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谭蓉[1](2014)在《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林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林果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本文对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布局优化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阐述了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相关理论,包括冷链物流和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基本概念、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的原则和目标、布局设计的方法以及布局设计中会遇到的问题。其次,确定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规模,分析总结确定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规模的影响因素,重点对规模确定方法进行研究,包括需求分析、供给分析、供需平衡和参数确定。再次,分别重点研究了数学模型法和SLP方法在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中的应用。介绍了数学模型法中常用的三种布局形式和布局模型,并依据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特点建立模型,在确定了模型假设前提的条件下,建立了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多目标函数及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对其中的SLP方法,则通过对其五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出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各功能区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并利用其关联度大小依次进行布局。最后,通过对两种布局方法的分析比较,选择SLP方法对某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进行布局,并采用加权因素比较法对布局方案进行评价,从而选出最优布局方案。本文通过对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布局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冷链运作效率,对促进冷链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玮[2](2013)在《实物期权在移动支付产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快、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伴随着采用Apple IOS, GoogleAndroid, MicrosoftWindows Phone三大操作系统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3G通信网、互联网、IT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相互融合发展,产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利润增长点——移动电子商务。自然,要想从移动消费者兜里掏出钱来,商家们还需要绞尽脑汁打通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这就是至关重要的移动支付环节。然而,由于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移动支付的发展有赖于商业创新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属于高度周期性发展,且投资风险大,其行业相关投资项目价值的主要来源是未来在不确定状况下的柔性决策或增长机会的把握等战略性价值。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比较容易忽视移动支付项目中机会价值的存在,而实物期权理论正好为投资管理者面对不确定环境时,对所拥有的资产进行决策提供了柔性管理策略,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认识提供新视野。本论文在深入评价传统决策使用的DCF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实物期权理论的概念、类型、应用条件和作用等,提出了在移动支付产业投资决策中推广运用实物期权分析方法及其框架,特别是重点说明了在移动支付产业决策中如何运用实物期权方法的观点来构造应用框架以及如何从获取数据到输出结果的解决过程,对已存在的各种期权定价方法分别进行适用性分析、综合评价,针对移动支付产业投资的特点找到最合适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引用实例进行数学建模与分析,找出衡量移动支付项目投资与否的一系列要素,并确定最佳的投资时机。具体做法是:明确移动支付项目中所蕴含实物期权的类型,然后选择并构建合适于该项目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再从实际数据来确定该定价模型中的所有关键参数而可以计算得到移动支付项目的期权价值和总价值。特别地,在如何确定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关键参数过程中,本文经过对比深入地介绍了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求解年波动率的原理及其步骤。在应用实证部分,本文探讨的是国内一个重点移动支付第三方运营商的具体项目(联动优势公司的ECARD手机支付项目),并使用前文构建的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移动支付项目评价模型来确定该项目的总价值。首先根据项目的实际特征判断出其柔性扩张期权性质,识别出影响该期权价值最主要的参数,最后将数据输入模型得到该项目的期权价值及总价值。结果证明本文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移动支付项目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同时本文还对比了利用传统的净现值法来评价该项目的价值,发现实物期权法在评价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移动支付行业中能较好的弥补净现值法存在的不足。
