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二)

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二)

一、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选(二)(论文文献综述)

周弋林[1](2012)在《高考数学命题中的竞赛数学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研究竞赛数学的起源和现状,探讨了数学竞赛的命题原则和命题方法.其中命题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选拔性原则、能力性原则等原则;研究了高考数学及其命题原则和方法.在对比竞赛数学和高考数学命题原则和命题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近十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从竞赛数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研究高考数学命题中的竞赛数学背景.寻找竞赛数学中的内容和方法与高考数学考查内容的契合点,根据自己的研究编制了几道题目.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和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林裕长[2](2019)在《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时代背景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落实数学精英人才培养等举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数学考试更是提出了“适当调整考试时间或题量,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等全新的理念.为推动考试命题研究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考试题型要保持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高中数学“新题型”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本学位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形成了研究框架.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现状.第3章讨论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第4章对本论文提出的“新题型”进行测试,收集“新题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第5章对本学位论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测试232个学生当中,有将近80%的学生希望现有的数学考试题型能够有所改变,希望数学考试题型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2)本文提出的7种高中数学“新题型”比较新颖,受到学生的欢迎;(3)除了“数学作文题”以外,其它6种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较好考查出学生的数学水平;(4)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很好的融入传统的考试题型之中,使得数学考试题型更加丰富.

郭锋涛[3](2011)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首次将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各省份依据国家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选修模块实施方案,作为新课程一个亮点,地理选修课程逐渐成为地理教学理论以及实践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各个学校实际实施情况,笔者对湖南、浙江、河南等省份的地理老师作了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理想选修课程与实际实施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不仅在省份与国家之间,而且还在学校与省份之间。本文以地理选修模块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为主线,探索其有效实施的策略,并试图通过对最近几年高考的试题分析,最终建立起目前高考制度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科学操作体系,为实施新课程的省份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阐述问题提出的缘起,地理选修模块设计理念及其实施意义,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第一章:地理选修模块实施情况比较与分析。依据国家新课标,对比分析各个省份选修模块实施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目前各个学校选修模块实施现状,最终探索制约目前选修模块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因素——高考制度。第二章:地理选修模块与目前高考体制衔接现状。承接上一章节,对目前各省份新高考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类分析各省高考选修模块及其地理考试说明。第三章:高中地理选修模块试题分析。高考是影响选地理选修模块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深入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命题规律及出题特色,并依据新课改选修模块理念和实际实施情况,提出相关的命题建议,以期为未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提供参考和借鉴。第四章:新课标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实施方案构建。通过探究选修模块实施中的存在的困难及目前高考制度的负面影响,笔者试图提出可供参考的两种方案,一种是理想模式,一种是针对目前的现实状况,就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开设方案、教学评价、高考方案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并探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结语:概括本课题研究中的基本结论,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庆根[4](2007)在《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考试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部门决定大学生录取的国家。高考于我国而言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现行高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国情已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发展目标已具体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也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局面,现行的高考已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迫切需要进行整体的、重大的改革。实际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是招生制度的改革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依然没能解决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效益与公平公正等方面的矛盾。因而对高考的责难也从未停止过。1997年对语文教育、语文高考试题的批判点燃了对高考制度声讨的熊熊大火,言辞激烈而恳切,一时之间高考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认为高考是民族发展,民族腾飞的瓶颈、灾难,也有人说,没了高考那才是灾难。