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国工业村优惠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何家祺[1](2018)在《借鉴中国模式的埃塞俄比亚得雷达瓦经济特区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以及中非合作的大背景下,非洲成为了国际产能转移的主要方向,位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为应对新的发展形式、抓住国际合作的发展机遇,正进入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针对于目前埃塞俄比亚国家的经济仍处于落后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丰富但失业率高等诸多难题,埃方迫切需要借助中国规划团队的力量摆脱目前只有零散分布的工业集中区的现状,建立像中国经济特区模式的能使各种生产及生活要素集聚的开发区。面对这一诉求,中国规划团队必须充分了解埃塞俄比亚当地的国情实际,分析中国模式的适用性,本着尊重他国国情的原则适当、适度地引入“中国模式”,提出适合埃塞俄比亚国情的经济特区规划策略。本文首先从埃塞俄比亚国家诉求出发,阐述埃塞俄比亚的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埃方试图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摆脱经济滞后的现状并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其次对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体系和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了解到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深受英国规划思想的影响,虽在规划编制上有着与我国相似的编制层级,但其规划方法是由下至上、以问题为导向,着重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与我国前一阶段注重发展经济,由上至下、全面系统的规划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再次,基于对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埃塞俄比亚学习中国经验的必要性及中国模式的普适性,进而分析中国模式在城市规划理念、编制内容及开发实施阶段中的具体体现,并从中埃两国国情及城市规划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模式对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的适用性总结。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借鉴中国模式为主的规划策略及需结合埃塞国情的规划策略。最终指导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经济特区的建设实践。
王明哲(BULONG MUHAMASOFI)[2](2018)在《21世纪以来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泰国与马来西亚是东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对东盟区域经济有着较强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泰国与毗邻的马亚西亚经济合作十分密切,马亚西亚在泰国对外经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盟区域,马来西亚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全球范围内,马亚西亚居泰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在投资合作上,马来西亚也是泰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但近几年,由于泰国国内政局不稳,马来西亚对泰国的投资趋于减少。全面梳理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了解双方经济合作存在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泰国进一步发展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关系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来研究泰国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关系。第一章,主要是对泰国和马来西亚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做一个梳理,对两国目前的经济合作机制进行介绍。第二章,主要是对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关系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货物贸易规模和货物贸易结构,另一方面对泰国与马来西亚双方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主要从旅游服务贸易和教育服务贸易两个角度入手;同时,还对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边境贸易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对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相互投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对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走势提出相应的看法。经过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从建交以来,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在经贸、投资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特别是1988年以后,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相互投资额不断增加,在边境地区的合作也进一步深化。两国政府均十分重视相互的经贸合作关系,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使两国的经济关系保持平稳发展。但是,两国在众多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中,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提升两国经济关系的重点,而泰国南部穆斯林问题是两国在边境地区合作的主要障碍。
金志新[3](2015)在《泰国投资促进7年战略(2015—2021)促进投资的政策以及准则》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1月1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推动新的促进投资政策,促进投资意味着促进泰国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以引进技术、发展行业,而引进外资除了带来了资金,还引进了技术、管理,并能促进本国家的经济增长。文章介绍这一新的政策涵盖的7大类行业、享受的优惠权益,以及审批的准则,以帮助有相关需求的企业了解这一政策。
韩冰[4](2014)在《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与工业园区投资优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与工业园区投资优惠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外商经营企业法》对外资企业的界定、对外商开放和限制的投资领域、最低资本、税收与非税收鼓励政策等内容,以期对外商在泰国投资有所帮助。