张义龙[3](2009)在《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学理论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就是合理地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例如,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以及市场决策。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了解经济增长和政府的政策问题。并对增长的限制——资源进行分析。然而经济学理论在应用于资源利用问题的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通常并不是从深奥的科学角度研究资源怎样发生和如何耗尽,而是从基本的关系入手。答案来自家庭、厂商和政府的决策。由于消费和生产汲取着地球的资源,并会对资源造成过度的使用(浪费)或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意味着有关经济活动的任何决策都与资源问题直接相关。为了阐述这个关系,本文首先建立一个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型,然后,将该模型扩展,解释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的。本研究首先从经济活动的基础模型开始思考,来考虑循环流转中的产品流和要素流。诚然,我们必须永远从需求的满足出发,因为需求是一切生产的终点,而且任何时候的一定经济形势都必须从这一方面去理解。不过经济体系中的创新一般并不是按下面这种方式发生的,那就是:首先,新的需求在消费者方面自发地产生:然后生产工具通过它们的压力转动起来。我们并不否认存在这种联系方式。可是,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像是被教导去需求新的东西,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或甚至完全不是他所习惯使用的东西。因此,尽管可以容许甚至有必要把消费者的需求看作是商业循环理论中的一种独立的和确实是最基本的力量,但是,一当我们分析变化时,我们就必须立即采取不同的态度。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各种力量组合起来。生产其它东西,或者用不同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只要当“新组合”最终可能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经济的新增长范式,经济体就肯定有变化,就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而且,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制度和技术的变革问题,这甚至从一种更加看得见的效果来讲也是真实的。这主要是通过对存在于生产手段的不同使用,才得以大部分成为可能的。我们论证资源最优利用中的第二步骤也是不言而喻的;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限制。因此,支配生产手段对于执行新组合是必要的。对于商业循环流转中进行活动的厂商,我们已经建立起来强大的物流体系,通过物流可以解决购入和销售等生产手段这一独特的问题。因此,关于如何通过现代物流这一媒介以最优的方式在消费和生产之间分配资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问题,也就成为本文的研究中心。通过物流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最佳利用经济资源的目标:即通过信息支撑来对设备的工作进行分配,并通过必要的合作,技术创新、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合理分配资源,分配运输流量等,来发现和寻找资源利用问题的最优化方法。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汲取了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并对发达国家通过物流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析,通过国际国内的对比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通过物流这一现代化手段,如何寻找最佳利用资源的一些参考模式和策略。
潘珍妮[4](2007)在《基于B-S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同能源管理是实现企业节能改造的一种有效的模式。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的经验表明,在对项目风险和效益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节能改造项目进行评价时,国内外学者和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采用的都是净现值等传统的评价方法,这样无法客观评价项目中存在的管理弹性和战略价值,从而不能真正反映出项目的实际价值。本文针对净现值评价方法的缺陷,将期权理论引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中,并应用B-S模型进行计算,为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定量分析方法。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运行过程及特点,指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亦是一个金融机会。净现值方法把不确定性看作是风险,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而期权定价方法正是考虑了这种管理的灵活性和投资中的沉没成本。然后阐明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存在的期权特性,提出了项目评价中的期权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B-S评价模型,并对DY钢厂加热炉节能改造项目用净现值方法和B-S模型进行评价比较。从应用的角度看,B-S模型并没有完全抛弃净现值分析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净现值法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和修正。由于B-S评价模型考虑到了投资期权的价值,对项目中蕴藏的投资机会价值的挖掘,更真实的反映了项目的价值,更加适用于不确定性的项目评价。
谈平秋[5](2007)在《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已成为20世纪末以来的工业信仰。企业家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增加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关键,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自然想到了技术创新。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都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资金缺乏。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三个:国家拨款;银行贷款;风险贷款。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创新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佳资金来源应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独特的投融资体制,在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便是美国。