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阻燃粘胶纱小试成功

我国阻燃粘胶纱小试成功

一、我国阻燃粘胶丝小试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王可[1](2017)在《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粘胶短纤维生产设备和工艺为平台,以硅系阻燃纤维为生产理论基础,为使纤维的阻燃和耐高温性能进一步提高,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偏硅酸钠和铝酸钠双组份阻燃剂,并对其生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批量生产出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为了使改性纤维能够批量生产,在普通粘胶短纤维的生产设备上,设计、实施了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增加了偏硅酸钠阻燃剂溶解配置和加入系统,使偏硅酸钠阻燃剂在黄化结束时以溶解液形式加入到黄化机;增加了后溶解研磨系统,提高了阻燃剂在阻燃粘胶原液中的均匀分布和溶解后阻燃粘胶的过滤性能;增加了纺前注射系统和铝酸钠溶解配置系统,确保了纺丝前双组份阻燃剂有效共混到纺丝原液中。本文对生产过程中碱纤维素的组成、黄化时二硫化碳的加入量、偏硅酸钠和铝酸钠阻燃剂溶液的配置和加入量、纺丝酸浴的组成、纺丝的牵伸分配、精炼后处理和烘干温度控制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通过生产实践的分析和总结,优化了生产过程中碱纤维素制备工艺,黄化工艺,偏硅酸钠阻燃剂配置、加入工艺,阻燃粘胶溶解、再溶解及熟成工艺,过滤、脱泡工艺,铝酸钠配置、加入工艺,纺丝纺速、牵伸工艺,酸浴温度、组成工艺,精炼后处理工艺,烘干温度控制工艺等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确保了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批量生产。对阻燃纤维的干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极限氧指数、纤维灰分及耐高温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和对比。当偏硅酸钠、铝酸钠对甲纤含量分别为44%和1.5%时,纤维极限氧指数达34.5LOI,阻燃效果明显,其分解5%对应的温度由普通纤维的175℃提高至262℃,且纤维干强为1.22cN/dtex,断裂伸长为27.2,可以满足纺织加工要求。本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赵舟[2](2016)在《相变储能阻燃复合织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开发功能性更强的纺织品,增加服用材料的功能性已经逐渐成为现在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欲研发一种新型相变储能阻燃复合织物,主要针对相变储能纤维的调温功能、对红外波的干扰、阻燃能力以及其吸湿透气等特性进行分析考察。设计并制备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和适用于粘胶纤维的天然大分子阻燃剂,分别通过熔融纺丝和湿法纺丝进一步制得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化纤和阻燃粘胶纤维,利用包芯纱的形式将二者混纺制备具有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效果和良好服用性能的相变储能阻燃复合织物,对其各种功能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索性研究了该复合织物的回收及再利用行为,具体描述如下。使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乙二醇(PEG)、1,4丁二醇(BDO)、乙二胺(EDA)、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三乙胺(TEA)、纳米二氧化硅(NS)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在聚酯纤维中有良好分散性的聚氨酯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材料(PUIJPCM)。考察了不同分子量的PEG的相变性能,通过曲线拟合,分析了分子量对于PEG相变温度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了分子量最为适合的PEG。之后应用正交试验法以及单因素法,以R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S含量等为影响因素,以PUIJPCM的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评价,确定了PUIJPCM的最佳制备方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合成了PUIJPCM,且NS的加入对PUIJPCM的红外光谱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表明,由于分子链中有硬段束缚,PUIJPCM的相变焓和相变温度较对应的PEG均有所降低,但不影响其在PCM领域的应用;热失重测试(TGA)结果表明PUIJPCM的热分解温度较高,适合于大部分化纤的熔融纺丝,且在其相变温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PUIJPCM的相变过程是可逆的,其热循环稳定性很好;TG-FTIR测试表明PUIJPCM的热分解产物在300℃之前主要为CO2,300500oC的温度区间为小分子烷烃和CO2,而这些小分子可燃性气体在该温度下未发生进一步的氧化分解,直至500oC之后后才氧化为CO2。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对PUIJPCM和涤纶(PET)母粒进行共混造粒,成功制备了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涤纶(trijpet)母粒。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puijpcm与pet之间并未发生酯交换反应。通过dsc和偏光显微镜测试,确定了trijpet的纺丝工艺。通过熔融纺丝法成功制备了trijpet纤维,puijpcm的加入并未对纤维的可纺性产生大的影响,切片的成纤性良好,且trijpet纤维具有良好的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功能;puijpcm的加入略微降低了pet的氧化热分解温度,且使得trijpet纤维在超过400℃后产生分子链的裂解而不是直接氧化,直到562℃时才逐渐由自身裂解转变为直接氧化,最终全部氧化为co2和h2o;puijpcm的加入并未提高pet纤维的阻燃性能;puijpcm的加入对pet纤维的机械强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降低其单纤强力,略微提高了其断裂伸长率;trijpet纤维与pet纤维的回潮率以及手感相差不大,依然存在吸湿性能较差的缺点。为了完善所制备的trijpet纤维在阻燃及吸湿性能上的不足,以六氯环三磷腈(hcctp)和胶原蛋白(cg)为原料制备大分子磷腈衍生物胶原蛋白交联改性磷腈(cgcp),并通过粘胶纤维(vf)的湿法纺丝制备阻燃粘胶纤维(frvf),以期通过共混纺纱的方式将两种纤维复合制备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复合材料。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得到了磷腈与胶原蛋白的交联共聚物cgcp,热分析表明cgcp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分解,并随之生成了可以使得有机物脱水碳化的聚偏磷酸,在对其自身产生碳化反应的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有机物(如纤维素)进行碳化,从而生产碳化层阻止其进一步分解,是一种合格阻燃剂。将cgcp通过纺前共混的方式加入到粘胶纤维的湿法纺丝之中,制备了阻燃粘胶纤维。loi测试结果表明当cgcp与甲纤含量的比例达到1:8时所制备的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可以称为frvf;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gcp与vf之间发生大分子缠结的现象,并没有其他形式的化学交联出现;热分解研究发现cgcp的热分解产物增加了纤维素在第二阶段的直接成碳反应,生成了碳化层,保护纤维的内部结构,从而阻止了活性纤维素分解为生物油和小分子可燃性气体的反应,大大提高了vf的热稳定性,使得残重增加,纤维结构得以保留,而且热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为co2和h2o,不会产生二次伤害,是一种安全阻燃纤维产品;sem观察纤维燃烧前后的表面形貌发现,frvf表面更为粗糙,燃烧后则具有明显的膨胀碳化现象,复合覆盖层膨胀阻燃机理;单纤强力仪对纤维的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cgcp的加入使得粘胶纤维的强度略有下降;手感和回潮率测试结果则表明,cgcp的加入带来了更好的手感以及更高的回潮率。采用包芯纱的方式将trijpet纤维与frvf纤维进行混纺,制备混纺纱线。该纱线使用trijpet纤维长丝为芯,外覆frvf纤维来弥补trijpet纤维在吸湿透气性和阻燃性上的缺点,制备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纱线。其中frvf纤维经过开、清、梳、并、粗工序纺成粗纱后,在细纱环节加入trijpet纤维长丝,共同牵伸加捻,最终制成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包芯纱。通过调整trijpet的加入量(trijpet:frvf=6:4;5.5:4.5;5:5)制备不同比例的三种包芯纱(bxs-a,bxs-b,bxs-c)。阻燃性能测试发现,水洗前后bxs-c的loi值始终保持在27%以上,具有持久耐水洗的阻燃效果;调温功能测试发现,在trijpet的相变点附近,随着温度的升高bxs-c的升温速率逐渐降低,随着温度的降低bxs-c的降温速率也在逐渐降低,在测试完成后bxs-c与bxs的温度差为5℃左右;机械强度测试说明bxs-c是一种具有良好织造性能的纱线;回潮率测试表明,bxs-c的回潮率已经逐渐接近棉纤维,其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通过tga,dsc,sem,tg-ftir等测试手段分析复合纱线相变储能的性能及其阻燃现象,通过与前文中所述的trijpet纤维和frvf纤维的性能进行比对发现:纺纱的整个工艺过程不会对trijpet纤维的相变储能能力产生影响,在纱线中起到相变储能能力的puijpcm的性能稳定。若想进一步增大相变焓,提高复合纱线的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能力的同时不降低其阻燃性能,可从合成pupcm的原料出发,通过增大软段长度的方式增加相变焓,再通过添加其他添加剂调整相变温度,最终得到相变温度合适,相变焓更高的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复合纱线;采用包芯纱的纺纱方式,trijpet纤维处于bxs-c的内部,受热后trijpet从纱线内部开始熔融,熔融的trijpet根据导流作用流向温度较高的纱线外层,迅速被外层的frvf所产生的聚偏磷酸一同碳化,碳化层的包覆作用使得bxs-c的失重率减慢,残重增加,并且在bxs-c燃烧产物的表面形成大量不规则的凸起结构;trijpet中所含的ns在热分解时会被气流带入气氛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含有大量纳米添加剂的化纤、塑料等材料在燃烧会大大加剧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在研发一种含有纳米颗粒的新材料的同时应对其回收处理进行前瞻性研究。