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震林早期在茶陵(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邓姣姣[1](2021)在《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文中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地、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基地、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地,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汇聚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代表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方向,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的典范。
王梅莲,杨少华[2](2021)在《从“八月失败”事件感悟毛泽东的政治能力》文中指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八月失败"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对这一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当时边界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表现出高超的政治能力。尽管由于湖南省委的不当指示、省委巡视员杜修经的错误导扬以及红四军自身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八月失败"的后果,但是,在毛泽东的正确处置下,失败的形势得以扭转,失败的教训得到总结,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回顾这段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奋斗史,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仍有重要启示。
张九月[3](2021)在《基于GIS的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及风景道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自驾游憩方式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风景道建设的大力扶持,风景道体系的科学化评判与构建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此外,风景资源更是一种亟需平衡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市域风景资源以及风景道体系的梳理能够更好的帮助实现区域风景资源单一开发向统筹管理转变,从而更好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本文以株洲市为例,从市域的空间尺度出发,对株洲市风景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纳,基于GIS空间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内在的驱动力,并尝试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风景道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此得到株洲市风景道的构建结果,并提出了优化与保护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的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风景资源以及风景道的相关研究进展,基于景观生态学,从市域尺度提出了风景资源的构成、分类以及分级标准,梳理得到株洲市239项风景资源单体以及其特征、分类、分级和各县市区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以及非物质风景资源三个大类。(2)基于ArcGIS平台对具有空间点位的139项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株洲市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聚型,在各县市区内的分布具有集聚、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分布密度的高值核心集中在株洲市市中心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与天元区交接的位置、醴陵市市中心、茶陵县市中心,其次为茶陵县东部、炎陵县西北部以及攸县的西南部。影响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为地形与高程、植被覆盖度、水系、交通条件、地区经济及产业状况,而人口、行政中心区位、旅游人次与收入则影响不大。(3)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及GIS空间技术建立风景道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主要包含生态适宜度、开发条件以及风景资源条件三项准则,下分1 1个个指标层因子,并根据其权重以及具体赋值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株洲市最适宜进行风景道构建的区域为株洲市市区中心、醴陵市、茶陵县城区中心,其次为攸县以及炎陵县的城区中心;最不适宜构建风景道的区域则为渌口区中南部、茶陵县北部以及炎陵县的东南部,结合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筛选得到株洲市一级风景道:G106;二级风景道:G320、S315,S339及S232;三级风景道:S211以及连接的天易大道(城市道路)、S329、G322、G356以及泉坪村连接段、双元村连接段、炎帝陵连接段以及神农谷连接段,并基于廊道以及风景资源点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株洲市风景道体系提出了构建及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将为市域风景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风景道的体系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游憩道路的科学化管理。
习才,陈春久,派大星的好丽友,老山货,吃不饱的老王,林小面,嘎嘎不会飞,SeanShu,LTL,Jonathan Lu[4](2021)在《从永新到株洲 湘赣边界上的革命摇篮》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条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红色旅游线路,也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起义军转移的路线。它证明了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一路上深入参观,细细体会,历史的风云一一展现眼前……
毛腾飞[5](2021)在《株洲市: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株洲是一片红色热土,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株洲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赋予的"三高四新"的新定位新期待,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汇聚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
