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对比

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对比

一、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韩革,马建英[1](2021)在《美国南海军事化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中美全面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大肆渲染中国对南海的"军事化"行动,指责中国"破坏南海的安全稳定",并借此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干扰和破坏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行为和利益。美国对南海的军事化行为由来已久,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名义,以军事演习开展威慑性行动,以国际法律为"法理",在南海推行一系列有组织、有预谋的军事化活动。事实上,美国是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中国应根据美国南海军事化的行为特点,预判美国南海军事化行为的趋势,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王力[2](2021)在《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是美国杰出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他融合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议题,搭建起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对米德的学术思想加以阐述。美国的外交传统是米德学术研究的核心论题,通过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爬梳,米德分析了影响美国外交传统的因素,并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他认为,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更为宏观的视角,注重其历史传承性。米德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二分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四种美国外交传统,认为正是这四种主义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组合和动态发展,共同决定了美国外交行为。在此基础上,米德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权力根源”进行了理论发掘,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之外,提出了“粘性权力”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美国外交传统认识的理论升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而言,这与米德作为学者与智库专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依照“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米德构建了一个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体系,丰富了学界解析历史、认知现实的理论工具。米德的思想成熟于21世纪初期,根据他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总统即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米德的理论能够对历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合理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美国外交传统和21世纪美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合理的视角。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米德的学术经历、着述、观点特别是“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米德认为,汉密尔顿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追求商业利益”,国家外交行为应该寻求有利于美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各种外部条件;威尔逊主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认为美国有义务作为“文明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发展方向;杰斐逊主义反对过多地国际介入,主张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视为首要任务,是小政府主义的支持者;杰克逊主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民粹主义倾向,注重提高美国的军事实力。本章在分别阐述四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手段,并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侧重分析他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章继而对米德权力形态理论进行介绍,米德将美国的权力形态分成锐性权力、粘性权力、甜性权力和支配权力:锐性权力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广义上指其显着的核优势、广泛的海外军事部署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构成的综合实力;粘性权力是经济活动影响力的体现,是美国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粘性吸附的作用;甜性权力是美国的理想、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和软权力的概念类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支配权力是权力的合集,是前三种权力协同发挥作用时体现出的综合优势。如果说“四种主义”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隐藏在美国外交史洪流中的四种意识主张,那么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分析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丰富了米德的理论,二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网络。这种坐标式的分析结构既充分尊重和考量了美国外交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又突出体现了美国历史上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外交特征,在宏观上形成横纵相交的二维理论框架,有助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梳理。论文的以下章节运用米德的思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传统进行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和在任时期的外交活动,清晰地展示了四种主义对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一战后至20世纪末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变。一战后,美国进入福特主义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四种主义开始面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随着二战中英国的衰落,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后福特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四种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美国权力类型不断变化,带来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粘性权力一度成为了美国主要追逐的权力类型,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汉密尔顿主义成为了外交活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布什政府时期威尔逊主义的起落。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布什具有威尔逊主义者的特征。“9·11事件”让小布什得到了杰克逊主义者的坚定支持,为威尔逊主义披上了强硬、现实的铠甲,然而随着反恐战争的升级,四种主义逐渐产生了分歧,小布什的大中东战略宣告失败。第四章解读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杰斐逊主义的兴起。米德认为,奥巴马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正如竞选演讲宣言一样,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行战略收缩,运用巧实力对自身的外交主张进行调整,寻求各个派别之间的平衡,力图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然而杰斐逊主义者的政治主张经常被诟病过于温和或起效缓慢,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满足美国民众的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杰克逊主义者的外交特点。美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政治上的反精英情绪和社会文化价值中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趁机入主白宫,其支持者多为杰克逊主义者。强烈的本土主义倾向使得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着显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色,但杰克逊主义者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执政理念,也无法确立具有连续性的外交思想。第六章对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思想进行了评价。首先对21世纪四种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解读,并对它们可能进行的调整和融入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米德的推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战略维度进行思考。面对自由资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重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主义者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威尔逊主义者在大中东战略之后逐渐式微,面对世界局势由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日趋明显,国际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威尔逊主义者需要对其价值观传播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杰斐逊主义者能够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坚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介入”的基本理念,以最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社会,避免战争,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等成为了杰斐逊主义者在新形势下的代表主张。杰克逊主义者虽然缺乏成熟的外交主张,但他们在美国普通选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维系其他三个主义的感情纽带和实力基础,将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当代国际局势和对自身国际角色、如何充分认识并坚持利用海权体系、如何在四个学派中做出合理的取舍和组合,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战略维度。

