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娟[1](2020)在《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文中认为嵇康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嵇康形象的形成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植根于中华美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结果。嵇康也由此成为千百年来文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作心态。研究嵇康,无疑有利于揭示中华美学的发生机制,并进而分析魏晋名士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源所在。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魏晋世族文化中的名士风流的形成,指出魏晋风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的重要历史意义。第二部分讨论魏晋风流中的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主要涉及到嵇康的健美的身体的外在形象和感物化生的内在生命旋律两个维度。第三部分讨论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他者建构,主要涉及嵇康以外的竹林名士、西晋名士、东晋名士对于嵇康形象的建构。第四部分讨论嵇康形象的美学意蕴,包括懒散中的自由实践、狂狷中的独立人格、任情中的闲适逍遥三个层次。第五部分讨论嵇康形象的后世影响和当代意义,主要包括嵇康形象对南北朝时期、唐宋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当下的意义。总体而言,嵇康在冲破世俗束缚的过程中展现了生命力,彰显了魏晋风流的艺术魅力。嵇康在自由和逍遥中展现了个体的价值并且突出了生命之美。嵇康的生存方式无疑是审美的,嵇康形象指引着人们超越现实、追求艺术的人生。对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及其历史建构的研究,将深化魏晋的思想潮流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并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美学和文论话语。
罗含[2](2020)在《论魏晋南朝士人金钱观 ——以正史史料为中心》文中认为在思想异彩纷呈、商品经济承前朝基础继续蓬勃发展的魏晋南朝时期,金钱观作为士风的一个重要维度,也随着统治者的政策偏好、社会风气的刺激同化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具体地感知魏晋南朝士人的金钱观和不同朝代之间的变化,将不同金钱观持有者分为金钱冷漠者、金钱崇拜者、金钱豁达者和金钱拒斥者四个维度,并以《三国志·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视角,从中分别统计四种金钱观的具体数量,以三线表和柱状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门第是魏晋南朝时期士人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低门第对高门第的向往与效仿,高门第对低门第的排斥与不屑,构成了此时期士人交往的主旋律,因此对各种金钱观持有者进行门第划分是十分有必要的,以门第为标准将士人分为寒门、一般士族和高门三个层次。通过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发现,不同朝代士人金钱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门第的士人在朝代更迭中也展现了不同的金钱观风貌。而各个朝代在金钱观上有着各自独特之处的同时,也在存在着明显的共性,那就是金钱冷漠者在总数中占据绝大多数,不论是在竞相浮华的两晋,还是贪残之风盛行的南朝,清白自守、不慕荣利的士人都远远超过其他三种类型的金钱观持有者,他们是这一时期一个个盛世的缔造者,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中流砥柱。金钱观虽然仅是魏晋南朝时期精彩多样士风之中的一个音符,但随着金钱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愈发重要的地位和多种价值取向的交相辉映,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对金钱观的研究可以起到以冰山之一隅而观魏晋以来社会形态的重要价值。金钱观反映出的远远不止士人对金钱的偏好这一肤浅的视角,其背后更是人格特点、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
李刚刚[3](2020)在《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陈郡长平殷氏由一个新出门户逐步成长壮大,最终跻身上层社会,成为最重要的士族之一,在当时的政治舞台、文化思潮、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政治方面,殷氏家族在东晋时期曾一度跻身门阀士族行列,甚至可以左右东晋的门阀格局和政治走向;在文化思潮方面,殷氏成员殷浩、殷仲堪等皆为当时着名的玄学名士,在东晋玄佛合流的发展趋势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领域,殷氏成员着述繁多,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均有涉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传承和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殷氏家族文风甚盛,家族成员以文采着称者代不乏人,《隋书·经籍志》中着录的殷氏成员别集有十五家之多,在存世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诗歌、乐府、赋、赞、铭、诔等十余种文体,殷氏家族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世家。