正是由于有了风险投资的推动,美国的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和通讯产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不仅如此,风险投资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GDP的增长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受风险资金支持的公司在稳固美国技术的领先地位上起了主要作用……对我国而言,最近几年风险投资增长迅速,但是投资项目成功率不高,效益不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外,关键还是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际运作经验,特别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和机制。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投资决策评价,以此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是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传统的风险投资决策评价多用净现值法(即NPV法)。作为一种经典的评价方法,它是现阶段投资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但随着净现值法的不断运用,人们发现它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何弥补NPV法的不足,并最终判定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一直是理论界和实际操作者关注的焦点,实物期权方法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实物期权方法把管理柔性中的投资机会看作能带来投资收益的一系列期权,它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决策法的局限和障碍,很好地适应了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为特征的新的投资环境,为经营灵活性和战略适应性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把实物期权方法引入到风险投资项目的决策中,为风险投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lack和Scholes在美国《政治经济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的论文。他们推导出了基于无红利支付股票的任何衍生证券的价格必须满足的微分方程,并运用该方程进一步推导出了股票的欧式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价值(即Black-Scholes模型)。同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erton则在另一刊物《贝尔经济与管理科学》上发表了另一篇关于期权定价的论文——《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这两篇论文奠定了期权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B1ack-Scholes定价模型提出的思想和方法,被耶鲁大学着名的金融学教授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赞誉为:“不仅在金融领域,而且在整个经济学中最为成功的理论。”期权不仅被用于经济金融领域内的风险控制和市场盈利机会的发掘,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B1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基本思想,学术界和行业内人士对“实物期权”的发展表观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实物期权的概念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事实上,期权定价模型的基本思想可以用来检查价值取决于不确定的未来资产价值的任何合约。期权能够使管理者以一定的成本控制他们面临的风险并确定其收益形态,损失是有限的,而向上增长的潜力却可以无限放大。这就是期权最具吸引力的特性。期权这个最具吸引力的特性,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重转换”历史阶段的国家而言,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过程中,对于风险投资项目来说,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例如,证券市场价格的混乱、银行贷款风险的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意外因素”、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风险等。实物期权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挑战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性变为成功的机会。但是,期权理论在实践中的拓展和应用,并不是在现实中直接对公式的“套用”。作为一种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期权理论和所有的规范的经济研究一样,是在一个有计划的设计得当的并且科学细致的理性程序中,寻求对经济事件、现象或经济诸现象之关系的可靠的解释。期权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严格遵循科学程序和规则、寻求如何处理经济金融生活中不确定性的系统过程。因此,本文强调期权定价理论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不只是一种技术。本文从推进风险投资发展的角度,围绕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这一主线展开研究工作:在分析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意义和发展状况基础上,探讨我国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通过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传统的决策分析方法与实物期权的决策方法的优劣;在讨论实物期权的本质内涵、特征和常用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总结建立期权评价方法的一般思路,并构造实物期权的应用框架;分析风险投资项目实物期权决策方法,针对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及构造的严谨性提出改进思路。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为论文主体。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评述,和论文的研究内容,展示了论文的基本轮廓。1.风险投资:介绍风险投资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投资的概念、特性、分类,风险投资策略及决策过程,风险投资的四个阶段;并在分析国外风险投资经验以及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意义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实物期权:分析实物期权的种类、特点和基本类型,实物期权定价理论思想,实物期权常用方法模型;总结建立期权评价方法的一般思路,并构造实物期权的应用框架。3.