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羊放牧习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文[1](2022)在《羊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品种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业中养羊业的发展,羊只饲养数量逐年增多,羊产业不断壮大与发展。了解、熟悉羊的生物学特性、常见品种及关键技术,对促进养羊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祝宏图[2](2021)在《根据山羊生活习性科学管理羊群》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饲养山羊,充分挖掘其生产性能,必须掌握山羊独特的生活习性,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利用以下生活习性,应科学安排羊群,做好放牧和存栏计划,保证整体有序发展,并根据羊群存栏量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整个群体的生长发育。
王妍[3](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道全[4](2021)在《乔达红羊(新资源)种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
王亚东[5](2021)在《放牧家畜类型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草地生态系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节肢动物(Arthropoda)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类群,参与系统凋落物分解和碳氮循环等生态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放牧。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而对地表节肢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家畜放牧对地表节肢动物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放牧家畜主要通过采食、践踏和粪尿归还直接或间接影响节肢动物群落,包括地表节肢动物间的捕食、竞争和共生等关系。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依托已经建立的不同放牧强度(禁牧、轻牧、中牧、重牧绵羊)和放牧家畜(禁牧、绵羊、牛、山羊适牧)试验研究平台,开展了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研究。通过陷阱法,收集草地内地表节肢动物并将大多数物种鉴定至科水平,统计多度、类群数和生物量并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分析了地表节肢动物与草地放牧管理以及降水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果:1.本研究中,不同放牧强度草地(不同家畜放牧草地)共捕获地表节肢动物16338只(15571只),所有节肢动物隶属10目73科,共83个类群,优势类群都为蝗总科(Acridoidea)和步甲科(Carabidae)。2.与禁牧相比,轻度放牧可提高草地地表节肢动物丰富度,但随放牧强度的增大促进效果减弱;其他放牧强度和适度放牧不同家畜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度、类群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无显着影响。3.重度放牧降低了春夏两季地表节肢动物生物量,其中捕食性地表节肢动物减少最为明显。放牧绵羊和牛提高了杂食性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而放山羊降低了杂食性地表节肢动物多度。放牧会减少植食性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与禁牧草地相比,不同放牧家畜草地中寄生性昆虫生物量较高。4.夏季地表节肢动物数量大、种类多,生物量高,而其中蝗虫则在秋季多度和生物量最大。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随年份与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但受放牧影响较小。放牧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较小,但对不同功能群地表节肢动物影响较大。地表节肢动物年份和季节变化主要到天气条件主导。夏季地表节肢动物各功能群多度和生物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秋季蝗虫为主的植食性功能群多度及生物量最高。我们的结果意味着,考虑不同功能群地表节肢动物对放牧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在制定可持续天然草原放牧方式时具有参考意义。
刘佳倩[6](2021)在《平原地区舍饲条件下承德无角山羊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常规试验方法,对平原地区舍饲条件下承德无角山羊的生长发育、行为学表现、常规生理指标、繁殖性能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该山羊提纯复壮、选育优良后代、扩大种群规模奠定理论基础,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种质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保驾护航。研究结果表明:1.体重变化情况: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承德无角公、母羊体重的累计生长、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有差异性。累计生长,6月龄、9月龄公母羊体重呈显着性差异(P<0.05),12月龄公母羊呈极显着差异(P<0.01);绝对生长,6月龄~9月龄公母羊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年龄段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生长,各年龄段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分析,公羊各年龄段的体重均大于母羊,且公、母羊均为0~6月龄生长最快。2.体尺指标变化情况: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承德无角公、母羊体尺指标之间多数存在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整体来看从0~6月龄达到生长高峰,且公羊均大于母羊。不同年龄的体重与各体尺指标大部分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正相关,其中以胸围的相关性最大,说明胸围对体重影响较大。对成年羊体尺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y=-66.42+0.61x4+0.30x3+0.29x1。3.行为学特点:采食行为中,3月龄在一天中所用时间最长,3组中两两呈极显着差异(P<0.01);反刍行为中,12月龄在一天中所用时间最长,3月龄与其余两组呈极显着差异(P<0.01);运动与卧息行为中,12月龄在一天中所用时间与其他两组呈极显着差异(P<0.01)。不同年龄承德无山羊均在上午采食持续时间最长。白昼与夜间各种行为所用时间大部分呈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采食主要集中在白昼,反刍与卧息主要集中在夜间。4.常规生理指标特点:承德无角山羊在不同生长时期常规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5.繁殖性能特点:初产母羊产羔率、断奶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依次为123.5%、78.6%和97.1%,经产母羊依次为111.1%、80.0%和88.9%。综上所述,从生长发育情况来看,承德无角山羊0~6月龄生长速度较快,体重和体尺相关性结果提示该山羊选种时除考虑体重外,需要将胸围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各行为表现符合品种特征,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该山羊在平原地区适应性良好。从繁殖性能来看,一年四季均可产羔,产羔间隔为7~8个月,大部分集中于春季和夏季。