李安宁[5](2013)在《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由传统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增加。泰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此前,泰国的汽车全部依靠进口。60年代初,泰国开始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与国外汽车厂商联营,在泰国设立汽车装备厂,开启了外商直接投资汽车产业的开端。现在,泰国已成为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行业已发展成为泰国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跨国汽车企业纷纷进入泰国市场,泰国不同规模大小的汽车生产厂商都不同程度的与跨国企业合资合作。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能有效促进泰国本土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组织向有效竞争的方向发展。虽然泰国汽车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也给泰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笔者选择泰国汽车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课题,意在分析泰国汽车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从对外直接投资概念、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之后系统的介绍了泰国汽车产业及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泰国汽车产业概况,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产品结构、来源地情况和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然后,本文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与挑战分析。最后根据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SWOT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对策,希望能对泰国汽车产业乃至泰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布盖欧[6](2013)在《邻国经济、外国企业FDI与老挝经济发展》文中指出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7年的金融海啸相继打击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于2011年,OECD成员国只录得1.5%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增长顿失动力。于是,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放到经济增长较快的东南亚国家,例如老挝、柬埔寨、缅甸等成为世界经济新兴市场。虽然老挝于过去数十年一直是东南亚国家中发展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老挝逐步吸引更多外资,现正是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后,区内各国透过税务优惠等措施加快与邻近国家进行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政策。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区内贸易及投资等活动不断增多。老挝经济改革开放后,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受惠于周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泰国、中国及越南等邻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然而,面对国内急速发展及外来投资不断增多,老挝政府必须谨慎分析各种急速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制订合适的政策,与中国、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达至双赢。作者以老挝FDI作为中心,辅以中国、泰国等邻国的GDP、FDI资本存量、生产力等进行宏观经济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为老挝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指引。本研究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本章节主要提出全文的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并为全文订定严谨的框架,清晰的研究框架对全文脉络非常重要,确保本研究各章节都紧紧扣上主题。第2章,根据过往不同学者所做的分析研究,综述发展中国家的邻国经济发展及对FDI的影响,以及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及就业的影响,并从中找出过去不同研究的缺失,从而令本研究得到更清晰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第3章,本章节将会以老挝的经济、FDI的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分析为其后研究FDI对老挝经济的影响打好根基。本章以老挝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背景的一个综合分析作为开始,了解老挝的独特国情能令其后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更为有效。其后,老挝FDI的分析由FDI于老挝发展的趋势开始,透彻了解FDI于老挝的发展情况;同时,本文将分析老挝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政策及法律修改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与邻国吸引FDI的经验做出比较,了解外商到老挝投资的印象。最后,老挝政府为吸引FDI而大力推动发展特别经济区(SEZ),本章将会利用SWOT分析,研究老挝最近成立SEZ所遇到的机遇、威胁、优势及缺点,从而建议老挝政府做出针对性的政策,并参考邻国成功的经验,利用SEZ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及发展的重要工具。第4章,详细了解以往的研究分析,以及老挝政治、经济、文化、投资发展等重要背景后,本章将会分析邻国经济、外国企业FDI与老挝经济发展,此章贯穿全文,为本研究理论研究的重心。本章首先分析邻国经济发展对老挝经济的影响,了解到老挝及邻近区域日益频繁及紧密的经济活动会推动老挝的FDI发展后,本文将理论分析老挝FDI对老挝经济增长、就业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出邻国经济如何透过FDI影响老挝长远的经济发展。第5章,文章开始理论研究结束,并正式进入实证研究部分,因实证研究的可靠度最主要取决于数据的质素及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于是,本章节将会简单陈述后续章节将会用到的统计模型,让读者更了解统计结果的解释能力。第6章,利用第五章所选取的各种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于第六至第七章做出实证研究,分析外国企业FDI对老挝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将会研究老挝与邻国经济互动的影响,因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只能选择对老挝经济影响最深远的国家作重点的实证分析,因中国及泰国对老挝总体FDI的影响举足轻重,而老挝政府的政策亦重点与泰国及中国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于是本文决定选择中国及泰国作代表分析邻国经济对老挝的影响。首先以VECM脉冲响应(Impulse response)及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分析老挝GDP,FDI及生产力与泰国宏观经济之间的动态影响。其后,本章将加入中国,同时研究老挝、泰国、中国之间经济的动态关系。