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听力训练——厦门市听力测试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姜雅典[1](2018)在《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在应试中获得高分,但却不能面对复杂阅读情境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更遑论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综合提升聆听、演说、写作的能力。面对学生“读”“用”分离的现象,众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读以致用的阅读教学。“读”的是围绕教科书选文展开的阅读教学,“用”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真实有效的提高,最终能够适应21世纪生活的挑战。“阅读教学”是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过程与媒介,“致用”是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实践,具备“致用”特征的阅读教学更能适应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课例分析法,思辨总结等方法深入研究。首先,从学理层面,通过文献分析法明确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定义,理论与实践基础,基本特征与操作流程,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其理论关照下,通过选取低段阅读识字、中段专题研究型日记和高段经典名着阅读微课程的三类课例分析,发现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基本特点、实践策略和评价机制。最后,展开研究的反思,运用思辨总结法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发现其意义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读以致用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不过,它也存在着缺憾:阅读教学高估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读”“用”转化素养有待提高。基于此,笔者提出两大改进策略:立足生本,读以致用阅读教学开展的逻辑起点;抓住难点,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中笔者详细描述了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读以致用”的动态思维过程,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性的教学范例。
张翼[2](2017)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黎小明[3](2017)在《小学高年级听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听有声读物被称作为听书,这一新阅读方式正迅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听书成为了传统纸质书籍阅读、电子书阅读的有效补充。以听读有声读物来进行语文教学成为了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愉悦性、灵活性、全面性是听书教学的主要特点。听书教学能有效促进与提升小学生的听力、思维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听书教学把引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参与故事建构、提升学生语言及思维能力作为选材原则,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模仿、检测、对话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听书教学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胡古月[4](2016)在《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听力训练的研究》文中指出就语文能力而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学生学习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当代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听、说、读、写则是学校教育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四者宜齐发展,莫偏废。然而,纵观当下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均把阅读教学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语文能力上存在不足。语文教学应迫切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就当前学校的听话能力教学以及学生现有的听话能力做了实践调查,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认识到语文听话能力的重要性和进行语文听力训练的急迫性,但考试大纲的不要求,导致学校不重视,老师不实践。同时,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学生现有的听话能力不足,听话习惯及态度不正确。正是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引起语文界同仁重视语文听力训练,并为有意、有序地进行语文听力训练提供一些材料和方法。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语文听力训练的概况和进行语文听力训练的必要性,明确听力训练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问卷调查及测试卷的数据汇总及分析,总结分析出语文听力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听力训练的学理探究和进行听力训练的策略。通过分析“听”与“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说明其相关性和科学性,使得教学实施具有可靠地依据,对于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和手段,具体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为了让语文听话能力教学可以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照目前情况来看,单独开设听力训练课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将语文听力训练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是可行之策。不能把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不能仅将考核标准作为教学内容的参照,改变语文听话能力教学的地位和现状,应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李超群[5](2013)在《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能否在与人交流或倾听讲话时,快速捕捉话语说话人话语中包含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要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但实践中,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听力训练。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听的能力,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更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听力训练环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识水平,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实录法以及访谈法,从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开展等方面阐述,试图在将听力训练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