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有必要客观冷静地对实行了三十年的高考制度及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的语文高考进行总结、分析、设想,希望其在充满梦想,充满机遇的二十一世纪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运用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考制度、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前言:简述了高考的由来、内容及特点,高考研究的意义。第一章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第二节是语文高考改革研究。第一节就高考制度内部诸因素的研究、高考制度与外部诸因素的关系研究、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节对语文高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试题比较研究、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章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这一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的详细阐述。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高考的改革历程,第二节为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历程。第三章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本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考及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成因。第四章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本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考制度现状,总结特点并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启示。第五章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这一章在二、三、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设想。在高考制度改革设想一节里提出两种改革方案,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一节里给出三种方案,并分析其利弊得失,以期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理想的改革方案,使高考改革趋利避害。结语: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范兵,吴维宁,曾天,蔡亚璇[5](2021)在《2021年日本新高考物理卷试题分析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从2021年开始正式实施新高考制度,本文以2021年日本高考物理试卷为样例,从试卷类型、命题形式、试题特点和考查内容等方面对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日本新高考物理试卷具有重视生活情境与创新、强调科学探究与育人价值等命题特点。通过对日本新高考物理卷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为我国的高考命题提供一些启示。

杨謦伊[6](2009)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研究方法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研究成果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办理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伦理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医师执业资格认定制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伦理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办理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办理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档,始可办理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办理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办理;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建议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张秋凤[7](2015)在《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学业水平测试”成为课程评价改革中的突出亮点。江苏省自2007年开始在普通高中实施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科目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科目的测试即如今俗称的“小高考”,已成为新课程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教育测量学的相关知识理论为指导,综合采用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07—-2014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展开分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缘起、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正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江苏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基本依据。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背景、定位、命题依据方面展开。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江苏省以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代替以往的会考制度。本文认为课程标准是学业水平测试的最基本依据、考试说明是直接依据、历史教科书是重要参考。第二章,对最近八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展开结构分析。在题型方面,主要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其题型、模块内容、通史内容结构以及考点覆盖率。在立意方面,试题突出考查基础主干知识,倾向于识记能力的考查,但也注意渗透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境方面,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各种图形材料,形式丰富多样,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不忘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在设问方面,试题语言简明,注意行为动词和程度副词的使用,角度多层次。第三章,对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反思。主要包括八年来试题的不断调整完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试题的改进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综上所述,本文试图通过对2007—-2014年江苏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的分析,对试题的命制工作起些许帮助。笔者认为,历史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对高中历史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乎新课程理念能否在教学中得以落实,研究测试的工具——试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蕾[8](2009)在《21世纪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日本都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亚洲国家,在数学交流上有着比较长的历史。