第7章,实证研究老挝FDI对其经济的影响,本章会首先以季节周期非线性自回归模型(Seasonal 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SNAR)分析老挝FDI的发展特性,并将对此做出预测。其后,本文将以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分析FDI对老挝经济增长及生产力的影响。最后,由于经济变量异方差的特性,本文将会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分析老挝FDI资本存量及GDP间的互动关系第8章,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研究,本文已经对邻国经济、FD!对老挝经济影响有充分的了解,本章将会画龙点睛地将纯粹的学术研究转为具体的政策建议。第9章,此章节总结全文,简洁有力地响应第一章所带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曾燕西[7](2010)在《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泰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国在泰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日本的企业已在泰国投资439,921(万泰珠);中国投资了272,489(万泰珠);美国投资了164913(万泰珠);欧洲国家投资了272489(万泰珠)。其中,日本在泰国的投资是最高的。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投资法等投资环境的差异,当外国投资者不了解泰国投资的法律、文化、地理、人员行为、政治和其它许多投资坏境的条件下,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投资泰国的企业,在投资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投资国来说,可能是泰国的投资制度在短期内不适合其它国家的投资企业,泰国政府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投资,建立不同的投资制度及优惠制度,以吸引其它外商更多的投资,从而更有利于泰国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重点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在泰国的投资状况,通过分析日本、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在泰国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各国在泰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提出了泰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对策和措施。
齐欢[8](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黎鹏[9](2006)在《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背景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和日益深入,出现了FTA(自由贸易区)化和“增长三角”蓬勃发展的势头。与全球趋势类似,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也在加快发展,并于2001年11月在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就在今后10年内建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意见,进而在2002年11月由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以下简称CAFTA)。其中加快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包括中国、老挝、缅甸、泰国结合部的“黄金四角”)的合作开发等,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基于为了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环境,用好已有的12对国家一类口岸、16对地方二类口岸,良好的交通运输对接基础与经贸联系基础,以及显着的资源与经济互补性等条件,加快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与共同发展,提高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科学性与实际效率,推动CAFTA建设的进程等目的,论文选定了以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理论与策略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文包括六个部分,即引言、结论和四章正文。引言部分,系统分析了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地缘经济地位上升、中国—东盟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与CAFTA的建设、我国西部大开发及“9+2”与“10+1”等发展战略等主要背景;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其相应的研究内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思维方法与手段来实施论文的研究。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相互结合;采用广泛的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手段;针对论文研究的实际需要,在部分研究内容中适当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第一章,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主要对地缘关系与地缘经济地域、边境区位、边境合作与跨国增长三角、CAFTA建设问题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简要评价。经过文献述评发现,已有研究成果在边境地带跨国区域合作开发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我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问题也欠系统与综合的研究,这一章为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二章,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较深入地研究了边境地带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问题。首先对区位理论、区域分工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等经典理论依据及其在论文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边境区位的特点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研究提出“边境区位价值”的理论概念,并阐述边境区位价值的内涵与构成,论述边境区位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机理;最后,论述了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基本条件与障碍因素、主要特征与基本原则。
