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1∶10000比例尺航测成图历史先进水平(摘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友[1](2005)在《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方法及实践》文中提出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和阐述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有关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开展的生产实验和工程实践,针对实际应用中检校场和GPS基站布设、坐标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研究,着重对IMU/DGPS辅助航测成图的综合精度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形成一套完整的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实施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对国内外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并结合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系统地论述了IMU/DGPS系统姿态测量的基本原理、惯性导航技术与摄影测量中坐标系的角度定义以及相互关系、IMU/DGPS系统的构成及应用。从基本原理出发,对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偏心角的解算、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数学模型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2、通过对检校场作用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检校场的布设方案,并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 3、提出了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中对机载GPS定位精度的要求,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了基站布设方案研究。提出了“连续运行参考站式”观测和计算方法解求基站坐标的方案,并进行了精度验证;通过实验验证了DGPS计算精度与基站和飞机距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的基站布设和解算方案以及DGPS计算方案。 4、提出了一种由WGS84坐标系统到我国基础地理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即采用包含框架转换的局部区域参数转换法进行ITRF2000框架下的WGS84坐标到1980西安坐标的转换,采用“GPS+似大地水准面”技术实现WGS84大地高转换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值。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实测数据检验。实现了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的定向和测图。 5、对IMU/DGPS辅助航测成图的误差源以及成图精度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理论上对IMU/DGPS系统定位及测角精度带来的误差影响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大量实际生产实验对多种比例尺IMU/DGPS辅助航测成图的精度进行了综合验证。 6、在我国首次对如何开展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项目进行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实施方案。
吴向阳[2](2015)在《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离不开大中比例尺基础图件的支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各种地形图产品需求急速扩大带来的用图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获取地形图产品主要来源于卫星遥感、传统航空摄影、新型低空遥感以及常规数字化测绘等技术手段。然而任何单一手段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当前快速获取大中比例尺基础图件的实际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体系框架与业务流程的构建。从理论到技术两个层面,研究了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总体框架,梳理出系统集成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集成的总体设计与分系统设计,为系统集成开发构建了明确的开发目标。本文还针对无人机航测成图与地面GPS/TS/FOG组合成图各自的技术流程特点,提出了支撑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的新型业务流程。(2)轻小型机载POS辅助空三技术研究。根据轻型无人机平台的特点,开展了DGPS以及DGPS/IMU辅助空三技术在无人机航测成图中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基于超轻型POS的一体化相机集成设计方案,为国内无人机用于1:500大比例尺成图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单纯的DGPS辅助空三解算虽有较大的精度提高,但目前还不能直接替代全野外布点的方案,"A7R+AP15"为现阶段最优组合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单纯DGPS辅助空三方案的不足,显著提高成图精度和成图效率。(3)研究了无人机影像高效压缩与快速显示技术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数据压缩技术,研究了快速小波变换方法、嵌入式零树小波(即EZW)算法以及自适应算术编码算法,提出了基于影像分块压缩和动态导入的快速显示策略,开发了桌面版TIFF影像图压缩软件。测试表明:该软件能够满足不同压缩率下的大容量影像的压缩处理,在显示效率上以6×6分块数据为最高。3GB影像压缩后在嵌入式平台上显示速度达秒级,压缩容量提高了9倍。(4)地面GPS/TS/组合定位算法研究及精度分析。针对地面定位复杂环境以及GPS信号盲区严重影响测图的问题,在系统分析GPS单站差分下的RTK定位、网络差分下的RTK定位以及非差PPP定位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PRS网络的GPS/TS组合定位构想,从理论上探讨了GPS辅助全站仪自由设站组合定位算法与坐标变换算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从精度分析的角度论证了交会定点的最有利图形,实例计算结果得出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5)光纤陀螺辅助全站仪自主定向算法研究及试验分析。为拓展全站仪定向功能,研究了基于全站仪高精度转位信息的FOG四位置寻北算法以及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的转换算法,推导了TS辅助下的FOG寻北误差抑制以及安装误差自动补偿数学模型。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表明:对于精度为0.02°/h的光纤陀螺仪,单个位置寻北时间超过60s后,定向精度提高已经不太明显:四位置寻北整体精度优于±30”,为陀螺仪用于日常地形地籍测绘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陈杰[3](2010)在《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成像系统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遥感和摄影测量领域。这类成像系统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全色,多光谱影像,而且具有立体成像功能。卫星影像数据是测绘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数据保证,也是快速获取大比例尺现势性地理信息、进行新一代快速测图的必由之路。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提取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存在急迫的、巨大的需求,在测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尤其在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数字区域/数字中国/数字地球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在对工作中接触到的卫星影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卫星的特点和技术参数,分析了航测法成图与卫星立体影像成图的区别,最后介绍了利用卫星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卫星立体像对进行全数字测图和卫星影像进行1:5万地形数据库更新的方法,得出卫星影像分辨率在中小比例尺测图中使用规律。