进入21世纪,日、中两国又先后进行了新一轮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本文以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日本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主要依据,对中同两国的21世纪高中数学新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包括两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历程、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课程教材内容等,并着重分析和比较了两国新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情况。中日两国的高中数学教育改革都经历了从盲目照搬到逐步建立自己的数学教育体系的曲折过程,课程改革具有周期性等基本特征。面向21世纪的中日两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则顺应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方面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如在新课程目标的确立上除了关注知识、技能和数学能力外,还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课程设置结构采用了必修加选修的形式;课程内容的改革两国都是删去烦、难、偏、旧的内容,渗透和添加一些前沿性的现代数学内容;另外重视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两国新课程的共同的亮点。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日本的课程更加强调、重视“基本性”“个性化”,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感觉;编排了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个性和将来的职业取向;增加选修课时,使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提倡选择性学习,安排了课题探究和综合学习,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和学习之处。

王永颜[9](2016)在《清末直隶总督与河北学校教育转型(1901~1911)》文中提出清末直隶总督作为掌管直隶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是由总督个体组成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带有封建官僚维护封建统治和自身独特地位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关注教育改革、注重人才培养、热衷办学的独特个性。清末新政时期,在直隶总督的掌控与推动下,河北教育领域的改革成效尤为显着,其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创办了各级各类新学堂,而且创建了河北近代教育体系,奠定了河北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河北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通过研究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教育转型实践,不仅为学术界研究督抚办教育现象提供新视角,而且为当今发展区域教育提供经验借鉴和历史启示。导论部分,分析了“督抚办教育现象”是清末一种新风尚,重点探讨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界定了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现状,最后阐释理论参照与研究方法,力求为全文的写作做好铺垫。第一章阐述了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的背景和动因。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的背景包括,近代河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对河北传统教育的冲击、教育救国思潮对清末河北教育转型的影响,以及清末新政时期河北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概况几个方面。从西方近代教育对河北传统教育的影响、河北悠久的办学传统、清末政府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历任直隶总督的兴学示范,以及富省强民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等方面,多视角分析清末直隶总督兴教办学的内外动因。第二章分析了清末历任直隶总督及其教育幕僚。在分析清末直隶总督的职权与地位、对教育的统辖与管理,以及任职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对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贡献卓着的四位总督及其兴教办学的突出成绩。接着探究了推动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教育幕僚群体和执行群体,分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与构成,指出他们是清末直隶总督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依靠力量。第三章论述了清末直隶总督推动下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各项举措。包括学校教育理念转变的举措,推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举措,促成传统学校教育结构转型的策略,推动学校教学模式转型的措施,以及引领学校教师与学生转型的举措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和探讨了清末直隶总督及其教育幕僚,以及地方官员在推动清末河北学校教育变革与转型过程中,兴办新学堂、倡办新教育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与成效。第四章论述了清末直隶总督推动下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表征。包括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学校教育结构的转型,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学校教师队伍与学生群体的变迁几个方面,采用文献分析与计量史学等方法,在与直隶封建传统旧教育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清末河北各级各类新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典型特征。第五章是清末直隶总督兴办学校教育的成效与影响因素分析。在清末直隶总督的推动下,清末河北学校教育取得显着成效。不仅促进河北教育尽早步入近代化的轨道,推动清末河北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培养了奔赴各行各业的新式学堂毕业生,提高了国民素质,还为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又从教育转型成功得益于总督的掌控与推动,总督管控下令行禁止是有效转型的保障,有效的筹资措施是兴办学堂的物质保障,民众积极参与确保教育转型成功推进等方面,对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分析了清末直隶总督与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特点及现代价值。总结了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河北教育、推动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主要特点,同时从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河北教育的历史事实与推动教育转型的各项举措与具体实践中,提出对今天教育改革与转型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余论部分主要对“督抚办教育现象”进行历史透视,分析了地方督抚兴办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本质特征。同时还对总督研究,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研究进行了研究反思与理论探讨。