本文以长平殷氏家族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史互证、统计分析和横向比较等研究方法,重点考察殷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衰变迁、家风家学及文学创作等相关内容。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古今学者对长平殷氏家族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写作可供借镜的学术成果以及殷氏家族研究中尚待开掘的学术空间和可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考察殷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衰变迁。长平殷氏自三国魏章武太守殷褒起,至陈尚书金部郎殷梵童,凡历11世,300余年,在此期间殷氏家族几经变迁。为清楚地了解殷氏家族的盛衰变化,本章将殷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曹魏西晋时期,殷氏家族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东晋时期,殷氏家族跻身一流门阀士族行列;南北朝时期,殷氏家族依旧平流上层。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将每个时期再细分为若干时间段做进一步具体细致的研究。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具体,更有助于全面了解殷氏家族的盛衰变化。第二章主要介绍长平殷氏的家族文化。第一是玄儒双修的家学特征。在家族学术方面,殷氏家族非常注重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殷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崇孝门风、对礼学的孜矻追求及家族成员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贯彻和实施等方面;同时殷氏家族也是一个典型的玄学世家,殷氏成员中出现了一大批玄学名士,殷浩、殷仲堪辈更是清谈场上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东晋佛玄合流的历史进程中助力颇多。第二是佛道交融的家族信仰。殷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佛道交融的特征,家族成员既有虔诚的佛教徒,又有天师道的信奉者,甚至一些家族成员两者兼信,这种交融的宗教信仰特征反映了殷氏家族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开放包容的一面。第三是殷氏家族在杂艺方面的成就。长平殷氏在杂艺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医学和书画两方面,医术关乎家族成员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需要,书画则关乎家族成员审美情趣及艺术修养的提高。第三章主要分析殷氏家族的文学作品。首先对殷氏成员的着述进行考释,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注明出处,各附解说。其次对家族成员的存世作品进行统计,按照文体进行分类并标明出处、保存状况等信息,以表格的形式附录在文章结尾。最后是文本细读,结合作品的写作及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揭示作品的艺术成就等相关内容。
董爽[4](2020)在《嵇康论体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嵇康是一位有着磁场般吸引力的魏晋风流人物,身上汇聚着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等诸多光环。作为文学家的他,创作了包括诗、赋、书、论、箴、传等多种文体的作品。就嵇康自己的作品来说,他的论体文比其他文体更能展现其多维的个性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超凡的逻辑思维。嵇康之论,充满了创新意识与哲学思辨精神,无论是从论辩方法上还是从文学性审美上都堪称魏晋之最。本文以嵇康的九篇论为研究对象,从梳理魏晋论体文的学术大背景入手,立足于嵇康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从而进一步来探索嵇康论体文的论辩技巧和审美特色。第一章,宏观审视嵇康论体文生发的时代大背景,即汉晋之际论体文的勃然兴盛及其原因。论体文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由从崇儒到尚道的社会风尚变迁;二为从清议到清谈、从守礼到放达的士人风气转变;三为从经学一统到论无定检的学术风气变化。这三者从学术氛围、论说题材、论辩理论、析理方式、文风等各各方面给论体文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给养,使得论体文彬彬大盛。第二章,微观地考察嵇康论体文生成的具体环境。包括对嵇康论体文思想意旨的论述,对嵇康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的剖析以及对嵇康论体文历史地位的考察等三个方面。