获得部分缓解,6例(37.50%)未缓解(NR);总有效率62.50%;治疗1月内死亡2例,早期死亡率12.50%。MEA方案组:29例患者中9例(31.03%)获得CR,4例(13.79%)获得部分缓解,16例(55.18%)未缓解(NR),总有效率44.82%,治疗1月内死亡4例,早期死亡率13.79%。MTA方案组的CR率、有效率高于MEA方案组。两组CR率、PR率、早期死亡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A方案组中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77.78%,高于其中ALL 18.56%;MEA方案组中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42.10%,高于其中ALL 10.00%,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AML患者应用MTA方案的完全缓解率77.78%,应用MEA方案的完全缓解率42.10%;ALL患者应用MTA方案的完全缓解率18.56%,应用MEA方案的完全缓解率10.00%,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A组自化疗结束至WBC达最低值的时间为7.20±3.10d;WBC最低值为0.36±0.26×109/L;WBC≤1.0×109/L的持续时间为12.00±5.70d;WBC自化疗结束至恢复≥4.0×109/L的时间为17.80±9.30d。化疗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的最低值平均为59.01±10.49g/L,其中9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期Hb低于60g/L。自化疗结束至PLT达最低值的时间是6.80±1.80d;PLT最低值为6.43±6.67×109/L;PLT≤20×109/L的持续时间为7.40±6.80d。PLT自化疗结束至恢复≥100×109/L的时间为18.00±6.70d。MEA组自化疗结束至WBC达最低值的时间为8.00±3.30d;WBC最低值为0.47±0.33×109/L;WBC≤1.0×109/L的持续时间为11.80±5.00d;WBC自化疗结束至恢复≥4.0×109/L的时间为22.40±6.80d。化疗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的最低值平均为54.84±12.02g/L,其中25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期Hb低于60g/L。MEA组所有患者均出现PLT低于20×109/L,自化疗结束至PLT达最低值的时间是7.10±3.50d;PLT最低值为7.48±5.70×109/L;PLT≤20×109/L的持续时间为12.70±4.50d。PLT自化疗结束至恢复≥100×109/L的时间为22.70±9.60d。两组间Hb低于60g/L的比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学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中度,患者可以耐受,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T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有效。2.MTA方案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于MEA方案。3.AML患者比ALL患者疗效好。4.MTA方案的生存率较MEA方案高;OS期较MEA方案长。5.两种方案的不良反应近似;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芦殿荣[9](2009)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白血病课题设计特点与质控管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中普遍存在一些影响疗效评价以及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问题。在设计方面主要有:①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极少;②“随机”概念的误用或滥用;③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不当,疗效评价未能体现中医特色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则缺乏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基于上述,在设计和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06BAIO4A18)时,在设计上我们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临床试验方法,即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实验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强调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四级监查制度,接受科技部、支撑办、第三方质控小组稽查与监查,对分中心进行监查与培训,以保证最终得到真实可靠研究结果。在设计方面重点考虑的是:研究方案符合伦理学问题,保证真正的随机,盲法设计以减少测量偏倚,计算合理的样本量,制定适宜疗效并体现中医优势的检测指标,采用合理的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等。由于本课题具有协作单位多、方法学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故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以保证多中心临床试验达到研究方案的要求。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笔者作为白血病项目组的二级监查员,一方面认真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曾先后8次参加科技部、支撑办、第三方质量控制小组的集中优化方案设计会议、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对临床研究设计的领会和实施中质量控制、管理的要点;另一方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在课题负责人指导下,奔赴6个研究中心,进行11次实地监查,召开实地培训会议11次,协助召开3次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并在项目实施当中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实践来体会严格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必要性,并通过实地监查与培训保证了项目的研究质量。在实施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严格质量控制是项目顺利进展的保证,监查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培训是提高研究质量控制的基础,分中心质量控制员是项目实施的基层核心,也是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所在。
何沂[10](2008)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简称RAL)是现今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自90年代起,我科即开展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RAL的研究。先期基础研究已证实:中药浙贝母提取的生物碱体外及动物实验均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临床实验研究也表明:常规化疗方案配合复方浙贝颗粒用于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其临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作为一种中成药,复方浙贝颗粒在实验和临床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关于它的中医证候疗效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从中医角度进一步探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机理,为中医药提高RAL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目的客观地评价复方浙贝颗粒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从中医角度进一步探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的作用机理,为提高RAL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为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RAL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为首发基金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复方浙贝颗粒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临床研究”的后续课题。论文资料来源于上述课题中北京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所观察的3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自动中止治疗1例,资料不完整9例,共有21例可统计疗效。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病例对照为研究方法,以“复方浙贝母颗粒”为治疗药物,以“麦芽颗粒”为对照药物,以RAL患者为研究对象,拟定规范的RAL诊断标准,统一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和病例观察表,拟定统一的痰瘀互结证候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围化疗期伍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的随机、双盲、多家医院同期参与的临床研究。