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将传统决策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局限性,及实物期权方法的优势所在;分别介绍Black-Scholes模型与二叉树模型,并作比较研究,找出各自优缺点,对两种类型的模型分别提出改进方案。4.总结:对全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较新的一个研究课题,需要综合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各个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完成。就创新点来看,首先,将实物期权引入到风险投资决策领域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在实际应用上涉及的研究不多;其次,本文在实物期权的具体应用上,对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进行了改进;第三,对我国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蔡福安[6](1992)在《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 众所周知,在经济领域多数产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是成反比关系的,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反之价格提高则需求量下降。但是现有的库存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价格变动时,需求量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假设只有当产品的需求达到饱合时才会成立。实际上多数产品的需求是不饱合的,而且价格降低会导致需求量增加。所以,为了确定最优存货策略就必须考虑产品价格和需求量同时发生变化。
二、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2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相关理论 |
2.1 冷链物流概述 |
2.1.1 冷链物流的定义 |
2.1.2 冷链物流的组成 |
2.1.3 冷链物流的特点 |
2.2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理论基础 |
2.2.1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定义 |
2.2.2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 |
2.3 布局设计方法分析 |
2.4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设计问题 |
2.5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的目标和原则 |
2.5.1 布局的目标 |
2.5.2 布局的原则 |
3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规模确定 |
3.1 概述 |
3.2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规模确定影响因素分析 |
3.3 林果冷链物流中心规模确定方法研究 |
3.3.1 需求分析 |
3.3.2 供给分析 |
3.3.3 供需平衡 |
3.3.4 参数确定 |
4 数学模型法研究林果冷链物流中心最优布局方案 |
4.1 常用布局形式与布局模型 |
4.1.1 平行式和单行布局模型 |
4.1.2 等面积分离式与二次分配模型 |
4.1.3 不等面积分离式和多行布局模型 |
4.2 建立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模型 |
4.2.1 模型假设前提 |
4.2.2 模型目标函数 |
4.2.3 求解优化模型 |
5 基于SLP的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功能布局方法 |
5.1 SLP概述 |
5.1.1 SLP介绍 |
5.1.2 SLP的设计原理 |
5.2 SLP在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中的优化设计 |
5.2.1 SLP布局优化实施步骤 |
5.2.2 SLP的基本要素 |
5.2.3 作业区域相关性分析 |
5.2.4 作业区平面布置 |
5.2.5 布置方案的评价 |
6 冷链物流中心布局设计案例应用 |
6.1 某冷链物流中心背景介绍 |
6.2 冷链物流中心作业区设置 |
6.3 冷链物流中心平面布局设计 |
6.4 冷链物流中心布局方案的评价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实物期权在移动支付产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实物期权法在项目投资评价中的理论和应用综述 |
2.1 投资项目传统评价方法 |
2.1.1 市场估价法 |
2.1.2 收入估价法 |
2.1.3 成本估价法 |
2.2 投资项目传统评价核心方法 |
2.2.1 贴现现金流量法(DCF) |
2.2.2 内部收益率法(IRR) |
2.2.3 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 |
2.3 实物期权方法 |
2.3.1 实物期权的概念 |
2.3.2 实物期权的基本类型 |
2.3.3 实物期权分析方法概述 |
2.3.4 实物期权的应用条件及应用领域 |
2.3.5 实物期权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
2.4 国内外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研究概述 |
2.4.1 国外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研究进展 |
2.4.2 国内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研究进展 |
2.4.3 关于定价模型中波动率参数确定的研究进展 |
2.5 国内外实物期权在信息技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移动支付行业的特点及其实物期权特征 |
3.1 移动支付的概念 |
3.1.1 移动支付定义 |
3.1.2 移动支付与移动电子商务的区别 |
3.1.3 移动支付的分类 |
3.2 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 |
3.2.1 接入技术 |
3.2.2 安全技术 |
3.3 移动支付的产业链 |
3.4 移动支付的流程 |
3.5 移动支付的实物期权分析 |
3.5.1 实物期权法在移动支付项目投资价值分析中的优越性 |
3.5.2 移动支付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 |
第四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移动支付项目评价框架的构建 |
4.1 移动支付项目的实物期权类别 |
4.2 选择或构建合适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4.3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4.3.1 标的资产价值的确定 |
4.3.2 执行价格的确定 |
4.3.3 标的资产价值波动率的确定 |
4.3.4 期权到期时间的确定 |
4.3.5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