嵇康有着孤高峻烈的文化性格,这内在地决定了嵇康对论体文文体的钟爱;嵇康将越名任性视为永恒地精神追求,自由的心性给他带来了独特的求知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是嵇康思维敏捷、思想新颖,能将论体文写地极好的最根本原因。第三章,考述嵇康论体文的论辩技巧,即他如何做到析理绵密。从整体来看,嵇康论体文结构周密、脉络清晰,这是其论体文汇通圆融、析理绵密的首要原因。再细化来看嵇康的具体论辩技巧,他采用了归谬论证、二难推理、反复诘问、先肯定后否定、以子之矛,击子之盾等多种论证方式,达到了屈人之口的论辩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嵇康不仅善于屈人之口,更能够知言陈弊,指出论敌的多种求知方式和推理方法的错误,达到了屈人之心的效果。第四章,论述嵇康论体文的审美特色,即嵇康论体文的文学风采。嵇康论体文自然流畅,随处可见的各种典故运用让文章具有蕴藉感和可读性。嵇康信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其论体文妙趣横生,活泼灵动。同时嵇康论体文整散有度、辞采壮丽、气势磅礴,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
袁济喜[5](2019)在《六朝名士与幽明世界》文中认为六朝志怪文化盛行,六朝名士对传统的幽明世界进行重新检视与反思,出现了新的文艺创作现象,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兴起便是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名士们对幽明世界的讨论是立足于现实人生的,其中透露出来的不仅是道教与佛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涉及的也不仅是小说层面的内容,更展现出当时人们对幽明、人鬼世界以及对自然、人生的重新认识与思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六朝名士与幽明世界的研究,可以看到六朝文学新的特色。
单珍珍[6](2019)在《刘叶秋与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学者聚集的大学成为学术研究重镇。广大学者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史的回顾与梳理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回顾与梳理中,从“学者”角度入手,更易于全面掌握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以刘叶秋对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的研究为讨论对象,重点在于对刘叶秋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所持有的观点进行分析、探讨,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式与特色进行总结,进而肯定刘叶秋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在学术史上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既有研究等进行的说明以及对现有的刘叶秋研究成果进行的梳理。首先正文部分主要是对刘叶秋生平经历作简要介绍,对其治学方法、学术工作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对刘叶秋有关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的主要论文、期刊和着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小结。最后结合前后期学者的相关研究,通过纵向比较对刘叶秋研究的成就、特色及学术影响做客观评价和具体分析。在梳理与回顾中,结合20世纪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的学术历史,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孙铁林[7](2018)在《陆游与《世说新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游与《世说新语》关系密切。他曾参与《世说新语》的刻书活动,对该书之流播贡献很大;其作品中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世说新语》还影响了陆游的家国情怀和"中兴"理想;《世说新语》对于陆游的"士"观念影响颇深,表现在仰慕名士的心态、诗意的狂士心境、矛盾的隐士情结三个方面。这些契合点与宋代《世说新语》的经典化、陆游自身的过人学识、丰富的才情与人生阅历密不可分。
李娜[8](2018)在《论魏晋风流背后的“丑”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魏晋风流,或言魏晋风度、魏晋士风,指魏晋士人的精神特质和言行风范。在道家学说和玄学清谈思潮的影响下,汉末魏晋出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格理想,这是一种追求自然(与名教相对)、自我(与外物相对)、自由(与约束相对)的时代风气。它在士族阶层中形成,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价值观和带有审美性的人生气度,它已作为一种稳固的文化形态被人们接受和欣赏。魏晋风流是两种矛盾冲击的结果,其一是社会黑暗、人世险恶、战争频仍、朝不保夕,其二是魏晋名士精神上的最少保守、思想上的最活跃、自我意识及自身价值觉悟与追求上的最充分。