使用浓磷酸水解的方法对所制备的复合纱线进行回收及再利用,为解决涤粘混纺织物的污染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固液比为1:10,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的工艺对混纺纱线进行分离处理最为合适。ftir测试结果显示,滤渣为trijpet,没有粘胶纤维的残余物出现。碳化产物的ftir光谱表明其中含有大量的苯环结构,这解释了纤维素在浓磷酸中的水解及碳化主要是纤维素首先水解为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多种糖类,进一步加热后聚偏磷酸极强的脱水碳化作用使得小分子糖类相互之间发生脱水聚合,形成芳香环结构;SEM照片显示碳化产物粒径较为均匀,相互粘结堆积在一起,整体上形成了较多空洞,这可能在结构上增加其作为活性炭类材料的吸附能力。使用粒径分析软件对碳化产物进行粒径分析,平均粒径为346.94nm。对纯油的吸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碳化产物的吸油能力好于棉花和活性炭,但弱于膨胀石墨;水面油污的吸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碳化产物对于水面机油的吸附能力同样达到了55g/g,这说明碳化产物可以作为一种疏水吸油材料用于水面油污的治理。

李春霞[3](2014)在《非水溶性硅酸盐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而粘胶纤维是一种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人造纤维,因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穿着舒适性等而受青睐,然而粘胶纤维的易燃性极大的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制得阻燃粘胶纤维,本文通过向粘胶原液中添加非水溶性硅酸盐的方法,制备了用不同金属离子阻燃的粘胶纤维。本文利用锥形量热和极限氧指数对纯粘胶纤维和阻燃纤维进行了燃烧和阻燃性能测试,比较分析了四种金属离子的阻燃性能。结果发现添加非水溶性硅酸盐阻燃后粘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提高,总释热量和放热速率都大大降低,纤维获得了良好的阻燃性能。对纤维灼烧后残渣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金属盐与残炭共同组成致密的物理阻隔层,阻碍气体扩散和热量传递;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燃烧过程中能参与反应的盐对纤维的阻燃效果更明显。热重分析发现阻燃纤维的分解温度升高,金属离子改变了纤维素的裂解途径,生成更多小分子气体和焦炭,最终残余量增多。针对金属离子在凝固浴中流失的问题,本文初步探索了一种工艺改进方法,制得的纤维中金属离子含量升高,阻燃效果更加突出。

赵舟[4](2012)在《羊毛角蛋白接枝改性磷腈制备功能性粘胶纤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胶纤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纺织原料,是我国目前产量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以其优异的手感和吸湿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其存在易燃的缺点。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纺织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的要求,制备一种经济高效阻燃粘胶纤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合成一种大分子磷腈衍生物为切入点,采用纺前共混的方法在湿法纺丝过程中加入该大分子磷腈衍生物制备了一种阻燃蛋白改性粘胶纤维,系统的研究了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能、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及热分解规律。本文首次将羊毛角蛋白大分子接枝到六氯环三磷腈上,合成了羊毛角蛋白接枝改性磷腈(CCTPK)。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二氧六环+去离子水+复合乳化剂的乳化体系,以及HCCTP:羊毛角蛋白=1:2的反应配料比。经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反应得到了较为适合通过共混法进行湿法纺丝制备阻燃蛋白粘胶纤维使用的阻燃剂CCTPK。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的结果表明阻燃剂在300℃前就开始发生分解,可以促进粘胶纤维热分解时的碳化反应,且CCTPK在386℃之后的进一步分解可以对碳化后的粘胶纤维起到持续的保护作用较好保持粘胶纤维的纤维结构。本文采用共混的方法将CCTPK加入到粘胶胶液中,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阻燃蛋白粘胶纤维。添加剂掺杂在纤维内部,并与纤维素大分子发生复杂的物理及化学反应。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阻燃蛋白粘胶纤维中存在磷腈骨架环,且CCTPK与粘胶纤维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化学键。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燃烧前后的微观形貌,发现燃烧前阻燃蛋白粘胶比普通粘胶纤维结构更加紧密,燃烧后出现明显的发泡现象,符合覆盖层和膨胀阻燃机理。采用极限氧指数仪和45°燃烧法综合测试了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燃烧性能。随着阻燃剂CCTPK的加入,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和45°燃烧法测试结果都显示出其良好的阻燃性能。经水洗后纤维的阻燃性能略有下降,但依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对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热稳定性的研究发现,CCTPK的热分解大大促进了粘胶纤维中纤维素在170-300℃的碳化反应,明显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量,同时在纤维表面形成了覆盖层和碳化层,保护了纤维的内部结构,从而赋予阻燃蛋白粘胶纤维优秀的阻燃性能。应用热-红联用技术(TG-FTIR)在线监测了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在空气中热分解产物的3D红外光谱,显示出粘胶纤维热分解的主要产物是CO2和H2O,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热分解的主要产物是CO2,这表明CCTPK的加入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狄友波[5](2012)在《磷腈系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阻燃粘胶纤维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和其使用性能的要求都不断提高。因此,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不仅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阻燃剂,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服用性及抗菌、抑菌性。然而,目前将这几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复合型粘胶纤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exaphenoxycyclotriphosphazene,HPTP)这种符合环保要求的磷腈衍生物为阻燃剂制备了阻燃粘胶纤维。在湿法纺丝过程中添加动物蛋白胶液,制备了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应用壳聚糖抗菌剂对纤维进行整理,在国内首次制备了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系统地研究了这几种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能、机械强度和服用性等性能。本文将HPTP应用于粘胶纤维的阻燃研究。以六氯环三磷腈和苯酚钠为反应物,制备了HPTP。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反应过程中温度、反应时间和投料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苯氧基磷腈的最佳合成工艺,产率为76.52%,加入聚乙二醇脂肪酸酯催化剂后,达到97.3%。所得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和31P核磁共振谱证明产物为取代完全的HPTP。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的结果表明HPTP比HCTP的分解温度提高了约250℃,是耐热性更好的阻燃材料。在将HPTP应用于湿法纺丝前,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法选择了APG/EL-20乳化分散体系,解决了HPTP颗粒大、分散性不好的问题,使阻燃剂在湿法纺丝过程中与粘胶纺丝液混合均匀,在阻燃粘胶纤维断面上可看到形成了分布均匀的绒毛状结构。采用扫描电镜法、极限氧指数(LOI)法、45度燃烧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法等方法测试了阻燃粘胶纤维的燃烧性能和热稳定性。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其阻燃效果明显增强,含16%阻燃剂的阻燃粘胶纤维LOI值为28.5%,接火3次以上,燃烧失重率为21.12%,属于难燃纤维,经30次水洗测试仍保持阻燃效果。阻燃剂的加入使粘胶纤维的第一次分解温度提前约20℃,分解速度加快;二次碳化时变得困难,第二次分解速度变缓,碳化温度滞后约3050℃。纤维燃烧后表面生成碳化层,保留了纤维的结构。首先采用共混法将蛋白液、阻燃剂与粘胶纺丝液共混制备出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在阻燃剂添加量保持在16%的基础上再加入5%的动物蛋白,通过SEM观察发现制得的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内部结构更加紧密,纤维表面出现了均匀散状分布的小孔;经LOI及45度燃烧测试,30次水洗前后的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均能达到难燃纤维标准。性能测试表明,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主要改善是取向度、机械强度明显提高,回潮率比普通粘胶纤维略差,但较阻燃粘胶纤维的回潮率大13.3%,保温性有所提高;摩擦系数较阻燃粘胶纤维要小;膨松度提高,并超过普通粘胶纤维;在后加工过程中通过改性氨基有机硅柔软剂进行表面改性得到了具有丝滑手感的纤维。采用表面抗菌整理的方法将壳聚糖及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抗菌整理液应用到阻燃蛋白粘胶纤维中。处理后的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对混合菌的抑菌率分别达92.4%和97.6%,水洗30次后仍能达到89.3%和93.8%。纤维水洗前后LOI值均保持在29%以上,通过氮元素含量的测定发现了阻燃效果叠加规律;抗菌整理后的纤维干强比抗菌整理前有所提高,比普通粘胶纤维低,湿强则较普通粘胶纤维高;摩擦系数较抗菌整理前增大;通过改性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柔软整理,使最终制备的纤维摩擦系数低于普通粘胶纤维的摩擦系数,使最终样品的阻燃性能、机械强度、服用性能、抗菌性能都达到最优。