刘文[10](2005)在《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对策》文中提出泰国作为中南半岛上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成就倍受世人瞩目,但正如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泰国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依据相关经济统计数据、中外有关学者的论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现代化、发展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泰国战后经济现代化进程几个阶段发展变迁的研究,从静态横切面和纵向动态发展过程两方面的对比分析,着重对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进行了论述,认为泰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也在呈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本文在工业、农业等方面还对泰国政府为扭转这种趋势所作的努力进行阐述,并且对佛教在平衡泰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文章试图通过对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管窥,以透视战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本为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罗斯托的经济现代化理论进行界定,并以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为模型来论述战后泰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以此将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和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 第二部分在一系列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泰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并呈扩大的趋势,并且从客观历史原因和主观的现实选择两方面阐述了差距产生的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从工业开发政策、农村开发政策以及佛教对泰国经济现代化的参与三方面来论述泰国政府在面对其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时所采取的对策,并刘‘这些政策和实践所取得成绩和局限性进行了评析。
二、泰国工业村优惠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国工业村优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借鉴中国模式的埃塞俄比亚得雷达瓦经济特区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 |
1.1.2 一带一路 |
1.1.3 中非合作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相关理论 |
1.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对经济特区的设想 |
2.1 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
2.1.1 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现状 |
2.1.2 埃塞俄比亚国家发展战略 |
2.2 非洲国家经济特区发展概况及经验教训 |
2.2.1 发展概况 |
2.2.2 经验教训 |
2.3 经济特区分类与功能 |
2.3.1 特定功能的经济特区 |
2.3.2 综合功能的经济特区 |
2.4 埃塞俄比亚对经济特区的设想 |
2.4.1 设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
2.4.2 战略定位 |
2.4.3 发展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研究 |
3.1 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体系解读 |
3.1.1 埃塞俄比亚规划法规体系 |
3.1.2 埃塞俄比亚规划行政体系 |
3.1.3 埃塞俄比亚规划编制体系 |
3.1.4 埃塞俄比亚规划实施体系 |
3.2 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理念研究 |
3.2.1 重视公众参与 |
3.2.2 以问题为导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借鉴中国模式的埃塞俄比亚经济特区规划策略探究 |
4.1 埃塞俄比亚学习中国经验的必要性 |
4.1.1 中非合作时期,政策支持 |
4.1.2 同发展中国家,国情相似 |
4.1.3 规划编制体系,层级相通 |
4.1.4 中国经济特区,经验丰富 |
4.2 中国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4.2.1 中国模式的内涵 |
4.2.2 中国模式的地位与基本特征 |
4.2.3 中国模式与经济特区的关系 |
4.2.4 中国经验世界性多层次实践 |
4.3 中国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
4.3.1 规划理念注重顶层设计、优先发展经济 |
4.3.2 规划编制注重系统全面、以目标为导向 |
4.3.3 开发实施注重整体规划、集约开发模式 |
4.4 中国模式对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的适用性分析 |
4.4.1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国家国情对比 |
4.4.2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城市规划对比 |
4.4.3 中国模式对埃塞规划的适用性分析 |
4.5 以借鉴中国模式为主的规划策略 |
4.5.1 目标与问题导向结合 |
4.5.2 系统全面的编制体系 |
4.5.3 制定两段式战略目标 |
4.5.4 科学合理的选址布局 |
4.6 以考虑埃塞国情实际的规划策略 |
4.6.1 全面规划而紧缩开发 |
4.6.2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
4.6.3 灵活可调的法制政策 |
4.6.4 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规划实践——德雷达瓦经济特区规划策略 |
5.1 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城市概况 |
5.2 德雷达瓦建立经济特区所具备的条件 |
5.2.1 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
5.2.2 充足的水电资源 |
5.2.3 发达的对外交通 |
5.2.4 稳定的政治环境 |
5.3 德雷达瓦经济特区规划策略 |
5.3.1 制定多功能叠加的综合性战略和发展目标 |
5.3.2 围绕德雷达瓦主城区、结合铁路站点布局 |
5.3.3 远近期结合、分阶段滚动开发的组团布局 |
5.3.4 着重健全土地、资本等方面的法律及政策 |
5.3.5 务必坚持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立法先行原则 |
5.3.6 设管理局代政府行使经济特区的行政职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21世纪以来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泰文文献综述 |
(二)中文文献综述 |
(三)英文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难点 |
第一章 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合作机制 |
第一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发展历史 |
一、经济关系停滞期(1960-1980年) |
二、经济关系发展期(1980-1990年) |
三、经济关系全面成长期(1990-2017年) |
第二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经济合作机制 |
一、泰国与马来西亚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 |
二、泰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开发区计划 |
三、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 |
四、泰国与马来西亚边境地区联合发展战略 |
五、马来西亚和泰国商业理事会 |
六、东盟框架内的合作 |