刘军[10](2012)在《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制度确立于1902年,废止于1922年,大学预科实践的时间虽较制度为长,前后相加亦不过多出十余年的光景,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可视为昙花一现。然而作为沟通中学与大学的中介,大学预科直接关系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各自发展与相互沟通,实为影响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大学预科制度与实践的沿革,希望能对近代中学、大学教育史研究的深入有所帮助,为当今中学、大学的衔接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1902年亟待复办的京师大学堂缺乏应入中学毕业生源,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制度。近代大学预科制度是以日本为师建立起来的,除京师大学堂设大学预备科外,各省于省会设立的大学预备科称为“高等学堂”,从学校名称到学科分类、课程设置,都与日本“高等学校”如出一辙。执政者如此形式主义地将日本经过几十年摸索而形成的高等学校制度全盘照搬,看似决心极大,但实际上却流于纸上谈兵,在中学教育刚刚起步,尚未成为大学生源基地的阶段,清末高等学堂仅起到了暂替中学堂的作用。民国建立之初,清末高等学堂种种名实不符的弊端已充分显现出来,但鉴于中学教育尚不能与大学教育直接沟通,故民初学制对大学预科制度的调整是,废除清末设于各省的高等学堂,大学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大学预科附设大学的制度调整明确了大学预科的学段归属,使得大学预科逐渐摆脱了清末等同中学堂的境地,大学预科的主要任务亦由中学补习转变为高等专门教育之预备。但因中学教育的薄弱,民初大学预科的发展仍是有限的。近代大学预科是因中学毕业生源不足而直接催生的,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伴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源较之清末已有了一定的保障,如仍坚持设立大学预科,必在时间、经费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成为拖慢高等教育发展的包袱,再加上学界在新学制的模仿对象上弃日选美,美制并无大学预科设置,故1922年的“新学制”废除大学预科,中学施行“六三三制”,规定由高级中学承担大学预科的功能。制度的确立并未在实践中即时生效,因大学的强势与中学的积弱,大学固守预科的情形屡见不鲜,直至1930年,在教育部反复重申废止大学预科令后,大学预科的废止才得到彻底执行。近代大学预科产生、演变、废止的全程在北京大学预科得到了清晰地、完整地展现,作为中国近代大学预科教育的领头羊,北京大学预科一直以附设于大学的形式,借助了北京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承担了为北京大学本科输送合格、优质生源的使命。从历史渊源角度看,近代大学预科源于欧洲,确切地说,始于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自12世纪至18、19世纪,依据中世纪大学四学院模式建成的大学均将文学院作为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的预备教育机构。自18、19世纪始,伴随着大学日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文学院作为大学预科的效能也逐渐消减,原由文学院承担的预备教育逐渐交由独立于大学之外的中等教育机构负责。旨在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的文法学校经由英国传至美国,先于大学产生,在大学产生后,自动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至19世纪中叶,已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大学预科功能亦已由中学承担的西方三级学校系统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仿照西方三级学制骤然建立起一个从学前教育到研究院教育,从普通教育到实业技术教育的十分完整的教育体系,却难以落于实处,近代大学预科的出现即是为解决因三级学校教育处于同一起跑线,彼此间无法衔接而产生的生源不足问题,原本为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但从近代大学预科的发展全程看,它确实起到了暂时连结上下学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大学的发展,但于学制中独立设置大学预科的做法,一方面有延长修业年限之弊,另一方面与中学、大学直接沟通的教育发展趋向相背,故从其产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被废除的结局。今日之中国,存在从侨务政策、民族政策角度考虑而开设的,不彰于学制的大学预科,中学以升学为主要职能的倾向亦未更改,近代大学预科的历史经验值得关注。

二、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选(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选(二)(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数学命题中的竞赛数学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竞赛数学和高考数学命题概述
    2.1 竞赛数学命题概述
        2.1.1 竞赛数学的命题原则
        2.1.2 竞赛数学的命题方法
    2.2 高考数学命题概述
        2.2.1 高考数学的命题原则
        2.2.2 高考数学的命题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考数学命题中的竞赛数学背景研究
    3.1 具有竞赛数学背景的高考数学试题统计
    3.2 竞赛数学定理为背景的高考题案例
        3.2.1 借助特征方程
        3.2.2 琴生不等式
        3.2.3 伯努利—欧拉装错信笺问题
        3.2.4 马尔科夫定理
    3.3 竞赛数学方法技巧为背景的高考题案例
        3.3.1 构造法的应用
        3.3.2 巧用“不动点”
        3.3.3 活用放缩技巧
        3.3.4 巧用递推方法
        3.3.5 其他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赛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命题方法
    4.1 直接移用数学竞赛试题
    4.2 将数学竞赛试题改造变形
    4.3 将数学竞赛试题进行陈题推广
    4.4 将数学竞赛试题进行演绎深化
    4.5 命制的几道题目
    4.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3.1 改善高中数学现有题型的不足
        1.3.2 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5 理论基础
        1.5.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1.5.2 弗里德曼的解题理论
        1.5.3 教育考试与评价理论
    1.6 概念界定
        1.6.1 数学试题
        1.6.2 数学“新题型”
        1.6.3 数学试题设计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综述
    2.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研究综述
    2.3 高中数学“新题型”测试的研究综述
第3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
    3.1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时代背景
        3.1.1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演变的过程
        3.1.2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存在的问题
    3.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基础理念
        3.2.1 试题设计的原则