刘贵玺[7](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程建伟[8](2021)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影响畜粪分解机制及生态系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对天然草原动物产品需求的增长,载畜水平提升导致的大量畜粪归还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引发了一系列显着的生态系统效应。厘清畜粪分解的调控因素对于认识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和发展生态健康的草原利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畜粪质量、气候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对畜粪分解的影响,而土壤动物在畜粪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粪食性金龟在粪块中的取食和活动,改变粪块的理化性质,影响粪块下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是粪分解中重要的节肢动物类群。然而不同功能群粪食性金龟对畜粪分解及其关联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我们在内蒙古温带半干旱草原区设置了牛粪和马粪原位分解隔离试验,通过测定五种粪食性金龟处理(1-无粪、无粪食性金龟(对照);2-粪、无粪食性金龟;3-粪+粪居型粪食性金龟;4-粪+掘洞型粪食性金龟;5-粪+粪居型和掘洞型粪食性金龟)下畜粪质量及其养分含量变化、微生物呼吸、以及畜粪下方土壤微食物网群落组成的变化,检测掘洞型(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和粪居型(泥蜉金龟Aphodius sordecens)粪食性金龟个体及组合对粪块分解、养分释放及土壤微食物网群落组成的影响,并分析大气降水、畜粪类型及土壤动物等多因素交互对粪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1.畜粪类型(D)和粪食性金龟处理(B)对畜粪物质量损失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如,掘洞型粪食性金龟的存在(在T2和T3)对牛粪干湿物质量损失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马粪干湿物质量损失不明显;与无金龟添加的纯畜粪处理(T0)相比,掘洞型金龟添加处理(T2)显着提高了牛粪干物质量损失,而粪居型金龟添加处理(T1)对牛粪和马粪干物质量损失均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无论何种畜粪类型,两种不同功能群粪食性金龟同时存在时(T3),畜粪碳和氮释放最快;这种不同功能群粪食性金龟对畜粪养分释放的协同促进作用与其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和N矿化的协同促进作用一致。2.降水增加促进畜粪分解,并且对马粪分解(干物质量损失量)的促进作用强于牛粪,这与马粪具有相对较高的C/N比和孔隙率以及较低的硬度有关。在畜粪分解初期,土壤动物的存在显着地降低了畜粪的微生物呼吸,而降水增加显着地提高了马粪隔离系统(粪+土壤)的微生物呼吸。粪的碳、氮含量损失在分解初期主要受土壤动物和畜粪类型控制,而在分解后期受降水调节的微生物呼吸控制。3.地表添加畜粪和粪食性金龟改变了表层土壤(0-5cm)的理化性状(有机碳、速效氮和p H)和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没有显着的影响;相反,添加粪食性金龟显着增加了亚表层土壤(5-15cm)的细菌多样性,而没有增加真菌多样性。4.粪食性金龟的存在显着增加土壤表层(0-5 cm)线虫群落的多度;掘洞型粪食性金龟的存在显着提高了亚表层土壤(5-15cm)线虫的多度。添加粪食性金龟对线虫多度的影响随线虫功能群而异同,增加食细菌性和植物寄生性线虫的多度,而减少食真菌性线虫的多度;这些影响在土壤0-5cm层最为明显。5.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在表层土壤(0-5cm)比亚表层土壤(5-15cm)更为复杂,表明土壤生物功能类群之间的捕食作用或食物网的矿化作用在土壤表层更活跃。综上所述,草原土壤动物活动改变粪块的理化性质和微食物网群落的结构影响土壤微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间的互作,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研究加深了草原生态系统畜粪分解中不同功能群节肢动物(粪食性金龟)作用及其机制的认识,同时对于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草牧业管理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宋美娟[9](2021)在《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灌丛草地不仅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藏系家畜放牧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是灌丛草地最主要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之一。以往长期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植被-枯落物-土壤系统影响研究较少,从而长时间尺度下放牧甘肃马鹿与藏系家畜对灌丛草地植被-枯落物-土壤系统影响的异同及其变化规律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东祁连山天祝金强河地区牧民连续放牧33年的杯腺柳(Salix cupularis)为建群种,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为伴生种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放牧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与牦牛(Bos grunniens)+藏羊(Ovis aries)灌丛草地的植被-枯落物-土壤的异同及其变化特征。以期为高寒灌丛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为实现灌木与草本协调共生、提高草牧业生产能力、促进草畜平衡发展以及维持生态平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取得结果如下:1.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木丛高、冠幅、生物量和盖度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P<0.05),分别低53.36%、67.54%、37.21%和52.45%;灌木碳储量、灌丛下及灌丛间草本碳储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分别低14.99%、12.10%和1.4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草本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分别高4.34%和74.84%;草本植物的营养成分含量也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牧草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P<0.05),但相对饲喂价值和草本植物的可消化率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P<0.0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草本的相对饲喂价值较放牧牦牛+藏羊样地低13.34%。2.高寒灌丛草地中枯落物的总厚度、总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以及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P<0.05),分别低19.83%、57.69%、48.46%、32.98%、62.89%和70.06%。3.