魏晋名士因不满现状而进行积极的反抗,言语大胆、行为放浪,他们试图以此来倾尽和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殇和决绝、人生的惨淡与凄苦。其抗争的行为因过激而呈现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不和谐、伦理学意义上的不美好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不优良,尤以后期名士为最。这些不和谐、不美好、不优良,可称之为魏晋风流背后的“丑”。“丑”,指的是一种与积极、正确、光亮的社会意识相抗衡和相否定的观念形态或精神现象,是社会经验的背向积累和腐蚀性变异。这种负面文化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健康与和谐。丑的基本涵义是外貌难看和本质恶劣。“丑”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含义,它既是一个美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美丑总是相伴而生的,魏晋风流的美是主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审美的同时,也需要对之进行“审丑”。拙文拟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进行考察,以蠡测海,试图用另外一种视角加深和完善对“魏晋风流”的理解。拙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魏晋名士与礼法派眼中之丑。从当时社会相互对立的名士派和礼法派着手,分别论述两派眼中之丑。这种丑表现出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观念。当时两派所认为的丑,在今天看来不一定是丑的。第二章,美学意义上的丑。指对他人无害,但自身缺乏生命的力度,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一种非自由的状态,即“丑陋”。它包括相貌之丑、饮酒服药之丑。相貌之丑包括天生的长相丑和不加修饰的邋遢丑,这呈现出一种不和谐,自然不会给人带来美感,而过量饮酒、服食丹药一方面实属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亦是魏晋士人发现自我、热恋人生、反抗黑暗的一种手段。但是此种行为的过激亦导致了一种不和谐,有违儒家中庸之道。虽无害于他人,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生命的张力和活力。第三章,伦理学意义上的丑。它是与善相对立的,其着眼点主要在恶,而其基本特征是有害于他人,即“丑恶”。它包括愚孝之丑、纳妾蓄婢之丑。孝,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秉承的传统美德。真正的孝顺是对亲情的眷顾,是由内而外升腾起的对父母的恭敬与爱恋。但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若因尽孝而哀及生命或以孝来沽名钓誉,孝便变了味道。纳妾、蓄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制度和风尚,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展现的却是人权的缺失、地位的不平等、人格尊严的被扼杀等,这是一种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行为。第四章,社会学意义上的丑。指存在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密切相关。它包括迷信之丑、吝啬与奢侈之丑等。风水、相命、巫术、宗教,这是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唯物的角度来看,它不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统摄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反逻辑性和危害性。奢侈与吝啬是消费的两种极端,有违中庸原则,是为丑。特殊的历史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时代风尚。作为时代产物的魏晋风流,是一种极其复杂、抽象,同时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现象,具有情感性、生命情调和强烈的宇宙时空意识等一系列审美特质,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历史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和人性的自我完善。魏晋风流“正态”美是主流,“负态”丑是支派。
陆学松[9](2018)在《清初尺牍选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初出现了一股尺牍编选出版的热潮,从顺治末到康熙间较短时期内,相继出现了十余种尺牍选本,分别为:李渔的《尺牍初征》与《古今尺牍大全》;周亮工的《尺牍新钞》、《藏弆集》与《结邻集》;汪淇、徐士俊等人的《分类尺牍新语》、《分类尺牍新语二编》与《分类尺牍新语广编》;陈枚的《写心集》与《写心二集》;黄容、王维翰的《尺牍兰言》;张潮的《尺牍友声》与《尺牍偶存》;程元勋、王化騄的《名人尺牍选》。