舒可心[3](2021)在《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李正阳[4](2021)在《民粹主义与地区秩序:冷战后美国的东亚贸易政策逻辑》文中研究表明

甄思同[5](2021)在《冷战后美国驻日军事基地的调整及其特殊性分析》文中指出

吴言[6](2021)在《“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弱盟友选择是指不对称同盟中的非大国一方有意识地在同盟中作出带有能动性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不会必然体现主导国的意志。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和美国日益重视地区盟友作用的事实出发,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同盟主导国所定义的外部威胁上升的前提下,不对称同盟中的弱盟友为何会作出不同选择?本文对以往与弱盟友选择有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文献梳理从两大方向展开,分别是同盟理论研究以及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层次涉及或考察了小国在不对称同盟中的战略选择,但是它们的问题在于一是忽视了弱盟友作为行为选择者本身的能动性,二是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三是没有完整认识或考察弱盟友的行为选项。考虑到既有研究的不足和启发,本文顺应同盟理论与国际政治心理学相结合的趋势,提出了一个关于“相对剥夺感”影响弱盟友选择的理论模型。模型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之上,分别是国际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国家不是单一行为体以及有限理性。相对剥夺感是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其重新界定为在有国际力量参与价值供给的环境下,国家内部不同行为体对于价值期望和价值获取不一致的认知。同样作为核心概念,弱盟友选择被分类为强化同盟、对冲和退出同盟。在外部新威胁上升的前提下,相对剥夺感发生作用的机制体现在两大过程中,即通过弱盟友内部社会运动和同盟中讨价还价影响决策者对同盟收益和同盟成本的权衡。两大过程中的干预变量分别是政治开放性和主导国的补偿信号。在干预变量的作用下,相对剥夺感会被激励或抑制,产生四种同盟收益成本组合,形成不同的决策情境。根据最后决策情境中相对剥夺感的强弱程度,本文提出了关于弱盟友不同选择的四种假设。以冷战后美国部分东亚盟友的选择为案例,本文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将中国视为正在上升的新威胁,而日本、泰国和菲律宾在同盟中却作出了不同选择。日本民众和精英的相对剥夺感都被扼制,决策精英在理性的权衡后最终选择了强化美日同盟。泰国民众相对剥夺感较弱,国内“反美主义”未形成气候,而精英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却在冷战后一步步增强,最终促使泰国走向对冲。在阿基诺夫人执政前期,菲律宾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在民主化进程中被激发,“反基地”运动形成了较强的国内压力,但菲律宾精英却不愿放弃从美国那里得到的好处,相对剥夺感被扼制并选择了对冲,从中美两边受益。而到了阿基诺夫人执政后期,菲律宾精英在美菲基地谈判中受挫,美国越来越不能满足于这一群体的需求,导致他们从对冲转向选择退出同盟。在当前大国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探讨美国地区盟友的战略选择规律,有助于研判美国东亚同盟体系今后的发展走向,对于理解和把握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构建中国周边战略机遇与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同盟政治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弱盟友一方,从微观层面强调相对剥夺感心理对于弱盟友行为选择的关键作用,对于小国能动性的强调也突显了加强对东亚地区美国盟友国内政治与社会研究的意义。