黄彩菊[6](2011)在《纤维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无机聚合物,其分子链由Si、O、Al等以共价键连接而成,具有类沸石的笼状立体结构。地聚合物同时具备有机高分子的键接结构和无机物的特点,具有强度高、抗渗性好、抗酸碱性好、能长期经受辐射及水作用而不老化等优点,尤其是地聚合物的耐久性是硅酸盐水泥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地聚合物的合成工艺所需能耗及CO2排放量远比水泥生产低,是一种绿色环保型材料。近年来,国际上还对地聚合物作为复合材料、修补材料、建筑材料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由于铝硅酸盐聚合物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强度和韧性,这严重限制了其在需要一定承载能力、要求可靠性高的高技术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而纤维因其具有弹性模量大,受力时形变小,强度高等优点,使得纤维成为一种新型的地聚合物增韧材料。基于纤维能改善地聚合物的抗折强度前提下,本课题研究了纤维含量分别为0.1%、0.2%、0.3%、0.4%的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碳纤维对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不同含量不同种类纤维对地聚合物的增强增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最佳添加量为0.2%,且添加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碳纤维后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高于纯地聚合物,证实了纤维的增强增韧作用。在这四种纤维地聚合物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聚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地聚合物早期强度较高;木质素纤维地聚合物后期强度高,耐久性好;而碳纤维地聚合物强度高且稳定。通过对纤维地聚合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热重-差热(TG-DTA)分析,研究纤维地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并推断纤维对地聚合物的韧化机理。分析结果显示纯地聚合物和纤维地聚合物都是一种由Si,O,Al化合而成的无定形至半晶态物质。纤维的加入,不但没有破坏地聚合物原来的网络结构,也没有新的物相生成,而且减少了地聚合物中原有的自由水含量,使得地聚合物结构更加密实,从而证实纤维的加入有利于增强地聚合物的强度。

张帅[7](2010)在《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自然界每年通过光和作用可合成1000亿吨且可循环再生的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在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对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认识,对可生物降解和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及其作为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预期,正在加快基于新兴的生物材料制备新型生物可降解产品的步伐。自然界中天然多糖年产量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基础-石油年消耗量的千倍以上。因此,多糖尤其是纤维素应成为合成聚合物材料的有效及有保障的石油替代品。这种从自然界这个最大的“化学反应工厂”生产出的聚合物一定会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但是,天然纤维素由于其强大的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连接构成巨大的氢键网络结构以及其具有的较高结晶度和分子量,使其具有不能熔融也不能溶解于常规溶剂中的特殊性质。因此,纤维素必须通过衍生化处理成为易溶解的形式,或者通过直接溶解的方式制备成纤维素溶液才能够加工成为诸如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素膜、填料、无纺布等材料。尽管当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制备再生纤维素材料的方法,例如粘胶法、铜氨法以及Lyocell方法,但由于这些路线或者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由于成本昂贵,使得再生纤维素纤维在纤维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反而有所缩减。文献中也曾报道了一些其他的溶剂体系及相应的工艺,例如一些有机溶剂及离子液体系,它们也可以用来溶解纤维素,但仍然存在成本过高、有机溶剂回收困难等问题,阻碍了此类溶剂的规模化应用。正是由于上述所描述的当前已开发溶剂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纤维素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不可塑性材料,棉及木材纤维素被认为是很难像其它热固性及热塑性材料一样进行再加工成型。也正是这些问题使得纤维素的溶解课题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可以高效、经济并且环境友好的纤维素溶剂,将可以对纤维素进行溶解并成型加工,从而大量利用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资源制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纤维素材料。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可用来溶解纤维素的新碱溶剂体系—8 wt%氢氧化钠/6.5 wt%硫脲/8 wt%尿素水溶液,它可以在预冷至-10℃时完全溶解各类棉及非棉纤维素。该复合溶剂具有很多优点:溶剂组分便宜、易得且毒性很低;可直接快速溶解纤维素而无须进行活化处理(3-10 min);溶解过程无衍生物生成且制备的纤维素溶液稳定性好;工艺简单(没有粘胶过程中的碱化、老化、熟成等工艺),从纤维素的溶解到最终得到纤维素纤维和薄膜仅需2-3 h(粘胶过程需要8天);此外只需对粘胶纺丝设备进行少量修改即可进行生产。该溶剂体系比其它已发现的碱溶剂体系溶解能力更强,所制备的溶液也更加稳定。本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任务:首先是弄清楚纤维素在这种新型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过程;其次是通过这种溶剂体系溶解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纤维素膜。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纤维素在溶剂中的低温溶解过程及溶解机理,提高纤维素溶解度的方法,所制备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以及溶液的凝胶性能,纤维素溶液的凝固机理以及新型溶剂的应用(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纤维素膜的制备)。本论文分成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纤维素的结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进行综述。首先对纤维素资源的现今利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引申到缘何仍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进而对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叙述。本章重点阐述了当前已存在的纤维素溶剂溶解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工艺并提出本实验室开发出的新型纤维素溶剂。在本章的最后,给出了本研究工作的预期目标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主要涉及使用新型溶剂制备纤维素溶液的研究。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完全溶解的纤维素溶液进行了分析。对溶剂组成、溶剂预冷温度、溶解方法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提高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度的两步溶解法。实验中还发现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中存在负的溶解活化能(Ea,S),这说明纤维素溶液相比原固态纤维素拥有更低的热焓,纤维素在预冷的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是一个受热焓控制的热力学促进的过程,因此整个纤维溶解的过程是放热过程并在低温条件下(-10℃最佳)有利进行。本章还对3种不同纤维素分别在氢氧化钠/水,氢氧化钠/硫脲/水,氢氧化钠/尿素/水和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中的溶解和溶胀过程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此外,本章首次提出从秸秆中提取纤维素的低能耗高效率方法,并成功使用新溶剂完全溶解所提取的秸秆纤维素。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是碱溶剂体系中溶解能力最强的直接溶剂,它可以溶解聚合度更高的各类纤维素并在同一条件下可用来制备浓度更高的纤维素溶液。制备得到的纤维素溶液在常温条件下储存一个月并不发生显着降解,说明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制备得到的溶液稳定。