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斌[1](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三支病变(3-VD)心电图表现,研究aVR导联T波形态预测三支病变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9年6月至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明确诊断为ACS的241例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173例,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2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5例。三支病变(3-VD)患者共160例,按aVR导联T波形态分为aVR导联T波直立组(T≥0mv)72名与T波倒置组(T<0mv)88名,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冠脉造影及临床结局,明确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价值。结果:1.1 NSTEMI组年龄水平显着高于UAP组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既往脑梗死比例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与STEMI组收缩压低于UAP组,血糖高于UAP组(P<0.05);随着ACS病情进展,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降低,其中STEMI组小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TEMI组与MSTE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NSTE-ACS患者中,3-VD或左主干(LM)病变心电图模式为V4V6、I、II导联ST段压低,伴随aVR导联ST段抬高。2.2 NSTE-ACS患者中,与双支病变(2-VD)组相比,3-VD组与LM组aVR导联T波直立数占比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1 STEMI患者中,3-VD组V6、I、aVL导联ST段抬高数、aVR导联T波直立数、低电压占比多于非3-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3-VD组更易发生广泛前壁同时合并高侧壁、下壁等多部位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2 STEMI患者3-VD组较非3-VD组具有更高比例等于或大于50%狭窄的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病变,且狭窄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 3-VD患者中,与aVR导联T波倒置组比较,T波直立组LVEF更低,EF<50%占比、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及SYNTAX≥23分占比较高,QTc时限更长(均P<0.05);T波直立组较倒置组使用升压药比例更多、平均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4.2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VR导联T波直立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及SYNTAX评分、NT-proBNP、住院时长呈正相关(均P<0.05)。4.3 LVEF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VR导联T波直立(βeta=-0.133,P=0.025)、NT-proBNP(βeta=-0.270,P=0.000)、左房容积(βeta=-0.182,P=0.005)均是LVEF的影响因素。结论:NSTE-ACS三支病变特征心电图表现为V4V6、I、II导联ST压低,伴随aVR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STEMI三支病患者容易合并侧壁心肌梗死。aVR导联T波直立可能预示着ACS三支病变患者具有更差的左心功能。

张卫青[2](2019)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血管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为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情凶险,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与冠脉病变(coronal lesions,CL)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冠脉血管情况,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与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关系,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冠脉病变(CL)情况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于发病12h内或1012d内行冠脉造影。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等一般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记录单支、双支或三支及以上血管数目及梗死相关动脉情况。测量心电图QRS时限、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统计心电图ST段下移的导联数及心电图T波倒置程度及导联,比对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根据冠脉造影病变血管部位分布、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导联数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心电图QRS时限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关系、心电图T波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左回旋支(LCX)62例,占23.50%;前降支(LAD)118例,占44.70%;右冠状动脉(RCA)76例,占28.80%;左主干(LM)8例,占3.0%。NSTEMI患者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80例,重度狭窄106例,完全闭塞72例。QRS≥100ms组患者其三支及以上病变数目多于QRS<100ms组(P<0.05)。ST段下移≥1mm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多于ST段下移<1mm组(P<0.05),导联数<6个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少于导联数≥6个组(P<0.05)。无T波倒置组、T波倒置<2mm组和T波倒置≥2mm三组间冠脉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QRS≥100ms、ST段下移≥1mm、导联数≥6个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较多见;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重度狭窄多见;心电图T波倒置对患者的冠脉病变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魏真真[3](2018)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avL导联的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预测的临床意义,为心电图仅表现出avL导联T波改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评估预后并指导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冠心病”收住院,经检查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256例患者(其中男性157例、女性99例),同时有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结果。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心电图组(1)、avL导联T波改变组(2)、多导联ST-T改变组(3),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采用改良Gensini评分方法评估患者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采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法)分析,比较三组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指标与Gensini评分之间的关系;2组病人各支冠脉血管评分与1、3组之间相比较,各支冠脉狭窄程度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冠脉各支血管狭窄程度采用改良Gensini评分统计,与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变量间具有相关性(低度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2.冠状动脉各分支狭窄情况:与正常心电图组(1)、多导联ST-T改变组(3)相比较,avL导联T波改变组(2)其前降支中段狭窄程度更高(F=9.027,P=0.000),具有统计意义。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法)分析avL导联T波改变为预测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前降支中段血管狭窄是avL导联T波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余各指标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中avL导联T波改变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独立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病变的方法之一。研究意义目前针对稳定型心绞痛、单纯avL导联T波改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填补这部分空白,提示既往未被重视的单纯avL导联T波改变是有明确临床意义的,通过这部分病例的冠脉病变与心电图结果相比较,使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最简单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得到更大的获益,通过一个心电图检查反应出更多的问题,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对治疗作出指导。