徐艳[6](2011)在《初中语文教学“听话”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致力的重点,但学生听话能力的低下一直是困扰笔者最大的问题。笔者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听话教学的基础意义和语文意义,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了听话教学对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社会三方面的必要性。笔者为了更透彻的解析听话教学,试着从注意力、辨别力、整合力、理解力、品评力、想象力和听话心态细致地解读了听话能力,并研究了“听”与“说”“读”“写”之间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为了更切实的了解学生的听话状况,笔者分别从听辨能力、听记能力、听解能力和听凭能力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数据总结了初中语文听话教学现状的成因。在结合笔者的研究和现实的数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实际操作听话教学时的目标、原则、训练方法和评价方法。
董宏强[7](2009)在《语文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是学生评价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通常以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方式进行,客观的标准化测验只关注学生的认知方面,而且局限于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很难测试深层次的策略性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等,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更是难以企及。受这种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以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了。转变并改进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推广新课程的“瓶颈”。发展性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体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评价方式。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完全抽象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只有将它放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特征入手,从语文学习中为什么需要发展性评价、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策略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等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这一问题,最后论述了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对语文考试改革的启示。以帮助促进在语文学习中从根本上改革学生评价的状况,使“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地落实到语文课程实施中去。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实践领域和应用层面上的具体实施,希图对语文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龚秋萍[8](2008)在《“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学中听力与说、读、写三种能力一样,是构成学生整个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听”排在首位,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应把听力与读、写、说、三种能力同等看待,而实践中语文听力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尝试视听能力训练,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视听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极大地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本文根据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测评技术的研究成果,从沉浸式语文视听教学的界定,沉浸式视听教学的中教师素养和思想上的准备和视听训练过程中学生准备,沉浸式视听训练的内容与策略,沉浸式语文视听训练的目标和与达到的效果等方面阐述,试图在听力训练与沉浸式的教学有机结合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
陈新[9](2008)在《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和检测学生语文听话能力水平的重要的环节。基于目前中学语文听力教学和听力评价普遍缺失的现状,本文旨在寻求一个能在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中推行和实施的听话能力评价方案,以促进听力教学的正常开展,从而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听话能力。文章共有五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听话能力的涵义、构成因素和对现实的重要意义。本章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听”“说”“口语交际”的要求,以及现今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口语交际的大多数文章使用的口语交际的定义,提出了听话能力的定义——听话能力就是指在口语交际中善于倾听并准确理解、评判对方说话内容的意图,为正确应答对方做准备的一种必备的基本能力,是由辨识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品评力等五个结构要素构成。提高学生听话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自我完备的需要。第二部分回顾和介绍了我国语文听话教学的历史及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我国中学生听话能力并不理想。先秦时代,我国的语文教育是重视听话教学的,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之后,听说训练就逐步被读写训练所代替,直到清末民初,虽然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但是听话能力的训练都没有得到重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虽然也提出了语言能力的培养问题,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都忽略了听力的教学。回顾我国当代语文教育,虽然在国家颁发的各阶段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听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听力评价标准,听力测试没有纳入中学语文考试范围,听话能力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大纲,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笔者所在地市的三个层级学校的部分学生测评调查,学生的听话能力并不理想。第三部分分析原因,指出造成中学生听话能力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传统观念、教师素质、教材及教学时间等外,更重要的是尚未建立合理的听话能力评价体系。