这些尺牍选本的纷纭出现是一个较为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一众尺牍选家继承了晚明文人尺牍小品的观念,秉持严格的文艺审美标准,四方收罗,收辑遗佚,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明末清初士人尺牍,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文本,认真分析,谨慎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对这些尺牍选本的形成原因、形成与传播过程,以及其中所收尺牍的文艺审美价值、文学理论价值、文献价值等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论文由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正文部分分为十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初尺牍选家、选本,以及众多的士人尺牍进行论述。第一章从社会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晚明尺牍小品与尺牍选本的兴盛是清初尺牍选本兴起的先声;在社会动荡与重建背景下的清初遗民思潮、经世致用思潮、商业求利思潮、个性思潮等社会思潮的兴起对于尺牍选本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清初独特的文人尺牍创作情境、书籍市场的兴盛与文学选本发行的热潮、民间邮政服务的发展为清初尺牍选本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二章从尺赎选家与选本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对各种尺牍选本的编选、成书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于尺牍选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他们生平的考证,他们编选尺牍选本的动机、理念,编选团队的组建以及编选的过程等;对于尺牍选本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各种选本编选的方式、成书与传播过程,现存的版本考证等。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清初尺牍选家征集尺牍稿件的来源与渠道。优质、稳定的稿源渠道是尺牍选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清初尺牍选家出于不同的编选理念,囿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征选的尺牍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时人为主,间及前古”形容其内涵;在尺牍征选的地理范围上,则主要围绕杭州、南京、苏州、扬州、青州等几个中心城市,采取以点带面,多方征稿的方式收集稿件;在具体的稿件征集渠道上,诸选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广泛搜罗自己与友朋往来之牍、朋友往来之牍、民间藏稿、其他尺牍选本以及利用征稿、投稿与赠稿、约稿的方式进行尺牍稿件的搜集。第四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尺牍文体的认知。尺牍原非独立的文体,晚明文人重视尺牍也只是将之作为小品之一种看待。在清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清初尺牍选家试图将尺牍文放在宏观文学背景下,追根溯源,梳理其独立发展的线索,给与尺牍以新的文体定位。他们认为尺赎文具有高辨识度,可以从大文体分类中独立出来,其源流可辨,其沿革可考,其风格可以识别。清初尺牍选家总体继承了晚明文人的尺牍小品观,但他们不停留于此,认为尺牍在不断进化,今人可以胜过古人。尺牍也不是小道末技,它们在表现文人性情、展现文艺之美以外,还需要承担载道的重任。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进行不同方式尺牍的编目,对入选的尺牍进行删节,甚至进行评点以突出其文艺之优美,思想之精深。第五、六章,清初尺赎选本的文献价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按照不同选本的角度,在仔细梳理各选本中尺牍文本与作家资料的基础上,再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各种传世文本资料进行比对,略同求异,收遗辑佚,从“存文”与“存人”的角度出发,采用举隅的方式,挖掘出明末清初一批作家的散佚文本与其他文学资料,展现出清初尺牍选本文献价值之一斑。第七章从具体的尺牍文本出发,展现尺牍“写心”特色,具体分析、总结清初尺牍选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明末清初士人各种心态。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表现出直面乱世的愤慨与沉郁、无法逃避的凄苦与悲凉、努力探寻人生的旷达与逸致以及发乎友情的真挚与谐谑等主流心态。此外,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不少士人们也在逃离现实或者陶然乎其中挣扎;面对江山易代与社会动荡,不少人存在着豪杰式的幻想;对于个人价值实现,不少人也有着功名追求的无奈与热衷。第八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清初尺牍选本中涉及文学艺术理论的尺牍,总结出清初尺牍选本中文学艺术理论的整体面貌。整体上,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论开始了对于明末文学的总结与反思。在诗文方面,尺牍中的文艺理论总体上还是覆盖在崇尚载道观的复古主张与强调个性主义的性情理论的争执之下。虽然也有第三方观点主张调和二家,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但在理论认知上还不清晰,只有苗头,未成风气;在词论方面,数量丰富,表现出清人对词学理论的新认知与对于创作的重视态度,标志着清词开始兴起;在小说理论方面,集中于对小说风化作用的思考与批判;在戏曲理论方面,主要表现为清人对于明末戏曲的批判与思考,他们极为强调戏曲的风化作用,并在戏曲的创作上提出种种主张,标志着清初戏曲创作的复兴。