杨雪丽[4](2019)在《数字遵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基础地理信息是信息时代地球空间信息的基础和其他各种信息的空间载体与框架,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社会大众生产生活需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遵化属京津唐承秦腹地,自然资源较丰富,现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铁、金、锰以及石英石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数字遵化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建设对于遵化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篇分析了目前我国及欧美发达国家关于数字化城市研究和建设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遵化这样一个县级市在地理空间信息建设和应用的现状,针对遵化在地理空间信息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数字遵化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建设的研究。根据遵化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了遵化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在对遵化市地理空间信息建设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遵化地理空间框架的总体设计。针对遵化市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状,对遵化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提出了遵化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应用的框架体系和适合遵化市综合应用的市县一体化建设体系。针对遵化市空间信息平台建设面向的专业、政务以及公众三类用户群,通过对数字遵化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开展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在综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SOA面向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型,采用建设平台ArcGIS融合技术构建了遵化市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实现了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最后结合遵化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数据库,在平台二次开发模式下开发了数字遵化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遵化城市应急系统作为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字遵化空间地理信息框架后,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为推动遵化市现代化信息建设做了巨大贡献,继而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图28幅;表23个;参60篇。
姜建慧,连镇华,付青松[5](2011)在《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介绍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的现状,总结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分析本省工程测量的发展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随着我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对测量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同时在无人机的引进和推广、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和应用、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大规模应用、城市GIS的发展、精密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工作的开展、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我省的发展方向。
安金玉[6](2014)在《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基于POS辅助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当今生产实践中减少外业工作应用较广泛的方法。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MU技术的发展,POS系统辅助的航空摄影测量在测绘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越来越好。航空摄影测量如果没有附加的定位定向数据,航测过程需要按照传统的程序,导致作业周期增加、过程繁琐,特别是要进行大量的野外测量工作。POS系统辅助的航空摄影测量,能够直接给出航空摄影中航片曝光瞬间的位置与角度信息,为此能够显著的减少或者完全不用野外控制点测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航空摄影测量的生产效率。论文阐述了POS系统用在航空摄影测量国内外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并展开讨论了POS组成集成各部分的定位原理以及各组成部分在航摄过程中所起到作用和误差来源。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实现POS数据获取的过程,并对POS数据的各项系统误差进行检校和改正。最后回归实际操作,在试验测区对POS辅助的航空摄影测量进行各方面多角度试验和生产。结合实际生产工程,试验和结果分析对比。总结POS数据对在西部山区高差大的区域对航空摄影测量工程项目的影响和作用。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与总结国内外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现状,分析POS组合系统用于航空摄影测量的原理。2)布设检校场对POS数据进行改正,利用检校后的POS数据直接安置定向产生正射影像与利用POS数据进行自空三解算纠正进行试验对比,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在高山地区最大高差高于1000m的地区,利用POS数据定向结果可以直接制作正射影像。用两种纠正方式:POS数据直接纠正正射影像和POS数据辅助空三纠正正摄影像,并探讨其生产精度。4)通过试验研究外业控制点数量和位置改变对于加密成果的影响,探求合理的布点方案,分析并总结在不同外业像控点布设的情况下POS数据利用的工作流程和适用范围。