第三章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体系中的溶剂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13C-NMR以及固态的13C-NMR证明了新溶剂是一种直接溶剂,且证明了氢氧化钠、尿素、硫脲分子相互之间及与纤维素分子间有相互作用,使得纤维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同时溶剂分子还有阻碍纤维素分子再聚集的作用。通过SEM、TEM、DSC、.E.T、WAXD及SEM-EDS实验,第一次详细揭示了纤维素在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机理,实验发现氢氧化钠在溶剂中与纤维素直接相互作用形成的Na-cellulose复合结构以及碱离子的水合离子对纤维素的溶解起了决定性作用,低温下这种水和离子更容易与纤维素上-OH基团结合形成新的氢键网络,从而破坏纤维素原有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与此同时,尿素和硫脲通过结合水可作为氢键的接受体及给予体,与纤维素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间接相互作用,从而阻止了纤维素分子链的再聚集,宏观表现为劈裂纤维素成原纤。此外,尿素及硫脲分子也可形成水合分子,因此具有与氢氧化钠水合分子类似的拆键作用。这些溶剂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纤维素可以快速地溶解在新溶剂中成为稳定的溶液。具体的作用过程就是:低温条件下,氢氧化钠通过直接与纤维素发生相互作用而破坏了纤维素的氢键及结晶结构,尿素与硫脲则在最外层,自组装将发生作用的纤维素、氢氧化钠包覆在其中,阻止纤维素分子链发生再聚集。当溶液在升温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子链聚集就是由于包覆层的破坏、溶剂的溶解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第四章则研究了与纺丝流动相关的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质。通过纤维素-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的稳态流变实验,特别是与实际纺丝过程较吻合的较高剪切速度下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溶液的零切粘度,粘流活化能,有效非牛顿指数以及有效结构粘度指数与溶液的温度、浓度及剪切速率间的关系。通过两个特征浓度,C*=2.1 wt%以及C**=5.0 wt%将纤维素溶液进行了划分:浓度低于2.1wt%的部分链段缠结半稀溶液,介于2.1 wt%~5.0 wt%之间时的分子链缠结溶液,以及浓度高于5.0 wt%时的分子链立体网状缠结的纤维素浓溶液。通过粘度-温度叠合曲线发现纤维素溶液因温度和浓度升高而发生微观相分离,随着温度、储存时间以及纤维素浓度的进一步提高,溶液将发生宏观相分离—凝胶化现象。实验发现所制备溶液中纤维素分子链未形成缠结时(浓度小于2.5 wt%)不发生凝胶化,而高于此浓度时溶液在高低温条件都会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现象。实验发现高低温所形成凝胶的机理各不相同,而且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凝胶中氢键作用更强,因此所形成的凝胶强度也更大。通过流变实验还确定了纤维素纺丝液的粘度及流动性稳定区间,此结论对预测纤维素溶液的纺丝性能并对后文所叙述的纤维素实际纺丝过程有着指导意义。第五章致力于研究纤维素从溶液中析出成型的过程及凝固机理。通过建立纤维素凝固析出的实验模型,将纤维素溶液的浓度、凝固剂种类、浓度及温度对凝固过程的影响通过凝固速率进行了定性及定量表征。其中凝固速率的测试是基于不同凝固条件下,所凝固得到的再生纤维素的凝固层厚度以及表面形态来表示的。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纤维素凝固的最小凝固速率及凝固活化能,由此验证出1 mol/L H2SO4可做为凝固浴的最优浓度条件。纤维素在酸性凝固剂中析出的机理可描述为受扩散控制的化学反应过程,凝固过程包括了纤维素溶液中的溶剂与凝固剂中的非溶剂间的双扩散以及溶剂与非溶剂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第六章主要探索了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连续化制备过程。实验验证并得到了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湿法纺丝的最优参数。通过WAXD、FTIR、PLM. SEM以及拉伸实验,对凝固条件与再生纤维的形态及超分子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再生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纤维素纺丝液浓度、凝固浴温度、凝固时间、喷丝头拉伸以及后道拉伸有着重要关系。在最优参数条件下制备的再生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当前市场上的商业粘胶纤维相当。再生纤维拥有纤维素Ⅱ结晶结构,圆形的截面及均匀光滑的表面。再生纤维的聚集态及形态结构与纺丝凝固参数的关系在本章也详细进行了研究,再生纤维的结晶度,晶面尺寸以及取向度随着这些参数的不同也发生变化。同时,本章在最后探索了通过在再生纤维皮层初步形成点对初生纤维进行浴内牵伸的方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结论认为这种工艺改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再生纤维的取向度,进而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第七章提出了一种通过预凝胶法制备纤维素多孔材料的方法。通过利用纤维素溶液独特的高低温下都发生凝胶化现象制备纤维素膜,可以有效解决这种不可逆凝胶的应用问题。通过SEM、WAXD、FTIR、DSC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纤维素膜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直接涂膜法制备得到的纤维素膜。同时首次提出了纤维素溶液在高低温条件下不同凝胶化及成膜机理。实验发现冷冻凝胶所致膜是纤维素多孔膜,而在常温及5℃条件下形成的纤维素膜则多呈致密膜结构(孔径较小)。所制备的纤维素膜都是纤维素Ⅱ结晶结构且红外谱图也类似。而高低温所致凝胶的差异是由于相变速率与凝胶速率竞争差异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高低温凝胶成膜的方式制备不同孔径的纤维素多孔膜。本章还通过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纤维素海绵材料,实验发现即使不添加任何小分子致孔剂,所制备的海绵材料的孔隙也相当可观。本研究工作致力于对纤维素在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过程、溶解机理、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溶液凝固过程及所制备得到的纤维素纤维及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本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学术研究及科研探索的意义,同时也为纤维素材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有望取代现有污染严重、成本过高的再生纤维素材料的生产工艺路线。

周晓东[8](2008)在《抗菌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和甲壳素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两种天然高分子,具有许多优良性能。以NaOH-尿素-硫脲体系溶解纤维素的工艺简单、效率高且无污染,克服了传统粘胶工艺法的缺点。壳聚糖具有优异的光谱抗菌性、安全性,但其结构特点限制了它的应用。经降解的水溶性甲壳素和改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与纤维素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将其进行共混制膜,作为医用抗菌膜,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首先对纤维素进行活化预处理,用NaOH-尿素-硫脲体系溶解活化后的纤维素,制备了纤维素/水溶性甲壳素和纤维素/O-羧甲基壳聚糖两种共混膜,通过红外光谱、透射比及扫描电镜分析了二者的相容性,并对共混膜的吸湿保湿性、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进行了测试;同时,借助DV-Ⅱ型旋转粘度计和Rt2000型高效毛细管流变仪对两种共混液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溶性甲壳素和O-羧甲基壳聚糖的加入对纤维素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制膜温度。结果表明,活化能提高纤维素的溶解度,采用超声波活化纤维素优于其它方法;纤维素/水溶性甲壳素和纤维素/O-羧甲基壳聚糖共混液属于假塑性流体;当其含量分别达15%和30%时,水溶性甲壳素和O-羧甲基壳聚糖分别与纤维素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此时,两种共混膜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及吸湿保湿率均达到理想状态,且共混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性。纤维素/O-羧甲基壳聚糖共混膜的综合效果好于纤维素/水溶性甲壳素共混膜的。

富宇[9](2007)在《粘胶基、Polynosic基和石墨高强活性碳纤维制备及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电容器是介于电池与传统电容器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由于它具有比功率高,循环性能好,可快速充电等优点,因此它可用作电子记忆电路等的辅助能源,玩具等小型电器的电源或脉冲电源,此外还可和蓄电池组合使用,作为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但现有的超级电容器的比容量还比较低、成本还比较高,制约了该产品在应用领域的推广。其关键在于电极材料的选择和优化。目前作为高效电极的多孔炭材料有活性炭、炭气凝胶、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但是均因内阻高、工艺复杂、容量小、成本高、加工难度大等种种先天性一时难以解决的弊端,而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活性碳纤维(ACF)由于具有内阻小、纤维状、可直接成型、加工组装方便,适合大功率工作、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以克服上述电极材料的各项缺点。然而其强度低、电容量偏低两大问题是其在超级电容器上大规模、多品种应用的障碍。可目前ACF产品的强度较低,从而限制了它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及其它需要兼具吸附及强度两项性能领域的应用。关于ACF强度提高以及同时从电容量提高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报道十分少见。根据分析,本论文选取有望获得高强度ACF的三种前驱体:性能好又廉价的首次被用于ACF的新品种原料Polynosic纤维、以我国独用的棉浆基粘胶原丝、独创工艺制造的高强粘胶碳纤维布和传统观念认为不可能制成ACF但强度比RCF高得多的石墨纤维,通过各种工艺参数的调整及优化,以及对制得ACF电性能特性的研究、比较。