语文听力评价就是通过系统的收集学生听话能力中辨识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品评力等五个方面的信息,对是否实现语文课程中听话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判断的过程。因为语文听话能力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没有获得与“读”和“写”一样的地位而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范围,从而导致了听话能力评价的缺失,也就直接导致了听力教学的空白,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从而也被忽略了。文章第四部分是重点和创新之处,提出了关于中学语文听力评价的构想。听力评价构想以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中的两个标准(效果质量标准和时间精力标准)和语言测试评估中的六个因素(可信性、结构效应、真实性、相互作用性、后效作用和适用性)作为理论指导,指出了我国语文教育改革过渡性的特点和评价设施条件的现实基础,分析了把语文听力测试纳入中学语文考试的可行性。接着提出了听话能力评价的原则——科学性、历史性、发展性和主体性的四个原则,从听话能力的构成因素上确定了听力评价的五个标准——辨识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品评力,建议采用以学生和家长作为主体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以行政化为主体的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试题的设计方面,考虑了听力评价的选拔性、实用性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选择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的听力材料。从内容上分类,可以分为新闻采访类、讨论辩论类、演讲报告类、科技说明类、文学艺术类,如从试题测评难度高低的角度划分,则可以分为句子类、语段类、文章类和口语交际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如果中学语文听话能力教学能够顺应高考改革趋势,抓住评价方式改革的核心,进入与读和写平等的高考考试平台,集中精力研究听力测试题目类型,建立一个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的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体系,就有可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学生语文听话素质。第五部分是结语,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增设听话能力的评价,是符合课改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它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朱志东[10](2008)在《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成为国家第二批课改实验区,2004年新课程改革在乌兰察布市全面展开。中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和推动器,研究语文中考命题、中考试卷对于指导本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提高本地区中考命题水平,服务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首先考察了新时期中考语文命题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国中考试卷的特点和命题的发展趋势,然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自主命题和中考试卷的现状。通过研究,笔者总结出了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命题和试卷的优点和不足,据此对乌兰察布市今后的中考语文命题和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命题及试卷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依纲扣本”,稳中求变,变中有新。存在的问题有八项:一、人文关怀的缺漏;二、汉字书写考查的缺漏;三、口语交际考查的缺漏;四、对综合性学习考查的缺漏;五、缺少地方特点;六、创新不足,突破不够;七、探究不足;八、照搬其它地区的中考原题。笔者建议,今后乌兰察布市的语文中考命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吃透课标精神,准确把握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用好命题工具。应从本地区的的学情、考情、教情出发研究中考,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听力训练——厦门市听力测试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听力训练——厦门市听力测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概念 |
一、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定义 |
二、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二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实践基础 |
第三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特征与操作 |
一、基本特征 |
二、操作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基于读以致用的低段阅读识字教学的实践分析 |
一、低段阅读识字的读以致用教学的基本特点 |
二、低段阅读识字的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低段阅读识字的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 |
第二节 基于读以致用的中段专题研究型日记教学的实践分析 |
一、专题研究型日记教学的基本特点 |
二、专题研究型日记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专题研究型日记教学的评价机制 |
第三节 基于读以致用的高段经典名着微课程的实践分析 |
一、经典名着微课程开发在读以致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特点 |
二、经典名着微课程开发在读以致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三、经典名着微课程的开发在读以致用阅读教学中的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 |
二、对教师的群体发展有利 |
第二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缺憾 |
一、阅读教学高估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
二、“读”“用”转化素养有待提高 |
第三节 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立足生本,读以致用阅读教学开展的逻辑起点 |
二、抓住难点,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致谢 |
(2)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体系的完善 |
1.1.2. 教育观念的改善 |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社会意义 |
1.2.2. 学术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
1.3.2. 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
1.3.3. 特殊学生的称谓 |
1.3.4. 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
1.4. 研究内容 |
1.4.1. 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学生障碍特征的理论研究 |