王家曦[7](2021)在《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战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所做之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外交”即某一国基于政治考量,透过权力相对关系,将经济工具作为媒介,针对特定的外交战略目标,由施动主体(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对受动主体(同样为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策动与控制,以引导或迫使受动主体服从施动主体的政策目标及利益诉求的行为。经济外交有两种形式,即“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二,“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经济外交,其涉及对象的广泛性、战略目标的多元性、战略手段的丰富性和战略效果的显着性,都为探讨经济外交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指明了方向。经济外交实践又作为国际社会体系和权力结构中的能动因素,形成了一个交叉嵌套、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战略交汇与互动,这就为在层次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进行比较研究创造了可能性。战后的美日经济外交处在相同或相近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共同但有所区别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所关注的即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对机遇和挑战的认知与因应,并尝试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加以探讨。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战后不同阶段中,美日两国进行了哪些经济外交实践?其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哪些特点?从理论视角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形成这些联系和区别的主要动因为何?这些动因又将如何影响美日两国经济外交的决策和实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回答,是本文展开研究的主要脉络。通过梳理美日两国经济外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战略核心指向的转换与战略的调整和演进,梳理出以下几点研究发现:其一,战后初期是国际经贸新秩序的形成阶段,美日两国由于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权力资源的不同,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外交路径。美国通过经济外交塑造了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贸新秩序,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维持经济权力的经济外交路径。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在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萧条与停滞,重建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扩大经济权利和利益的经济外交路径。其二,进入冷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全球经贸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外交在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权重都在持续上升。安全关切也成为经济外交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能源、贸易、高科技产品等涉及国际经贸的议题成为外交战略中安全关切聚焦的重点。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拥有压倒性的体量和优势的美日两国,其经济外交中的安全化构建也随之展开。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成为经济外交的新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安全内涵。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国际经贸发展的形式和方向,也对此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的全球经贸秩序形成埋下了伏笔。其三,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释放了压在国际经济贸易头上的安全重负。从20世纪末至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际经贸大繁荣、大发展的催化剂。在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代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对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趋势做出战略回应。对于美国来说,“其他国家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益过多”被界定为对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域外国家”和“亚太地区主要参与者”双重角色之下的美国为了应对此种威胁,确保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便通过经济外交对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这一战略挑战做出了回应。而面对亚太区域的整合和域内国家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日本有以下几个战略主张:第一,以经济为手段建立美国、日本与欧洲三极国际新秩序;第二,加强美日安保及突显自己为西方国家一员,除了运用美日同盟关系与亚太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外,日本也以亚太先进民主化国家自居,主导亚太民主化;认为身为亚太民主国家,必要努力使亚太稳定与和平共存。回顾美日经济外交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变迁过程不难发现,经济事务在外交中的地位和权重是持续增加的。作为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相交叉的特殊领域,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领域中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对经济外交的既有研究中,经济外交的性质、手段、地位和作用受到较多关注。纵观二战以来的外交史,经济外交的作用不断强化,影响不断外溢,特别是在全球化将全人类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经济外交的更加不可替代。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外交倡导的“合作、互惠、共赢”理念并非总能在外交政策中占据主导,甚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经济外交本身就会成为冲突和对抗的诱因。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入口,如何通过经济外交框架下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增长重建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和进步主义,经济外交如何在防范和化解冲突风险、拓展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国际经济制度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是时代留给所有国际事务参与者们共同求索的一道考题。

赵甲昌[8](2021)在《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南海地区特有的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将南海政策视为其亚太政策的关键一环。冷战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相继经历了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表面中立、实际介入,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南海战略布局,进而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公开介入的阶段。通过梳理冷战后美国这三届政府南海政策演变的脉络发现,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是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的。虽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但由于政策的惯性和美国霸权战略使然,特朗普政府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延续了其前任政府的南海政策。为了维护所谓在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谋求“印太地区”大国战略平衡和挑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美国亚太地区霸权乃至全球霸权,美国特朗普政府借助“印太战略”强势介入南海问题,拉南海周边国家围堵中国,利用南海问题打造所谓亚太版“北约”,增强美国在南海及周边国家的军事存在。与冷战后前几任美国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明显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及手段上的多样性等特点,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主要以军事威慑、军事介入为主,具有极大的冒险性。特朗普政府这一极具进攻性、冒险性的南海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中美的战略对抗,破坏了中国与南海当事国的关系,严重恶化了南海周边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