潘家文[7](2005)在《北京市农村地籍调查技术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健全调查机制、整合已有成果、加大比例尺,进行城乡一体化农村地籍调查是当前土地管理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之一。 北京市于2000年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于2002年完成了全市1:1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并且每年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变更调查。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尚待开展。 本文首先从目前农村地籍调查面临的技术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宗地划分、测图比例尺的选择、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的选择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在对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应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测方法建立其数学关系表达式,并用该表达式指导遥感制图,结果表明,能够合理充分表达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同时,该表达式可以协助用户选取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源。 在农村地籍调查方法方面,从技术、经费、时间和与北京市现有数据考虑,提出四种农村地籍调查技术方法:RTK GPS测量法、土地利用现状图图解法、SPOT 5遥感影像图解法和航空影像图解法。以怀柔区庙城镇作为试验区,通过对平原和山区两种地形的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四种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精度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一套适合于北京市的完整的农村地籍调查技术方法。 在没有农村地籍相关数据库标准和制图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试验,完成了1∶2000比例尺农村地籍图成图规范编制的建议。
邹勇平[8](2010)在《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文中认为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都需要使用地面控制点并通过空三加密求解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尽量减少乃至摆脱对野外控制点的依赖,是摄影测量的重要研究目标,因此DGPS/IMU组合,定位定向系统POS被引入摄影测量与遥感。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能直接给出航摄仪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将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免除对野外控制点的要求,提高了效率,缩减了成本,国内POS应用逐步推广,将成为航空摄影的标准配置。但是在实际的不同比例尺和地形条件情况下,实测精度如何,需不需要野外控制点及如何确定控制点的数量、类别、分布,这些应用方法都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单阐述了DGPS、惯性测量单元IMU及二者的组合POS的基本原理。2、对目前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使用方法:直接定向法和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的数学模型、使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精度评估。3、对差分GPS基准站的布设方案、基准站联测,偏心分量的测量,检校场的布设及飞行要求等影响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精度的主要应用技术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相机和IMU的检校。4、以POSAV510和IPAS为对象,在多次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实验的基础上,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流程。本课题为POS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为此项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对实际作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刘士宁[9](2011)在《青岛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新技术》文中认为集成CORS系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航摄法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等先进技术,形成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系统方法,构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网络化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城市的发展趋势。过去,青岛市大比例地形图测绘主要依赖传统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主要采用外业布设大量控制点进行地形图测绘,该方法存在野外工作量大,内业数据处理复杂等弊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中间过程存在布设导线点、支线点等必须的过程,工作周期很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成本高,更新速度很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我国1:5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简称3D)在城市级别的建库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需进行细化和完善,由于城市的个性化特色,为满足实际工作要求,还需要进行的部分图式符号、编码扩充等。当前数字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数字城市基础地理平台的建设也成为首要任务,需要研究并尽快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存储并实时提供更新数据服务的平台框架,来承载和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运行的网络化共享体系,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2009年青岛市启动了全市域1:5000比例尺地图测绘研究项目,要求在探索并建立新的测绘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完成青岛市1:50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果。该文系统介绍了青岛市1:5000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研制的控制测量、外业测绘、内业数据处理、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主要成果如下:①创建了青岛市外业单点流动站直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坐标的新方法:在青岛市实现了覆盖全市域的5cm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和覆盖主城区的3cm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的融合,并成功地将该成果与青岛市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系统进行综合,实现实时发布坐标和高程改正成果,使外业单点流动站直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坐标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外业测绘,改变了传统外业测量逐级布设控制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速度和精度。