4.4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风险分析 |
第五章 以联动优势 ECARD 为例的移动支付实物期权项目评价 |
5.1 联动优势及 ECARD 移动支付项目介绍 |
5.1.1 联动优势科技介绍 |
5.1.2 ECARD 数字商品移动支付平台项目介绍 |
5.2 联动优势 ECARD 移动支付业务预测 |
5.2.1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预测 |
5.2.2 联动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数预测 |
5.2.3 联动优势移动支付业务收入预测 |
5.2.4 联动优势移动支付项目的总投入及费用 |
5.3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联动优势 ECARD 移动支付项目研究 |
5.3.1 ECARD 移动支付项目的期权类型 |
5.3.2 不确定因素的识别 |
5.3.3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5.3.4 柔性扩张期权总价值的计算 |
5.4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联动优势 ECARD 移动支付项目风险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理论假设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理论基础 |
一、现代物流理论文献评述 |
二、相关经济理论文献评述 |
三、微观的观点 |
第二节 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优利用的理论模型 |
一、最优化模型 |
二、相关区位经济理论分析模型 |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 |
第三节 剪刀-自组织-新组合理论 |
一、选择不同的技术变革道路所引发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 |
二、剪刀:技术和知识诱导的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变革 |
三、自组织:适应新资源利用方式从无序到有序的自我完善 |
四、新组合:技术和知识诱导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
五、剪刀-自组织-新组合模式 |
六、剪刀-自组织-新组合模式对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的解释 |
第二章 区域资源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网络建模系统 |
第一节 区域物流与资源最优化利用建模系统概述 |
一、区域物流网络最优化模型的内涵与供应链结构 |
二、构建区域网络最优化模型以整合区域资源 |
三、补充决策支持系统 |
第二节 选择和实施NOMA能力的准则——标准化与资源整合 |
一、标准术语与说明书 |
二、标准化与资源整合 |
三、开发标准化产品 |
第三节 选择和实施NOMA能力过程 |
一、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 |
二、事务型IT和分析型IT的比较 |
三、供应链系统层次结构 |
四、物流资源最佳利用的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 |
第三章 物流绩效指标体系与供应链绩效分析 |
第一节 物流业绩、成本和价值的衡量 |
一、指标与指标体系 |
二、供应链中的关键物流绩效指标 |
第二节 区域物流资源的诊断与改善 |
一、诊断的含义 |
二、区域物流资源的改善 |
第四章 区域物流资源最佳利用模式——一体化管理 |
第一节 区域企业供应链制造战略 |
一、有关企业制造战略的演化 |
二、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制造战略 |
三、建立企业间联合制造战略——超越精益思想 |
第二节 物流网络设计、设施选址和生产运作 |
一、物流网络设计的战略重要性 |
二、区域物流网络设计 |
三、主要选址决定因素 |
第三节 设施资源最佳利用的模型优化分析 |
一、最优化模型 |
二、模拟模型 |
三、探索性模型 |
四、探索性建模方法的应用范例——坐标方格技术 |
五、区域物流国际化的挑战和选分析 |
第四节 仓储设施及设备资源利用分析 |
一、仓储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
二、基本仓储决策 |
三、物权决策 |
四、使用公用仓库的合理性分析 |
五、仓库数量分析 |
六、仓储设备采购的差异分析 |
第五章 生产与运输最优规划模式 |
第一节 供应链中的生产规划方法与资源利用分析 |
一、长期规划任务 |
二、中期规划任务 |
三、短期计划任务 |
四、协调与一体化管理 |
第二节 准时制生产方法和精益思想原理 |
一、准时制生产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二、"经济"批量和订货量 |
三、JIT与EOQ存货管理方法的比较 |
四、JIT与物料需求计划(MRP) |
五、资源最优配置模型——精益思想原理 |
第三节 特定行业供应链资源配置的中、短期规划分析 |
一、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和营销的一体化规划 |
二、计算机组装业的供应链与营销一体化规划 |
第四节 业务外包:区域企业最佳利用资源的新模式 |
一、业务外包 |
二、精益制造与外包 |
第六章 建立区域托盘共用系统与集成化运输系统 |
第一节 区域托盘共用系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区域托盘共用系统网络最优化模型及其交换模式 |
三、结论 |
第二节 区域集成化运输系统模式 |
一、运输在供应链中的角色 |
二、运输基本模式与运输选择决策 |
三、运输最优化模型——集成化运输系统 |
四、结论 |
第七章 区域物流与资源利用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本地、区域性和全球性资源配置中的物流与供应链定位 |
一、供应链资源选用能力 |
二、供应链在本地、区域性与全球性延伸 |
三、在区域性与全球性网络中的恰当定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从发达区域供应链中汲取价值 |
一、欧洲供应链 |
二、美国供应链 |
三、亚洲供应链 |
四、中国的供应链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变革 |
一、市场增长和顾客需求的改变 |
二、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政策 |
三、中国向更开往、更自由的市场经济迈进 |
第四节 未来方向和机会 |
一、区域供应链网络开始战略化与优化 |
二、获得杰出的职能 |
三、整合供求,控制波动 |
四、供应链职能和资产的整合——集中化与条理化 |
五、整合信息技术和系统结构 |
六、组织变革及供应链效率之衡量 |
七、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合并与发展 |
结论 |
第八章 展望 |
第一节 组织对资源最优化概念的适应和理解 |
一、变革的驱动力是无情的 |
二、理性选择与组织行为的现实 |
三、不确定性和风险 |
四、基于规则的决策 |
五、从决策环境得出含义 |
六、决策生态学 |
第二节 资源和企业基于资源的视图 |
一、资源分类法与企业基于资源视图的综述 |
二、基于资源的视图分析与最优化模型/概念的联系 |
第三节 综合行为改变与循环经济 |
一、综合行为改变模型 |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最优配置 |