普和丽[9](2021)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湄公河流域是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区,是集资源、政治、经济、人文、宗教、族群等多重关系于一体的复合区,也是中国跨流域合作的典型区。近年来,由于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各国地缘政治环境变动态势没有准确的把握和预判,导致缅甸密松电站搁浅、老挝的中资橡胶种植受到国际的抹黑、中资企业在越南被打砸抢及排华运动不断掀起、中老泰湄公河航道疏浚在泰国受到强烈反对等一系列问题出现。针对这些问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地缘困境,梳理湄公河流域各国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进而提出精准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首先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区的地理概况,阐述了与研究高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解析的思路与框架,对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域内地理环境、域际地缘关系、域外地缘结构及国别地缘体进行了深刻剖析。其次,提炼出当前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动态势。最后,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域内地理环境层面。当前湄公河流域传统安全依旧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安全问题碎片化趋势明显。同时,缅甸、泰国等域内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前景扑朔迷离;(2)域际地缘关系层面。受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分离状态、民族武装与政府冲突不断、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域内部分国别地缘政治环境极其脆弱,对外地缘依赖日益加剧,地缘政治、地缘军事、地缘经济及地缘文化依赖源呈现分离势头;(3)域外地缘格局层面。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深入实施、印度东进政策的持续推进、日本战略重心的渐进南移及俄罗斯近期在东南亚的活动等域外大国地缘战略的施动,湄公河流域成为多元力量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结构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秩序愈发不稳。同时,流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高度聚集,地缘政治活动日益频繁,非但没有优化域内地缘政治环境,反而使其每况愈下。针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中各要素新的发展态势,未来流域内国家应汇聚合力,做到如下:(1)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命运共同体;(2)搭建非传统安全问题协同治理的集约化平台;(3)阻断流域内问题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势头;(4)寻求流域内政治体制改革的智慧推进路径;(5)动态监测非政府组织(NGO)在流域内的活动。文章构建了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解析方案,并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系统实施动态解析,凝练出其变动态势,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为国家、相关部门及企业投资地缘风险评估提供研判的依据和政策建议,以增强我国主导周边区域治理的能力。

刘波[10](2021)在《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台军售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作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政策性工具,30多年来,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被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并且在不同政府时期不断调整、丰富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归纳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和趋势作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渐进式的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数量上表现为对台军售数额越来越多,冷战结束导致的国际格局调整和对华战略变化使得美国重新聚焦对台军售。老布什政府开启大规模对台军售的先河,对华有着意识形态偏见并且处于经济困境的克林顿政府在老布什基础上提升了对台军售额度,其任期内的军售频次也为冷战结束至今之最。刚上台的小布什将中国大陆看作是“战略竞争者”,其背后现实主义作风强硬的美国政府将对台军售用作同中国大陆进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小布什政府任期内对台军售额度又较此前克林顿政府更上一层。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稳定阶段,奥巴马政府虽然在对台军售上有所克制,且努力不让台湾问题影响到中美关系,但是出于前面历届政府在对台军售上的巨大成本投入,奥巴马政府也因政策惯性也进行3次对台军售,并且维持在相当高的额度。到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两国进入全面战略竞争状态,特朗普政府频繁在台湾问题上做小动作,对台军售也是其中一方面,特别是到任期结束前一年,不断提交军售议案,对中国大陆进行挑衅,其任期内军售总额达到历史最高值。其次是质量上表现为美国对台军售项目内容质量越来越高。鉴于中美建交后签订的公报限制和中美关系敏感性。在冷战结束前,美国对台军售通常出售的是美国军队及其盟军使用老旧的硬件武器,同时伴有一定的零件、后勤服务。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违反《八·一七公报》内容和精神,不断地扩大对台军售项目内容。除硬件武器之外,美国还开始对台出售软件以及军售相关配套服务,使得美国对台军售在待遇上向美国的“盟友”看齐。军售项目内容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在美国对台军售项目清单中见到越来越多的先进性武器。从老布什政府的爱国者导弹、F-16飞机到克林顿政府的一系列软件和鱼叉导弹,小布什政府的反潜飞机、驱逐舰、直升机到特朗普政府后期一系列此前美国不对外出售的先进武器。最后是美国对台军售时机选择上企图通过频繁军售来实现常态化。美国对台军售,尤其是出售数额较大,项目较为敏感的军售时,会选择较为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历任总统上台后的第一次对台军售会引起众多关注,克林顿、小布什、和特朗普在上台后半年之内就开启了对台军售,这背后折射的是美国政府对台湾战略意义上的重视。其次是在中美关系陷入困境的时候,如老布什政府时期中国政治风波后、1996年台海危机后、2001年南海撞机以及特朗普政府时期挑起对华贸易战后,对台军售在频次上相对较为频繁,反映的是美国政府将对台军售作为政策性工具用以制衡中国大陆。最后是在中美关系比较好的时期,美国会毫无征兆性的进行对台军售,并且是大批次、大额度的军售,以奥巴马政府为代表。但是在特朗普后期,美国政府正在频繁提及一个词“对台军售常态化”,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笔者将对台军售常态化理解为一个过程。首先是在数量上,在频次和数量上逐步增加,即使是在中美关系较好的时期也要维持对台军售就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战术企图让中国大陆被动习惯,在质量上也不断提升,企图造成《八·一七公报》的破窗效应,最后是时机选择上也不再表面上顾及中国大陆的感受。总的来说就是,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是在逐步突破《八·一七公报》以达到对台军售常态化,使得美国能够长期利用美国对台政策工具阻碍中国统一,干扰中国大陆发展进程、维持美国在东亚、印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达到“以台制华”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