②完成了青岛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3D数据库建设:外业测绘结束后,根据国家、省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青岛市复杂的地理情况,修改并完善了数据库建设标准,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可扩充的青岛市1:5000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高程模型的3D数据库,为青岛市未来大比例尺地形图快速测绘和更新奠定了基础,也为统一和规范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准奠定了的基础。③开发出青岛市大比例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依托3D数据库,基于ArcGIS Engine、ArcGIS Server、Oracle等开发了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数据入库子系统、数据管理应用子系统、系统配置维护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构建了数字青岛基础地理平台的基础框架,实现了网络化共建共享,提供了用户二次开发接口和基础数据的实时更新服务体系。经过2年研究工作,项目顺利完成。完成的覆盖全市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及其管理系统填补了青岛市历史空白,成果已经用于青岛市城市发展规划,抗旱打井、新机场建设等工作,在城市管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该项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新术体系,在未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吴俊[10](2006)在《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都需要使用地面控制点并通过空三加密求解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尽量减少乃至摆脱对野外控制点的依赖,是摄影测量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使用的不断成熟以及惯性导航系统INS成本的降低,GPS/INS组合系统被引入摄影测量。由于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能直接给出航摄仪曝光瞬间的外方位元素,因此将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免除野外控制点,从而大大提高航空摄影测量的效率,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主要研究了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及其应用,内容包括: 1、简单阐述了差分GPS、惯性导航系统INS及GPS/INS组合系统的有关基本原理。 2、对目前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两种主要使用方法,即GPS/INS直接定向法和GPS/IN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的有关数学模型、使用条件及精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3、对差分GPS基准站的布设方案、检校场的布设及飞行、基准站联测等直接影响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精度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 4、以POSAV510为对象,进行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实验研究。总结形成一套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飞行组织实施的方案。
二、国内1∶10000比例尺航测成图历史先进水平(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1∶10000比例尺航测成图历史先进水平(摘录)(论文提纲范文)
(1)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方法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NS/GPS组合导航及直接地理定位(DG)技术的沿革 |
1.2.2 IMU/DGPS组合系统的优点 |
1.2.3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4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与技术方法 |
2.1 IMU/DGPS系统姿态测量的原理 |
2.1.1DGPS精密定位原理 |
2.1.2 IMU姿态测定原理 |
2.1.2.1 惯性系统位置与姿态测定的基本原理 |
2.1.2.2 IMU姿态测定的基本原理 |
2.1.2.3 IMU/DGPS组合系统姿态测量原理 |
2.2 坐标系统和旋转角 |
2.2.1 惯性导航中坐标系和角度定义 |
2.2.2 摄影测量中坐标系和角度定义 |
2.2.3 摄影测量与惯性导航中坐标和姿态角的转换 |
2.2.4 偏心角含义及解算 |
2.3 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数学模型 |
2.4 IMU/DGPS系统构成及应用 |
2.4.1 系统构成 |
2.4.2 IMU/DGPS系统应用 |
2.5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定义、方法及相关术语 |
2.5.1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定义 |
2.5.2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
2.5.2.1 直接定向法(Direct Georeferencing) |
2.5.2.2 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Integrated Sensor Orientation) |
2.5.3 有关术语 |
2.5.3.1 偏心分量(Lever Arms) |
2.5.3.2 基站(GPS Base-station) |
2.5.3.3 检校场(Calibration Field)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校场布设方案设计与实验研究 |
3.1 检校场的作用和布设方法 |
3.1.1 地球曲率的影响 |
3.1.2 摄影条件差别造成焦距变化的影响 |
3.1.3 检校场的作用 |
3.1.4 检校场的布设方案 |
3.2 生产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1 偏心角及线元素分量偏移值变化规律实验 |
3.2.2 检校场飞行高度实验 |
3.2.3 IMU/DGPS辅助空三计算时是否需要每架次飞行检校场 |
3.2.4 南京大比例尺摄区检校场布设方案结果验证 |
3.2.5 国内其它摄区检校场布设情况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站布设测量方案及实验研究 |
4.1 IMU/DGPS辅助航测中对机载GPS定位精度的要求 |
4.2 锡林浩特摄区基准站布设方案实验研究 |
4.2.1 GPS基站观测和计算方法实验研究 |
4.2.1.1 实验方案 |
4.2.1.2 外业观测 |
4.2.1.3 数据处理 |
4.2.1.4 与常规控制测量结果相比较 |
4.2.2 各基站DGPS计算结果分析 |
4.2.2.1 DGPS计算精度与基站和飞机距离的关系 |
4.2.2.2 基站远近对精度的影响实验 |
4.2.3 DGPS计算方案选择实验 |
4.2.4 锡林浩特摄区2003年度各架次DGPS处理情况分析 |
4.3 其它摄区基准站精度验证 |
4.3.1 锡林浩特摄区2004年度各架次DGPS结果分析 |
4.3.2 大兴安岭摄区各架次DGPS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坐标转换方案及实验研究 |
5.1 平面坐标转换 |
5.1.1 ITRF与WGS84 |
5.1.2 ITRF93框架与ITRF2000框架下WGS84坐标转换 |
5.1.3 WGS84坐标与1980西安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
5.1.4 ITRF2000成果转换到1980西安坐标系 |
5.2 高程转换 |
5.2.1 高程转换原理及方法 |