张宏卿[6](2020)在《“遂川模式”:中共早期的苏维埃政权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江西遂川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与早期中共党人苏维埃运动的重要"试验田",在工农兵政府、群众路线、党员教育等层面都颇具特色并有开拓性意义。对其苏维埃运动的理念、政策与效果等层面进行梳理与提升而得出的"遂川模式",对之后的中央苏区以及新形势下党建实践与党群关系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星,荣思恒[7](2020)在《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文中研究说明要从多维度、多学科拓展对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理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在美国学者施坚雅和霍夫亨兹的相关研究启发下,对1921年至1945年发生中共革命的地域进行了"地文大区"的划分,对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诸因素(包括地缘、南北、东西、山河、路江、红白、政区、文武、客家等)进行了述要分析,辨识了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核心区、次核心区和边缘区,并在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上尝试应用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瞿乐雄[8](2020)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及其历史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进行激烈的武装斗争的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毛泽东在把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下,正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问题并付诸实践,结合井冈山实际情况,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在当时情况下相对较公平且有效的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在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的情况下,进行务实的调查研究,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农民获得土地。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经济封锁之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尝试。为保障军事供给,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为促进井冈山经济发展,边界党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在政策上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另一方面,在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当中,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各种成分逐渐显现,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初见端倪,并且影响深远。尤其重要的是,在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结合中,孕育了井冈山革命精神,积累了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不仅在对当时军事、政权和居民生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经济建设经验在后来的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比如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中土地分配制度更趋合理、贸易与商品流通机制更为灵活、国民经济成分更加丰富、财政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而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经验不仅仅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有着非常重大的启示,革命先辈勇于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经济创新,我们当下经济形势大好,更不应畏首畏尾,要敢于创新。井冈山时期经济建设为军事供给、政权巩固、人民生活提供支撑,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济依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宋喜阳[9](2020)在《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的文化氛围曾十分浓厚,理学和书院文化发展程度很高。随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江西文化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相邻省份。原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催生文化的革命型重塑。地处湖湘文化、赣鄱文化和庐陵文化交汇地带的井冈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居多等原因,文化发展较为滞后,这就为建设革命文化创造了条件。在历时两年多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开始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建设贯穿于根据地发展全过程,同根据地的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相互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构筑红色的革命文化体系积累了实践经验。井冈山革命文化主要包括红色标语、红色歌谣、革命教育三种表现形式,具备信仰性、创新性、斗争性、群众性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典型。坚定执着的信仰文化、实事求是的创新文化、艰苦奋斗的斗争文化、依靠群众的工农文化是井冈山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经历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活动,井冈山根据地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历史性改变,革命文化得到了群众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文化的思路和理论在井冈山时期开始形成。井冈山革命文化不仅改变了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面貌,而且透过历史演变为当代中国人树立了精神标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红色资源的井冈山革命文化为当代中国塑造革命型政治文化提供了历史经验。在新时代弘扬以井冈山革命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不仅有助于坚定人民对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且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需要。
赵东洋[10](2020)在《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纪念性空间作为人们的纪念情感在建筑空间中的物化体现,是人们表达纪念情感的精神场所,也是最能体现精神性的建筑空间之一。湖南省拥有数量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较为丰富,红色纪念性空间更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从目前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的设计建造来看,虽然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空间形式单一、缺乏艺术性、缺乏认同感等等,将对红色纪念性空间的生成发展及文化内涵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引起更大的重视。本文对湖南省现存的红色纪念性空间采取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纪念对象、空间构成、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得出其基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主题、选址布局形式、材料、色彩、景观等层面探讨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方法。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从纪念性空间和湖南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着手,首先阐述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内涵及形态;对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红色文化与纪念性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并总结出其基本特性与构成要素。第四章是本文的方法论章节,从红色纪念性空间组织和文化营造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基地选址、空间序列、空间层次以及红色主题情感、文化符号、环境氛围方面对红色纪念性空间生成过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第五章是实践案例剖析,对纪念性空间生成设计进行实践探索和应证,对湖南地区特有的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谭震林早期在茶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谭震林早期在茶陵(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地 |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基地 |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样板地 |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地 |