        3.2.2 试题设计的技术
    3.3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参考借鉴
        3.3.1 借鉴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成果
        3.3.2 借鉴自主招生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3.3.3 借鉴国内外人才选聘考试的题型
        3.3.4 借鉴国外相关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3.4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选择论述题
        3.4.2 多空填空题
        3.4.3 纠错说理题
        3.4.4 推理分析题
        3.4.5 名词解释题
        3.4.6 策略开放题
        3.4.7 数学作文题
第4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测试
    4.1 “新题型”测试的前期工作
        4.1.1 “新题型”测试的标准制定
        4.1.2 “新题型”测试的对象选择
    4.2 “新题型”测试的数据分析
        4.2.1 “新题型”测试的难度分析
        4.2.2 “新题型”测试的区分度分析
    4.3 “新题型”测试的相关评价
        4.3.1 “新题型”测试的看法分析
        4.3.2 “新题型”测试的样例分析
        4.3.3 “新题型”测试的适应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地理选修模块及其理论基础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想
第一章 地理选修模块实施情况比较与分析
    第一节 国家新课标为选修课实施指导
    第二节 各省份依据不同的标准,细化选修模块I
    第三节 学校具体实施情况与变通
    第四节 富有特色的学校选修模块实施方案
    第五节 学校必须开设模块及其设置原因探析
    第六节 学校层面上选修模块实施落差原因探析
第二章 地理选修模块与目前高考体制衔接现状
    第一节 各省市高考考试方案总体分析
    第二节 各省市高考地理选修模式归类分析
    第三节 以新标准为框架,各省考试说明略有差异
第三章 高考地理选修模块试题分析
    第一节 历年选修模块高考试题总体特征分析
    第二节 高考试题选修模块命题特点分析
    第三节 选修试题命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 新课标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实施方案构建
    第一节 目前高考地理选考模块固定化及对策
    第二节 解决学科目多,学习负担重理想方案
    第三节 目前考试模式下地理选修模块建议方案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高考由来
    二、现行高考制度概述
    三、高考改革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综述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第二节 语文高考改革研究
第二章 新时期高考改革历程
    第一节 高考的改革历程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历程
第三章 新时期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第一节 高考的利弊及其成因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的利弊及其成因
第四章 域外高考制度及其启示
    第一节 国外高考制度简介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高考制度简介
    第三节 域外高考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第五章 今后高考改革的设想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设想
    第二节 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6)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主要概念之界定与诠释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专业化之概念
    第二节 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暨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一、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第三节 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一、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现况分析
        二、中国大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三、香港高等中医教育及执业资格试
第三章 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专家咨询有效性分析
        二、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第四章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台湾中医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
        一、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教育目标
        三、入学方式与学制发展
        四、课程设置
        五、师资阵容
        六、教材教法
        七、中医专业教育见实习现况
    第三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比较
第五章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日据时期之台湾中医师考试
    第二节 台湾光复后之中医师资格考试(1949年至2008年)
    第三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登记与继续教育
    第四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现况发展
    第五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执业资格之比较
第六章 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探讨
    第一节 台湾发展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背景分析
    第二节 《台湾中医建立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专家咨询问卷结果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问卷资料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7)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基本依据
    第一节 学业水平测试出台背景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高考方案
        三、高中会考制度向学业测试制度的过渡
    第二节 学业水平测试的定位
        一、性质的定位
        二、功能的定位
    第三节 命题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准与试题的命制
        二、考试说明与试题的命制
        三、教科书与试题的命制
第二章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历年试题结构分析
    第一节 试题题型分析
        一、稳定的题型结构
        二、不平衡的模块结构
        三、注重近现代史的内容结构
        四、理想的考点覆盖率
    第二节 试题立意分析
        一、突出基础主干知识
        二、倾向识记的能力要求
        三、重视历史学习方法
        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节 试题情境分析