5.2.2 高程转换精度验证 |
5.3 坐标转换实验小结 |
第六章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成图精度分析 |
6.1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误差分析和精度估计 |
6.1.1 DGPS定位误差的影响 |
6.1.2 系统集成误差的影响 |
6.1.3 IMU姿态测量精度的影响 |
6.1.3.1 俯仰角(pitch)误差影响 |
6.1.3.2 侧滚角(roll)误差影响 |
6.1.3.3 偏航角(Yaw)误差影响 |
6.1.4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综合精度估计 |
6.2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成图精度验证及结果分析 |
6.2.1 安阳摄区1:1000及1:5000成图比例尺精度验证实验 |
6.2.1.1 实验方案 |
6.2.1.2 实验结果分析 |
6.2.1.3 安阳实验小结 |
6.2.2 锡林浩特摄区1:10000及1:50000成图比例尺精度验证实验 |
6.2.1.1 1:1万精度验证样工区验证结果 |
6.2.1.2 1:5万精度验证样区验证结果 |
6.2.1.3 1:1万精度验证样Ⅱ区验证结果 |
6.2.1.4 锡林浩特摄区精度验证情况小结 |
6.2.3 大兴安岭摄区1:50000成图比例尺精度验证实验 |
6.2.3.1 精度验证情况 |
6.2.3.2 大兴安岭摄区精度验证情况小结 |
6.2.4 南京摄区1:1000成图比例尺精度验证及生产成果精度情况 |
6.2.4.1 精度验证情况 |
6.2.4.2 机载GPS信号L2波段干扰问题 |
6.2.4.3 南京摄区精度验证情况小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实施方案 |
7.1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实施综述 |
7.2 航摄准备 |
7.2.1 系统安装 |
7.2.1.1 系统组成 |
7.2.1.2 航摄仪 |
7.2.1.3 机载IMU/GPS系统 |
7.2.1.4 基站GPS接收机 |
7.2.1.5 机载GPS信号接收天线安装 |
7.2.1.6 偏心分量测定 |
7.2.1.7 航摄系统检查 |
7.2.2 航摄设计 |
7.2.2.1 航线敷设与航摄分区 |
7.2.2.2 航摄方案选择 |
7.2.3 基站布设和测量 |
7.2.3.1 基站设计 |
7.2.3.2 基站布设 |
7.2.3.3 基站埋石 |
7.2.3.4 基站测定 |
7.2.4 检校场布设和控制点测量 |
7.2.4.1 检校场及像片控制点布设 |
7.2.4.2 检校场控制点测量 |
7.2.5 加密分区四角对空地标点布设及坐标测量 |
7.3 航空摄影 |
7.3.1 飞行前准备 |
7.3.2 航摄飞行实施 |
7.3.3 飞行后质量检查 |
7.3.3.1 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检查 |
7.3.3.2 IMU/DGPS数据质量检查 |
7.3.4 补摄与重摄 |
7.4 数据后处理 |
7.4.1 IMU/DGPS数据预处 |
7.4.2 差分GPS计算 |
7.4.3 IMU/DGPS数据滤波计算 |
7.4.4 偏心角及位置平移量系统误差改正 |
7.4.5 精度验证样区验证计算 |
7.4.6 总结报告编写 |
7.4.7 航摄成果 |
7.4.7.1 航空摄影常规产品 |
7.4.7.2 采用IMU/DGPS技术计算外方位元素的相关成果 |
7.5 内业测图 |
7.5.1 直接定向法测图 |
7.5.2 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后测图 |
7.6 IMU/DGPS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
7.6.1 引进消化研究阶段 |
7.6.2 规模化生产实验研究阶段 |
7.6.3 规模化生产阶段 |
7.6.3.1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 |
7.6.3.2 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 |
7.6.4 应用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总体结论和建议 |
8.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摄区机场、基站、检校场及精度验证区分布示意图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B.1 获奖情况 |
B.2 完成项目情况 |
附录C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题录 |
致谢 |
(2)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空地一体化成图的必要性 |
1.1.2 空地一体化成图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无人机航测成图技术 |
1.2.2 地面数字化测绘技术 |
1.2.3 空地一体化成图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架构研究 |
2.1 系统体系结构 |
2.1.1 理论体系结构 |
2.1.2 技术体系结构 |
2.2 系统架构与集成设计 |
2.2.1 无人机低空遥感信息采集子系统 |
2.2.2 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处理子系统 |
2.2.3 地面GPS/TS/PAD快速定位测图子系统 |
2.2.4 地面FOG/TS/PDA快速定向测图子系统 |
2.3 系统业务流程 |
2.3.1 UAV航测成图业务流程 |
2.3.2 地面GPS/TS/FOG测图业务流程 |
2.3.3 系统集成后的总体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 |
3.1 UAV机载影像传感器改进技术 |
3.1.1 国内无人机普遍搭载使用的相机 |
3.1.2 几种适合无人机搭载的新型相机 |
3.1.3 几种相机用于无人机测量的比较 |
3.1.4 无人机航摄相机改进及配置的关键 |
3.2 UAV机载超轻型POS辅助空三技术 |
3.2.1 概述 |
3.2.2 基于UAV的GPS辅助空三技术 |
3.2.3 基于UAV的POS辅助空三技术 |
3.3 复杂环境下的GPS/TS组合定位技术 |
3.3.1 单站差分模式下的GPS RTK快速定位 |
3.3.2 网络差分模式下的GPS RTK快速定位 |
3.3.3 GPS非差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
3.3.4 GPS/TS组合定位算法 |
3.4 信号盲区下的FOG/TS组合定向技术 |
3.4.1 光纤陀螺仪寻北原理 |
3.4.2 FOG/TS组合定向算法 |
3.4.3 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集成开发 |
4.1 概述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系统集成方案 |
4.2 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技术实现 |
4.2.1 大容量无人机影像图高效压缩软件开发 |
4.2.2 面向嵌入式GIS的无人机影像图快速显示 |
4.2.3 GPS/TS组合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4 FOG/TS定向软件设计与开发 |
4.3 系统集成中的硬件设备改造 |
4.3.1 超棱镜设计与改造 |
4.3.2 数字通讯模块设计与研制 |
4.3.3 FOG接合器设计与安装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应用总体概况 |
5.1.1 子系统改进的实验测试 |
5.1.2 集成系统的实际应用 |
5.2 实验测试及精度检验 |
5.2.1 测试概况 |
5.2.2 测试方案 |
5.2.3 测试结果 |
5.3 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价 |
5.3.1 北京示范区应用 |
5.3.2 上海示范区应用 |
5.3.3 应用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 |
(3)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卫星影像的种类和特点 |
2.1 遥感卫星的分类 |
2.1.1 气象卫星 |
2.1.2 资源卫星 |
2.1.3 海洋遥感卫星 |
2.1.4 军事侦察卫星 |
2.2 资源卫星的特点 |
2.2.1 法国的SPOT 卫星 |
2.2.2 美国的Landsat 卫星 |
2.2.3 美国的Ikonos 卫星 |
2.2.4 美国的QuickBird 卫星 |
2.2.5 美国的WorldView 卫星 |
2.2.6 印度的Cartosat 卫星 |