制备高强度、高比表面、廉价的ACF,为超级电容器提供高性能的新型电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Polynosic纤维可以制备ACF。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Polynosic纤维上磷酸盐的附着率也增加,随着纤维上催化剂附着率的增加,各制备阶段ACF的得率增加。ACF的比表面积先增大,达到1530m2/g后又减少;ACF的强度先增大,达到0.16Gpa又减小。经过10%磷酸氢二铵处理、梯度升温至250℃预氧化,800℃碳化,900℃活化制得的ACF,比表面积可达1399.467及强度达到0.141GP,综合性能较好。在相同条件下,三种前驱体纤维制备的ACF中,Polynosic基ACF强度较高,得率略高;普通工业粘胶丝制备的ACF比表面积略大,得率与强度较差;高强粘胶基ACF在各方面居中。对于较难制备ACF的石墨纤维。本论文通过较高的活温度(900℃)和较长的活化时间(120分钟),在水蒸气活化下制得了比表面积高达1400m2/g的ACF。高强粘胶基碳布可以在水蒸气为活化剂的条件下,制成ACF布。随着活化时间增长,其比表面积逐步增大,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588m2/g;强力逐步减小。通过对Polynosic基活性碳纤维及石墨基活性碳纤维电性能的测试,可以发现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具有较好的可逆性。以不同比表面积的Polynosic基活性碳纤维制备电极,比电容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当增大到一定值时,比电容不在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石墨基活性碳纤维在重放电流为5mA时,比电容可达112F/g,随着充放电流的增加,石墨基活性碳纤维的比电容变小。活化90min的高强粘胶基活性碳布在50A冲放电流下,比电容可达149F/g。直流内阻、漏电流等性能参数较为理想。自放电性能略差。经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得出,在几种制备的活性碳纤维中,石墨ACF强度最好,Polynosi基ACF强度次之,普通工业用粘胶基ACF强度最弱;在相同充放电流条件下,Polynosic基ACF比电容较石墨基ACF比电容高。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布强度较好,应用于大容量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电性能较理想。

郑慧[10](2003)在《新型纤维服用性能研究 ——蚕丝及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人造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蚕丝纤维织物为标准参照物,以现阶段重要的纤维材料制成物——Lyocell纤维织物、大豆蛋白纤维织物——为研究样本,同时还选取棉及人造丝织物作为比对样本,测试这五大类纤维面料的一些服用性能,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模型对以上样本进行综合评判,讨论研究结果并给出解决方法,力求获取织物的最佳性能组合。主要的工作和结果如下: 1、蚕丝纤维、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的研究进展 以国家质检局颁布的《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为引子,简述现阶段采用绿色环保纤维生产环保纺织品的重要性。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与我们所熟悉的蚕丝纤维一样,无论是原料的采集、生产的过程,还是最后成品的消费,均符合新时代环保的要求。 2、Lyocell纤维与蚕丝纤维面料服用性能比较 Lyocell纤维织物的悬垂性能好于蚕丝纤维织物;经向强力和伸长性由于都是采用的蚕丝原料,二者相差不大,Lyocell纤维织物的纬向强力远远大于蚕丝纤维织物,纬向强力由于受密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小于经向;全真丝产品较易伸长;二者都随着织物重量的增大,透气性能降低;Lyocell产品的润湿性比蚕丝纤维差,组织对织物润湿性的影响尤其重要;蚕丝织物更柔软;Lyocell纤维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小于蚕丝织物。 3、大豆蛋白纤维与蚕丝纤维面料服用性能比较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悬垂性优于蚕丝纤维织物;它的强力远胜于全真丝产品;蚕丝面料的透气量略好于大豆蛋白织物;它的润湿性能比不上大豆蛋白织物,随着织物重量和经纬密度的增大,二者的润湿性都有增强的趋势;蚕丝织物的柔软性和抗皱性能均好于大豆织物。 4、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综合评价织物 建立构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3个条件: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建立评语集V;建立因素权分配的模糊子集R。用“最大录属度”判别准则建立对该评判对象的综合评判。本研究中,Lyocell纤维织物和大豆蛋白纤维织物以及蚕丝纤维织物,这三者的服用性能大大好于棉纤维产品和人丝产品。 5、对新型纤维织物优劣分析及对蚕丝纤维的思考 Lyocell纤维织物和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改变各个生产工艺参数——纤维含量、织物组成、经纬密度、织物重量及组织结构等——来进行调整。由这二种新纤维反思蚕丝原料,指出应努力提高附加值,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去变革蚕丝纤维。

二、我国阻燃粘胶丝小试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阻燃粘胶丝小试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
    1.2 粘胶纤维
    1.3 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发展现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机理
    1.5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机理
        1.5.1 气体阻燃机理
        1.5.2 凝聚相阻燃机理
        1.5.3 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1.6 阻燃纤维的市场需求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 工艺技术方案
        1.8.2 关键工艺技术
        1.8.3 设备技术改造研究
        1.8.4 研究技术指标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
        2.1.1 浆粕
        2.1.2 烧碱
        2.1.3 硫酸
        2.1.4 二硫化碳
        2.1.5 五水偏硅酸钠
        2.1.6 铝酸钠
    2.2 纺丝粘胶的测试
        2.2.1 粘胶含碱的测定
        2.2.2 粘胶中纤维素的测定
        2.2.3 粘胶粘度的测定
        2.2.4 粘胶熟成度的测定
        2.2.5 粘胶过滤度的测定
第三章 改性纤维生产装置的改造
    3.1 增加阻燃剂配置与加入系统
    3.2 增加再溶解循环与研磨系统
    3.3 增加纺前注射系统
    3.4 改造酸浴循环系统
第四章 工艺控制对改性纤维性能的影响
    4.1 碱纤维素组成的影响
    4.2 二硫化碳加入量的影响
    4.3 偏硅酸钠加入量的影响
    4.4 研磨与粘胶熟成工艺的影响
    4.5 铝酸钠加入工艺的影响
    4.6 纺丝浴工艺的影响
    4.7 纺丝牵伸分配工艺的影响
    4.8 塑化浴组成工艺的影响
    4.9 精炼后处理工艺的影响
    4.10 烘干工艺的影响
第五章 生产工艺流程与参数
    5.1 生产工艺流程
    5.2 生产工艺参数
        5.2.1 原液工艺参数
        5.2.2 纺炼工艺参数
        5.2.3 纺丝浴工艺参数
第六章 纤维阻燃性能的研究
    6.1 纤维阻燃性能试验方法
    6.2 纤维的灰分及极限氧指数(LOI)
        6.2.1 纤维灰分的测定方法
        6.2.2 极限氧指数(LOI)测定方法
        6.2.3 纤维的灰分和极限氧指数
    6.3 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测定
        6.3.1 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测定方法
        6.3.2 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测定结果
    6.4 耐高温性能测试
    6.5 纤维与其他阻燃纤维性能对比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相变储能阻燃复合织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变材料
        1.1.1 石蜡基有机PCM
        1.1.2 聚乙二醇类有机PCM
        1.1.3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类PCM
        1.1.4 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类PCM
    1.2 智能调温纺织品
        1.2.1 微胶囊相变织物
        1.2.2 相变材料直接成纤
        1.2.3 相变材料后整理
    1.3 红外吸波材料
    1.4 阻燃粘胶纤维
        1.4.1 国外阻燃粘胶纤维研究进展
        1.4.2 我国阻燃粘胶纤维研究进展
    1.5 混纺织物的回收再利用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材料的制备
    2.1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材料的分子设计
        2.1.1 聚氨酯相变储能材料
        2.1.2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复合材料
        2.1.3 实验原理
        2.1.4 原料的脱水预处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材料制备
        2.2.3 PEG相变性能与其分子量关系的研究
        2.2.4 正交设计
        2.2.5 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正交设计结果
        2.3.2 单因素影响分析结果
        2.3.3 偏光显微镜测试结果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2.3.5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
        2.3.6 热分解测试结果