1.4.2. 基于学生障碍特点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1.4.3. 对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空间的系统性设计要点研究 |
1.5. 研究现状 |
1.5.1. 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
1.5.2. 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
1.5.3. 特殊教育研究 |
1.5.4. 素质教育模式下普通中小学的研究 |
1.5.5. 国外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1. 国内首次系统完整的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理论 |
1.6.2. 调研分析三大类儿童的障碍特点及对空间需求,提出空间设计策略 |
1.6.3.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工作契机 |
1.7.2. 比较研究的方法 |
1.7.3. 文献整理的方法 |
1.7.4. 实地调研的方法 |
1.7.5.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研分析 |
2.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 |
2.1.1. 我国近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
2.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 |
2.1.3.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动力 |
2.2. 盲校调研概述 |
2.2.1. 北京市盲人学校 |
2.2.2. 浙江省盲人学校 |
2.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
2.2.4. 南京市盲人学校 |
2.3. 聋校调研概述 |
2.3.1. 广州市聋人学校 |
2.3.2. 杭州市聋人学校 |
2.4. 培智学校调研概述 |
2.4.1.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
2.4.2.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
2.4.3.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
2.5. 其他及综合类学校调研概述 |
2.5.1.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
2.5.2.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
2.5.3. 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
2.6. 国外特殊教育学校 |
2.6.1.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
2.6.2. 德国艾希施泰特特殊教育中心 |
2.6.3. 美国羽毛河学院 |
2.7. 调研分析 |
2.7.1. 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
2.7.2. 选址及规模 |
2.7.3. 总平面布局 |
2.7.4. 功能用房 |
2.7.5. 教学设施 |
2.7.6. 细部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与对空间需求分析 |
3.1. 特殊儿童的感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
3.1.1. 障碍学生的感觉缺陷特点 |
3.1.2. 感觉统合失调 |
3.2. 特殊儿童的知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
3.2.1. 知觉能力不足 |
3.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
3.2.3. 空间认知能力有限 |
3.3. 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特点 |
3.3.1. 语言和言语障碍 |
3.3.2. 过度情绪敏感 |
3.4. 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及行为特点 |
3.4.1. 障碍特点 |
3.4.2. 对空间需求分析 |
3.5. 行为需求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特殊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
4.1. 空间设计策略的原则 |
4.2. 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 |
4.2.1. 教学组织的小班化策略 |
4.2.2. 普通教学单元的综合化策略 |
4.2.3. 教学空间的开放化策略 |
4.2.4. 教学生活空间的一体化策略 |
4.2.5. 康复教室的灵活化 |
4.3. 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 |
4.3.1. 针对视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
4.3.2. 针对听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
4.3.3. 针对听力障碍的交流方式补偿 |
4.4. 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 |
4.4.1. 噪声干扰房间的分区布置 |
4.4.2. 空间节点干扰的优化处理 |
4.4.3. 视线干扰的遮挡处理 |
4.5. 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 |
4.5.1. 增加空间表征 |
4.5.2. 简化空间关系 |
4.5.3. 设置触感地图 |
4.5.4.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 |
4.6. 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 |
4.6.1. 校园总体布局有利于疏散防灾 |
4.6.2. 建筑通行与疏散的合理组织 |
4.6.3. 细部日常安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
5.1. 选址与规模 |
5.1.1. 选址原则 |
5.1.2. 用地条件 |
5.1.3. 校园规模与指标 |
5.1.4. 用地构成 |
5.2. 总平面布局 |
5.2.1. 布局原则 |
5.2.2. 布局要点 |
5.2.3. 建筑布局模式 |
5.2.4. 室外场地布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用房设计 |
6.1. 功能用房的构成 |
6.1.1. 功能用房的分类 |
6.1.2. 功能用房的组成 |
6.1.3. 功能用房的设计模式 |
6.2. 教学用房 |
6.2.1. 盲校普通教室 |
6.2.2. 聋校普通教室 |
6.2.3. 培智学校普通教室 |
6.2.4. 计算机教室 |
6.2.5. 美工教室 |
6.2.6. 实验室 |
6.2.7. 律动教室 |
6.2.8. 声乐及乐器教室 |
6.2.9. 劳动教室 |
6.2.10. 生活技能训练教室 |
6.2.11. 情景教室 |
6.2.12. 直观教室 |
6.2.13. 教具制作室 |
6.2.14. 盲文制作室 |
6.2.15. 唱游教室 |
6.3. 康复用房 |
6.3.1. 康复课程的设置 |
6.3.2. 康复用房的种类 |
6.3.3. 体育康复训练室 |
6.3.4. 心理咨询室 |
6.3.5. 感觉统合训练室 |
6.3.6. 视功能训练室 |
6.3.7. 听力检测室 |
6.3.8. 智力检测室 |
6.3.9. 多感官训练室 |
6.3.10. 语言训练室 |
6.3.11. 引导式训练室 |
6.3.12. 水疗室 |
6.3.13. 定向行走训练室 |
6.4. 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 |
6.4.1. 阅览室 |
6.4.2. 宿舍 |
6.5. 体育场馆 |
6.5.1. 风雨操场 |
6.5.2. 专项场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性化细节设计 |
7.1. 无障碍设计 |
7.1.1. 无障碍设计的范畴 |
7.1.2. 通行无障碍设计 |
7.1.3. 操作无障碍设计 |
7.1.4. 认知无障碍设计 |
7.2. 室内环境设计 |
7.2.1. 照明设计 |
7.2.2. 声环境控制 |