第二章 泰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关系 |
第一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的货物贸易 |
一、泰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的规模 |
二、泰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结构 |
第二节 泰国与马亚西亚的服务贸易 |
一、旅游服务贸易 |
二、教育服务贸易 |
第三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 |
一、边境贸易规模和种类 |
二、边境经济合作 |
第四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的特点 |
第三章 泰国与马来西亚的投资关系 |
第一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相互投资的规模与领域 |
一、泰国与马来西亚相互投资规模 |
二、泰国与马来西亚相互投资领域 |
第二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相互投资的特点 |
第四章 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影响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积极因素 |
一、相邻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投资环境 |
二、顺畅的交通网路 |
三、成熟的合作机制 |
四、稳定的政治关系 |
五、完善的投资促进政策 |
第二节 影响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消极因素 |
一、泰国南部穆斯林问题 |
二、繁琐的边境通关手续 |
三、边境地区走私活动猖獗 |
四、工业产品结构相似 |
第三节 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泰国投资促进7年战略(2015—2021)促进投资的政策以及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觉 (Vision) 和投资促进的政策 |
二、调整投资方向 |
1. 指定行业类别: |
2. 投资优惠权益: |
3. 分布地区繁荣: |
4. 投资便利化: |
5. 促进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 |
6. 指定新的指标: |
三、更改促进投资的规章 |
1. 行业类别:新的优惠权益政策重视对国家发展的工业以及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 |
2. 投资优惠权益 |
3. 审批准则 |
四、总结 |
(4)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与工业园区投资优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与法律基本限制 |
二、1999年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明确《公司法》规范企业的设立问题 |
三、1999年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未明确“最低资本”定义问题 |
四、1999年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规定豁免 |
五、泰国工业园区(工业村)投资优惠 |
(一)工业村内增加的投资机遇及发展潜能 |
(二)增加的投资机遇和潜能 |
(5)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2.1 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
2.2 垄断优势理论 |
2.3 内部化理论 |
2.4 区位理论 |
2.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7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三章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
3.1 泰国汽车产业概况 |
3.1.1 泰国汽车产业的演变 |
3.1.2 泰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3 泰国汽车产业的特点 |
3.2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3.2.1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概况 |
3.2.2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品结构及来源地情况 |
3.2.3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 |
3.3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3.3.1 汽车产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
3.3.2 政治方面问题 |
3.3.3 外资控制领域延伸,产业不安全性凸显 |
3.3.4 外资来源国过于单一,存在一定的风险 |
第四章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
4.1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优势 |
4.1.1 泰国国内汽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产业集群 |
4.1.2 泰国政府制定了明晰且开放的汽车产业政策,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投资与消费具有明确的引导性 |
4.1.3 自然条件的优势,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 |
4.2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劣势 |
4.2.1 泰国国家政局不稳定 |
4.2.2 泰国汽车产业的熟练工人短缺,不利于: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 |
4.2.3 泰国的信息技术薄弱,限制了汽乍与零配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
4.3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机遇和挑战 |
4.3.1 泰国拥有东盟这个广阔的市场是东南亚汽车生产的中心 |
4.3.2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带来的外部机遇 |
4.3.3 泰国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变化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
4.4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SWOT分析总结 |
第五章 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
5.1 扩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 |
5.2 加大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 |
5.3 增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稳定性 |
5.4 改善政治环境 |
5.5 采取措施降低产业不安全因素 |
5.6 控制引资规模,分散风险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邻国经济、外国企业FDI与老挝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海外直接投资 |
1.2.2 老挝特别经济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理论基础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主线 |
1.4.3 研究架构与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邻国经济发展及整合对FDI的影响 |