        2.3.7 热分解产物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PET纤维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方案设计
        3.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3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PET母粒的制备
        3.2.4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PET纤维的制备
        3.2.5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FTIR分析结果
        3.3.2 切片的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3.3.3 切片的POM结果分析
        3.3.4 TRIJPET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
        3.3.5 TRIJPET纤维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6 TRIJPET纤维的TGA分析
        3.3.7 TRIJPET纤维热分解产物的定性分析
        3.3.8 TRIJPET纤维的阻燃性能
        3.3.9 TRIJPET纤维的机械强度
        3.3.10 TRIJPET纤维的回潮率
        3.3.11 TRIJPET纤维的柔软爽滑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阻燃粘胶纤维
    4.1 引言
    4.2 CGCP的制备及分析
        4.2.1 阻燃剂分子设计
        4.2.2 实验用试剂及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2.5 结果与讨论
    4.3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分析
        4.3.1 阻燃粘胶纤维纺丝前液的制备
        4.3.2 湿法纺丝制备阻燃粘胶短纤维
        4.3.3 阻燃粘胶纤维的测试方法
        4.3.4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复合纱线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设备
        5.2.2 制备方法
        5.2.3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阻燃性能测试结果
        5.3.2 调温功能测试结果
        5.3.4 机械强度测试结果
        5.3.5 回潮率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阻燃复合纱线的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复合纱线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的机理研究
    6.3 复合纱线阻燃机理的研究
        6.3.1 BXS-c燃烧后的表面形貌
        6.3.2 BXS-c的热分解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合纱线的回收及再利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料与试剂
        7.2.2 复合织物的分离
        7.2.3 相变储能热红外干扰复合阻燃织物的再利用
        7.2.4 回收产物的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回收产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7.3.2 碳化产物的表面微观形貌
        7.3.3 碳化产物对油污的吸附性能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非水溶性硅酸盐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简介
        1.2.1 纤维素的来源
        1.2.2 纤维素的结构
        1.2.3 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1.3 粘胶纤维及其阻燃概述
        1.3.1 粘胶纤维
        1.3.2 粘胶纤维阻燃的意义
        1.3.3 粘胶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
        1.3.4 阻燃剂种类
        1.3.5 无机阻燃剂简介
        1.3.6 阻燃剂的作用
    1.4 阻燃粘胶纤维的国内外发展
    1.5 金属离子催化纤维素裂解的研究进展
        1.5.1 纤维素的裂解机理
        1.5.2 金属离子对纤维素裂解的影响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硅酸盐对粘胶纤维阻燃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
        2.2.3 测试仪器与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极限氧指数分析(LOI)
        2.3.2 锥形量热分析(CONE)
        2.3.3 表面形貌分析
        2.3.4 纤维及其残渣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非水溶性硅酸盐对粘胶纤维热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
        3.2.3 测试仪器与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离子种类对粘胶纤维热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对纺丝工艺改进的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
        4.2.3 测试仪器与测试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极限氧指数分析(LOI)
        4.3.2 锥形量热(CONE)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羊毛角蛋白接枝改性磷腈制备功能性粘胶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
        1.1.1 粘胶纤维的历史
        1.1.2 国际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
        1.1.3 国内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
        1.1.4 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趋势
    1.2 蛋白质在粘胶纤维工业上的应用
        1.2.1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概述
        1.2.2 再生蛋白质粘胶纤维
    1.3 磷腈阻燃蛋白粘胶纤维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2 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3.3 纤维表面形貌观测
        2.3.4 耐水洗性测试
        2.3.5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2.3.6 45°燃烧法测试
        2.3.7 机械强度测试
        2.3.8 热红联用测试
        2.3.9 纤维的柔软爽滑度测试
        2.3.10 回潮率测试
        2.3.11 含固量测试
第3章 羊毛角蛋白改性磷腈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合成原理
        3.2.2 羊毛角蛋白接枝改性六氯环三磷腈
        3.2.3 合成步骤及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工艺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微观形貌
        4.3.2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红外光谱表征
        4.3.3 LOI 值的变化情况
        4.3.4 45°燃烧法测试
        4.3.5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热稳定性分析
        4.3.6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热分解研究
        4.3.7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柔软爽滑度测试
        4.3.8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机械强度变化
        4.3.9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吸湿性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磷腈系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纺织品阻燃加工方法及阻燃机理
        1.1.1 阻燃加工方法
        1.1.2 常用的阻燃剂及阻燃机理
    1.2 阻燃粘胶纤维研究进展
        1.2.1 粘胶纤维的历史
        1.2.2 国外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
        1.2.3 国内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
        1.2.4 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趋势
    1.3 再生蛋白纤维概述
        1.3.1 国内外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进展
        1.3.2 再生蛋白纤维的种类
    1.4 抗菌纤维概述
        1.4.1 抗菌加工方法
        1.4.2 抗菌机理
        1.4.3 主要的抗菌剂类型
        1.4.4 抗菌整理的要求
    1.5 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磷腈系阻燃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合成原理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合成步骤及操作
        2.2.4 正交试验设计