7.2.3. 通风采暖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 |
研究的创新性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期刊文献 |
学位论文 |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小学高年级听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听书阅读模式的兴起 |
1.1.2 小学生学情与教情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章 听书阐释 |
2.1 听书与听书教学 |
2.2 听书教学的特点 |
2.2.1 愉悦性 |
2.2.2 灵活性 |
2.2.3 有效性 |
第3章 听书教学的价值 |
3.1 锻炼听力 |
3.2 培养注意力 |
3.3 促进思维力 |
3.4 提高记忆力 |
第4章 听书教学的实施 |
4.1 选材原则 |
4.2 开展方式 |
4.2.1 教师主导 |
4.2.2 学生自主 |
4.3 教学方法 |
4.3.1 模仿式 |
4.3.2 检测式 |
4.3.3 对话式 |
4.4 测评方法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听力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二、语文听力训练的内涵和必要性 |
(一)语文听力训练的内涵 |
(二)语文听力训练的特点 |
(三)语文听力训练的必要性 |
三、语文听力训练的现状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造成现状的成因 |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听力训练的学理探究 |
(一)生理机制互相配合过程 |
(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
(三)思想情感变化过程 |
(四)听读能力的纵横结构 |
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听力训练的策略 |
(一)语文听力训练的目标 |
(二)语文听力训练的原则 |
(三)听力训练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学段学生听的能力有着不同要求 |
1.1.2 在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执教感悟、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以及反思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基本设想及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
2.1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界定 |
2.1.1 听力的构成要素 |
2.1.2 正确认识听、说、读、写的关系 |
2.1.3 小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特点、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它们与听力训练的关系 |
2.2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必要性 |
2.2.1 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2.2.2 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2.2.3 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气质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3.1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现状 |
3.2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开展 |
4.1 听力材料的选取 |
4.2 听力训练的侧重点 |
4.2.1 培养听知辨析力 |
4.2.2 发展听知记忆力 |
4.2.3 提高听知记录力 |
4.2.4 训练听知品评力 |
4.3 听力训练的策略 |
4.4 听力训练的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初中语文教学“听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听话教学在我国教学大纲中的发展轨迹 |
二、研究听话教学的出发点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听话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听话的能力构成 |
一、高度的注意力 |
二、敏锐的辨别力 |
三、高效的记忆力 |
四、快速的整合力 |
五、透彻的理解力 |
六、准确的品评力 |
七、丰富的想象力 |
八、健康的听话心态 |
第二节 听话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
一、听话教学的意义 |
二、听话教学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听话教学与说读写的关系 |
一、“听”与“说”关系的解读 |
二、“听”与“读”关系的解读 |
三、“听”与“写”关系的解读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听话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听话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听话教学现状分析 |
一、语文历史的原因 |
二、考试方式的原因 |
三、教师自身的原因 |
四、学生本身的原因 |
五、听话教材的原因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话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听话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
一、听话教学的目标 |
二、听话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听话教学的训练方法 |
一、听话教学之听辨训练 |
二、听话教学之听记训练 |
三、听话教学之听解训练 |
四、听话教学之听评训练 |
第三节 听话教学的评价 |
一、评价的原则 |
二、评价的策略 |
第四节 听话教学的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7)语文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献综述 |
二. 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征 |
(一) 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
1. 多元智能理论 |
2. 后现代主义理论 |
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二) 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
1.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评价追求的目标 |
2. 强调评价本体性功能 |
3. 评价内容注重综合性,尊重个体差异 |
4. 强调质性方法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 |
5. 强调评价主体协调互动,共同参与 |
三. 语文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
(一) 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
(二) 语文学习中为什么需要发展性评价 |
1. 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
2. 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需要 |
3. 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是缩短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差距的需要 |
(三) 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 |
1. 明确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