2.1.1 理论文献 |
2.1.2 实证文献 |
2.1.3 发展中经济体系的互动发展对FDI的影响 |
2.2 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 |
2.2.1 FDI与经济增长 |
2.2.2 FDI与就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挝经济及FDI发展 |
3.1 老挝经济背景 |
3.2 老挝FDI发展 |
3.2.1 中南半岛(Indochina)FDI的历史背景 |
3.2.2 老挝FDI趋势 |
3.2.3 老挝投资比较优势及重点产业 |
3.2.4 推动FDI的相关法规 |
3.3 老挝特别经济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 |
3.3.1 SEZ定义 |
3.3.2 背景资料 |
3.3.3 SWOT分析 |
3.3.4 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特区的经验 |
3.3.5 SEZ计划的成功因素 |
3.3.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章 邻国经济和外国企业FDI对老挝的影响 |
4.1 邻国经济发展对老挝经济影响 |
4.2 外国企业FDI对老挝的影响 |
4.2.1 邻国经验及比较 |
4.2.2 宏观经济影响 |
4.2.3 生态环境影响 |
4.2.4 老挝经济及投资环境对FDI的影响 |
4.3 邻国发展通过FDI对老挝经济的影响 |
第5章 统计手段和方法 |
5.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5.2 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3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 |
5.4 季节周期非线性自回归模型(SNAR)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挝经济与邻国经济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老挝GDP,FDI及生产力与泰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 |
6.1.1 研究背景 |
6.1.2 研究文献 |
6.1.3 模型构建 |
6.1.4 数据选择及实证分析 |
6.1.5 结论 |
6.2 老挝、中国及泰国宏观经济互动分析 |
6.2.1 研究背景 |
6.2.2 研究文献 |
6.2.3 模型构建 |
6.2.4 数据选择与实证分析 |
6.2.5 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老挝FDI的实证研究 |
7.1 老挝FDI的发展及预测 |
7.1.1 研究背景 |
7.1.2 研究文献 |
7.1.3 模型构建 |
7.1.4 数据选择与实证分析 |
7.1.5 结论 |
7.2 FDI对老挝经济影响的分析 |
7.2.1 研究背景 |
7.2.2 研究文献 |
7.2.3 模型构建 |
7.2.4 数据选择与实证分析 |
7.2.5 结论 |
7.3 老挝经济与FDI相互影响的动态分析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研究文献 |
7.3.3 模型构建 |
7.3.4 数据选择与实证分析 |
7.3.5 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8.1 理论及实证研究启示 |
8.1.1 理论研究启示 |
8.1.2 实证研究启示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经济政策 |
8.2.2 改善投资环境政策 |
8.2.3 特别经济区政策 |
8.2.4 环境保护政策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和贡献 |
9.3 研究的局限性 |
9.3.1 数据 |
9.3.2 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研究目标国家限制 |
9.4 后继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致谢 |
(7)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境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
2.2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
第三章 泰国的投资环境概况 |
3.1 泰国的地理及区域概况 |
3.2 泰国的政治、宗教与文化概况 |
3.3 泰国的社会经济概况 |
3.4 泰国的基础设施概况 |
3.5 泰国的劳动力资源概况 |
3.6 泰国的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概况 |
第四章 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
4.1 日本在泰国的直接投资概况与特点 |
4.1.1 日本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
4.1.2 日本在泰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
4.2 中国在泰国的直接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
4.2.1 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
4.2.2 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
4.3 美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
4.3.1 美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
4.3.2 美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
4.4 欧洲在泰直接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
4.5 中、美、日、欧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比较 |
4.6 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第五章 增强对外投资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
5.1 资源环境的保障 |
5.2 稳定的政治、经济与法律环境的保障 |
5.3 相关优惠政策环境的保障 |
5.3.1 简化公司注册登记的相关手续 |
5.3.2 提供优惠的投资环境 |
5.3.3 让投资者知晓泰国的企业机构类型 |
5.3.4 设置贸易支持办公室,明确划分商业活动范围 |
5.3.5 制定投资优惠的产业目录 |
5.3.6 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
5.4 泰国投资促进法的保障 |
5.5 国际经济环境趋向良好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网站 |
(8)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中国的研究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 |
第一节 地缘关系与地缘经济地域的相关研究 |
一、地缘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
二、我国的地缘关系与地缘战略 |
三、简要评价与思考 |
第二节 边境区位研究述评 |
一、边境区位研究综述 |
二、简要评价与思考 |
第三节 边境合作与跨国增长三角研究述评 |
一、边境合作研究综述 |
二、跨国增长三角研究综述 |
三、中国西南边境合作开发研究综述 |
四、简要评价与思考 |
第四节 CAFTA 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
一、对 CAFTA 建设背景的研究 |
二、CAFTA 建设的动因、意义与效应分析 |
三、CAFTA 的建设实施与主要困难 |
四、简要评价与思考 |
第二章 边境地带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理论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经典理论依据及其应用 |
一、区位理论 |