灌丛间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灌丛下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丛间和灌丛下0~40 cm土壤的含水率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40~100 cm土层与之相反;灌丛间0~30 cm土层容重表现为:牦牛+藏羊样地>甘肃马鹿样地,灌丛下则相反;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土壤初渗和稳渗速率、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4.灌丛间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及灌丛下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丛间和灌丛下腐生真菌功能、细菌新陈代谢功能相对丰度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而丛枝菌根真菌、动物寄生菌及与人类相关传染病菌的相对丰度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综上所述,长期放牧甘肃马鹿可以有效的抑制杯腺柳+小叶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灌丛扩张,利于草本植物生长,提高草本营养品质,改善了灌丛草地浅层土壤水分和容重,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不利于灌丛生长,减少了枯落物储量;长期放牧牦牛+藏羊更有利于提高高寒灌丛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杯腺柳+小叶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灌丛扩张,但影响草本植物的生长。
伍金加参[10](2021)在《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阿里噶尔本即“堆噶尔本”(?)体制整体架构和所属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探揭阿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和结构模式;总结“堆噶尔本”行政体制运行时期的阿里地方政治、文化及其边境贸易的状况。还在结尾处,深入分析“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之“阿里廓松基恰”(?)行政设置运行,以及与“堆噶尔本”体制之间的历史关系、组织结构的异同,总结出“堆噶尔本”体制早于“廓松基恰”体制,“廓松基恰”体制是基于“堆噶尔本”体制影响和基础之下的历史产物。本文的主体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主要依附阿里自然地理条件,以不同时期阿里行政体制史作为历史背景,详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吐蕃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至古格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的千余年时间,最终在时光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阿里本地区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第二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本章中以“堆噶尔本”是以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主体环境为基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形成为开篇,深入分析和厘清档案文献和口述中“噶尔本”(?)一词的不同概述,追溯吐蕃后期阿里地方行政体制至“堆噶尔本”体制形成的历史脉络,详细阐释该区域行政体制的整体历史沿革和体制的行政机构、行政职能,以及“堆噶尔本”的印章和历任“堆噶尔本”名录为依据,总结出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历史地位。第三章,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结构。根据“堆噶尔本”辖区特殊组织与机构及其运行,以“宗”(?)和“茹”(?)为单位,对阿里噶尔本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阿里噶尔本体制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之间的上下级互动情况。第四章,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特点入手重点论述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阿里。由于阿里地区地广人稀,又处于多国边境,其多元文化体制下产生了众多边境要塞。以边境事件为切入口,深入分析在诸多边境事件的博弈中地方政权如何推进基层行政体制,并对其行政体制之下发展的阿里文化因素和边贸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力图在真实画面,展现当时阿里边贸和文化的全貌。第五章,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本章以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结合的方式,主要探讨阿里“廓松基恰”的形成历史。以阿里“廓松基恰”建立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为出发,对比分析历史上的阿里“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行政体制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西藏历史上各地方特有的行政组织结构,凸显“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这一历史事实和及阿里噶尔本体制在实施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总之,阿里噶尔本体制并非自古至今,阿里噶尔本体制之前阿里地区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诸多行政体制。而后期形成的阿里噶尔本地方行政体制也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的冲击。它在延续地方行政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和充实其它区域的行政体制的元素,形成一种较为独特,却不乏地方特性的行政体制的建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基层组织的体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以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为主线的基层体制研究更显薄弱,文献资料较为零散且不统一,缺乏对阿里噶尔本体制进行系统的考证与整理。本文主要以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参考、分析大量藏、汉、英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还结合先人的研究成果和对阿里噶尔本后裔进行时事访谈,进一步深入分析、滤清、弥补阿里噶尔本体制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给后人展现了较为完整的阿里噶尔本体制发展史,也为研究“堆噶尔本”体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绵羊放牧习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放牧习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羊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品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羊的生物学特性 |
1.1 羊的生活习性 |
1.1.1 采食能力强,利用饲料广泛 |
1.1.2 合群性强 |
1.1.3 喜干燥、厌潮湿、爱清洁 |
1.1.4 嗅觉灵敏 |
1.1.5 适应能力强 |
1.2 羊的消化性特点 |
1.2.1 羊消化器官的特点 |
1.2.2 羊消化生理的特点 |
1.2.2. 1反刍 |
1.2.2. 2瘤胃微生物的作用 |
2 羊的常见品种 |
2.1 新疆细毛羊 |
2.2 东北细毛羊 |
2.3 蒙古羊 |
2.4 哈萨克羊 |
2.5 萨能奶山羊 |