2.2.7 日本的Alos 卫星 |
2.2.8 中国的CBERS 卫星 |
2.3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
2.4 遥感数据源的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3 航测成图与卫星成图的比较 |
3.1 航测成图现状 |
3.2 卫星影像成图的现状 |
3.3 测图原理 |
3.3.1 航测成图 |
3.3.2 卫星影像测图 |
3.4 卫星影像的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 |
3.4.1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
3.4.2 卫星立体影像理论测量精度估算 |
3.5 两者的利弊 |
3.6 本章小节 |
4 卫星影像在制作、测图及更新中的应用 |
4.1 卫星影像地图的制作 |
4.1.1 已有资料情况 |
4.1.2 数据规格与技术指标 |
4.1.3 工艺流程和软、硬件环境 |
4.1.4 工作底图影像数据生产 |
4.1.5 质量控制 |
4.2 应用 Cartosat 1 号卫星进行立体测图研究 |
4.2.1 试验背景 |
4.2.2 试验目的 |
4.2.3 试验内容 |
4.2.4 参考技术标准 |
4.2.5 资料概况 |
4.2.6 技术指标 |
4.2.7 试验流程 |
4.2.8 试验过程 |
4.2.9 试验采集要素与1:1 万DLG 比较分析 |
4.2.10 精度分析 |
4.2.11 试验结论 |
4.3 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地形图更新 |
4.3.1 已有资料情况 |
4.3.2 数据规格与技术指标 |
4.3.3 作业流程 |
4.3.4 资料预处理 |
4.3.5 室内判绘 |
4.3.6 外业调绘 |
4.3.7 数据编辑整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在测图中的应用 |
5.2 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发展趋势 |
5.2.1 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不断提高 |
5.2.2 普遍采用离轴三反设计,减小光学系统体积 |
5.2.3 普遍采用线阵CCD 推扫方式成像 |
5.2.4 减小相对孔径,配以TDICCD 成像技术 |
5.2.5 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相机的轻小型化 |
5.2.6 卫星设计注重平台大角度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
5.3 我国自主的测绘卫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数字遵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目的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字遵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思路 |
2.1 遵化市基本概况简述 |
2.2 数字遵化建设的需求分析述 |
2.2.1 需求调研 |
2.2.2 相关需求分析 |
2.3 建设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
3.1 数字遵化选用的坐标系统 |
3.2 遵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
3.3 遵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采集与数据库内容 |
3.3.1 信息数据库采集 |
3.3.2 数据库内容 |
3.4 遵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
3.5 整理数据与数据库输入 |
3.5.1 整理数据 |
3.5.2 建立数据 |
3.5.3 数据管理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遵化地理空间项目框架建设环境与功能 |
4.1 开发网络环境 |
4.1.1 关于网络环境基本情况概述 |
4.1.2 网络环境的基本结构 |
4.2 地理空间信息综合管网系统 |
4.3 遵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
4.3.1 平台基本结构 |
4.3.2 平台支撑情况 |
4.4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功能 |
4.5 遵化市特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应用示范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数字遵化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1 数字遵化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2 设计矿山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
5.1.3 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5.1.4 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2 数字遵化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现状 |
2.1 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 |
2.1.1 GPS定位技术已在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
2.1.2 电子水准仪在高程测量上得到普遍应用 |
2.1.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初步开展 |
2.2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
2.2.1 数字化测图已经全面取代模拟法测图 |
2.2.2 基于数码航摄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成图逐步兴起 |
2.3 线路测量 |
2.4 地下管线测量 |
2.5 变形监测 |
2.6 隧道工程测量 |
2.7 精密工程测量 |
2.8 其它方面 |
3 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 |
3.1 测绘队伍技术力量差异很大, 高端测绘人才匮乏 |
3.2 测绘发展水平不一, 大量山区县市的基础数据落后, 成果现势性不强 |
3.3 新技术应用滞后, 科研投入不足 |
3.4 精密工程测量很少开展 |
3.5 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 |
4 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面临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
4.1 测绘理论发展 |
4.2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将对测量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
(1) 事后处理用户 |
(2) 网络RTK用户 |
4.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大规模应用 |
4.4 无人机技术推广应用 |
4.5 坐标基准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4.6 城市GIS大力发展 |
4.7 开展精密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工作 |
4.8 测绘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推广 |
4.9 注重工程测量人才培养 |
4.9.1 学历教育 |
(1) 工程测量类 |
(2) 相关专业 |
4.9.2 职业教育 |
4.9.3 继续教育 |
4.1 0 建立和健全工程测量行业管理体制 |
5 结语 |
(6)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POS系统组合基本原理 |
2.1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
2.1.1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
2.1.2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 |
2.2 差分GPS基本原理 |