第九章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诸选本中尺牍作品本身的文艺性。选本中的尺牍形式自由,体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游记、清言、骈赋三种小品形式,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艺术特色;选本中的尺牍小品总体上又有流派纷纭、各有所宗的特点,总体上可以总结为推崇公安、效仿竟陵、崇尚七子、注重现实、雅好谐谑五大风格流派;选本中尺牍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存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现手法。这四种表现手法在尺牍中被灵活运用,形成了尺牍小品不同的审美气质,主要有理胜、情胜、趣胜、气胜、韵胜等。第十章全面研究了选本中的女性尺牍。首先,分析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女性尺牍的认知与各选本中女性尺牍的分布状况,并对重点女性作家进行了简略考证与介绍;其次总结了女性尺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女性尺牍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英雄、大儒式的士人追求、封建道德践行的自觉、对文艺才能的强调、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人生情怀与感悟、爱情的表白等方面。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出境界偏仄、红颜士魂、以情动人,凄婉哀怨、语言精致典雅,文风纤秀的风格特点;最后对选本中女性尺牍思想价值、资料价值以及文艺理论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张朋兵[10](2017)在《魏晋高平郗氏家族家风、着述及文学特色综论》文中研究指明高平郗氏原为汉儒旧族,但自郗鉴南渡以后,家族内部开始了由武转文的过程。家族成员在恪守儒学传统家风的同时,逐渐兼综佛道、研习书法:郗愔、郗昙信仰天师道,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贵族子弟和道家信徒;郗、王婚宦及兰亭集会,加速了子弟内部的文艺交流,为郗氏转文带来了新的契机;郗超以谋士身份参与桓温文学集团,与士族、僧侣的积极往来,不仅影响了他的思想,亦为郗氏赢得了声名。郗氏着作虽传世不多,然处处显露出"士"文化的特质,既有名士的优游风雅,也有居士的慧以通神,当然更有儒士式的恪守礼法,多类型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使郗氏文学兼具了多元与会通的特色。
二、《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论文提纲范文)
(1)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 |
2.研究现状 |
3.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魏晋世族文化中的名士风流 |
1.1 魏晋世族文化的生成 |
1.2 魏晋风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的出现 |
第2章 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 |
2.1 健美的身体是完美人格的外在显现 |
2.2 感物化生是大人形象的内在旋律 |
第3章 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他者建构 |
3.1 竹林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
3.2 西晋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
3.3 东晋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
第4章 嵇康形象的美学意蕴 |
4.1 懒散中的自由实践 |
4.2 狂狷中的独立人格 |
4.3 任情中的率性逍遥 |
第5章 嵇康形象的后世影响和当代意义 |
5.1 嵇康形象对南北朝时期的影响 |
5.2 嵇康形象对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影响 |
5.3 嵇康形象对民国时期的影响 |
5.4 嵇康形象的当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魏晋南朝士人金钱观 ——以正史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
1、士人 |
2、金钱与金钱观 |
3、取材范围与方法论 |
一、魏晋士人金钱观统计分析 |
(一)曹魏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曹魏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二)两晋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金钱拒斥者 |
5、两晋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二、南朝士人金钱观统计分析 |