3 结语 |
(2)根据山羊生活习性科学管理羊群(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应性强 |
2 消化吸收能力强 |
3 抗病能力强 |
4 群居性强且活泼好动 |
5 喜欢清洁和干燥 |
6 小结 |
(5)放牧家畜类型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地表节肢动物与草地生态系统 |
1.2 放牧管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1.3 放牧管理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作用途径 |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3 地表节肢动物采集与鉴定 |
2.4 植被和土壤取样与理化性质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1 数据处理 |
2.5.2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
3.2 不同放牧强度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功能群的影响 |
3.2.1 放牧强度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3.2.2 放牧强度对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的影响 |
3.2.3 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3 不同放牧家畜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功能群的影响 |
3.3.1 放牧家畜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3.3.2 放牧家畜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的影响 |
3.3.3 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地表节肢动物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
4.1.1 放牧强度与地表节肢动物多度、类群数和生物量 |
4.1.2 放牧强度与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 |
4.1.3 放牧强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4.2 地表节肢动物对不同放牧家畜的响应 |
4.2.1 放牧家畜与地表节肢动物多度、类群数和生物量 |
4.2.2 放牧家畜与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 |
4.2.3 放牧家畜与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平原地区舍饲条件下承德无角山羊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羊的起源、分化及我国山羊品种、遗传资源概况 |
1.1.1 山羊的起源与分化研究 |
1.1.2 我国山羊品种及遗传资源概况 |
1.2 我国地方山羊品种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研究进展 |
1.2.1 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
1.2.2 繁殖性能研究进展 |
1.3 家畜行为学及羊行为学研究进展 |
1.4 承德无角山羊种质特性 |
1.4.1 原产地自然生态条件 |
1.4.2 外貌特征 |
1.4.3 生活习性 |
1.4.4 生长发育 |
1.4.5 繁殖性能 |
1.5 我国地方山羊品种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
1.5.1 地方山羊品种发展现状 |
1.5.2 地方山羊品种保护对策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羊场概况 |
2.1.2 试验对象概况 |
2.1.3 饲养管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长发育研究 |
2.2.2 行为学研究 |
2.2.3 常规生理指标研究 |
2.2.4 繁殖性能研究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发育的研究 |
3.1.1 承德无角山羊体重变化特点 |
3.1.2 承德无角羊体尺指标变化特点 |
3.1.3 承德无角山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分析 |
3.1.4 承德无角山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回归分析 |
3.2 行为学研究 |
3.3 常规生理指标研究 |
3.4 繁殖性能的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承德无角山羊生长发育情况 |
4.2 承德无角山羊行为学研究 |
4.3 承德无角山羊常规生理指标研究 |
4.4 承德无角山羊繁殖性能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致谢 |
(7)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概况 |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
1.5 解决的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
2.1 科兹洛夫传略 |
2.1.1 探险萌芽 |
2.1.2 命运转折 |
2.1.3 踏上征途 |
2.1.4 崭露头角 |
2.1.5 中坚力量 |
2.1.6 蜚声世界 |
2.1.7 首谒达赖喇嘛 |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
2.1.9 守卫保护区 |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
2.1.11 晚年归隐 |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
2.2.1 考古发掘 |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
2.2.5 生态学考察 |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
2.3.1 版本 |
2.3.2 撰写特点 |
2.3.3 内容简介 |
2.4 小结 |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民族 |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
5.2.4 结论 |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
5.3.4 结论 |
5.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 中文文献 |
2 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8)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影响畜粪分解机制及生态系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畜粪分解及其影响因素 |
1.2.1 土壤生物群落对粪分解的影响 |
1.2.2 气候和环境条件对粪分解的影响 |
1.2.3 畜粪质量对粪分解的影响 |
1.2.4 多因子交互对粪分解的影响 |
1.3 畜粪分解对植被、土壤特征的影响 |
1.3.1 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
1.3.2 草地土壤特征 |
1.4 畜粪分解对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 |
1.5 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1.8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粪居型和掘洞型粪食性金龟对牛粪和马粪分解的协同促进作用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
2.1.2 粪和土壤取样和分析 |
2.1.3 原位土壤CO_2通量测定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畜粪干湿物质量损失和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2.2.2 CO_2的通量 |
