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中的“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官晓芳[1](2020)在《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是教学核心学科之一,如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被视作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由之前课标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革新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也启示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纵观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已经成为数学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鉴于目前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现象仍然是鲜见的,所以亟待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或猜想与假设,并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基于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问题引领式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是指基于学生真实问题开展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又将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展开研究。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为基础开展实践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探讨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本体意蕴。问题引领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会提问为目标的教学,以学生真实问题作为内容的教学,借助学科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教学;“问题的真实性、生活性、探究性、导向性”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关键特征。它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故其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它使得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富有趣味性,也使得课堂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其次,研讨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应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同时情境可以促使着问题的生成,并且探究的问题应导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问题引领式教学要遵循问题生活性、情境性、问题导学三个主要原则;同时其需要以课程标准、儿童体验和以儿童为中心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并以张丹教授对“问题引领学习”的模型为参考,得出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具体流程可为:(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2)创设适宜的情境体验。(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4)启发学生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完善教学。最后,进行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研究。选取四川省自贡市X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进行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实践,并选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此,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效果。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问题引领式教学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较强;学生问题提出兴趣较高;学生问题探究氛围浓厚。同时,根据在小学数学中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在开展问题引领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营造良好提问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制作系列问题工具,引领学生能够提问;及时回应学生问题,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找准学科核心问题,保证学生思维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问题探究效率。
邓璐瑶[2](2020)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一直以来就是数学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对数学问题的要求逐渐变得生活化、情景化,强调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不良问题是由美国学者瑞特曼首次提出的,最初是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维修电脑、设计出行方案等。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通常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信息,需要解决者去自主创设解决的条件或方法,设计解决方案等。相比于传统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而言,数学学科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其问题结构与情景更贴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高级知识,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但在实际数学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表现不佳,因此探究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障碍与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真正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本文以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作为基础,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出声思维法对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对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研究不足与理论支撑。其次,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根据小学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问题空间结构模糊的类型,可以将结构不良问题分为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与情境开放型四种类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与练习册进行文本分析,对四种类型结构不良问题的含义与解决特点进行探究,并梳理出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然后以SOLO分类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进行梳理和构建。基于此,利用出声思维法调查和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现状,发现小学高年级优等生主要面对情境联想障碍,而中等生则是整体归纳障碍;优、中等生在使用“复述要点”“等价转化”以及“有序思考”等认知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自我指导”和“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上有着显着差异。此外,学生在解决不同类型的结构不良问题上,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的使用又存在明显不同。最后,结合理论依据和调查结果,针对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三种思维障碍,分别提出不同类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教学策略。为了克服学生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线索关联、整体归纳与情境联想障碍,帮助学生成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以多元表征、逆向思维以及“假设——验证——综合”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条件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辅助表征策略、分析比较策略、回顾总结教学策略来解决策略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确定问题策略、识别问题策略、分类概括教学策略来解决结论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多样呈现问题情境、建构型课堂、多维评价教学策略解决情境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