2. 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
3. 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策略 |
(四) 语文学习中进行发展性评价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1. 确立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内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2. 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激励评价机制 |
四. 语文学习学生发展性评价对语文考试改革的启示 |
(一) 考试命题的改革 |
1. 语文考试要注重以能力立意 |
2.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
3. 增加开放性试题 |
4. 调整设问方式 |
(二) 考试形式的改革 |
(三) 考试结果的反馈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沉浸式语文视听教学的界定 |
第一节 沉浸式语文教学的背景分析 |
第二节 语文视听训练的必要性 |
一、语文视听训练的价值意义 |
二、视听训练已经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
三、听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的优势 |
第二章 沉浸式视听教学的准备 |
第一节 沉浸式视听教学中教师素养和思想上的准备 |
第二节 视听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准备 |
第三章 沉浸式视听训练的内容与策略 |
第一节 沉浸式视听训练的内容 |
第二节 沉浸式语文视听训练策略 |
第四章 沉浸式语文视听训练的目标和与达到的效果 |
第一节 沉浸式视听的教学目标与测试 |
第二节 沉浸式语文视听训练达到的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9)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听话能力面面观 |
(一) “听话”能力的涵义 |
(二) “听话”能力的构成因素 |
(三) “听话”能力的现实意义 |
二、我国听话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
(一)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听话教学地位 |
(二)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听力教学地位 |
(三) 当代语文教学中的听力教学现状 |
三、当代中学生听话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
(一) 传统的社会观念未有改观 |
(二) 教师的口语交际素质有待提高 |
(三) 专门教材尚属空白,训练时间未能安排 |
(四) 听力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
四、关于中学语文听力评价的构想 |
(一) 听力评价构想的依据 |
(二) 听力评价的原则 |
(三) 听力评价的标准 |
(四) 听力评价的方式 |
(五) 听力评价的主体 |
(六) 关于试题设计的设想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依据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期全国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历程回顾与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国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历程回顾 |
一、中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背景 |
二、中考语文改革的启动 |
三、中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 |
第二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语文试卷现状分析 |
一、试卷概况 |
二、考查方式 |
三、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
第二章 2001—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乌兰察布市自主命题状况分析 |
一、乌兰察布市中考自主命题的回顾 |
二、乌兰察布市中考考试大纲相对粗疏、命题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二节 2001-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试卷的优点 |
一、依纲扣本 |
二、平稳而简约 |
三、微变和小新 |
第三节 乌兰察布市中考试卷的缺漏与不足 |
一、人文关怀的缺漏 |
二、对综合性学习考察的缺漏 |
三、汉字书写的缺漏 |
四、口语交际的缺漏 |
五、缺少地方特点 |
六、创新不足,突破不够 |
七、探究不足 |
八、照搬其它地区的中考原题 |
第三章 对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命题的建议 |
第一节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吃透课标、把握特点、用好工具、科学命题 |
一、以课标为命题依据 |
二、遵循中考命题原则 |
三、正确把握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 |
四、用好科学的命题工具 |
第三节 对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试卷的编制问题的探讨 |
第四章 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
一、语文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日常语文学习和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题选录(2005年) |
附录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题选录(2006年) |
附录三: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卷调查 |
致谢 |
四、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听力训练——厦门市听力测试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读以致用阅读教学的研究[D]. 姜雅典. 苏州大学, 2018(04)
- [2]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3]小学高年级听书教学研究[D]. 黎小明.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4]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听力训练的研究[D]. 胡古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5]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D]. 李超群.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6]初中语文教学“听话”研究[D]. 徐艳. 苏州大学, 2011(06)
- [7]语文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D]. 董宏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7)
- [8]“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的探索[D]. 龚秋萍. 苏州大学, 2008(04)
- [9]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探究[D]. 陈新.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10]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D]. 朱志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