(一)刘宋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刘宋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二)萧齐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萧齐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三)萧梁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萧梁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四)陈朝士人金钱观之统计分析 |
1、金钱冷漠者 |
2、金钱豁达者 |
3、金钱崇拜者 |
4、陈朝士人金钱观之量化分析 |
三、金钱观的纵向分析 |
(一)总数的差异性 |
1、金钱冷漠者的数量特征 |
2、金钱拒斥者的数量特征 |
3、两晋和刘宋时期金钱崇拜者的数量特征 |
(二)寒门士人金钱观的时代特征 |
(三)高门士人金钱观的时代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缘起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长平殷氏在六朝时期的盛衰变迁 |
第一节 曹魏西晋:殷氏家族崭露头角 |
一、曹魏时期殷氏家族奠定发展基础 |
二、西晋时期殷氏家族崭露头角 |
第二节 东晋时期:殷氏家族跻身门阀士族行列 |
一、东晋前期殷氏家族蓬勃发展 |
二、东晋中后期殷氏家族达到顶峰 |
三、东晋末期殷氏家族走向衰落 |
第三节 南朝四朝:殷氏家族平流上层 |
一、刘宋时期殷氏家族再次迎来发展高峰 |
二、齐梁陈时期殷氏家族完成内部转型 |
第二章 长平殷氏家族文化研究 |
第一节 玄儒双修的家学特征 |
一、殷氏家族的玄化 |
二、殷氏家族的尚儒本色 |
第二节 佛道交融的家族信仰 |
一、殷氏家族的佛教信仰 |
二、殷氏家族的道教信仰 |
第三节 殷氏家族的杂艺成就 |
一、殷氏之医术 |
二、殷氏之书画 |
第三章 殷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 |
第一节 殷氏家族成员着述考释 |
一、经部 |
二、史部 |
三、子部 |
四、集部 |
第二节 殷氏成员存世作品研究 |
一、诗赋作品 |
二、公牍文 |
三、论说文 |
四、书信作品 |
五、杂录体小说 |
六、其他文体 |
第三节 殷氏成员文学创作特征 |
一、追求文采风流 |
二、彰显家国情怀 |
三、弘扬家族文化 |
四、文体丰富多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嵇康论体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缘起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魏晋论体文兴盛之因由 |
第一节 世风变迁——从崇儒到尚道 |
第二节 士风变化——从清议到清谈 |
第三节 学风扭转——从经学一统到论无定检 |
第二章 嵇康的文化性格与论体文创作 |
第一节 嵇康的文化性格与精神追求 |
第二节 嵇康论体文的思想意旨 |
第三节 嵇康论体文的历史地位 |
第三章 嵇康论体文之论辩技巧 |
第一节 论述周密,脉络清晰 |
第二节 多方论证,屈人之口 |
第三节 知言陈弊,屈人之心 |
第四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第四章 嵇康论体文之审美特色 |
第一节 兼采众家,以典为证 |
第二节 博喻广譬,生趣盎然 |
第三节 通脱讦直,似教似讽 |
第四节 骈散有致,文辞壮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嵇康论体文四篇 |
致谢 |
(6)刘叶秋与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刘叶秋的学术人生 |
1.1 以专治事,以散养心 |
1.2 双重身份下文与史的互通 |
1.3 不趋热门,勇于垦荒 |
第二章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概述 |
2.1 刘叶秋研究重点的确定 |
2.2 对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演变发展原因的阐述 |
2.2.1 历史与社会观照下志怪小说的演变与发展 |
2.2.2 史传与清谈影响下志人小说的演变与发展 |
第三章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的特色 |
3.1 对小说艺术性的探求 |
3.2 对小说作家创作心理的关注 |
3.3 对劳动人民地位的肯定 |
第四章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的承上启下 |
4.1 承上——刘叶秋对鲁迅小说研究的继承与推进 |
4.1.1 有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讨论 |
4.1.2 不同价值观下情感的归依问题 |
4.2 启下——李剑国对刘叶秋小说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
4.2.1 有关魏晋与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论述 |
4.2.2 李剑国对刘叶秋小说研究存疑问题的考证 |
4.3 对南开大学文言小说研究学科建设的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陆游与《世说新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犹属完书”:陆游刊刻《世说新语》的文化意义 |
二、陆游诗文中的《世说新语》“元素” |
(一) 时间跨度 |
(二) 引用频次 |
三、“娱悲舒忧”:陆游诗文对《世说新语》的艺术借鉴 |
(一) 直接用典故本意来表达嫠纬之忧 |
(二) 强烈表达“娱悲舒忧”的“中兴”愿望 |
四、“士”话题:陆游心态与《世说新语》精神的契合 |
(一) 仰慕名士的心态 |
(二) 诗意的狂士心境 |
(三) 矛盾的隐士情结 |