陈晓娟[3](2019)在《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数学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专家们一致呼吁要在将数学史知识引入数学课堂中。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重点指出数学史的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课本上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相关的数学史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教学的质量。而目前很多的教师因种种问题未能将数学史知识很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达成课标的相关要求。在参考众多的文献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目前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数学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有:教师缺少学习数学史的平台,教师自身数学史素养不高、应用数学史的观念不强,教师应用数学史的方式较为单一,教材中数学史知识较少。针对数学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教师观念、融入方式,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第一,强化应用数学史的意识。第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数学史的呈现方式要多样。第三,丰富数学史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既要丰富目前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教师也拓展教材外的数学史知识。
何娟娟[4](2018)在《小学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及其渗透》文中提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理论的本质认识,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把数学思想列入数学课程总目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认识数学价值、建立数学观念,从而促进发展数学和运用数学的重要保证。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很简单,但是知识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而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虽然课标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渗透数学思想还没有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关的技术和指导。本文以化归思想为例,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的现状和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应用价值、创新点、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案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化归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包括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第三章是化归思想在教材中的呈现,主要从整体上分析化归思想在教材编排中的体现以及梳理出教材中化归思想的相关知识点。第四章是化归思想的教学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渗透化归思想的现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来总结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是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提出三大教学策略和四个教学课例。第六章是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对学生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策略和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质量具有显着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郭志慧[5](2018)在《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脑游戏深受大众喜爱。小学生在认知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对新鲜事物的辨别特点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电脑游戏在其生活中的影响也十分突出。随着现代新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渐走入课堂教学实践,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这种背景下,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引入课堂,成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受到教育游戏的普及程度、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家长对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固有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游戏的普及仍然充满挑战。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教育游戏相关文章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方法、思路、意义和目的。通过对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据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的实践应用,了解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找出了其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为更好地应用和普及游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鸿蕾[6](2017)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也在评价方面做出了相同的要求,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数学教学中要求注重实践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面对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了。就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形式而言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而起源于美国的表现性评价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上能够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强调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较复杂的认知问题和生活问题,它对学生的评价不但注重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是,如何将表现性评价具体应用到小学数学评价中呢?本文在表现性评价相关的理论基础上,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三个模块为分类,选择了相对应的表现性任务展开行动实施,并收集和展示了学生作品,对学生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评价方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教师开展促进学生发展式的评价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方案,试图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去实施评价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充实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国内外对表现性评价这一内容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对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含义和特征,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和评定量表,为之后的应用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分类,列举了三个模块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展现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呈现小学数学表现性任务案例,收集学生作品,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侧重从任务设计、操作过程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分析了表现性评价的局限性。
梁秋莲[7](2012)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文中指出数学有用,数学很有用。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世人共睹,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
姚进[8](2016)在《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APOS理论》文中研究表明圆的认识是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重要内容,它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APOS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研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获得数学概念要经历活动(Action)、过程(Process)、对象(Object)、图式(Schema)四个阶段的心理建构,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APOS理论,以“圆的认识”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探讨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一般方式和思路。教学设计之前对APOS理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以及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概括总结相关研究的近况,获取该研究范畴内相关工作进展和成果。全面了解APOS理论相关研究的进展,为APOS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同时提出基于APOS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教学内容及其前期学习、后续发展进行详细研究,运用APOS理论对其应用问题加以分析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研究选择“圆的认识”作为概念教学研究的内容,设计简单前测问卷。对学生前测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快速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阐述了APOS理论在圆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结果及课堂观察,以“圆的认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探究基于理论的教学各个层次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基于APOS理论“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反思,分析、讨论其应用问题,反思探寻应用APOS理论进行概念教学的新方法,以便获取具有推广意义的教学启迪。