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开国将帅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汇聚地 |
(2)从“八月失败”事件感悟毛泽东的政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持永新联席会议,决议坚守边界 |
二、亲自撰写书面报告,委婉陈情请示 |
三、派遣江华携信追赶,力争说服挽回 |
四、亲往迎回红军大队,重开边界割据 |
五、从理论上善加总结,提高党内觉悟 |
六、余论 |
(3)基于GIS的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及风景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风景 |
1.2.2 风景名胜区 |
1.2.3 风景资源 |
1.2.4 风景道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风景资源研究进展 |
1.3.2 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
1.3.3 风景道研究进展 |
1.3.4 评述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景观生态学 |
1.4.2 旅游与游憩理论 |
1.4.3 信息学理论 |
1.4.4 线性空间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采用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背景 |
2.1.1 地理区位 |
2.1.2 自然环境 |
2.1.3 社会经济 |
2.1.4 旅游资源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 |
2.2.2 风景道的构建方法 |
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3.1 市域风景资源的认定标准 |
2.3.2 前期资料搜集 |
2.3.3 资源的筛选 |
2.3.4 数据预处理 |
3 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1 株洲市风景资源构成 |
3.1.1 株洲市风景资源的构成 |
3.1.2 株洲市风景资源特点分析 |
3.2 基于GIS的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3.2.1 空间分布类型 |
3.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
3.2.3 空间分布密度 |
4 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内在驱动力分析 |
4.1 主导因子的选取 |
4.2 自然驱动因子 |
4.2.1 地形与高程 |
4.2.2 水系 |
4.2.3 植被覆盖度 |
4.3 人文驱动因子 |
4.3.1 交通条件 |
4.3.2 经济与人口 |
4.3.3 行政中心 |
4.3.4 文化 |
5 株洲市风景道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
5.1 构建的必要性 |
5.2 风景道构建基础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构建范围 |
5.3 风景道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 |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2 指标分级标准与赋值 |
5.3.3 权重的确定 |
5.4 基于AHP的风景道构建适宜性评价结果 |
5.4.1 单因子评价结果 |
5.4.2 综合评价结果 |
5.5 风景道构建与风景资源关联性分析 |
5.5.1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风景道构建 |
5.5.2 风景道体系的优化 |
5.5.3 风景道与风景资源关联性分析 |
6 株洲市风景道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
6.1 目标及原则 |
6.2 基于廊道的构建策略 |
6.2.1 整体构建策略 |
6.2.2 具体构建策略 |
6.3 基于风景资源点的保护策略 |
6.3.1 宏观层面 |
6.3.2 微观层面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株洲市风景资源名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从永新到株洲 湘赣边界上的革命摇篮(论文提纲范文)
忠义永新,英雄辈出秋收起义与三湾改编 |
革命摇篮,不朽丰碑井冈山革命点燃星星之火 |
红色株洲,革命圣地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
(5)株洲市: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株洲是一片红色热土 |
从革命先辈的血脉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在新时代的奋力拼搏中彰显株洲担当 |
(6)“遂川模式”:中共早期的苏维埃政权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农兵政府——中共党人早期执政的预演 |
二、“六项注意”——党的群众路线的发轫 |
三、政治思想建党——党建实践的早期样板 |
(7)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的地文大区 |
二、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诸地理因素 |
三、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综合地理分析 |
四、余论 |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及其历史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缘起 |
(二)选题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选题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井冈山斗争前湘赣边界的自然经济政治状况 |
(一)井冈山斗争前湘赣边界的自然状况 |
(二)井冈山斗争前湘赣边界的经济状况 |
1.小农经济 |
2.工业状况 |
3.居民生活状况 |
(三)井冈山斗争前湘赣边界的政治状况 |
1.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到破坏 |
2.地主豪绅阶级控制政权 |
第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 |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斗争的任务 |
1.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2.保障非常时期的战争供给 |
3.打破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
(二)开展系列发展经济和反物质封锁的斗争 |
1.通过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 |
2.创建军需民用的后勤机构 |
3.改造草林圩场和开辟红色圩场 |
4.制造和发行“工”字银元 |
5.开展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 |
第三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创新之处 |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政策创新 |
1.分田政策 |
2.打土豪筹款政策 |
3.工商业政策 |
4.财政政策 |
5.根据地内的货币流通及经济政策 |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
1.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各种经济成分出现 |
2.公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开始出现 |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贡献 |