二、区域分工理论 |
三、梯度推移理论 |
四、系统理论 |
五、协同理论 |
第二节 边境区位价值 |
一、边境区位的特点及其资源属性 |
二、边境区位价值的内涵与构成 |
三、边境区位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机理 |
第三节 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条件、特征与原则 |
一、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基本条件与障碍因素 |
二、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主要特征分析 |
三、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区情分析及合作的条件与现状 |
第一节 西南边境地带合作开发的区域背景 |
一、东盟区域自然与人文特点简析 |
二、中国—东盟合作的东亚区域背景 |
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西南边境地带跨国区域的区情与合作开发条件分析 |
一、区域范围、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
二、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梯度差异 |
三、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条件 |
第三节 西南边境经贸联系与跨国区域合作现状 |
一、边境贸易发展评析 |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现状评析 |
三、边境地带跨国区域合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
第四章 西南边境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的对策措施 |
第一节 促进边境区位价值的提升与开发利用 |
一、促进边境区位价值提升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
二、价值提升与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优化路径 |
三、价值提升与开发利用的价值工程途径 |
四、价值提升与开发利用的区域规模经济途径 |
第二节 合作开发的模式构建与功能整合 |
一、增长极模式与口岸特色经济建设 |
二、“增长三角”模式与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 |
三、点轴开发模式与跨国经济走廊的共同建设 |
四、跨国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的共同构建 |
五、“单一模式”的功能整合与“复合模式”的构建 |
第三节 以实践策略调整加快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 |
一、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践成果与存在问题 |
二、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践策略调整 |
三、小结 |
第四节 引导要素流动重组加快边境地带的合作开发 |
一、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
二、实证研究:以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的合作开发为例 |
第五节 加强共赢前提下跨国区域合作的保障体系建设 |
一、战略与规划层面的跨国协调体系建设 |
二、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 |
三、组织运作的跨国协调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泰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1.现代化的含义 |
2.经济现代化理论 |
3.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4.泰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4.1 泰国经济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现代化启动的背景) |
4.2 泰国经济现代化的过渡阶段(1954—1956年) |
4.3 泰国现代化经济的起飞阶段(60年代到90年代的泰国经济) |
4.4 泰国现代化经济走向成熟阶段(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
二、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 |
1.泰国的经济区域划分 |
2.泰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比较 |
2.1 泰国地区间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
2.2 泰国地区间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比较 |
2.3 泰国地区间家庭年平均收入水平比较 |
2.4 泰国地区间信息工具数量比较 |
2.5 泰国地区间差距动态综合比较 |
2.6 泰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动态比较 |
3.泰国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 |
三、泰国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
1.泰国的地区工业开发政策 |
1.1 工业地区分散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
1.2 对落后地区工业的投资政策 |
1.3 对地方工业提供信贷的政策 |
2.泰国政府的农村开发政策及效果 |
2.1 泰国政府的农村开发政策 |
2.2 泰国政府农村开发的效果 |
3.泰国佛教在平衡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
3.1 僧伽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参与 |
3.2 僧伽参与发展的作用与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泰国区域地图 |
四、泰国工业村优惠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借鉴中国模式的埃塞俄比亚得雷达瓦经济特区规划策略研究[D]. 何家祺.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2]21世纪以来泰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关系研究[D]. 王明哲(BULONG MUHAMASOFI). 云南大学, 2018(01)
- [3]泰国投资促进7年战略(2015—2021)促进投资的政策以及准则[J]. 金志新. 现代经济信息, 2015(20)
- [4]泰国《外商经营企业法》与工业园区投资优惠分析[J]. 韩冰. 东南亚纵横, 2014(05)
- [5]泰国汽车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D]. 李安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6]邻国经济、外国企业FDI与老挝经济发展[D]. 布盖欧.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7]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D]. 曾燕西.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8]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9]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 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 [10]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对策[D]. 刘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