但晴[4](2016)在《心电图早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 ER)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标志。直到近年来才被发现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和特发性室速/室颤(VT/VF)有关系,增高患者死亡率。因此,目前ERP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ERP和心源性猝死、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特别是离子流机制、ERP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预测、ERP的治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早复极联合J波振幅以及ST段抬高的程度等指标可以用于识别猝死高危患者。但早复极预测不同人群中猝死风险方面尚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方面,还有很多尚需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第一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的回顾性调研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心电图早复极与心脏性猝死和特发性室速/室颤(VT/VF)有关系,增高患者死亡率。但对心电图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对2009年至2013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心电图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特点,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3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罪犯冠脉为前降支,除外同时有右冠脉及后降支完全闭塞患者。根据临床心电图资料将患者分为阳性组(ER+)和阴性组(ER-),对患者室速/室颤的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1)54.88%的患者早期复极图形(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39.09%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顿挫,仅各有3%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与顿挫混合及仅为J点抬高的形态;可见ERP形态以切迹与顿挫居多,其中切迹比例占优势。(2)49.62%的患者ERP分布于下壁导联,37.59%的患者ERP分布于下壁及胸前导联;侧壁及侧壁加胸前导联的患者仅占4.51%和8.27%。(3)93.98%的患者ST段抬高形态呈水平型,仅有6%的患者呈上斜型抬高。(4)与无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有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较慢(67.46±1.72次/分vs.78.36±7.09次/分,p<0.01),QRS时限延长(98.12±6.80ms vs.90.88±8.41ms,p<0.01)。(5)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27% vs.7%)。结论:(1)合并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ERP形态多表现为切迹,多分布于下壁或下壁加胸前导联,大部分ST段呈水平型抬高。(2)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心率较慢、QRS时限延长。(3)合并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的几率并未增加,是否作为预测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罪犯冠脉为前降支,除外同时有右冠脉及后降支完全闭塞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早复极阳性1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早复极阴性患者455例为对照组。结果:(1)两组间对照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抽烟、射血分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开通冠脉时间、犯罪血管等均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复极组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3)早期复极组死亡率比对照组高(P<0.05)。(4)49%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42%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顿挫,3%的患者表现为QRS波群顿挫与切迹混合,4%的患者表现为QRS波群仅J点抬高。(5)J点抬高幅度大于0.2mV占18%。(6)ST段抬高形态:水平型抬高占94%,上斜型抬高仅占6%。(7)ERP出现的导联:下壁导联占54%,下壁导联及胸前导联占32%;侧壁占5%,侧壁及胸前导联占7%。(8)ERP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特征值比较:心率(HR)较慢QRS时限延长QTc间期较短(P<0.05),PR间期及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有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的几率大于无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有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于无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早期复极患者比非早期复极患者心率较慢、QRS时限延长、QTc间期较短。

邵小艳[5](2016)在《碎裂QRS波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中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便临床医生通过无创的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2.结合冠脉造影,分析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中ST-T改变与碎裂QRS的关系,为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具有心悸、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并行冠脉造影检查,共入选病例42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360例,平均年龄71.3±9.3岁,在患者术前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测,通过统计12导联常规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导联、各导联ST-T改变情况以及冠状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病变血管支数等,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上fQRS及ST-T改变的特点,分析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423例入选病例样本中,冠脉造影术共确诊冠心病患者360例,排除冠心病患者63例,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结果显示:碎裂QRS波的检验冠心病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63.5%;而ST-T改变的检验冠心病敏感度为78.3%,特异度为84.1%;fQRS合并ST-T改变的检验冠心病敏感度为51.9%,特异度为96.8%;由此可以看出,单纯依靠碎裂QRS波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处中等水平,但结合ST-T改变以后,虽然敏感度下降,但是特异度明显提高,三种观察指标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1.111,P=0.021。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fqrs阳性率升高:单支病变阳性率为35.5%,双支病变阳性率为57.3%,多支病变阳性率为86.9%,χ2=31.1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qrs波在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的病变部位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前降支病变检出率为51.1%,左回旋支病变检出率为63.8%,右冠脉病变检出率为65.8%,χ2=17.7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qrs在35-55岁男性患者心电图阳性率为25.6%,≥56岁阳性率为64.9%;fqrs在35-55岁女性患者心电图阳性率为29.6%,≥56岁阳性率为72.4%;χ2=5.167,p=0.143。提示男性、女性冠心病患者fqrs阳性率无显着差异,但是随年龄增加,fqrs阳性率增加。从冠脉病变支数上看,女性冠心病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占女性冠心病患者总数的55.25%,双支和多支病变百分比分别为25.17%、19.58%;男性冠心病患者以多支病变多见,占男性冠心病患者总数的43.32%,单支和双支病变百分比分别为19.35%、37.33%。χ2=23.74,p=0.001。女性冠心病患者t波改变发生率(67.1%)多于st段改变发生率(32.9%),男性冠心病患者st段改变发生率(66.8%)多于t波改变发生率(33.2%),χ2=11.627,p=0.001,提示女性患者以t波改变为主,男性患者以st段改变为主。随病变支数增加,fqrs合并st-t改变的阳性率增加:单支病变阳性率为22.3%,双支病变阳性率为62.4%,多支病变阳性率为71.3%,χ2=41.51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碎裂qrs波合并st-t改变的男性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其所占比例为74.7%;女性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其所占比例为77.8%,碎裂qrs波合并st-t改变对于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单支、多支病变诊断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47;对双支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103。结论:1.常规心电图上fQRS的出现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罪犯血管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冠脉病变支数和罪犯血管的指标;2.结合ST-T改变,碎裂QRS波诊断冠心病阳性率比单纯依靠ST-T改变或碎裂QRS波诊断冠心病阳性率提高,并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诊断阳性率增加;3.碎裂QRS波合并ST-T改变的男性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女性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