丛蓉[9](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下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视觉读图已成为人们认知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视觉思维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要求学生将所研究的问题视觉化,借助图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图”与“形”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认识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视觉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落实的任务。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从视觉思维的观看、想象和构绘三个维度出发,具体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为例,探讨了视觉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首先依据小学生及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绘制出小学数学学习中视觉思维的过程,并将小学数学中的视觉意象分为数学图形意象、数学模型意象和数学符号意象,以视觉意象为基础,提出从观看、想象和构绘三个维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其次,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研究,在教学“分数乘分数”前进行学习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再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层面将视觉思维运用于“分数乘分数”教学中。接着,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班级实施了“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课堂教学,分析了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结果表明,在“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提高了运算正确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后,进一步反思,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建议:全程化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视觉意象,基于视觉意象培养小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克服小学生视觉思维的消极定势。
巫吉洋[10](2020)在《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认为极限思想,是指运用极限概念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极限思想可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认识相关数学问题的本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小学相关内容教学中,对极限思想渗透不够,小学生对极限思想仍然十分陌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更好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极限思想,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在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研究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首先,本文对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背景、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学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极限、极限思想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论证了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总结出三点原因:1.目前教学中渗透现状不佳,渗透极限思想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2.渗透极限思想是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极限思想教育价值的需要。3.渗透极限思想是提高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教学效率的需要。然后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原则、途径和策略。原则有:适度原则、学生参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反复渗透性原则、直观原则。途径有:在教材钻研中,深挖极限思想;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极限思想;在总结反思中升华极限思想;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极限思想。策略有:提高教师渗透极限思想的主动意识与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极限思想的兴趣。最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给出了渗透极限思想的教学案例,并总结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极限思想的一般步骤。
二、小学数学中的“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中的“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本体意蕴 |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内涵 |
(二)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特征 |
(三)问题引领式教学的价值探究 |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设计 |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原则 |
(二)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操作依据 |
(三)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
三、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运用——以“圆柱与圆锥”为例 |
(一)“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 |
(二)“圆柱与圆锥”单元“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步骤 |
四、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其建议 |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高年级数学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
(六)研究设计 |
一、小学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分析 |
(一)小学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类型 |
(二)小学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及其解决的教育价值 |
二、SOLO分类理论下小学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
(一)小学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思维障碍类型 |
(二)障碍解决策略分析 |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现状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过程与实施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四、不同类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
(一)条件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 |
(二)策略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 |
(三)结论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 |
(四)情境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3)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史 |
二、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融合历史渊源 |
一、HPM的历史渊源 |
二、各地区发展情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生物学基础:重演说 |
二、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第四节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途径 |
第二章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分析与建议 |
第三章 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数学史料融入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数学史在小学教材中的分布——以苏教版为例 |
二、数学史在教材中分布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融入数学史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数与代数领域教学案例分析 |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四、综合与实践领域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五、案例总体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 |