随机进行药品编号及患者入组,两组大致比例为1∶1,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同时,于化疗开始前3天加用盲态下的治疗组或对照组颗粒剂,每次1袋(10g),每日3次。除此以外,不加用任何具有逆转白血病MDR的中西药。所有病例均连续服药14天,以标准化疗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若一个疗程无效,可随下一周期化疗继续服用受试颗粒剂,继续观察一个疗程,并记作另一人次。结果揭盲后发现,3家研究中心共收集RAL病例21例,治疗组11例,对照组10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②痰瘀互结证候评分显示,两组有效病例分别为治疗组7例(63.6%)与对照组1例(10.0%);无效病例分别为治疗组4例(36.3%)与对照组9例(90%)。两组病例疗效有效性比较,经Fisher’s精确检验,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伍用复方浙贝颗粒可减轻RAL患者的痰瘀互结证。结论围化疗期伍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可减低患者的痰瘀互结证候评分,有效缓解患者的痰瘀互结证,其机理与RAL的痰瘀论治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5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病例 |
(一)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危险度分层 |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案 |
2. 疗效观察指标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二) 两组患者预后等级比较 |
(三)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1. 西医疗效比较 |
2. 中医疗效比较 |
(四) 安全性指标比较 |
1. 两组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
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
(五) 长期疗效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 |
1.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 |
1. 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2. 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三) 研究结果分析 |
1. 预后等级差异分析 |
2. 西医疗效差异分析 |
3. 中医疗效差异分析 |
4. 骨髓抑制程度差异分析 |
5.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6. 长期疗效分析 |
(四)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 |
1.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
1.2.1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1.2.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1.3 AML的治疗 |
1.3.1 AML的治疗原则 |
1.3.2 化疗方案的调整 |
1.3.3 分子靶向治疗 |
1.3.4 干细胞移植治疗 |
1.3.5 基因治疗 |
2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相关论述 |
2.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论治 |
2.3.1 单用中药的辨证论治 |
2.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4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的不良反应 |
3 展望 |
(3)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上篇: 综述文献 |
综述一 难治性白血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难治性白血病西医化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诊疗标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难治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探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单位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管理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病例资料 |
2 病情资料 |
3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4 中医症状分布比较 |
5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医理论分析 |
2 复方浙贝颗粒方解 |
3 观察指标选择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RAL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上篇 中西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RAL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复方浙贝颗粒的组方分析以临床立意 |
2.本课题临床对临床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概况 |
综述二 化疗的毒副作用概述 |
综述三 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毒性反应的研究概况 |
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纳入病例标准 |
3 排除病例标准 |
4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
5 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
6 研究方法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7)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思路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诊疗标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
2 中医药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优势 |
3 复方浙贝颗粒组方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MTA与ME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MTA与ME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难治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白血病课题设计特点与质控管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概况 |
文献综述2 多中心中医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及其管理 |
前言 |
1 项目临床试验设计特点 |
2 项目研究质量控制体会 |
3 项目研究过程管理体会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方案 |
附录二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病例报告表 |
附录四 监查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名称 |
前言 |
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概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5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D]. 苗振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J]. 王珺,陈信义,董青,倪磊. 世界中医药, 2013(08)
- [3]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D]. 黄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D]. 李平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对RAL患者KPS评分与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D]. 王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D]. 丁晓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白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8]MTA与ME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张晓丽. 郑州大学, 2010(06)
-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白血病课题设计特点与质控管理体会[D]. 芦殿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D]. 何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