2.2.3 土壤特征 |
2.2.4 影响畜粪分解的因素 |
2.3 讨论 |
2.3.1 粪食性金龟物种和畜粪类型对畜粪干湿物质量损失的交互作用 |
2.3.2 两种不同功能群粪食性金龟物种对粪碳和氮含量释放的协同促进 |
2.3.3 粪食性金龟与畜粪分解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土壤动物与降水变化对马粪和牛粪分解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
3.1.2 粪和土壤样品的取样与分析 |
3.1.3 CO_2通量的原位测定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畜粪质量损失和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2 CO_2通量 |
3.2.3 土壤特征 |
3.2.4 影响畜粪分解的因素 |
3.3 讨论 |
3.3.1 畜粪类型影响降水对畜粪分解速率的作用 |
3.3.2 土壤动物和降水量对不同分解阶段畜粪C、N含量动态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粪居型和掘洞型粪食性金龟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
4.1.2 粪、植物和土壤取样和分析 |
4.1.3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4.1.4 土壤线虫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4.1.5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4.1.6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粪食性金龟对畜粪干物质量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
4.2.2 粪食性金龟对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
4.2.3 粪食性金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2.4 粪食性金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4.2.5 粪食性金龟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不同粪食性金龟添加处理的响应 |
4.3.2 土壤线虫对不同粪食性金龟添加处理的响应 |
4.3.3 粪分解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家畜对植被数量性状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1.2.2 家畜放牧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1.2.3 家畜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2.4 家畜放牧对草地生态功能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取样方法和测定指标 |
2.3.1 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
2.3.2 草地植物营养成分 |
2.3.3 草地植被碳储量 |
2.3.4 草地枯落物特性 |
2.3.5 土壤特性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植被的影响 |
3.1.1 主要灌木特征 |
3.1.2 草本特征 |
3.1.3 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 |
3.2 放牧不同家畜对草地灌木和草本品质的影响 |
3.2.1 灌木品质 |
3.2.2 草本品质 |
3.3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
3.3.1 主要灌木碳储量 |
3.3.2 草本碳储量 |
3.4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枯落物及其持水特征的影响 |
3.4.1 枯落物储量 |
3.4.2 枯落物持水特征 |
3.4.3 枯落物的拦蓄量 |
3.5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
3.5.1 土壤理化特性 |
3.5.2 土壤呼吸特性 |
3.5.3 土壤微生物特性 |
3.6 放牧不同家畜草地中植被-土壤-微生物间相互关系 |
4 讨论 |
4.1 草地植被特征 |
4.2 草地灌木和草本品质 |
4.3 植物碳储量 |
4.4 草地枯落物及其水文特性 |
4.5 草地土壤特征 |
4.6 草地植被-土壤-微生物间相互关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10)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 |
第一节 阿里自然地理 |
第二节 远古至吐蕃时期的阿里 |
第三节 古格时期的阿里 |
小结 |
第二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建立 |
第一节 “堆噶尔本”一词考证 |
第二节 “堆噶尔本”的设立与演进 |
第三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架构 |
第四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功能 |
小结 |
第三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基层组织结构 |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管理辖区 |
第二节 宗谿及其构成和运行 |
第三节 茹及其构成和运行 |
小结 |
第四章 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 |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边贸活动 |
第二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传统文化 |
小结 |
第五章 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 |
第一节 “廓松基恰”的称谓及其形成年代 |
第二节 “廓松基恰”的机构 |
第三节 “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异同 |
第四节 “廓松基恰”与其他基恰的对比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历任“堆噶尔本”名录 |
附录2 堆噶尔本的访谈节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绵羊放牧习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羊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品种探究[J]. 刘艳文. 兽医导刊, 2022(01)
- [2]根据山羊生活习性科学管理羊群[J]. 祝宏图. 中国动物保健, 2021(12)
- [3]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乔达红羊(新资源)种质特性研究[D]. 李道全.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放牧家畜类型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王亚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平原地区舍饲条件下承德无角山羊种质特性研究[D]. 刘佳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7]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影响畜粪分解机制及生态系统效应研究[D]. 程建伟. 内蒙古大学, 2021
- [9]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D]. 宋美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10]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D].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