第一节 强化应用数学史的意识 |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应用意识 |
二、教师要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
第二节 改变单一的融入方式 |
一、内容多样化,提升学习效果 |
二、融入时机要灵活,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
第三节 丰富数学史呈现的内容 |
一、教材方面 |
二、积极挖掘课本外的数学史知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4)小学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及其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来源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
1.1.3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问题重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应用价值 |
1.4 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化归思想”的出现 |
1.5.2 “化归思想”解题方面的研究 |
1.5.3 “化归思想”内涵的研究 |
1.5.4 “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
1.5.5 对文献的思考 |
1.6 研究内容、方案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研究方案 |
1.6.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化归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思想 |
2.1.2 化归思想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迁移理论 |
2.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化归思想在教材中的呈现 |
3.1 化归思想在教材编排中的体现 |
3.1.1 “化归思想”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形成 |
3.1.2 “化归思想”存在于数学难点的突破 |
3.1.3 “化归思想”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
3.2 “化归思想”相关知识点的梳理 |
3.2.1 化归思想在数与代数中的相关知识点 |
3.2.2 化归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相关知识点 |
3.2.3 化归思想在统计与概率中的相关知识点 |
3.2.4 化归思想在数学好玩中的相关知识点 |
第4章 化归思想的教学现状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实施 |
4.2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4.2.2 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看法 |
4.2.3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的基本情况 |
4.2.4 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应用化归思想的态度 |
4.2.5 小学数学教师渗透化归思想在课型选择上的倾向性 |
4.2.6 小学数学教师渗透化归思想在内容选择上的倾向性 |
4.2.7 小学数学教师渗透化归思想在学生选择上的倾向性 |
4.2.8 教师对化归思想内涵的理解 |
4.2.9 教师渗透化归思想时面临的困难 |
4.3 化归思想的应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4.3.1 应用现状 |
4.3.2 成因分析 |
第5章 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 |
5.1 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策略 |
5.1.1 充分理解教材,挖掘蕴含化归思想的教学内容 |
5.1.2 把准化归思想的渗透过程 |
5.1.3 将化归思想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
5.2 渗透化归思想的课例分析 |
第6章 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实验研究 |
6.1 实验准备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假设 |
6.1.3 实验对象 |
6.2 实验过程 |
6.2.1 确定实验的变量 |
6.2.2 进行实验 |
6.3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
6.3.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6.3.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6.3.3 实验总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教育游戏概念与类别 |
2.1.1 游戏概念 |
2.1.2 教育游戏的特征 |
2.1.3 教育游戏的种类 |
2.2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
2.2.1 小学生特点 |
2.2.2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
2.3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的必要性 |
2.3.1 从学生来看 |
2.3.2 从学习内容来看 |
2.3.3 从学习环境来看 |
2.4 小学数学中采用教育游戏的可能性 |
2.4.1 硬件设施作为支撑 |
2.4.2 学生基本操作作为支撑 |
2.4.3 教育信息素养作为支撑 |
2.5 教育理论 |
2.5.1 游戏化学习理论 |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3 多元智能理论 |
2.5.4 沉浸理论 |
第3章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目标需要明确 |
3.1.2 教师定位应该明确 |
3.1.3 教学手段多样化 |
3.1.4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
3.2 设计环节 |
3.2.1 在导入新课中应用教育游戏 |
3.2.2 在课堂练习中应用教育游戏 |
3.2.3 在课后练习中应用教育游戏 |
3.2.4 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教育游戏 |
第4章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施 |
4.1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
4.2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准备 |
4.2.1 实验对象 |
4.2.2 游戏软件 |
4.2.3 教学内容的选择 |
4.2.4 实施环境 |
4.3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
4.3.1 教育游戏软件 |
4.3.2 实施过程 |
第5章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访谈分析 |
5.1.1 学生分析 |
5.1.2 教师分析 |
5.2 课堂对比试验以学生测试成绩情况举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 |
1.3.1 认知心理学理论 |
1.3.2 建构主义理论 |
1.3.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学者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
2.2 国内学者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
第三章 数学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概述 |
3.1 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含义和特征 |
3.1.1 表现性评价 |
3.1.2 数学表现性评价 |
3.2 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标准和评定量表 |
3.2.1 评价标准的原则 |
3.2.2 评定量表的分类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举例 |
4.1 准备阶段 |
4.1.1 明确目的 |
4.1.2 任务设计 |
4.1.3 制定评价标准 |
4.2 实施阶段 |
4.2.1 表现性评价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实施 |
4.2.2 表现性评价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施 |
4.2.3 表现性评价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实施 |
4.3 结果分析阶段 |
4.3.1 表现性评价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结果分析 |
4.3.2 表现性评价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结果分析 |
4.3.3 表现性评价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表现性评价的局限性 |
5.1 从任务设计方面 |
5.2 从操作过程方面 |
5.3 从评价标准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
1. 确立数学基本思想目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2. 实现数学基本思想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3.“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
二、数学基本思想目标的内涵 |
1. 数学的基本思想。 |
(1)抽象。 |
(2)推理。 |
(3)模型。 |
2. 关于数学思考。 |
(1)关于数学思考目标。 |
(2)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
3.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
(2)转化(化归)思想方法。 |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建议 |
1. 把握阶段性要求。 |
(1)分析与综合。 |
(2)比较与分类。 |
(3)抽象与概括。 |
(4)判断与推理。 |
2.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
(1)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 |
(2)整体性和个别性的关系。 |
(3)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3. 重视挖掘教科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
(1)“比较”思维方法。 |
(2)“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
(3)“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