二、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南海军事化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20世纪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历史演进
    (一)冷战期间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1.冷战期间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战略目标
        (1)包围中国,遏制苏联
        (2)模糊中立,强化存在
        2.冷战期间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行动
        (1)建设军事基地
        (2)部署军事力量
        (3)组建军事同盟
    (二)冷战后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1.冷战后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战略目标
        (1)1990—1995:保持中立
        (2)1995—2000:积极关注
        2.冷战后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行动
        (1)通过军事联盟大搞军事演习
        (2)通过军事外交提高军援力度
        (3)通过海空侦察中国军力
二、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表现
    (一)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战略演进
        1.从积极干预到深度介入
        2.从亚太再平衡战略到印太战略
    (二)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方式
        1.以“航行自由”为名义推行存在性行动
        2.以军事演习开展威慑性行动
        3.以国际法律为“法理”推行宣示性行动
    (三)美国推动南海军事化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南海声索国和域外大国的影响
        3.对亚太安全稳定的影响
三、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南海军事化
    (一)政治上,应明确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诉求
    (二)军事上,应坚定维护南海核心利益,分类回应外国军事行动
    (三)话语上,应积极构建南海话语权并掌握主导权
结 语

(2)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主义与权力
    第一节 沃尔特·米德主要着述和思想
    第二节 米德指出的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四种主义”
    第三节 米德的权力理论
    第四节 米德的逻辑和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美国外交传统的呈现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与外交传统的演进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第三章 威尔逊主义的冒进(小布什政府时期)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威尔逊主义的复兴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反恐战争”
    第三节 威尔逊主义的异变与失败的大中东战略
第四章 杰斐逊主义的变革(奥巴马政府时期)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下的杰斐逊主义者
    第二节 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特征
    第三节 主义间的调和与亚太再平衡
第五章 杰克逊主义的冲击(特朗普政府时期)
    第一节 美国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杰克逊主义
    第三节 杰克逊主义的特朗普实践
第六章 对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四种主义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第三节 米德对美国世界霸权体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沃尔特·R·米德大事年表(1952- )
致谢