        一、形式丰富多样
        二、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三、关注社会时事热点
    第四节 试题设问分析
        一、语言简明、准确
        二、角度多层次
第三章 对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反思
    第一节 试题结构不断完善
        一、主观题的专题性、综合性逐渐加强
        二、试题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
        三、试题内容由历史教材知识向历史课程知识过渡
    第二节 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题型缺陷
        二、试题考查内容存在边缘化现象
        三、试题情境缺乏“历史味”或成“幌子”
        四、试题设问方式平直、细碎且缺乏内在联系
    第三节 命题建议
        一、优化题型
        二、完善试题考查内容
        三、加强试题情境的历史学科特色及与设问的逻辑联系
        四、围绕中心主题变换、整合设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21世纪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日近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历程的比较
    1、中国近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历程
        (1) 选用并改编国内旧有教材,沿袭西方教学模式(1949-1952)
        (2) 全面学习苏联,创建社会主义中学数学教育体制(1952-1957)
        (3) 群众性的教育改革高潮兴起阶段(1598一1961)
        (4) 吸取经验教训,调整和提高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确立数学教育新体系(1961-1965)
        (5) 数学教育的大倒退(1966-1976)
        (6) 数学教育的恢复、调整和发展时期(1977-1985)
        (7) 数学教育改革大发展,数学课程研究逐渐走向成熟(1985-1990)
        (8)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转轨(1991-2004)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至今)
    2、日本近代数学课程改革历史回眸
        (1)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
        (2) "生活单元"的数学教育
        (3) "系统学习"的数学教育
        (4)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5) "留有余地"的数学教育
        (6) 20世纪80年代的数学教育
        (7) 20世纪90年代的数学教育
        (8)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
    3、中日数学课程改革特点的分析比较
二、21世纪中日两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比较
    1、中日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
        (1) 中国的新课程目标
        (2) 日本的新课程目标
        (3) 比较和结论
    2、中日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结构比较分析
        (1) 中国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结构
        (2) 日本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结构
        (3) 比较和结论
    3、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1) 基本内容的选择
        (2) 必修内容的比较
        (3) 选修内容的选择
        (4) 教材比较分析
        (5) 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实例比较
        (6) 比较与结论
    4、中日高中数学课程开设比较分析
        (1) 中国高中数学课程的开设
        (2) 日本高中数学课程的开设
        (3) 结论与启示
    5、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比较分析
        (1) 通过数学史的融入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2) 关于数学史的课程设置
        (3) 数学史内容融入数学教材的比较
        (4) 对数学史内容处理的比较
        (5) 结论与启示
三、数学课程学习评价之高考
    1、我国的高考制度
    2、日本的高考制度
    3、日本的高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四、日本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启示
    1 新课程的实施
        (1) 我国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2) 日本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2、国际数学课程发展趋势
    3、对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1) 课程目标的制定
        (2) 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编写
        (3)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4) 强化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清末直隶总督与河北学校教育转型(1901~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督抚办教育:清末一种新风尚
    二、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五、理论参照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的背景
        一、近代河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
        二、西学东渐对清末河北传统教育的冲击
        三、教育救国思潮对清末河北教育转型的牵引
        四、清末新政时期河北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五、清末新政前河北教育变革的历史透视
    第二节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教育的动因
        一、西方现代教育对河北传统教育的影响
        二、河北地区兴教办学的历史传统
        三、清末政府视教育改革为救国良策
        四、历任直隶总督的兴学示范
        五、富省强民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第二章 清末历任直隶总督及其教育幕僚
    第一节 清末历任直隶总督概览
        一、直隶总督的历史演变
        二、清末直隶总督的职权与地位
        三、直隶总督对教育的统辖与管治
        四、清末直隶总督的任职情况
    第二节 对清末教育转型贡献卓着的四位总督
        一、奠定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基础的袁世凯
        二、促进清末河北学校教育平稳转型的杨士骧
        三、对教育变革充满热情而又昙花一现的端方
        四、奖励捐资兴学并积极推进变革的陈夔龙
    第三节 协助清末直隶总督兴教办学的文教幕僚群体
        一、清末直隶总督幕僚制度及其特征
        二、清末直隶总督的文教幕僚群体
        三、关心教育热衷学务的行政官员
    第四节 促进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执行群体
        一、认真筹划推动捐资兴学的地方绅董
        二、尽心竭力推动新学堂发展的办学人员
        三、热衷兴学活动的直隶教育会会员