2.2.1 GPS系统基本情况 |
2.2.2 差分GPS基本原理 |
2.2.3 载波相位差分GPS初始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
2.3 POS系统的组合原理 |
2.3.1 POS组合模型 |
2.3.2 POS系统的特点 |
第三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
3.1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坐标系统 |
3.1.1 惯性导航坐标系 |
3.1.2 摄影测量坐标系 |
3.2 偏心角及偏心分量定义 |
3.2.1 偏心角的含义 |
3.2.2 偏心分量的测定 |
3.3 地面GPS基准站布设方案 |
3.4 检校场布设和飞行方案 |
第四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应用 |
4.1 航空摄影测量原理 |
4.1.1 影像定向 |
4.1.2 影像核线相关 |
4.2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
4.2.1 POS直接定向法 |
4.2.2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 |
4.3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误差分析 |
4.4 数字摄影测量相关成果 |
4.4.1 数字高程模型提取 |
4.4.2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 |
4.4.3 影像的数字正射纠正 |
第五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试验 |
5.1 试验概况 |
5.1.1 试验基本情况 |
5.1.2 试验设备简介 |
5.1.3 试验数据获取 |
5.2 POS数据解算与改正 |
5.2.1 地方坐标系转换 |
5.2.2 POS数据的解算方法 |
5.2.3 偏心角与线元素分量偏移值的改正 |
5.3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试验 |
5.3.1 无控制点直接利用POS地理定位制作正射影像 |
5.3.2 有控制点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试验 |
5.4 试验方案对比和精度验证 |
5.4.1 精度评定方案 |
5.4.2 数字正射影像精度验证 |
5.4.3 像控点布设试验结果及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7)北京市农村地籍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地籍管理的进展 |
1.2.2 界址点精度进展 |
1.2.3 地籍图制图比例尺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农村地籍调查关键问题研究 |
2.1 农村地籍调查概述 |
2.1.1 农村地籍调查概念 |
2.1.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历史沿革 |
2.1.3 农村地籍测绘方式 |
2.2 农村地籍调查面临的技术问题 |
2.2.1 宗地的划分 |
2.2.2 测图比例尺的选择 |
2.2.3 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的选择 |
2.3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2.3.1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数学表达式 |
2.3.2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2.4 航摄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2.4.1 航摄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2.4.2 航摄比例尺与成图精度的关系 |
第三章 试验区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
3.1 试验区概述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数据、仪器准备 |
3.2 权属调查 |
3.2.1 宗地划分原则 |
3.2.2 地籍编号原则 |
3.2.3 界线调查 |
3.2.4 界址点标注与调查表册填写 |
3.3 权属争议最小间距 |
3.3.1 权属争议最小间距的确定 |
3.3.2 界址点最小间距的确定 |
3.4 试验区测绘方法研究 |
3.4.1 RTK GPS测量法 |
3.4.2 土地利用现状图解法 |
3.4.3 SPOT 5遥感影像图解法 |
3.4.4 航片图解法 |
第四章 试验结果精度分析 |
4.1 RTK GPS测量法精度分析 |
4.1.1 界址点施测精度分析 |
4.1.2 界址点间距误差精度检测 |
4.1.3 RTK GPS测量法的优缺点分析 |
4.2 土地利用现状图解法精度分析 |
4.2.1 界址点精度分析 |
4.2.2 面积精度分析 |
4.2.3 土地利用现状图解法优缺点分析 |
4.3 SPOT 5遥感影像图解法精度分析 |
4.3.1 界址点精度分析 |
4.3.2 面积精度分析 |
4.3.3 SPOT 5图解法优缺点分析 |
4.4 航片图解法精度分析 |
4.4.1 界址点精度分析 |
4.4.2 面积精度分析 |
4.4.3 航片图解法优缺点分析 |
4.5 四种调查方法综合比较 |
4.6 试验区农村地籍调查成果 |
4.6.1 北京市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的确定 |
4.6.2 试验区农村地籍调查成果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POS工作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差分GPS基本原理 |
2.2.1 差分GPS定位原理 |
2.2.2 GPS载波相位差分定位中初始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
2.2.3 GPS系统定位误差来源及分析 |
2.3 IMU基本原理 |
2.3.1 常用的导航坐标系 |
2.3.2 惯性测量的基本原理 |
2.3.3 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 |
2.4 POS工作原理 |
第三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与误差来源 |
3.1 POS数据用于直接定向 |
3.2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
3.3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误差源 |
第四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应用中的技术要求 |
4.1 GPS基准站的布设 |
4.2 GPS地面基准站联测 |
4.3 IMU和机载GPS天线偏心分量的测量 |
4.4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飞行的技术要求 |
4.5 POS数据处理方法 |
第五章 数字相机和IMU的飞行检校 |
5.1 ADS40数字航测相机的飞行检校 |
5.1.1 ADS40数字航测相机飞行检校的内容 |
5.1.2 自检校光束法平差原理 |
5.2 IMU飞行检校基本原理 |
5.3 ADS40相机检校模块工作流程 |
5.3.1 飞行要求 |
5.3.2 POS数据解算 |
5.3.3 检校步骤 |
5.3.4 陕南校飞数据检校结果精度的对比分析 |
5.3.5 控制点精度验证 |
5.4 实验室检定与飞行检校的关系 |
5.4.1 线阵相机实验室检定与飞行检校 |
5.4.2 面阵相机的实验室检定与飞行检校 |
5.4.3 实验室检定与飞行检校以及飞行检校场的关系 |
第六章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试验 |
6.1 POS辅助RC30相机应用试验 |
6.1.1 试验概况 |
6.1.2 试验区控制点的布设 |
6.1.3 基准站布设 |
6.1.4 航摄飞行 |
6.1.5 POS外方位元素解算 |
6.1.6 空三处理 |
6.2 POS辅助ADS40数字航摄相机应用试验 |
6.2.1 试验概况 |
6.2.2 基准站布设 |
6.2.3 试验区控制点的布设 |
6.2.4 POS数据处理 |
6.2.5 空三处理 |
6.3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后续试验 |
第七章 试验精度分析与研究 |
7.1 基准站联测方案的比较分析 |
7.1.1 基准站联测方案 |
7.1.2 基准站解算方法比较与成果分析 |
7.1.3 基准站联测方案比较总结 |
7.2 基准站布设对精度影响的分析 |