(4)“联想”思维方法。 |
(5)“想象”思维方法。 |
(6)“类比”思维方法。 |
(7)“猜想”思维方法。 |
4.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
5. 正确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教学。 |
6. 加强思维训练。 |
(1)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思维训练。 |
(2)关注联想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
7.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活动。 |
(1)组织好基本练习活动。 |
(2)组织综合和变式练习活动。 |
(3)组织好实践操作的练习活动。 |
(4)练习活动中重视比较。 |
(5)注意练习活动的独立性。 |
8. 加强数学语言的培养,促进思维发展。 |
9. 通过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
(2)通过学具操作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
10.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
(1)使学生对知识有需求感。 |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
(3)使学生想上数学课。 |
(4)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
(8)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APOS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APOS理论运用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
(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
(三) 关于圆概念的教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一、APOS理论的概述 |
(一) APOS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二) APOS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三) APOS理论关于概念学习的四个阶段 |
二、APOS理论对“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意义 |
三、基于APOS理论“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与主要任务 |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
(二) 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前期的分析 |
一、学生学习圆的认知的前期调查分析 |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 问卷设计 |
(三) 调查结果 |
(四) 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学习需要分析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 学习者的认知起点水平 |
(二) 学习者的智力特征 |
(三) 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
(四)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习惯 |
四、教学内容分析 |
(一) 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 教材文本编写特征 |
第三章 基于APOS理论的“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
(二) 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 |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 生活性与人文性并重,选取教学素材 |
(二) 实际活动与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特征 |
(三) 依托逻辑与规律,有序呈现教学内容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一) 活动阶段认识概念 |
(二) 过程阶段形成概念 |
(三) 对象阶段深化概念 |
(四) 图式阶段整合概念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 通过诊断性评价,明确学生圆认识的学习起点 |
(二) 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 |
(三) 教学反思,检验学生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
第四章 基于APOS理论的“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基于APOS理论“圆的认识”教学实践 |
二、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设计本身的反思 |
结束语 |
一、存在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视觉思维内涵的研究 |
(二) 视觉意象的研究 |
(三) 视觉思维创造性的研究 |
(四) 视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
(五)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理论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理论基础 |
(一) 格式塔心理学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一) 视觉思维 |
(二) 视觉意象 |
三、小学数学中的视觉思维 |
(一) 小学数学学习中视觉思维的过程 |
(二) 小学数学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维度 |
第二章 “分数乘分数”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设计 |
一、“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前期分析 |
(一) 学习者分析 |
(二) 教学内容分析 |
二、“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三个层面 |
(一) 动作表征 |
(二) 图像表征 |
(三) 符号表征 |
第三章 “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教学实施 |
一、实施设计 |
(一) 实施对象 |
(二) 研究工具 |
(三)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二、课堂实施 |
(一)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
(二)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
(三) 探究算法,猜想验证 |
(四) 练习应用,巩固算法 |
(五) 回顾总结,反思质疑 |
第四章 “分数乘分数”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效果分析和反思 |
一、教学效果分析 |
(一) 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
(二) 算理理解的分析 |
(三) 运算准确性的分析 |
(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 |
(五) 运用视觉思维解题的意识分析 |
(六) 学生创造性的分析 |
二、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建议 |
一、全程化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视觉意象 |
二、基于视觉意象培养小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
三、克服小学生视觉思维的消极定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分数乘分数”教学前测 |
附录二 “分数乘分数”课堂活动卡 |
附录三 “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分数乘分数”教学后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现状、内容、价值分析 |
3.1 小学教学中极限思想的渗透现状分析 |
3.2 小学教学中极限思想的教育价值分析 |
3.3 小学教材中涉及极限思想的相关内容分析 |
4.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原则、途径、策略 |
4.1 小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原则 |
4.2 小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途径 |
4.3 小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的策略 |
5.在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极限思想的案例分析 |
5.1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
5.2 《什么是周长》教学与反思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访谈记录表 |
四、小学数学中的“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研究[D]. 官晓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2]小学高年级数学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策略研究[D]. 邓璐瑶. 西南大学, 2020(01)
- [3]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晓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小学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及其渗透[D]. 何娟娟. 深圳大学, 2018(08)
- [5]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郭志慧.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6]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黄鸿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7]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J]. 梁秋莲. 小学数学教育, 2012(03)
- [8]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APOS理论[D]. 姚进. 扬州大学, 2016(02)
- [9]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D]. 丛蓉. 扬州大学, 2019(02)
- [10]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巫吉洋.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