        四、引领教育转型走向的教育家群体
第三章 清末直隶总督推动下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举措
    第一节 促进教育理念转变的相关措施
        一、为开阔视野派官员到国外考察学务
        二、为培养新型人才选派生员出国游学
        三、借助各类报刊大力宣传新式教育
    第二节 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举措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型
        二、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三节 促成传统教育结构转型的策略
        一、大力兴办新式学堂
        二、对新式学堂的整改
        三、将私塾改为小学堂
        四、强令书院改新学堂
    第四节 推动学校教学模式转型的措施
        一、强化对学校教学的督导
        二、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研究
        三、引进欧美新式教学方法
        四、制定学堂教学管理规程
    第五节 引领学校教师与学生转型的举措
        一、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新型教师
        二、兴办女子教育促成男女平等的师生群体
第四章 清末直隶总督推动下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表征
    第一节 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逐渐消退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
        三、各方对新教育理念的接纳
    第二节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
        一、省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二、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
    第三节 学校教育结构的转型
        一、学校教育层级结构的变化
        二、学校教育类别结构的转换
        三、学校教育性别结构的改变
    第四节 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
        三、学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五节 教师队伍与学生群体的变迁
        一、学校教师队伍的更新
        二、学校学生群体的变化
        三、师生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的变化
第五章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学校教育的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河北教育的成效
        一、促使河北教育尽早步入近代化的轨道
        二、河北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新式学堂毕业生奔赴各行各业
        四、各级新教育促进河北国民素质的提高
        五、为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清末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成功转型得益于总督的掌控与推动
        二、总督管控下令行禁止是有效转型的保障
        三、民众积极参与确保教育转型的成功推进
        四、有效的筹资措施是兴办学堂的物质保障
第六章 清末直隶总督与学校教育转型的特点及现代价值
    第一节 清末直隶总督推进河北学校教育转型的特点
        一、社会转型为直隶总督兴办教育提出了客观需求
        二、清末新政为直隶总督提供了兴学育才的历史舞台
        三、总督的办学热情与理念是河北教育转型的关键
        四、总督的兴教设学是推行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督兴办地方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第二节 清末直隶总督兴办河北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二、地方行政长官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
        三、城乡士绅的办学热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五、政府倡导与民众参与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余论
    一、“督抚办教育现象”的历史透视
        (一) 任前经历是督抚把握教育改革方向与时机的基础
        (二) 督抚是清末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 督抚办教育得益于高级教育幕僚的全力襄理
        (四) 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五) 制定有效举措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保障
    二、关于清末总督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 研究总督要思考其与周围群体的关系
        (二) 研究总督的一个方面要同时关注其他方面
        (三) 注意对总督进行评价的客观性
    三、关于清末河北教育转型的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10)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暂替中学教育之职:晚清大学预科
    第一节 自西徂来的大学预科理念
    第二节 清末大学预科教育的萌生
    第三节 清末大学预科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渐负高等预备之责:民初大学预科
    第一节 民初大学预科制度
    第二节 民初大学预科的发展
第三章 缓卸预备教育之任:1922-1949年的大学预科
    第一节 大学预科制度大讨论
    第二节 实践中的大学预科
第四章 世纪缩影——北京大学预科
    第一节 北京大学预科发展梳理
    第二节 迈向文理兼通的预科课程
    第三节 预科师与生
结语
    一、 近代大学预科的先天不足
    二、 近代大学预科的后天不良
    三、 留给后世的遗产
附录 异地而生的香港大学预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选(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数学命题中的竞赛数学背景研究[D]. 周弋林. 广州大学, 2012(03)
  • [2]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D]. 林裕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 郭锋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4]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 ——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D]. 刘庆根. 扬州大学, 2007(06)
  • [5]2021年日本新高考物理卷试题分析及启示[J]. 范兵,吴维宁,曾天,蔡亚璇. 物理教学, 2021(11)
  • [6]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D]. 杨謦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研究[D]. 张秋凤. 扬州大学, 2015(05)
  • [8]21世纪中日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D]. 张蕾. 曲阜师范大学, 2009(10)
  • [9]清末直隶总督与河北学校教育转型(1901~1911)[D]. 王永颜.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D]. 刘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1990年日本高考数学试题(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