        2.2.5 产物鉴定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工艺的确定
        2.3.2 HPTP 的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制备方法
        3.2.3 阻燃粘胶纤维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化分散剂的选择
        3.3.2 阻燃粘胶纤维的表征
        3.3.3 阻燃剂含量对 LOI 值的影响
        3.3.4 阻燃剂含量对 45 度燃烧测试结果的影响
        3.3.5 阻燃剂含量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3.6 阻燃粘胶纤维机械强度变化
        3.3.7 阻燃粘胶纤维摩擦系数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制备方法
        4.2.3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胶液对粘胶纤维纺丝液的影响
        4.3.2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微观形貌
        4.3.3 水洗测试对蛋白含量的影响
        4.3.4 蛋白含量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4.3.5 添加蛋白对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
        4.3.6 柔软整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抗菌柔软整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制备方法
        5.2.3 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菌整理对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5.3.2 抗菌性测试结果
        5.3.3 抗菌整理对纤维阻燃性能的影响
        5.3.4 抗菌整理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结构模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纤维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聚合物的概述
        1.1.1 地聚合物的性能
        1.1.2 地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2 地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及聚合机理
        1.2.1 地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1.2.2 地聚合物的形成机理
    1.3 纤维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3.1 纤维在加固软土中的应用
        1.3.2 纤维混凝土的研究
第二章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课题的主要内容
    2.3 地聚合物制备工艺流程
    2.4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5 实验内容及步骤
        2.5.1 实验内容
        2.5.2 实验步骤
    2.6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实验原材料分析
    3.1 主要原材料介绍
        3.1.1 高岭土和偏高岭土的简介
        3.1.2 实验偏高岭土性能分析
    3.2 水玻璃的简介
    3.3 纤维介绍
第四章 纤维地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抗压强度测试过程
    4.2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2.1 养护时间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不同种类的纤维地聚合物抗压强度比较
        4.2.3 添加纤维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4.2.4 纤维长度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4.2.5 纤维对地聚合物抗折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纤维地聚合物聚合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纤维地聚合物的分析测试设备及方法
    5.2 地聚合物的XRD 分析
    5.3 地聚合物的FT-IR 分析
    5.4 地聚合物的TG-DTA 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研究概况
    1.1 前言
    1.2 制约再生纤维素纤维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1.2.1 制约因素之一-纤维素结构因素
        1.2.2 制约因素之二-成本及环保因素
        1.2.3 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对策
    1.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研究进展
        1.3.1 传统方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概述
        1.3.2 新溶剂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体系
        1.4.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
        1.4.3 本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体系中快速溶解过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和试剂
        2.2.2 纤维素在复合溶剂中的快速溶解过程研究
        2.2.3 纤维素在不同碱溶剂体系中溶解情况研究
        2.2.4 纤维素溶液粘度性质研究
        2.2.5 秸秆纤维素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溶解
        2.3.2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稳定性研究
        2.3.3 纤维素在各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体系中的溶解
        2.3.4 秸秆中提取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溶解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3.2.3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形态
        3.2.4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的结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溶液中各组分处理后纤维素形态结构变化情况
        3.3.2 溶液中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核磁碳谱研究
        3.3.3 纤维素溶液与溶剂的结构-DSC,SEM,WAXD,SEM-EDS方法研究
        3.3.4 溶解机理概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纤维素溶液的流变及粘度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和试剂
        4.2.2 纤维素溶液的粘度相关性质测试
        4.2.3 纤维素溶液的稳态和动态流变测试
        4.2.4 纤维素溶液凝胶时间的测试
        4.2.5 纤维素溶液凝胶过程热焓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素溶液的特征浓度研究
        4.3.2 纤维素溶液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
        4.3.3 纤维素溶液表观粘度与溶液温度及浓度的关系
        4.3.4 纤维素溶液的微观相分离现象研究
        4.3.5 纤维素溶液的凝胶化现象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素纺丝液凝固成型过程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和试剂
        5.2.2 纤维素溶液的制备
        5.2.3 凝固速率的测试
        5.2.4 凝固样品的形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样品在各种凝固剂中的凝固速率
        5.3.2 凝固浴浓度对凝固速率的影响
        5.3.3 凝固浴温度对凝固速率的影响
        5.3.4 纤维素溶液浓度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5.3.5 纤维素溶液凝固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纺丝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和试剂
        6.2.2 纺丝原液的制备
        6.2.3 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6.2.4 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凝固浴条件对纤维素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3.2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表征
        6.3.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形态表征
        6.3.4 进一步提高再生纤维物理性能的探索实验
        6.3.5 纺丝凝固浴的回收及利用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可控孔径纤维素多孔膜制备及表征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刮膜溶液的制备
        7.2.3 纤维素薄膜的制备
        7.2.4 纤维素薄膜的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高低温所致凝胶的差异性分析
        7.3.2 高低温所致凝胶膜的形态结构表征及差异性分析