(一)对井冈山根据地的贡献 |
1.保障军事供给 |
2.巩固革命政权 |
3.改善人民生活 |
(二)井冈山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 |
1.土地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
2.贸易与商品流通机制进一步灵活 |
3.国民经济成分进一步丰富 |
4.财政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井冈山革命文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资料来源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资料来源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井冈山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维度 |
2.1 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新变化 |
2.1.1 社会思想的解放与科学理论的传播 |
2.1.2 五四时期江西思想文化环境的困境 |
2.2 湘赣边界地区传统的文化环境 |
2.2.1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劳动人民的创造 |
2.2.2 湘赣边界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
第3章 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文化与文化建设 |
3.1 井冈山根据地的确立与革命文化建设的开展 |
3.1.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确立 |
3.1.2 根据地建立初期的革命文化建设 |
3.1.3 朱毛会师后根据地的革命文化建设 |
3.1.4 红军三次反“会剿”中的革命文化建设 |
3.2 井冈山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 |
3.2.1 红色标语 |
3.2.2 红色歌谣 |
3.2.3 革命教育 |
3.3 井冈山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与先进性 |
3.3.1 坚定执着的信仰文化 |
3.3.2 实事求是的创新文化 |
3.3.3 艰苦奋斗的斗争文化 |
3.3.4 依靠群众的工农文化 |
第4章 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
4.1 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
4.1.1 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传承 |
4.1.2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
4.2 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当代精神文化价值 |
4.2.1 坚定当代中国精神认同感的需要 |
4.2.2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4.2.3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需要 |
4.3 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当代政治思想价值 |
4.3.1 助力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 |
4.3.2 助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
4.3.3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性 |
1.1.2 纪念性空间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1.1.3 红色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理论研究 |
1.4.2 实践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概述 |
2.1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
2.1.1 红色文化的概念 |
2.1.2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
2.1.3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形态 |
2.2 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概述 |
2.2.1 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类型 |
2.2.2 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的影响因素 |
2.3 红色文化传承与纪念性空间发展的关系 |
2.3.1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 |
2.3.2 文化促成空间再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分析 |
3.1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 |
3.2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特性 |
3.2.1 艺术性 |
3.2.2 历史性 |
3.2.3 人本性 |
3.2.4 表彰性 |
3.2.5 象征性 |
3.2.6 现代性 |
3.3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构成要素 |
3.3.1 实体要素 |
3.3.2 连接要素 |
3.3.3 情感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创作方法 |
4.1 空间组织策略 |
4.1.1 基地选址构思 |
4.1.2 空间序列构思 |
4.1.3 空间层次构思 |
4.2 文化营造策略 |
4.2.1 红色主题情感构思 |
4.2.2 文化符号构思 |
4.2.3 环境氛围构思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化云台山英雄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5.1.3 现状分析 |
5.1.4 设计原则 |
5.2 红色文化语境下云台山英雄公园空间设计 |
5.2.1 空间规划 |
5.2.2 文化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及竞赛获奖情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附录 C 湖南省纪念性空间文化内涵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D 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一览表 |
四、谭震林早期在茶陵(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J]. 刘斌,邓姣姣.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从“八月失败”事件感悟毛泽东的政治能力[J]. 王梅莲,杨少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基于GIS的株洲市风景资源空间分布及风景道构建[D]. 张九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从永新到株洲 湘赣边界上的革命摇篮[J]. 习才,陈春久,派大星的好丽友,老山货,吃不饱的老王,林小面,嘎嘎不会飞,SeanShu,LTL,Jonathan Lu. 环球人文地理, 2021(09)
- [5]株洲市: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J]. 毛腾飞. 湘潮, 2021(01)
- [6]“遂川模式”:中共早期的苏维埃政权实践[J]. 张宏卿.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7]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J]. 应星,荣思恒.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3)
-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及其历史贡献研究[D]. 瞿乐雄.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当代价值[D]. 宋喜阳. 南昌大学, 2020(01)
- [10]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D]. 赵东洋. 湖南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