(6)“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章节架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弱盟友、同盟理论与美国东亚盟友的选择
    第一节 关于弱盟友选择的同盟理论研究
    第二节 关于美国东亚盟友选择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对剥夺感”:从社会心理学到国际关系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对剥夺感”理论及推广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的“相对剥夺感”
    第三节 不对称同盟与“相对剥夺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
    第一节 国际关系等级制、国家并非单一行为体与有限理性
    第二节 “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运动、同盟互动与弱盟友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战后日本强化美日同盟的选择
    第一节 日本民众相对剥夺感与冲绳“反基地”运动的演进
    第二节 政治行为体被剥夺感及“奈倡议”下的美国补偿
    第三节 日本的选择:强化美日同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战后泰国在美泰同盟中的对冲选择
    第一节 泰国民众相对剥夺感与有限的“反美主义”
    第二节 泰国精英相对剥夺感与美泰消极互动
    第三节 泰国的选择:在中美之间对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战后菲律宾由对冲转向退出美菲同盟的选择
    第一节 菲律宾民众相对剥夺感与“反基地”运动演进
    第二节 菲律宾精英相对剥夺感变化与美菲基地谈判演进
    第三节 菲律宾的选择:由对冲转向退出美菲同盟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总结与回顾
    二、研究发现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三、参考网站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7)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的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主要理论工具:新现实主义与权力转移理论
    第二节 研究路径:战后美日经济外交的发展阶段的总结及比较
第二章 “权力”与“权利”之辩: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战后初期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战后初期美日经济外交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安全化”:冷战背景下美日经济外交的演化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冷战中美日经济外交的“安全化”进程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安全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对“安全化”的认知与回应
第四章 机遇、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的“重新校准”
    第三节 比较研究: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中的机遇、挑战与美日经济外交的回应
结论
    研究发现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8)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及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冷战后至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中国主要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冷战后至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南海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南海政策
        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南海政策
        三、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南海政策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至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南海政策的共性与特性
        一、冷战结束后至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历届政府南海政策的共性
        二、冷战结束后至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历届政府南海政策的特性
    第三节 冷战后至特朗普上台前中国对美国南海政策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克林顿政府时期中国对美国南海政策的主要应对策略
        二、小布什政府时期中国对美国南海政策的主要应对策略
        三、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对美国南海政策的主要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上台以后的美国南海政策
    第一节 特朗普的外交理念与对华政策的调整
        一、特朗普的外交理念及对华认知
        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内涵
        一、借助“印太战略”强势介入南海问题
        二、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围堵中国
        三、利用南海问题打造亚太版“北约”
        四、加强对南海及在周边国家的军事存在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强势介入南海问题的目的
        一、维护各国在南海地区的所谓“航行自由”
        二、谋求“印太地区”所谓的大国战略平衡
        三、挑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霸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特点、影响及其遗产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特点
        一、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具有不确定性
        二、特朗普政府介入南海问题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三、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侧重军事威慑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影响
        一、加剧中美的战略对抗
        二、破坏中国与南海当事国的关系
        三、恶化南海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遗产及今后美国南海政策的走向
        一、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遗产
        二、今后美国南海政策的走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缘政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1.1.2 湄公河流域国家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地缘共同体
        1.1.3 近年来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发展态势扑朔迷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地缘政治研究方面
        1.3.2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研究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及拟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拟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环境
        2.1.3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地缘环境理论
        2.2.2 地缘安全理论
        2.2.3 非传统安全理论
        2.2.4 相互依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解析
    3.1 解析思路与框架构建
        3.1.1 解析思路
        3.1.2 框架构建
    3.2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变迁
        3.2.1 冷战时期
        3.2.2 冷战后至2013 年
        3.2.3 2013 年至今
    3.3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现状解析
        3.3.1 域内地理环境
        3.3.2 域际地缘关系
        3.3.3 域外地缘结构
        3.3.4 国别地缘政治环境分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
    4.1 安全问题碎片化
        4.1.1 传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
        4.1.2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4.2 域外地缘政治势力介入加剧
        4.2.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印太战略的实施
        4.2.2 印度“东进”政策的推进
        4.2.3 日本地缘战略重心的转移
        4.2.4 俄罗斯新时期在东南亚的活动
    4.3 政治体制改革之路前景堪忧
        4.3.1 域内多种政治力量的并存
        4.3.2 西方国家的干预加强
    4.4 域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显着
        4.4.1 缅甸的民主化呈国际化趋势
        4.4.2 越南与中国南海争端国际化
        4.4.3 其他国际化动向
    4.5 非政府组织活动频率增加
    4.6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依赖源分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变动的应对策略
    5.1 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命运共同体
    5.2 搭建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的跨境集约平台
    5.3 阻断流域内问题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势头
    5.4 探寻域内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智慧推进路径
    5.5 动态监测非政府组织(NGO)在流域内的活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总结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演变进程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分析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数量比较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质量比较分析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时机选择分析
第三章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原因和趋势
    第一节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原因分析
    第二节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趋势分析
第四章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影响及应对
    第一节 对台军售演变影响
    第二节 应对美台军售演变
结语
    本文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南海军事化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 韩革,马建英.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06)
  • [2]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D]. 舒可心. 外交学院, 2021
  • [4]民粹主义与地区秩序:冷战后美国的东亚贸易政策逻辑[D]. 李正阳. 外交学院, 2021
  • [5]冷战后美国驻日军事基地的调整及其特殊性分析[D]. 甄思同. 外交学院, 2021
  • [6]“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研究[D]. 吴言. 外交学院, 2021(10)
  • [7]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D]. 王家曦. 外交学院, 2021(11)
  • [8]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研究[D]. 赵甲昌.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9]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D]. 普和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D]. 刘波.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