        7.3.3 凝胶膜成形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论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相关获奖奖项
致谢

(8)抗菌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纤维素纤维
        1.1.1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
        1.1.2 纤维素纤维的生产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2.1 水溶性甲壳素
        1.2.2 O-羧甲基壳聚糖
    1.3 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纤维素经活化预处理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2 纤维素的活化
        2.1.3 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解性能比较
        2.2.2 活化对纤维素分子氢键的影响
        2.2.3 活化对纤维素分子量的影响
        2.2.4 超声波活化处理纤维素
    2.3 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纺丝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3.1.2 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液的制备
        3.1.3 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的关系
        3.2.2 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
        3.2.3 结构粘度指数
        3.2.4 温度对共混液流变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抗菌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4.1.2 共混膜的制备
        4.1.3 共混膜相容性的表征
        4.1.4 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4.1.5 共混膜的吸湿保湿性
        4.1.6 共混膜的抗菌性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共混膜的相容性
        4.2.2 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4.2.3 共混膜的吸湿保湿性
        4.2.4 共混膜的抗菌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粘胶基、Polynosic基和石墨高强活性碳纤维制备及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级电容器简介
        1.1.1 碳电极材料简介
        1.1.2 多孔碳材料结构与超级电容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1.1.3 双层电容器能参数测定
    1.2 活性碳纤维简介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2.3 活性碳纤维的结构
        1.2.3.1 活性碳纤维的孔结构
        1.2.3.2 活性碳纤维的化学结构
        1.2.4 活性碳纤维的性能
        1.2.5 活性碳纤维的应用
    1.3 几种活性碳纤维前驱体简介
        1.3.1 Polynosic纤维简介
        1.3.2 粘胶基碳布简介
        1.3.3 石墨纤维简介
    1.4 活性碳纤维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Polynosic基及粘胶基活性碳纤维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olynosic纤维的预处理
        2.3.2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
        2.3.3 活性碳纤维得率的计算
        2.3.4 比表面积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预处理工艺
        2.4.2 低温热处理工艺
        2.4.3 碳化工艺
        2.4.4 活化工艺
        2.4.5 Polynosic原丝及Polynosic基AC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6 不同前驱体活性碳纤维特性对比
    2.5 小结
第三章 石墨丝制备高强度活性碳纤维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
        3.3.2 石墨活性碳纤维产品得率的计算
        3.3.3 比表面积测定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元素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活化工艺
        3.4.2 不同活化时间所得石墨活性碳纤维元素组成变化
        3.4.3 石墨纤维制备活性碳纤维过程中化学基团的变化
        3.4.4 石墨基活性碳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SFM)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lynosic基和石墨基ACF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及化学试剂
    4.3 检测仪器
    4.4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olynosic基活性碳纤维的电性能
        4.4.2 石墨基活性碳纤维电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用高强度粘胶碳纤维布制备高强活性碳纤维布及其电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5.2.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5.3 工艺流程
        5.3.1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
        5.3.2 比表面积的测定
        5.3.3 强度的测试
        5.3.4 大容量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5.3.5 活性碳纤维电性能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
        5.4.2 活性碳纤维电性能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新型纤维服用性能研究 ——蚕丝及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人造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一、 纺织纤维发展状况
    二、 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研究进展
    三、 织物服用性能测试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Lyocell纤维与蚕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比较
    一、 蚕丝纤维和Lyocell纤维
    二、 材料与方法
        2.1 试样的规格及几种性能的测定指标
        2.2 纺织纤维面料服用性能测试方法
        2.2.1 织物的悬垂性
        2.2.2 织物的强力伸长性
        2.2.3 织物的透气性
        2.2.4 织物的润湿性
        2.2.5 织物的弯曲性
        2.2.6 织物的抗皱性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大豆蛋白纤维与蚕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比较
    一、 大豆蛋白纤维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 棉纤维、人造丝纤维与蚕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比较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第五部分 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
    一、 对Lyocell纤维织物的优劣讨论
    二、 对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优劣讨论
    三、 对二种新型纤维面料使用价值的展望
    四、 对蚕丝纤维的思考
第七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我国阻燃粘胶丝小试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研制与开发[D]. 王可.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
  • [2]相变储能阻燃复合织物的研究[D]. 赵舟.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7)
  • [3]非水溶性硅酸盐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D]. 李春霞. 青岛大学, 2014(11)
  • [4]羊毛角蛋白接枝改性磷腈制备功能性粘胶纤维的研究[D]. 赵舟. 燕山大学, 2012(05)
  • [5]磷腈系抗菌阻燃蛋白粘胶纤维的研究[D]. 狄友波. 燕山大学, 2012(10)
  • [6]纤维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 黄彩菊.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7]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张帅. 东华大学, 2010(05)
  • [8]抗菌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晓东. 青岛大学, 2008(03)
  • [9]粘胶基、Polynosic基和石墨高强活性碳纤维制备及电性能研究[D]. 富宇. 东华大学, 2007(01)
  • [10]新型纤维服用性能研究 ——蚕丝及lyo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人造丝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比较分析[D]. 郑慧. 西南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我国阻燃粘胶纱小试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