刘万林,常永和,鞠云枫,王小平[6](2008)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邬松林,谢秋容,方文莉[7](200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48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庆义,张志强,杜捷夫,沈洪[8](2000)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或侧后壁时对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或侧后壁时 ,对心电图胸前导联 ST段改变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1 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 ST段改变均呈负相关 (P均 <0 .0 1 )。在 1 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死的患者中 ,胸前导联 ST段改变幅度〔V2 导联为 (0 .6 3± 1 .82 ) mm〕及与下壁导联 ST段抬高的比值 (V2 / a VF为0 .84± 1 .6 1 )均高于单纯下壁梗死组〔V2 导联为 (0 .35± 1 .6 5 ) m m,V2 / a VF为 0 .2 9± 1 .2 8〕;而 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死的患者胸前导联 ST段压低的幅度〔V2 导联为 (- 1 .2 0± 1 .5 2 ) mm〕及与下壁导联 ST段抬高的比值 (V2 / a VF为 - 0 .33± 1 .1 5 )均低于单纯下壁梗死组 ,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 (P<0 .0 1或 P<0 .0 5 )。如去掉累及右室梗死和侧后壁梗死的病例 ,可使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下壁导联与胸前导联 ST段的相关性显着提高 (r=- 0 .797,P<0 .0 1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死可使心电图胸前导联 ST段趋于抬高 ;而合并侧后壁梗死则使胸前导联 ST段进一步降低 ,二者呈相反关系。

马宝庆,石学宁[9](1994)在《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压低41例临床意义探讨》文中提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压低41例临床意义探讨马宝庆,石学宁(内科学教研室)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出现胸前导联V1~V6ST段压低的原因近年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是胸导联ST段压低为下后壁心肌梗死STⅡ、Ⅲ、avF损伤性ST段抬高的对应...

余平,那开宪[10](1993)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死161例,并在发病后10天内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认为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 ST 段下降组较无 ST 段下降组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病变血管近端阻塞较多,梗死面积大,心室射血分数低,急性期并发症多。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 ST 段的改变可作为早期估价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类型ACS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NSTE-ACS患者3-VD心电图分析
    2.3 STEMI患者3-VD组与非3-VD组心电指标比较
    2.4 STEMI患者3-VD组与非3-VD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2.5 LM与3-VD 患者胸痛期间典型心电图示例
    2.6 三支病变患者 aVR 导联 T 波形态与心功能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心电图早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的回顾性调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碎裂QRS波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2导联心电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3 心电图评价
    1.4 冠状动脉造影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电图
    2.2 冠状动脉造影
    2.3 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前降支 (LAD) 病变关系
3 讨 论

(7)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判断方法与分组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临床情况比较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D]. 郑晓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 张卫青.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3]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D]. 魏真真. 山东大学, 2018(01)
  • [4]心电图早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D]. 但晴.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3)
  • [5]碎裂QRS波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价值分析[D]. 邵小艳.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2)
  • [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J]. 刘万林,常永和,鞠云枫,王小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08(02)
  • [7]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48例临床分析[J]. 邬松林,谢秋容,方文莉. 湖南医学, 2001(06)
  • [8]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或侧后壁时对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影响的研究[J]. 孟庆义,张志强,杜捷夫,沈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03)
  • [9]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压低41例临床意义探讨[J]. 马宝庆,石学宁.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4(03)
  • [10]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J]. 余平,那开宪. 急诊医学, 1993(04)

标签:;  ;  ;  ;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意义(附16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