7.2.1 不同距离基准站精度影响比较与分析 |
7.2.2 基准站布设对精度影响的比较总结 |
7.3 POS数据直接定向精度分析研究 |
7.3.1 RC30试验数据与结论 |
7.3.2 ADS40试验数据与结论 |
7.4 控制点布设对POS辅助空三精度影响分析 |
7.4.1 RC30试验数据与结论 |
7.4.2 ADS40试验数据与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项目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的论文 |
(9)青岛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大比例尺地形图研制准备 |
2.1 概况 |
2.1.1 研究依托 |
2.1.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2 图幅划分 |
2.3 技术标准 |
2.4 数学基础与精度 |
2.5 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
2.5.1 平面控制资料 |
2.5.2 高程控制资料 |
2.5.3 地形图资料 |
2.5.4 航摄资料 |
2.5.5 其它资料 |
2.6 技术路线设计 |
3 利用CORS 系统的航测技术 |
3.1 像片控制测量 |
3.1.1 像控点布设方法与原则 |
3.1.2 像片控制点选刺和整饰 |
3.1.3 基于CORS 的像控点测量 |
3.1.4 像控测量质量控制 |
3.2 外业调绘技术 |
3.2.1 调绘方法 |
3.2.2 调绘基本要求 |
3.2.3 要素表示 |
3.2.4 图边拼接 |
3.2.5 调绘质量控制 |
3.3 航测数据处理技术 |
3.3.1 DLG、DOM、DEM 技术指标 |
3.3.2 航测制作技术流程 |
4 网络化共建共享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立 |
4.1 基础数据库研制 |
4.1.1 建库原则 |
4.1.2 数据库设计 |
4.1.3 建库流程 |
4.2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
4.2.1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
4.2.2 系统测试 |
4.2.3 系统技术特点 |
5 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产品 |
5.1 产品基本要求 |
5.2 产品内容 |
5.2.1 调绘资料 |
5.2.2 外业控制测量成果 |
5.2.3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 |
5.2.4 DLG、DEM 及DOM 数据成果 |
5.2.5 文档资料 |
5.3 产品范围及样品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总结 |
6.2 技术创新 |
6.3 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GPS/INS组合系统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差分GPS基本原理 |
2.2.1 差分GPS定位原理 |
2.2.2 GPS载波相位差分定位中初始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
2.2.3 GPS系统定位误差来源及分析 |
2.3 INS基本原理 |
2.3.1 常用的导航坐标系 |
2.3.2 惯性导航的基本原理 |
2.3.3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 |
2.4 GPS/INS组合基本原理 |
2.4.1 GPS/INS组合的优点 |
2.4.2 GPS/INS系统组合方式 |
2.4.3 采用卡尔曼滤波器的组合方法 |
第三章 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GPS/INS直接定向法 |
3.2.1 GPS/INS直接定向概述 |
3.2.2 GPS/INS直接定向的原理 |
3.2.3 GPS/INS直接定向精度评估 |
3.3 GPS/IN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
3.3.1 GPS/IN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概述 |
3.3.2 GPS/IN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 |
3.3.3 GPS/IN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评估 |
3.4 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误差源 |
第四章 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 |
4.1 引言 |
4.2 基准站的布设 |
4.2.1 基准站概况 |
4.2.2 基准站布设方案 |
4.3 检校场的布设及飞行 |
4.3.1 检校场概述 |
4.3.2 检校基本原理 |
4.3.3 检校场布设及飞行方案 |
4.4 GPS地面基准站联测 |
4.4.1 概述 |
4.4.2 联测方法 |
4.5 偏心分量的测量 |
4.5.1 偏心分量概述 |
4.5.2 偏心分量的测量方法 |
4.6 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飞行的特殊要求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POSAV510简介 |
5.2.1 系统组成 |
5.2.2 系统工作原理 |
5.2.3 POSAV系统的技术性能 |
5.2.4 POS数据处理方法 |
5.3 实验前准备 |
5.3.1 实验方案的制定及论证 |
5.3.2 系统集成 |
5.3.3 实验区航线设计 |
5.3.4 实验区控制点的布设 |
5.4 飞行实施 |
5.4.1 基准站布设 |
5.4.2 设备现场安装、调试 |
5.4.3 控制点布标 |
5.4.4 航摄飞行 |
5.4.5 偏心分量测量 |
5.4.6 POS数据的连续性检查及初处理 |
5.4.7 基准站联测及联测数据解算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基准站布设方案分析 |
5.5.2 基准站联测方案的比较分析 |
5.5.3 POS数据直接定向精度分析 |
5.6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国内1∶10000比例尺航测成图历史先进水平(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方法及实践[D]. 李学友.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06)
- [2]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吴向阳. 东南大学, 2015(08)
- [3]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陈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4]数字遵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研究[D]. 杨雪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福建省工程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姜建慧,连镇华,付青松. 海峡科学, 2011(01)
- [6]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研究[D]. 安金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7]北京市农村地籍调查技术方法研究[D]. 潘家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8]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应用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D]. 邹勇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1)
- [9]青岛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新技术[D]. 刘士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10]GPS/IN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原理及应用研究[D]. 吴俊.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