(8)论魏晋风流背后的“丑”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缘起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魏晋名士与礼法派眼中之“丑” |
第一节 名士眼中的“丑” |
一、官员眼中的俗务与“做作” |
二、看重门第,不与庶族交往通婚 |
三、南北士人相互鄙夷 |
四、其它 |
五、审丑观形成的原因 |
第二节 礼法之士眼中的“丑” |
一、非仁:不分亲疏远近的人性之恶 |
二、非义:形形色色的自私和背叛 |
三、非礼:道德崩溃的行为表现 |
四、非智:历史与时代造就的愚昧 |
五、非信:用心的欺骗与不用心的言行不一 |
第二章 美学意义上的“丑” |
第一节 相貌之“丑” |
一、不和谐的长相与邋遢 |
二、病态的容止观 |
第二节 饮酒服药之“丑” |
一、饮酒:苦闷的挣扎 |
二、服药:抑郁的抗争 |
三、饮酒服药之“丑”产生的原因 |
第三章 伦理学意义上的“丑” |
第一节 愚孝之“丑” |
一、愚孝的表现 |
二、愚孝的形成原因 |
三、愚孝的影响 |
第二节 纳妾蓄婢之“丑” |
一、纳妾:男女关系的不对等 |
二、蓄婢:占有与被占有的文化悲哀 |
第四章 社会学意义上的“丑” |
第一节 迷信之“丑” |
一、风水 |
二、相命 |
三、巫术 |
四、宗教 |
第二节 奢侈与吝啬之“丑” |
一、奢侈狂 |
二、吝啬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清初尺牍选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清初尺牍选本盛行之因 |
第一节 晚明尺牍小品兴盛是清初尺牍选本兴起的先声 |
第二节 清初思潮与尺牍选本的形成 |
第三节 清初尺牍选本的生态环境 |
第二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版本及选者 |
第一节 李渔与其尺牍选本 |
第二节 周亮工与《尺牍新钞》三选 |
第三节 汪淇《分类尺牍新语》三编 |
第四节 陈枚《写心集》二集与其他尺牍选家、选本 |
第三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稿件来源 |
第一节 选稿的时代特征 |
第二节 选稿的地域特征 |
第三节 具体的稿源渠道 |
第四章 清初尺牍选本视阈下的尺牍认知 |
第一节 尺牍选家视野下的尺牍体认 |
第二节 尺牍目类观 |
第三节 尺牍删节、评点观 |
第五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文献价值(上) |
第一节 《尺牍初征》、《古今尺牍大全》文献价值举隅 |
第二节 《尺牍新钞》三选文献价值举隅 |
第六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文献价值(下) |
第一节 《分类尺牍新语》三编文献价值举隅 |
第二节 《写心集》二集文献价值举隅 |
第三节 《尺牍兰言》文献价值举隅 |
第七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士人心态 |
第一节 直面乱世的愤慨与沉郁 |
第二节 无可逃避的凄苦与悲凉 |
第三节 探寻人生的旷达与逸致 |
第四节 发乎友情的诚挚与谐谑 |
第五节 其他 |
第八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学艺术理论 |
第一节 对明末文学的反思与批判 |
第二节 文论 |
第三节 诗论 |
第四节 其他 |
第九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尺牍艺术研究 |
第一节 形式自由体式多样 |
第二节 流派纷纭各有所宗 |
第三节 叙述议评气质丰富 |
第十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女性尺牍 |
第一节 女性尺牍的选家认知与存在情况 |
第二节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
第三节 女性尺牍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魏晋高平郗氏家族家风、着述及文学特色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郗氏家族家风述论 |
(一)恪守儒道,抚恤通财 |
(二)佛道兼综,优游风雅 |
(三)精研笔墨,书法绝伦 |
二、郗氏着述流传、辑佚及存录情况 |
三、郗氏家族文学特色综论 |
(一)政论文体:主文而谲谏 |
(二)佛理诗文:声色俱佳 |
(三)玄言诗:优游飘逸 |
四、《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D]. 邓丽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论魏晋南朝士人金钱观 ——以正史史料为中心[D]. 罗含. 青岛大学, 2020(02)
- [3]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李刚刚. 河南大学, 2020(02)
- [4]嵇康论体文研究[D]. 董爽. 河南大学, 2020(02)
- [5]六朝名士与幽明世界[J]. 袁济喜. 学术研究, 2019(09)
- [6]刘叶秋与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研究[D]. 单珍珍. 西北大学, 2019(12)
- [7]陆游与《世说新语》[J]. 孙铁林. 齐鲁学刊, 2018(06)
- [8]论魏晋风流背后的“丑”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考察[D]. 李娜. 河南大学, 2018(01)
- [9]清初尺牍选本研究[D]. 陆学松. 扬州大学, 2018(12)
- [10]魏晋高平郗氏家族家风、着述及文学特色综论[J]. 张朋兵. 长安学术,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