第四节 最优利用资源模式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着作情况 |
(4)基于B-S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1 北美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
1.2.2 合同能源管理在欧洲的发展 |
1.2.3 合同能源管理在亚洲的发展 |
1.2.4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
1.3 合同能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及问题的提出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合同能源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交易成本理论 |
2.1.1 经济系统中的交易成本 |
2.1.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交易成本 |
2.2 实物期权理论 |
2.2.1 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2 实物期权评价方法的适应性 |
2.3 项目管理理论 |
2.3.1 项目管理模式 |
2.3.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B-S模型评价机理 |
3.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过程及特点 |
3.1.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投资运行过程 |
3.1.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特点 |
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
3.2.1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障碍 |
3.2.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 |
3.3 基于B-S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机理 |
3.3.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机会 |
3.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B-S模型评价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的B-S模型构建 |
4.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的净现值法 |
4.1.1 净现值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4.1.2 净现值评价方法的改进 |
4.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B-S评价模型构建 |
4.2.1 实物期权模型的假设及期权类型 |
4.2.2 B-S模型的假设及定价公式 |
4.2.3 B-S模型中期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
4.3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B-S评价模型的精确性 |
4.3.1 B-S评价模型假设的精确性 |
4.3.2 B-S评价模型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
4.3.3 B-S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Y钢厂加热炉节能改造项目评价 |
5.1 基本背景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EMC公司服务能力 |
5.1.3 项目拟采取的实施方案 |
5.2 B-S模型的建立 |
5.2.1 项目节能效益计算 |
5.2.2 项目净现值计算 |
5.2.3 B-S模型的计算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1 项目期权价值与净现值的比较分析 |
5.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状况 |
0.2.2 国内研究状况 |
0.2.3 研究状况评述 |
0.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 风险投资 |
1.1 风险投资概述 |
1.1.1 风险投资的涵义 |
1.1.2 风险投资的特性 |
1.1.3 风险投资决策程序 |
1.1.4 风险投资的四个阶段 |
1.2 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
1.2.1 美国 |
1.2.2 英国 |
1.2.3 日本 |
1.2.4 国外风险投资发展因素分析 |
1.3 我国风险投资综述 |
1.3.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
1.3.2 我国风险投资的不足之处 |
1.3.3 对风险投资的几点建议 |
2. 实物期权 |
2.1 基本概念 |
2.1.1 期权 |
2.1.2 实物期权 |
2.1.3 实物期权的应用 |
2.1.4 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区别 |
2.2 风险投资中的期权思想 |
2.2.1 风险投资与期权的相似性 |
2.2.2 期权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 |
3. 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方法研究 |
3.1 项目投资决策传统方法 |
3.1.1 项目投资决策传统方法简述 |
3.1.2 净现值法 |
3.2 实物期权方法 |
3.2.1 二项式定价模型 |
3.2.2 Black-Scholes 定价模型 |
3.2.3 两模型比较 |
3.3 实物期权应用框架 |
3.3.1 构造实物期权应用框架的必要性 |
3.3.2 实物期权定价一般框架 |
3.4 模型改进与应用 |
3.4.1 模型改进I——连续性模型 |
3.4.2 模型改进II——离散型模型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果冷链物流中心布局优化研究[D]. 谭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2]实物期权在移动支付产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D]. 关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 [3]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研究[D]. 张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4]基于B-S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研究[D]. 潘珍妮. 天津大学, 2007(04)
- [5]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方法研究[D]. 谈平秋.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6]用净现值(NPV)法制定商业部门最优订货策略的探索[J]. 蔡福安.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